建筑遺產保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5:3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遺產保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民間文藝;知識產權;權利主體;地盤子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4-075-03
一、民間文藝概述
(一)立法實踐中民間文藝的界定
關于對民間文藝的定義,許多條約、組織和國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但無論何種概括,都涉及到創作的群體性、傳統性、民族性和文學藝術性這些共同的特點。概念界定不同,導致劃定范圍不同,涉及到保護民間文藝的客體也不相同。民間文學藝術(folklore)屬于傳統知識產權的一部分,又稱之為民間文學。它是在特定民族或特定區域間的群體間世代相傳的、體現該民族或該區域群體社會歷史和文化生活特點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音樂、舞蹈、游戲、禮儀、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等,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著作權法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由此規定說明,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已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內,它屬于作品的一種,因此必須符合作品的構成要件,即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由特定人創作的,以某種方式反映民間文學藝術特征,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的有形載體。這種作品的創作,直接借助于民間文藝的素材或創作方法、創作風格等形成的創作成果,具有明確的作者和創作時間。以上說明,民間文學藝術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均屬于民間文學,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作者身份不明,后者具有個人獨創性;前者處于世代流傳、不斷變化的沒有固定的表達,后者具有特定的思想并以一定形式表示出來;前者保護的期限是永久的,后者則有一定的保護期限。
因此,在這里討論的“民間文藝”,是指那些尚不能被視為“作品”的,無法享受現行著作權保護的民間文學藝術。
(二)民間文藝的特點
1.群體性
民間文藝是由一個特定群體經過不間斷的創作完成的。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共同的生活勞動過程中不自覺地共同創作,然后通過模仿等方式代代相傳;還有一種是開始由某個個人創作,在以后的流傳中,經過無數人的加工、修改和補充,逐步成為在群體內廣為流傳的民間文藝。
2.傳統性
民間文藝大多歷史悠久,其在時間上的連續性,使得其在歷史長河中雖有一些變化,但是那些反映特定群體固有的獨特之處的部分仍然被保留下來。“地盤子”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但至今仍然保持著最初的表演方式。
3.口頭性,變異性
民間文藝在傳承過程中往往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它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其核心的風格和特質是不變的。
4.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間文藝與生俱來的,例如地盤子”是在鄂西地域文化多元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的歷史背景下,在土家族文化、巴文化、漢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是土家族文化、巴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物。
5.區域性
民間文藝通常只在特定的群體內流傳,而該群體有比較固定的生活區域,因此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質。“地盤子”舞蹈就主要在恩施地區流傳。
二、關于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不同理論觀點
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的主體是在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顯然,落實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是保護民間文藝的關鍵所在。在調研時發現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地盤子”的傳承人和當地居民對“地盤子”的歸屬問題,均是模糊的,說不清,道不明。這也反映了我國學界對民間文藝權利主體問題的爭議。目前主要存在三種學說。
(一)國家作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
持此種觀點的人認為,民間文藝歷史悠久,隨著民族的遷徙和交融,以及民間文藝的不斷傳承,民間文藝的流傳范圍已經不限于某個地區,加之民間文藝的作者不確定,因而只能由國家作為整體的權利主體。如果采用這種模式,必然抹殺了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無法為民間文藝最具有厲害關系的主體帶來實際利益,況且大量民間文藝存在于邊遠山區,同時分散在各個民族村落,如果國家作為其權利主體,實際上無法真正有效起到保護作用。
(二)民間文藝的創作群體作為權利主體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民間文藝的是群體共同的智力創作成果,是群體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民間文藝與其來源群體之間具有最直接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因此,民間文藝的所有權應屬于創作、發展和保存它的群體,屬于不特定的多數人。在實際調研中也發現,恩施州咸豐縣當地居民在被問起,“地盤子”應該屬于誰時,聽到更多的回答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我們大家的”。對此基本上是贊同的,但是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事實上也是大量存在的。某一民間文藝的創作群體已經消失、無法認定,或者出現多個群體爭奪的情況。這些情況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不能有效保護民間文藝,還勢必造成民間文藝的消亡,影響民族團結。
(三)個人作為權利主體
這里的“個人”主要是指某一民間文藝的傳承人,賦予傳承人以權利主體身份。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并非所有的民間文藝都是群體集體創作,有些民間文藝實際上是由個人創作的,代代相傳,而且只傳內不傳外,在繼承中傳承民間文藝,如同現行知識產權法上財產繼承制度。我國民間文藝的多樣性決定了其不可能為特定主體擁有。倘若完全地將傳承人作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勢必造成“民間文藝”私有化,使民間文藝成為傳承人的私有財產,不利于民間文藝的傳承和發揚,對創作群體中的其他人也是不公平的。
三、構建民間文藝國家、群體與傳承人多元權利主體模式
上述三個主體成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我國民間文藝的多樣性,和民間文藝自身的特點,單獨的以某一主體作為其權利主體,都是不妥當的,不能全面有效地保護“民間文藝”。因此,針對“民間文藝”的特點,建立“國家主體為例外,創作群體和傳承人共同主體為原則”的多元化的權利主體模式,才能行之有效的保護“民間文藝”。有關部門首先要對“民間文藝”進行分類,創作群體不明的,創作群體明確的,有明確傳承人的。針對各種民間文藝的不同情況,確定合適的權利主體。
國家作為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僅僅發生在以下特殊情形:一是當民間文藝的創造或保有群體區域界限不清楚或不確定時;二是非為特定傳統社區或傳統族群持有的民間文藝,對國家或社會公眾有重大意義時。除此之外,有明確的創作群體和傳承人的,二者可以共同作為該民間文藝的權利主體,對民間文藝共同共有的狀態,只是在具體的權利義務規定上存在差別。下面對創作群體和傳承人共同作為“民間文藝”權利主體進行理論闡述。
(一)賦予群體與傳承人權利主體地位符合民間文藝的形成和傳承的客觀規律
我國民俗學界的學者認為,每個生活階層的人都有可能是民間文藝的創造者,而且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每一個講述者、表演者或演示者都可能對民間文藝的發展、變異做出貢獻。有學者認為,民間文藝是一種與個體同在的文化,個體是民間文藝的載體和擁有者、繼承者、發展和創新者。對民間文藝形成與傳承的實際考察也能夠佐證理論界的這些研究觀點。例如,調研的民間舞蹈“地盤子”,有著幾千的歷史,從最初作為街頭行乞的方式到現在被人們喜愛的民間舞蹈表演,是當地世世代代的“地盤子”藝人群體智慧的結晶。目前主要的傳承人李仕州、李長清、艾申英等他們一生創作或編唱的許多“地盤子”舞蹈在當地廣泛流傳,并教授許多“地盤子”學徒,他們在傳承“地盤子”的同時,又進一步創新,豐富了“地盤子”。這也表明,個人創造與集體再創造的結合是民間文藝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群體和傳承人共同作為權利主體是民間文藝傳承方式的必然要求
民間文藝的傳承方式包括祖傳傳承、師傳傳承和社區傳承。這3種傳承方式都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這也導致了多個權利主體分亭同一知識產品的利益。
(三)確立群體與傳承人權利主體地位符合有關國際公約的規定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06年10月發表的《保護傳統文似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草案:政策目標與核心原則》在第l條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定義中揭示,民間文學藝術的內涵特征之一是“個人和集體的智慧創造物”。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對該條的評論中,更明確地指出“個人在傳統文化表達的發展和再創作中起著中心作用”。這些規定表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均認可創造、發展、實踐民間文藝的社區、群體和個人是民間文藝的所有人。
四、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權利形態建議及構想
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知識產權立法保護是民間文藝立法保護的核心組成,是針對民間文藝傳承人和群體的知識產權立法保護。從現代知識產權激勵理論來看,能夠對個人創造給予補償的以集體為基礎的所有權也可以達到激勵創新的目的。同時,承認集體產權使群體能夠防止本區域的民間文藝的減少,減小對民間文藝的損害。民間文藝的集體知識產權模式不僅保護了民間文藝本身,也保護了產生民間文藝的歷史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民間藝術創作來源群體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覺性,并逐漸把維護民間文藝的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把保護民間文藝的政策性宣示轉換為法律機制層面的操作,最終為傳承、保護民間文藝提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以民間舞蹈“地盤子”為例,為民間文藝權利主體――傳承人和來源群體――提出了一些知識產權立法保護的建議,以供專家學者參考。
(一)成果確認權
鑒于民間文藝權利主體的特殊性及成果形式的復雜性,基于保護要求,可以通過特定程序對民間文藝的名稱、內容、表現形式、權屬等進行確認。在調研“地盤子”時,了解到咸豐縣現有“地盤子”民間老藝人40余人,所屬鄉鎮每年都給予了一定補貼。對州、縣級“民間藝術大師”,同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每人每年也給予了1000至800元的補助。這對“地盤子”的傳承人經濟上給予了支持,使他們有時間去傳承民間文藝。
(二)原創維護權
人們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修改、補充,但不能背離原創主體和基本的表現形式,不能歪曲、濫用或不正當利用民間文藝,而要尊重民間文藝創作者的精神權利,在使用時明示原創人或原創地名稱,如“地盤子”、“侗族大歌”、“苗族占歌”等。
(三)改編權
在民間文藝的傳承過程中,無論是傳承人還是群體都可能對民間文藝做出自己的貢獻,即享有改編權,但是改編的前提是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改編的作品由改編人享有合法權益。
(四)演繹權及相關的鄰接權
為了保持民間文藝的純正,防止仿造和惡意歪曲,只有傳承人或來源群體才享有演繹的權利。凡未經傳承人或來源群體允許而使用(這里的“使用”是指營利性的使用)的行為均應視為侵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文藝的藝術價值最早是由其演繹者實現的,因此應主張其演繹者具有相關的鄰接權。
(五)傳播使用權
民間文藝的傳播使用必須取得傳承人或來源群體的允許并支付相應的報酬,但為社會公共福利、傳承民間文藝、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除外。凡經國家認可或授予的持有人或群體可以使用民間文藝。
(六)無期限保護權
無期限保護權是民間文藝與其他文學藝術作品最本質的區別,這是因為民間文藝具有時間上的續展性和主體的不確定性。例如,據歷史記載“地盤子”大約產生于隋唐時期,是通過歷代歌師世代相傳保留至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每個歷史單元既是傳播時期也是再創作時期,因而無法確定其時間起點和終點。
(七)經濟利益的追償及分享權
外姓民族要依法取得民間文藝的使用權并支付相應的報酬。對民間出現的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制作、銷售民間文藝作品的行為,傳承人或來源群體應持有經濟利益分享權,即有權獲得部分利潤。可以通過經紀的方式,委托給經紀公司,通過經紀公司的操作,實現市場利益的最大化。
篇2
【關鍵詞】世博會;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反思
到了20世紀末,無論自然生態領域,還是社會生態領域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戰略問題,而以再生(Regeneration)理念為主導的建筑遺產再利用無疑成為了回應這一課題的必然選擇與實踐方式。《紐約時報》在1991年紀念地球日時提出: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再生時代。這種再生包括了再思考(Rethink)、再解釋(Redefine)、再評估(Reevaluate)、再建設(Rebuild)、再塑造(Recast)、再激發(Rekindle)、再校正(Re align)、再循環(Recycle)、再利用(Reuse)、再刷新(Refurbish)、再改造(Reform)、再修飾(Refinish)、再涂飾(Reprint)、再發明(Reinvent)、再恢復(Return)、再回春(Rejuvenate)、再翻新(Refashion)、再加工(Rework)、再匯報(Rewarding)、再回憶(Remember)等廣大的范疇。[1]
1 研究背景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環境與資源意識開始了全球性覺醒。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 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等著作的發表,石油危機的爆發,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等一系列事件,使得生態與環境問題開始形而上地進入人們的思考視野。
環境保護運動很快就從自然領域擴展到了社會文化領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簡•雅各布斯發表了對未來城市建設方式意義深遠的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該書從社會生態角度提出了“城市生態”的理念,并且猛烈抨擊了以物質功能決定論為導向的大規模拆舊建新,認為這嚴重破壞了以多樣性為基礎的城市社會文化生態。[2]
自20世紀60~70年代起.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本運作的變化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城市空間的發展也經歷著極大的轉型,不少傳統重工業基地.衰敗勢不可擋,甚至成為失業和污染的象征。工業景觀在西方國家早已不再是國力的象征或城市的驕傲。曾經輝煌的傳統產業地卻在后工業時代成了大地上的斑斑銹跡.城市生活中的禁地。采用徹底“除銹”的辦法以獲新生似乎是拯救這個地區的必然出路。然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尖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人心,使得我們在建設中最大限度地杜絕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西方逐漸摒棄了以大拆大建為表征的城市建設理念,因此,以老建筑再利用,特別是以建筑遺產再利用為核心的新城市復興理念逐漸主導了西方的城市建設。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形成了保護產業遺產的普遍觀念.因為它們“是曾經包含并繼續包含深層歷史進程的人類活動的歷史見證,其價值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產業遺產的社會價值在于.它是一群普通人生活記錄的一部分,它提供了重要的身份認同。產業遺產的科學技術價值在于,它是來自制造、工程和建造的歷史過程.若它的建筑、設計或規劃很有品質;那么它還可能有相當的美學價值。而這些價值又是與它的產業地景、書面檔案以及人們記憶與習俗中的無形產業記錄相關聯的。那些幸存的、稀有的工業基地類型與景觀則是尤其珍貴的。[3]
中國的工業建筑保護起步較晚,雖然前期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工業遺產才逐漸受到關注。2003年前后,工業遺產的保護進入了聚焦階段,這是以“世博會”這一具有強大能量的都市事件為契機而展開的。對上海而言,世博會最大的成功標志之一,就在于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進程,特別是因勢利導地試圖解決上海城市持續發展中的世紀難題――舊城區的保護與再生。世博會選址在黃浦江、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在浦西的世博會選址規劃控制區域內大約有十余家工廠企業,這里曾經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因此如何保護、開發、再利用,使之成為城市獨特的文化遺產,融入經濟和社會生活,并使城市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和拓展,就成了本次世博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我們要認識到上海世博會是全中國的世博會,世博會中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將會對全國這方面的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世博會對工業遺產保護方面的探索,北京、成都、無錫、蘇州、寧波、杭州等城市也陸續出現了一些工業遺產保護的研究和實踐。工業遺產的保護問題逐步受到政府和科研機構越來越多的關注。
2 反思規劃控制
筆者通過對《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第三版)文本》中的第七章――歷史保護建筑與保留建筑規劃控制的研究之后,明顯感覺到我國在工業遺產保護理念上的提升。首先這次對世博園區內的工業遺產做了比較完善的前期調查工作,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世博主管部門將園區內的工業遺產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文物保護單位與優秀歷史建筑、保留歷史建筑和改造利用建筑,然后根據各自條件確定各種工業遺產的保護下限。這就給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多種的可能性,使的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更加適合當代的要求。
盡管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第一,主管部門并沒有認識到,工業遺產雖屬于歷史建筑的范疇,但是其相對與其他的歷史建筑還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而這種特殊性在第七章中毫無體現,因此,主管部門的思考層次還是停留在歷史建筑上,并沒有把思考層次真正的落實到工業遺產保護這個具體層次上來,當中提出的一些原則就有點“隔靴撓癢”,對于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的實際指導意義不是太大。
第二,我國現行建筑法規針對的都是新建筑,即使有一些針對建筑改造的條文,也針對的都是一般性舊建筑。這次世博會的工業遺產保護同樣也沒有真正的跳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的局限。對于實踐中的工業遺產保護問題采取特事特批的方法,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效率,使得許多當初好的構想在緊迫的期限面前不了了之,更為嚴重的是,誰又愿意為這種沒有法律規定的變通措施承擔責任呢?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保護與保留建筑分類的保留歷史建筑這一條,上面提到“保留歷史建筑為除文物保護單位與優秀歷史建筑以外建筑風格、建筑結構、建筑裝飾、人文歷史等有明顯特色的歷史建筑(建于1949年前)。該類建筑也屬于永久保留建筑。”[4] 條文中括號里的“建于1949年前”明顯可以感覺到這一條有著強烈的時間局限。同時也令人感到莫名其妙,難道1949以后就算不上中國的歷史了嗎?難道一座極富有歷史價值但產生于1949后的工業遺產就不值得重視嗎?難道就是因為她產生于1949年之后嗎?我們判定一個工業遺產是否有價值,主要是看這個工業遺產對于當代社會有多大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而不是簡單看這個工業遺產是否年代久遠。她們都是我國工業化的見證,從這個角度來講,她們并沒有什么誰先誰后的問題,她們都同處于中國工業化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因此,以這種時間為根據來決定工業遺產的保護等級是極為不妥的。
第四.正如登琨艷先生所說:“一直以來.我們對于環境與建筑的保護都只局限在那些被大家認為具有高度歷史或文化價值的部分,而對于那些歷史不算久遠或者根本就不被認為有特殊意義的環境與建筑,并未予以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達導致城市快速改建與發展,使得很多城市對于非保護建筑及建筑環境都一概表現出鄙夷與漠視。” [5] 在第七章的研究中,筆者同樣也發現其中存在這樣的問題,主管部門對于第三類工業遺產(改造利用建筑)的思考主要還只是“閑置空間再利用”為目的,對其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的考慮甚少,好像只是“廢物利用”,卻失去了工業遺產保護的意義。但是,筆者認為有些建筑雖然史料不強,不夠典型,但是我們還是要認真對待,充分利用其潛在價值,而不只是“閑置空間”的再利用。
3 反思施工過程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第三版)文本》中的不足之處則明顯在后面的方案實施過程中反映出來,由于法規方面的不成熟和本次條例的沒有具體落實至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實際的困難,其中消防、保溫、節能等方面最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特事特辦這樣一種方式的存在,導致了領導決策層的權利過大,設計人員由于無法可依,倒是顯得非常的畏手畏腳,這樣的一種情況就使得外行指導內行的現象非常的嚴重,一些就有和諧塔方案和南市電廠中庭棱鏡方案。還有一些即使沒有夭折,但是也在無法可依和領導決策層權力過的情況下作出了無奈的讓步。因此,設計水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少。其中筆者所知道的讓步方案就有南市電廠北立面設計方案。這些可能都給這次世博會帶來一些的遺憾。
還有一個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筆者在進行現場調研的時候發現,一些第三類工業遺產(改造利用建筑)在施工過程中被徹底的肢解的現象非常嚴重。在施工現場,筆者發現原來的“改造利用建筑”只剩下一根根柱子無助的立在原地,就像一個人被肢解后只剩兩條腿還立在那里一樣。當然,這類改造利用建筑的圍護體系被拆除的話,筆者倒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會有太大的意見,畢竟這些“改造利用建筑”的圍護體系沒有太多的工業特點。讓筆者最為心寒的是,那些工業遺產建筑中非常有特點的結構體系也被無情的肢解,結構體系的完整性被破壞殆盡。在施工現場,到處可以看到被卸下的或正要被卸下的梁和屋頂桁架,到處可以看到粗暴施工手段后留下的被嚴重破壞的節點。通過詢問現場的施工人員才知道,這些卸下的構件要經過處理后達到規范和其他要求后,再重新安裝回去。施工人員還談到,“拆卸下來方便處理,而且重新安裝上去不就一樣了,又不是用新的代替,到最后還是同樣的構件嘛。”聽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就覺得這完全是一個誤區,因為這些“改造利用建筑”本身不是拼裝結構的,嚴重破壞的節點的存在已經非常明顯的暴露了拆卸后的嚴重后果。筆者很難相信這些拆卸下來的構件經過處理后還能再次通過原來的節點再次安裝上去,到時候想要將這些構件安裝回去就不得不動用現在的方式。其實這本身就是謬誤,這樣的做法能給后人帶來什么?筆者認為這只能給后人帶來誤解。而我們想想我們工業遺產保護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記錄歷史,但是現在倒好,真實的我們沒有記錄下來,卻以假象將后人誤導,這是不是比沒有去記錄的后果還要嚴重呢?
4 小結
對于工業遺產的研究,世界范圍內都存在實踐大大先于理論的狀況,工業遺產的這些問題有國際共性,我國也不會因為后發就能完全避免。所以不僅要著眼于工業遺產的原本含義,還要結合當代的實踐情況,從理論上構建一個工業遺產的保護體系。[6] 對于大量出現的工業遺產正如英國工業考古學者克拉克所說:“保存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真切的了解那里有什么,什么重要和為什么重要,以及他今天的存在和過去的聯系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深刻探究現在和過去的某種聯系,努力探尋工業遺產保護的出發點、保護依據、保護內容、保護目標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同時,通過這次世博會這樣實踐的機會,積累經驗并且盡快的推出針對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法規,使得工業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使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其實西方在建筑保護與再利用中,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注意到了這個瓶頸障礙,紛紛修改了相應的規劃與建筑法規,從而有效促進了建筑遺產再利用的發展普及。大衛•沃倫談到:“英國有控制新建筑質量的法規,如居住密度、防火安全、隔熱程度、窗戶尺寸等等。但如果強行將這套規定實施在建筑遺產上,將可能會有使建筑遺產特征遭受破壞的危險。因此英國規劃政策導則第15條建議:對于土地的用途、密度、容積率、日照和其他規劃問題的控制,在歷史性建筑或保護區可以靈活掌控,這樣才有可能使歷史建筑或保護區獲得新生。”沃倫還提到,“當起草保護規劃法時應注意:如果過于強硬地對歷史性建筑實施傳統的建筑法規會對其有什么樣的影響。” [7] 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的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與自身的實踐相結合,調整、修改只針對新建筑的現行法規。最后制定出適合用于我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消防、保溫、結構與材料等方面的法規條例。
參考文獻:
[1]鄭時齡. 未來大都市的生活質量. 上海城市規劃國際研討會演講論文
[2]陸地. 建筑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4. P7
[3]國際產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HE INTERVATIONAL COMMITTEE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簡稱 TICCIH) 《莫斯科》 2003
[4]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第三版)文本. 2008.4. P41
[5]登琨艷. 黃浦江畔舊工業建筑的保護與再生. 城市建筑
篇3
關鍵詞:泉州街巷空間歷史街區城市文化古城保護居住環境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巷與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類文化的長期積淀,并以一定的物質空間形式表達其文化特征。我國古代城市是從傳統的市坊制度開始的。坊(居民區)與‘防’同義,最初是和市(商業區)嚴格分開的,并用圍墻各自封閉起來,白天開放、黃昏關閉。孔穎達疏據《毛詩正意》曰:“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好處,始建市,使民得交易。”
史學專家認為街巷與市坊有一種傳承延續的關系,市坊應可視為街巷的前身。坊中民房之間必然留有走道,此即最初的街巷,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市坊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宋元以來,市坊已發生裂變,坊中出現了市場、店鋪,街巷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居民走道,而有了促進商品流通,方便商品交易功能。街多為商業性街道,巷則純粹為居住性是半私密性空間。說文解字:“街,四通道也,巷,里中道路”。
2. 古城泉州的街巷空間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脈和傳統。我國的城市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形態――中心結構和大量的街道組成的城市網格。泉州于唐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左右在今市區建城,城區為南北朝向。城市建筑群多為南北朝向,常常按照南北軸線布置,城市住宅區的道路則大多東西向設置。古城儒、釋、道三教并盛,互為融合,又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四大港口之一,世界各大宗教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在泉州留有豐富的遺跡,并對泉州街巷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2.1 城南(泉南蕃坊)
泉州城南歷史街區的興盛依托于港口的發達。這里為外國人集中僑居地區,中西建筑文化在這里交融,留下了豐富的民居建筑遺產。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來遠驛遺址、富美宮等,另外涂門街的清凈寺,車站的蕃佛坊(即婆羅門的回教寺等),都是外國人常聚之處。這就是《蒲壽庚考》書中所稱的“泉南蕃坊”。
城南歷史街區內有保存較為完整的聚寶街、萬壽路、青龍巷等歷史街巷。街區內的主要建筑功能是居住,萬壽路與聚寶街在住宅基礎上沿街開店,是居住街區內的地方服務商業街。而青龍巷、橫街等街道依然保存著傳統居住街坊的職能。
街區現有道路空間格局較為良好。商業性街道寬都在6―10米之間,相當于現代住宅小區級道路標準。居住性街巷寬度略窄,為3-5米不等,雖略顯局促,但卻為居民的居住提供了親切的氣氛。
在街區豐富的民居建筑遺產中,典型的傳統名居類型有:傳統院落式民居官式大厝、手巾寮(手巾寮內部含中西合璧式樣)和從南洋傳入的中西合璧式洋樓建筑。洋樓俗稱‘番仔樓’,其平面布局為傳統四合院,但建筑夠造及裝飾卻吸引了不少西洋建筑的處理方式。首先洋樓為外廊樣式,外廊指在建筑周圍圍上廊子,即指建筑物外墻前附加的自由空間,是一種生活空間。另如西式山頭的做法和文樣、窗楣等一些裝飾性構件都明顯來源于西方建筑。除受西方建筑影響外,伊斯蘭建筑也在這里留下了重要的一筆,位于涂門街的清凈寺(圖1)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回歷400年)。創建和重修者皆為阿拉伯伊斯蘭教徙。建筑采用西亞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清真寺。在涂門街上,它與閩南傳統建筑關帝廟已經和諧相處了數百年,這正是古城泉州街巷融中外文化的魅力。
2.2 城西(傳統風格)
西街地區是泉州最早繁榮地帶,在城市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街地區一直保持著傳統城市‘魚骨狀’的街道坊巷布局。西街是泉州唐子城十字街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傳統商業街和交通道路。從西街進入兩側的支巷,人們立刻可以感受道環境氣氛的突變,瞬間擺脫了街道的喧鬧進入了平和安靜的天地中。巷中兩側的民居建筑及巷道豐富的空間散發著濃厚的歷史人文信息,正如傳統城市街巷的功能劃分,“街是商業性街道,巷純粹為居住性,是聯絡各住居的入口”。
西街地區與城南略有不同,在留存下來的民居建筑遺產中,中國傳統建筑所占比重較大,其中有些內容至今仍對城市生活中的宗教民俗有很深的影響。
開元寺位于泉州西街,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古代大型公共性建筑群,其大型院落空間是城市整體空間形態中的重點。高大雄偉的東西雙塔(圖2)(東塔高48米,西塔高45米,是全國最高的石塔)與平鋪式的城市布局形成強烈的對比,極大豐富了城市的天際輪廓線 ,是泉州的標志。
開元寺在歷代修建、擴建中也不斷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其中包括印度教寺廟構件的使用和其他宗教建筑的作法。這使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傳統城市中,大的廟宇道觀周圍往往容易形成商業集中的繁華地段。近寺地區擁有豐富的社會層次,是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場所。
2.3 中山路(僑鄉特色)
中山路自唐建城以來就一直作為泉州的主要商業街存在。騎樓是中山路的重要特征,作為一種商業建筑形式,它是當時華僑回鄉投資建設時由東南亞殖民地帶回來的,其特點在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與華麗的裝飾及色彩。
中山路沿街均為騎樓,騎樓英文名為‘Arcade’,是指被覆蓋的通道,特指一側或兩側有商店帶拱廊的建筑,可擋日照,避風雨。由于沿街手巾寮進深都很大,不易通風,設騎樓可適當減少進深,改善通風。當人們行走于騎樓之下時,其視線必然聚于店鋪內。同時從騎樓向外看,一個個連續的列柱將街道立面劃分為一個個框景,就有如觀看一幕幕長長的卷軸畫。這有利于緩解購物者的疲勞,延長其購物時間,從而刺激消費。
中山路平面上的一些細小曲折,讓人們在運動中可捕捉一串串連續的畫面,它使得空間不容易被望穿,轉折處的空間有承與轉的作用,是前一段空間的收束,也是下一段空間的序幕。中山路直線型道路易形成空間視廊。鐘樓位于中山路、西街與東街的交匯處,當我們考慮一條以上的道路時,道路交叉點就變得十分突出。因此鐘樓自然成為中山路的空間視廊中心,是標志性建筑。不僅強化空間印象也是打破中山路總體輪廓的焦點。
古城泉州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巷往往曲折,形成連續畫面。常運用空間的收放來變化場景 ,運用空間的藏與露求得細微的趣味,運用點、線、面等空間形態的對比,在若干處形成。最后運用標志性的建筑作為整個連續畫面的收尾。
3. 古城泉州的城市文化
泉州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城市文化呈獻多元化形式,包括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僑鄉文化。從整體上看,其核心是中原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奠定了泉州文化的思想基礎。泉州長期遠離政治中心,建筑、方言、民俗、戲曲等都具有古樸的特征。又由于長期與海外的交往,泉州擁有強烈的海洋文化。與泉州通商的國家多達70個以上。泉州作為僑鄉,具有顯著的僑鄉文化,特別是在近現代,華僑帶來了洋樓、騎樓等豐富的建筑行式,對泉州的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泉州城市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中外各種宗教、文化都在這里得到融洽發展。帶有各種宗教特色建筑成為城市的主要空間節點,也使泉州的街巷空間變得饒有趣味。
4 結語
步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空間易地方式,城市街巷最初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巷空間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可惜現在街巷大多已被機動車輛占有,街巷文化也正變得淡薄,人們除了購物,正在遠離街巷,我們需要把建筑傳統繼承,也需要把街巷的文化氛圍繼承下來,創作出符合當代居民生活居住環境,讓孩子們玩耍的身影依然留在街巷。
參考書目:
1. 吳正旺《泉州小商業步行街的地域性研究》 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2. 林翔《城市化進程中居住性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3. 謝鴻權《泉州近代洋樓民居初探》 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4. 鄭妙豐《泉州西街地區小規模動態更新與保護設計模式初探》華僑大學碩士論文
5. 凱文?林奇[美]著項秉仁譯《城市意象》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篇4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遺產的形態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收藏和保護功能,對保護與傳承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博物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
(一)博物館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
第一,對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使用保護。根據調查,全世界約有35000個博物館,一半的博物館是使用古建筑改建的博物館。中國有2000多個博物館,約1000個是新的建筑物,這就是說,在中國其他的1000多個博物館是通過古建筑改建的。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博物館在建設初期,無論是古代的建筑還是現代的建筑都可以作為博物館的業務活動。
第二,對歷史紀念性、革命紀念性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使用保護。歷史紀念館、革命紀念館等建筑或名人故居等性質的博物館都屬于國家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博物館、紀念館被創建時,其所有活動的開展往往已經策劃好。因此,這些博物館、紀念館還承擔建設和保護文物的雙重任務。當它建設完成后,原有的文物、展品也將在建好的博物館、紀念館中展示,所以這些建筑的博物館,紀念館仍然具有維護的職責。使用建筑遺產博物館,承擔日常維護和定期維修任務。正因如此,館內有保護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雙重任務。
第三,對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對于古文化遺址的保護,是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這往往也屬于博物館的管理范圍。但是這些是在保護文物的博物館,以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為擴展,如半坡遺址博物館,南京明代城墻博物館。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還表現在對其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管理上。有時因工作需要,博物館接受上級部門的委托,在一特定時期,對所在行政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代行管理。從而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方面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博物館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出,較之以前的博物館,現代博物館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征集、收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現代博物館的主要任務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與人們的生活和生存密切相關的文化,是活的文化。
對博物館來講,僅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載體的文物還是不夠的。隨著全國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有關這方面的博物館迅速涌現。以江蘇為例,近年建立的此類博物館有蘇州昆劇博物館、通沈壽(刺繡)藝術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深入,全國將有更多這樣的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博物館在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功能
博物館在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這種重要地位,主要是通過其館藏文物具體體現的。其文物的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些文物又是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和依托。
所謂“文物”,是指遺存在地上、埋藏在底下和水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又具體劃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勝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第二類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名木古樹等;第三類是歷史上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代貨幣;第四類是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古舊圖書資料;第五類是反映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第六類是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重要植物化石;第七類是外國侵華罪證的典型遺跡、遺物。由此可見,文物種類之多、價值之高,是無可爭議的。因此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中心,就確定了其在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在這方面,有諸多成功的例證。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我國著名的明清宮廷建筑和宮廷史跡及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館藏文物多達90多萬件,其中包括明清古跡、歷代藝術品、繪畫、銘刻、青銅器、陶瓷、工藝關術品、鐘表、玩具、珍寶、典章文物等等。其中有大部分都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范疇,是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形載體與可靠依托。又如甘肅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存有壁畫和雕塑作品約492窟,共有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雕像2100余尊,其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佛傳、經變、供養人與建筑彩畫圖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另外還有雞西市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金代銅印“上京路萬戶發宇號印”和刀背山遺址中出土的玉器、陶器以及侵華日軍在萬人坑留下的罪證證物等。這些文物都成為了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與依托。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博物館成為人類社會保存歷史和文化珍品,傳承中國幾千年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陳玲,凌振榮.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9,04:40-43.
[2]陳玲,凌振榮.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87-89.
篇5
2.京杭大運河的申遺現狀、價值和保護阮儀三,王建波,RuanYisan,LiJianbo
3.文明的空間聯系:大運河、新安江和徽杭古道構建的徽商文化線路冬冰,張益,謝青桐,DongBing,ZhangYi,XieQingtong
4.吸納、平等化與城市社區重構——泗塘街道虎林苑調查張樂天,ZhangLetian
5."三坊七巷"文化資源的生態型開發張鷹,ZhangYing
6.深圳觀瀾貴湖塘老圍調查研究——兼論客系陳氏宗族對寶安類型民居的改造吳翠明,WuCuiming
7.論傳統民居的保護(上)雍振華,YongZhenhua
8.論黟縣古村落民居藝術與古民居保護宮強,臧麗娜,GongQiang,ZangLina
9.歷史文化名城全面整體保護初探——以九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例艾其斌,AiQibin
10.城市化與城市發展——朱學勤教授訪談錄
11.石頭古村落——井陘于家村羅香,luoXiang
1.世界遺產發展趨勢與挑戰應對童明康,TongMingkang
2.長沙歷史文化特色與宜居城市研究張劍飛,ZhangJianfei
3.論國內開發區的發展路徑及衍生效應張建華,ZhangJianhua
4.中國城市化六十年:過程、特征與展望周蜀秦,ZhouShuqin
5.論揚州"山水城市"朱鑫禹,孫云壽,ZhuXinyu,SunYunshou
6.大理名城保護的發展戰略宋偉軒,SongWeixuan
7.希臘文化遺產保護若干法律與實踐的啟示方競成,FangJingcheng
8.資源觀視野下的歷史文化脈絡——基于遂安古城的姜家商業街建設范霄鵬,袁媛,FanXiaopeng,YuanYuann
9.論傳統民居的保護(下)雍振華,YongZhenhua
10.勇敢務實機變——閻崇年研究員訪中國名城 談錄
11.提籃橋舊事羅香,LuoXiang
1.城市的魅力孫家正,SunJiazheng
2.上海模式及全球城市未來發展戰略(上)周振華,陳向明,盧漢龍,于海,彭希哲
3.南京城南歷史城區保護的回顧與反思——借鑒法國歷史地段保護經驗劉正平,宣瑩,LiuZhengping,XuanYing
4.論劍門蜀道文化線路的保護(上)付文軍,FuWenjun
5.不同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態——客家圍屋與徽州村落的比較江盈盈,賈倍思,JiangYingying,JiaBeisi
6.推進宣城旅游加快融入長三角旅游圈夏月星
7.融入"世博"躋身"世博"王滄江
8.對接世博共謀發展王建軍
9.融入長三角壯大瓷都游盧正大
10.抓住世博會契機加速池州旅游發展新突破胡德忠
11.接軌世博提升臺州旅游品牌影響力陳連清
12.論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運河城市的旅游發展——以瑞士伯爾尼為例亞歷山大·薩帕特,AlexanderTschappat
13.大運河線性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以邢臺運河旅游開發為例劉大群,LiuDaqun
14.閩中土堡的建筑特色探源戴志堅,曾茜,DaiZhijian,ZengXi
15.論南通民居的包容性徐永戰,XuYongzhan
16.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的碰撞——錢文忠教授訪談錄
17.龍南——古老的客家圍屋羅香,LuoXiang
18.中國名城 山水形勝楚韻襄樊王代會
1.《中國名城》與錢學森高永青,GaoYongqing
2.上海模式及全球城市未來發展戰略(下)
3.城市社區照顧視角下的養老服務楊蓮秀,YangLianxiu
4.園林:一門獨特的藝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園林藝術觀周武忠,ZhouWuzhong
5.論劍門蜀道文化線路的保護(下)付文軍,FuWenjun
6.論古代百家爭鳴思想運動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現代啟示虞長生,YuChangsheng
7.卓有成效地實施大遺址保護激活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寶藏連維良
8.保護南宋皇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王國平
9.揚州城遺址整體保護的實踐和思考王燕文
10.展現"城摞城"奇觀傳承開封城市文脈周以忠
11.保護與利用并舉努力實現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段先念
12.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努力實現城市建設與大遺址保護和諧共生趙建才
13.城市現代化背景下的大遺址保護劉曉越
14.北京市城市核心區大遺址保護工作情況江HtTp://
15.近代漢口租界建筑風格演替及保護——兼議名城保護中建筑樣本的多樣性及空間存續關系陳晶,殷煒,譚剛毅,ChenJing,YinWei,TanGangyi
16.桂林王城保護與開發的思考洪德善,盤福東,HongDeshan,PanFudong
17.天水古民居的保護與利用焦新德,JiaoXinde
18.名城保護與城市化發展——金德鈞訪談錄
19.日本之旅——踏雪的人俞浩淼,YuHaomiao
1.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思考仇保興,QiuBaoxing
2.中心城市的商會經濟功能及發展趨勢——以南京為例陳剛,ChenGang
3.西安市外商直接投資概論王晶,陳瑛,WangJing,ChenYing
4.孔廟泮池之文化寓意探析李鴻淵,LiHongyuan
5.對大運河文化遺產兩種分類方法的看法陳國民,ChenGuomin
6.旅行游覽活動的歷史考察(上)——以6~19世紀揚州為例陳肖靜,侯兵,ChenXiaojing,HouBing
7.壽州古城防洪減災的措施吳慶洲,WuQingzhou
8.東亞傳統民居的建筑原則對現代住宅的意義孫全文,SunQuanwen
9.中國名花與城市文化——陳俊愉院士訪談錄
10.一座老城的音樂圖景葉梓,YeZi
11.凝視一座古城遙遠而迷人的背影中國名城 王虹軍,WangHongjun
1.論歷史文化名城的"積極保護、整體創造"(上)周嵐,ZhouLan
2.論城市規劃與城市空間發展張京祥,ZhangJingxiang
3.論生態城市建設陳之泉,ChenZhiquan
4.傳統民居空間劃分的倫理內涵陳喆,張健,ChenZhe,ZhangJian
5.城市開放式公園特色與功能研究——以無錫市為例陳麗華,王忠誠,ChenLihua,WangZhongcheng
6.旅行游覽活動的歷史考察(下)——以6~19世紀揚州為例陳肖靜,侯兵,ChenXiaojing,HouBing
7.歷史村鎮和鄉土建筑遺產保護的研究與思考——以昆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例金浩萍,高雪梅,李洪武,JinHaoping,GaoXuemei,LiHongwu
8.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的防御功能研究李昂,張建濤,LiAng,ZhangJiantao
9.遺產保護專業:跨學科和國際化背景下的建筑與城市規劃教育的新領域——德國著名遺產保護教育專家阿爾伯特教授訪談錄丁援,阿爾伯特
10.半城山水六朝風薛冰,XueBing
11.溫暖的世界之北——芬蘭秦穎,蘇勇,QinYing,SuYong
1.論歷史文化名城的"積極保護、整體創造"(下)周嵐
2.論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沈堅
3.新型水景都市規劃與公眾參與模式——杭州水景整合與重現的適宜性發展途徑趙秀敏,石堅韌,趙美娜
4.重慶清代移民會館、移民宗族祠堂建筑歷史與形態述論何智亞
5.論傳統村鎮街巷空間場景構成胡文薈,王洋,呂忠正
6.2009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年度工作會議摘要
7.論泉州城市空間發展與名城保護的關系吳蘭波,呂拉昌,鄭達強
8.論中小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蘭溪古城為例陳星
9.中國名城 遺產保護過程本身就是意義——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訪談錄關強
篇6
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信息社會(現代社會)、原始社會相比,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十分短暫,但是它的地位卻跟其它時代同樣重要。對中國歷史來說,近代短短的大工業化時代又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有著里程碑的意義。為了不讓這一在“短時期內”突然大量出現又大量消失的文明絕跡于現代社會的建設中,我們有必要建設一個博物館來紀念這一輝煌的時代。2010年,沈陽鐵西區又原的鑄造廠車間改造的鑄造博物館進行擴建。筆者認為,這個擴建工程不應該僅止步于一個建筑本身,它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工業博物館的選址
中國工業初期發展極不平衡。主要的工廠都集中在如北京、上海等幾個比較大的城市。但是如今這幾個特大城市都有著自己特殊的城市“名片”。像政治首都,國際化大都市等名號完全蓋過工業城市的稱號,因此它們并不適合建設這個代表國家性質的“中國工業博物館”。而沈陽作為我國最著名的工業城市,有著東方“魯爾”的稱號。在“振興老工業基地”大潮中,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對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和改造做出表率作用。而有著日本、蘇聯、相繼占領的復雜歷史背景的鐵西區,至今還遺存有大量的工業遺產,如電機廠、味精廠、化工廠等。(圖1)這些工廠有的還在生產中,有的即將停產搬到附近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高層商業住宅。上面提到的鑄造博物館就坐落于這個歷史與現代景觀風貌相沖突的地方。它向南依次是電機廠、化工廠、味精廠、工人生活村、勞動公園等工業生產、生活區,再向西南就是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現代工業走廊,一些大型國有工業企業和私營工業企業都搬遷到此,并沿著京沈高速公路向西南無限發展。(圖2)這一塊從近代到現代,從老工業生產到老工人居住生活,到現代人居,到現代工業生產一長串工業主題“長廊”就是建設“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最佳基地。我們應該將正在改造中的鑄造博物館作為新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的一個“序言廳”,向南納入其它所有有關工業文明的區域,形成一個史無前例的“工業博物館展示區”。
圖1化工廠鳥瞰 圖2中國工業博物館建設涉及的主要
地段
社區化無邊界化
社區化內容
工業博物館適宜在工業建筑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博物館的建設。而根據建筑遺存的規模和客觀條件決定該工業博物館適合單體建筑的形式還是社區化的形式。中國工業博物館因為沈陽鐵西的大規模的工業遺產集群而建立,所以應該要選擇最獨特的社區化博物館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將“城市生活內容”裝進這個“博物館容器”里。而這“城市生活內容”指的便是如柯布西耶所說的居住、娛樂、游憩、交通四大主要部分。
一方面,這些看似去與博物館內容不相干的生活化的非展覽空間加上帶有歷史印記的工業遺存,正是展示著老工業區生活情境的現在和過去。在其中生活的人們就是博物館的演員,他們居住工作在這工業建筑遺存和現代建筑組成的區域之中,作為舊遺存與新設施的粘合劑,展示著現代人們是如何利用歷史遺存、如何欣賞工業遺跡、如何把文化遺產從容的納入自己的生活中來。(圖3)而展示當地人的現實中的面貌的博物館,本身是有很強的游園性質的,“人物表演”也是極為重要的。有了“時間、地點、人物”才有“故事”。
另一方面,一般的博物館都是有營業時間的。到了晚上,沒有參觀者游覽,工作人員也下班回家,博物館就會關上燈進入“休眠狀態”,等待第二天再次開放。但是對于建立在大面積老廠區原有建筑、設備基礎之上的大型主題工業博物館,夜晚熄燈后會成為城市人員的一個“真空區”。這種可怕的區域會讓很多本可以穿過博物館到達某地車流選擇繞道行駛,甚至成為治安隱患。同時,一個如此大的工程每天只有50%的時間是處于使用狀態,從經濟方面來說也是很不劃算的。所以這種特殊形式的博物館就必定要選擇社區化的經營方式。這種非展覽非非展覽的形式就是最“天人合一”的,最“和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工業博物館這種特殊的景觀“裝飾”著在這里生活的居民,居民為這個博物館增添著“人氣”,兩者相得益彰。所以社區化的形式是“中國工業博物館”建設的不二選擇。
圖3德國北杜伊斯坦工業改造后的熱鬧景象
邊界模糊
一般的博物館是指一個建筑或一個院落圍合的建筑群,不管是哪一種,它們都是以墻來分隔內部和外部空間。因為外部是嘈雜的城市生活,內部需要給人安靜的環境用來觀覽展品。同時,也可以避免展示內容的文化背景與現實城市的環境相沖突。以工業遺產為基礎建立的社區化中國工業博物館由于其展示內容的特殊性,不宜采用上述封閉式組織形式。首先,展示區有大量的工業建筑遺存,不可能有一個場館建筑全部將他們囊括進去。其次,由于其宏大的規模,也不宜用圍墻將這個建筑群為何起來。如果這樣做的話,它就會像一個結石,阻礙城市運轉。再次,由于其社區化的內容與周邊城市的實際內容是相似的,所以很難劃分出一個明確的邊界來區分內和外的“不同”。所以,為了社區化的實施,就必須實現博物館的無邊界化。
無邊界化不是沒有邊界,其實它是一種邊界模糊。原先的建筑遺存布局在一定范圍的廠區中,這個廠區范圍是有邊界的,因為它與旁邊的的工廠屬于不同生產單位,與旁邊的住宅屬于不同的使用功能。在改造為社區化的博物館后,其內部沒有與周邊明顯獨立的特殊單位和特殊使用功能,因此,我們將原廠區的圍墻拆掉。但是在人們心中還是會有一個大概的輪廓來識別這個“博物館”是什么形狀,在什么位置,只是無法把這個輪廓確定在幾面墻上。就好像在色帶中人們能區別什么是黃色什么是綠色,但是不能在色帶中畫出一條準確的分界線來分隔黃色部分和綠色部分。我國部隊在2007年更換數碼迷彩軍裝,這種軍裝不同于以往的“云朵”式迷彩服。因為數碼迷彩服采用漸變退暈的彩色方格,比“云朵”式迷彩服每個不同顏色的“云朵”都有明確的邊界有更強的隱身效果。(圖4)同樣,若果我們想讓一個建筑群融入一個城市的話,也不能有太明顯的邊界。這樣做,有利于把“博物館”文化氣息輻射到周邊區域,擴大它的文化功效。因為取消了邊界這個門檻,“博物館”的可達性更高了,人們可以晨練時跑步到達或穿越這里,晚飯后來這里散步等等,附近的居民會把“去博物館”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步驟。
圖4數碼迷彩服局部
無邊界還是一個動態概念,沒有固定的輪廓束縛,就沒有固定的面積和形態。沈陽鐵西區還有一些其它的老工業廠區,日后隨著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影響越來越大,可以逐漸加入這個集體。而且,這里提出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是一個由老工業區到現代新工業區的串聯形態。新工業區是沿著京沈高速公路在不斷拓展的。無邊界化非常適應這種生長似的發展,隨時把新建的區域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這種“生長”的“博物館”是“活的”博物館。
結語
“中國工業博物館”作為一個一個社區化無邊界化博物館與工業遺產保護的結合體,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建筑遺產,又發掘它們的潛在價值;級保護了城市中老工業用地的風貌,又使它不會阻礙了老工業區的人居化發展。它可以聯系鐵西區內其它的工業遺產景觀節點,形成一個開放的、多功能的“博物館”系統,使人們能夠在博物館里居住、在博物館里學習,在博物館里工作,在博物館里玩樂。
參考文獻:
劉伯英 馮忠平《城市工業用地更新與工業遺產保護》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篇7
論文關鍵詞:建筑文化,規劃性保護,城市建設
任何城市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面臨建筑歷史文化的問題。為了當前經濟的發展,將建筑歷史文化拆除,還是謹慎對待予以保護,這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嚴峻課題。
1傳統的建筑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有著許多著名的建筑歷史文化名城。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除了城市規劃的本身就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之中和城市附近還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史跡,有宮殿、壇廟、陵墓、寺、觀、衙署、府第、園林、石窟、民居、橋梁、關塞等等。這些古建筑和文物史跡,是中國古老文明的形象化標志,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實物例證,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除此之外,它也是全人類共同財富的一部分。因為,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彼此都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和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其建筑歷史文化,自然也就是世界歷史文化的財富。建筑歷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文化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許多著名的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很高的盛譽。所以,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建筑歷史文化,為自己的建筑歷史文化而自豪,并且要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建筑歷史文化。我國的建筑歷史文化是建筑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不反對向國外學習,但學習和借鑒應建立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基礎上。
2在城市建設中應加強對建筑歷史文化的保護
建筑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第一根支柱,因為它們是歷史文化具體的形象標志。有了建筑才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才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本質形象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正為世界提供著巨大的建筑商機,現在洋建筑師紛紛搶灘中國,中國建筑師們反而成了打下手的配角。雖然我國有著燦爛輝煌的建筑歷史文化和豐富的建筑遺產,但在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卻出現了不少令人遺憾甚至是痛心的問題:一座座花費了大量金錢卻毫無個性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個個面目雷同的新興城市遍布全國,原有的古建筑群落受到破壞及新建筑的污染,更有以西化建筑風格為“賣點”。據報載,現在很多大城市的房地產項目的名稱取的大都是洋名。
在當代人類歷史的大轉折時期,危機和機遇并存。積極投身于世界文化的洪流,本無可厚非,但是,很多城市在追逐世界洪流的同時,使當代中國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讓前來觀賞中國獨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和獨特自然風光和城市風貌的外國友人,所到之處感到和自己國家差不多,這就使人感到痛心。盡可以批評中國建筑師集體失誤、崇洋媚外、抄襲模仿造成了城市建設中的“文化流失”,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城市的管理者們,只是看暫時的短淺的利益。沒有真正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是區域文化向區域經濟延伸的有力推進器。以山西平遙古城為例,自從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旅游業、博物館業餐飲業、服務業、特種工藝為數特色的文化產業圈很快形成。2002年游客接待人數就已經達到145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2146萬元;2003年盡管受到非典的影響,門票收入還達到2289萬元,旅游綜合收入2.24億元。試想,如果平遙古城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經濟的發展決不會象現在這樣日新月異,更不會成為世界矚目的文化聚焦點。
誠然,目前有些城市的管理者似乎意識到了古建筑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于是就投巨資修建虛假的過去,如“仿古建筑群”“文化城”等等(這些建筑無論如何也讀不出厚重的歷史、看不到鮮活的文化)。但是,在城市建設和開發中,一旦面對暫時短淺的利益,往往就見錢眼開,進而古建筑就面臨被拆除的悲慘命運。
現在,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設和開發中,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一方面復古,一方面毀古,最終使得整座城市無物可看,無史可講,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在城市建設和開發中一定要懂得保護城市的“文脈”,不能隨意拆除,更不應盲目追求洋建筑,要明白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載體,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
3保護城市建筑文化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要保護城市建筑歷史文化,就必須加大宣傳,使領導者特別是城市管理的領導者對城市建筑歷史文化有足夠的認識,明白建筑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結晶,不能為了暫時的短淺的利益而破壞長遠的利益,更不要錯誤地把保護建筑歷史文化與新的城市建設對立起來。除此,在保護建筑歷史文化方面還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3.1規劃性保護
由于建筑歷史文化名城既是歷史的遺存又是在發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護又要發展。在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建筑文化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如果改變了,就不能說明當時的歷史,進而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因此,對建筑歷史文化應采取規劃性保護,包括城市的古城格局、街坊、古建筑群、單體古建筑和各種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的分布、保護范圍、古城風貌等等,都納入其中,使建筑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新的發展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如平遙縣政府為了保護古城,聘請了大批專家、學者出謀劃策,精心編制了《平遙縣縣城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著手制訂與之相配套的專業詳規,使其成為古城保護、城市建設、歷史文化傳承的法規依據,從而避免因領導的變更和局部利益的沖突而隨意變更或調整平遙古城的布局規劃。
3.2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
現在,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雖然早已改觀,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區、古建筑、文物古跡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辦法把它們保存下來,可采取點、線、面的保護措施。點,指的是單獨存在的古建筑或文物史跡。如一座寺廟、一個古塔、一座古橋、一所老住宅以及一個石獅、一根石柱、一口古井等等。線指的是相聯成線古建筑或文物史跡。如一條古街、古巷、古道等等。面,指的是成片的街坊、街巷、寺廟群、民居群等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這種措施可使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建筑、文物史跡得到更多的保護。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在我國很多城市并不鮮見。
篇8
【關鍵詞】古鎮;保護;開發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旅游產業不再是傳統觀念上的無煙產業,過度開發和保護不當都會使旅游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古鎮作為向現代人展現人類歷史文明的一種媒介,有著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性和歷史傳承性,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
自上世紀八十年末,以代表江南古鎮特性的周莊古鎮以景點形式迎來了第一批游客,由此便拉開了我國古鎮旅游的序幕。現如今,古鎮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熱潮。但是伴隨著我國向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古鎮正面臨著嚴重威脅。古鎮里的很多古民居、古街道、古建筑和文化傳統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它們或因全國上下興起的大規模的城鄉建設熱潮所面臨著強拆、改建;或因環境的惡化而使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面臨自然的風化破壞;亦或是由于在旅游開發時遭到無序、盲目的修建。總之,不管何種原因,要想讓古鎮旅游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就應對古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古鎮的概念研究
由于我國的古鎮旅游起步較晚,對古鎮旅游的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直到進入21世紀,古鎮熱潮的興起,才引起學者們對古鎮旅游的關注。從現有相關研究文獻及論文的資料看,學者們起初對古鎮的關注度從單一的區域旅游資源和古鎮景觀構造這些方面開始研究,到現在的結合資源學,市場學,管理學等對古鎮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對古鎮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界定,甚至對古村落、古城、古鎮、歷史文化名城這幾個概念都沒有明確區分。周虹在《古鎮映像館/徽州》中把那些沿襲了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且居民建筑至今仍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鎮、古城、古鎮都統稱為“古鎮”[1]。而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則從歷史城鎮的特征方面來進行界定,他認為歷史城鎮有別于一般的城鎮,它是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生產生活的見證;它具有深厚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在當時充當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角色[2]。陳志華在《關于楠溪江古村落保護問題的信》中對古鎮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指標,古鎮必須具備悠久的歷史,是通過規劃設計,與自然環境相融的村落,古鎮里面不僅有書院、村塾,還要有公共園林,且具有很高的科名成就[3]。而同濟大學的朱曉明則認為古鎮的歷史應有個時間分界,他認為那些始建于民國前至今仍發揮著社會功能的村落,對民風民俗、歷史建筑風貌、建筑風格、選址等都保留得較為完好的,均可以稱之為古鎮[4]。劉偉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結合國外古城的定義和我國古鎮的由來和古鎮的歷史功能把古鎮定義為:主要指18世紀以前已發展起來并保存當時風貌的,一種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有一定規模的,具有軍事、行政管理、或者商業功能的人類集聚地[5]。
二、國內古鎮保護研究
(一)我國歷史城鎮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對歷史古鎮的保護研究最初是從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從最初的對單個建筑個體的保護,到現在的包括對整個古鎮片區的保護研究,形成了多層面、多視角、系統化的保護體系。
自從1982年2月8日在《關于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首次批準了以北京為代表的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開始,直到1986年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第一次提到了對村鎮的保護,這一建設性的提議為我國保護歷史村鎮拉開了序幕。時隔六年后的2002年,“歷史文化村鎮”的概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首次提出,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政策,為保護歷史文化村鎮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據。國家建設部和文化局從2003年10月開始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行評審,并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之后相繼分別在2005年9月、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公布了5批次共35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歷史文化名鎮181個,歷史文化名村169個,這些名鎮名村分布在我國的大江南北。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一條例對保護和規劃古村落進行了進一步的規范,也為我國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古跡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體系。
(二)國內古鎮的相關理論研究
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江南水鄉古鎮旅游開始,至今已二十余載,但是這股熱潮并沒有消退。進入21世紀以來,古鎮旅游仍然是旅游者所青睞的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盡管我國開發古鎮旅游的歷史并不長,但就在這短短二十年間,古鎮旅游對古鎮歷史資源的破壞已經引起人們高度關注。雖然學者們對古鎮的研究涉及面比較廣,有從建筑方面,也有從文化方面。但是,學者們對古鎮旅游的保護和開發這方面的研究關注程度最高。
同濟大學阮儀三通過對周莊古鎮旅游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問題,提出了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針對旅游觀念偏差問題、老齡問題及公共空間頹廢等問題提出思考[6]。徐森在《淺談古鎮保護》一文中也提出了保護古鎮要處理好古鎮的保護與發展、開發的各種關系,同時要保持古鎮建筑群體與生態環境間的協調關系[7]。陳炳鈞等人提出在古鎮保護過程中應注意:古鎮保護不是靜態的、單一的,所以對其進行保護就需要用動態的、多元化的視角進行有序的保護,提高當地居民及各方利益群體對古鎮保護的參與性[8]。許冰鑌在《中國古村落保護方式探索》文中提出了具體的保護方式,如通過開發旅游進行利用模式、博物館模式、集散為整的模式、及對街區、院落的保護[9]。譚宏則是從構建一定的法律法規、監察制度等保障體系方面對古鎮進行保護和開發。他認為對古鎮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相關職能部門為監督檢查機構,專家學者為咨詢機構,通過相關的激勵制度讓居民共同參與對古鎮的保護,成為古鎮保護的主體;同時還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讓保護工作具有法律效應;對保護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引入民間資本、市場投融資的方式解決[10]。韋祖慶、陳才佳通過分析黃姚古鎮旅游可能會造成古鎮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出了要建立一個利益共同體,即旅游開發公司要與當地居民形成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共同體,使雙方實現經濟共贏,并在保護古鎮上承擔相應的義務、職責[11]。姜龍以四川羅城古鎮為例,提出了對川南傳統古鎮實行分級保護,重點保護的原則;對古鎮功能結構要以保護歷史風貌為重點,對老街部分功能進行轉換,恢復傳統喝茶聽說書等生活方式;重視保留古鎮的完整性和整體性,不僅要保護古鎮的建筑,還要對古鎮的地理人文環境進行保護;最后提出加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度[12]。吳瑕認為學術界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存在幾個問題:一是研究沒有很好地運用系統化理論,研究的方法比較單一的;二是對我國偏遠的民族地區的歷史古城鎮研究較少,且對自身的資源價值認識不到位,沒有對各類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歸類保護;三是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開發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在開發中忽略了對各個名城之間的聯系[13]。從吳瑕的這篇文章也折射出目前我國對古鎮研究所出現的相類似的問題,為在今后的古鎮保護工作中提供借鑒作用。
三、國外對古鎮的保護研究
(一)國外對古鎮保護的相關法律簡介
國外很多國家在制定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古城鎮的保護方面有著非常健全的法律體制。特別是歐洲國家,他們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古跡、古建筑、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方面制定了非常系統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這對歷史城鎮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西方國家對古城鎮的保護也是經過漫長的摸索過程,從1933年《雅典》的問世、到1964年《威尼斯》的通過、再到197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及1987年《華盛頓的》出現,這俗稱“三大一個公約”的問世標志著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所做出的貢獻。從只對單個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地區進行保護的《雅典》的問世,到《威尼斯》里對保護的內容擴大到整個文物古跡,再到《華盛頓》將保護的對象再次擴大到歷史城鎮的闡述。這些都顯示了從單一建筑個體到整個片區的保護,再到一個多元化、系統化的城市與環境相融合的過程。
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這些國際性機構的成立,為制定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古城鎮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國家都會出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村鎮的法律,時至今日,這些政策法規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羅列一下20世紀出臺的一些較有影響力的政策:1930年法國出臺了《風景名勝地保護法》、1931年頒布《關于歷史遺跡修繕的雅典》、1962年法國的《馬爾羅法》、1964年《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即《威尼斯》)、1966年美國的《國家歷史保護法》、1967年的《關于保護和恢復歷史性或藝術性中心的決議》和英國的《城市宜人環境法》、1971年德國《城市建設促進法》、1972年通過的《把現代建筑融入古建筑軍的決議》、1975年的《關于保護歷史小城鎮的決議》、《布魯日決議》及日本的《文化財產保存法》、1976年的《歷史性城鎮的新生》和《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1978年的《關于保護歷史性城鎮街道尺度的決議》、1982年《關于小聚落再生的Tlaxcala宣言》、198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和地區的國際》(即《華盛頓》)、1993年法國頒布的《建筑、城市和風景遺產保護法》、1994年的《奈良真實性宣言》、1996年的《歷史性城市地段重建決議》、1999年《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等。以上這些國際法規對我們如何針對歷史古鎮的保護和規劃起到了非常好的參照作用。
(二)國外古鎮保護理論研究
1997年,Peter Lovell就古鎮建筑的保護提出了一些方法。他認為:一是不能孤立地只對古建筑進行保護,而要注重對整個古鎮的環境進行保護,保護好各建筑體與街道、廣場的整體結構;二是在保護過程中不能破壞古鎮的原真性,要注意保留古鎮的原有歷史信息;三是在對傳統建筑進行修繕的時候,注重盡量使用與原建筑形同的材料,保持建筑風格一致的方法;四是對于現代建筑不能全盤否定,而是在保持古鎮原有風貌不變的情況下,盡量限制現代建筑的高度,空間布局[14]。Shetawy 等學者為了保護埃及Giza的文化,避免旅游對當地文化的沖擊,把Giza地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旅游區進行分區保護[15]。Laurie Kroshus Medina通過對瑪雅古村的傳統瑪雅文化形式不受現代旅游商業文化的嚴重影響,進而對古鎮原真性文化展開研究[16]。Naciye 則從保護與復興的角度,對歷史城鎮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進行綜合的分析評價[17]。
四、對古鎮開發問題的研究
國外對名村古鎮采取以運動和藝術這兩種主要的主題開發模式。如位于阿爾卑斯山脈的意大利麗暉谷古鎮是以開發戶外運動為主題的旅游模式。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當地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村莊景象,還能體驗高山滑雪,及參與各種越野自行車所帶來的樂趣。歐洲以其獨特的歷史建筑風格和藝術魅力對歷史小鎮進行開發。以法國的楓丹白鷺古鎮為例,其著名的宮廷建筑、古城堡、以及楓丹白露深林和巴比松畫家村透露出濃郁的藝術氣息,讓游客慕名而來[18]。
目前我國古鎮開發的主要有采取政府授權特許經營、政府承包經營、政企合作這三種方式。學術界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古鎮開發提供理論支持。職曉曉從旅游扶貧角度,對那些地處貧困地區的古鎮進行開發,以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他提出了由政府主導、景區帶動、引進民間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協作模式,建立試驗區、異地安置等不同的旅游扶貧模式[19]。田喜洲在《論西部古鎮旅游資源及開發》提出了主題式開發、互補式開發、保留式開發及綜合式開發這四種開發模式[20]。孟明浩、余琪等人則用體驗的角度對古鎮的旅游開發進行研究,他們通過對古鎮旅游產品的體驗設計原則、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措施。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外古鎮保護主要涉及到古鎮的政策法規的保護條列、對古鎮建筑的保護及其針對古鎮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古鎮開發方面,大多數都是從游客體驗方面進行開發。在實際的案例中我們發現,很多古鎮在處理保護和開發這兩者關系中,更多的是從開發角度進行研究。如何正確處理好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我認為首先要明確這兩者間的地位,即以保護為主,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古鎮資源,只有這樣,古鎮旅游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從對比國內外對古鎮的法律法規方面分析,我國對古鎮保護的法律相對沒有那么成熟,且對于保護古鎮的法律條文比較籠統。對古鎮相關的保護都是放在文物法里面的居多,只從單個歷史遺跡進行保護,而沒有對整個古鎮保護制定系統的法規。我認為在今后,應從文物和旅游方面,制定針對我國各種歷史旅游資源保護的法律。
從目前對古鎮保護和開發的理論研究看,大多都是從個別古鎮案例進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關于保護或者開發的建議、措施。而這些保護開發的方法都比較籠統,理論研究不夠深入。我認為以后應該先對各種不同的古鎮資源進行細分,然后針對不同的特點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更為細致,系統的保護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宏.古鎮印象館/徽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阮儀三,吳承照.歷史城鎮可持續發展機制和對策[J].城市發展研究,2001,8:15—17,57.
[3]陳志華.關于楠溪江古村落保護問題的信[J].建筑學報,2001,11: 52—53.
[4]朱曉明.試論古村落的評價標準[J].古建園林技術,2001,4: 53—55.
[5]劉偉.龍華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研究[D].四川大學,2005.
[6]阮儀三,邵甬.精益求精 返璞歸真—周莊古鎮保護規劃[J].城市規劃,1999,7:54—57.
[7]徐森.淺談古鎮保護[J].江漢考古,2001,(1):94—95.
[8]陳炳鈞,樂琦.古鎮保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江蘇城市規劃,2009,8:38—40.
[9]許冰鑌.中國古村落保護方式探索[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6:367—368.
[10]譚宏.古鎮保護與開發的保障機制[J].城市問題,2010,10:55—60.
[11]韋祖慶,陳才佳.黃姚古鎮旅游開發現狀分析與保護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9,1:10—14.
[12]姜龍.川南傳統古鎮保護與發展研究—以羅城古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5): 2820—2821,2917.
[13]吳瑕.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1:45—49.
[14]Peter Lovell.歷史建筑與歷史地段的保護方法[J].國外城市規劃,1997,3:8—10.
[15]Ahmed A A Shetawy, Samah Mohamed E1 Khateeb. The Pyramids Plateau: A Dream Searching for Survival[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819—827.
[16]Laurie Kroshus 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17]Naciye D.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n histotic urban quarters-a case study of the Walled city of North Cyprus[J]. Cities,2004,21(4):329—248.
[18]余向恒.陜西名村古鎮保護與開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19]職曉曉.基于旅游扶貧模式的陜西省古鎮旅游開發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9,12:100—104.
[20]田喜洲.論西部古鎮旅游資源及開發[J].旅游論壇,2009,3:348—350.
基金項目:
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201106LX592);廣西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011105950802M01)。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歸化城;歷史路名;文化認知
1 研究背景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舊城歷史路名現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對地名的研究和保護,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暨第二十四次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已確定地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呼和浩特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路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呼和浩特市區已有超過72條街巷消失,伴隨街巷的消失,大量歷史路名消失殆盡。比如剪子巷、東倉等路名已不復存在,只有一些舊城老居民記得。歷史路名處于城市建設、新潮文化等力量的圍攻之中,處境堪憂。因此,路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刻不容緩。
1.2 概念界定
歷史路名:歷史路名是指一定年限以前形成的路名,在中國大陸主要是指1949年以前形成的路名。從時間視角看,歷史路名沉淀了城市演變的歷史信息;從空間的視角看,很多歷史路名是城市認知地圖的節點。
1.3 研究范圍
時間范圍:二十世紀初至今
區域范圍:調研區域選定呼和浩特玉泉區舊城,北至西順城街和東順城街,東至公園西路,南至石羊橋西路,西至扎達蓋河。范圍涵蓋明隆慶六年(1572)建設的歸化城,即呼和浩特“舊城”。(圖1)
2 歷史路名的分類與命名因素
2.1 歷史路名的分類統計
實地調研,舊城區域歷史街道共147條,以歷史路名的通名作為統計對象,通過走訪相關部門及專家,并根據歷史路名命名原則,將調研區域的歷史路名劃分為三大類,八小類(表1)。
其中,以地理環境因素命名的有87條,占59.2%,以人文環境因素命名的有54條,占36.7%,其他類型共6條,占4.1%。八小類中以方位命名最多,占30.6%(圖2)。由上述數據分析可知,地理環境因素命名的比例過半,主要是因為該因素不但符合北方城市地理環境特點,且留存時間長,穩定性強;人文因素命名的比例較低,可以看出,人文因素的影響作用是一定的,也影射出其在路名文化中是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2.2 命名因素與來源對比分析
上述分類可以形象的說明歷史路名的不同由來,同時說明歷史路名具有反應歷史和時代真實性的特征,是城市文化記錄的良好載體。下面對使用較多的命名因素歷史背景做簡要說明:
2.2.1 方位命名街巷
方位命名街巷與城市建置命名街巷比較相對簡單,通過方位命名街巷能使市民清晰的把握城市的方位。古都西安在建國以來,原“東門大街”、“西門大街”、“南門大街”、“北門大街”則簡稱為:“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
而在歸化古城中體現方位的街名主要有:“大北街”、“大南街”、“大西街”、“大東街”、“小北街”、“小西街”。
2.2.2 按宗教命名街巷
歸化古城內以宗教機構命名的街巷主要集中在清朝,在清朝歸化城古城的宗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可以稱之為宗教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期。歸化城內宗教機構以“藏傳佛教”的召廟為主;同時也大量存在著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喇嘛教的五塔寺;及漢族所建的財神廟、孔子廟、城皇廟、呂祖廟。歸化古城自古就有召城的美譽,“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正是形容都城中的召廟眾多。本文研究范圍內現存宗教機構有:大召、席力圖召、乃莫齊召、洪慶召、五塔寺、清真東寺、清真南寺、財神廟。
現存以宗教建筑群命名的街道有:“大召前街”、(如圖3)“大召西夾道”、“五塔寺前街”、“五塔寺西街”、“五塔寺后街”、“小召西夾道”、“巧爾齊召巷”、“呂祖廟街”、“文廟街”、“東寺巷”。
2.2.3 按商業因素命名街巷
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蒙雙方自通貢互市以來,土默特部的經濟迅猛發展,不僅畜牧經濟比較發達,生活所需的糧食、布匹、鐵器、茶葉等日用品都得到了滿足。
清初,隨著國家的統一,社會秩序的安定,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逐漸增強,更重要的是各族人民能在較為安寧的環境中休養生息,這對于蒙古地區人口的增加、農牧業的發展、商業城鎮的興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前提條件。從而歸化城在北方少數民族中的經濟地位更加穩固,清朝康熙年間有大批的漢族進駐經商,旅蒙商號得到了大量的發展,從而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
清朝時期,歸化城主要的旅蒙商號有大盛魁、元盛德、天義德、一善堂、三合永、慶中長、天裕德、大慶昌、永德魁、元升永等商號。但這些商號中又以大盛魁、元盛德和天義德三家規模最大,被稱為是旅蒙商三大號,它們的興衰都經歷了兩百余年。
曾經的商業繁榮已經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是不同時代的經商之道,現階段我們只能看到大盛魁、元盛德、建筑群遺留下來的殘磚斷瓦,及以商業命名的大街小巷。現存以商業命名的街巷并不多,本論文研究的范圍內包括:“公義店街”、“長勝街”、“興隆街”、“興勝街”、“石頭巷”。
2.2.4 按姓氏、方言命名街巷
以姓氏命名街巷名稱在我國到處可見,歸化城也不例外。由于清朝期間大量的漢族移民,大量的聚居在一起便形成了較為集中的特點,街名便由此得名。歸化城內曾經以姓氏命名的有:“王家巷”、“楊家巷”、“史家巷”。(圖4)
以方言命名街巷的現象并不常見,多集中在街區中。方言命名街巷的前提是此街巷一定要有較為突出的特點,或是狹長、或是寬闊、或是曲折等。大召西側的歷史街區內原本有大量的民居街區,街區內有一個頗具特色的狹長街區――“長和廊巷”,該街巷便是因地方方言而得名的街巷。但是由于城市發展的需要,街區內大搞建設,長和廊巷已被拆除。
3 歷史路名對城市文化的認知
3.1 歷史路名對城市文脈的傳承
歸化城歷經不同朝代的發展,留給現代城市的不僅是可見的古建筑和歷史路名,無形之中對城市文脈的傳承也從未停止過。傳承的基本含義可分解為“傳述”和“承受”,從字面上理解與“傳遞”近意,“傳”與“承”是完成傳承的兩個基本動作,而“傳”與“承”又是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歷史路名成為在現代城市中尋找歷史文脈的主要途徑,也是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繼承載體。
歷史路名對城市文脈的傳承表面上只有街巷的名稱與形制,實際上也傳承了歷史、文化、民俗等人文內涵。歷史路名對城市文脈的傳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包括歷史、文化、民間藝術、文明、等等。基于現代人對城市地域性的模糊、地域文化的弱視、民間藝術的淡薄,歷史路名對城市傳承的作用不言而喻。
3.2 對歷史的傳承
可以說,歷史路名對歷史的傳承是最直觀可見的。歷史路名內沉淀了不同時期的歷史事實,并將這些歷史史實傳述與承接至今。歷史路名是城市不同時期歷史遺存的積累,是在某一時期城市風貌的真實體現,同時也是城市生活的實體記載。
在不同時期歷史路名對歷史的傳承是有所區別的,在封閉的發展緩慢的社會,對歷史的傳承較全面具體;而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對歷史的傳承卻顯得片面,相比之下要寬泛的多。這就導致了城市中街巷對歷史的傳承更加支離破碎,缺乏整體性,方向性。如何去傳承歷史已經成為一道難題擺在了我們每個人的面前。
3.3 對文化的傳承
傳統的街巷空間是城市空間的精華所在,也是古城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街巷的地域文化更是街巷的靈魂所在。挖掘街巷的地域文化是對街巷更深層的認識,從而使街巷能更好的傳播城市的歷史和文脈。
歸化城地區民間留下了許多歷史傳統的積淀,但是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文化發展提升雖然得到了注重,但對城市的文化塑造還不夠,和其他大中城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現代呼和浩特市的建設除了鋼筋水泥建筑物的增加,還應有相應的文化發展來滿足市民的需要。
4 歸化古城街巷的現存與消失
街巷作為城市建設中有機的一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發展演變受歷史時期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影響,受到城市的制度、結構、功能、人口變化的影響;同時也深受朝代更替、政局變革等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文化心理、社會意識的影響。而街巷又作為城市中的交通空間,它的發展和變遷始終服務于整座城市的變化。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街巷的變化又是各不相同的。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往往會被保留并且拓寬,例如,歸化城中的大北街、大南街;相對次要的交通干道通常會被改建,調整位置,例如:大東街、大西街、通道街、東西五十家街;另外居住區內的一些巷道經常會出現消失現象,例如:寧武巷、楊家巷、三賢廟街、長和廊巷等。
5 新街巷名如何傳承城市文脈
新街巷名稱與歷史路名同樣存在對歷史、文化、民間習俗與藝術等方面的傳承。與歷史路名相比,新街巷名稱對城市文脈的傳承顯得更加重要,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新街巷是未來歷史路名的前身,而歷史路名也可稱之為新街巷名稱的延續。
我們只有把握住了新街巷名稱對城市文脈的傳承,這樣街巷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城市的文脈才能得以延續。現代城市中新街巷名稱對城市文脈的傳承沒有得道足夠的重視,這將勢必導致城市文脈的斷層現象。新街巷名稱中將如何傳承城市文脈是歷史路名傳承城市文脈的根本所在,并且決定城市文脈能否可持續傳承。
參考文獻
[1]卻金扎布,孫秀川.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志[M].呼和浩特市:地名委員會,1985.
[2]楊莉莉.內蒙古地名解譯及其由來[J].人文地理,2011(5):45-50.
[3]褚亞平.城市規劃發展不能離開地名規劃.北京規劃建設[J],2011(9):112~115.
[4]閆志杰.歷史地名作用淺析[J].中國地名,1998(1):9~12.
內蒙古工業大學基金項目:呼和浩特市優秀建筑遺產保護研究(zs201105)
作者簡介:董明晉,講師。
篇10
[關鍵詞]遼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特征;價值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6)06-0072-05
遼西,從人文地理學上的角度考察,是指“燕山山地以北,西拉木倫河以南,醫巫閭山以西和七老圖山以東的區域”[1]。從現有的行政區劃考察,遼西地區是指遼河平原以西與河北省、接壤的遼寧省西部地區,共包括錦州、朝陽、阜新、盤錦、葫蘆島五市。因本文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區域文化特質,因此,這里的“遼西”采用的是人文地理學區域概念。
遼西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地域特色凸顯,內涵豐富厚重等特征。這里有標志著物種發軔的“古生物化石群”①、具有人類非凡意義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標志著萬年文明起步的查海文化遺址、有中華文明曙光之稱的紅山文化遺址。同時,較之遼海文化的其他區域,這里有著更為鮮明的民族特色,有著數量大、品類多、高價值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遼西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是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是對區域文化、社會發展、人文精神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遺存,且有著鮮明的特征和獨特價值。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遼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歷史深遠而厚重
在4000年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遼河、大遼河流域居住的原始人群是漢族的先民,他們創造的紅山文化奠定了遼西地區漢文化的底色。在隨后的漫長歷史進程中,遼西成為少數民族異常活躍的舞臺,他們在這里生存、爭奪、遷徙,在創造本族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地改造著文化板塊的結構和元素,使遼西成為民族融合特征明顯、少數民族特質不斷凸顯的文化區域。
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山戎、東胡是遼西最為活躍的少數民族。山戎包括多個大小不同的部落實體,史稱“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史記》卷100,“匈奴列傳”)。公元前7世紀,山戎被齊擊敗潰散,后返回原地,因這一部分山戎居住在匈奴東,被稱為東胡,“山戎、東胡實為一族,時代不同,名稱遂異”[2]。東漢、魏晉時期,烏桓、鮮卑兩族自內蒙古草原東北部南下進入遼西地區。烏桓原為東胡的一部分,史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后漢書》卷120,“烏桓傳”)它曾長期臣服于強大的匈奴,居住在大興安嶺南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三戰擊潰匈奴后,烏桓擺脫了沉重的奴役和控制,南遷至遼西的老哈河流域。公元1世紀,隨著烏桓的入塞,鮮卑的一支――東部鮮卑也大批南遷至遼西地區。西晉末年,鮮卑族進入空前活躍和繁盛時期,慕容鮮卑以遼西為基地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政權,三燕政權以龍城(今朝陽地區)為都城或留都經營遼西地區,前后共計80年,創造了厚重的“三燕文化”。契丹隸屬于宇文鮮卑部,公元4世紀分布在西拉木倫河流域,公元5世紀進入遼西腹地,為避高句麗和活動在漠北的柔然人之擾,部分契丹人入居白狼水(今大凌河)以東地區。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壯大,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在龍化州(今內蒙古赤峰地區)正式建立契丹政權。后以遼西為中心,以東北為基地,幾度征伐,契丹統治者占領了北部中國,并創造了影響深遠的契丹文化。女真族的先人,曾世代居住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麓一帶,女真部落,長期為遼所控制。公元1114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并于1117年至1120年間,攻占了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及其腹地,將遼西納入了其統治區域。至1215年蒙古軍隊占領遼西,女真人統治遼西近100年,進一步改變了該區域地域文化的諸多要素。蒙古族原居額爾古納河下游的大興安嶺山林地帶。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落后,四處征伐。1214年,木華黎率蒙古軍隊南下,于次年基本控制了遼西地區。由于上述政治及地緣因素,遼西成為蒙古族的重要生活區域,蒙古族人長期與漢、滿、朝鮮、錫伯等民族雜居,不但發展和豐富著自身的文化,也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為遼西地區留下了諸多高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
二、遼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具有豐富性和融合性特征
遼西地域文化有著“走廊”和“熔爐”兩個鮮明的特性,它既是聯接東北與中原地區的主要交通廊道,也是民族遷徙和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諸多民族在此流轉和共存,并且在文化交流中不斷的得到融合。遼西走廊既是交通孔道,也是民族文化廊道,它不但是“歷史形成的民族地區”[3],也是堪與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嶺走廊相比的重要歷史――民族走廊。起源于遼西的民族主要有古商族、孤竹、山戎、東胡、徒河、俞人、庫莫奚、契丹等,在遼西遷徙流轉或長期生存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烏桓、鮮卑、吐谷渾、高句麗、粟末H、女真、蒙古、錫伯族等。且諸多民族長期同時并存,深度融合。隋唐時期,漢、高句麗、契丹、庫莫奚、粟末H等民族在遼西混居。遼金元時期,在遼西雜居的民族有漢、契丹、庫莫奚、女真、高句麗、蒙古等民族。遼西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主要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第一個層面是少數民族之間的聚合。在歷史上,這些民族最原始的碰撞狀態是血腥的攻略和殘酷的戰爭,只有他們被置于同一政權統治下時,才進入暫時的相對穩定期。這時,他們采取通好、通商、通婚等方式進行交流。暴力也好,溫和也罷,無論何種方式,充盈其中的總是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第二個層面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聚合。在遠古時期,遼西就有了漢文化的積淀,成為漢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開始了少數民族和漢文化的交融。自夏、商起,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的驅動下,遼西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碰撞中不斷走向融合。在上述環境下產生并留存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數量多,品類豐富,具有承接歷史和民族融合的文化內蘊。
遼西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堪稱豐富,主要有以下七類,一是古人類活動遺跡,包括山戎、東胡、徒河等游牧民族的徒河城、紫蒙城,烏桓、鮮卑民族的龍城、徒河新城、新昌黎、棘城等城址,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宜州、懿州、顯州、廣寧府、乾州、遼上京、遼中京遺址等城址,朝陽西三家遼代村落、喀左南公營子王爺府、赤峰的喀喇沁蒙古親王府等遺址。二是陵墓等建筑遺產,包括北票喇嘛洞鮮卑貴族墓、北票北燕宰相馮素弗夫婦墓、葫蘆島大臥鋪遼金畫像石墓、凌源石羊石虎遼代古墓遺址、建平遼墓、醫巫閭山遼代皇陵墓群、阜新遼名將古墓群、遼代蕭氏古墓群、喀喇沁蒙古右翼王陵、赤峰遼祖州、祖陵遺址等。三是寺廟,包括義縣奉國寺、阜新瑞應寺、普安寺、阜蒙縣佑安寺、德惠寺、彰武圣經寺、北票惠寧寺、凌源萬祥寺、赤峰召廟、福慧寺、寺、龍泉寺等。四是摩崖造像,主要包括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彰武千佛山摩崖造像等。五是古塔,主要包括朝陽北塔、南塔、錦州廣濟寺塔、廣勝寺塔、阜新閭州遼塔、東塔山塔、凌峰塔、葫蘆島前衛斜塔、大塔、塔子溝塔、赤峰中京大明塔等。六是出土實物,主要有朝陽出土的慕容鮮卑族的金步搖、梯形棺、鴨型玻璃注、七寶塔、龍鳳罐、阜新出土的綠釉雞冠壺、滑石獅、鎏金銅牌飾、白釉黑彩童子燈、鈞釉碗、青花玉壺春瓶、各代的墓志銘等。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阜新東蒙短調民歌、蒙古勒津烏力格爾、蒙古勒津婚禮、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好來寶、蒙古勒津刺繡、蒙古勒津馬頭琴音樂、瑞應寺廟會、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吉祥寺扎布、興城滿族秧歌、赤峰阿日奔蘇木婚禮、蒙古族勒勒車制作技藝、蒙古族服飾圖案、敖漢傳說故事等。
由于多民族頻繁流徙承繼,民族間不斷融合,遼西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呈現出強烈的融合性特征。朝陽的北塔,在政權更替與歷史傳承中實現了佛教與各民族及各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北塔的修建,經歷了三燕、北魏、隋、唐、遼五個歷史時期。北塔所在的位置,是慕容鮮卑修建的和龍宮,北魏在和龍宮基礎上創建了土木結構閣樓式塔――思燕佛圖;隋代在思燕佛圖的基礎上修建了方形空洞式十五級密檐磚塔;唐代對此塔進行了裝飾和修繕;遼代對北塔進行了兩次重修,使其成為一座有著寬大臺座、須彌座和塔身雕飾復雜的十三級疊澀密檐式密宗佛塔。今日的北塔,僅從結構上,就能領略到多重文化疊加的神韻,沿廊道可清晰地目睹雕有龍、虎、朱雀等圖案的三燕時期的宮殿柱礎石,北魏時期“思燕佛圖”的夯土臺基,隋塔遺跡,唐塔磚砌塔基和遼塔磚砌塔基,五朝遺跡并存一塔,堪稱奇跡。朝陽周邊隋唐時期的魯善都墓等出土的“深目高鼻的胡商俑、滿載行李的駱駝、昂首嘶鳴的戰馬、濃眉大眼面施粉彩的H俑”[4],體現了契丹、庫莫奚、H、漢族文化及異域文化的相互滲透及融合。位于赤峰寧城縣的遼中京遺址,是遼鼎盛時期的標志。城市的整體規劃、街道布局、建筑風格,在吸收漢族城市營建模式的同時,充分考慮了契丹族的傳統居住習俗和草原生活特點,被譽為“契丹族創造性的吸收漢文化的典范之作”[5]。號稱藏傳佛教國廟之一的瑞應寺,具有蒙、漢、藏、滿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阜新、朝陽、赤峰地區的遼代契丹族古墓眾多,古墓中出土的畫像石是以中國圖案畫為特點的石雕藝術品。這些畫像石采用的是漢族人的雕刻方法,畫像石具備了中國畫的特點,以線條作為主要表現手法,是裝飾畫和線雕、浮雕相結合的產物。畫像石的題材是反映契丹人的生活狀態、思想意識、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整體構圖既表達了契丹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融進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深刻體現出漢文化對契丹人的影響和浸潤。海棠山摩崖造像,是遼傳佛教文化的重要標志和象征。它是由活佛請來和當地的蒙古族能工巧匠,巧妙構思,精心雕刻而成的,是“藏傳佛教美術與清代阜新地域蒙古民間藝術深刻融合的代表,充分顯示出蒙古族工匠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藝及其強烈的民族審美取向”[6]。
三、遼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可辨識性特征
遼西諸多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盡管是在文化傳承、民族融合與文化融合中形成的,卻絲毫無法遮蔽各民族文化遺產的獨特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它們有著強烈的可辨識性特征。
這些文化遺產,都滲透著各民族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和精神氣質,包括價值取向、情感表達、審美情趣等。
三燕鮮卑遺存相對于三燕文化,契丹遺存相對于遼文化,蒙古勒津及藏傳佛教遺存相對于遼西蒙古族文化,都是重要的辨識體和核心價值承載體。創造了三燕文化的慕容鮮卑是一個有著開拓、創造精神和藝術特質的民族。他們在公元3-4世紀首創了雙馬鐙,后來通過高句麗人,慕容鮮卑的馬具系統應用到整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使騎射文化發生了質的飛越,對騎兵的發展和戰爭的作用十分巨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的兩件木芯包鎏金銅皮的馬鐙以及鐵馬甲等馬具[7],北票房身北溝八號墓、朝陽袁臺子壁畫墓、朝陽十二臺鄉磚廠一號墓等出土的包括銜鑣、鞍、鐙等主要構件的馬具[8],就是這一創造的明證。馮素弗墓出土的梯形棺,前大后小,前寬后窄,前高后低。梯形棺為慕容鮮卑人最先使用,并逐漸影響中原,到唐代,在全國流行。朝陽多處鮮卑墓出土的金步搖冠飾,“在雙塔區他拉皋鎮的木營子鮮卑墓、朝陽縣柳城鄉袁臺子三號墓、王墳山一號墓、西營子鄉田草溝一號墓、北票市章營子鄉房身二號墓、八家子鄉喇嘛洞三燕墓、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中都出土金步搖冠飾”[9]。形制各異,設計精巧,結構繁復,紋飾美輪美奐。此外還有冠飾、金牌飾、金扣、金釵、銀釵、金戒指、指環、手鐲等飾品。三燕的馬具同樣制作精良,在工藝和裝飾上流行銅鎏金、鏤孔技術,鎏金包片正面多鏨刻各種紋飾,如龜背紋、三肢紋、蟠龍紋、興龍紋、舞龍紋、單鳳紋、對鳳紋、鹿首鳳紋、羊首鳳紋、人首鳳紋等。這些華貴的飾品和馬具體現了慕容鮮卑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特質。鮮卑民族是草原文化的承繼者,他們的藝術承接了匈奴人的造型風格,融入了自身的宗教觀和藝術觀,極力推崇外部自然力,崇拜神獸。同時,紋飾中龍紋的大量出現,也表明慕容鮮卑的審美觀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
開放、流動、進取、兼容并蓄,是遼文化的基本特征,崇山自由、奔放,是契丹人的民族性格,粗獷豪放、稚拙樸素,是遼代的重要美學特征。上述種種,在遼西的契丹族文化遺存中都有著強烈的體現。雞冠壺是契丹的特色器物,也是中國陶瓷史上的瑰麗奇葩,雞冠壺的形制和紋樣多次發生變化,由扁身單孔式,到扁身雙孔式、扁身環梁式、圓身環梁式、矮身環梁式,壺身的紋飾、色彩等多次發生變化,雞冠壺的產生和演變,是遼代陶瓷精美化的一部分,折射出契丹族因時而動,吸收時代精神與異質文化,充實本民族文化,發展新文化的進取、開放情懷。契丹人鐘情于綠草、清水、藍天、白云,喜愛各種來自大自然的紋飾,在以藏于阜新市博物館的三彩摩羯壺為代表的三彩器上,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流,多應用了水波、葵花、、牡丹、蝴蝶等來自大自然的紋飾,充分體現了契丹人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契丹人有著獨特的審美情趣,如雞冠壺壓印的線條粗獷、跳脫,體現著游牧民族的藝術風格。赤峰、朝陽、阜新等地墓葬遺存的壁畫,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早期的遼墓壁畫,如赤峰克什克騰旗二八地遼墓中的《放牧圖》和《契丹住地生活小景》以及喀喇沁旗婁子店遼墓中的《游牧生活圖》等[10]多以契丹游牧生活為題材,用筆簡約,線條明快,色彩簡單,格調清新,這是契丹文化青春期的主基調。中、晚期的遼墓壁畫,如赤峰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中的《宴飲圖》等[11],多以契丹貴族的宴飲、出行、歸來為題材,在人物和動物造型上更趨寫實和準確,構圖略顯繁復,色彩較之早期更顯鮮艷和絢麗,這既有處于繁盛期及衰退期的契丹文化心態的反映,也有漢文化影響的印記。盡管早期和中、晚期題材、風格有異,但在遼墓壁畫中,契丹民族豪放、質樸的美學追求卻貫穿始終。
勇猛善戰、剛毅勁健、崇尚自然、適度內斂,是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蒙古族的性格特質。他們的審美觀充滿著雜糅性,即糅合著陽光崇高和寧靜和諧的審美因子,陽光崇高是蒙古族傳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經過藏傳佛教的改造,蒙古族的精神世界開始趨向寧靜和諧。以蒙古勒津文化和藏傳佛教遺址為核心的遼西地區蒙古族文化遺存群,是蒙古族文化精神的集中投射點。遼西的蒙古族,源自多個部落,尤以聚居阜新的蒙古勒津部發展最為強勁,他們在狩獵、游牧和農耕生活中,創造了東蒙短調民歌、胡仁烏力格爾、安代、好來寶、民間器樂曲等非物質文化。東蒙短調民歌利用四胡、馬頭琴、揚琴、管、竹笛、笙、九音鑼等樂器伴奏,節拍鮮明,曲調流暢,旋律風格多樣,或微風拂柳,或萬馬奔騰,或深沉委婉,或情趣橫生。歌中常出現虎豹、駿馬、雄鷹、羊羔、蒼松翠柏等體現蒙古族精神的元素。安代是把歌、舞、踏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音樂、裝飾、造型均體現出熱情奔放、樸實剛勁、節奏明快的特點。蒙古勒津民間器樂曲,既有蒙古族固有的高闊、遼遠、粗獷、豪放的風格,也有著清邈、肅穆、莊重的宗教韻味。作為蒙古族聚居區,阜新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內聯東北各地,外通蒙古族其他聚居區,而被選為藏傳佛教東傳的基地。一時間,阜新廟宇林立,建于1699年的瑞應寺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寺廟,民間有“喇嘛寺(即瑞應寺)有名喇嘛三千六,無名喇嘛賽牛毛”之說,“瑞應寺成為當時東蒙地區宗教、醫學、文學、藝術的中心”[12]。瑞應寺所包含的文化體系博大精深,不僅包括習俗、禮儀、典章制度、建筑藝術、造型藝術、唐卡佛畫等外部文化表現,還有語言文字、歷史、哲學、醫學、邏輯、美術、音樂舞蹈、天文歷法等。如其中的“查瑪舞”、“經箱樂”、“哲理論辯”等傳承至今,成為融合了藏傳佛教文化、蒙古族傳統文化、漢民族文化的寶貴文化遺產。這個文化體系的最高價值理念是教育喇嘛實現人生慈悲利眾精神,倡導破除自私欲望,為眾生效勞、謀福,才能成就佛果。這種理念所寄寓的宗教情懷聯通的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可以說,瑞應寺所承載的文化與理念,就是那個時代蒙古族民眾的靈魂主宰和精神歸宿,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特色濃郁的遼西歷史文化遺產,對于今人及來者,均有著重要的價值,通過挖掘這些文化遺存,以及人們與文化遺存之間的主客體建構,會產生重要的歷史文化認知、藝術濡染、精神提升及助推經濟發展等作用,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能強化人們對遼西歷史文化的認知
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斷地強化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認為“文化遺產在讓人們了解自己是誰,來自何方以及生活的意義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3]。遼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遺跡、遺物和文化承載體,它必然會被打上時代的印記,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人們,先人是在什么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下,以什么樣的方式面對生存的困境,應對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環境中創造著歷史,發展著自身,改變著世界。這些文化遺產所蘊含的豐富信息,與各階段的歷史文獻相互印證,不斷強化人們對遼西歷史文化的認知。
二是豐富時代的藝術世界,提升人們的精神世界
遼西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包含著種類繁多、價值豐厚的藝術作品,主要有建筑、石窟、壁畫、陶瓷藝術、摩崖造像、裝飾、音樂、舞蹈等。通過對上述藝術品的發掘、保護、展示和藝術性闡釋,會不斷地豐富著時代的藝術世界。除了具有審美、愉悅、欣賞和史料價值外,歷史文化遺產還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歷史文化遺產體現了各個國家和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共同心理結構、意識形態、生活習俗等特點,從一定意義上說,歷史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征”[14]。遼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重要價值。
三是參與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建構,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重要資源,文化遺產保護服務和景區游覽服務是現代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是與文化產業關聯度較高的行業。因此,充分保護、整合和開發遼西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在發揮它的游覽、觀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它的文化價值,聯通圖書出版、影視制作、文藝表演、旅游商品制銷等產業,能夠有效地參與地方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建構。同時,上述產業的繁盛,還會帶動餐飲、交通、旅店業、娛樂等相關行業的繁榮,有力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向東.論遼西地區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2]佟冬.中國東北史(一)[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1.
[3].談深入開展民族調查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3.
[4]林聲,彭定安.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遼寧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2.
[5]潘照東.赤峰在內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區域特色與地位[J].實踐,2009,7.
[6]王秋義.遼寧地域文化通覽?阜新卷[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3:207.
[7]黎瑤渤.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J].文物,1973,3.
[8]中國考古學會第六次年會論文集[A].徐基.關于鮮卑慕容部遺跡的初步考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朝陽袁臺子壁畫墓[J].文物,1984,6;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十二臺鄉磚廠88M1發掘簡報[J].文物,1979,11.
[9]牛馳.遼寧地域文化通覽?朝陽傳[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3:207.
[10]項春松.克什克騰旗二八地遼石棺畫墓[J].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3期;項春松.遼寧昭烏達盟地區發現的遼墓繪畫資料[J].文物,1979,6.
[11]項春松.遼寧昭烏達盟地區發現的遼墓繪畫資料》[J].文物,1979,6.
[12]劉國友.阜新通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23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法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