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3:4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gui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控制施工成本,業界在傳統軌道板的基礎上,經過技術攻關推出了新的CRTSⅢ型軌道板。該軌道板改變了板式軌道的限位方式、擴展了板下填充層材料、優化了軌道板結構、改善了軌道彈性及完善了設計理論體系。并且相比傳統的CRTSⅡ型軌道板,CRTSⅢ型軌道板采用縱橫雙向同時張拉工藝,取消了打磨工序,通過板的高精度實現軌道的高度平順性,布板靈活,制造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設備投入少,投資相對較少。隨著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在國內客運專線中的大量應用,軌道板生產線的建設應具備較大的生產規模和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為此必須合理進行板場規劃,加強工序間的物流組織,實現CRTSⅢ型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制造規模化、標準化、高效率生產,并從技術、工藝和管理上采取有利措施保證軌道板在大批量生產時其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
2選址
軌道板場的選址應本著“因地制宜、節省費用、確保安全、質量”的原則,全線考慮,統籌規劃。軌道板選址主要考慮以下原則:①III型軌道板最優供應半徑(R)約為30~50km,特殊情況下不宜超過60km。②場地位置可利用廢棄廠礦、預制構件場或預制梁場、取土場等,節約用地,節省投資。③軌道板場設置應靠近正線,物流方便,需考慮材料進場、軌道板產品運輸、水電供應等因素。④必要時可以考慮與地方合作采用永臨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地方資源。
3軌道板場場區規劃設計
3.1CRTSⅢ型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制造工藝
CRTSⅢ型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軌道板采取8塊軌道板同時制造的模式,采用縱橫雙向整體張拉和整體同時放張的施工工藝。
3.2板場總體區域劃分
功能區布置應根據現場地形,因地制宜,力求緊湊,滿足生產工藝和施工工期要求,做到工序銜接合理,物流順暢,生產規模適度預留余量。根據CRTSⅢ型先張板的生產工藝特點,軌道板預制場總體區域劃分為四部分,分別為軌道板生產區、混凝土制備區、軌道板存放區、辦公生活區,輔助設施包括排水系統、蒸汽管線、供水排水管路、電力線路等。
3.2.1軌道板生產區
軌道板生產區即生產車間,一般采用鋼結構廠房,車間是軌道板生產的核心區域,車間中部設置物流通道,將車間分為兩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主要進行鋼筋骨架及預應力筋組裝、模板裝拆、軌道板混凝土澆筑、封錨、軌道板水養、檢測等作業。
3.2.1.1預制生產區
生產軌道板采用張拉臺座式生產工藝,每個張拉臺座內采用2(縱)×4(橫)單元模式,平面布置沿生產車間縱列張拉臺座,每張拉臺座8套模具,生產模具數量根據軌道板供應范圍、工期通過下式計算:MⅢ型板=R×1000×2×22.67×25×T1×k1式中:R為供應半徑(km);T1為生產工期(月);k1為占用臺座的利用率降低而增加臺座系數,取1.1;1000為km與m的轉換系數;2×2為雙線雙向;每月生產時間取25d;Ⅲ型板長以P5600型為主,板長5.6m,平均板縫為0.07m,式中軌道板長取5.67m。按照供應半徑40km,制板工期12個月,按上式計算最少需要94套模具。每個張拉臺座8套模具,應設置12個張拉臺座,配置軌道板模具96套。臺座每天周轉一次,每月生產時間25d,每月可以完成2400塊軌道板,以此推算軌道板生產規模在28800塊左右。張拉臺座主要進行軌道板模板安裝、鋼筋入模、預應力筋張拉、澆筑成型、蒸汽養護、預應力筋放張、拆模等工作。張拉臺座作為先張法軌道板生產的核心,縱橫向均需承受張拉力,下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采用鋼橫梁,為最大程度減小上部橫梁變形,必要時在下部縱橫向聯系梁內設置預應力,與軌道板預應力形成反力。在張拉臺座兩端設置張拉自動控制室,張拉采用自動控制。
3.2.1.2鋼筋骨架組裝區
張拉臺座對應位置側面設置鋼筋骨架組裝區,鋼筋骨架組裝區主要進行原材料存放、鋼筋加工、鋼筋骨架組裝、絕緣鋼筋制作、鋼筋骨架成品存放等工作。原材料存放區主要存放主筋、預應力筋、螺旋筋、箍筋等原材料,原材料應分類存放,并做好標識。鋼筋加工區主要負責主筋、螺旋筋、箍筋等加工,主筋及預應力鋼棒在生產廠家下料,在車間內進行縱橫向鋼筋交叉點的絕緣處理,加工區配備數控鋼筋彎箍機和螺旋筋加工設備。鋼筋骨架組裝采用雙層網片綁扎臺座,可以一次性綁扎出整個鋼筋籠。鋼筋骨架組裝完成后,在綁扎臺座上穿入預應力筋及錨固板,最后水平吊運至鋼筋骨架存放區,鋼筋骨架應靠近張拉臺座分層存放,兩層骨架間應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網片受到外力壓迫造成變形。
3.2.1.3封錨翻板區
封錨區按軌道板平放不超過4層,面積大小按一天的產量設計。封錨區地面應畫線標記每個存板區域標識,便于軌道板吊裝作業人員辨識。每個車間翻板、封錨區采用桁吊及翻板裝置進行軌道板翻轉兼顧入池水養、檢測工序。
3.2.1.4水養護區
水養區應設在車間內,水養護池為半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每條生產線單獨配置自動溫度控制系統,養護時間為72h。軌道板水養采用垂直立放,深度3m左右,底部設置條形基礎,軌道板立放間距按0.35m,考慮存放2排,長度滿足3d軌道板產量同時水養的要求,并應適當預留增長條件。水養池在軌道板入池和出池時,會使池內水位頻繁變化,需要經常排水和補水。在建廠時可在水養池旁設置一定容積的調節水池,一方面可以通過調節池水量調節養護池水位,保證水位高于軌道板;另一方面保持養護水溫的均勻性,避免直接補水時水養池內的局部水溫發生驟變對軌道板產生負面影響;還可以減少用水量和排污量,實現了節能環保。冬期施工時,水養池和調節池配備統一的水溫自動控制系統,保證水溫一致。
3.2.2混凝土制備區
混凝土拌和站應按照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發的現行混凝土拌和站管理和生產制度執行,混凝土拌和站應靠近生產車間布置,主要分混凝土拌和站、砂石料存放區、碎石清洗區。
3.2.2.1拌和站
軌道板混凝土采用C60,考慮混凝土澆筑時間要求,一般配置2臺120m3/h攪拌機,生產能力能夠滿足高峰期軌道板預制的混凝土供應需求。拌合站的混凝土出料口對應生產車間的預制生產區應設置混凝土運輸通道,減少混凝土運輸距離。
3.2.2.2砂石料存放區
砂石料存放應對應兩臺攪拌站進行布置,并適當預留備用料倉,儲存能力一般不少于7d。兩臺攪拌機的上料口共用合格料倉,合格料倉與上料口均應設置在封閉的室內,室內應具備防雨、保溫的功能,以保證原材料的含水率和溫度相對穩定,料倉采用2.5米高圍墻分隔。碎石清洗區應靠近合格料倉布置,減少合格材料倒運距離。考慮不同地區冬期施工要求,砂石料合格料倉內應鋪設地熱管道,冬期通蒸汽對原材料進行加熱以滿足拌和物溫度要求。
3.2.2.3碎石清洗區
根據砂、石供應貨源的含泥情況,拌和站應在碎石料倉旁邊設置一處碎石清洗區,配置1~2臺清洗設備,生產能力滿足軌道板混凝土最大日產量所需碎石。清洗區用水為循環水,采用三級沉淀。
3.2.3軌道板存放區
軌道板存放區與生產車間水養護區間設置軌道板倒運通道,采用平板汽車將軌道板立式運至存板區,采用存板區10t懸臂龍門吊將軌道板吊裝至存放位置。存放采用垂直立放的方式,存放采用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軌道板應根據設計要求按長邊著地的方式存放,以減少軌道板的變形,板間設置13cm厚的方木墊塊,避免板間碰撞造成破損。存板區端部設置型鋼三腳架,用于支撐軌道板。存板區應全范圍設置全自動噴淋養護設施,灑水養護至28d齡期。存板臺座側面應設置排水溝和集水井,保證排水通暢。
3.2.4辦公生活區
辦公生活區應與生產區隔開,便于施工工序的物流組織安排,提高生產效率。辦公生活區可將管理人員生活辦公區和生產人員辦公區分開設置,便于管理。工地試驗室宜靠近混凝土拌和站布置,便于混凝土原材料進場和生產質量監控。試驗室應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規劃,統一標準、規范流程、強化監控。
3.3蒸汽設計
依據技術條件及工藝要求,軌道板混凝土采用蒸汽養護,分靜停、升溫、恒溫、降溫四個階段。混凝土澆筑后在5~30℃的環境中靜置3h以上方可升溫,升溫速度不應大于15℃/h;恒溫時蒸汽溫度不宜超過45℃,板內芯部混凝土溫度不應超過55℃;降溫速度不應大于10℃/h。根據養護階段要求,采用:3+2+6(45℃)+2h的蒸養方案,即靜停預養3h,升溫1.5~2h,溫度升至45℃后恒溫6h,再用2h的時間降至室溫20~25℃,養護總時間控制在13h左右。由于供熱計算比較復雜,根據《軌道板建場手冊》及實際應用實例,一般配置兩臺4~6t鍋爐,即可滿足板場生產需要。鍋爐應設置在車間中部,同時為軌道板蒸養、水養池升溫、混凝土冬期拌合及原材料加熱等供暖。采用自動溫控設備進行蒸汽養生,主管道沿臺座縱向布置,每個張拉臺座內提前預埋兩路蒸汽管道,每個臺座采用電動調節閥控制蒸汽流量。
4關鍵設備配置
4.1模具
軌道板模具主要由地腳螺栓及支撐鋼板、緩沖橡膠塊、支架、面板、承軌臺、滑移機構等輔助部件組成。根據軌道板長度不同分P5600、P4925、P4856及各種異型板,不同尺寸模型配置數量根據設計總量及工期確定,同時根據需要設置部分可調模具和異型模具,用于緩和曲線段及異型軌道板的制造。模具使用預成型的鋼部件制成,選用材料的規格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耐久性,滿足循環倒用的要求。按照構造主要分為:底模、端模、側模、鎖緊系統、脫模系統、定位系統和振動系統。模型中預埋件應采用可拆卸裝置,便于調整特殊板型的預埋件相對位置;側模與底模接縫處應預埋橡膠條防止混凝土澆筑時漏漿;每套模板下設置6~8臺變頻振動器,通過制板臺座一側設置的變頻控制臺,分別控制每塊板的振搗時間。
4.2張拉及放張設備
施加預應力采用自動張拉設備,張拉記錄有系統自動生成。預應力筋采用整體張拉方式,分固定端單根初張拉30%和張拉端整體縱橫雙向同步終張拉100%兩個階段。每條生產線配置1套自動張拉控制系統,通過張拉數控系統,對每個張拉臺座張拉端的控制,實現整體張拉、鎖緊和放張。
4.3軌道板蒸養自動控制系統
軌道板采用蒸汽養護,每個張拉臺座設置兩支蒸汽管道,蒸汽管道采用電動調節閥控制,采用自動溫度控制系統實現電動調節閥的蒸汽流量調節,使養護溫度滿足各項指標要求。
4.4拌和站
根據軌道板混凝土澆筑時間要求,混凝土拌和站攪拌設備規格不宜小于120m3/h,配置2套以保證混凝土的供應連續進行。拌和站配套設施應符合中國鐵路總公司頒布的相關文件要求。
4.5軌道板翻轉裝置
篇2
關鍵詞:軌道交通工程設計項目管理虛擬組織
一、廣州市軌道交通的概況
目前廣州市已建成的軌道交通有一號線及二號線。一號線為東西走向,從西朗起到廣州火車東站止,線路長度為18.5km,于1993年12月動工建設,1999年6月開通運營。二號線為北東“L”型走向,首期工程從琶洲站起到三元里站止,線路長度為18.6km,于1999年11月動工建設,2002年12月開通運營。
在建設的軌道交通有三號線、四號線大學城專線及廣佛線。三號線為南北“Y”字型走向,北端分別起于廣州火車東站和天河客運站,南到番禺廣場站,線路長度為33.8km,2001年底開工,計劃2006年建成。四號線大學城專線為南北走向,北起琶洲塔站,南至新造站,線路長度為14.1km,于2003年開工建設,計劃2005年建成。廣佛線起于佛山市魁奇路,止于廣州的瀝滘,線路長度為33.6km,其試驗段工程于2002年10月動工,計劃2007年全線建成。
為縮短時空距離,形成對城市空間拓展、區域及樞紐間聯系、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在廣州市軌道交通規劃線網將使中心城區與人口大于50萬人口的邊緣組團、衛星城(除南沙片區)的時空距離基本控制在39分鐘以內,與佛山、東莞等周邊地區交通時間基本控制在1小時內。規劃擬由15條軌道線加一條市郊列車線組成,線網總長610km,車站總數278座(不包括市郊列車67km車站18座)。規劃線網密度:內環路以內為1.27km/km2,環城高速公路以內為0.77km/km2,都會區以內為0.26km/km2。線網基本構架由“交通疏導型”和“規劃引導型”兩類線路構成,形成既向心又交織的軌道交通系統,并有良好的輻射能力。
二、廣州市軌道交通設計管理模式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是一項規模巨大、涉及面廣、技術難度大、質量要求高、建設周期相對較長的系統工程,軌道交通工程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龍頭,其服務質量的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的代價。因此,需要政府部門、業主、各工點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密切配合,共同使軌道交通工程的設計項目管理發揮龍頭作用。
廣州市軌道交通設計管理采取分級管理模式。即分為系統、工點設計方管理、設計總包總體方管理、業主管理。業主在該經濟活動中起主導作用,通過公開設計招標確定總包總體單位和工點設計單位,業主與設計總包總體單位簽定經濟合同。為保證設計過程中實現管理目的,對各個具體的工點設計項目由業主、總包總體單位及工點設計單位簽定三方設計合同,業主授權設計總包總體單位行使“設計產品”總成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由此在工程項目中形成一個為完成一個共同目標,通過業主行為,以經濟合同關系的項目“虛擬組織”。
設計總包總體方作為廣州市軌道交通設計管理的一個環節,對廣州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工作的總體性、完整性、統一性、技術進步性及經濟合理性全面負責。根據軌道交通工程項目專業多、系統復雜的特點,為便于設計工作的管理,設計總包總體方擬設總包組和總體部兩個大組,總包組側重于進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組織協調,根據職能分工總包組又分設數個職能小組;總體部側重于總體設計、全線質量控制、技術管理、技術協調、接口管理工作,按照設計技術特點,總體部按總體(副總體)、系統組、專業組三個管理層次展開工作。
設計總包總體方作為廣州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管理的一個環節,業主授予設計總包總體方廣州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的技術管理權限,其設計技術指令對系統、工點設計方具直接約束力。
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職責,業主的重點在于設計目標、計劃協調、組織、功能、成果方面,設計總包總體方的重點在設計工作的信息資料、合同和計劃管理,檢查、監督設計方的合同執行情況,過程控制、功能平衡、接口協調方面,對設計成果的質量負責,給予設計方技術指導,會簽查設計的成果文件組成內容是否完善,設計深度是否滿足合同要求,并確定是否滿足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及業主要求,提交可行的、可操作的會簽意見供業主決策。
三、國內城市軌道交通設計管理的主要模式
軌道交通工程的設計涉及到的專業有40多個,專業跨度較大,必須體現綜合技術的水平,需要在某段內同時集中大量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在市場經濟的時代會使設計單位的成本非常高,很難有一家設計單位能承擔一條線路的所有設計任務。當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設計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設計總承包管理模式、設計總體管理模式、設計總包總體管理模式,這幾種模式在各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中,根據城市建設的特點、工程建設的需要、當地擁有該設計力量的設計單位,以及業主自身利益確定設計項目的管理模式。
1、設計總承包管理模式
一般的情況下,它是業主委托一家實力較強、有經驗的大型綜合性設計單位進行設計總承包,設計單位對項目的設計過程和設計成果實施全方位的管理與控制,同時根據其自身的需求把部分設計任務進行分包,但總承包單位對業主負總責。這種管理模式是我國在50年代學習蘇聯管理模式,它在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較為傳統的管理結構形式,可把總承包單位劣勢的設計工作分包給專業性較強的設計單位,能體現設計單位綜合水平的同時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該管理模式的特點: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行業的國有大型設計院人力、物力和管理經驗,自主對整個工程設計負總責,完全行使對分包設計單位的管理控制。它簡化了業主、政府部門與設計單位的關系,使業主集中精力抓好軌道交通工程的全面籌劃、融資、工程建設、外部協調方面的工作,適應業主為工程建設指揮部的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是典型的金字塔結構,管理層次清晰、責任明確,對于紀律性較強的項目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但對創造性工作的管理會出現壓制不同觀點的充分表達,分包設計單位只與設計總承包單位是一種直接的委托與被委托的合同關系,經濟杠桿將起決定作用,同時由于國家稅務政策使分包設計單位得到的設計費實際含了兩重稅,直接影響到工程設計費的充分使用。
2、設計總體管理模式
該管理模式是業主把整個工程的設計管理工作分為項目管理和技術管理,設計的項目管理由業主直接承擔,對參與設計工作的工點設計單位的設計行為和設計成果,實施管理與協調。對于技術管理它是業主委托一家技術實力較強的設計單位承擔項目設計總體管理工作,對參與本項目設計工作的設計單位的設計成果,實施技術上的管理與協調。此管理模式是一種雙軌制的縱向管理體制,由業主和設計總體單位,對參與本項目設計工作的分項設計單位的設計行為和設計成果,實施管理與協調。實行協同一致、分工合作的方法進行設計全過程的控制管理工作。
該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業主全面負責整個建設項目設計工作的管理和控制,通過設計工作管理部門負責對參與項目設計工作各分項設計單位的投資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設計行為、合同管理和信息資料進行全面調控;負責對各分項設計單位的設計成果實施技術上的管理與協調,確保設計文件的系統性、統一性和完整性。業主與各分項設計單位都是直接的合同關系,將直接對各設計單位進行管理,從質量、投資、進度管理上有與設計總體管理界面劃分和協調一致問題,要避免多頭指揮有一定難度。
3、設計總包總體管理模式
它是業主將項目的設計任務分解成若干項目,通過設計招投標選擇有專業特長的設計單位承擔相應工點項目工作,同時確定一家具有較強技術力量和綜合協調能力的設計單位承擔設計總包總體管理工作。總包總體管理單位受業主委托對軌道交通工程設計的總體性設計、工點(包括車站和區間)設計和系統設計的總體性、系統功能統一性、經濟合理性、技術進步性、項目投資和總體進度進行總負責的單位,其組織機構由總包組、總體部等核心部門構成。在合同有效期內為業主提供總體性設計、設計成果總成和技術管理服務,在業主的授權下開展工作,為設計方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
該管理模式的特點:可充分利用高水平的社會專業力量來參與設計管理工作,使業主、設計總包總體單位與各設計單位均形成三角的關系,以工程設計項目管理為中心的“虛擬組織”,使業主集中精力抓好軌道交通工程的全面籌劃、融資、物業開發、外部協調及運營管理方面的工作,適應當今工程建設“小業主,大社會”的發展方向。設計總承包單位是全面負責整個建設項目設計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其成立的設計總承包管理組負責對參與項目設計工作的各單位的設計進度、質量和工程投資實施全面調控;設計總體組負責對參與項目設計工作的各單位設計成果實施技術上的全面管理與協調,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設計工作的成果達到優質、高效、經濟、合理的目標。
四、“虛擬組織”管理模式的發展前景
20世紀80年代初網絡技術逐步得到應用,進入90年代計算機的網絡技術獲得飛速的發展,人機界面的解決方案,使工程設計行業的協同工作成為可能,也使大型建設項目的設計管理走向聯盟道路奠定基礎。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競爭優勢與劣勢,借用企業外部力量,將可利用的企業外部資源與內部資源整合在一起,以提高企業競爭力,是每個的企業不斷探索方向。通過項目管理的組織——運作——評價,實現項目管理的控制,在組織形式方面以“虛擬組織”作為切入點,以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形成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1)“虛擬組織”的基本特點
是在不破壞企業獨立機制的前提下,集中幾個或幾十個中小企業的優勢形成集團。企業向虛擬集團組織轉變是為了尋求合作,以合作求擴展,以擴展求效益。這期間企業的規模不需要擴大,只是借助和利用了他人之力。“虛擬組織”是一個資源整合體,這些來自不同企業的資源被整合,使“虛擬組織”更象一個真正的企業實體。由于綜合了不同企業的能力,因此虛擬集團可以取得單個企業難以達到的結果。具有不同優勢的企業加盟,將各優勢結構在一起,能充分發揮群效應,保證聯盟目標的實現。
2)“虛擬組織”具有較大的市場適應性
“虛擬組織”是一個以機會為基礎的各種核心能力的統一體,這些核心能力分散在許多實際組織中,它被用來使各種類型的組織部分或全部結合起來以抓住機會。當機會消失后,“虛擬組織”就解散。所以,“虛擬組織”可能存在幾個月或者幾十年。
“虛擬組織”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強調速度的管理方式,更加適應變化多端的國內外市場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工程設計市場正逐漸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設計單位必須時刻關注著市場的變化,從市場的最新信息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建立以合同為紐帶,以工程設計項目管理為中心的“虛擬組織”,按合同優質、快速地為業主提品和勞務。
3)“虛擬組織”可在成員內共享核心能力
“虛擬組織”是通過整合各成員的資源、技術、顧客市場機會而形成的。它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整合各成員的核心能力和資源,從而降低時間、費用和風險,提高服務能力。
“虛擬組織”是一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經營管理模式,能夠充分挖掘每個參與其中的設計單位的人、財、物資源。“虛擬組織”就是這樣一個信息溝通系統,從不同的成員中獲得必要的服務。“虛擬組織”為取得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把不屬于自己核心能力的部門虛擬化,而同時又把“虛擬組織”各成員的的核心能力整合,充分地利用了每個設計單位的資源,對于顧客而言,整合的特征是無形的、無邊界的。顯然,在相同的市場機會下,“虛擬組織”會優于各成員單位。
4)“虛擬組織”的成員必須相互信任
合作是“虛擬組織”存在的基礎。但由于“虛擬組織”突破了以內部組織制度為基礎的傳統的管理方法,各成員又保持著自己原有的風格,勢必在成員的協調合作中出現問題。但各個成員為了獲取一個共同的市場機會結合在一起,他們在合作中必須彼此信任,當信任成為分享成功的必要條件時,就會在各成員中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關系。
5)“虛擬組織”的前景
“虛擬組織”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管理的主流模式,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發展時期,如果軌道交通工程設計管理的組織模式實施“虛擬組織”,業主可實現“小業主、大社會”的目的,選擇到專業性強的設計單位承擔工點、系統設計任務,通過選擇管理能力強、綜合技術水平較高的設計總包總體單位,并由它為龍頭形成軌道交通工程設計項目的“虛擬組織”,發揮各設計單位的主觀能動性,以互補的優勢創造品牌。而期間每個參與的設計單位只需負擔要求的部分設計任務,這大大減小了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帶來的風險,多成員并行設計可以大大縮短設計周期。另外,“虛擬組織”的各成員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只涉足自己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生產環節,從而可以保證工程質量。
篇3
1.1治理線的布設
中水河道的治理線,主導著河道河勢的大致格局,由此中水河道整治的布設是河道治理規劃的主要任務。治理線的布設即確定治理線的平面線型、位置、平面尺度。
1.2河道橫斷面的設計
我們通常根據經驗在河道上游和下游選取所謂的模范河段,即所選河段水深沿程變化很小、河岸略呈彎曲、深槽長、淺灘短,過渡段沙埂方向與水流垂直,并且枯水期無分汊現象;河道水主流穩定,流態平順,流速適中,洪、枯水流向交角較小。然后計算出該河段在設計流量下的斷面河相關系,并以此為據來確定規設計劃河段的斷面尺寸和形狀。中水河道的斷面尺寸是由河床的地質條件和來沙來水條件來決定的。
2、若干河道治理措施
在天然河道中,各類型的河段具有不同的形態和演變特性,治理措施也不盡相同。本文就4種常見河道治理措施展開分析研究。
2.1蜿蜒型河道治理
在沖積平原河道中,蜿蜒型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河型。蜿蜒型中平順河段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河段,崩岸強度小且位置固定,但實際中大部分蜿蜒型河段形態是蜿蜒曲折的,在輸沙不平衡和彎道環流雙重作用的影響下,會出現彎道凹岸崩退沖刷,凸岸發生淤長,蜿蜒曲折的程度加劇,在平面上發生位移等現象,待發展至一定程度便會發生自然裁彎,危及農田、村鎮的安全,若彎道泄水受阻,還會增加洪水災害發生幾率。因此對蜿蜒型河道整治是極其重要的。根據多年經驗蜿蜒型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兩大類:
①裁彎曲直,改變現狀,使其向有利方向發展;
②穩定現狀,禁止其向不利方向發展。措施一是采用人工裁彎工程改變有適度彎曲的連續河灣,將其河勢穩定下來,將迂回曲折河道進行人工改變。人工裁彎工程分為內裁和外裁兩種。內裁一般是通過狹頸最窄出,線路短可節省土方量。外裁的引河進出口與上下游彎道難以達到平順銜接的要求,而且線路長,采用較少。措施二是當河灣發展至適度彎曲的河段時,對彎道凹岸及時加以保護,也就是實施護岸工程,以防止彎道繼續惡化。只要彎道的凹岸穩定了,過渡段就可隨之穩定。為將上述兩種治理措施很好地應用于實際問題河道中,還需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增長河道整治經驗,將措施一、二逐步完善。
2.2游蕩型河道治理
該類型河道具有河道縱向淺、橫向寬的特點,構成河床的物質相比其它類型河道松散,當洪水發生時,其水位陡漲陡落,洲灘密布,泥沙淤積較為嚴重,汊道較多,主流擺動幅度大且頻繁。整治泥沙是治理游蕩型河段的主要任務。本著綜合治理、兼顧標本的徹底治理游蕩型河段,可采取“下排上攔,兩岸分滯”控制洪水,“調、放、挖、攔、排”處理和利用泥沙。“調”即利用中游的水庫,排細沙,攔粗沙,由于水沙異源,據此來調水調沙通過增大下游的輸沙能力,來達到減少河床泥沙淤積的目的。“放”、“挖”即是通過挖河和放淤措施,在下游處理一部分泥沙,“下排”即根據河道防治工程和河道治理的現狀,利用現行河道盡可能多地將進入下游的洪水和泥沙輸送入海。
2.3分叉型河道治理
針對分汊型河段的治理措施有:汊道的堵塞、改善、固定。措施具體表現在上游的節點處、汊道的入口處和江心洲首尾修建治理建設工程。穩定汊道和節點控導,通常將平順護岸作為其治理工程。江心洲首尾部位的工程措施通常是在上游修建魚嘴,在下游修建分水堤。魚嘴其前端窄矮、浸入水下,頂部沿流程逐漸擴寬增高,與江心洲首部平順銜接;分水堤的外形與魚嘴恰好相反,其平面上的寬度沿流程逐漸收縮。在采取治理措施前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首先先分析汊道的分沙分流現狀和分沙分流的演變規律,然后視具體情況進行設計對應工程實施方案。可在上游節點處修建控導工程,這樣可以控制來沙來水條件,為此來改善上游河段的現狀;為了改變兩汊道的分沙分流比,可以在汊道的入口處修建導流壩或者順壩;通過在洲尾修建導流順壩來達到改善江心洲尾部水流態的目的。堵塞汊道主要有修建順壩、丁壩和鎖壩等措施。用順壩、丁壩堵塞汊道,一般情況下會比鎖壩的效果為好。
2.4順直型河道治理
在順直河道中,河道邊界順直,灘地及主槽的水流均具有一定的行洪能力。順直型河道中的不穩定狀態河道,不利于引水、航運、港埠、防洪,順直型河道的治理措施為首先將邊灘穩定下來,使其達到穩定整個河段的目的。穩定邊灘的工程措施,有淹沒式丁壩群,一般為上挑式,壩頂高程在枯水位以下,壩檔可以落淤,促使邊灘的淤長。在多沙河流上,也可采用編籬榪槎等簡易措施,防沖促淤。當邊灘個數較多時,施工程序應從最上游的邊灘開始,然后視下游各邊灘的變化情況逐步進行治理。工程完成后,河道斷面得到了相應的調整,整個河段逐步穩定下來。對于順直型中小河道來講,發生超設計標準洪水是正常事,河道不建橡膠壩工程,這樣河道會靠“自動調節作用”使洪水順利通過的概率是很高的;而修建橡膠壩工程的河道失去了“自動調節作用”,則通過超設計標準洪水的概率大大降低,這是值得引起河道治理相關工作者重視的地方。建議措施為,第一種措施是橡膠壩地板采用中間低,兩邊高呈凹字的形式,人為地形成“主槽”和“邊灘”,這樣可以使洪水通過橡膠壩時主流線居中,既能增加泄洪能力,又能減緩洪水對兩岸的沖刷;第二種措施是加強橡膠壩的上下游一定范圍內兩岸的防護措施和提高設計標準,這樣提高安全保證率的同時,也會增加投入成本。
3、總結
篇4
理解CISP知識體系
CISP的核心在于將保障貫穿于整個知識體系。保障應覆蓋整個信息系統生命周期,通過技術、管理、工程過程和人員,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屬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得到有效控制,使組織業務持續運行。IT作為保障業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成為傳統保障目的的核心。由于風險會影響業務的正常運行,因此,降低風險對業務的影響是保障的主要目標(如圖)。在建立保障論據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組織業務對IT的依賴程度;其次要考慮風險的客觀性;第三要考慮風險消減手段的可執行度。CISP從體系結構上提供了信息安全規劃設計的良好思路和方法論,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涵蓋了從政策(戰略層)到模型、標準、基線(戰術層)的縱向線條,同時在兼顧中國國情的情況下,系統介紹國際常用評估標準、管理標準和國家相關信息安全標準與政策。
根據CISP知識體系建立安全規劃設計
安全規劃是信息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起點和基礎,良好的規劃設計可以為組織帶來正確的指導和方向。根據國家《網絡安全法》“第三十三條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應當確保其具有支持業務穩定、持續運行的性能,并保證安全技術措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1.通過保障的思想建立安全規劃背景
信息安全規劃設計可以根據美國信息保障技術框架(IATF)ISSE過程建立需求,本階段可對應ISSE中發掘信息保護需求階段。根據“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內容”確定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源于業務需求,通過風險評估,在符合現有政策法規的情況下,建立基于風險與策略的基本方針。因此,安全規劃首先要熟悉并了解組織的業務特性,在信息安全規劃背景設計中,應描述規劃對象的業務特性、業務類型、業務范圍以及業務狀態等相關信息,并根據組織結構選擇適用的安全標準,例如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在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基礎之上、第三方支付機構可選CISP知識域簡圖擇PCI-DSS作為可依據的準則等。信息系統保護輪廓(ISPP)是根據組織機構使命和所處的運行環境,從組織機構的策略和風險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具體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需求和能力進行具體描述。傳統的風險評估可以基于GB/T20984《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執行具體的評估,評估分為技術評估與管理評估兩部分。從可遵循的標準來看,技術評估通過GB/T22240—2008《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技術要求》中物理安全、網絡安全、系統安全、應用安全及數據安全五個層面進行評估;管理安全可以選擇ISO/IEC27001:2013《信息技術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要求》進行,該標準所包含的14個控制類113個控制點充分體現組織所涉及的管理風險。在工作中,可以根據信息系統安全目標來規范制定安全方案。信息系統安全目標是根據信息系統保護輪廓編制、從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的建設方(廠商)角度制定的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方案。根據組織的安全目標設計建設目標,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組織業務的高速變化,一般建議建設目標以1-3年為宜,充分體現信息安全規劃設計的可實施性,包括可接受的成本、合理的進度、技術可實現性,以及組織管理和文化的可接受性等因素。
2.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評估框架下的概要設計
概要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把背景建立階段中所獲得的需求通過頂層設計進行描述。本階段可對應ISSE中定義信息保護系統,通過概要設計將安全規劃設計基于GB/T20274-1:2006《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評估框架第一部分:簡介和一般模型》進行模塊化劃分,并且描述安全規劃設計的組織高層愿景與設計內涵;在概要設計中,還應該描述每個模塊的概要描述與設計原則。設計思路是從宏觀上描述信息安全規劃設計的目的、意義以及最終目標并選擇適用的模型建立設計原則。本部分主要體現信息安全保障中信息系統安全概念和關系。根據《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頂層設計可以建立在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諸如建立安全管理組織、完善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確保業務連續性計劃等方面GB/T20274-1:2006《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評估框架第一部分:簡介和一般模型》提供了一個優秀的保障體系框架。該標準給出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的基本概念和模型,并建立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框架。該標準詳細給出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的一般模型,包括安全保障上下文、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評估、信息系統保護輪廓和信息系統安全目標的生成、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描述材料;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評估和評估結果,包括信息系統保護輪廓和信息系統安全目標的要求、評估對象的要求、評估結果的聲明等。信息系統安全保障是在信息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通過對信息系統的風險分析,制定并執行相應的安全保障策略,從技術、管理、工程和人員等方面提出安全保障要求,確保信息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降低安全風險到可接受的程度,從而保障系統實現組織機構的使命。策略體現的是組織的高層意旨,模型與措施作為戰術指標分別為中層和執行層提供具體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完成設計的具體實現。當信息安全滿足所定義的基本要素后,為每個層面的設計提出概要目標,并在具體的設計中將其覆蓋整個安全規劃中。
3.實現建立在宏觀角度的合規性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可對應ISSE中設計系統體系結構,本階段是整個安全規劃設計的核心部分,本階段必須全面覆蓋背景建立階段所獲得的安全需求,滿足概要設計階段所選擇的模型與方法論,全面、系統的描述安全目標的具體實現。通用安全設計是建立在宏觀角度上的綜合性設計,設計首先將各個系統所產生的共同問題及宏觀問題統一解決,有效降低在安全建設中的重復建設和管理真空問題。在通用設計中,重點針對組織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和風險管理過程的控制元素,從系統生命周期考慮信息安全問題。(1)管理設計在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過程方法論中,可遵循的過程方法是PDCA四個階段:首先,需要在P階段解決信息系統安全的目標、范圍的確認,并且獲得高層的支持與承諾。安全管理的實質就是風險管理,管理設計應緊緊圍繞風險建立,所以,本階段首要的任務是為組織建立適用的風險評估方法論。其次,管理評估中所識別的不可接受風險是本階段主要設計依據。通過D環節,需要解決風險評估的具體實施以及風險控制措施落實,風險評估僅能解決當前狀態下的安全風險問題,因此,必須建立風險管理實施規范,當組織在一定周期(例如1年)或者組織發生重大變更時重新執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可以是自評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進行。本環節的設計必須涵蓋管理風險中所有不可接受風險的具體處置,從實現而言,重點關注管理機構的設置與體系文件的建立和落實。第三個環節是建立有效的內審機制和監測機制,沒有檢測就沒有改進,通過設計審計體系完成對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動態運行。第四個環節,即A環節,是在完成審計之后針對組織是否有效執行糾正措施的落實設計審計跟蹤和風險再評估過程。A環節既是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新的PDCA過程的推動力。(2)技術設計技術設計主要是建立在組織平均安全水平基礎上,應可適用于組織所有的系統和通用的技術風險。設計可遵循多種技術標準體系,首先建立基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五個層面技術設計要求。通過美國信息保障技術框架建立“縱深防御”原則,其具體涉及在訪問控制技術和密碼學技術支撐下的物理安全、網絡安全、系統安全、應用安全和數據安全。技術設計可在原有的技術框架下建立云安全、大數據安全等專項技術安全設計,也可在網絡安全中增加虛擬網絡安全設計等方式,應對新技術領域的安全設計。技術設計可以包括兩個主要手段:第一,技術配置。技術配置是在現有的技術能力下通過基于業務的安全策略和合規性基線進行安全配置。常見的手段包括補丁的修訂、安全域的劃分與ACL的設計、基于基線的系統配置等手段;第二,技術產品。技術產品是在現有產品不能滿足控制能力時通過添加新的安全產品結合原有的控制措施和產品統一部署、統一管理。在技術設計中,必須明確的原則是產品不是安全的唯一,產品也不是解決安全問題的靈丹妙藥,有效的安全控制是通過對產品的綜合使用和與管理、流程、人員能力相互結合,最終形成最佳的使用效果。(3)工程過程設計工程過程設計重點考慮基于生命周期每個階段的基于安全工程考慮的流程問題,在信息系統生命周期的五個層面。信息安全問題應該從計劃組織階段開始重視,在信息系統生命周期每個階段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和管理。工程過程包括計劃組織、開發采購、實施交付、運行維護和廢棄五個階段,本階段的設計主要通過在每個階段建立相應的流程,通過流程設計控制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安全風險。在計劃組織(需求分析)階段,體現信息安全工程中明確指出的系統建設與安全建設應“同步規劃、同步實施”,體現《網絡安全法》中“三同步”的要求。在開發采購階段,通過流程設計實現軟件安全開發的實現和實現供應鏈管理。實施交付階段,關注安全交付問題,應設計安全交付流程和安全驗收流程。運行維護階段要體現安全運維與傳統運維差異化,安全運維起于風險評估,應更多關注預防事件的發生,事前安全檢查的基線設計、檢查手段及工具的選擇和使用根據設備的不同重要程度建立不同的檢查周期;當系統產生缺陷或者漏洞時,設計合理的配置管理、變更管理及補丁管理等流程解決事中問題;當事件已經產生影響時,可以通過預定義的應急響應機制抑制事件并處置事件;當事件造成系統中斷、數據丟失以及其他影響業務連續性后果時,能夠通過規劃中的災難恢復及時恢復業務。廢棄階段通過流程控制用戶系統在下線、遷移、更新過程中對包含有組織敏感信息的存儲介質建立保護流程和方法,明確廢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保護責任制,并根據不同的敏感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對剩余信息進行有效處置。(4)人員設計人員安全是信息安全領域不可或缺的層面,長期以來,過于關注IT技術的規劃設計而忽略了人的安全問題,內部人員安全問題構成了組織安全的重要隱患,人為的無意失誤造成的損害往往遠大于人為的惡意行為。人員設計重點關注人員崗位、技術要求、背景以及培訓與教育,充分體現最小特權、職責分離及問責制等原則。根據《網絡安全法》第四章要求,關鍵基礎設施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機構,并設置信息安全專職人員。在人員設計中還應充分考慮到第三方代維人員的管理及供應商管理等新問題的產生。
4.構建等級化保護的層面間設計
篇5
關鍵詞:園林;規劃;設計;步驟;建議
1園林規劃設計的步驟:
(1)接受設計任務書、現場實地踏勘,同時收集相關基礎資料;(2)提交初步規劃文本,提出總體構思及規劃目標;以供業主認可(3)編制詳細規劃并召開評審會。由業主組織的專家評審組,集中時間,進行評審(論證)會,根據專家評審組意見,落實調整和修改工作。(4)進行擴初設計并提交工程概算書;(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圖的設計;(6)施工圖預算編制和施工圖的交底;(7)設計師的施工配合。
2園林規劃設計需要論證的內容
(1)園林綠化應考慮綠化的功能。無論是公園游園,風景名勝區,居住區,城市廣場和道路,廠礦企業和機關單位及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還是象世博園等大型專類園的規劃設計.應根據其服務對象不同,明確功能和主題。
(2)提高園林作品的藝術品味。高品味的園林工程是一幅美麗的立體圖畫,不僅要有點線面的合理運用,還要有四季特色的變化,它是各種園林要素的藝術組合,是巧奪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現,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3)應有歷史文化內涵。將自然與歷史文化緊密聯系,是園林造景應注意的,能否畫龍點睛,使歷史人文景觀與周圍環境或其他方面協調,并符合人們的審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經充分論證才有說服力,被人們所接受,景點宜恰到好處,忌貪多、太雜。
(4)對園林綠化的各項指標進行認真計算。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
(5)樹種選擇的論證。實踐證明,以什么樹作主體,配置什么樹都有講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慮相互間的生長速度、影響能力、陰陽性,觀花、果、葉的樹如何映樹,病蟲害的交叉性,同種樹的連片與分隔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等都是選擇樹種的重要因素。
(6)科學估算園林工程的建設成本及管理維護費用。不同設計方案的園林工程,建設成本和維護管理費用不盡相同,很多本是比較好的規劃設計,由于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維護管理費用超過單位經濟實力,只有低水平維護,最后觀賞效果不理想,很多應有的功能喪失,有的草坪被雜草擠占.應正確把握建筑,鋪裝,水體,綠地等要素的比例,嚴格控制建設成本,我們近幾年的經驗是既發展一部分高檔次、管理要求高的綠化景點,也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不斷推廣,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時對植物根據性狀的合理選用,論證其管理費用高低,有利于綠化單位更好地達到綠化效果。
3我國園林的發展方向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這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3方面,肯定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建設發展的基礎,對于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3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1)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2)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志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3)與旅游策劃規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游憩流派。這3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4建議
(1)園林設計上植物多樣性與適應性同時并重。這幾年,城市綠化提出了增加綠化樹種、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目標。于是許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進外來樹種。為求好心切引進新品種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視了苗木的適應性,則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而且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2)完善園林設計法規。首先是對于《建設工程勘查設計管理條例》(2000)有關條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資質資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園林設計法規的建立,如注冊園林師簽字制度、注冊園林師條例、設計收費標準、工作量范圍標準、后期跟蹤服務標準、園林設計標準合同、園林師事務所設立標準等等。
(3)實施專業教育的大調整,培養適合新時代的園林規劃與設計工作者。
首先是專業教育結構層次的調整。要使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具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專業教育需要有3個層次:①面向學科:為長遠學科建設培養的高層次博士、碩士人才;②面向社會:為國家園林管理和規劃設計建設部門培養的大學本科、碩士人才;③面向中國數量與質量日益高漲的風景園林建設市場:為各類規劃設計院所、園林工程公司培養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其次是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考慮引入環境藝術、旅游策劃的專業課程;同時,還要引入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與信息學科、社會人文學科等專業知識。這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結構調整。
篇6
首要,在拿到規劃項目以后,首要要對客戶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比方能夠公司布景、客戶公司形象、客戶商品形象,充沛把握客戶公司或商品的詳細信息,使平面規劃作業能夠有針對性,斷定規劃定位。當規劃有關資料聯系完畢以后,就需求針對這一項目展開適當的思考和斷定,斷定平面規劃個性,斷定體現手法。這是一個對比艱難的進程,由于平面規劃的規劃空間所限,致使平面規劃的主題一定要凸顯出來,且內容要飽滿但不能負擔,這就需求規劃者進行仔細的思考和研討,以佳的體現手法進行詳細出現,一起,這一進程也需求做好有關資料的搜集作業,以便于有關創造作業的展開。在斷定規劃個性和體現手法以后,便能夠展開詳細的平面規劃作業。平面規劃作業能夠憑借傳統規劃資料展開,比方繪圖筆和紙張,也能夠憑借領先的繪圖軟件展開,詳細情況能夠依據規劃者的習氣來斷定,但規劃進程中必須要保證規劃的全面性和方向的精確性,要保證色彩的一致,也要保證滿足的視覺沖擊力,保證規劃著作能夠導致顧客愛好,招引顧客眼球。
二、頁面規劃與平面規劃之間的差異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絡
1、體現規模的不一樣體現規模是兩者之間十分重要的差異。頁面規劃即是局限于網絡環境中的,經過優異的頁面規劃,使得網站全體的作用得到大幅度地進步,然后把網站的主題反映給客戶,然后客戶就能夠經過公司或許是商品在網站上體現出來的東西對其做好了解。進而為公司或許是商品做宣揚,進步競賽力度,推進經濟效益的進步。可是平面規劃體現的規模還要更廣,而且其影響力度也是對比的大的。平面規劃的著作比頁面規劃的著作使用規模愈加寬廣一點,可是在另一個視點來講,頁面規劃比平面規劃在媒體介質上具有更大的展開空間。
2、束縛性的不一樣束縛性也即是進行藝術創造時分的束縛條件,此種束縛性的條件是表如今許多的方面的,就像創造東西,傳達的方式以及創造的平面,字體字號以及色彩標準等等。頁面規劃,通常情況下是只是能在電腦設備上進行創造的,而且也只能是在憑借電腦設備的前提下才干夠展現出實在的創造作用。頁面中規劃的著作作用會遭到網速的影響,遭到客觀的要素影響對比大。可是平面規劃相對來講就不會受那么多的束縛,不行是在創造空間上沒有太多的束縛,而且創造的商品也能夠在任何時分任何的場合中進行展現,沒有嚴厲的規定。在進行平面規劃的時分不管是觸及的字體、字號仍是色彩都是十分的具有隨意性的,能夠依據規劃者的實踐需求以及規劃師心思的狀況進行創造。
3、技能上實踐的不一樣頁面規劃是對比依靠于互聯網的,頁面規劃關于領先的軟件具有十分強的依懶性,可是平面規劃則不是這樣的,它關于軟件的依靠對比小,相對來講愈加依靠于打印的技能。在進行頁面規劃的時分通常情況下都是憑借于繪圖東西的,只有強壯的軟件才干保證頁面規劃順暢的進行。可是平面規劃優化經濟以及科學技能的展開,不僅能靠畫圖東西來進行創造,而且也能憑借有關的繪圖軟件來實現終究的作用,再即是平面規劃關于打印技能的要求是對比高的,此也是兩者之間十分顯著的差異。
三、頁面規劃與平面規劃之間的聯系
頁面規劃與平面規劃之間是有著十分親近的聯絡的,可是兩者之間也是存在著差異的。頁面的規劃與平面的規劃都歸于具有現代化特征的藝術方式,在如今社會中這兩種藝術方式都是能夠經過電腦技能來輔佐或許直接完結的,而且能夠發生十分好的作用。頁面規劃與平面規劃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是對比的大的,其主要差異是它們的體現規模的不一樣。體現規模是兩者之間十分重要的差異。頁面規劃即是局限于網絡環境中的,經過優異的頁面規劃,使得網站全體的作用得到大幅度地進步,然后把網站的主題反映給客戶,然后客戶就能夠經過公司或許是商品在網站上體現出來的東西對其做好了解。進而為公司或許是商品做宣揚,進步競賽力度,推進經濟效益的進步。可是平面規劃體現的規模還要更廣,而且其影響力度也是對比的大的。其是依據二維空間的一種藝術性創造,而且也不需求十分嚴厲的體現手法,不遭到東西或許是宣揚路徑的束縛,著作成形以后,能夠憑借雜志還有周刊或許是廣告等任何的方式進行宣揚,然后到達進步影響力的方針。平面規劃的著作比頁面規劃的著作使用規模愈加寬廣一點,可是在另一個視點來講,頁面規劃比平面規劃在媒體介質上具有更大的展開空間。
四、結束語
篇7
本文著重研究了設計約束方程組的求解方法,詳細討論了可以計算機編程實現的數值算法的技術細節。約定:除特別聲明外,文中具有長度量綱的參數其單位為m,角度的單位為rad,井眼曲率和角度變化率的單位為rad/m。
2設計基礎
設計井眼軌道由連續光滑的多段空間曲線構成,每個分段空間曲線稱為設計井段。懸鏈線軌道由4個設計井段構成———直井段、圓弧過渡段、懸鏈線段、穩斜段。方位漂移軌道設計的方法是先在垂直剖面圖上進行設計,規定每個設計井段的井斜角變化規律,然后再結合方位變化率進行空間軌道設計。
2.1井斜角函數
在每個設計井段上,井斜角隨井深變化的規律是相同的,可以用下面的井斜角函數來表示:α=f(L)(1)L=L-Lb式中:α為設計井段上任意點處的井斜角;L為井深增量;L為設計井段上任意點處的井深;Lb為開始點處的井深。直井段和穩斜段:α=αb(2)式中:αb為設計井段開始點處的井斜角圓弧過渡段:α=αb+kαL(3)式中:kα為造斜率。懸鏈線段[3]:cotα=cotαb-La(4)式中:a為懸鏈線特征參數,m。
2.2井斜單元
在設計軌道上任意取一連續曲線段,稱之為井段。本文用設計井段和井段來區分設計軌道上具有不同屬性的連續曲線段。設計井段上的任一井段稱為一個井斜單元[2]。井斜單元小于或者等于、但不大于某個設計井段;一個設計井段可能劃分為多個井斜單元。下面的情況絕不會出現:某個井斜單元的上端點在一個設計井段內部,而下端點在另一個設計井段內部。
2.3方位單元
將從井口到靶點的垂深劃分為連續的m個區間,每個區間稱為垂深區間,在每個垂深區間上給定方位變化率的數值。按照垂深與井深的對應關系,每個垂深區間對應于設計軌道上的一個井段,該井段上的方位角變化規律如下:準=準b+k準L(5)式中:準b為井段開始點處的方位角;準為井段上任意點處的方位角;k準為方位變化率。具有上述性質的井段稱為設計軌道上的一個方位單元,簡稱方位單元[2]。
2.4計算單元
對于方位單元可能會出現下面的情況:上端點在一個設計井段內部,而下端點在另一個設計井段內部。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將方位單元再劃分成多個更小的井段,使得每個井段都是一個井斜單元。這種既是井斜單元又是方位單元的井段稱之為計算單元,文獻[2]中也稱為細分單元等。但筆者認為“細分”這個詞的語義不甚明晰,由于在漂移軌道設計時是以這樣的井段為最小劃分單元的,因此筆者認為稱之為計算單元更言簡意賅。
3設計約束
方程組假設整個設計軌道可以劃分為n個計算單元,則可以給出下面的設計約束方程組[2]:ni=1ΣNi-Nt=0(6)ni=1ΣEi-Et=0(7)ni=1ΣHi-Ht=0(8)式中:Ni、Ei、Hi分別為第i個計算單元的北坐標增量、東坐標增量、垂深增量;Nt、Et、Ht分別為靶點的北坐標、東坐標、垂深。已知參數包括:造斜點深度、圓弧過渡段造斜率、懸鏈線段初始井斜角、穩斜段井斜角、垂深區間及方位變化率。求解設計參數:定向方位角、懸鏈線特征參數、穩斜段的段長。
3.1坐標增量計算
坐標增量計算公式如下:Ni=LiLi-1乙sinαcos準dL(9)Ei=LiLi-1乙sinαsin準dL(10)Hi=LiLi-1乙cosαdL(11)Si=LiLi-1乙sinαdL(12)式中:Li-1、Li分別為第i個計算單元的開始井深和結束井深;Si為水平投影長度增量。式(9)、式(10)中的定積分無法寫成封閉的形式,在計算時只能使用數值積分法[4]。
3.2獨立未知數與隱含未知數
方程組(6)~(8)只有3個方程組,理論上可以求出3個未知數,要求這些未知數之間是獨立的。另外可以看到,在完成設計約束方程組求解之前,某些井深單元的端點井深或井斜角等參數是未知的,例如懸鏈線段上的井深單元。這些未知數也需要在求解過程中確定出來,不過它們都可以根據已知設計參數或者獨立未知數計算出來,稱之為隱含未知數。
4垂深增量公式
在坐標增量公式中,垂深增量公式(11)具有比較特殊的意義,這不僅在于積分函數只與井斜角有關、從而有可能求出積分的原函數,而且方位單元是根據已知垂深來確定的,利用垂深已知性可以確定出井深單元的其他參數來。
4.1顯式公式將式(2)~(4)代入式(11),得:直井段和穩斜段:Hi=Licosαi(13)圓弧過渡段:Hi=sinαi-sinαi-1kαi(14)懸鏈線段:Hi=a1sinαi-1-1sinαiii(15)
4.2推論如果知道一個井深單元的上端點的井深和井斜角,則可以計算出下端點的井深和井斜角以及段長。例如,假設造斜率或者曲線特征參數為已知數,則從式(14)、式(15)可以先求出井斜角αi,再代入式(3)、式(4)求出段長Li和井深Li。而對于穩斜單元,可以直接從式(13)求出這些參數。
4.3用于降維處理如果能夠將要求解的某個獨立未知數用其他的獨立未知數來表示,則可以將求解三元非線性方程組問題簡化成求解二元非線性方程組問題。未知數的減少可以降低方程組的求解復雜度,從而提高計算速度。對整個設計軌道列出垂深方程,如下:Hz+sinαbkα+a1sinαb-1sinαtii+lcosαt=Ht(16)式中:Hz為造斜點垂深;αt、l分別為穩斜段的井斜角和段長。從式(16)解得:l=Ht-Hz-sinαbkα+a1sinαb-1sinαtiicosαt(17)可見,穩斜段長l可以從式(7)直接計算出來,求解設計約束方程組時只需要使用前兩個方程代式(6)、式(7)即可。如果用均勻網格法來求解方程組,初始網格點個數為:200×2000×2000=8×108當穩斜段長不作為獨立未知數時,初始網格點個數減少為:200×2000=4×105即求解的空間規模降低了3個數量級,求解難度降低。
5求解方程
組記方程(6)~(8)的左端分別為F1、F2和F3,無論使用哪種數值算法求解該方程組,都需要反復計算這3個值。
5.1隱含未知數的遞推計算
用{hrr=0,1,…,m}表示方位單元的端點垂深序列(已知設計參數),h0=0,hm=Hz。第r個方位單元上的方位變化率kr為已知設計參數。用Ω={Hii=0,1,…,n}表示最終得到的計算單元的端點垂深序列,H0=0,Hn=Hz。第i個計算單元上的方位變化率Ki待確定。對于設計軌道上的第j個設計井段,假設已知其上端點處的井深L0(j)、垂深H0(j)、井斜角α0(j),則其他已知參數會出現三種情況:①已知設計井段的垂深增量H(j),例如直井段。在方位單元垂深序列中查找兩個下標號r1和r2,使得下式成立:hr1-1≤H0(j)<hr1(18)hr2-1<H0(j)+H(j)<hr2(19)則將H0(j)、hr1、hr1+1、…、hr2-1、H0(j)+H(j)增加到集合Ω中,并計算出上述每個垂深處的井斜角和井深(見上述4.2節)。②已知設計井段下端點處的井斜角α1(j),例如圓弧過渡段、懸鏈線段等。根據式(14)、式(15)可以求出垂深增量H(j)。求出垂深增量H(j)之后,歸結為第①種情況。③已知設計井段的段長L(j),例如穩斜段。用式(1)計算設計井段下端點處的井斜角α1(j),然后歸結為第②種情況。在完成上面步驟之后,該設計井段被分解成多個計算單元,且每個計算單元端點處的井深、井斜角、垂深、方位變化率等關鍵參數都已經確定。進一步,用式(5)計算計算單元端點處的方位角;用式(9)、式(10)或者其等價的顯式表示式來計算計算單元的北坐標增量、東坐標增量、北坐標、東坐標等等。完成第j個設計井段的計算單元劃分和井身參數計算后,繼續對第j+1個設計井段執行同樣的操作,直到最后一個設計井段。上述遞推過程完成之后,得到F1、F2和F3的確定值。
5.2設計約束方程組的數值求解
經過降維處理之后的設計約束方程組(6)、(7)為二元非線性方程組,沒有解析解,需要使用數值算法求數值解(近似解)。求解非線性方程組的數值算法有很多種[5,6],大部分算法需要使用導數信息,并且迭代初始值對算法的收斂性有較大影響,如果迭代初始值選擇不當,則迭代過程可能不收斂或者收斂速度很慢,在方程組有多個解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收斂到偽解。算法研制的最終目的是為鉆井設計人員(用戶)提供一套可靠性好的計算機軟件,用戶在使用該軟件時,只需要給定必要的設計參數,不必設置太多的算法控制參數就能夠快速求出軌道設計問題的解來。本著這一原則,下面給出一個具體的迭代算法———縮半網格法。記x、y、z為方程組(6)~(8)的3個獨立未知數:定向方位角、懸鏈線特征參數、穩斜段的段長。方程左端分別記為F1(x、y、z)、F2(x、y、z)和F3(x、y、z),前面已經說明從垂深增量方程可以將某個參數z表示為其他2個參數的函數[見式(17)]:z=λ(x,y)(20)再記:F(x,y)=F1(x,y,λ(x,y))2+F2(x,y,λ(x,y))2(21)假設未知數取值范圍為:xmin(0)≤x≤xmax(0)(22)ymin(0)≤y≤ymax(0)(23)用步長為δx(0)和δy(0)將約束矩形劃分為Mx(0)×My(0)的網格,其中:δx(0)=xmax(0)-xmin(0)Mx(0)(24)δy(0)=ymax(0)-ymin(0)My(0)(25)令:xi=xmin(0)+i×δx(0),i=0,1,…,Mx(0)(26)yi=ymin(0)+j×δy(0),j=0,1,…,My(0)(27)對每個網格點(xi,yj),利用垂深方程求出對應的第3個待定參數zij=λ(xi,yj),然后使用5.1節中的方法求出全部的隱含未知數并得到方程左端項的值,再代入式(21)求出網格點函數值Fij。求出所有的網格點函數值中最小的函數值,對應的網格點為(x(0),y(0)),以該網格點為矩形中心將初始矩形縮小一半,得到新的約束矩形:xmin(1)=max{xmin(0),x(0)-wx(0)}(28)xmax(1)=min{xmax(0),x(0)-wx(0)}(29)ymin(1)=max{ymin(0),y(0)-wy(0)}(30)ymax(1)=min{ymax(0),y(0)-wy(0)}(31)其中:wx(0)=(xmax(0)-xmin(0))/2(32)wy(0)=(ymax(0)-ymin(0))/2(33)用新的約束矩形重復上述計算過程,直到約束矩形的邊長或者最小函數值小于給定的允許誤差時停止迭代過程。
6結論
篇8
通過對園區的現狀條件、發展潛力及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考慮其旅游資源條件、區域位置、客源市場前景和社會發展背景等因素,確定園區的性質定位為: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突出的鄉土珍稀植物景觀為主體,將環境保護、生態旅游、生態文明教育、經濟利益與珍稀植物保護相融合,既能保護珍稀植物資源,為植物研究工作者提供科研基地,又能給人們提供一處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創造效益,達到保護和利用珍稀植物資源,實現珍稀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2規劃原則
2.1適地適樹,體現地方特色的原則
不同植物的生長,對光照、土壤、水分、溫度等環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應選擇適合園區立地條件的植物種類,才能使其正常生長,充分發揮景觀效果。鄉土樹種具有適應性、抗逆性強和生長旺盛的特點,而且最能體現出地方特色和風格,應著重考慮。
2.2因地制宜、比例適當、自然式布局的原則
植物園內的綠化美化應充分考慮現狀條件,依山就勢,盡量不破壞原生植被,減少開山挖湖,注重因地制宜,做到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其次是要規劃好植物群落的合理結構,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種植密度(即種植點的配置)和垂直方向上搭配(即結構的層次性)。群落配植以自然式種植為主,構筑回歸自然的人工森林群落系統。
2.3短期措施與長期目標結合的原則
由于植物處于不斷生長的狀態,植物景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根據各類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園區的景觀功能需要,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植物景觀營造,采用速生與慢生樹種相結合,常綠與落葉樹種相結合,合理兼顧景觀的當前效果與長遠效果。
3基于功能定位的規劃構思
以生態優先,結合觀賞和游憩需要,運用植物生態學理論,結合園林藝術和植物造景手法,通過對現有植被的撫育或改造、風景林營造、珍稀植物栽植以及道路、景區景點綠化美化,形成喬灌草一體的立體空間和錯落有致的復層森林群落,用障景、漏景和框景等手法勾勒出特色鮮明、色彩豐富、疏密有間的森林植被景觀和植物景觀,以優美的生態環境促進旅游者的身心健康,為游人創造舒適的休閑環境。
4基于規劃構思的景觀結構布局
規劃根據賀州市楓木坪珍稀植物園的總體定位、地形特點和功能布局,按功能、按用途對園區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合理布局,將整個規劃結構劃分為“兩軸、五區”的空間結構格局。
4.1“兩軸”———生態景觀廊道
生態景觀廊道是指園區的綠色生態廊道和彩色花帶廊道,規劃沿著園區車行道和游覽步道兩側建設。根據地形和周圍環境,利用喬、灌、草相結合,配植高低錯落、層次鮮明、色彩和諧、富有季相變化的行道樹和風景林帶,達到步移景換,體現空間序列變化的節奏感,引人入勝。同時,這些地段是該園區生態破壞較嚴重的區域,在綠化美化的同時應特別關注水土保持,植物選擇及配植時充分考慮審美和生態防護兩大功能。
4.1.1綠色生態廊道。綠色生態廊道是指在車行道兩側的景觀綠化帶,利用道路旁現有的植物群落,結合地形,在適當的路段配置高低錯落、富有季相變化的規則式或自然式風景林帶,形成層次分明的綠帶,使游客在各景區穿行時沿途有景可賞,達到步移景異,游興漸增的效果。規劃在道路兩旁上層列植冠大濃蔭和樹形優美的行道樹,如白蘭、香梓楠、柚木、小葉榕等,在行道樹下種植色彩豐富的花灌木,如杜鵑、大花美人蕉、紅花檵木、含笑、梔子、九里香等,地被植物如沿階草、麥冬、韭蘭、文殊蘭等。分段種植,形成一種強烈的導向氛圍,從而引導車輛和行人進入景區景點。
4.1.2彩色花帶廊道。彩色花帶廊道是指游覽步道兩側的花帶,建設時要有意識地保留或保護好兩旁植被,在路旁現有的地被植物和喬灌花的基礎上增加大量的開花植物,如木棉、鳳凰木、無憂花、大花紫薇、紅花羊蹄甲、紅花檵木、黃花夾竹桃、黃蟬、三角梅等,根據不同的地形地勢自由搭配,形成色彩艷麗的花帶。
4.2“五區”———綜合管理服務區、四季花木觀光區、百花飄香觀賞區、農業種植示范區、珍稀植物栽植區
4.2.1綜合管理服務區。該區位于園區南面,現狀主要為水田。此處的植物配置規劃應當較為細膩,通過不同的特色植物來增強廣場及游客服務中心的可識別性。植物選擇以假蘋婆、木棉、樟樹、鐵力木、小葉榕、黃槐、鳳凰木、肖黃櫨、白蘭、大花紫薇、紅花羊蹄甲、含笑、三角梅等為主。在停車場周圍種植樹形高大、冠大濃蔭、抗性強的植物,如廣玉蘭、鐵冬青、女貞、苦楝等,利于庇蔭、消除噪音和減少塵埃。場內點綴大花美人蕉、杜鵑、琴葉珊瑚、黃花夾竹桃、黃蟬等小叢灌木花草,配以地面嵌草磚鋪裝,塑造綠蔭、生態停車環境。游客服務中心則采用庭院式園林綠化布局,建筑周邊綠化以喬、灌、花、草相結合,做到四季有花,終年常綠的效果,并多應用香花植物,以清馨的空氣,使人心曠神怡。
4.2.2四季花木觀光區。該區位于園區東南面,現狀主要為水田。該區特色即為四季可觀、開花不斷,故植物配置應重點選擇花期長、花色艷麗的種類。其中喬木采用木棉、大花紫薇、小花紅木荷、無憂花、白蘭、黃槐、楓香、圓柏、雞爪槭以及竹類;灌木用山茶花、紅杏、杜鵑、紅花檵木、黃金榕、米蘭、含笑、繡球、海芋、炮仗花、綠蘿、金銀花等;地被植物采用白蝴蝶、文殊蘭、蚌花、沿階草、大葉油草、麥冬、鳶尾、蔥蘭、天門冬、萱草、紫鴨趾草、紅花酢漿草等。
4.2.3百花飄香觀賞區。該區位于園區東面,現狀主要為水田和旱地,東西兩側原有植被為板栗林。規劃選用既美化又有保健作用的花木,采用庭院園林布置手法,合理布局所植花木,再按中醫五行學說規劃設計出對五臟六腑有益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其形成多層次、多品味的山莊綠化體系,以新的生機與活力供人們休閑度假享用。植物選擇如具有較強抗菌、殺菌能力的羅漢松、龍柏、灑金柏、欒樹、紫藤、金銀花、珍珠梅、木槿等。同時依據中醫“芳香開竅”理論,利用芳香植物含有的酯、酮、醛、醇等揮發性芳香物質的藥用功能,活躍孩子的思維、啟發想象力,改善中老年人心腦血管循環狀況,調節人的心緒。芳香性喬木可選擇如白蘭、黃蘭、廣玉蘭、紫檀、樟樹、陰香等;芳香灌木如桅子、含笑、丁香、茉莉、九里香、米蘭等。
4.2.4農業種植示范區。該區位于園區的西北面,現狀主要為水田。選用南方紅豆杉、銀木荷、白辛樹、杜鵑、銀鵲樹、紫花泡桐等當地野生觀賞植物進行綠化美化,并搭配杧果、陽桃、橄欖、木菠蘿、洋蒲桃、龍眼等營造一個碩果累累、引人入勝的生態科普教育展示園。
4.2.5珍稀植物栽植區。該區位于園區的北部和西南部,是整個園區植物景觀的核心區域,現狀植被以馬尾松林和板栗林為主。選用有鄉土特色的珍稀植物,并結合搭配觀賞性強的鄉土植物和栽培植物,群落配置以自然式種植為主。廣西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土壤類型多樣,為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現知廣西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有8562種,隸屬于297科1820屬,居全國第三位。賀州市楓木坪珍稀植物園所處的大環境植被與植物資源豐富,為了成功引種珍稀名貴的樹種,建設適合基址環境的珍稀植物群落,在選擇珍稀植物時,依據德國邁依爾提出的“氣候相似論”的觀點,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首選基址內及周圍珍稀瀕危植物;二是優選該地區可循蹤跡的珍稀瀕危植物;三是補充與場所氣候相似地區或生境相似的珍稀植物。因此在廣西珍稀名貴植物資源中選擇以下植物:紅錐、西南樺、香椿、銀杏、禿杉、降香黃檀、土沉香、蘇木、觀光木、頂果木、馬褂木、香梓楠、柚木、格木、南方紅豆杉、櫸木、蜆木、望天樹、紫荊木、印度紫檀等珍稀名貴樹種。并搭配珍珠羅漢松、華南五針松、火棘、九里香、六月雪、小葉榕、紫薇、黃楊、三角梅等盆景植物;珍稀蘭科花卉、多漿植物、巖生花卉、奇異花卉,以及時令花卉等豐富植物景觀,達到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效果。
5結語
篇9
1.1植物運用不合理
就目前我國城市園林設計情況來看,植物運用不合理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必然會加大園林的用水量。在園林植物設計中,大多數設計者往往忽視了研究調查,并沒有結合地方特點,只是一味的盲目模仿,大大降低了園林景觀的觀賞價值和生態效益,同時加大了城市園林的用水量,更容易激化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矛盾。
1.2水景設計不合理
水景設計不合理是園林設計規劃中用水不合理的突出表現。在園林設計規劃中,人工水景往往獨立于城市天然水系,主要依靠于自來水系統,利用后排入下水道,并沒有用于綠地澆灌或者水系統循環利用。園林水景設計中水渠底部和兩岸往往采用硬質鋪裝,不僅難以保持水質,還可能導致水生植物生存困難,為保持景觀性就必須經常換水,增大了水資源用量。
1.3灌溉設計不合理
目前我國園林綠地灌溉的方式,大多數是采用人工持水管的方式。由于資金不足,很少采用現代灌溉技術,比如滴灌、地下滴灌、噴灌等節水型灌溉方式。針對城市路旁綠地的路段,均采用水車灌溉,灌溉過程中難免會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最終導致水資源消耗大。
1.4雨水利用不合理
在進行園林設計和規劃中,很難考慮到雨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多以地表徑流的形式被排入下水道,白白浪費了大量的資源。部分園林在對雨水資源利用設計時,多數時候是將其直接排入下水道,導致雨水無法合理利用,沒有用于綠地灌溉或者補充到城市水系中,加大了城市園林水資源的使用量。
2節水型園林設計規劃整體思路與措施分析
園林工程作為城市市政工程建設中重要的內容,對凈化城市空氣、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人口數量逐年增加,水資源緊張問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水資源日益短缺和城市環境對園林綠化用水之間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節水型園林設計與規劃工作,進一步緩解我國城市供水矛盾,促進我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2.1改變園林和植被的種植模式
在城市園林設計規劃中,不同地區需要不同的設計方法,比如北方地區普遍缺水,為盡可能減少水資源消耗,往往選擇耐旱性強的樹木和植被。在種植過程中,選擇多種植樹木少種植植被,主要原因是耐旱樹木需水量較少,且根系鎖水效果好。那么除了特殊場地必須種植草地外,其余地方應盡量種植樹木。樹木種植過程中,應綜合考慮當地的地形地貌、土壤因素以及樹木生長特點等,為提高園林的美感和觀賞性,應科學合理的種植、錯落有致,以實現降低灌溉水量和保水鎖水的目標,提高整個園林的抗旱能力,保住城市有限的水分,有利于解決城市園林綠化發展與水資源之間的矛盾,為建立節水型園林創造良好的條件。
2.2推廣節水型灌溉技術
在園林設計和規劃中,園林灌溉工作不僅關系著園林各類植物的生存,同時影響著我國城市水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可見做好園林灌溉工作,能有效解決水資源浪費問題。但目前我國園林規劃部門缺乏對灌溉技術的管理,并未成立專門的灌溉管理組織,導致我國園林灌溉技術水平普遍較低。為切實做好園林灌溉工作,降低水資源的消耗,建立節水型園林工程,在園林設計規劃中應采用節水型灌溉技術,實現灌溉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具有較高的經濟性,當然在采用灌溉技術時,應綜合考慮到不同植物生長特點,有利于促進他們更好的生長。節水型灌溉技術和方式打破了傳統水車拉水灌溉的弊端,采用科學合理的灌溉技術,創新出噴灌、滴灌等方式,大大降低了水資源的損耗,實現了節約水資源的目標。同時,節水型灌溉技術利用自動化技術,確保灌溉工作的高效性,提高了園林灌溉效率,減少管理成本,因此積極推廣與應用節能灌溉技術,將節水型園林設計規劃理念深入人心,實現園林規劃節水節能的目標。
2.3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資源
城市水資源包括河流的自然水、地下水系等,這些均稱為常規水源。另外城市每天將產生大量的生產生活污水,將這些廢水進行必要的回收和處理,從而滿足園林植被灌溉的需求。因此在設計和規劃節水型園林時,應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常規水源,變廢為寶,降低城市供水系統的壓力。同時收集和存儲雨水,并進行適當的凈化,用于樹木和植被的灌溉,有利于節省大量的自來水。由此可見,只有充分利用城市水資源,才能切實解決城市園林生態用水問題,從而促進園林發揮出最大的生態價值,實現改善城市形象、凈化空氣的目標。
2.4培養相關人員的節能意識
作為園林工程的創造者,在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遵循節能節水的設計原則,深入分析當地地形、土壤、水文等條件,將設計規劃方案與地區實際情況相結合,有利于設計出適合該地區的園林工程。比如在缺水的北方,設計人員應注重增加樹木種植面積,減少植被的種植,盡可能選擇耐旱保濕的樹木種植。由于在園林綠化維護和保養中,部分綠化從業人員操作不規范、節能節水意識不強,無法充分發揮出先進灌溉技術手段的優勢,導致灌溉不均勻、不全面,部分植物因缺水被枯死或者因灌溉過分被淹死。因此園林部門應加強綠化人員相關設備使用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有意識的提高他們的節水意識和環保意識,從而為建立和實施節水型園林創造有利的條件。
3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景觀規劃;問題;措施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和對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需求,全國各地相應建成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環境良好、功能完備、經濟適用的居住小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我們在小區規劃設計方面的一些問題,表現在環境、安全、服務等方面。本文主要從人性化、生態化、節能方面探討了這些問題的改善措施。
1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問題分析
近年來,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主要以規劃、建筑與景觀三段式設計步驟為重點,具體表現為景觀設計專業在此基礎上進行填空式設計。這種設計步驟帶來的一些問題會很多。設計本身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展開研究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完整的考慮問題并全面的解決問題。這種分段式設計方法,使設計本身所應具備的知識體系缺乏完整性,由于設計過程中各專業之間的知識存在差異性和片面性,導致規劃設計從理論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在對居住區環境設計缺乏整體認識,從而使設計師不能創造出一個優良的居住區環境。
2 改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措施
2.1室內環境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認識已從“面積越大越好”、“房間越多越好’,轉向對住宅功能的齊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與靜分區設計。主要以起居廳作為整個家庭活動的中心,體現著主人的地位、興趣和生活品位。室內做到明亮、尺度適宜、視野開闊。客廳餐廳和廚房等功能空間組織靈活、給人以舒適的心情和良好的視覺感受。門廳不僅作為換衣、脫鞋、儲物的空間,更應發揮協調不同功能區的作用。主臥室功能空間完整,尺度適宜,符合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臥室的設計,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務室可以設計出家務、保姆、次臥、儲藏等多項功能,滿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廚衛空間的整體性設計。從設備選型、通風排氣、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細部裝修等要求出發,對廚衛空間實行了一次裝修到位。這樣做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避免二次裝修帶來的水、電媒氣等方面的隱患。
(3)注意個性化的平面布局設計。除必要的分戶、承重墻體外,盡量采用輕墻分隔,形成可變空間,適應不同家庭構成和生活階段的需求。盡可能地為用戶在水管布置、插座設置、容量預留、門洞位置等方面作潛伏設計,滿足用戶的個性化發展。
(4)住宅部件設計時,應提高生活品位。門窗與衣柜設計時,應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門窗、低窗臺凸型窗、新型塑鋼門窗、多功能戶門、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內觀感和趣味性。拓寬陽臺和躍層露臺,增加使用健身、養花等功能,擴大室內外交流的空間。平、立面按雙模設計,滿足新型建材鹼小型空心砌塊結構體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層以上住宅設置電梯,符合住宅的發展趨勢。
2.2 整體性設計
完善建筑群空間布局藝術性、避免單一呆板兵營式的組群布局,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融洽,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和風格,居住社區環境設計應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要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社區服務設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過對物質形態精心規劃設計以及對住戶組織活動特性的研究創造更多積極空間,促進住戶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鄰性。
2.3 生態化設計
重點強調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設計要求。設置大面積綠地,分散組團綠地;應當關心綠地率,并非綠化率。綠地率指小區綠地與組團綠地占小區總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綠地。而綠化率指空地綠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設施、交流場所,尊重歷史文脈,建設藝術學校、畫廊、圖書館、電影院等,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個性、一種特色、一種品位。
2.4 景觀設計
(1)創造一個安全寧靜的交通環境。動與靜的分區、人與車分流是小區交通規劃的理想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可采用了車行、內部人行的規劃結構。通過對小汽車和消防與救護等車輛在社區內部軌跡和停車位的精心設計,是向高品位社區環境邁出了成功的一步。車庫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區入口處,進入小區的小汽車很快就能進入地下車庫。如果有直達車庫的住宅電梯給車主以身居別墅的感覺。消防緊急通道與主干道形成環狀道路系統,便于緊急救護、消防或搬家等機動車輛的順利通行。社區入口附近設地面車位,便于來訪客人和臨時停車。
(2)設計出休閑、舒適的環境。在居住區內部活動時間最長的要數老人和兒童。除社區的無障礙設計外,還為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閑場所。
在景觀設計中,應注重結合綠化來構筑社區的休閑系統。通過鋪設彩色步道,建設觀賞水系、戲水池,設置座凳、花壇、小品等,使整個居住區形成一種適宜交往、娛樂、休息的交流及放松場所。為了滿足兒童嬉戲的需求,庭院中還設置了草坪、花架、灌木及石桌等,既為兒童們創造了一個舒適、安全的活動場所,又可適應不同層次居民的休閑需求。環境設計以貼近人為宗旨,強調回歸自然的感受,還要注重居民居住時的觀賞性、可達性和實用性。
2.5多樣化設計
(1)社區多樣性設計。居住社區設計多樣性包括在城市總體分布設計與功能布局設計。在總體分布設計中,不僅要關注城市土地區位的經濟因素,還應關注城市文化區位的構成與城市整體社會網絡的結構。在微觀的功能布局上,應將重點放在不同類型居住社區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設計與創造居住社區的規劃布局。
(2)建筑的多樣性設計。居住建筑設計本身有著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設計的歷史傳統。然而一段時期以來,源自工業化以來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結合的立面設計可以出現在任何一種類型的居住社區里,居住建筑已漸漸失去其承載與表達不同文化認知、不同社會關系的特性,淪為一種批量生產的行貨。建構不同類型居住社區的空間特色,應要求建筑設計在風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選擇、材料運用等多個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區特色需求為設計依據,以滿足不同類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會需要為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3)居住區與服務區多樣性設計。主要分析交通、綠化、房型、物業管理及社區設施配套五項因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對居民選擇住房的首要性比較,以反映出不同類型居住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階層居住社區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選擇交通、綠化、房型、社區及設施配套,而物業管理基本上被列為最后考慮的因素。這既反映出這一類居住社區的區位弱勢,交通出行不便,綠化環境不佳;也反映出這一階層居民經濟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據不同類型居住社區的主體需求而不是根據人口規模進行設施與服務的配置,將是居住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
2.6 配套設施
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是現代社區的一項基本要求,這些設施包括家政服務、治安保衛、清潔綠化、文化集會、健身娛樂、郵政電訊、休閑購物等。
3 結束語
總之,通過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建筑、景觀各專業的基本特點的有機結合的設計方法,不僅能夠創造出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平衡,物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從中達到人、物、自然相互結合,促進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及不斷滿足人的心里需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薛慧平,等. 居住區生態小區的規劃設計[J]. 陜西建筑,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