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數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1:5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專數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在教學觀念上有所創新
中專數學教學觀念的創新,既要求教師要創新教育教學觀念,也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創新學習數學的觀念,只有教與學同時創新,才能實現中專數學教學的目的。目前,教學觀念的創新是中專教師的重要任務,除了教學思路的革新外,更應該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找到學生不愛學數學的要根源,想方設法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1.2在教材上有所創新
現在中專學校廣泛采用的中專教材已延用多年,有些內容已顯陳舊,已與現實生活略顯脫節,所以應根據中專教學的目的適當的改良和壓縮中專數教材的內容,對應用性強的內容可以寫得詳細些,對于應用性不是很強的部分應適當刪減,做到詳略得當。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也能根據教材內容劃分詳略,既能提高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效果,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1.3教學內容上有所創新
中專學校的學生因所學專業不同,所以對各學科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就數學課程而言,文科學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論即可,而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則要根據其專學其他學科的設置來決定數學課程內容的深度和難度。這就要求中專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各專業的課程設置內容和特點,合理確定數學教學的內容,力求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
1.4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
數學課程教學較其他基礎學科而言枯燥得多,這就對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所領會,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提起興起,變被動主動。要求教師除了課堂講授外,還要盡可能的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引證一些學習數學方面的真人實例。同時,可以在數學課堂上開辟“模擬課堂”環節,讓學生提前預習本堂所學內容,模仿老師對其他同學進行講解。然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補充和講評,并以此作為學期數學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1.5在考試形式上有所創新
數學考試不同于其他學科考試,它多是以計算結果作為判定好錯的唯一依據,即使每一步都準確,只計算結果不正確,也得不了多少分,或者根本就得不到分。這種傳統的數學考試方式對中專學生來說是有不妥之處的,因為中專數學的教學目的不是要考查學生的計算準確性,而更側重于對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掌握上。計算結果不正確往往是因為考生的一念之差,并不能真正說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真正起到教師通過考試掌握學生學習成果的作用。這就要求中專數學教師應在數學考試方法上有所創新,平時應盡可能的采用多種考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平時課堂設定多種多樣和考核項目,并以課堂考核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學期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1.6強化數學知識的應用性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目前我國中專數學教學面臨的嚴重問題,因此,應當重視中專數學教學知識的應用性。讓數學從學生的專業出發,從社會生活實際的需求出發,更大的發揮數學教學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中專數學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究數學知識的實踐性,將理論數學變為應用數學。
2結束語
篇2
關鍵詞:學術論文,轉述動詞
1. 轉述動詞及其分類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信息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類型,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類型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實例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于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并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數據。
由數據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布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占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占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它屬于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盡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并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占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棱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信息。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于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匯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于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于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類型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于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于中國學者了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征,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2]Hyland, K.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Reporting Practices in Academic Writing∥In J. Flowerdew ( ed. ), Academic Discourse. Sydney: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15-131.
篇3
一、目前學生狀況分析
當前,中國的傳統戲曲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既有國家資助的精華戲曲,又有饑不果腹、靠擺地攤維持生計的百姓戲曲;既有高達戲曲碩士的高級表演人才,又有沒上過幾天學的草根戲曲演員,可謂繁華與衰落同在,高調和低曲同唱。面對戲曲,學生既有機會步入高大尚,又有可能錯失年華,進入生活的低層。這種兩難選擇,就是中等專業藝術學校戲曲專業的學生面臨的困惑??v觀這些學生,專業基礎和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良莠不同。既有初中未畢業的學生,又有讀了幾天小學的學生;既有農村學生,又有城市學生;既有學過一點戲曲基本功的,又有一點戲曲專業基礎都沒有的孩子,文化知識差別距大,戲曲專業基礎差別更大。
調查學生學習戲曲的原因,有的學生文化課差,沒有考大學的希望,家長希望孩子通過學習戲曲,掌握一門技藝,求得將來安身有本。還有的學生家長知道當前社會及戲曲院團有人才的需求,讓孩子學習戲曲,以求將來有謀生的手段。當然,也有確實喜歡戲曲的學生,愿意投身于戲曲行業學習戲曲,但這樣的學生只是少數。由此看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學生學習戲曲都是被動的。
綜上所述,中等專業藝術學校戲曲專業的學生年齡差距大,素質差別大,學習目的不同,學習愿望不同。雖然教師有教育學生的職責和愿望,但當前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和接受信息的寬廣,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非常艱難。根據目前學生的狀況,再制定中等專業藝術學校戲曲專業的戲曲理論教學。結合多年的教學經歷,我就戲曲理論教學做出探索。
二、戲曲簡史的教學
中國戲曲史是戲曲專業首先上榜的一門專業理論課。這門課程對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素質,培訓優秀的戲曲人才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國戲曲簡史是戲曲理論課的首選課程。該課程既能讓學生初步掌握中國戲曲所走過的歷程及戲曲的基本歷史知識,又能引導和誘發學生了解戲曲,理解戲曲,熱愛戲曲。
講授中國戲曲簡史,要把中國戲曲發展的主要線索、脈絡勾畫出來,有重點有主次,側重近代戲曲的形成和繁榮階段,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戲曲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增加地方戲曲的內容,尤其是增加學生所學劇種的內容。這樣把國家的戲曲史與地方的戲曲發展結合起來,既融會貫通,增強知識性,又提高這門課的趣味性,還提高學習效率,可謂一舉三得。當然,地方劇種內容要精練準確,有代表性,讓地方劇種的精髓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中國戲曲史中,代表劇目占有很大的比例。這是因為劇目是戲曲的終極目標,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了解劇目,既是戲曲史的內容,更是在中華民族成長的故事中,了解中國的歷史,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習民族的優秀品德,增強民族的自豪感。特別是中國戲曲史中的春秋戰國劇目、三國劇目、楊家將劇目、優秀的民間故事劇目、優秀的神話劇目,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承載體,是民族的根源。讓學生了解掌握這些劇目,既是戲曲史的教學內容,更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文藝常識的教學
文藝常識的教學目的是讓戲曲專業學生掌握其他藝術門類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感悟理解藝術的共性,為學生的未來打開多扇發展的門窗。“中國戲曲從孕育、形成到繁榮昌盛,在藝術形態上始終堅持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綜合觀念……”所以,戲曲專業的學生應該了解包括文學、美術、音樂、戲?。ㄖ饕窃拕?、歌劇)、電影電視、舞蹈等藝術門類,充分掌握這些藝術門類的基本知識,更好地理解戲曲。在此,要有選擇地加強戲劇藝術中的話劇和歌劇知識及電影電視的教學份額。因為話劇和歌劇與戲曲是相鄰藝術,電影電視也與戲曲相鄰,且電影電視在當展迅猛,成為藝術市場的主流,讓學生了解姊妹藝術的知識和藝術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戲曲專業。這門課程應該以作品分析理解文藝常識,以作品歸納理論。
四、藝術作品欣賞課的教學
戲曲理論課雖然對學生學習戲曲非常重要,但理論畢竟只在案頭桌前。要深刻理解戲曲理論,應該有實實在在的藝術作品驗證理論。但對于中等專業藝術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步入戲曲藝術,對戲曲只是一知半解。所以,開設藝術欣賞課,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欣賞藝術作品,分析藝術作品,達到感性與理性同時升華。
藝術欣賞課要展示作品的門類齊全,既要有姊妹藝術,如京劇、越劇、評劇等戲曲,又要有兄弟藝術,如話劇、歌劇、舞劇等;既要有歷史劇,又要有現代戲;既要有喜劇,又要有悲劇;既要有電影,又要有舞臺劇。涉獵的作品要多,門類要豐富。這門課程柔性大,可在早晚課進行,也可用課后作業的形式進行。但必須有課后分析,啟發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內涵,尋找作品中的細節和感人處,開發學生的潛力。
五、綜合分析
因為中等專業藝術學校戲曲專業的學生差異很大,所以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戲曲理論課應該從基礎內容開始,逐步推進。
1.教學過程分析。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所有的戲曲理論課與藝術作品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效果最佳。比如“三國戲”,《長坂坡》、《漢津口》、《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等,要把三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知識及時代背景講給學生,還可把這些戲的戲曲常識講給學生,使“三國戲”的知識豐滿厚實,更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率。講愛情戲,有《西廂記》、《梧桐雨》、《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西廂記》可以把這個戲的背景資料,如山西省永濟市的普救寺、山西的戲曲資源等介紹給學生。以劇目帶知識,把戲曲史、戲曲常識、文藝常識、藝術作品欣賞有機地結合起來,感性帶動理性,形象帶動抽象,增加知識量,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素質。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潛移默化地把中國傳統的審美價值、道德標準傳授給學生,對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其次,戲曲理論課與學生所學劇種結合起來教學效果更佳。雖然學生初涉戲曲,但對他們自己所學的劇種懷有感情,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學習,學生熱情高漲,感情更濃。戲曲理論課應因勢利導,加大地方劇種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優秀成熟的地方劇目。這樣學生既學到了地方劇種的特殊知識,最主要的是把戲曲理論知識巧妙地傳授給學生。
篇4
1.缺乏對基礎教育改革中數學課程內容變化的認識
從建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中不斷改革.雖然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進行最徹底的一次,但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次改革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體現數學課程內容的變化: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內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師數學教育專業課程不能完全覆蓋的,例如:視圖與投影、始建于綜合應用學習領域以及數學建模等等,這些內容在現在的高師數學教育專業課程中是比較薄弱的;另一方面是對原來的內容采取了新的處理方式和方法,如對立體幾何的處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綜合法和向量法.因此,高師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2.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也在不斷地提高.眾所周知,高師院校是培養教育基礎工作的根源,在國家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中,培養高素質人才、創新型人才等綜合型人才的重擔就要落高師院校的肩上.因此,對高師數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3.現代高科技的影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社會已成為“信息化”的時代.因此,計算機已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因此,傳統的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觀念已經成為過去,現代的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施和高科技相結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師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二、高師數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措施
1.更新教學觀念,確立培養目標和專業規格
脫離原來舊的教學觀念———樹立“理論夠用、實踐為重、內容創新、素養本位”的教學思想,確立新的培養目標———端正的思想、品德兼優,并遵循新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原則:一是樹立“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甩掉傳統的教學觀念;二是重視學生數學觀念、數學能力以及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三是教學方式應該由以前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培養,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是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知識的強化,拓寬學習領域,適應社會發展所需;五是優化教學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并處理好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2.改革課程體系
培養目標和專業規格構成了課程體系,然而對課程類別、各階段主要教學目標、專業課程教學計劃、主干課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課程教學大綱這些分支機構的改革就實施了課程體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礎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構成了完整的新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體系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方面是以階段教學目標為主,高師數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主要是以“創新、實踐”為主,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為主要改革目標.另一方面是改革數學專業課程.數學課程是在校學生的一個致命的弱點,現在普遍存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現象,因此,課程改革中,數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難.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養目標,才能更好地構建合理、適應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強的課程體系.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施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里,教學設備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更新,漸漸地跟上社會的步伐,與時俱進.在傳統的數學教育中,對于數學分析、高等數學、線性代數以及解析幾何等學習中,只是有老師教,學生學,通常情況下學生都處于被動,學生不能很好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但是現代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學設施,來實現高師數學專業課程的體系改革———樹立“素養本位”的教學理念,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三、結語
篇5
關鍵字:傳統文化美術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1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聳逗捅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蕩的21世紀浪潮中站穩陣腳的根底,其所透射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無法脫離學校教育,因而作為培養素質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須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渠道,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鑒于此,就我國美術專業院校來說,相關教育者應結合美術專業大學生自身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偏低的實際,積極借鑒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教學,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結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夯實思想教育基礎,以確保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美術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現狀
在全民倡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環境背景下,我國各大高校應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事實上,在美術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既滿足了學生的內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時機。這是由于傳統文化與美術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國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然而,根據我國在2008所進行的《大學生人文素質修養現狀》問卷調查報告所得,在普通高校,學生對問卷的正確率只有62.27,而在美術類高校中,正確率只有54.5%,兩者相差8.77%??梢姡佬g專業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相對較低。此外,我國還進行了美術專業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愿望和教師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大學生希望教師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占了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無所謂的占33%。而美術院校教師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傳統文化教學的則占29.1%,近三成;有時這樣做的占43.8%,很少這樣做的占27.1%。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學生的學習期望與教師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傳統文化在美術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自然觀念、民族精神、國家意識、社會理想和人生取向等,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充實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1.1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和生態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歷年來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強調的重點,“天人合一”更是被視為了人生的理想境界。老子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應當法地則天師法自然,順應自然而不強加妄為。在社會思潮不斷沖擊當代大學生思想的今天,美術院校的學生思想也開始呈多元化發展,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現代生態道德教育有著積極的其實作用。倘若教師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以引用,那么就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進而把學生培養成為兼備道德、尊重、順其自然規律的素質型藝術人才。
1.2傳統文化中的國家觀和民族觀
愛國主義一直貫穿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歷年來也有無數的詩詞作者對愛國主義進行了歌頌和闡釋。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向他們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對祖國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為此,學校應深入挖掘德育課程資源,善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素材,利用這些素材資源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課,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
1.3傳統文化中的人際觀和社會觀
隨著社會經濟消費水平的上漲,學生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日趨多元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因此受到沖擊,這也間接影響了他們對待人際和社會的態度。基于這種形勢,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能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毒害。而我國傳統文化所主張的“和為貴”,倡導“仁者愛人”、“有容乃大”的博懷,追求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使得當代高校大學生當中道德素質弱化的現象不斷滋生。而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極為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美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立足時展實際,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所特有的資源,并把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幫助學生了解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學生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心和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決心。
(三)有利于貫徹黨的文化政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工作貫穿了黨的事業發展的各個時期,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無法比擬、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史彌新的精神財富,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同時也是建設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美術院校傳播和貫徹黨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的重要渠道,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主途徑。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開展文化教育,將有助于貫徹新時期黨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其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途徑。而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進行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篇6
首先,要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處在兒童期的小學生,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是豐富、生動、多樣的。每當我走進教室,總是神采奕奕地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孩子們把我當成他們最親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豐富,語言要親切,聲調要有高低變化,有時我還唱幾句。如講《我的太陽》一課時,我出示畫有太陽的投影片,一邊唱著、一邊跳著:我們一起搖呀搖太陽……讓學生充分感受熱烈、活潑的特點。講《水中的魚》時,我就為小學生們做頸、肩、胯、四肢的動作,并帶著他們一起活動,隨著舞曲跳幾步優美的華爾茲舞,使孩子們從動作中體會到:魚在水中輕快地游動著,它們在水中是那么歡快地唱著、跳著、搖擺著。講《有趣的游戲》時,我打破常規,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操場上做起他們喜愛的各種游戲,全體學生極其興奮,紛紛表演,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
在第二課堂中講《裝飾畫》時,還采用特殊技法制作了幾幅范畫,并且在課堂中演示制作方法。比如,用油、水分離法來處理背景,那神奇的畫面給學生們以神秘和新鮮感。我還經常用講故事、師生共同表演等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們的情緒。小學生們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環境中自然輕松地增長了知識、培養了他們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手,使學生的思維充分擴展開來。人們都認為美術教育是激發創造性和獲取創造性表現能力的手段之一。眾所周知,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創新。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就有藝術家搞創造性活動?!八蛊胀心峥舜驌簟痹痼@了美國,美國從1958年開始注重人的能力的培養與人才的開發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開始美術教育中創造力的培養。鐵的事實證明“科教興國”關鍵在于人才。李嵐清副總理提出,以藝術教育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其意義深遠重大。我們教師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習慣的范圍,產生大量的變異見解,并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從多位、多角度地思維操作。比如《幫小鳥找家》一課,先讓學生想象:假如我們生活的世界沒有樹會是什么樣子?學生們經過回憶、聯想后回答:沒有樹,小鳥就沒有家了,我們呼吸的空氣就不新鮮了,良田就會變成沙漠……然后,組織學生表演短劇——“幫小鳥找家”,孩子們的想象力與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樣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了他們的良好品德,學會關心別人,關心生存的環境,加強孩子們的責任感。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就有了表現的欲望與沖動。在學生的造型活動中,我尊重他們的個性,既可以用寫實的手法,也可以夸張、變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觀去表現,也可按主觀意識去表現。實踐證明,這樣有利于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他們都能創造出風格各異的畫面,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