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統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22:4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統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研統計論文

篇1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它承載著教育目標和培養模式的實現。研究生教學學時少,每堂課需要講授的內容又很多,加上數理統計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與之前學生學過的研究確定性現象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的思考方法不一樣,學生較難接受。因此要想上好每堂課,教師首先就得認真備課,對講授的內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精心組織內容,處理好每個環節,使講授的每句話、每個教學行為都圍繞教學中心展開。既要言簡意賅,避免啰嗦、重復;又要層次清晰,交代清楚每個知識點,同時還要使學生印象深刻。這就要突出重點,講透難點,分清輕重緩急,避免全面開花,改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的狀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處理上可以注重以下兩點。

1.注重教學內容的類比聯系,實施啟發式、對比式教學。

類比是指由兩個對象內在關系的相似,推出其在結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種推理思維方法。數學中不少概念、性質和定理等都是從類比推理中發現的。因此教學中聯系已學知識引出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聯系、類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掌握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融會貫通,把握整體。同時注意新舊知識的對比、正確與錯誤的對比、公式間的對比,可以清晰各種概念的異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解獨立性檢驗時,由于隨機事件獨立性概念與隨機變量相互獨立性原理是相似的,筆者從隨機事件相互獨立性出發,引出隨機變量相互獨立性檢驗,同時指導學生注意隨機事件相互獨立性與隨機變量相互獨立性間的異同。通過這樣的類比,使學生了解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系,學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

2.注重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強調用身邊生活常識闡述數理統計理論。

數理統計是一門重要的應用型的基礎課,它可直接應用于工程技術領域。教學中可以借用身邊實例引進數理統計基本概念,使學生對概念產生的直觀背景有深入的了解,用身邊的生活知識來理解數理統計的思想方法。如在講授極大似然估計時,筆者通過舉例“:有一盒子混裝100只圍棋子,已知一種顏色的棋子是99只,另一種顏色的棋子是1只,現我隨機取出1只是黑色,問99只是什么色?”學生回答:“是黑色”。“那么,你們為什么判別是黑色?它隱藏什么原理?”通過解釋這個問題,就很自然、很簡單的把極大似然的基本思想解釋清楚了。

二、以問題為驅動,采取與學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式教學

工科院校的研究生的認知規律是“從直觀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上,宜加強實際背景,采用探究式教學,即:“首先提出問題,然后與學生一起來分析,一起來討論,一起來求解,最后得出知識架構”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假設檢驗的基本原理時,作者先舉個實例:某工廠用包裝機包裝洗衣粉,包裝機的裝包量是一個隨機變量,它服從正態分布。當機器正常工作時,其均值為500g,標準差為2g。某日開工后,隨機地在它所包裝的洗衣粉中任取9袋,稱得其重量(g)如下:505,499,502,506,498,497,510,503。試問這天包裝機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個實例。通過與學生一步一步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引出假設檢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思想。這樣處理避免了以往的“定義—定理—例題”模式的生搬硬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定義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學生對解決隨機現象進行了訓練,培養鍛煉了其分析及處理不確定現象的能力。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做好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的有機結合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其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功能已十分強大,其不但能做煩瑣、復雜的科學計算,還能做動畫演示、現場模擬、大型數據處理等。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具有古老的板書無法做到的優勢。但計算機畢竟是機器,它永遠取代不了人的主體功能。我們不應該把多媒體教學和古老的板書教學人為的割裂,即不要整堂課完全拋開多媒體先進技術,仍然只采用老式的板書教學;也反對整個教學都交給計算機,教師成為多媒體課件的播放者。而應該將它們優勢互補,把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有機結合。一方面由于數學學科的特點,要求在理論推導時要和學生互動,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這時用板書來進行,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利用計算機強大的演示功能和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復雜的情況進行演示及應用統計軟件求解實際問題,這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灌輸式教學變成學生參與的探究式教學,又提高了學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還可以用多媒體進行數理統計實驗,以加強對數理統計方法的理解。

四、及時歸納總結,幫助學生高屋建瓴、系統掌握知識架構

篇2

主題詞科學技術創新復雜性系統整體思維

科學技術創新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復雜性來自混沌與秩序的邊緣。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時候,原來“混沌理論”一詞已被宏大的“復雜性理論”所取代了。混沌理論對其范圍有嚴格限制,僅限于對自然界系統的非線性動態行為的數學研究。相反,復雜性理論則被認為可以用于復雜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隨時間變化的行為層面。社會系統并不僅僅是由它們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固定規律所限定的“復雜適應性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們是可能隨時間演化而改變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復雜演化系統”(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學技術系統創新運動是一個貌似無規則運動的有序性演化過程,具有典型的復雜系統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術本身是各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技術不等于各因素簡單相加。各技術要素在技術系統中也不再是原來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術系統動力下也發生了相變,或者說,技術性因素、實體性因素與知識性因素都具有了技術所擁有的整體性。技術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術系統運行模式和運行狀態的制約。第二,多層次性。盡管技術的各因素受技術系統動力的作用發生了相變,但技術本身卻生成了一種穩定模式。技術的穩定模式是由技術本身決定的,是由科學的技術應用與技術理論的層次性決定的。科學技術系統內有穩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內還有混沌區,這種結構無窮次重復著,具有各態歷程和層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變性。復雜非線性科學技術的創新過程本質就是經歷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長和折疊的特性,這是形成敏感依賴于初始條件的主要機制。伸長是指系統內部局部不穩定所引起的點之間距離的擴大;折疊是指系統整體穩定所形成的點之間距離的限制。經過多次的伸長和折疊,軌道被攪亂了,形成了新對稱結構或混沌。

由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具有典型的復雜非線性系統特征,因此,可對其運用復雜性理論進行管理。

1轉變思考方式

牛頓力學是近代科學的典范,是近代科學建立的基礎,牛頓力學是典型的決定性理論,是可測量和可預測的。20世紀初物理學的兩次重大變革所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排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測量過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論的誕生打破了拉普拉斯決定論,被視為20世紀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論認為,非線性系統運動具有無窮大周期且始終限于有限區域、軌道永不重復的、性態復雜的運動,不可能無限精確和無限長時間地測量和計算連續變量。混沌理論解決了困擾牛頓(Newton)力學的三體問題,創立了研究n維相空間的不確定解的理論,混沌理論使人們認識到非線性系統演化既是決定論的又是隨機論的。決定論的可預測性,只適用于那些宏觀的緩慢的周期或準周期的穩定運動,然而,這樣的運動實在是太少了。

科學技術創新復雜系統倡導最重要的事情是改變固有的思考方式,放棄機械論和宿命論,學會欣賞并應付聯系、物力論(Dynamism)和不可預測性。因為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多因素復雜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對確實存在的運行模式(即現實存在)進行領會,即正視多元化存在,并對不可預測的事件進行反應。為了使科學技術創新過程自我發展為“復雜演化系統”,有必要對學習、多樣性和影子系統(Shadowsystem)觀點的多元化進行鼓勵。

2并不是對每件事都需要進行控制

科學技術對客觀事物既進行決定論描述又進行概率統計論描述,這兩種描述方法已經共存了幾百年。決定論認為,任何一個力學系統只要知道現在的行為就可預測系統的未來行為。概率統計論認為,受許多偶然因素的影響,系統的未來狀態并不完全確定,需要用概率統計方法來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決了決定論和概率論這對貌似矛盾的問題。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統有可積和不可積之分,可積系統的運動是規則的,遵循決定性規律,不可積系統表現出隨機性,成為統計物理學的基礎。對不可積系統,KAM環面包圍著隨機層,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少和擾動不大時,KAM環面包圍的隨機層測度極小而可忽略不計,統計物理學就不適用了,而應該應用牛頓定律。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和擾動很大時,根據“阿諾德擴散”,KAM環面逐漸減少而隨機層迅速擴大,系統只具有極少數的規則運動,規則運動變為次要的,系統出現了大量的混沌運動,這時才能用統計物理學來研究該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近可積哈密頓系統,隨機成分有限,導致不可積性的擾動項很小。在科學技術創新知識系統處于混沌性態時,確定論和概率論隨機交替作用,但確定論占據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徑發展。隨機成分確實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復雜的非線性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能對每件事都進行控制。應該相信混沌性態是貌似不規則的有序,科學技術復雜演化系統不僅反作用于環境,還會反作用于自身,隨著時間的發展,科學技術總會不斷出現新的有序狀態。

3與環境共同演化

復雜性理論借鑒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認為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同時存在混沌子空間和對稱子空間,兩種性態此消彼長,不斷和外界環境互動而發生轉換。在湍流中規則運動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運動,在混沌運動中又包含著更小尺度的規則運動。這說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是與外界環境緊密聯系,并不斷互動發展的耗散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系統與環境相互影響、共同演化,這就需要時刻準備好對環境進行反應,憑直覺領會那些驅動科學技術創新變遷的環境模式,根據需要進行適應,而且隨時準備抓住各種出現的機遇。科學技術創新系統的三種性態,穩定區域(墨守陳規)、不穩定區域(瓦解崩潰)和混沌邊緣(變革棲息地)中,混沌邊緣最適宜與環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邊緣,在一種“有限不穩定狀態”下,正統系統(主流文化、結構權力等級體制)和影子系統(蘊藏矛盾、變化潛力的非正式組織)能維持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張力。正統系統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導,對適當的結構和程序進行授權,以及抑制人員中的不安情緒。同時,影子系統可以激發觀點的多樣性,并且削弱正統系統的力量迫使它進行不斷變革。這樣,組織行為表征為耗散結構,組織在不斷變化的現實面前能以新的方式執行基本任務或者追求嶄新的基本任務,組織的創造性和創新方面的潛能都展現了出來。

4整體思考

技術創新系統的復雜非線性要求尋找整體模式來思考問題,并用整體的方式來控制創新過程,而不是試圖控制每一個細節。整體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夠產生最大影響的微小變化,并施加微擾改變系統運行軌道,避免蝴蝶效應。

4.1建立連接

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可逆的,事物的發展不存在演化;空間是平滑的、線性的;時間和空間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存在。復雜性理論認為,由于非線性的作用,時間的變化是單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實現從有序到無序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自組織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間也不是平滑的,不僅存在整數維也存在分數維,整數維是分數維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過考察系統中某一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序列,可以重構相空間,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維數。這表明復雜性空間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積累。因此,在復雜非線性系統運動中,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應該將時間和空間看成一個統一體,系統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時空整體性的,任何因素在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的變異都可能影響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整個進程。而整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復雜系統的動力機制下,似乎只能通過彼此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聯來得到了解。因此,科學技術創新過程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各種因素的時空關聯,正是時空關聯的模式決定了一個系統的表現。整個系統處于密切關聯之中,并與他們的環境不斷進行交換,與之共同演化。

4.2適應復雜性

混沌理論是關于非線性的科學,它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的,線性只是非線性的特例。經典物理學的線性觀,導致了事物發展的簡單性、確定性和還原性。復雜理論的非線性觀,是線性與非線性、簡單性與復雜性、確定性與隨機性、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對立而統一的,前者是事物發展的暫態,后者是事物發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質特征。因此,研究問題時應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研究復雜性現象時,用復雜性方法來處理將會顯得簡潔而有效,反之,采用簡單性的方法來研究將會顯得繁雜而無效并且得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復雜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數維來簡單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軌道的簡單方法來研究將是得不到一條確定軌跡的。同樣,在研究簡單性事物時,如果采用復雜性的方法來研究也將是無效的。

將多元高階方程化簡以便求解,即將復雜現象簡單化是我們的思維定勢。然而在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過于關注細節往往不能產生創新成果,在創造性思考時,復雜性思維是必要的。雖然復雜性思維可能不符合常規,甚至會引來混亂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歡迎的。很多創新團隊刻意追求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議,目的是激發人的創造性,而不是被慣常的生活習慣所泯滅。最好的想法不總是來自高層,而且組織內的人都想事業有成,控制只是一種幻想,如果給予適當的扶持,每個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4.3讓過程成為進行時

物理學中的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所揭示的是關于簡單性事物的基本規律,事物的發展是線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關于非線性現象的復雜理論,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發展結果必然會導入吸引子,呈現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學、社會學等是關于復雜性現象的科學,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學。事物發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暫態的,而事物發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終結果,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事物發展的目的性要通過事物發展的因果性來保證,而事物的因果發展必將會導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統,如天氣預報是由有限的確定性定律來支配的,有可能觀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樣產生的。然而,科學技術創新是人類一項復雜的創造過程,受到無窮多個因素及大量隨機因素的影響,奇怪吸引子似乎說明不了什么。由于人類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科學技術創新的行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進行解釋。人類可以思考和學習,根據自身目的進行行動,而且能夠反對及駁斥假定適用于他們行為的任何規則。因此,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做每一件事情時必須要制定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對于實際工作中的每一步則要實事求是地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4.4復雜演化管理

邏輯思維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強大思維武器,科學研究中所揭示的規律性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保證其正確性的。當然,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導致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據混沌現象的長期不可預測性和遍歷性,我們將無法通過邏輯思維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這時就應該不拘泥于傳統理論,而要大膽地猜測、冒險和創新,進行直接的下意識思維,然后再把中間過程聯系起來進行邏輯思維來判斷這種猜測的正確與否。所以說,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

復雜性理論不是系統的,而是整體觀的方法,它所強調的不是穩定性而是重視創造性與變革,追求的是“成為學習型組織”。當創新思維被非邏輯思維推向遠離平衡態的時候,自組織過程會自然而然發生,它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變異體并且對周圍環境進行更加靈活反應。

參考文獻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3邁克爾·C·杰克遜著.高飛,李萌譯.系統思考——適于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黃潤生,黃浩.混沌及其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王興元.復雜非線性系統中的混沌[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復雜性研究與混沌控制及其哲學闡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呂爾薩著.馬金章譯.混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篇3

關鍵詞:控制系統論 顧客滿意度 系統穩定性 理論研究

一、 引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顧客為中心、追求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的經營理念已在發達國家逐步形成和發展,并逐步向其他國家蔓延和滲透。自從Oliver(1980)首先提出了前人滿意決策認知模型以來,世界很多國家紛紛建立了各自的顧客滿意度指數(CSI)模型。瑞典于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顧客滿意度指數結構模型以來,美國、歐洲、中國等許多國家也建立了各自國家的顧客滿意度模型,其應用涉及到營銷、教育、醫療、賓館、電子商務等諸多領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們的質量意識逐步增強,質量作為產品和服務的重要衡量尺度已深入人心。然而,由于質量在人們心目中的概念是模糊的,沒有一個相對準確的衡量指標,而且各種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沒有可比性,而顧客滿意度則是從客觀角度衡量質量的綜合指標,它是企業、行業乃至國家衡量經濟發展質量與水平的晴雨表。從企業角度講,以顧客為中心,滿足顧客需求的經營理念是企業質量競爭的重要前提,Claes Fornell,劉金蘭(2006)對顧客滿意定義為:顧客在使用某種產品或享受某項服務以后,形成的滿意和不滿意的態度,包括某種特定交易的顧客滿意和積累的顧客滿意。顧客滿意度指數(CSI)是用來評價顧客期望質量和感知質量差距的測評指標,運用顧客滿意度指數來測評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已成為國際上發達國家和先進企業推進科學管理發展的新趨勢,反映了當代市場競爭的客觀要求。

運用顧客滿意度指數作為評價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意味著顧客滿意度指數越高,企業的運行質量也就越好。然而,從系統的角度講,系統越穩定,系統的運行質量越高,顧客滿意度理論研究具有新的視角,既要滿足顧客滿意度指數高又要滿足系統的穩定運行。

系統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組合體,系統的性質不僅取決于系統的組成要素,也取決于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錢學森認為:“控制論的對象是系統,控制論是研究系統各個部分如何進行組織、以便實現系統的穩定和有目的行為”。本文以控制系統理論的觀點研究顧客滿意度系統的運行機理,顧客滿意度系統是由企業/產品形象、顧客期望、顧客感知質量、顧客感知價值等要素組成的復雜社會系統。本文從復雜社會系統的角度出發,運用典型二階系統理論模型論證顧客滿意度系統諸要素的作用機理,推導出顧客滿意度系統檢驗系數,從而驗證該系統的運行質量。

二、顧客滿意度系統理論

顧客滿意度系統是由企業/品牌形象、顧客期望、感知質量、感知價值等因素組成的復雜二階閉環社會系統,如圖1所示。

在顧客滿意度系統中,顧客感知質量和顧客感知價值形成顧客滿意度系統的彈性特性,即性價彈性

其中:P-顧客感知價值

Q-顧客感知質量

企業/品牌形象與顧客期望構成顧客滿意度系統的阻尼特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品牌形象越好,顧客滿意度越高;顧客期望越高,顧客滿意度越低,因此,顧客滿意度系統阻尼系數

因此,當顧客滿意度指數較大時,即系統檢驗系數0<ξ≤1,顧客滿意度系統反應較平穩,顧客對購買后的體驗較好,特別是當 ξ=1,系統的穩定性最高,顧客的購買行為會給顧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3)當顧客滿意度CS很大時,系統檢驗系數,系統過于靈敏,該系統的特征方程有一對共軛虛根,顧客滿意度系統以系統自然頻率ωn作等幅振蕩,因此當顧客滿意度指數CS很大時,稍有不慎會給顧客留下很差的印象。

本研究認為,顧客滿意度檢驗系數是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監測指標,它可以從橫向和縱向上反映經濟運行質量,只有當顧客滿意度CS較大時,即0<ξ≤1,顧客滿意度系統才是穩健的和可控的,當ξ=1附近時,顧客滿意度系統運行質量處于最穩健的狀態。因此,顧客滿意度檢驗系數是顧客滿意度系統穩定性判據,也是反映經濟運行質量的晴雨表。

四、實證研究

本研究以中油運輸服務企業為例,對運輸服務顧客滿意度系統檢驗系數進行分析。運輸服務企業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由企業/品牌形象、顧客預期服務質量、顧客感知服務質量、顧客感知服務價值、顧客滿意度、顧客抱怨和顧客忠誠7個變量組成,其概念模型如圖3所示。

根據理論研究歸納出潛變量和解釋變量,并確定潛變量之間的關系形成假設命題,然后形成調查的初始問卷,并運用初始問卷進行預調查,調查者要根據隨機調查原理,在取得被訪問者完全配合的條件下收集相關數據,確保數據收集過程的有效性。經過探索性因子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檢驗后對初始問卷進行修訂,最后形成正式調查問卷,運用正式問卷進行調查。本調查共收集有效調查問卷284份,運用調查數據進行模型擬合,驗證理論假設,形成結構方程模型如圖4所示。

從顧客滿意度指數的角度來看:該運輸服務企業的顧客滿意度指數CSI=61.35,說明該運輸企業的顧客滿意度為一般水平;從顧客滿意度系統的角度來看,顧客滿意度檢驗系數ξ=0.619,檢驗系數在0<ξ≤1范圍內,與ξ=1的理想狀態尚有一定差距,說明該運輸服務企業顧客滿意度系統運行質量一般,顧客在享受服務過程中對該企業尚未形成良好的印象。因此,企業需要在提升品牌形象、顧客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提升企業的顧客滿意度和服務質量,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討論與結論

顧客滿意度理論是從顧客的視角評價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顧客滿意度指數是評價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它可以使企業間具有質量上可比性,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這種做法的基本依據有兩點:一是企業的顧客滿意度指數越大,說明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越高;二是通過模型的路徑系數驗證各種因素對企業顧客滿意度的影響直接影響。然而,本文認為:影響顧客滿意度的因素除了有直接影響外,還有間接影響,如:企業/品牌形象除了對顧客滿意度產生直接影響外,還通過顧客期望、顧客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對顧客滿意度產生間接影響(如圖4所示),即直接影響為ξ1η4,間接影響包括:ξ1η1η3η4、ξ1η1η2η3η4、ξ1η2η3η4、ξ1η2η4,因此,在衡量顧客滿意度時應將影響顧客滿意度的各個因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有必要運用系統的觀點進行研究。

本文以全新的視角研究顧客滿意度理論,運用控制系統論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組成該系統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推導出鑒別顧客滿意度系統穩定的檢驗系數,從而得出了重要結論:顧客滿意度系統檢驗系數0<ξ≤1時,系統是相對穩定和可控的,顧客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時比較滿意,ξ值越接近于1,系統運行越穩定,顧客的滿意程度很高,特別是ξ=1時,顧客的滿意程度最高。因此,顧客滿意度系統檢驗系數是該系統的穩定性判據,是運用客滿意度指數衡量企業運行質量的重要理論補充,因此,顧客滿意度指數和顧客滿意度系統檢驗系數共同構成企業運行質量的晴雨表。

參考文獻:

[1]劉宇. 顧客滿意度測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2.

[2]aes Fornell,劉金蘭. 顧客滿意度與ACSI[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35-36.

[3]呂永波,胡天軍 主編.《系統工程》[M].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21-22.

[4]張元林.《工程數學――積分變換》(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7-51.

[5] I.J.納格拉斯,M.戈帕爾 著.《控制系統工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5.114-123.

[6] 李安貴,張志宏 編著.《模糊數學及其應用》(第2版)[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39-40.

篇4

關鍵詞:中國學術期刊;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論文;計量分析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6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編號:SZJY-1608)

中圖分類號:G353.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14日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總體偏低。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還是體現在教學方面,就其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而言,與本科院校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尤其是科學研究方面。要提升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功能,就必須了解高職院校目前的科研現狀。

陜財職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坐落于陜西省咸陽市,創建于1960年4月,其前身為陜西省財政學校,先后更名為陜西省統計財經學校、陜西省財政會計學校、陜西省統計財金學校、陜西省財經學校等,1986年由西安遷建咸陽。2001年9月獨立升格改制為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7月正式由陜西省財政廳劃轉陜西省教育廳管理。陜財職院秉承“博學、慎思、誠樸、篤行”的校訓,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立足陜西省,面向全國,依托會計行業,面向三大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為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了大批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團結、嚴謹、勤奮、奉獻”的優良校風和“實訓與理論相融并進、崗位與課堂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陜財職院以建設成為陜西財經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陜西財稅干部培訓基地、陜西省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會計工作能力訓練與認證基地、財經類高職學生就業創業培訓基地,實現“省內一流,行業著名”為辦學目標,根據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和調整專業,旨在形成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專業體系。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檢索網址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檢索時間為2017年2月7日;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控制檢索條件為:作者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模糊匹配方式,發表時間從“2001年”到“2016年”,來源類別“全部期刊”,共檢索到文獻1,454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組瀏覽”和“文獻分類目錄”功能進行統計分析。

二、統計結果及分析

(一)年度發文量統計與分析。發文量是衡量一個單位學術成果的重要指標,不僅能體現單位的科研水平,同時也能說明單位的學術氛圍。表1為陜財職院2001~2016年發文量統計。其中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實力薄弱等原因,年發文量較少;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可以看出,自升格以來,陜財職院年度發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呈現增長趨勢,科研總量在增加。(表1)

(二)學科分布統計與分析。一般情況下對論文的學科分布進行統計,所得數據能體現學校設置的各個學科(專業群)的學術水平及科研實力。截至2016年底,陜財職院作者發文量超過50篇的學科共有11個,具體如表2所示。陜財職院作者發文量最多的兩個學科是企業經濟、會計,發文量較多的學科有貿易經濟、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金融等,這與該校開設的主要專業吻合,也體現了該校的辦學特色。其中,在企業經濟學科203篇,占同期論文總數的13.96%,說明該校企業經濟學科科研實力最強,財經特色較為鮮明。(表2)

(三)研究層次統計與分析。研究層次是指研究論文所屬的領域。截至2016年底,陜財職院作者所屬最多的五個領域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該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說明陜財職院是一所以人文社科為主的高職院校。在以工科為主的省屬高職院校群體中,陜財職院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較為鮮明。(表3)

(四)合作機構統計與分析。合作發文機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機構間的科研合作情況。科研合作對合作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作發展有很大幫助。截至2016年底,與陜財職院作者科研合作最為密切的機構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陜財職院地處咸陽,該校作者與民族學院(坐落于咸陽)、咸陽師范學院、陜西科技大學(以前也坐落于咸陽)合作比較密切,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表4)

(五)基金資助統計與分析。基金論文是指由各類研究基金項目資助產出的論文,是衡量論文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基金論文比是各類基金論文數占論文總數的比例。陜財職院作者科研論文標注的主要基金項目詳見表5。截至2016年底,該校作者共有33篇產出論文標注了7種基金項目的資助,基金論文比為2.27%。這一比例在陜西省高職院校中屬于低水平,主要是由于高職院校科研實力相對薄弱,較難獲得高層次基金的支持。(表5)

(六)發文期刊統計與分析。期刊檔次整體上反映了該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6列出了陜財職院作者數最多的10種期刊。可以看出,在該校作者發文最多的10種期刊中,有《教育與職業》、《財會通訊》、《商場現代化》等期刊出現(或曾經出現)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該校作者的其他主要期刊影響力不足,大部分論文質量尚待提高。(表6)

(七)論文關鍵詞統計與分析。關鍵詞頻次越高,說明相關主題論文數量越多。表7列出了2001~2016年陜財職院作者發表期刊論文標注頻次最高的10個關鍵詞。可以看出,陜財職院作者使用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高職院校”、“對策”、“問題”、“高校”、“教學改革”等,這說明陜財職院作者關心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關注教學改革,能夠針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對策。同時,高頻關鍵詞“電子商務”體現出來該校的專業特色。(表7)

三、結語

本文統計了陜財職院升格為高職院校以來到2016年底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統計顯示,該校科研實力持續不斷增強。該校作者主要致力于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在企業經濟、會計等學科的科研實力最強,財經特色較為鮮明。該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傾向,發表的基金論文較少,的主要期刊影響力不足,論文質量尚待提升。該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職院校”等與自身關系密切的問題,關注教學改革,能夠針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提出對策。

主要參考文獻:

[1]石偉平,唐林偉.我國高職院校科研總體水平偏低[N].中國教育報,2015.7.9.

[2]秦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學學術文獻計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3.28.3.

篇5

【關鍵詞】學術論文;被引用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107-02

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是日前湖北省地市級規模最大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及康復于一體的大型專科醫院,是湖北省衛生廳核準的專科三級甲等醫院。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積極創建“平安醫院、和諧醫院、學習型醫院”,近幾年來大力提倡科技興院,深信科技發展是醫院永恒的生命線。在這一目標指引下,醫院的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本文對該院2000~2012年的被引情況進行計量學統計,以期從這一方面分析該院學術研究與醫療技術水平情況,為評價其科研績效促進其科技進步等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2000~2012年在《萬方醫學網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被收錄的論文及其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情況為研究對象,利用高級搜索和跨庫檢索為工具,在檢索區輸入“作者機構”,對應欄中輸入“荊州市婦幼保健院”,時間欄選擇“1998至2012”,以“被引次數”和有全文為條件,檢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況,對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被CNKI收錄的論文及被引用情況

2006年以前,醫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年至2010年間平均43篇,2011年醫院出臺加大科技興院的力度,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論文數量突飛猛進年平均數量增至96篇。2000~2012年CNKI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僅有39篇被CNKI收錄的其他論文引用,共計61次,被引率9.11%,年度發表文章被引率2006年最高(見表1)。

3 討論

醫學科技論文是臨床、教學,科研成果和經驗的主要表達形式之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院一個時期內學術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醫院醫療科研水平、科研重點、科研力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從2000―2012年被CNKI收錄的論文數量來看,CNKI共收錄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發表的期刊和會議428篇,其中期刊論文407篇。2003年以前,發表的論文數量屈指可數,2004--2006年,醫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年至2010年間平均43篇,2011年醫院出臺加大科技興院的力度,切實推進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論文數量突飛猛進年平均數量增至96篇。以上數據表明醫院在科技興院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這一切和醫院近年重視、支持重點學科建設,在重點學科建設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實驗條件,提高科研獎勵力度;鼓勵臨床醫療人員進行科研,注重培養高層次人才;扶持特色優勢科室是分不開的。從科室分布來看,預防保健、婦產科 、護理部 、眼科 、外科、放射科 、藥劑科、醫院管理、兒內科、檢驗科等均有論文引用,論文涉及面廣,特別是論文數量和被引次數前三位的預防保健、婦產科 、護理部,科研活動和學術氣氛濃厚,醫護人員在勞累的工作之后,基本靠八小時以外完成大量的論文撰寫,在醫院臨床和科研活動中,論文作者加強了橫向聯系,學科之間交叉滲透,有關基礎研究方面的論文不斷涌現。但是我們應看到醫院論文的被引率與被引頻次偏低,12年來39篇被其他論文引用61次,占總論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論文僅有10篇。現在國家每年以“科技統計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被引頻次來評價各科研單位基礎研究實力及在國內所處的學術地位。【2】因此,我院要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鼓勵作者撰寫高質量的論文,加強作者對雜志影響力的認識,并有意識地向高影響因子的雜志投稿。在科研活動中應加強各學科間的合作,【3】并主動尋求同內外院校和科研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學習先進的思維模式、科研方法,促進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從而擴大醫院在省內外的學術影響,贏得較高的科研聲譽,在省內外形成較大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嘉偉,鄭利榮,賀蓮等.從1999-2008年SCI收錄廣東省醫學論文看其醫學科研的發展[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6):65.

篇6

[關鍵詞]SCI收錄論文;統計分析;被引頻次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6-177-04

科技論文是科技活動中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發表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個科技工作者科研成績的重要指標,同樣也是衡量一個機構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1-3]。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CI)是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American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建立的著名科技文獻數據庫[4],被公認為世界范圍最權威的科技文獻索引工具,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5]。個人或機構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收錄的篇數及被引用的頻次已成為用來衡量學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6-7]。本研究通過分析無錫市婦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所發表SCI收錄論文及被引情況,旨在為其科研管理部門、科研人員了解本院科研發展動態提供量化的參考依據。現分析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應用WebofScience數據庫檢索,資料入選條件如下:以“無錫市婦幼保健院”為作者單位并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發表的SCI收錄論文。

1.2檢索方法

檢索方法為進入WebofScience數據庫WebofScienceTM核心合集數據庫,在基本檢索中地址欄輸入“WuxiMatern*”,日期欄中“2011~2015”點擊檢索,得到無錫市婦幼保健院作者參與發表的SCI論文目錄,同時以ISI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中的影響因子(impactfactor,IF)計算雜志五年累計影響因子。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本次統計并未包括無錫市婦幼保健院工作人員以其他單位作者署名發表的SCI收錄文章。

1.3被引率及均篇被引頻次的計算[5]

本文被引率是指該院醫學論文一定年限內被引篇數/論文總篇數×100%;均篇被引頻次是指該院醫學論文一定年限內被引頻次/論文總篇數。

2結果

2.12011~2015年無錫市婦幼保健院發表SCI論文及被引情況

通過檢索,在2011~2015年間無錫市婦幼保健院作為完成單位之一的科技論文被SCI收錄總數為98篇,其中論著87篇,會議摘要2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論文42篇,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6篇。論文被引次數反映了論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論文被引次數越大,說明論文在同行中引起的關注越多。2011~2015年無錫市婦幼保健院SCI收錄98篇論文被引次數共計471次,平均每篇被引次數為4.81次。單篇被引頻次排名前五的論文分別是MiR-101andMcl-1innon-small-celllungcancer:expressionprofileandclinicalsignificance被引26次,FactorsassociatedwiththeageofnaturalmenopauseandmenopausalsymptomsinChinesewomen被引21次,TheincreasedmaternalserumlevelsofIL-6areassociatedwiththeseverityandonsetofpreeclampsia被引19次,Enhancedchemosensitizationinmultidrug-resistanthumanbreastcancercellsbyinhibitionofIL-6andIL-8production被引19次,EarlySecond-TrimesterSerumMiRNAProfilingPredicts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被引19次。具體及被引情況見圖1及表1。

2.2無錫市婦幼保健院數量前5名期刊及所的被引情況

通過數據庫分析我們檢索出2011~2015年無錫市婦幼保健院數量前5名的期刊名稱及五年累計影響因子。期刊論文被引情況如下:平均每篇被引頻次最高的為MedicalOncology期刊,為67次,被引率為100%的期刊分別為MedicalOncology,TumorBiology及ScientificReports,見表2。

2.3SCI收錄論文研究方向

98篇SCI收錄論文共分布了32個研究方向,研究方向超過5篇次的有9個學科,涉及論文共計128篇次(見表3),主要分布在婦產科、腫瘤、生殖生物學等科學研究領域,比如研究方向為婦產科的論文有32篇次,占被收錄論文98篇的32.66%,體現了我院在婦產科學方面的優勢和特色。

3討論

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不僅能反映從事學術研究的科研人員個人的學術造詣,同時也反映了所在機構在此領域的科研實力[8-10]。本報告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調查和分析了2011~2015年無錫市婦幼保健院SCI收錄論文及被引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在2011~2015年間無錫市婦幼保健院作為完成單位之一的科技論文被SCI收錄總數為98篇,其中論著87篇,會議摘要2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論文42篇,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6篇。提示近五年本院論文數量呈現穩定增長趨勢。98篇SCI收錄論文被引次數共計471次,平均每篇被引次數為4.81次。單篇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被引26次,論文被引次數反映了論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論文被引次數越大,說明論文在同行中引起的關注越多。本院目前所被引率2011~2014年均超過50%,但是2015年論文被引率為22.22%,分析可能與時間較短,被引用次數偏少有關。相信隨著青年醫務人員的不斷成熟及科研發展投入的加大,本院科研產出將呈持續增長態勢。

在論文數量提高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本院近年刊載的論文質量也逐步提高,數量排名前五的期刊主要是Placenta、PlosOne、MedicalOncology、TumorBiology及ScientificReports,影響因子為2~6分范圍,比以往的影響因子顯著提高(見表2)。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本院作者投稿期刊的涉獵面較廣,98篇SCI收錄論文共分布了32個研究方向,研究方向超過5篇次的有9個學科,涉及論文共計128篇次(見表3),主要分布在婦產科、腫瘤、生殖生物學等科學研究領域,如研究方向為婦產科的論文有32篇次,占被收錄論文98篇的32.66%,體現了我院在婦產科學方面的優勢和特色。通過統計數據表明,本院已經擁有一批素質較高且相對穩定的核心科研工作者。從統計結果看,重點學科相對集中在婦產科學、腫瘤學等學科領域。相信隨著本院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和實施科研鼓勵政策,科研產出量將不容小覷。

篇7

?P鍵詞:文獻類型 描述性文獻 分析性文獻 臨床醫學 科研

中圖分類號:G2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臨床醫學論文是研究疾病發生、病理及轉歸的總結。大多屬于臨床應用研究。常分為診斷、治療和護理等方面[1-3]。盡管文獻類型因素只是文獻標引的輔助標準,但對讀者選擇和利用文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該文論文分類是基于CBM數據庫的臨床論文分類方法。即按期刊欄目將臨床醫學文獻分為綜述、講座、譯文、病歷報告、臨床實驗、隨機對照實驗、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類[5]。文獻類型分布的統計是本地臨床科研現狀和走向的一組重要數據信息。開展對臨床醫學論文類型的比較分析,則對醫學院校圖書館在新形勢下掌握本地臨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務及科研服務有著積極的意義。

該文以該校校園網數據庫CBM本地版為檢索工具,以2006―2015年間桂林、柳州和南寧三發表的臨床醫學核心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將這些論文按其寫作特點再歸類為描述性論文、分析性論文及其他類論文名下。計數并統計分析。試圖從這個角度為臨床科研創新提供信息服務。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醫學院校園網數據庫CBM本地版收錄的2006―2015年間作者單位為桂林、柳州和南寧的臨床類核心期刊論文為統計源。

1.2 方法

1.2.1 檢索策略

應用CBM本地版的高級檢索路徑構建基本檢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寧)[作者單位]and2006-2015[年代]and(綜述or講座or譯文or病例報告or臨床實驗or隨機對照實驗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獻類型]。再分別選擇第一作者為桂林或柳州或南寧醫療單位的核心期刊論文18 778篇。

1.2.2 文獻整理

將檢索出的18 778篇文獻分別歸組到描述性論文、分析性論文及其他類論文三類。分析類論文含臨床實驗、隨機對照實驗、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論文含綜述、病歷報告,其他類論文含講座、譯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組進行χ2檢驗。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試驗方案在不同地點和單位同時進行的臨床試驗,劃歸在分析性論文類,綜述劃歸描述性論文是其為對某一專題的綜合描述[6]。

2 結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該文設置表1是為了比較桂林論文數量在廣西主要城市之間的地位。其余表格重點分析桂林論文的分組比較的具體情況。

3 討論

3.1 臨床醫學科研論文類型的一般概況

表1顯示,2006―2015年間,桂林臨床醫學科研論文數量總體介于南寧和柳州之間。較南寧少,較柳州多,屬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間,桂林臨床醫學研究文獻大致情況是分析性論文占67%,描述性論文占31%,其他論文占百分比不足2%(見表2)。在2010―2015年間,分析性論文比2006―2010年間的分析性論文增加了10%,描述性論文則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論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結果及結論等結構要素。可較直觀反映臨床科研成果,體現科研水平和價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嚴謹科學態度。分析類文獻數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臨床學科的應用研究性質因素外,尚與其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貢獻率大有關。有研究認為[7],分析類文獻對期刊影響因子的貢獻率為80.22%,為所有類型文獻之最。分析類文獻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參考價值大,是能夠產生較高下載和較高被引的文獻類型[8]。另一方面,應該認識到不同文獻類型在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中有各自作用,應注意體現不同的文獻類型在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服務中應有的功能。

3.2 臨床?驗論文在分析性論文中所占比例大

無論在2006―2010年間,還是在2011―2015年間臨床試驗類論文數量均大于隨機對照實驗的文獻(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論文類型以綜述文獻為主

綜述有增加的趨勢。2006―2010年間綜述類文獻占68%,而在2011―2015年間綜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獻類型變化

近10年來,Meta分析、講座及譯文始終較少,但它們的數量間差異不大(表6,χ2=1.4,P>0.05,差別無顯著性)。Meta分析為一種統計方法,用該方法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對收集的多個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來回答研究的問題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證醫學的需要。講座是醫學雜志上經常刊登的一種與學科有關的科學趣聞或新的發展,以擴大知識的一種文章形式[12]。具有培養新人普及知識的目的。值得加強引導。此外,鼓勵譯文也具有擴寬眼界,發現創新的增長點的價值,應引起業內應有的關注。

篇8

利用SCI數據庫網絡版(SCIE)為檢索工具,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關鍵詞]SCI;學術影響力;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0.7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12)04-0017-0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數據庫,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國際上的科學計量機構及國際性組織在對國家或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及績效評估工作中,常用SCIE(SCI-EXP ANDED,即SCI網絡版)數據庫作為依據[1]。本文利用檢索式Address =(guangxi or nanning or guilin or liuzhou or yulin or hechi or baise or beihai or qinzhou or wuzhou)在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SCI網絡版(SCI-EXPANDED)數據庫中進行機構(Institutions)精煉檢索,并對作為廣西重要科研機構的10大高校近10年(2001—2011)來科技論文產出和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分析。

1 科技論文產出數量與增長趨勢

從檢索結果 (檢索日期為2012年4月18日)統計來看,10年來,廣西10所高校共有6 563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專業期刊研究論文6 295篇,約占96%,會議論文230篇,綜述94篇,發文量排名見表1。10年來從科技論文產出數量來看,廣西高校科技研究事業發展迅速,論文產出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見圖1)。科技論文產出量10年同比增長率為115%。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猛,論文產出量逐年增加,作為重要科研機構的高校增長率更高。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產出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但與全國高校(以中南六省為例)同水平相比,廣西高校科研論文產出仍相對薄弱(見表2)。

2 學科分布和熱點論文

通過SCI數據庫對廣西高校的科技論文檢索結

[CM(81mm]果分析顯示,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等學科領域研究

[CM)]比較活躍,論文數量約占總數的一半(見表3),其他較活躍的領域有數學、結晶學、生物分子科學、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航空科學等。統計結果顯示,廣西師范大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研究學科比較活躍。廣西大學是一所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各學科領域研究占比重較大,尤其是在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桂林理工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科學研究也初見繁榮。來源出版物是研究人員的研究基地,來源出版物在學科專業領域的地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其中化學學科研究主要來源出版物2010年影響因子分別為2134和0798(期刊影響因子來自JCR,國外來源出版物中文名稱來源于谷歌學術搜索)。從主要來源出版物來看,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占比例較大,國外高影響因子的刊物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廣西高校科技專業研究水平與層次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從而提高學術影響力。

3 科技合作與學術影響力

學術交流與合作是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從論文檢索結果分析來看,廣西高校科技論文研究的主要科研合作伙伴遍布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合作比較頻繁,其中與美國合作研究502次,與俄羅斯合作達148次。學術影響力還可以從引用機構來說明[2],通過分析施引文獻可以發現,廣西高校科學研究10年來受到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關注,美國、德國和日本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美國引用達2 728次,占國外總引用的35%。從不同級別的基金資助機構資助來看,廣西高校10年來共有1 243篇論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約占19%,高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內資助率15%, 各學科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率也明顯高于國內平均水平(見表4)。這說明廣西高校科技發展學科水平與國內同水平相比發展迅速,國家支持力度較高。

4 科技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學術影響力

論文的引用情況是衡量一個機構的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標準[3],為此,對10年來廣西高校SCI收錄6 563篇論文的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被引用情況呈逐年活躍趨勢(如圖4)。廣西高校10年來的研究論文被引頻次總計達24 793次(去除自引,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獻共計19 736篇,每篇平均引用次數為 465次,H指數為54,即有 54 篇論文至少被引用 54 次。通過對19 736篇施引文獻進行分析,在引文的學科范圍中,化學、物理、材料科學為引用最活躍的學科范圍(表4),這與論文產出的學科范圍基本一致,引用機構比較活躍的主要有中科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引用的國家多達100多個,其中美國、德國、日本的引用約占國外引用的一半,引用中他引率比較高,但單篇被引的最高值與同學科國內引用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被引次數檢索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9日)。

5 小 結

廣西近10年來科研活動發展迅速,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從科技合作發展及基金資助機構層次來看學科發展水平與國內保持一致,但與國內同水平高校相比論文產出相對較薄弱,在論文被關注即引用率和主要來源出版物的層次上仍略顯薄弱,科研機構與部門應該加大投入,提高科研產出,鼓勵加強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申報,并投入配套設施,加大研

究人員的研究動力,并加強科研規范管理,從而加快廣西科技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秀林基于引文分析法的期刊欄目的學術影響力評價[J] 現代情報,2007(5)154—155 

[2] 查永軍學術影響力大學學術權力張揚的內在力量[J] 江蘇高教,2007(6)16—18

[3] 周 薇,張 燕,韋 燾 基于SCIE的我國肝膽外科學術影響力分析[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1(1)70—12 

[4] 徐云清,甘朝鵬,姚瑋華,等 河南省高校CSSCI論文的產出與學術影響力的比較研究[J]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2—74

[5] 雷 燕《科學引文索文》(SCI)數據庫的檢索技巧[J] 情報科學,1999(1)75—77

[6]方紅玲 2007~2009年SCI數據庫收錄中、日、印、韓四國科技期刊自引率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3)360—363

[7]SCI科學引文數據庫[DBOL].[2012-04-19] httpwwwwebofknowledgecom.



篇9

[關鍵詞] 論文;增長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5(c)-167-02

科研論文是科學研究活動的主要產出形式,科研機構的數量和質量可以反映該機構的整體技術實力和醫療水平。本文想通過對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和基礎研究科室過去6年發表的論文進行分類統計,從論文的增長數量和幅度分析挖掘醫院今后具有潛力的一類科室,來進一步提高醫院論文產出。

1 分類方法

將我院科室按照是否直接為患者服務、科室有無病房等因素分成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基礎科室和行政管理科室。臨床科室包括外科、內科、放療科、中醫科、介入科等有病房的科室,醫技科室包括病理科、超聲科、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等提供檢查且無病房的科室,基礎科室主要包括幾個不直接面向患者服務的基礎研究科室,行政科室包括科研處、醫務處、教學辦、護理部等職能科室。

將我院2001-2006年發表的論文按照SCI收錄期刊和國內期刊分類,對SCI收錄期刊論文統計影響因子大于3的篇數,并累計當年發表SCI論文的總影響因子,國內期刊發表的論文則按照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分類。

2情況

2.1總數情況(表1)

表12001-2006年我院總數情況表(篇)

可以看出,2001-2006年總數,我院除基礎科室年發表數目相對穩定外,臨床科室、醫技科室、行政科室年均有所增長。其中行政科室數目相對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而言增長明顯(圖1)。

圖12001-2006年我院總數分科趨勢圖

2.2國內核心期刊情況(表2)

表22001-2006年我院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文情況(篇)

從2001-2006年我院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文數來看,臨床科室和管理科室增長趨勢明顯,基礎科室有緩慢減少的趨勢,醫技科室2001-2005年增長趨勢明顯,2006年較2005年呈現下降的趨勢(圖2)。

圖22001-2006年我院發表國內核心期刊論文分科趨勢圖

2.3SCI收錄期刊情況(表3、4、5)

表32001-2006年我院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情況(例)

表42001-2006年我院發表SCI收錄影響因子>3期刊論文情況(例)

從2001-2006年我院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數來看,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增長趨勢非常顯著,醫技科室還實現了SCI收錄論文從無到有的轉變,基礎科室SCI收錄論文總數保持穩定,但影響因子>3的SCI收錄期刊論文增長趨勢非常顯著,行政科室始終沒有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圖3、4、5)。

從2001-2006年我院發表的SCI收錄論文每年總影響因子變化趨勢看,基礎科室和臨床科室增長趨勢明顯,醫技科室從2003年開始一直保持在10左右。

圖32001-2006年我院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分科趨勢圖

圖42001-2006年我院發表SCI收錄影響因子>3期刊論文分類趨勢圖

圖52001-2006年我院發表SCI收錄論文每年總影響因子趨勢圖

2.4年人均情況(表6)

表6 2001-2006年按人員分類的情況

可以看出,從2001-2006年,我院基礎科室年人均數為0.988,醫技科室和臨床科室分別為0.810和0.614,行政科室人均數遠低于基礎、醫技和臨床科室,只有0.108。

從年人均SCI論文篇數和年人均占有影響因子數可以看出,基礎科室約為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的6倍,遠高于其在年人均論文總數上的比例。

圖62001-2006年年人均情況圖

3結果

我院2001-2006年情況總體表現增長趨勢,臨床科室數量與質量均明顯提高,基礎科室數量穩定,SCI收錄影響因子>3期刊數量增長明顯,表明質量有所提高,醫技科室有所增長,且實現了SCI收錄論文的零突破,行政科室國內論文增長趨勢明顯,但始終沒有在SCI收錄期刊。

從圖6可以看出,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的年人均數與基礎科室差別不是很顯著,因此從數量來看提高的潛力不大,但年人均發表SCI論文篇數和年人均占有影響因子數都遠遠低于基礎科室,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行政科室年人均數遠低于其他科室,也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但應充分考慮行政科室人員學歷構成較低等客觀因素影響。

4 討論

國際上通常以SCI收錄的論文數量和被引證情況來評價在國家規模上各國基礎研究的實力和水平;國內則主要以科技統計源期刊即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來評價各個科研單位基礎研究實力及在國內所處的學術地位。因此,每年在高影響因子的雜志上發表的高水平的論文數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的許多管理部門在進行科研基金、科研項目的審批,國家博士和碩士授予點的評估中都把高水平論文的發表情況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還采用查詢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美國SCI和EI的方法,以便于評審專家對杰出青年基金申請者的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評價。所以鼓勵科技人員撰寫高質量的論文,擴大科技人員對雜志影響力的認識,并有意識的向高影響因子的雜志投稿,能擴大單位的學術影響,獲得較高的科研聲譽,形成較大的競爭優勢[1]。

依據我院2001-2006年情況分析,我院今后應繼續在管理上下功夫,加強臨床醫技科室和基礎科室間合作交流與溝通、導向性加大對我院優勢科室的科研基金資助力度、選擇性對非優勢科室進行扶持、針對性的進行科研思路和中英文論文寫作培訓的同時,鼓勵有條件的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總結科研和醫療工作,積極投稿核心期刊和SCI收錄期刊。對于行政科室,進行行政管理類講座和培訓,鼓勵向國內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投稿,應是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1]王錦梅,王玉民.利用影響因子對公開實施分級獎勵的初步嘗試[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1,14(3):163-165.

篇10

經統計,收錄論文最多的前10種期刊如表1所示。從影響因子來看,發文位于前10名的期刊影響因子均不高,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我校學術地位的評價。但是,從表1中可以看出,TEXTILERESEARCHJOURNAL(紡織學科著名期刊)收錄的論文篇數有19篇,說明我校在紡織方面的科研實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二、學科分布

SCIE數據庫的學科分類(subjectcategory)是指期刊的學科分類而不是文章的學科分類。通過Webofscience的分析功能,可以了解這10年來我校學術論文的學科分布情況,如表2。由表2可知,我校論文產出數量較多的學科集中在傳統優勢學科(紡織、材料、化學及與此有關的學科),在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機械、電子電氣等方面的論文數量所占比例較小,這表明我校優勢學科特色明顯,其他學科的科研實力還有待提高。

三、結論

SCIE收錄武漢紡織大學學術論文在數量上大幅度增長,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也逐步提升,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論文的影響力與國內的一些高校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水平,不僅要重視其發表的論文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發表在什么刊物上,影響因子為多少,被引用次數多少,這些也都應該作為考核科研水平的指標。要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提高科研水平是關鍵,而科研作為一項激勵目標,不但與科研人員自身抱負、能力等有關,還與學術氛圍、科研條件等息息相關。

(1)加強科研獎勵制度建設。從統計數據分布的年限可以看出,我校近幾年產出的SCIE論文在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學校的科研獎勵政策密切相關。科學合理的獎勵政策極大地激勵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學校可以對高產出量、高被引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作者加大獎勵力度,制定版面費資助制度,鼓勵高水平論文的科研成果產出。當然,在保證科研獎勵政策連續的同時,還要重視科研環境的建設,改善科研條件,做好科研設備的配置和購買[2]。

(2)加強學校對外交流合作。學校可以加強與國內外的交流和合作,讓科研人員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提供多種途徑了解國際領域的科研動態和科研水平,了解和認知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國際上的研究動態,掌握世界前沿的研究方向,并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同行的熟知和認可,提高自己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3)充分利用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圖書館信息咨詢部提供了定題服務、數據庫培訓服務、科技查新服務、投稿指南服務等等,科研人員應該與圖書館密切合作,及時了解最新的SCIE收錄期刊和影響因子,了解各種期刊的收錄范圍和相應的寫作格式,在投稿時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