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村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16:1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鄉村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風文明文化雙重性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系統的提出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內容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法治、社會安全等多方面內容,這些內容中文化作為影響力最廣泛的元素,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物質文化滿足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的作用,另一個是精神文化提高人類綜合素質的作用。物質文化是有形的、易變的,精神文化則是無形的、相對穩定的。
一、鄉風文明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發以來,中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和變化。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政府逐步發展和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相對于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西方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滲透和融入到我國的文化市場中來,同時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化,我國主體文化正承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加之我國對傳統文化繼承的缺失,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的流失,我國的本土文化正面臨著被外來文化覆蓋和同化的現實。
文化是人類實踐的反映,實踐是文化的本質屬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導實踐。文化沖突是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文化建設中,應該著重突出我國特有文化的優勢,汲取世界上的優秀文化應該只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補充我國的文化建設。如果過分依賴國外的文化理論那么我們勢必會被導入一種誤區,使我國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尷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雙重性中探索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在物質文化中文化顯性作用
目前我國存在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由于一直對農村投入相對較少,導致城鄉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差,農村文化管理系統幾乎成為擺設。加上長期以來文化建設只是“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這些文化發展形式過重強調外部植入而忽略了農村自身的發展培育過程。這種植入文化的發展模式導致農村文化發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輸入農村文化的發展就會陷入僵局。
當代農民大多是改革開放后經歷土地承包的新型農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們有一定的物質文化需求,手機,電腦等新的科技設備的購買逐漸增強。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對電腦等高科技設備的使用還是相對淺薄,在利用互聯網等便利網絡資源查詢信息方面還是相對落后。通常電腦在家里成了擺設,有的成為孩子的游戲機,還有的僅僅是當起了電影設備,對于網絡科技信息的利用還是相對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隱性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精神生活貧乏,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單一對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認知缺乏主動性。另外農民對于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農忙時農民沒有時間學習,農閑時農民大多看電視、打麻將、玩撲克等活動為主,很少人會主動學習提高自己。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依據,農民自身主動性的缺乏是目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滯后的主要原因。
三、對鄉風文明建設中文化建設的對策
1.重視隱性作用的影響
第一,改革農村文化的發展機制。目前我國農村文化發展過多依賴外部力量,忽視了依靠自身的發展。尤其是很多農村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存在問題,傳統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淡化。改革現有機制提高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認識到自己是文化主體,擁有文化主導權,帶動大多數農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去。
第二,重視傳統文化地位。農村是相對封閉,是具有相對封閉傳統文化的社區。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農村社區中,重視和保護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提高鄉風文化建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帶動農村自身物質文化發展有巨大的作用。超級秘書網
2.提高顯性作用的影響
第一,政府應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鎮政府應當提倡各個村建立圖書館為農民提供學習的客觀條件,另外政府部門應當擴大家電下鄉的覆蓋范圍和財政補貼力度,擴大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以及互聯網的覆蓋范圍,利用原有廣播文化站體系繼續對農民的主體意識加以正面引導。
第二,針對農村的實際開發技術性教育體系。農村自身教育條件有限,很多人義務教育結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點只是傳統的農業技術,致使很多人一年到頭都只是收入甚少。開發農村技術教育體系,可以使農民自身的技術教育提高的現代水平,擁有先進的思想,會使用先進的技術,利用自身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三,農民網絡課堂的建立。對于農民用電腦的技術專門開設網絡普及班,有利于農民在農產品種植或養殖中處理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也有利于在購買種子和銷售產品時也可以多渠道供銷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小云,趙旭東,葉敬中.鄉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
篇2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利用;保護耕地;土地拋荒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01
一、新農村建設中完善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約利用率的主要方法
1.統籌安排建設用地
加強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優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編制規劃務必體現超前的規劃意識和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發展各項事業的意識,從保護耕地、村容整潔、方便生活等目標出發,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新農村未來用地進行科學預測。
2.保護基本農田
健全和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的各項制度和措施,進一步嚴格和規范涉及基本農田的建設用地審核、規劃修改或調整,嚴格控制占用和改變基本農田。嚴格控制基本建設用地增量,努力盤活土地存量,強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執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補充耕地的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努力提高補充耕地質量。
3.推進土地開發整理
依法收取耕地開墾費、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按規定劃繳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資金,并依法依規專項使用。要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出發點,加大基本農田整理力度,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結合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區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的重要內容。繼續推進以田、水、路、林、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整理復墾。加大災毀耕地復墾力度,幫助災區農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4.加強村民宅基地管理
村莊整治要立足于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因大拆、大遷而大量占用土地。要引導農民住宅建設按規劃、有計劃地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嚴格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和年度計劃批準宅基地,控制農村建設用地增量,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
5.推行集約用地
目前,用地指標緊缺,耕地又少,要保障發展的話,出路就在于節約集約用地。因此,要把每一塊地都用好,要把好每一個項目的預審關,要千方百計地挖掘用地潛力,提高用地效率,要嚴格定額指標管理,嚴格限制投資強度、建筑密度。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要多把丘崗地、荒灘、劣地利用起來。同時,還要組織存量建設用地的普查,要摸清底數,盤活存量,用好存量,要依法收回閑置用地。
二、關于農村大量存在土地拋荒現象的探究與解決方案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建設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的騰飛不僅僅帶動了城市人口的就業,也推動了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打工,在農閑時農民進城,農忙時回農村務農。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由于打工的收入遠高于務農的收入,大多數農民已經成為了職業的農民工,開始整年都待在城市務工而把農村中的田地交給老人和婦女,而有些則干脆拋荒,閑置在那,使原本肥沃的土地變成雜草叢生的荒地。
1.田間道路不便或是田塊距離居住地較遠不便于耕作
因為主要是老年人從事農業生產,因此體力不足就使得老年人傾向于放棄水源條件差和道路不便的地塊。不少老年講到,“要是能通板車,我們就可以多種些,要是不通的話,還是肩挑背扛的,我們干不動,造業啊”。可以參加勞動的一個家庭中的兩個老年人一般會選擇種2-3畝田地,就要能夠維持其基本生活就可以了。
2.村民覺得種不種地是自己的權利,自己可以進行選擇
土地承包期限的模糊化給予了村民土地類私有化的暗示,這種暗示讓村民覺得對自己的土地擁有絕對的權利,而沒有什么義務。如今的村民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土地會被調整和調換了。村民都知道中央政府關于土地的政策不允許村干部調整土地了。正是這種對政策的把握和體會,村民自己在承包土地上的權力意識和主體意識明顯增強,這種情況就是村民任意處置自己土地的一個基礎和前提。
3.農業收入低,造成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
經過與多位村民計算農業生產的經濟賬目,我們發現種植一畝水稻的凈收益為500—700元。這樣的收益對于年輕人來講也就是不到一周的打工收入,相比之下,年輕人外出務工的選擇也并沒有什么錯。農業生產的弱勢性質同樣無法脫離市場經濟對效率與效益目標追求。
三、關于農村土地拋荒的解決方案
1.要改善和整修村莊內的農田水利設施
加強農村水庫的管理和給排水設施的建設,完善溝渠的通暢度,保證灌溉用水,可以每隔半年進行大范圍的水利設施檢修,政府和村里都需要拿出一部分經費保證這項措施的順利實施。
2.要修建農田機耕道,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
建議可以將紛亂眾多的狹窄的田埂進行合并,將其作為機耕道。或者是,由田塊相連的農戶自行商量和規劃機耕道的位置與占地調整問題。因為農民對機耕道建設的呼聲很高,所以協調起來是很方便的,在大量土地拋荒的情況下,少量的占用土地也不會引起復雜的利益協調問題。機耕道的建設將可以直接減輕老年人種田過程中的體力勞動,還可以擴大機械耕種的面積。
3.提倡農民自發的土地流轉
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鼓勵種田能手耕種更多的土地并采用適當方式對種田能手進行獎勵。目前村莊里自發地撿拾其他農戶土地進行耕作的現象比較普遍,這種撿拾是農戶與農戶之間自發協調的結果。撿拾耕種的行為緩解了土地拋荒的蔓延,但是還不足以讓土地拋荒增長的趨勢扭轉,而讓我們看到扭轉這種趨勢的希望則潛藏在種田能手的身上。
參考文獻:
[1]王蘭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土地利用問題[J].吉林農業,2011(05).
[2]劉谷生.農村土地拋荒問題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2(05).
篇3
【關鍵詞】鄉村旅游; 模式;保護性
近幾年,旅游業開始成為遼寧經濟進步的的重要推手,遼西北地區憑借大量的宗教和歷史文物資源,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了促進遼寧經濟發展的主力之一,而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在鄉村的遺留也更便于遼西北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靈活的旅游推廣策略的制定和實施。
一、鄉村旅游在遼西北新農村建設推廣的可行性
1.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
遼西北地區鄉村歷史遺跡眾多,如盤錦的田莊臺集中了遼河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為一體,史上有“九廟同鎮,五教合一”的盛譽;屬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阜新瑞應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綏中前所古城(又稱中前所城)為當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所城,具有重要的軍事考古價值;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建平縣城西部,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位列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全國100個大遺址名單之中;朝陽市發現的錠光佛舍利和七寶塔,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葫蘆島新近發現了建昌東大杖子戰國中晚期墓,無論規模和保存完好性在中國東北部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都十分罕見,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優秀的地理環境資源。
遼西北地區擁有豐富的地貌環境,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植被群落和生態自然景觀面貌和色彩多變,擁有山巒、林木、藥草、花果資源的特有的生物群落??煞謩e建立林木生產基地、藥林生產基地、果品生產基地、花卉生產基地,以資源為基礎可以持續進行原材料的深加工,適合形成集觀賞與農業貿易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
3.獨特的少數民族人文景觀。
遼西北地區是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宗教文化和民族L情。遼西北地區的鄉土文化氣息濃郁,擁有豁達粗獷的性格、獨特的飲食習慣、鮮艷多姿的民族服飾、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趣的鄉土建筑,他們現今仍然保留的傳統的農耕和畜牧方式,都是遼西北地區鄉村旅游的開展帶來了豐富的素材。
在為這些優質資源竊喜的同時,其實遼西北鄉村旅游開戰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與開發節奏的同步性上的不對應;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受陳舊觀念的制約;對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勢拓展的局限性等問題。
二、基于保護性原則的遼西北地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鄉村旅游發展的適應模式
推動遼西北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選擇問題是促進遼寧省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總結和歸納,遼西北地區鄉村旅游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即“公司及企業化”模式、“社區化”模式和 “農戶化”模式類型,這些模式存在各自的問題和優勢,在選擇使用的過程中要配合區域和位置進行組合。
實際上針對遼西北地區不同位置條件組合選擇發展模式的同時應注意以文化和如何保護兩方面問題的貫徹和具體實施。
針對遼西北地區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建設歷史鄉村、文化鄉村則能更持久的帶動新農村建設等各項工作,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村民素質的提高,集中遼西北地區鄉村文化遺址和非遺資源,形成集群優勢,打造區域化、國際化品牌。目前仍舊面臨的遼西北地區鄉村文物遺址受損嚴重、保護意識淡薄等問題,如葫蘆島市南票區金星鎮新莊子村的大量漢墓和古代寺院遺址地貌損毀嚴重,未經修葺等問題,國家與政府應積極加大資金和調整政策,需要高度關注,盡快加以改善。
循環經濟力求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而且與社會系統之間也要建立一種協調、和諧的關系問題的關注上與“新鄉村旅游”的發展內涵相一致,這種理論應滲透在鄉村旅游發展的整個進程之中。
三、鄉村旅游推動遼西北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途徑
1.鄉村旅游的區域化整合與協作。
所謂的鄉村旅游的區域化整合與協作主要指的是加強城鄉之間的交流合作,這種合作包括網絡平臺的互助與活動的互通。針對于鄉村旅游知名度普遍不高的現狀,需要將發展視角轉移到與優勢城市鏈接合作之中,比如鄉村旅游可以與城市著名旅游景區聯合構建歷史文化旅游線路,建立城鄉之間的信息網絡,實現旅游信息共享與客源共享,在這方面實際上遼寧省已經有所行動,比如位于省會地區的遼寧省博物館在游客參觀時設置了遼河文化歷史演變展廳,而遼河文明的發源地朝陽則成為了國際游客來沈陽游覽之后的另一個必去之處;應圍繞主題品牌構建旅游大品牌,按地區劃分后使鄉村旅游資源和旅游產業協調發展,力推鄉村旅游地品牌,兼顧其他相關系列品牌的開發與發展。
2. 鄉村旅游季節性調整與勞動力轉換。
遼西北地區受自然氣候條件、農事季節的影響,鄉村旅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旅游淡旺季之間的矛盾非常明顯,村民在淡季時收入不保,經濟收入不穩定,因此,除了提倡季節性旅游項目轉換的同時,除了冬天設置冬季如滑雪等運動項目之外,針對遼西北宗教文化資源進行調配,如葫蘆島市南票區缸窯嶺鎮掌握了本地的宗教資源,大力發展明性寺宗教文化,此地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地信徒積極前往。
而那些宗教遺跡缺乏的鄉村則可以綜合考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衍生品的生產和銷售,依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典故,更完整和系統的開發相關內容,并且吸收國外在這方面的優秀經驗,如日本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衍生品的開發,加深了世界對這個地區的印象,進而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另外,解決冬季勞力閑置的問題,其生產模式也不可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更多考慮手工性和民族元素的深化。
鄉村旅游在遼西北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進一步的開發和經營也隨之會更深入的影響遼西北農村產業發展的技術進步和需求結構的演變,針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不同時期和各地區的區位特點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是推進產業經濟良性、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這種模式的科學化勢必會給整個遼寧省的老工業基地經濟振興和新農村改造帶來前所未有的時機。
參考文獻:
[1]張海霞,《關于新農村建設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篇4
(河南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摘要:鄉村旅游諸多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科學理論體系與理念引導的匱乏。論文通過實證研究和邏輯分析,將研究維度統一為動力機制根系統、地面坐標三維系統、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產業結構樹冠系統、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五個分支,基此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構架要素,建構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最后,根據論文構建的研究框架,強調了鄉村旅游理論研究需要關注的重要理論問題;基于休閑與發展主義哲學語境,提出構建鄉村旅游產業理論架構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產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F 59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390X(2015)0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09修回日期:2014.09.09網絡出版時間:2015.01.0713:06
基金項目:國家旅游局規劃項目“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建構研究”(13TAAG015);河南師范大學國家級項目培育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鄉村旅游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11.521)。
作者簡介:陶玉霞(1972—),女,河南??h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學基礎理論與鄉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網絡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4.html
A Study on the Tre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TAO Yuxia
(College of Tour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roots in the lack of guide of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 and long?term concept.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merges the research dimensions and classifies them for five branch systems, including root system of dynamic mechanism, the ground coordinat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the image structure and generating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opy system,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ystem.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structure factor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onstructs tree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which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leisure times and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doctrine philosophy, it pus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construct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ory system.
Keywords: rural tourism;theoretical system;tree model;industrial system
近三十年來,國內外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內容廣泛,關于鄉村旅游的概念和內涵、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產品開發、鄉村旅游的經濟貢獻與文化影響、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及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旅游鄉村的建設模式或規劃途經、鄉村旅游國際比較與借鑒等研究碩果累累。但大多是關于具體經營模式、問題與實踐對策的研究,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的概念與內涵等方面。
熊凱首先引入了鄉村意象概念[1],黃潔探討了“鄉土情結”這一鄉村旅游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性[2],彭兆榮從人類學視角分析了“鄉村空間”與“鄉村概念”在當下鄉村旅游中的邏輯關系[3],可惜這一理論分析近幾年沒有深入下去。REICHCLE ARIE強調“鄉村性”是鄉村旅游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4],何景明基于國內外研究的比較總結對鄉村旅游概念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5],王艷平、陶玉霞分別從認知過程與發展目標等角度提出了鄉村旅游概念二層級說[6]、三級概念說[7],劉英杰[8]、陶玉霞[9]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嘗試構建了鄉村旅游的概念體系。但這些研究對旅游實踐發展的導引力度作用不大。
第1期陶玉霞: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建構研究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第9卷
SHARPLEY指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 ,并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10]。馬波認為如果鄉村旅游帶來的績效低于鄉民的期望,為發展旅游而保護鄉村的邏輯就會崩潰[11]。BROHMAN提出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正在摧毀本地化的基礎[12]。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旅游飛地”、“旅游孤島”、“新殖民主義”[13]、鄉村景觀城市化、傳統文化異化、鄉村性消解等旅游后現象令人擔憂。鄉村在旅游開發中作為農業生產載體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代之而來的是審美對象和消費空間角色的轉換,加上尋租行為潛流暗涌,資本綁架了政策和規劃[14],促使中國大地正在生發現代歷史上第二次“山鄉巨變”,經歷著一次空前絕后的重構[15]。這一系列問題根源于鄉村旅游產業體系不完整,缺乏前瞻性理論的指導,從而使發展目標、開發層次、客源市場的定位與產品體系研發等方面迷失了方向。
在理論研究方面,學界對鄉村旅游的需求機制、形象生成與演變、環境因變影響因素、問題分析的整體框架與維度等關注不夠。從研究趨勢來看,近些年對鄉村旅游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少,著眼于系統性理論研究的成果幾乎沒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對具體問題的個案評價和分析,微觀的研究缺乏嚴謹性和理論深度,宏觀的論述缺乏系統性和發展理念。總的來說,學術界對鄉村旅游尚缺乏整體系統性和多維結構深度的認識,鄉村旅游研究的理論體系建構尚屬空白。
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廣泛和深入開展鄉村旅游研究的基礎, 鄉村旅游系列概念的明確與結構框架的規范,也決定著實踐的導向與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政府基于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引導將決定鄉村未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一、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要素
(一)研究方法
通過對搜集文獻的分析綜合,整理出鄉村旅游研究7個維度42個向度,據此設計了114個問題,以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花鄉五朵金花、北京門頭溝爨底下村、河南輝縣郭亮村三個旅游地及游客作為調研對象,采用實地調查 (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結合、歷史資料對比) 的方法, 對鄉村資源的稟賦與特征、鄉村游客的動機取向與行為認知、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生產與經營管理、鄉村游客對鄉土的哲學認同與回歸訴求、鄉村旅游的時空發展與變遷認知、鄉村的文化意象與現實感知、鄉村旅游環境制約與影響因素、鄉村旅游體驗滿意度及旅游地經濟、文化、生活生產、社會結構、景觀特征變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三圣花鄉位于成都城區東部,面積12 km2的5個村子依托傳統花卉產業分別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5個主題景區,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餐飲娛樂、商務會議等于一體,人稱“五朵金花”。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90 km門頭溝區齋堂鎮轄區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中,現有500間74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文化遺存豐富,被譽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輝縣西北60 km的沙窯鄉太行深處海拔1672m的高高懸崖上,村落為依山勢而建的平民石屋三合院聚落景觀,先有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天梯,后有“世界第九大奇跡”郭亮洞,是集旅游、度假、寫生、影視拍攝于一體的著名景點。三地分別位于西南區大都市郊區——環城游憩帶、華北大都市周邊山區——大都市周邊、華中深山區——小城市輻射的邊遠山村聚落區,鄉村旅游發展比較成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調查中向三地游客各發放問卷500份, 分別回收472 份、463份、478份, 刪除問題樣卷, 得到有效問卷438 份、421份、440份, 有效率分別為93%、91%、92%。通過對問卷等調查資料的綜合分析,根據問卷反映效果與spss因子分析,剔除低效率問題28個,留下86個問題計38項具有研究價值的研究向度,并結合訪談情況與專家咨詢認可度,將研究維度統一為動力機制根系統、地面坐標三維系統、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產業結構樹冠系統、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五大系統,基此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構架要素,建構鄉村旅游的理論體系。
(二)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要素
鄉村旅游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求證其存在的哲學基礎,即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其次是在需求本質之根基上探討鄉村旅游成長起來的形象結構與系統生成原理及大眾認知的反向重構;第三是從理論層次全面把握由鄉村旅游形象樹干系統生發的發展要素樹冠系統,包括客體、主體、媒體各個向度的研究維度;第四是根據其歷時空間的需求與供給變化探討鄉村旅游縱向發展、橫向擴張與層次升級的變遷規律及影響因素;第五要清楚認識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制約與因變要素。這五個子系統形成了建構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五大系統,在此基礎上就能夠整體把握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關系,對鄉村旅游做一全面理性的系統認知。
1.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
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原動力探究是鄉村旅游研究的哲學根基,其實質是探討鄉村旅游的本質。歷史文獻和調研數據顯示,在鄉村旅游的動力系統中,人們的親土心理結構與田園精神是鄉村旅游的根本動力源。隨著歷史演進和意識建構的作用,人們對鄉村旅游的根性訴求和鄉村認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探討鄉村旅游的意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功能便成為目前美麗鄉村旅游與建設必要的關注點。
2.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干系統
分析鄉村旅游形象的心理召喚結構,厘清鄉村旅游發展的價值依據,是進行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哲學根基。大量文獻表明,關于鄉村的詩歌等的藝術描繪,塑造了或淡泊寧靜或樸野天籟般的鄉村意象,并在歷史階段與人們的親土心理同構,生成了獨特的心理召喚結構。但是,現代鄉村旅游的媒體傳播,已然在重塑著鄉村的現代形象與結構,影響著人們對鄉村的現代性認知。從歷史階段到現代世界縱向時間軸的角度探討人們對鄉村價值的發掘與認知規律,分析當下鄉村游客的鄉村旅游訴求與認知變化,將成為指導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政策與實踐依據。
3.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系統
鄉村旅游形象是促使鄉村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又是鄉村旅游業借以宣傳和吸引游客的符號。鄉村旅游形象以鄉村旅游資源為載體,但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又以其形而上的旅游形象得以實現,二者以載體系統和符號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區別而存在。因此,可以說鄉村旅游產業的三個構成要素均以鄉村旅游形象這一主干為支撐相互聯系在一起,而現代鄉村旅游業又建立在鄉村旅游者與旅游資源互動互賴的基礎之上。這樣,主體系統鄉村旅游者、客體系統鄉村旅游資源、媒體系統鄉村旅游業,這三者就構成了現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結構的要素系統,是為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系統。
4.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
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厘清事物發展變遷的脈絡是格物致知的根本路徑。根據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鄉村旅游本質內涵與發展外延在時間、空間和層次上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時間范疇探討歷史階段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源、概況、特征與社會心理和文化影響,對于在社會公平、文化沖突、發展哲學等語境中預測鄉村旅游從城市及周邊到偏遠鄉村向并荒野擴張、從“農家樂”階段向高端小旅游模式升級等未來發展趨勢十分重要。鄉村旅游現展的歷程表明,不同的鄉村旅游認知、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對鄉村重構帶來的影響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5.鄉村旅游環境制約因變系統
國內外學者很少研究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制約因素。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和研究表明,首先,關于鄉村旅游發展的理念,包括對鄉村旅游的本質認知,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經濟、倫理、生態、政治目標的認知,決定著鄉村與旅游發展的健康與否。其次,鄉村旅游的文化性認知及其變異是影響鄉村和旅游存在、發展、重構的空氣,空氣的稀薄或污濁不清均會造成鄉村與旅游發展的羈縻或病態。第三,回歸訴求、旅游生活方式、游憩時代、城市化進程這些社會背景是培育鄉村旅游長足發展的土壤。第四,堅實的經濟支撐是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不竭水源,旅游對鄉村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15]。第五,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百千萬工程、“美麗鄉村”建設這些國家政策導向的支持是鄉村旅游茁壯成長的營養肥源,而大游憩背景下鄉村小旅游發展模式則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生態保障。這幾個方面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模式、質量和效果。
二、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
綜上所述,可得如下結論:鄉村旅游的需求動機是鄉村旅游發生的根源,是鄉村旅游存在發展的哲學基礎,即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探討鄉村旅游形象的形成、變遷與接受,分析鄉村旅游的形象結構與大眾認知構成鄉村旅游形象干系統,是研究鄉村旅游需求心理與行為特征的基礎;鄉村旅游客體、主體、媒體各個產業結構要素及其研究向度構成了鄉村旅游這棵大樹的繁枝茂葉;格物致知的基礎工作是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事物高屋建瓴的把握,是明了鄉村旅游的縱向變遷、橫向擴張與層次升級,構成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任何事物都有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環境,環境制約與因變要素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模式、質量和效果。這五個子系統構成了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內在邏輯與架構關系的五個維度?;?,筆者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如圖1,并描述了各維度的主要研究向度。每個維度的研究向度又是開放性的,即隨著實踐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向度還可以相應增減和修正,在示意圖中用“……”表示。
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歷史傳統積淀與中國人的田園精神、人的親土習性與心理結構、人對鄉土的哲學認同與回歸訴求、現代旅游的社會背景與人性異化、全球化文化沖突與民族社會的身份認同、鄉村旅游的文化建構功能開拓等。
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縱向變遷:歷史—現在—未來;鄉村旅游橫向擴張:城市—鄉村—荒野鄉村旅游層次升級:農家樂—鄉村旅游—鄉村游憩、鄉村旅游與鄉村重構等。
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干系統。梳理各種影響要素與因變歷史,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的核心在于鄉村意象的歷史生成與環境因變,主要研究向度有起源—歷史與演變、地域與文化差異、個體特征與總體形象、個人訴求與大眾認同、積淀的理想與現實的接受等。
鄉村旅游客體系統。旅游客體系統即鄉村旅游資源的研究向度主要有鄉村旅游資源的內涵與內容、鄉村旅游資源的屬性與特征、鄉村的意象與形象、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建構與經濟開發稟賦、鄉村旅游資源的審美要素與休閑向度、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鄉民與傳統、鄉村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與發展空間等。
鄉村旅游主體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者的動機取向與行為特征、實現鄉村旅游的條件與障礙、鄉村旅游的期望與感知、鄉村旅游體驗與影響、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身份認知與訴求等。
鄉村旅游媒體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產品與生產、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與宣傳、鄉村旅游產品生產的動機與效應、鄉村旅游的經營與管理、鄉村旅游經營者的身份認知與主體變遷、鄉村旅游開發的目標與性質演化等。
鄉村旅游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發展理念—陽光、鄉村旅游的文化變異—空氣、鄉村旅游的經濟支撐—水、鄉村旅游的社會背景—土壤、鄉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肥、鄉村旅游的生態:鄉村小旅游與鄉村大游憩等。
三、結束語
(1)基于實證分析與系統論原理構建鄉村旅游的理論體系,從根本上理順鄉村旅游的五大系統,能夠為鄉村旅游研究提供規范的框架體系,為其發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路徑引導。
(2)研究發現,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模型系統關于客體、主體、媒體研究維度的確定比較復雜,尚需要更多實證分析的確證和支持;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的研究在學術界尚屬空白,涉及哲學、美學、心理學、文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一研究對于確立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形象定位、產品設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具有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產業實踐架構的體系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的建構恰為之提供了構建思路。
圖 1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示意圖
(3)研究還發現,鄉村旅游發生發展的哲學基礎研究,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生產動機、身份認知與主體變遷研究,鄉村旅游形象的意識形態建構功能與認知變遷研究等都是影響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理論問題,需要引起學界與政府相關部門足夠的關注;政府基于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引導將決定鄉村未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4)本研究框架的構建對促進學界科學認知鄉村旅游研究的整體系統性,發現研究缺失或不足,啟發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視野,開拓研究維度,提升研究的理論高度與哲學深度,矯正研究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作為建構性的研究維度體系的理論框架不是針對每一個問題的具體研究,只求達到提綱挈領、拋磚引玉、發微探幽之目的。
(5)我國諸多鄉村旅游后現象的發生正是根于鄉村旅游定位不科學、戰略性產業架構體系缺失造成?;趪衤糜闻c休閑時代的形勢和發展主義哲學語境,根據本理論體系框架,通過實地調研比較分析,筆者認為,構建鄉村旅游產業架構體系主要包括鄉村自足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文化意識形態系統、鄉村旅游產品研發與質量控制系統、鄉村旅游產業管理系統、鄉村旅游產業經營系統、鄉村客流控制系統等子系統。
[
參考文獻]
[1]熊凱.鄉村意象與鄉村旅游開發芻議[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18(3):70.73.
[2]黃潔.從“鄉土情結”角度談鄉村旅游開發[J].思想戰線,2003,29(5):24.26.
[3]彭兆榮.旅游人類學視野下的“鄉村旅游”[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4):2.7.
[4]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5): 451.459.
[5]何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3,18(1):76.80.
[6]王艷平.鄉村旅游需要二級概念[J].旅游學刊,2006,21(5):6.7.
[7]陶玉霞.旅游的空間公平問題與鄉村旅游的三級概念[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2):120.123.
[8]劉英杰,王偉偉.鄉村旅游概念體系的新思考[J].理論界,2006(4):79.80.
[9]陶玉霞.鄉村旅游內涵結構分析與概念體系構建[J].農業科學研究,2014,35(2):21.25.
[10]SHARPLEYRICHARD.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C]//DEREK HALL, LESLEY ROBERTS,MORAG MITCHELL. 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38.53.
[11]馬波.鄉村的力量 鄉民的立場[J].旅游學刊,2011,26(10):5.6.
[12]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13]左曉斯,劉小敏,繆懷宇.城鄉移民與鄉村重構[J].廣東社會科學,2011(6):183.193.
篇5
關鍵詞:基層黨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 實踐
中圖分類號: D648.3 文獻標識碼:A
黨校作為黨的理論教育主陣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是其分內之事。黨的十八以來,平涼市黨校系統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科研,同時還通過“第二課堂”廣泛深入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為本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優化課程結構,加大校內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度
(一)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專題
黨的十召開之后,平涼市黨校系統均舉辦了黨的十精神培訓輪訓班,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被列入宣講內容,并開設了教學專題,如市委黨?!皩W習十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靈臺縣委黨?!胺e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涇川縣委黨?!芭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華亭縣委黨?!昂霌P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從2013年春季開始,所有的主體班次和各類短期培訓班都加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教學專題,并得到了逐步優化。例如,市委黨?!皩W習十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專題就根據宣講對象和課堂的變化進一步優化成了“領導干部要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此外,還邀請上級領導和校外專家前來黨校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輔導報告,如在2014年春季主體班,市委黨校邀請到平涼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奉真為全體師生作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輔導報告。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貫穿到每一堂課中
除了開設專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教學專題,平涼市黨校系統還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貫穿于黨校的每一堂課中,尤其是黨性教育和基礎理論方面的課程,則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以市委黨校為例,2014年主體班開設的41個教學專題中,黨性教育和基礎理論方面為20個專題,占50%;2015年開設的69個教學專題中,黨性教育和基礎理論方面為31個專題,占45%;2016年開設的60個教學專題中,黨性教育和基A理論方面為28個,占47%。在其余方面的教學專題中,如“平涼改革與發展”、“公共管理與領導科學”等,基本上都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此外,市委黨校在主體班還設計了黨性分析和結構化研討等學員自主學習交流的課程,其中學習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學員自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
(三)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平涼市黨校系統還充分利用中央黨校遠程教學B、C級站、中國西部開發網,“富民興隴”視頻講座和教學光盤等遠程教育平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2014年至2016年,全市黨校系統組織各級黨員領導干部收看“富民興隴”視頻講座共計36次,參加人數為3萬多人次。所有這些視頻講座,都始終貫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進了各級黨員干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如,市委黨校在2015年主體班專門播放了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連輯所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導報告的教學光盤。
二、理順科研機制,激勵教研人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一)鼓勵教研人員積極開展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問題的研究
黨校作為黨的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義不容辭地擔負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問題的研究任務。黨的十以來,平涼市黨校系統組織開展了大量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4年,在市委宣傳部組織舉辦的平涼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征文活動中,莊浪縣委黨校吳占強的論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實踐轉化的路徑選擇和方法拓展》獲二等獎;市委黨校萬明義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靜寧縣委黨校吳川會的《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鄉村》、市委黨校吳亞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崇信縣委黨校王晨生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與方法》、華亭縣委黨校曲文姣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委黨校練迎春的《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平涼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等論文獲得三等獎。2015年,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省高校工委、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省雷鋒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研討會征文中,涇川縣委黨校郭志龍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問題的幾點思考》、華亭縣委黨校曲文嬌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莊浪縣委黨校吳占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實踐轉化的路徑選擇和方法拓展》等論文獲二等獎。2014年3月,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省高校工委和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省雷鋒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甘肅省“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理論研討會征文中,市委黨校于貴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邏輯生長點》、黨永鋒的《雷鋒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等論文獲獎。此外,市委黨校吳亞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少年社會性發展影響》、靈臺縣委黨校王文中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的思考》等論文還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
(二)大力支持教研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情況的調研
黨的十以來,平涼市積極組織教研人員深入縣區、鄉鎮、村社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開展調查研究,其中調研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平涼市社會各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狀況。2014年夏季,市委黨校全體教研人員在主要領導的帶隊下,前往涇川、華亭、崇信等縣,以及平涼電廠、平涼市工業園區、華亭煤礦開展調查研究。2015年12月15日至16日,市委黨校5名教研人員前往靜寧縣八里鎮靳坪村、關道岔村、三合l北集村和德美集團公司等地調研,靜寧縣委黨校的部分教研人員也參與了調研活動;12月21日,市委黨校6名教員和靈臺縣委黨校部分教員前往靈臺縣富鑫、海升等企業開展調研;12月23日至24日,市委黨校4名教研人員前往華亭、崇信開展調研。2016年3月,市委黨校部分教員前往涇川縣黨原鄉開展調研。
近三年來,各縣(區)也多次深入鄉鎮、村社深入調研基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以上調研都現場參觀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欄目,翻閱了相關的資料,并與當地干部、職工和群眾進行了深入交流,較為廣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基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況。
(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
平涼市黨校系統鼓勵教研人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研結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也始終貫穿了這一做法。市委黨校萬明義副教授將科研成果論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內容與領導干部的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形成了教學專題《領導干部要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華亭縣委黨校曲文姣老師的科研成果論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直接轉化為同名教學專題;崇信縣委黨校王晨生老師的科研成果論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與方法》,則轉化為教學專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其他教研人員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成果,也都在所講授的教學專題中得到充分體現。
三、搭建對外平臺,面向社會各界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充分利用對外宣講平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平涼市黨校系統每年都會派遣大量的教研人員前往縣區、鄉鎮、村社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宣講黨的重大創新理論和中央、省市委的最新精神。以市委黨校為例,2014年外出宣講達237場次,聽講人數達27798人次;2015年外出宣講場次為165場次,聽講人數達18792人次;2016年外出宣講目前已超過204場次,聽講人數達18982人次。
在外出宣講的專題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理論熱點之一。如市委黨校萬明義副教授曾應邀前往靈臺縣“青年大講堂”作了《青年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的專題輔導報告,涇川縣委黨校李賽鈺老師應邀給縣政法系統干部職工作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輔導,華亭縣委黨校曲文嬌老師應邀為縣執法局作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題輔導。此外,在其他外出宣講的專題中,也始終貫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
(二)創造黨?!暗诙n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平涼市黨校系統創新教育培訓機制,建立了黨?!暗诙n堂”,將黨校教學培訓機制延伸到縣區、鄉鎮、村社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形成長期的合作辦學機制。多年來,市委黨校一直堅持開展“第二課堂”服務,具體情況:2014年為11個單位1300多人提供第二課堂服務,2015年為11個單位1230多人提供第二課堂服務,2016年目前已達13個單位1658人次。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是黨?!暗诙n堂”的重點內容之一。市委黨校萬明義副教授的教學專題《學習十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導干部要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青年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等,多次被安排為“第二課堂”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
(三)與相關部門合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
黨的十以來,平涼市黨校系統積極與同級宣教部門合作,成立市縣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團,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市縣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團面向全市黨員干部、普通群眾、大中小學生等不同群體開展宣講900多場次。2014年,由市委宣傳部主辦“踐行核心價值觀 ? 立足平涼做貢獻”主題演講比賽中,全市黨校系統積極派人參加,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盧鋒.黨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初探[J].黨政論壇,2014(05).
[2] 許玉姣.談黨校核心價值觀[J].發展,2009(05).
篇6
內容提要: 刑事和解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現實存在的一種案件解決方式,它在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也廣泛存在。以四川石棉彝族地區為例,在對當地的刑事和解狀況進行實證考察的基礎上,對其產生的原因、基本形式進行分析,旨在為鄉村刑事和解提供有益的啟示。
刑事和解在我國廣大鄉村地區廣泛存在,我國農村發生刑事案件后進行私了的占農村犯罪案件的25%以上,個別鄉鎮人身損害、盜竊、重婚三類案件私了率達70% {1}。在本文所研究的四川石棉彝族地區表現更為明顯。我國現行法律對刑事和解的規制不足,而在現實生活中刑事和解卻有方興未艾之勢。如何應對這種刑事案件處理方式是當前司法機關面臨的一大難題,既不能一味否定,亦不能毫無作為,任其發展。本文試圖就彝族地區的刑事和解情況做一分析,管中窺豹,以考察我國鄉村地區刑事和解狀況,使和解在刑事司法中能充分發揮解決糾紛的功能。
一、刑事和解基本內涵
刑事和解是刑事法領域的一個概念,廣義上說,刑事和解是“一種以協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案件解決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受害人達成和解后,國家專門機關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2}。在國外也被稱為受害人與加害人的和解、受害人與加害人會議、恢復性正義或恢復性司法?!靶淌潞徒庾钪匾睦碚搩r值在于正義的恢復”{3},即當犯罪發生后,當事人雙方或利害關系人共同參與商談,達成諒解或協議.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傷害,最終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因此,刑事和解是“綜合吸納中西文化的一種體現”、“是一種多元價值的平衡體現”{4}。
目前,我國對刑事案件追訴實行國家追訴為主,受害人追訴主義為輔的原則。根據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允許刑事自訴案件當事人自行和解,人民法院也可以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而刑事和解在我國公訴案件范圍內沒有任何依據,因而注定了其被刑事司法所否定和排斥。這必然導致法律對受害人權利保護不足,不僅其意見和建議不易被采納,且其遭受的物質損失或精神傷害也難以得到賠償。不僅不利于修復被犯罪行為所破壞的社會關系,也與我國目前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不相符。
二、四川石棉彝族地區刑事案件和解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為了了解鄉村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鄉村地區的刑事和解現狀,筆者在四川雅安市石棉縣部分彝族自治鄉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中,彝族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80%。統計結果顯示,在石棉彝族地區,刑事案件和解情況大量存在。在進行和解的案件中,多數為輕微人身傷害案件、過失犯罪案件、涉及隱私的案件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分別占到92%、40%、34%和28%(此選項為多選項)。對于愿意和解的原因(多選項),50%的受調查人是擔心費時費力費錢,64%的受調查人認為案件不大雙方自己私了算了,另有48%的受調查人選擇了“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到法院扯破臉皮”。在進行和解的案件中,其中有近53%的案件是通過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進行和解的,而幾乎所有的和解案件受害人均要求補償損失,另有58%的案件達成的協議是賠禮道歉。案件進行和解達成相關協議后,有70%的案件依照協議達成的和解內容實施了,有26%的和解案件是部分實施了,只有4%的和解案件由于對方反悔(42%)、犯罪人沒有真誠悔悟(40%)或者由于和解協議違法(18%)而未能得到實施。在這4%未能實施和解協議的案件中,有10%的當事人找政府出面協調解決,另有8%的當事人是找公安機關(即進人公訴),其余的大多是進入又一輪的談判。因此在回答“什么是讓和解協議得到真正履行的措施”這一問題時,有52%的受調查人選擇了在協議中應規定對不履行一方的懲罰措施,44%的受調查人選擇了協議應當由司法機關認定。
在受調查人個人看來,刑事和解有一定好處(80%),可以節約時間精力和成本、可以給犯罪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以避免隱私泄露。不過受調查人也擔心和解會存在被對方所操縱(40%)以及和解可能是因對方的脅迫而非雙方自愿而達成(40%)等不利因素。在調查中筆者發現,事實上,即使和解協議沒有實施,受害人一方大多一般不會主動尋求國家機關的幫助,而是繼續施加壓力,以達成新的協議或者敦促之前協議的履行。
三、彝族地區刑事和解習慣法分析
(一)彝族地區刑事和解產生原因
中國向來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就是這種社會中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在鄉村社會,就更是如此。家支和土地是維系鄉村社會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在先生看來,“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眥5}
就彝族地處而言,由于多位于邊遠地區,交通不便,人們之間的聯系較之商業發達地區要密切得多,“雞犬之聲相聞”是生活的常態。村落里往往是親上加親,社會關系錯綜復雜。刑事案件發生后,在對刑事案件造成的裂縫進行補救時,雙方一般都會避免“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出現。因為一旦這種對抗的狀態產生,將對以后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這種熟人社會的特點,決定了國家司法機關的介入有時會在已經造成的人際關系的裂縫上產生新的裂痕。這為彝區刑事案件的和解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另外,彝族地區多有很淳樸且濃厚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比如信仰畢摩和崇拜鷹。這種一致的宗教觀念容易導致一種地緣上的認同感。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村落中的人們被一種潛在的力量連在了一起,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結成了一張比普通社會群體更為密集的人際關系網。任何個體的過激活動都可能會引起整張網的顫動,這也是刑事和解中往往涉及雙方當事人家支的一個重要因素。
正是這種對鄉村關系的維護,以及對傳統習慣的遵從,使得受害人和加害人在案件發生后尋求和解解決。這也是雙方家支乃至整個村落居民所愿意看到的結局。
(二)彝族地區刑事和解的基本形式
1.家支式和解
所謂家支式和解,就是在刑事案件發生后,加害人和受害人并不直接進行磋商和協議,而是由雙方所在的家支派出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協商。一方開出條件,對方表示接受或不接受,然后開出新的條件,和解就在這種不斷的談判和協商中完成。即使一方家支勢力過于強大,這種談判依然可以進行。因為在彝族地區勢力不對等的談判中,勢力較弱的一方一般會得到其他家支的支持,樸素的正義觀念促成了這種外力的介入,維持雙方力量的平衡,使得和解成為可能。
家支和解一般易于達成,因為一旦雙方當事人所在的家支介入,就意味著業已發生的刑事案件已不再是雙方當事人的事了,這一案件的發生及其解決關系著雙方家支的聲譽、威望和地位,有時甚至還會涉及整個村落的所有成員。故彝諺云:“離不開糧食,離不開羊子,離不開家支”。家支組織對其成員的撫養、婚姻家庭、救濟乃至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進行全面有力的介入,以致家支成員的一舉一動都反映了家支的背影。家支就像一張網,全面籠罩著其成員。“家支的存在使個人之間的糾紛上升為家支之間的矛盾,個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也由家支承擔。家支的介入,一方面將糾紛復雜化,另一方面也利于處理結果得到有效執行。”{6}因此,家支式和解是彝族地區最為常見的和解方式。
2.“德古”式調解
“德古”是彝語的音譯詞,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口才好,善于演說。二是指眾多的頭人議事的場合。三是指在彝族人中有文化、品德高尚、閱歷豐富、辦事公正、知曉彝族習慣法,能夠調解重大糾紛,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號召能力,能言善辯,在本家支乃至其他家支中享有崇高權威的智者。本文所指是第三種,即那種在居民中德高望重而有號召力、能夠調解糾紛的人。
“德古”不分年齡、貧富、貴賤,任何人均可擔當。但其為調解糾紛所做出的判決,卻是不可動搖的。“三歲孩子說好的糾紛,六十歲老人也不能改”即為此意{7}。在古代的彝族地區,司法權一直歸于民間所有,加之孱弱的土司制度,土司并不能將其權力在其轄區內全部行使,留下的權力真空地帶,便催生了彝族社會解決糾紛的特有方式—德古。正是由于他們代表了這些地區的某種傳統意識,如公正無私、神秘的人等,以及涼山彝族還存在的“英雄”崇拜,造就了德古的權威性。“德古解決的案件95%的人都不會反悔,和解率非常高?!眥8}
3當地政府主持的調解
中國社會屬于“大政府,小社會”格局,政府資源和力量的強大世界上少有。政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威懾力,政府主持下的調解一般雙方都得接受,有時也許是不情愿的接受。在刑事案件中,如果雙方始終不能在處罰措施、賠償條件等方面達成一致,一方就可能尋求政府。政府主持的調解,一般是派一名當地干部參加談判,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協議。這種調解方式雖在彝族地區不多見,但隨著經濟發展和信息社會的來臨,有逐漸增多的趨勢?,F在彝族地區有些德古也成為了國家的調解員,他們也學習國家法律,在調解過程中將傳統習慣法與國家的法律結合起來加以適用。
四、彝族地區習慣法對鄉村刑事和解的啟示
在中國的鄉村,刑事和解有著堅實的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政策基礎{9},加之鄉村一些優秀的傳統觀念和習慣做法,因此筆者認為刑事和解完全有條件在鄉村實施。如提出“辨清法理、道理、情理,珍惜親情、友情、鄉情”的“楓橋經驗”,雖然它“并不是刑事和解這一話題的歷史淵源,但是從這一經驗事實中,我們看到的是為消滅社會矛盾苗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和解制度所發揮的重要作用”{10}。
從前文對彝族地區刑事和解的調查情況和習慣法分析得出,我國設立鄉村刑事和解制度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的要素:
(一)鄉村刑事和解應僅適用于輕罪、過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已經和解的案件還是受調查人個人認為可以進行和解的案件,基本上局限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過失犯罪案件、涉及穩私的案件和輕微的人身傷害案件。在老百姓眼中,重罪和暴力犯罪不僅意味著罪大惡極,而且還是國家司法權力運行的風向標。如將這類犯罪引入和解,恐難以接受。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員會在《關于恢復性司法的專家會議報告》中也指出:“在將恢復性司法模式應用于重罪時,應當非常謹慎,因為對于這些案件而言,修復傷害并非總是可能……”故筆者同意將刑事和解作為傳統司法之補充而非替代物的定位{11},在鄉村刑事和解案件中,應僅考慮輕微的刑事犯罪、過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
(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應符合當地鄉村的實際特點
和解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每個地區有各自的特色。如彝族地區“德古”的調解、浙江諸暨楓橋的調解、廣西金秀大瑤山應用石牌和村規民約進行的調解,還有云南普米族人適用本族習慣法則的調解等等,這些本村本族的習慣調解方式均可在刑事案件和解時加以采納。在傳統習俗濃郁的鄉村,應當發揮鄉規習俗在鄉村刑事和解中的作用。運用本地的規約和習慣做法,調節各方權益,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恢復被損壞的鄉民感情,才是真正地節約司法資源,建設和諧的鄉村社會。
(三)鄉村刑事和解的調解人
中國的鄉村有個獨特的特點,那就是個人權威的存在。從社會學者關于鄉村社會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在中國的鄉村社會存在一種民間的權威力量、權威人士[1]。這種非制度化權威中的民間權威“常常是通過這種解決實際問題而逐漸樹立起來的”{12}。這種民間權威在糾紛解決的過程中更容易利用自己的威信以達成雙方的和解和雙方補償性的協議。因此在鄉村刑事和解中,應積極借助民間權威的力量。另外受過司法訓練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也可以擔當案件的調解人,考慮到我國實際情況,地域廣大、司法分布不集中,可以在承辦案件的法官、檢察官、警官作為協調人的基礎上,增設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警官作為調解人。
(四)鄉村刑事和解的效力
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一直是制約鄉村調解工作的一個“瓶頸”。少數民族地區和解的效力大多來自于調解人的權威或對宗教、習俗的遵從,但從法律上來說,和解協議沒有強制力,一旦一方當事人反悔,拒絕履行和解協議書規定的義務,和解協議就如同“一紙空文”。值得欣喜的是,“人民調解法今年已進入立法程序,一部專門的人民調解法呼之欲出”{13}。在這部專門的調解法里,基本確定將民事糾紛、輕微的刑事糾紛、刑事自訴案件及刑事附帶民事糾紛納人調解范疇。對于調解的效力,人民調解法可能會規定:調解協議達成后送交法院,經法院審核確認后生效,等同于判決書的效力;或者規定一定的帶有懲罰性的措施,如規定被法院裁定維持的調解協議,反悔一方要承擔對方當事人因此而產生的訴訟費用等。這樣的規定對在全社會樹立誠信意識、自覺履行調解協議具有積極的意義。另外還可能規定,調解協議達成后的一定期限里,當事人放棄訴訟權利的,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
人民調解法的即將出臺,會為我國自古就有的鄉治調解、宗族調解、行會調解、親鄰調解的法文化傳統提供法律上的依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會將被西方國家稱頌的“東方經驗”發揚并完善。
結語
我國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為農村,刑事和解在鄉村地區的廣泛存在有其現實原因。鄉村的刑事和解應針對輕微刑事案件、過失犯罪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采取協商合作的解決方式。在這種糾紛解決方式中,應當考慮當地的傳統和習慣,發揮當地宗教或村規習俗的作用,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在追求創造和諧的當今社會,刑事和解無疑能為我們解決某些刑事案件提供理想的做法。
【注釋】
[1]在為《廣西省象縣東南鄉花籃瑤社會組織》一書所寫的“編后記”中將這類人稱為“村里的能人”,賀雪峰在其《新鄉土中國》一書將這類人稱為“大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