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療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23:3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療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藥療法論文

篇1

【關鍵詞】中醫藥膳食療;現代經營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化

關于我國藥膳食療發展諸問題,作者曾在2005年著文予以探討。本文現提出進一步研究結果,擬作為引玉之磚,意在引起有關同仁賢達的共同關注,以期群策群力,促進我國藥膳食療的加快發展。

1掃除中醫藥膳食療發展的障礙

筆者提出“中醫藥膳食療”的概念,是因為多年來中國傳統的藥膳食療因為文化轉型的劇變和受現代科學技術文明的沖擊,失去古老環境和傳統文化支撐的大氣候影響,受到嚴重的、扭曲和貶低,不但發展遲滯,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醫藥膳食療面臨著被現代保健醫學、現代食物營養學、現代食療學所替代的生存危機。

1.1中醫藥膳食療和現代保健醫學、現代食物營養學、現代食療學是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物。而文化比較的方法主要在于差異,而不在于優劣。我們不能用一種文化為指標去度量另一種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認的,都應當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當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單邊主義的強勢沖擊,已迫使所有國家、所有民族不能不提升文化自覺。在維護文明多樣性,倡導各國、各民族、各地區文化多元并存的時代,尤其不應重蹈文化優劣比較的覆轍。

包括中醫藥膳食療在內的中醫藥是我國最具自主知識產權優勢和自主創新潛力、最具原創性的學術領域。我們應該站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繼承和保護好這份遺產。而不是在“與國際接軌”(西方國家并沒有中醫藥膳食療標準,勉強要接軌,必然是中醫藥膳食療的精髓和靈魂)、“藥膳食療現代化”的大旗下,以現代保健醫學、現代食物營養學、現代食療學對中醫藥膳食療偷梁換柱、李代桃僵。這不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我們不能忽視、容忍對我國歷史悠久的醫藥文明的背叛。

1.2中醫藥膳食療的優勢和特色與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是一致的。根據一些學者的意見,其優勢和特色是:①中醫不是疾病醫學;②中醫不是物質科學;③不是認識論上的知識論。中醫關心的是從哪里尋找健康的鑰匙。同樣的“治病必求于本”這幾個字,西醫的著眼點在于對象性思維的“病”,問的是“病從何來”;而中醫提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意向性思維的“治”上,問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東西方對“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是物質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對本質的認識,是物質世界范圍內的認識論知識論的科學觀。而中醫首先強調識別“利害藥毒”的能力和取舍標準。然后是“聚毒藥以供醫事”,把“毒”轉化為“藥”,把“害”轉化為“利”,幫助人們養生、保健、治病。醫學與醫生有三等:上醫醫未病之病,對象是生命,是養生;中醫醫欲病之病,對象是“健”,任務是保健;下醫醫已病之病,對象是病。

西醫科學化過程中要求的是對靶點的直接對抗,都是對生命現象的抑制和阻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抗生”的。而中醫則要求的是“衛生”和“養生”。中醫的優勢和學術本質,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認為人們應該“贊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標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作者在此換個說法,中醫實際上是一種和諧醫學、生態醫學、中庸醫學,是為人類生命的健康、發展、進化服務的方法、技術、工具。而中醫藥膳食療則是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1.3中醫藥膳食療和現代食物營養學、現代保健醫學,現代食療學的差異區別,很多學者曾有論述,筆者不再贅述。筆者在此特別指出的是傳統中醫藥學體系中的“食品”和“藥品”的概念與現代醫學(即西醫)的“食品”與“藥品”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為通用的同一品種,這幾乎囊括了中醫藥膳食療的全部材料。衛生部曾明文“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76種物品(均為傳統中藥材—后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113種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的59種物品名單。很多地區藥監和衛生部門即依據此名單對中醫藥膳食療進行生搬硬套的管理,這使得包括傳統補益中藥材人參、鹿茸等在內的主要中醫藥膳食療的原料,在未辦理保健食品手續的情況下禁止應用。衛生部還專門發文禁止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法定中藥材胎盤的藥膳食療應用。筆者認為,這些管理規章措施用于保健食品和普通工業包裝食品還無可非議,但不適用于應分隸于餐飲業或家庭烹飪膳食范疇的中醫藥膳食療。另外,中西醫甚至對毒性的認識都是不同的,中醫歷來“聚毒藥以供醫事”,“以毒攻毒”,并非有毒就不能使用,而在西醫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按國際管理食品和藥品的相關規范標準,按現代保健醫學、現代食物營養學、現代食療學的模式機械的讓中醫藥膳食療與國際接軌,來實現中醫藥膳食療現代化,等于是按照西醫的思路要求中醫、發展中醫。中醫藥膳食療應在中醫辨證施治特色和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借鑒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醫學的經驗研究創新,實現中醫藥膳食療的現代化。現在對中醫藥膳食療現代化的反思,實際上是對傳統與現代,西方和東方,文化與科學的矛盾反思的延續。

2建立科學的符合國情的中醫藥膳食療管理體系

我國中醫藥膳食療業現在還只是中餐業中的點綴,還未成為有重要地位的主流分支產業。既無宏觀的統一步調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和行動綱領,又無行規業約。總之還未建立科學的符合國情的管理體系。衛生、藥監等相關部門則依據國家有關普通工業包裝食品、保健食品和藥品的相關規范,就好像用咖啡的標準要求豆汁;用漢堡的標準要求餃子;用歌劇的標準要求京劇;用拳擊的標準要求武術一樣來對中醫藥膳食療進行管理,有些地方較為寬松,有些地方較為嚴格。這使中醫藥膳食療的學術活動往往成為清談。很多傳統方劑、創新品種由于受到現行法規的制約不能面世,或只有“打球”、“走曲線”才能面世。這是中醫藥膳食療的悲哀,也是傳統文化的悲哀。

2.1結束“三國演義”,建立行業協會我國中醫藥膳食療學界現有國際藥膳食療學會(香港)、中國藥膳研究會、中國中醫藥學會藥膳專業委員會等三個全國性學術團體。長期以來,這三個學會為我國中醫藥膳食療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各自擁有一支(其中有交叉)專業隊伍。但由于三個學術團體宗旨相同,專業領域、學術活動相同,甚至組織機構也大同小異,無形中導致了我國中醫藥膳食療隊伍力量的分散,甚至還有的團體為了突出特色以別其他,不惜在名稱和學術活動中加上現代食物營養養學、現代保健醫學、現代食療學的內容,類似于選擇“中西醫結合”的道路。而多年來提倡的“中西醫結合”,實際上是西醫的一統天下,是拋棄中醫的內核精髓(陰陽五行學說),結合的僅是一些可以為西醫所用的藥物和療法。我們不應該再在中醫藥膳食療發展中擇取“中西醫結合”的模式了。

筆者再一次呼吁,為我國的中醫藥膳食療發展大計,應該結束“三國演義”,以我國三個全國性中醫藥膳食療學術團體為基礎和核心,建立“中國中醫藥膳食療協會”,完成學術團體到行業組織的過渡,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中醫藥膳食療發展的需求,開辟我國中醫藥膳食療發展新局面。

中國中醫藥膳食療協會應是行業管理組織,作為政府與中醫藥膳食療生產經營企業以外的“第三部門”,既是溝通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橋梁與紐帶,又是社會多元利益的協調機構,也是實行行業自律和維權、規范行業行為、開展行業服務、保障公平競爭的社會組織,同時兼有開展學術研究,轉化科研成果的職能。政府和企業都是協會的服務對象,其角色定位應當是做中醫藥膳食療行業發展的設計者;行業政策的建議者;業戶利益的維護者;協會會員的服務者,實現自律、管理、維權、溝通、協調及服務六大功能,進行行業的調查研究工作,受相關部門委托承擔行業監督管理工作,協助制定行業管理規范、技術標準并開展相關評審認證。

2.2取得認證資格,嚴肅資格認證我國現存三個全國性中醫藥膳食療學術團體都曾程度不同的對經營業戶的經營資質、專業人員的技術資質及產品資質等進行過認證。但這僅是團體內部的不具法規效力的認證

嚴格意義上的認證是由認證機構實施的一種合格評定活動,認定的依據是技術規范、相關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或標準。認證的結果是由認證機構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形式,來證明企業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要求。所以必須由專門的認證機構來進行。目前全國共有110多家認證機構獲得國務院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授權而進入認證機構目錄中,而我國3個中醫藥膳食療學術團體尚不在其中。中國中醫藥膳食療協會建立后的當務之急,是依靠這三個學術團體的專業力量,取得國家對中醫藥膳食療領域的企業經營資質、業者技術資質、質量管理體系、產品資質的國內唯一正式認證資格,以具權威性。

2.3拓寬思路,科學管理中醫藥膳食療的管理,筆者認為,除了根據治療作用、輔助治療作用、保健(功能性)作用、預防(養生)作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外,還應區分處方藥膳(應經中醫師、藥膳師以上有資質專業人員審定方可應用)和非處方藥膳(不用專業人員審定,可由業戶或消費者自主選定,自主應用)的管理方法。這是筆者參考現行藥品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中醫藥膳食療的新概念和管理思路。處方藥膳多為具有治療作用和輔助治療作用的藥膳品種,而非處方藥膳多為以亞健康為對象,具預防保健作用的藥膳。當然,處方藥膳和非處方藥膳的認定,須由有資質的、權威的機構來認定。

3其他應該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3.1中醫藥膳食療業界要引入現代經營方式第一是標準化,首要條件是方劑的合理科學,然后是原料、衛生、口味標準化,再擴散至制作步驟,色括各種原料的含量、制作流程、原料貯存之后的還原,甚至制作時的水溫,都要求是機械的可以復制的。第二是投資,目前中醫藥膳食療業界一小部分是專營,絕大部分是兼營的小規模生產的作坊式企業。沒有雄厚的資金基礎,也不知道如何吸引投資商,如何融資,自然無法將生意做大。第三是運行機制,中醫藥膳食療業界缺乏嚴謹的運行與擴張的現代化運行機制。開一家、兩家沒問題,一旦要全國連鎖,由于缺乏良好的機制,很多企業開始走向衰落。

中醫藥膳食療業界的發展方向,筆者認為應該從篩選產品,建立完善的運營模式入手,鎖定主打產品并將其標準化,如果做連鎖經營,那么包括網絡營銷、中心廚房、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等現代化經營方式都一定要完善。

3.2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正式啟動,進入工作程序根據2003101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社會實踐、觀念表述、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中醫藥及其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膳食療就都屬于這一類。

國務院在20051222頒發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路,基本方針和總體目標。其所提出的“保護、搶救、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與中醫藥界及中醫藥膳食療界歷年所提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為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膳食療,既是歷史文化“遺產”,又是鮮活的醫學科學。“申遺”實關中醫藥膳食療的生存和發展。最近,我國粵、港、澳三地把我國傳統的中醫藥膳食療珍品——“涼茶”申遺成功,其中包括54個涼茶配方。而前些年因為“涼茶”未辦理保健食品手續而標示有清熱、祛暑、解毒等功能,被有關部門明令禁止經營并通報批評,還予罰款,并一直在打官司,鬧得烏煙癉氣。現在申遺成功,一切云消霧散,暢行無阻。中醫藥膳食療存在很多相似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申遺成功,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筆者呼吁三個全國性學術團體同仁行動起來。莫失寬松發展良機,共同努力,爭取中醫藥膳食療作為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整體申遺(據筆者了解,中醫藥膳食療尚未列為中醫藥申遺內容)。或中醫藥膳食療單獨“申遺”,可先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而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3.32006-07-04,科技部會同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其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解決中醫藥現代化中的關鍵科技問題,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促進以中醫藥為代表的世界傳統醫藥進入國際醫藥保健品主流市場,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我國科技競爭力的全面提升,促進中醫藥“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這也給中醫藥膳食療的發展帶來新的戰略機遇。

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和中醫藥膳食療的優勢與特色與現代醫學的結合將可能為人類提供新的醫療衛生保健模式。現代科技的發展為中醫藥膳食療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論及關鍵技術的重大創新提供方法和手段。包括生物醫學在內的生命科學,有著從分析向綜合,從局部向整體的發展趨勢,中醫藥膳食療的理論和實踐的價值有望重新認識,中醫藥膳食療也將因此成為科技重大創新的源泉和基礎平臺之一。因此,我們應首先考慮在對國內專業隊伍的鞏固提高的基礎上,以我為主,堅持原創性為根基國際化為動力,人類健康為本,傳承創新并重,產學研結合,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建立中醫藥膳食療科技合作網絡,吸引、培養、集聚一批高水平的中醫藥膳食療國際化人才隊伍。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研究團隊;其二,提高中醫藥膳食療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市場的份額。其三,是基本形成一批中醫藥膳食療國際標準,初步建立區域性注冊協調體系,這些標準和規范適應中醫藥膳食療的特點和各國(地區)具體情況。并建立多語種的中醫藥膳食療國際信息中心,建立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教育培訓國際區域中心和示范中心等,以促進中醫藥膳食療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宋勝利.中國藥膳食療發展諸問題芻議[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4):663.

[2]王者悅.中國藥膳大辭典(修訂版)[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2:1.

[3]彭銘泉.中國藥膳大全[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2:1.

[4]姚海揚.中國食療大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計,1994:1.

[5]劉昭純,魯明源,張令德.實用藥膳學[M].濟南: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篇2

論文關鍵詞:中藥敷臍療法,痰濁瘀阻型,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HLD)是人體內脂質代謝失常,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成分異常增高的一種病癥,該病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進行性和全身性的。調脂治療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發展,減少高危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現代醫學提倡綜合治療,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如低脂飲食、運動鍛煉、戒煙等早期干預,根據控制情況在此基礎上選擇藥物治療療法。中醫學無HLD的病名,從病癥角度歸入“眩暈”、“頭痛”、“心悸”等范疇。認為與飲食不節,久坐少動,年老體衰等有關,痰瘀為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礎,從痰瘀論治,應用祛痰化瘀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HLD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5年)的診斷標準。排除腎病綜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膽病所致HLD及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①膽固醇(TC)>5.72mmol/L;②甘油三酯(TG)≥1.70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4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單固醇(HDL-C)≤1.04mmol/L。中醫主癥頭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區刺痛、胸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則,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36~79歲,平均(43.7±12.3)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動,參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飲食治療,重點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類的攝入量,3月一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飲食控制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敷臍療法,藥物組方:何首烏(制)、生山楂、生大黃、澤瀉、丹參、冰片,制成藥粉,按藥5份,食醋3份藥學論文,凡士林3份劑量比例調配成藥丸并壓成餅備用。酒精消毒神闕穴周圍,放上藥餅用臍貼固定,每次貼敷12h,一周3次,3月一療程。

1.3實驗室檢測和中醫證候判定標準 臨床控制: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實驗室檢測未達以上標準,臨床癥狀體征無明改善或加重,證侯積分減少<30%論文的格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80例HLD患者中,應用中藥敷臍療法的觀察組總有效率80.0%明顯高于飲食控制的對照組5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1,P<0.05)。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

n

臨床控制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

40

17

9

6

8

80.0a

治療組

40

8

4

11

篇3

從我國慢性腎功能衰竭發病的情況來看,慢性腎小球腎炎及腎病綜合征仍為最常見的發病原因,其次為糖尿病性腎病、高血壓腎損害等。慢性腎小球腎炎多與人體免疫反應有關,過去認為"全身血液循環中的免疫復合物"在其發病機理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此病的治療自四十年代以來多采用全身給予類固醇激素、環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劑和針對免疫細胞的毒性藥物來治療,近20年來臨床上一直無新的療法出現,大量激素的應用帶來嚴重副作用,如柯興氏綜合征(滿月臉、脂肪向心性堆積和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潰瘍病、感染、精神癥狀、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遺憾的是,國內外腎臟病界仍然沿用這種全身用藥方法,而這樣全身大劑量激素應用的目的只是為了治療相當于全身重量5%的腎臟的病變。

近年來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使得這種全身用藥方法越來越受到置疑,開創一種腎臟局部用藥新技術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為局部用藥可避免或減少免疫抑制劑及免疫細胞毒性藥物的全身分布及由此帶來的副作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早在1990年創新地提出一種腎臟局部用藥治療腎臟疾病的方法--腎囊內藥物注射療法(即腎囊療法)。

所謂腎囊即包繞于腎臟周圍的一層疏松脂肪組織,有一定容積,過去曾有人利用麻醉腎臟被膜進行腎囊封閉療法治療腎絞痛,但此前無人研究藥物注入腎囊后,是否可以進入腎組織,進而發揮藥物作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利用多種動物進行了系列的研究,證明藥物注入腎囊后,腎囊可以作為藥物的貯存場所,使藥物緩慢進入腎組織而發揮其作用。

腎囊療法由于是局部給藥,藥物用量小,腎組織內藥物濃度高且維持時間長,治療針對性強,副作用及合并癥都可明顯減少。與口服及靜脈給藥相比,可大大減少藥物用量及相應的用藥費用(藥物用量僅為前者的16%左右),且減少藥物副作用帶來的額外治療費用。因此,腎囊療法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對于廣大患者來說還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

目前,人民醫院腎內科已在臨床上開展B超引導下腎囊內注射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征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工作,并已取得了顯著療效。腎病綜合征的治療避免了全身大劑量激素應用,對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治療推遲了尿毒癥發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療效。

篇4

關鍵詞:肝郁化火;失眠;針灸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5-0074-05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臥”、“目不瞑”,是由于機體臟腑功能紊亂,陽盛陰虧,陰陽失交,不能相互維系而導致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一種病證[1]。據統計,我國失眠的發生率約為10%~20%[2]。失眠容易導致記憶力減退、抑郁、焦慮、狂躁等精神癥狀的發生,病久會導致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生殖系統等多臟器系統疾病,從而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妨礙患者的社會功能,因此失眠的治療成為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西醫治療失眠以藥物和心理療法為主,鎮靜安眠藥物副作用明顯,心理療法又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針灸治療失眠,以交通陰陽、寧心安神為法,具有整體調整的特色和優勢,更可隨證在基本處方的基礎上加減取穴,從而實現辨證論治,又因其安全可靠,療效顯著,操作方便,無明顯副作用而日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被稱為“綠色療法”。《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陽與陰,精氣乃光,合形于氣,使神內藏”,闡明了針灸有調和陰陽,安神定志的作用,參照2012版《針灸治療學》內科病證中“不寐”的治療,以照海、申脈、三陰交、神門、安眠、四神聰為失眠的基本處方,以調節陰陽蹺脈、益氣養血、寧心安神[3]。

失眠的證型可分為肝郁化火證、痰熱擾心證、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和心膽氣虛證等[1]。當今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差距,生活節奏的日漸加快,致使人們心理壓力過大,情志不暢,肝氣郁結,郁久化火,邪火上炎擾動心神,或灼傷陰血而致心血失養,心神不安,從而使肝郁化火導致的失眠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較其他證型的失眠癥更為突出。參照周仲瑛主編的《中醫內科學》[1]心系病癥篇章中不寐之肝郁化火證的診斷標準如下:①主癥:不寐,甚則徹夜不寐,急躁易怒;②兼癥: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胸悶脅痛;③舌脈象:舌紅苔黃,脈弦而數。針灸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應以疏肝解郁、清熱瀉火、養血安神為基本治則,臨床上選取符合證型之穴位、適合病情之療法尤為重要,故在常規取穴基礎上配以水溝、太沖、合谷、行間、風池等穴予以辨證施治。除體針治療外,尚有頭針療法、電針療法、刺絡拔罐療法、穴位敷貼療法及綜合療法,為臨床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提供了多種新穎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將近年來臨床上關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的針灸治療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體針療法

1.1常規刺法段延萍等[4]以疏肝泄熱、開竅安神為法,取穴水溝、太沖、合谷、三陰交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水溝以25 mm毫針向上斜刺,行捻轉手法至患者有強烈酸脹感、目中流淚為度,太沖、合谷行瀉法,三陰交平補平瀉,針刺后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10 次為1療程,輔以患者心理開導,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總有效率為86.1%。

1.2“俞募配穴”刺法《難經?六十七難》曰:“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故俞募相配可通過調整臟腑陰陽來治療失眠。張荑雯[5]取心肝經俞募穴配以行間、俠溪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組(93.33%,86.67%,P

1.3補“照海”瀉“申脈”刺法中醫認為失眠與陰陽蹺脈“司目之開闔”的功能失調有關,且“陽蹺脈出于足太陽之申脈,陰蹺脈出于足少陰之照海”,故補照海可益水生陰,瀉申脈以滋陰潛陽,從而使“陰氣盛則目瞑”。馬新平等[7]以補“照海”瀉“申脈”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痊愈率、愈顯率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組(66.7%,40.0%;93.3%,83.3%;P

1.4“前四關”刺法“前四關”是指印堂穴、百會穴、間谷穴(三間穴與合谷穴連線的中點)、火硬穴(同行間穴),是由董氏奇穴門人楊維杰先生在董氏奇穴理論指導下,結合自身多年臨床經驗創建的配穴,因間谷穴和火硬穴在傳統“四關穴”前,故名“前四關”。間谷穴與火硬穴相配,既開宣上焦心胸氣郁,又清疏下焦肝膽郁熱,輔以印堂穴、百會穴調補中氣,健腦寧神,故臨床適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治療。關銘坤[8]采用“前四關”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3例,對照組取印堂、百會、太沖、勞宮,結果:2組臨床療效和遠期療效沒有明顯的差別,但針刺“前四關”為主的治療方法臨床起效較快,證候評分降低程度優于常規辨證取穴組。結論:“前四關”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起效快,療效佳,對肝郁化火證主要癥狀的改善情況較優。

1.5“龍虎交戰”針法“龍虎交戰”針法首載于《金針賦》,“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原用于治療痛證,盛驥鋒[9]選取風池穴行龍虎交戰針法治療失眠取得了良好療效,認為該手法可“調和陰陽”“補虛瀉實”。吳節教授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發現該針法行氣活血作用強,且在肝俞穴施此針法,許多抑郁、焦慮患者立覺情志舒暢,是以達到疏肝瀉火、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的功效,周睿[10]在對照組常規取穴針刺的基礎上加予肝俞行此針法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36例(證型診斷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結果治療組痊愈率及對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屈亞哲[11]于肝俞穴行“龍虎交戰”針法配合常規針刺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56例(證型診斷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發現此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狀態方面較常規針刺有一定優勢,但差異無顯著意義。結論:以肝俞穴施“龍虎交戰”針法為主治療肝郁失眠較常規針刺有一定優勢,值得進一步研究。

1.6雙“十”字針法趙軍教授結合傳統中醫經絡理論、現代神經系統功能定位,及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雙“十”字針法以專門治療肝郁失眠[12]。該法選取百會、四神聰、膻中穴為雙“十”字之主穴:先平刺百會,再從四神聰向百會平刺形成第一個“十”字,以調理督脈安腦神;于膻中向外四方平刺形成第二個“十”字,輔以太沖以行氣解郁散肝火;再取神門以開心經經氣寧心神;同時針刺照海、申脈以調陰陽蹺脈而助安眠。趙軍教授采用此法治療肝郁失眠臨床上雖屢獲佳效,但尚無相關隨機對照研究。

2頭針療法

2.1“頭三神穴”刺法“頭三神穴”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聰,三穴合用以醒腦開竅、鎮靜安神。李曉艷[13]采用向后平刺針刺頭三神穴加常規針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愈顯率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組(P均

2.2“頭皮針”法“頭皮針”是根據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及現代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針刺頭部特定的穴線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此法直接刺激諸陽之會,具有疏通經絡、理氣開郁、活血化瘀之效,從西醫學機理上來說此法更能激活額、頂區對睡眠機制的調節作用,從而提高睡眠質量。茅盈盈[14]采用朱明清教授朱氏取穴法,取額頂帶頭皮針(屬督脈)以調理腦神、額旁1帶延長線頭皮針(屬足少陽膽經)以疏肝膽氣機,條暢情志,治療肝郁失眠患者33例(證型診斷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對照組(93.54%,84.37%;P

3電針療法

3.1以“四關穴”為主的電針療法雙側合谷、太沖穴合稱“四關穴”,合谷主調氣,為大腸經之原穴,而大腸經屬陽;太沖主調血,為肝經之原穴和腧穴,而肝經屬陰,兩穴相合便可調和陰陽、調達氣血、調理臟腑;同時,肝經之太沖與督脈之印堂、百會穴合用,基于肝經與督脈會于巔且督脈入絡腦的理論,則有寧腦安神的功效。四穴同用,對機體起到了整體調整的作用,共奏疏肝清熱、調暢氣血、通絡寧神之效。王英名[15]采用電針“四關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在睡眠率、PSQI、SRSS、HAMA、HRSD及WHOQOL-100等多項指標的改善程度上均明顯優于口服丹梔逍遙丸組。陳俊如[16]用電針四關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總有效率亦明顯高于口服丹梔逍遙丸組(96.67%,70.0%,P

3.2以“俞募配穴”為主的電針療法陳品洋[17]在常規取穴(神門、內關、百會、安眠)的基礎上配合心肝經俞募穴(心俞、巨闕、肝俞、期門),各穴得氣后加用電針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總有效率及PSQI多項指標的改善程度均明顯優于常規取穴配合行間、太沖、風池穴的單純電針組。結論:“俞募配穴”結合電針在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和日間功能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單純電針組。

4刺絡拔罐法

張爭昌[18]把刺絡放血的作用機理歸納為疏通經絡、泄熱解毒、消腫散結、消瘀去滯、醒腦開竅、鎮靜止痛、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等方面。將肝經俞募穴與刺絡拔罐法相結合,更可協同產生疏肝瀉火,安神定志之效,從而有效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王政研等[19]采用肝經俞募穴刺絡拔罐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結果有效率、愈顯率分別顯著高于單純火罐組、單純針刺組,對于患者入睡時間和睡眠質量的積分改善顯著優于兩個對照組。結論:肝經俞募穴刺絡拔罐法是肝郁化火型失眠癥可靠的非特異性自然療法。

5發泡療法

謝福利等[20]取穴雙側太沖和右側沖陽,以雄黃4 g,百草霜1 g,大蒜10 g搗碎混勻后貼敷24 h,1次發泡,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5.3%。結論:發泡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可通過穴位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協同調整氣血、陰陽、虛實,從而治療失眠,且起效迅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研究。

6綜合療法

6.1針刺結合中藥內服療法李琳[21]采用針刺結合加味逍遙散內服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和復發率均顯著優于口服艾司唑侖組(P

6.2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療法《靈樞?素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皆上通于耳,因此刺激相應部位耳穴,能通行經氣,調節臟腑陰陽[25],對耳穴神門、交感、皮質下的刺激,可產生鎮靜、安神、催眠的作用[26]。宋春華等[27]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針刺:寧神穴(宋春華教授自擬,位于四、五掌骨間隙掌側,無名指與小指根部聯合下約0.5cm處)、于氏頭穴[28]叢刺分區額區(定位為神庭透囪會,與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風池、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公孫、涌泉、心俞、肝俞;耳穴: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肝區。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口服舒樂安定片對照組(93.33%,80.0%,P

6.3針刺結合刺血療法章小娟[29]采用針刺結合四花穴刺絡放血拔罐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與針刺結合耳穴貼壓組進行對照研究,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6.4針刺結合俞募穴拔罐療法堵靖舒[33]采用針刺結合俞募穴拔罐療法治療30例氣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針刺取穴神門、內關、太沖、行間、百會、風池、安眠,拔罐取穴膻中、肝俞、期門、膽俞、日月、肺俞、中府,遵循先拔罐后針刺、先仰臥再俯臥的步驟,結果總有效率與常規針刺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但治療組在改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及總積分方面有顯著優勢。

6.5針刺結合音樂療法音樂治療失眠,是通過聆聽音樂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刺激人的感情中樞,引起人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消除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從而改善睡眠。肝郁化火型失眠病變在肝,肝在音為角,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配合聆聽以角音為主音的音樂,可以共奏清熱瀉火、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達到治療目的。姜鵬博[34]在常規針刺時,循環播放《莊周夢蝶》、《漢宮秋月》、《春風得意》、《江南竹絲樂》、《江南好》、《江河水》6首以角音為主音的樂曲,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結果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針刺對照組(93.33%,80.00%;P

6.6頭皮針結合體針療法姜鵬博[35]采用頭皮針與體針相結合的方法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對睡眠質量的改善及肝郁化火癥候評分的改善均顯著優于傳統體針治療組。結論:頭皮針刺結合體針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比傳統體針治療更具優勢。

6.7電針結合刺血療法呂晃禎[36]采用電針結合雙側耳尖、行間穴點刺放血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2例,結果2個療程后治療組除在PSQI量表評定多方面優于口服龍膽瀉肝湯組外,在中醫證候、臨床癥狀、體征等方面2組療效相近。結論:電針結合刺血療法較口服中藥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及白天活動功能。

6.8電針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游峻鳴[37]采用電針“四花穴”結合耳穴貼壓神門、皮質下、內分泌、肝、心,治療肝火擾心型不寐32例(證型標準同肝郁化火型),結果總有效率顯著及PSQI中多項評分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常規針刺組。結論:電針四花穴結合耳穴貼壓法對于肝火擾心型失眠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6.9電針結合穴位敷貼療法張彬[38]在給予常規電針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對照組分別采用丹梔逍遙散和安慰劑貼敷心肝經俞募穴,每組各3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0.00%,76.67%,P

6.10走罐結合艾灸療法張梅[39]在給予加味逍遙丸合杞菊地黃丸口服的基礎上,治療組采用背部走罐并艾灸,對照組加服艾司唑侖,各治療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41例,①走罐:大椎-腰俞、大杼-白環俞、附分-秩邊行緩慢柔和的往返走罐,肩井、肝俞行重走或坐罐;②艾灸:先用灸盒依次灸脾、腎俞、八s,背部督脈經及膀胱經第一、二側線部,神闕、關元,再以火龍罐灸雙足三里、雙涌泉。結果,2組療效無顯著差異,但在遠期療效、睡眠質量及焦慮抑郁評分上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走罐結合艾灸療法能顯著改善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量。

6.11耳穴貼壓結合中藥療法鄧世旺[40]在2組都內服丹梔逍遙散加減的基礎上,治療組加予耳穴貼壓神門、皮質下、內分泌、三焦、心、肝治療,結果,治療組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及日間功能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耳穴貼壓結合中藥內服是臨床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更為有效的療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6.12刺絡放血結合中藥療法李滿霞[41]取百會、大椎和神庭、印堂2組穴位交替施行三棱針刺絡放血,配合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肝火擾心證失眠33例(證候標準同肝郁化火證),結果顯效率顯著高于單純龍膽瀉肝湯加味組和單純三棱針刺絡放血組,而3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別。結論:采用龍膽瀉肝湯加味結合三棱針刺絡放血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可切實提高臨床療效。

7討論

肝郁化火型失眠雖病位在心,實則病機主要在肝,為肝的生理功能異常所致。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藏血,主疏泄,主情志。若肝司其職,則氣血調和,氣機調達,情志舒暢,從而心寧神安,睡眠正常;若肝失其職,或因情志內傷,氣郁化火,或因房勞久病,陰虛陽亢,肝火上炎擾動心神,則使陽不交陰而成失眠。從古至今,就有許多醫家結合臨床體會,認為失眠雖病變于心,但與情志內傷致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關,如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清代張志聰《素問集注?刺熱病篇》注“人臥則血歸于肝,肝氣傷而不能納血,故不得臥也”,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不寐門》曰:“氣郁既久,則肝氣不舒,肝氣不舒,則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則木中之血上不能潤于心則不寐”。如今,亦有滕晶[42]認為情志內傷,心神不安是形成失眠的重要病因病機。許良[43]認為精神過勞與情志不悅是失眠的主要誘發因素,主張從肝論治,平肝解郁、活血安神。王坤山[44]也認為失眠的病機主要在肝。因此,失眠的辨證立法當從肝論治,以治肝為首要[45]。

針灸治療失眠體現了祖國醫學的特色與優勢,相關機理研究表明,針灸不僅可調節PSQI、SAS、SDS等臨床相關心理量表評分的異常程度,還能改善失眠大鼠空間工作記憶功能的損害,更對5-羥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經遞質及白介素、褪黑素、前列腺素D2等睡眠因子的異常有良性調節作用[46]。針灸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時,在整體調整的基礎上配合辨證施治,以疏肝解郁、清熱瀉火、養血安神為基本治則,其療效獲得國內外認可,季向東等[47]通過研究表明,針刺療法能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同時降低患者的血清NE含量,提高5-羥色胺水平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基因表達水平,療效顯著優于口服西藥曲唑酮。

從目前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情況來看,近幾年,針對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針灸治療方法日趨多樣,目前,仍以體針治療為主,或包括“俞募配穴”、“補照海瀉申脈”、“前四關”、“龍虎交戰”、“雙十字”等特殊刺法,或結合中藥內服、耳穴貼壓、刺血、拔罐、樂療等療法,尚有頭針、電針、發泡療法及多種綜合療法,可謂琳瑯滿目,但其中許多療法操作步驟繁瑣,考慮會造成患者依從性差,臨床執行力低的問題,還需精選操作簡便、療效可靠的方法。另外,在對針灸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現代機制研究仍有欠缺,若僅從傳統中醫學理論中經絡、穴位的作用來解釋也難以跟上現代醫學研究的腳步,今后可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這方面來,究其機制,方能精確選穴,合理選擇治療方法,從而增強療效,減少病人痛苦。最后,在治療的同時應重視調護,幫助患者從生活、飲食、情志、睡眠習慣等各個方面進行護理,協同治療[48]。

參考文獻: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46-167.

[2]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中國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143.

[3]高樹中,楊駿.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64-65.

[4]段延萍,周杰,張茹心.針刺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J].中國針灸,2006,26(7):498.

[5]張荑雯.俞募配穴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3-29.

[6]田甜,季萍,張榮媛.針刺心經俞募穴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8):61-62.

[7]馬新平,李凈草,錢旭.針刺照海申脈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A].四川中醫,2011,29(3):119-120.

[8]關銘坤.針刺前四關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0-15.

[9]盛驥鋒.虎交戰法針刺風池穴的臨床新用[J].浙江中醫雜志,2001,4(1):172-173.

[10]周睿.“龍虎交戰”針法為主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4-30.

[11]屈亞哲.“龍虎交戰”針法為主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癥患者抑郁狀態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25.

[12]倪國忠,楊欣鵬,張韌,等.趙軍教授雙“十”字針法為主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的臨床經驗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2012,29(12):32-33.

[13]李曉艷.針刺“頭三神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9-26.

[14]茅盈盈.額頂帶、額旁1帶治療肝郁氣滯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1-38.

[15]王英名.“四關”為主電針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32-36.

[16]陳俊如.電針四關穴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29-30.

[17]陳品洋.俞募配穴結合電針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6-21.

[18]張爭昌.刺血療法臨床應用撮要[J].陜西中醫,2001,22(6):347.

[19]王政研,豐芬,張巍山.肝經俞募穴刺絡拔罐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隨機對照研究[J].四川中醫,2015,33(4):160-161.

[20]謝福利,孫寧,潘懷義,等.發泡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臨床觀察[A].河北中醫,2007,29(10):895.

[21]李琳.加味逍遙散配合針刺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5,33(12):128-129.

[22]孟凡一,趙軍,金弘.針刺肝經俞募穴結合針刺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7):38-39.

[23]黃俊山,吳文寶,曾雪愛,等.針刺合松郁安神方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40例療效觀察[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3):1-2.

[24]毛芝芳,鄭利鋒.龍膽瀉肝湯結合針刺治療肝郁型失眠43例[J].北京中醫藥,2009,28(6):453.

[25]康鳳河.耳穴貼壓配合針刺治療失眠78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2):89-90.

[26]李蓓.耳穴壓丸法治療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14(3):23.

[27]宋春華,王雪瑋.針刺寧神穴配合耳穴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臨床體會[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7):9-11.

[28]于致順.頭穴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

[29]章小娟.針刺結合四花穴刺絡放血拔罐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0-15.

[30]鄭璇燕.四花穴刺血拔罐為主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7-22.

[31]宋楠楠.刺血拔罐法結合針刺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21-27.

[32]歐陽桂齡.俞募配穴結合刺血療法治療肝火擾心型失眠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16-24.

[33]堵靖舒.俞募拔罐配合針刺對嶺南地區氣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2014:14-20.

[34]姜鵬博,李巖,崔晨.針刺配合音樂療法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6):64-65.

[35]姜鵬博.頭皮針刺配合體針治療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23-26.

[36]呂晃禎.刺血配以電針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癥的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8-23.

[37]游峻鳴.電針“四花穴”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肝火擾心型不寐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26-36.

[38]張彬.丹梔逍遙散穴位貼敷結合電針對肝郁化火型失眠臨床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7-28.

[39]張梅,曲慧馨,劉世寶.走罐并艾灸治療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證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3):210-212.

[40]鄧世旺.耳穴貼壓配合中藥治療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療效觀察[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2-14.

[41]李滿霞.龍膽瀉肝湯加味加三棱針刺絡放血法對失眠(肝火擾心證)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8-20.

[42]滕晶,張繼香.談失眠從心肝論治[J].山東中醫藥雜志,2005,24(1):6.

[43]許良.失眠癥從肝論治[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9):16.

[44]王慧艷,王坤山.從肝辨治失眠的經驗[J].新中醫,2000,32(2):5.

[45]姜華.頑固性失眠從肝論治臨證探討[J].天津中醫藥,2005,22(4):316-317.

[46]羅本華.從不同觀察指標綜述針灸治療失眠癥的基礎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4,7(12):972-977.

篇5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工作者研究痛風性關節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病因病機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3個方面綜述了痛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 in char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 a lot of work in the researches on gouty arthritis and acquired much achievement.The review is about research progress of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th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gouty arthritis.

Keywords:gouty arthriti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search progress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中痛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痛風性關節炎常表現為跖趾關節、踝關節等處紅腫熱痛,甚至活動障礙和關節畸形,遷延難愈,令人苦不堪言。針對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逐年提高的趨勢,近年來,中醫藥對痛風性關節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藥研究進展作一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研究

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飲食不節、形體肥胖、起居不慎為基本病因,脾腎虧虛、清濁不分、熱毒為患是病機關鍵,熱毒、痰濁、瘀血交相為患是主要病理產物。何國珍等[1]認為本病為平素過食肥甘厚味,以致濕熱郁結,日久累及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脈而成。許樹柴等[2]認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應從濕熱阻痹(臟腑功能失常,濕濁內生)、瘀熱阻滯等來辨證。廖竹芬等[3]認為本病之邪來自脾胃濕熱,久而釀生痰瘀,以致濕熱痰瘀流注凝澀,故本病當屬內傷實證之范疇。王乙黎等[4]認為,無論是六諸邪,還是痰濁、瘀血,對本病而言,最終均可歸結為“毒”,其邪毒的來源主要有三:一是飲食偏嗜致毒,二是“六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 臨床研究

2.1 辨證分型論治 丘青中[5]把痛風性關節炎分為濁毒瘀滯型和痰濕阻滯型。濁毒瘀滯型方用自擬消痛湯Ⅰ號方,藥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車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龍、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濕阻滯型方用自擬消痛湯Ⅱ號方,藥用黃芪、土茯苓、防風、薏苡仁、白術、車前草、蠶砂、陳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將其分為4型:(1)濕熱蘊結型:白虎加桂枝湯加減。(2)瘀熱阻滯型:身痛逐瘀湯加減。(3)痰濁阻滯型:蠲痹湯加減。(4)肝腎陰虛型:三痹湯加減。總有效率89.47%。方策[7]將本病辨證屬濕熱蘊結者治以活血散結、清熱解毒,方用四妙散加減;瘀熱阻滯者治以清熱散瘀、通絡止痛,方用枝藤湯加減;痰濕阻滯者治以滌痰化濁、散瘀泄熱,方用滌痰湯加減;肝腎陰虛者治以六味地黃湯加減,收效良好。

2.2 專方治療 王政[8]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以清熱瀉濁通絡為主,酌加健脾之品,黃柏、知母、蒼術、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黃、白術、木瓜、蠶砂;恢復期以健脾益腎化濁為主,白術、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黃芪、茯苓、杜仲、補骨脂、雞血藤、川芎,治療25例,臨床痊愈23例。張賢等[9]方選羌活湯,藥用羌活、蒼術、黃芩、當歸、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陳皮、甘草。風甚加防風;濕重加蒼術;熱重倍黃芩、瓜蔞、枳實、竹瀝;偏寒加川烏;上肢加白芷、威靈仙;下肢加黃柏、牛膝;痛甚加乳香;發熱加柴胡。

2.3 針灸推拿療法 董建萍等[10]采用純中藥制劑正青風痛寧針刺穴位注射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選穴: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昆侖、照海、八風、阿是穴。總有效率80%。潘紅玲[11]應用梅花針加拔罐治療痛風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將患者關節紅腫熱痛處常規消毒,用梅花針重叩至皮膚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凈,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為1個療程。熊曼琪[12]點按大椎、風池、腎俞,揉拿手、足三陰經,點按手三里、肩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使用于痛風各癥。

2.4 綜合治療 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別嘌醇內服,辨證使用外洗藥,紅腫不甚者用生川烏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紅腫甚者用雙柏散(大黃、側柏葉等)治療9例,療效理想。許吉梅等[14]用針藥并用,內外合治法,針刺三陰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風均雙側,瀉法,留針0.5h,留針期間每10min捻轉1次,并取繼發病灶部位穴和相應的背穴,陽性反應點,針刺加拔罐。內服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中藥,并外敷金黃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調和之。治療35例,全部有效。

3 實驗研究

陳文照等[15]將尿酸鈉溶液注入大鼠踝關節內造成急性痛風模型,實驗顯示關節周圍軟組織內的膠原酶活性明顯增高,膠原纖維斷裂成片明顯,且秋水仙堿和防己黃芪烏苡湯均能顯著抑制膠原酶活性,減輕膠原纖維斷裂,但防己黃芪烏苡湯的作用較秋水仙堿更為強烈。張史照[16]應用痛風洗劑對大鼠痛風性關節炎進行治療后,顯示其能明顯降低大鼠周圍軟組織K+、NE、DA、5-HT、PGE濃度,從而起到鎮痛作用。張明等[17]研究發現痛風沖劑能顯著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腫脹,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癥滲出液中的白細胞數量。認為痛風沖劑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機制與其增強吞噬細胞功能,減少致炎物質的釋放有關。

4 討 論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不合理,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日益增多,積極防治痛風性關節炎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重視。

西藥秋水仙堿、別嘌醇、丙磺舒、非甾體類消炎藥等能降低尿酸,減輕癥狀,但由于副作用大,臨床應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來,中醫藥在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由于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少,顯示出了一定的中醫特色和優勢。但尚存在著一些問題:①臨床研究方面,樣本量少,科研設計欠合理,結論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運用循證醫學的觀念,對痛風性關節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實驗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時設立對照組,系統研究的則更少。全面、系統、深入地進行基礎實驗研究,對進一步篩選有效中藥,探討其作用機制,為研發新藥作準備,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何國珍,楊敬博,楊仁和,等.消痛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7):44.

[2] 許樹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36例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2,14(10):51.

[3] 廖竹芬,羅秋蓮.四妙散治療痛風性關節炎43例[J].新中醫,2002,34(7):59.

[4] 王乙黎,嚴余明.痛風從毒論治的體會[J].中國醫藥學報,2003,17(6):364.

[5] 丘青中.辨證治療痛風性關節炎67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12):1124.

[6] 王孟和.痛風病辨證治驗[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1997,3(11):24.

[7] 方策,于志強.分型辨治痛風性關節炎112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66.

[8] 王政.瀉濁通絡法為主治療痛風性關節炎25例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10):32.

[9] 張賢,黃波禹.羌活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2,10(3):34-35.

[10] 董建萍,麻弘,張慶玉.穴位注射正清風痛寧治療痛風性關節炎30例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藥,2002(1):50.

[11] 潘紅玲.梅花針加拔罐治療痛風39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3):29.

[12] 熊曼琪.內分泌科專病與風濕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71.

[13] 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34例[J].江蘇中醫,1988,9:20-21.

[14] 許吉梅,李林章.針藥并用,內外同治法治療痛風35例療效觀察[J].黑龍江中醫,1999(12):53.

[15] 陳文照,劉延齡,吳世良,等.防己黃芪烏苡湯對痛風大鼠膠原酶及膠原纖維的影響[J].中醫正骨,1999,11(2):7.

篇6

[主題詞]綜述文獻;頸椎病/針灸療法;耳針;眼針;@微針系統療法

最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針灸的迅速發展,微針系統診療法脫穎而出。王雪苔教授在其論文“微針系統診療法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對微針系統診療法的概念做了如下論述:“微針系統診療法是以身體的特定局部同全體各部分存在著投影式關聯為理論依據,在此特定局部進行檢查或施治,用以診斷或治療全身各部位病癥的方法。這類診療方法形成之初,大多與針刺有密切關系,所以將其施術的特定局部統稱作微針系統”。微針系統療法包括耳穴診療法、腹針療法、頭皮針療法、手針療法、眼針療法、腕踝針療法、鼻針療法等多達10余種。這些療法成為中國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治療的病種亦十分廣泛。

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好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率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臨床表現為:頸部酸痛,手臂麻木,可兼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在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上,微針系統療法越來越體現出其獨特的優勢。現將近10年來微針系統療法在頸椎病臨床治療上的應用概述如下。

1 耳穴診療法

1.1 耳穴針刺

臨床上已廣泛應用耳穴毫針針刺治療頸椎病,取穴多以頸、頸椎、神門等部的壓痛點(敏感點)為主,根據其他臨床癥狀配取其他穴區,如兼有肩部疼痛或麻木者加肩、肩關節,兼見眩暈者加額、顳、枕等。

除了找壓痛點(敏感點)和相應的耳穴進行針刺,還有報道采用特殊的耳針刺法治療本病。如賈春生等采用一針貫穿整個穴區或多個穴區的耳針沿皮透穴刺法,該方法避免了臨床上患者癥狀嚴重卻很難在耳穴上找到敏感點(壓痛點)的尷尬,且操作更加方便,刺激性強,療效顯著,30分鐘內的快速鎮痛效應達93.9%。在臨床回顧研究的基礎上,賈春生等又進一步進行了耳針沿皮透穴刺法與耳針直刺法對頸椎病快速鎮痛效應的對照研究,結果表明,透刺組對頸椎病的快速鎮痛效應優于直刺組。

在耳穴針刺的基礎上,臨床上還常常采用與其他療法相結合的綜合療法治療。如崔世雙采用耳針、體針、保健操三法結合的方法,王桂嬡等采用耳針配合頸脈通沖劑內服的方法治療本病,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耳針的研究在單純臨床療效驗證的基礎上,已開始與現代的理化診斷手段相結合。如王桂嬡等采用耳針配合頸脈通沖劑治療102例頸椎病患者,通過自身比較治療前后眼底微血管數值的變化,并進行顯著性分析發現,經本法治療15天后眼底動靜脈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

1.2 耳穴貼壓

耳穴貼壓療法是采用諸如王不留行籽等貼敷于相應耳穴并進行按壓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

(1)單純耳穴貼壓

大量單純應用耳穴貼壓治療頸椎病的臨床報道證實,本法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各家取穴亦各有特點。如遲春艷等取耳穴中頸椎、肩、上肢相應穴以及神門為主穴,然后根據臟腑辨證配取其他耳穴,如氣滯血瘀型加心,肝腎不足者加肝、腎;丁巖等取主穴頸椎、頸、腎、肝,然后根據頸椎病臨床分型配加其他耳穴,如神經根型加神門、腎上腺、肩,椎動脈型加心、枕,交感型加交感,脊髓型加脾及肢體相應部位;周慶主穴取神門、交感、頸椎、皮質下等,然后根據其他疾病配加其他穴,如肥胖者加內分泌、胃等,兼高血壓加降壓溝,兼心臟病加心等。

與單純體針針刺對比,耳穴貼壓法的臨床療效和自身特點也顯示出其優勢。如陳天韻等、徐冬梅等以耳穴貼壓療法為治療組,單純體針針刺組為對照組觀察,耳穴貼壓組療效(達96%以上)均優于體針對照組。周慶設藥物離子透入法為對照組,與耳穴貼壓治療組進行對比觀察發現,藥物離子透入雖與本療法的療效無明顯差異,但藥物透入治療時受時間、個人體質(皮膚耐受性)局限,服藥、牽引等手段易產生依賴性及副作用,有的患者因長期服藥而誘發胃潰瘍、胃穿孔等,而耳穴壓藥療法則避免了以上缺陷,治療2~3次后就可以出現療效,尤以經常按壓穴位者、年紀輕者療效最佳,沒有性別差異。

(2)耳穴貼壓結合其他療法

在耳穴貼壓的基礎上輔以其他治療方法的綜合療法應用廣泛。如邱平E113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頸椎牽引輔以耳穴及頭頸部按摩的方法;史忠和以手法推拿結合耳壓治療頸椎病88例,總有效率88.6%;姜玲珍等、王冠應用耳穴貼壓加電針治療頸椎病,療效均優于常規體針針刺組(P

1.3 耳穴脈沖

耳穴脈沖是應用脈沖治療儀刺激相應耳穴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許海燕等采用耳穴脈沖輔助中醫藥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82例,取耳穴脈沖儀脈沖原理,根據患者腦血流舒縮功能不同而施不同的穴位,中藥內服強力天麻杜仲膠囊,與單純口服強力天麻杜仲膠囊的對照組相比,結果顯示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X2=35.39,P

2 腹針療法

在頸椎病治療上,有大量單純應用腹針療法的臨床報道。一般隨癥穴取天地針(中脘、關元)、商曲、滑肉門、石關、建里、下脘、氣海等為主。

在實際操作中,本療法又有其獨特的手法特點。如劉淳、郭萬剛等用平補平瀉法,根據病程長短決定針刺深淺,病程短淺刺,病程長深刺,高血壓病人禁灸,祝曉忠、郭元琦等對不同穴位采用不同刺法,天地針深刺,商曲淺刺,滑肉門中刺,神闕艾炷灸;褚建平采用輕刺激、慢提插的手法,并在神闕穴上加磁波儀照射;孫玲、牛慶強等、吳揚揚等施術時一般采用候氣、行氣、催氣三部法:進針后,停留3~5分鐘謂之候氣;3~5分鐘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謂之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謂之催氣。

在臨床療效上,單純應用腹針,或與其他療法的對比觀

察均顯示出滿意的效果。如劉淳、祝曉忠、薛由仁等觀察腹針和電針在頸椎病治療上的療效差別,均以腹針組作為治療組,電針組為對照組(主穴取頸夾脊、阿是穴等),結果均顯示,腹針組痊愈率與電針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在頸椎病的治療上,腹針療法與其他療法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弓利風等采用腹針結合頸椎松動術的方法,曹嬡、陳博來等采用頸牽配合腹針療法治療頸椎病,療效均顯著。

3 頭針療法

秦秀娣等應用湯氏頭針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穴取陰陽點、心區、頸前區、枕項區、血線、風線,一般一區3針,隨癥加減,針刺方向呈15°~45°,順頭發生長方向刺入,如無針感可做捻轉手法,留針1~2小時,結果與單純體針針刺對照組(取風池、相應夾脊穴)相比,頭針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

頭針作為微針療法的一種,具有療效好、見效快、操作方便的特點,在臨床上,本療法也常常與其他療法相結合應用。如李保民等采用頭針配合體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前后經顱多普勒(TCD)比較表明,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的血流改善顯著(P

4 手針療法

田洲瑜等采用手穴單針療法治療頸椎病89例,取穴少而精(一般每次1~2穴),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隨癥配穴,施提插捻轉補瀉法,捻轉數次后要做定向轉動,一般不留針,數分鐘內拔針,結果治愈30例(33.7%),總有效率96.6%。劉正采用先用艾灸,再以手針配合活動患部的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手針取肩后、頸中等穴,一般取對側穴位,行強刺激捻轉手法,同時囑患者活動頸肩部,總有效率97.6%,與單純體針針刺組比較,2組間療效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5 腕踝針療法

陳世忠采用腕踝針治療頸椎病105例,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進針深度一般為平刺1.4寸,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2療程后評定療效,總有效率為92.4%。陳世忠等應用腕踝針配合氣功掌治療頸椎病60例,腕踝針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留針過程中或拔針后用氣功掌進行頸部治療,療效滿意。

6 足穴按摩

董映樞等采用足穴按摩配合中藥外敷治療頸椎病,足穴按摩腳底反射帶,選取頸項、肩、頸椎、斜方肌、肩胛骨等,并自擬羌葛雙海散外敷病變部位,全部患者同時配合頸部功能鍛煉,總有效率為95.10%。

7 總結與展望

微針系統診療法因其臨床操作簡單、應用方便、療效顯著而發展迅速,治療方法豐富多彩,在頸椎病的治療上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其中耳穴診療法、腹針療法的應用最為廣泛,其次頭針療法、手針療法、腕踝針療法、足穴按摩等也有一定的應用。

但在頸椎病的治療上,諸如鼻針療法、面針療法、舌針療法、眼針療法等微針系統診療法近lO年尚未見有相關臨床研究的報道。所以今后在進一步深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的療法基礎上,應積極開發和加強新療法的應用。

耳針療法在本病的臨床應用上最為廣泛,這從大量的臨床報道上就可以看出,耳穴針刺、耳穴貼壓、耳穴診療法與其他各種療法的結合等各樣方法異彩紛呈,而且耳針療法在單純臨床療效驗證的基礎上,已開始與現代的理化診斷手段相結合。如王桂嬡等同時通過自身比較治療前后眼底微血管數值的變化,并進行顯著性分析,發現本法具有很好的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這些研究使微針系統診療法的研究領域更加廣泛,并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微針系統診療法包含了各種診療法,各種療法本身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除了取穴的不同,各自的手法及操作特點尤其值得重視。如在耳針療法中,除了找壓痛點(敏感點)和相應的耳穴進行針刺,賈春生等則采用一針貫穿整個穴區或多個穴區的耳針沿皮透穴刺法,避免了臨床上患者癥狀嚴重,卻很難在耳穴上找到敏感點(壓痛點)的尷尬,且刺激性強,操作更加方便;如腹針施術時的候氣、行氣、催氣三部法;如頭針進針所要求的角度和深度,進針后的快速捻轉強刺激手法;如田洲瑜等手穴單針療法要求辨證準確,取穴精當,刺激適宜,并使之產生陽性感傳,氣至病所才是治愈疾病的關鍵等等,都是微針系統診療法所獨有的特點,值得今后研究中進一步關注。

在本病的治療上,除單純應用如耳穴針刺、耳穴貼壓、腹針、頭針等微針療法,還常常采用與體針、按摩、中藥等治療方法結合的綜合療法,也顯示出顯著的療效。故微針系統療法與其他多種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

篇7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針灸療法;中醫藥療法;文獻綜述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課題編號:09C033)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常見的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軟骨、軟骨下骨和滑膜組織的損害,導致關節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屬中醫“痹證”、“痿證”范疇。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也將隨之升高。目前西醫對此病除了對癥治療或做人工關節置換外,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中醫尤其是針灸為主的治療方法對該病有較好的療效,近年來有關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報道日益增多,治療方法不斷涌現。筆者將就近10年來針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有關情況概述如下。

1、傳統針灸療法

1.1、單純針刺治療

張必萌等[1]采用長針穴位透刺治療32例(取穴:內膝眼、犢鼻、陽陵泉、陰陵泉)與單純西藥對照,結果兩種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其中長針組的總有效率為87.5%,西藥組的總有效率為55.6%,長針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

1.2、針刺加溫灸

林氏等[5]以溫針灸法治療40例,取穴:膝眼、陽陵泉、足三里、梁丘。瘀血阻滯加血海,陽虛寒凝加氣海,腎虛髓虧加關元,兼痰阻加豐隆;兼濕滯加陰陵泉治療40例,治愈29例(72.5%),好轉8例(20.0%),無效3例(7.5%),總有效率37(92.5%),復發5例(17.2%)。童惠云等[6]運用隔物溫和灸治療,取穴: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梁丘、阿是穴。針剌得氣于內外膝眼處接電針治療儀,用連續波;再取關元、足三里(雙)、犢鼻(患側)行隔附子餅灸,對照組用遠紅外線熱療配合局部拔罐。結果治療組臨床控制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1.3、針刺加剌絡拔罐

丁向榮等[7]采用針罐并用法,主穴:內、外膝眼。配穴: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鶴頂、梁丘、血海。內、外膝眼穴施滯針術及溫針灸術3次,出針后以針眼為中心各拔1罐,令針孔出血數滴,足三里用燒山火手法,余穴用開闔補瀉法,得氣后均用溫針灸3次。結果臨床控制者43例,占84.3%;顯效6例,占11.7%;無效2例,占4.0%。劉曉琴[8]采取刺絡拔罐配合針刺治療86例,患部取陽陵泉、陰陵泉、血海或犢鼻、膝眼、梁丘為主穴,疼痛重加心俞或神門;濕重加三陰交、脾俞。行平補平瀉手法。針后委中三棱針點刺放血,或針刺處拔火罐。放血療法2~3日1次,針刺每日1次。2療程后,臨床治愈46例,占53.5%;顯效21例,占24.4%;好轉15例,占17.4%;無效4例,占4.7%。有效率達95.3%。

2、針灸配合其他方法

2.1、針灸配合按摩

邱玲等[9]采用患膝關節壓痛點圍法,針刺4-8根針或關節腫脹處圍針,膝關節配合針刺經外奇穴上、下膝眼、足三里、陽陵泉,配合進行疼痛腫脹局部按摩或經穴按壓,關節活動度訓練,結果總有效率為78.8%,其中有效率+顯效率為51.5%。

2.2、針灸配合理療

回麗麗[10]用針剌(以局部取穴為主,常用承扶、鶴頂、梁丘等,每次取5~7個穴位,平補平瀉手法),并在膝關節痛處周圍噴涂“無敵止痛擦劑”后,行理療治療。治療早、中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10例,痊愈44例,顯效36例,好轉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5%。

3、電針療法

劉麗莉等[11]采用電針治療150例,以內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為主穴;以委中、委陽、承山為配穴,總有效率為96.7%。林凌峰等[12]用電熱針針刺犢鼻、內膝眼、陽陵泉、陰陵泉等穴,共治療35例,結果有效率為94.2%。劉未艾等[13]運用電針加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療,取穴:膝眼、鶴頂、梁丘、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等,得氣后接電針儀,用連續波;針后再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取梁丘、陰陵泉和血海、陽陵泉兩組穴交替運用。對照組不作穴位注射。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7.2%和76.3%。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4、特種針法(火針、長圓針)

4.1、火針法

曠秋和[14]應用火針療法,基本用穴:陽陵泉、足三里、內膝眼、外膝眼、鶴頂、膝關、梁丘。辨證選穴:氣滯血瘀型加氣海、血海;寒濕痹阻型加陰陵泉、腰陽關;肝腎虧虛型加太溪、關元。對照組用溫針灸。結果,治療組大部分癥狀、體征消退,愈顯率為94%。對照組部分癥狀、體征消退,愈顯率為66%。2組愈顯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

4.2、長圓針

馬曉晶[15]等用長圓針治療60例。選取筋結點,根據經筋自四肢末端向心性循行分布的規律,分別沿各足三陽、三陰經筋尋找受損的筋結點即結筋病灶點,每個經筋取2~5個點,用解結法。結果治愈34例,占56.6%;好轉21例,占35%;無效5例,占8.4%。有效率91.6%。

5、針藥結合

何慶勇等[16]針刺取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內膝眼、外膝眼等穴;以熟地12g、山藥12g、獨活12g、桑寄生12g、青風藤12g、海風藤12g、稀薟草12g、骨碎補12g、丹參12g、雞血藤12g、炙甘草6g內服,共治療33例,結果臨床控制2O例,顯效4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97%。

6、討 論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累及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關節滑膜等多種組織的疾病,主要是中老年人的骨骼、肌肉系統在發生衰老、退變的過程中形成的。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病與年齡、創傷、炎癥、肥胖、遺傳、體質和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本病屬中醫學“骨痹”“筋痹”范疇,以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痰瘀痹阻經絡,筋骨失養為標。

臨床上針灸為主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療效。從取穴上看,大多數以膝周經穴和阿是穴為主;從治法上看,既有傳統的針刺、溫針灸、刺絡拔罐、火針等方法,又有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長圓針法。從膝骨性關節炎針灸治療的研究中可看出:大多數論文仍停留在臨床療效觀察上,診斷標準不一,療效評判缺乏可信性。此外,基礎實驗研究偏少。今后,對針刺消腫止痛作用機制的研究,有賴于進一步深入。并需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對療效評定進行量化、客觀化,使之具有科學性、可比性、可靠性。

參考文獻:

[1]張必萌,吳耀持,沈健,等.長針透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9):613―614.

[2]芮興國.通督針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上海針灸雜志[J].2006,25(3):23.

[3]張廣立,周晶,文寧,等.靳三針為主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4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l4(4):260.

[4]齊艷英.許廣里.淺針圍刺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性疼痛6O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2):211.

[5]林國華,李萬瑤,蘇國龍,等.溫針治療膝骨關節炎4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4,36(10):48~49.

[6]童惠云,李秀彬.隔物溫和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2):10.

[7]丁向榮,姚夏琦,蔣又祝,等.針罐并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1例[J] 中國民間療法,2004,12(9):29.

[8]劉曉琴.刺絡拔罐配合針刺治療骨關節炎8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2):31.

[9]邱玲,李民,盧林,等.圍針針刺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02,20(11):76―77.

[10]回麗麗.針灸理療治療早、中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10例[J].吉林中醫藥,2006,26(10):45.

[11]劉麗莉,高貴平.電針治療膝骨關節炎150例療效觀察[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4,3(5):436―437.

[12]林凌峰,梁燕萍.電熱針治療膝骨關節炎l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10):689-690.

[13]劉未艾,吳清明,易宣超,等.電針加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OO6,4(7):45.

[14]曠秋和.火針治療膝骨性關節炎5O例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J].2OO6,22(5):19.

篇8

關鍵詞:過敏性紫癜;蒙醫藥療法;辨證論治;臨證經驗

中圖分類號:R55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12-2623-03

Mongolian Dialectical Treatment on Allergic Purpura

BURenbatu,GONG Cuiqin,BAI Huhe,HA Shen,A Muer,HONG Liyan

(Mongolian Hematology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7,Inner Mongolia,China)

Abstract:Based on arrangement,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papers and cases in recent 20 years of mongolian dialectical treatment on allergic purpura,and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mongolia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programs of allergic purpura were porposed,and the difficulties in existence of treatment and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were analyzed,providing a feasible treatment programs for mongolian dialectical treatment on allergic purpura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 words:Allergic purpura;Mongolian medicinal treatment;Dialectical treatment;Experience of clinical tes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06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008106A)

作者簡介:布仁巴圖(1962-),男(蒙古族),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血液腫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治研究。過敏性紫癜(簡稱AP)屬蒙醫“巴木病”、“寶日陶麗博圖·齊素病”范疇。是由于稟賦薄弱,情志失調,風寒吹襲,外感光毒、濕毒,粘毒、藥食之毒邪侵入人體引起體內三根失調,巴達干、惡血偏盛,與協日烏蘇相混,以赫依為介,散于全身皮膚、擴張于肌肉、竄行于脈道、降于腎臟、墜于胃腸道、滲于骨關節等主要病理改變,以四肢皮膚紫癜、關節腫痛、腹痛、便血、血尿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我們經過檢索近20年來蒙醫辨證治療過敏性紫癜論文\[1-10\]進行歸納、總結,并對過敏性紫癜診療方案進行梳理、臨床驗證的基礎上,提出過敏性紫癜蒙醫辨證治療及調護方法。

1 診 斷

1.1 蒙醫診斷

參照蒙醫《百科全書》以及蘇榮扎布等編著《蒙醫內科學》、《蒙醫病癥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診斷。

1.2 西醫診斷

參照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過敏性紫癜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2 蒙醫治療

2.1 應急處理

2.1.1 腹痛、便血的處理 齊順保利爾,1次15粒,早晚飯后溫開水送服。

巴特日-7味丸,1次13粒,午飯后或晚睡前溫開水送服;或以古日本烏蘭湯散為藥引送服巴特日-7味丸。

疼痛較重時:嘎日迪-5味丸,3粒,臨時服用或與齊順保利爾同時服用。

便血時:齊順保利爾適量加用熊膽粉或齊順保利爾加用適量止血紅花-8味散;便血伴有腹痛可選用嘎日迪-5味丸或巴特日-7味丸,以古日本烏蘭湯散為藥引送服。

腹瀉時:達格布散,1次3g,1日2次,溫開水送服;或海魯木勒-9味丸,1次15粒,1日2次,溫開水送服。

若是同時出現腹痛、腹瀉、便血時:達格布散3g、止血紅花-8味散2g、嘎日迪-5味丸1g,同時以溫開水送服。

2.1.2 關節腫痛處理 腫脹時:齊順保利爾加用敖其日奈日勒格,3粒,溫開水送服;或早晚飯后服用齊順保利爾,午飯后和晚睡前以森登-4味湯為藥引服用敖其日奈日勒格。

腫痛時:齊順保利爾加用那如-3味丸,1粒,溫開水送服;或早晚飯后服用齊順保利爾,午飯后和晚睡前以森登-4味湯為藥引服用那如-3味丸。

2.1.3 嘔吐時 寒水石-6味散,3g或甘草-6味散,3g,臨時用溫開水送服;嚴重時結合西藥治療。

2.2 辨證論治

2.2.1 齊素、希拉偏盛型 癥狀:起病急劇、發熱、口渴、咽痛、四肢皮膚紫癜顏色深、片狀分布,四肢關節腫痛明顯,胃腸絞痛、便血多見。脈象:弦數而緊。舌象:質紅,苔黃燥。尿象:尿赤而熱氣,氣味均大。分析:此證型多見于希拉型體質及機體已患有齊素、希拉性疾病的其他體質特性人群。疾病初期時臨床上依據齊素、希拉基礎病證所表現的顯性癥狀(主證),不同性別、年齡以及不同體質特性患者伴隨的隱性癥狀(次證)進行證型鑒別和辨治。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疾病的后期,因飲食、行為等外緣不當使病變赫依、協日烏素等合并導致病情復雜或轉變為其它類型,具有易反復,易見效的特點。此型多因過度食用辛辣、海鮮等熱性食物和過于油膩等不易消化之食物導致胃火失調而食物精華、糟粕分解過程受阻,或因強力負重、長時間烈日暴曬等外緣損傷齊素塔米日,導致惡血、希拉偏盛,擴散于皮膚、竄行于血脈、滲于骨關節、墜于胃腸所致。又因腸腑是病變希拉竄行軌道,臨床上此證型以腹型過敏性紫癜為多見。

治法:收斂、解毒,清血熱、止血,燥協日烏素,調胃火為原則。方藥:齊順保利爾,1次15粒,早晚飯后溫開水送服;

尼古查-7味散,3g,午飯前溫開水送服;以古日本烏蘭湯散3g,水煎,為藥引,晚睡前酌情服用巴特日-7味丸。

以上藥物兒童酌情減量。

2.2.2 巴達干、赫依偏盛型 癥狀:起病緩慢,胃脹,干嘔,納差,神疲,皮膚紫癜稀少、顏色淡而四肢遠端分布多見,關節腫脹不明顯,疼痛較輕。脈象:脈象沉、弱而緩。舌象:質柔軟濕潤,苔灰白,或舌根部粗糙,中部黏膩。尿象:尿呈白或青色,氣、味均少。分析:此證型多見于巴達干、赫依型體質特性人群。疾病初期時臨床上依據病變巴達干、赫依基礎病證所表現的顯性癥狀(主證),不同性別、年齡以及不同體質特性患者伴隨的隱性癥狀(次證)進行辨證論治。隨著病情發展使病變齊素、協日烏素等合并引起病情復雜多變或轉變為其它類型,具有病情反復,遷延不愈的特點。多因風寒吹襲,外感濕毒,食毒入侵等外因導致胃火衰敗,或長期進食不易消化的生、冷、硬食物,過飲過食不相宜的輔食等損傷脾胃功能,食物精華、糟粕分解及輸送過程受阻而致巴達干、赫依偏盛功能紊亂,終久惡血偏盛與巴達干相混,以赫依為介擴散于皮膚、竄行于血脈、墜于胃、滲于骨關節、降于腎臟等所致。又因腎臟是正常巴達干、赫依的依附之處病變巴達干的竄行軌道,臨床上此證型以腎型過敏性紫癜為多見。

治則:調胃火,平息病變巴達干、赫依,收斂、解毒,清血熱為原則。方藥:那仁滿都拉,1次15粒,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或興格格其滿都拉,1次15粒,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或尼古查-7味散,1次3g,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

齊順保利爾,1次15粒,午飯后及晚睡前溫開水送服。

以上藥物兒童酌情減量。

2.2.3 協日烏素偏盛型 癥狀:肌肉及關節腫脹、酸痛明顯,行動艱難、甚則拘攣。紫癜可遍及全身、可片狀分布,重者可出現水泡,可輕微發癢。脈象:震顫而血行困難。舌象:舌紫、苔白而厚。尿象:混濁,色黃,氣味中等。分析:此證型多見于巴達干、希拉型體質人群及機體已患有巴達干、希拉性疾病的其他體質特性人群。疾病初期因體內協日烏素偏盛功能紊亂,臨床上可以依據巴達干、希拉與協日烏素相混的基礎病證所表現的顯性癥狀(主證),不同性別、年齡以及不同體質特性患者伴隨的隱性癥狀(次證)進行辨證論治。此型一般情況下已病情較重、復雜多變,持續發作,遷延不愈為特點。多因風寒吹襲,外感濕毒,或烈日暴曬,過食辛辣、酸咸食物等不適宜外緣導致胃火失調,精華糟粕分解及運輸過程受阻,惡血、協日烏素偏盛而擴散于皮膚,竄行于脈道,滲于骨關節,墜于胃腸,降于腎臟等所致。又因正常協日烏素多依附于關節腔及組織間隙,臨床上此證型以關節型過敏性紫癜及混合型過敏性紫癜為多見。

治則:調理脾胃,收斂、解毒,請血熱,燥協日烏素為原則。方藥:尼古查-7味散,1次3g,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齊順保利爾,1次15粒,早晚飯后溫開水送服;巴特日-7味丸,13粒,午飯后溫開水送服;敖其日奈日勒格,9粒,晚睡前以森登-4味湯3g,水煎,為藥引送服。

以上藥物兒童酌情減量。

2.2.4 降于腎臟型(過敏性紫癜腎炎) 上述3種證型中以巴達干、赫依偏盛型過敏性紫癜降于腎臟的多見。因正常生理狀態下腎臟是正常巴達干、赫依的依附之處又是病變巴達干的竄行軌道,所以,病變巴達干、赫依對腎臟具有一定的親和力,當病變巴達干、赫依駕馭惡血及病變希拉、協日烏素等降于腎臟時血希拉、協日烏素熱被巴達干赫依的寒所覆蓋而變成隱匿型疾患。臨床上除了不同程度的鏡下血尿、蛋白尿及管型以外,基礎病證所表現的顯性癥狀及體征不明顯,因此要祛除所覆蓋的巴達干赫依的寒衣是治療的關鍵,然后使用涼藥清除血希拉、協日烏素熱的病根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治則:祛寒、散寒,清血熱、清腎臟潛伏熱,燥協日烏素,寒熱平衡為原則。方藥:那仁滿都拉,15粒,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或興格各其滿都拉,15粒,早晚飯前溫開水送服。古日古木-13味丸,15粒,午飯前溫開水送服;血尿甚者以古日本烏蘭湯3g,水煎,為藥引。清腎熱-10味丸,15粒,晚睡前以古日本烏蘭湯為藥引送服;或鏡下血尿和蛋白尿甚者酌情選用薩麗嘎日迪,15粒,晚睡前仍以古日本烏蘭湯為藥引送服。

2.3 蒙醫調護

(1)起居有節,調適溫寒,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預防感冒。

(2)適當鍛煉,避免強力負重,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防止復發。

(3)限不宜飲食:如雞、鴨、魚、蝦及海鮮類,動物內臟、蛋類等,多食益食如白蘿卜、紅棗粥、綠豆粥、水果及新鮮蔬菜等,禁食辛辣過油膩食物。

(4)降于腎臟型(過敏性紫癜腎炎)者適當臥床休息,穿平底鞋,禁止騎馬、騎車和爬高、跳高,避免強力負重、站立時間過長及激烈運動。

3 蒙醫治療過敏性紫癜難點分析

臨床上蒙醫根據病因把過敏性紫癜分為齊素、希拉偏盛型,巴達干、赫依偏盛型,協日烏素偏盛型等3種證型。但是,無論飲食、起居及各種毒邪等哪一種外緣引起三根失調而發生哪一種證型過敏性紫癜,其體內惡血偏盛,外侵或內生之毒邪駕馭惡血是病機之根結所在。無論哪一證型過敏性紫癜惡血偏盛是其主因,所以,清血熱是治療成功與否之關鍵。但是,由于不同的病因所表現的癥狀及體征不同,表現為不同的證型,而發病部位及竄行軌跡之生理特性(如腎臟是正常巴達干、赫依的依附之處又是病變巴達干的竄行軌道)出現不同的表現型。例如,根據發病部位及竄行軌跡又將其過敏性紫癜分為散于皮膚型,擴張于肌肉型,竄行于脈道型,滲于骨關節型,降落于臟型,掉落于腑型等六種表現型。蒙醫認為不同體質特性、不同的年齡,發病部位及竄行軌跡之生理特性等不僅影響著過敏性紫癜的表現型,對疾病的轉歸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多采用病證結合、局部與整體結合的宏觀平衡療法,講求治本,這是蒙醫的優勢所在。例如,斯琴等\[10\]提出以調理體素、清除血希日熱、鎖脈竅、止血治療的前提下依據病變的不同情況給予辨證施治。在具體治療過程中選用新紅花-8味丸為主清血希日熱、鎖脈竅、調整體素治療的基礎上,根據病情若關節腫痛加用云香-11味,降于胃腸則加用巴特爾-7味清希日熱止痛,累及腎臟者給予薩麗嘎日迪,蘇格木勒-10進行對癥治療,其實質也是宏觀的平衡療法。在微觀治療方面蒙醫藥發展比較滯后,研究的成果甚少,目前還未形成優勢。我們經過歸納、總結、分析相關文獻,以及梳理名醫臨床經驗,優化和驗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優勢病種診療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幾個難點。

3.1 宏觀治療難點

(1)本病發生的根源與人的先天稟賦(蒙醫學中人的體質特性,中醫體質學所述的特稟質\[11\],西醫所術的易感遺傳基因)有關,這一點以被國內外醫學界廣泛認可\[12-17\]。從蒙醫學理論來說就是某一種或幾種體質特性的人群可能更易發生過敏性紫癜,由于過敏源的屬性與體質類型內涵之稟性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體質類型的個體發生過敏反應時,表現為對不同過敏原的親和性也不同。但是至今還沒有相關的研究和報道,蒙醫藥若想從根本上治愈本病,蒙醫學體質特性與引起過敏性紫癜的過敏原屬性的相關性研究是個最大的突破難點所在。

(2)蒙醫從宏觀上治療本病其目的是調理因外部的致病因素所至的機體三根的失衡,而達到從根本上治愈本病的目的。現今蒙醫藥治療本病主要就是采取這樣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但其療程太長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如何縮短療程能夠更快地達到治愈目的,這是又一個難點所在。

3.2 微觀治療難點

蒙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引起的急性嚴重腹痛、嘔吐、便血、關節腫痛、皮下水腫等急重癥方面其療效緩慢,不能夠迅速減輕患者的痛苦。如何針對和結合上屬癥狀和病機,研究、改進蒙藥復方制劑和單味蒙藥制劑工藝和給藥途徑,研發速效蒙藥制劑,能夠迅速緩解病癥是蒙醫藥目前最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參考文獻

[1] 巴特爾,烏蘭.蒙藥治療過敏性紫癜108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6,2(2):12.

[2] 鐵木爾巴圖.蒙藥烏蘭-10味治療過敏性紫癜16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7,3(增刊):36.

[3] 趙金福,齊淑芬.蒙藥治療過敏性紫癜6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8,4(1):2.

[4] 布仁巴圖,包秀蘭,張麗君.血寶丸治療過敏性紫癜103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8,4(增刊):11.

[5] 高志清,包桂英.蒙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30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9,5(4):23.

[6] 道爾吉.紫癜病的治療體會[J].蒙醫藥雜志,2001,70(4):31.

[7] 希拉巴特爾.紫癜治驗[J].蒙醫藥雜志,2001,67(1):33.

[8] 薩日娜.治療過敏性紫癜(腹型)50例[J].蒙醫藥雜志,2002,73(3):30.

[9] 杭蓋巴特爾.蒙藥紫癜靈治療過敏性紫癜260例臨床報告[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4,10(1):5-6.

[10] 斯琴,杭蓋巴特爾.新紅花-8味丸治療過敏性紫癜臨床研究.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專題討論[J].2008,10(1):141-144.

[11] 王琦.中醫體質學 2008[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263-264.

[12] 余惠平.從小兒體質論治過敏性紫癜[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2):118-120.

[13] 丁曉歡,張君.兒童體質特點與過敏性疾病關系淺述[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2):160-162.

[14] 顧瑞金.變態反應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34.

[15] Cook PR, Nishioka GJ. Allergic rhinosinusitis in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J\].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6,29(1):39-56.

篇9

【關鍵詞】 排卵障礙性不孕; 中醫藥療法

排卵障礙包括無排卵和黃體功能不全。現將中醫治療排卵功能障礙不孕癥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病因病機

腎虛。多數醫家認為以腎虛[8,7,2,11]為主。

肝郁。龐保珍[26]提出卵子有規律地排出與肝的疏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并提出無排卵性不孕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郁表現。

痰濕。龐保珍等[6]觀察到不少無排卵性不孕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痰濕表現,認為痰濕可以影響卵子的生長和排出。

血瘀。龐保珍研究認為活血可促進卵子的生長、促進排卵、促進精卵的結合。

哈荔田[50]認為閉經之因雖繁復,實為血滯虛血枯。許麗錦,羅頌平[55]認為卵子屬生殖之精的范疇,先天之精藏于腎,腎精滋長乃卵子發育成熟的基礎,沖任經脈氣血通暢是排卵的條件。腎精虧損、肝氣郁結、瘀血痰濁壅滯沖任皆會導致排卵障礙。張玉珍,劉敏如[54]認為腎虛和肝郁是排卵障礙不孕的原發病因病機。近代醫家對于本病的病因分析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排卵障礙性不孕關鍵在于腎虛,以腎虛血瘀、肝郁腎虛、脾腎兩虛、痰濕阻滯等證型多見。

2 診斷標準

2.1 西醫診斷標準

2007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制定了排卵功能障礙(分無排卵和黃體不健兩大類)不孕的診斷標準[1]。

2.2 中醫診斷標準

2007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吸取了近年研究的精華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辨證標準[1]:排卵障礙性不孕[1]:排卵障礙性不孕關鍵在于腎虛,臨床表現,分為腎虛血瘀、肝郁腎虛、脾腎兩虛、痰濕阻滯等證型。

3 中醫治療

3.1 辨證論治

韓百靈[52]對腎陰虧損用百靈育陰湯;血虛用育陰補血湯;腎陽虛用滲濕湯;肝郁氣滯用調肝理氣湯(皆為韓百靈臨床經驗方)。徐福松,莫惠等[53]將黃體功能不全分為5型:腎虛偏陽虛證用右歸飲加減;脾腎虛弱證用溫胞飲;心肝郁火證用調經種玉湯(《濟陰綱目》)合丹梔逍遙散加減;痰濕內阻證用毓麟珠合越鞠二陳湯加減;血瘀偏盛證用毓麟珠合脫膜散加減。張玉珍,劉敏如[54]分5型:脾腎陽虛證,方用毓麟珠加減等;肝腎陰虛證,方用養精種玉湯合六味地黃丸加味等;腎虛肝郁證,方用定經湯加減等;腎虛血瘀證,方用補腎活血膠囊等;腎虛痰凝證,方用腎氣丸合蒼附導痰湯加味。哈荔田[50]認為血滯宜通枯宜補,強攻峻補皆非度;實不過苦寒辛燥,虛不忘辛熱滋膩;枯滯總宜行活血,經通養榮滋陰液。劉云鵬[49]認為求子之道,莫如調經,經病所致的不孕,分10型進行論治,10型之中以肝氣郁結為多;李祥云[63]對黃體功能不全分4型:腎陰虛用清熱固精湯加減;腎陽虛用大補元煎加減;脾虛用固沖湯加減;肝郁氣滯用理氣活血湯加減。龐保珍[23]無排卵性不孕治驗:腎虛無卵,亟當壯水益火:偏腎陽虛者用右歸丸加羊藿、紫石英;偏腎陰虛者用左歸丸加元參;肝氣郁結,須知疏肝理氣:藥用柴胡疏肝散;氣滯血瘀,切記行氣活血:藥用開郁種玉湯加王不留行、炒穿山甲、元胡;氣血兩虛,莫忘補益氣血:藥用八珍湯。并各舉以典型病例。龐保珍[66]分7型:腎氣虛用自擬腎癸續嗣丹;腎陽虛用自擬右歸廣嗣丹;腎陰虛用自擬左歸螽嗣丹;肝郁用自擬開郁毓麟丹;脾虛用自擬濟脾育嗣丹;血瘀用自擬逐瘀衍嗣丹;痰濕用自擬滌痰祈嗣丹。

3.2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連方[4]認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調治是提高不孕癥療效的關鍵,并主張應以保養精血為要,反大苦大寒,或辛燥之品皆當慎用,而以甘溫咸潤養柔之劑為佳。

3.3 專病專方

著名中醫婦科學家趙松泉[9]研究認為以補腎與活血藥組成的排卵湯,療效明顯優于單存補腎方的療效,并創立三個排卵湯[10]:閉經排卵湯;崩漏排卵湯;培育排卵湯。羅元凱[48]促排卵湯:菟絲子、巴戟天、羊藿、當歸、黨參、炙甘草、枸杞、附子、熟地。蔡小蓀[40]育腎通絡方(孕Ⅰ方)。蔡小蓀[40]育腎培元方(孕Ⅱ方)。李淑玲[33]采用排卵助孕湯效佳。朱敏華,李淑玲[34]采用促排卵湯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妊娠率明顯優于單純使用西藥的治療效果。李祥云[29]等用自擬扶黃煎(菟絲子、仙靈脾、巴戟天、鹿角粉、山萸肉、懷山藥、制龜版)。姚石安,夏桂成[30]對74例黃體不健患者采用自擬助孕方(全當歸、炒白芍、懷山藥、菟絲子、大熟地、炒柴胡)進行治療療效滿意。夏桂成[64]腎陽偏虛用補腎助孕湯;腎虛性無排卵用補腎促排卵湯;脾腎不足,濕濁內阻用健脾補腎促排卵湯;寒瘀內阻用溫陽促排卵湯;痰濕瘀阻用化痰促排卵湯;陰虛血瘀用滋陰活血生精湯。李廣文[38]石英毓麟湯。劉奉五[37]四二五合方。朱小南[28]對氣滯不孕善用蘇羅子與路路通,認為二藥通氣功效卓越。裘笑梅[27]對腎陽不足,子宮虛寒者用桂仙湯,對肝郁者用蒺麥散。鄭守謙[18]經驗用藥:隨應用方加入:石楠葉、龜板、田三七、梅樹梗、雞蛋殼焙研兌用為好。王渭川[17]育麟珠。黃繩武[12]對子宮發育不良而致不孕擬“溫潤添精”之法,以八珍湯加枸杞子、菟絲子、川椒、香附、鹿角霜、紫河車,仙靈脾等。蒲輔周[5]對婦人胞宮虛寒不孕多選用溫經湯治療。李衡友[3]菟蓉合劑。吳高媛[3]六味紫河湯。黃繩武[3]溫潤填精湯。龐保珍[46]從補腎、疏肝、祛痰、活血等多種治法,從中藥內服、中藥敷貼、針灸、藥枕等多種給藥途徑深入探討促排卵之路。龐保珍[46,26,6,61,16,47,51,60,62,65,57]研究認為補腎法確有促排卵之功,疏肝可促排卵,并認為無排卵不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郁表現,卵子有規律的排出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關系;祛痰法可促排卵,補腎與祛痰結合,可以收到更好療效,還發現不少無證可辨或用多法治療無效的無排卵不孕患者,投祛痰補腎法常可奏功;活血可促進卵子的生長、促進排卵、促進精卵的結合,并認為腎虛雖為無排卵的重要原因,但無排卵不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郁血瘀、痰濕表現,肝主疏泄,卵子有規律的排出,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關系,此外瘀血、痰濕皆可影響卵子的生長與排出。

3.4 針灸推拿

俞理[20]等研究說明對于低水平FSH、LH無排卵患者,電針有促進垂體分泌,促卵泡生長、促排卵的作用,而FSH、LH分泌正常,排卵障礙傾向于卵巢者,電針效果差,說明電針促排卵的效果可能與患者腦內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水平及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敏感性有關。沙佳娥[21]等研究表明,針灸可激活腦內多巴胺系統,從而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鐘禮美[22]等研究證明,在應用雌激素或中藥作用基礎上針刺某些穴位,發現能誘導出LH高峰,出現排卵反應,形成黃體,孕酮分泌增加,與醋酸酮誘發排卵結果相似,發現針刺這些穴位確實通過某種機制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LH分泌,誘發排卵。連方[4]認為針灸取穴主要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及任脈。其方法是:從月經周期第12天開始,取關元、中極、子宮穴、三陰交(雙)。龐保珍[42]以自擬真機散填臍灸法治療無排卵性不孕癥109例,效佳。龐保珍[59]采用自擬針刺療法(月經第5~9天針刺脾俞、腎俞、氣海、三陰交、足三里、內關、期門。月經先期加刺太沖、太溪,月經后期甚至閉經加刺血海、歸來,月經先后無定期加刺交信。月經第12~15天針刺腎俞、命門、中極、血海、行間、子宮)。治療無排卵所致不孕癥106例,結果妊娠41例。龐保珍[67]分5型:腎虛型:腎氣虛證針灸取穴腎俞、神闕(隔鹽灸)、氣海、關元、三陰交、太溪、子宮穴;腎陽虛證針灸取穴腎俞、命門、神闕(隔鹽灸)、關元、中極、三陰交;腎陰虛證針灸取穴腎俞、關元俞、關元、三陰交、太溪;肝郁型針灸取穴氣海、太沖、三陰交、子宮穴;脾虛型針灸取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血瘀型針灸取穴中極、氣沖、地機、太沖、子宮穴;痰濕型針灸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豐隆、三陰交、三焦俞、水分。

3.5 中藥人工周期療法

程涇[43]于1984年著《月經失調與中醫周期療法》一書,進行較系統的論述。夏桂成[64]將月經周期劃分為7個時期,即行經期活血調經,重在祛瘀;經后初期滋陰養血,以陰扶陰;經后中期滋陰養血,佐以助陽;經后末期滋陰助陽,陰陽并調;經間排卵期補腎活血,重在促新;經前期補腎助陽,輔助陽長;經前后半期助陽理氣,補理兼施,使調周法深化。連方,孫寧銓[13]認為月經周期與腎之陰陽轉化密切相關,經后期(卵泡期)以腎陰滋長為主,治宜滋腎調氣血為主;經間期(排卵期)重陰轉陽,治宜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為主;經前期(黃體期)陰充陽旺,治宜滋腎溫腎、氣血雙調;月經期陰陽俱虛,治宜行氣活血調經。連方[4]四期調周法:經期用四物湯加澤蘭、丹參、香附等。經后期主要藥物用女貞子、旱草、枸杞子、紫河車、熟地。經間期常用藥物如丹參、赤芍、桃仁、紅花、香附、川牛膝等。經前期常用藥物如仙靈脾、仙茅、菟絲子、鹿茸、山萸肉等。中藥的周期治療,大多數醫家只提及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經期,沒有客觀指征,僅有基礎體溫作大致分期。建議應在動態下觀察激素水平、卵泡的變化,應作宮頸黏液檢查,超監測排卵,以便更準確地確定不同時期[41]。

3.6 中藥貼敷

龐保珍[44]以自擬促黃祈嗣丹貼敷臍部治療腎陰虛所致的黃體不健性不孕癥132例,結果痊愈86例,無效46例。龐保珍[56]用自擬促排卵散貼敷臍部治療腎陽虛型無排卵性不孕癥122例,結果痊愈56例,無效66例,痊愈率為45.90%。

3.7 藥 枕

龐保珍[58]以自擬廣嗣藥枕治療肝郁型不孕癥85例,結果用藥枕6個月后妊娠26例。

3.8 從奇經八脈論治

“久病不愈,當辨奇經[32]”。韓冰[32]對奇經八脈作了詳細的論述,久不排卵,當辨奇經,從奇經論治。朱小南[28]善用峻補沖任之品,如鹿角霜、紫河車、巴戟天、仙靈脾等。

4 中西醫結合

李穎,韓冰[31]等在服中藥的基礎上,排卵功能不健者,用克羅米芬每日50mg,于周期第5天開始,連服5天。并于月經周期第12天,1次肌注HCG 5000單位。

5 實驗研究

羅元愷[24]研究提示了補腎藥有提高雌激素水平,甚至可興奮下丘腦及垂體的功能。劉金星[14]等對養精湯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養精湯對無排卵大鼠垂體具有明顯增重作用,能促進GnRH釋放,增加子宮、卵巢重量,增加各級卵泡總數和黃體數,內膜明顯增厚,腺體增多。張樹成[15]等的研究說明,具有補腎作用的中藥能提高排卵細胞的質量和卵裂能力。連方[35]研究說明二至天癸方可與西藥發揮協同作用,并能提高卵細胞質量,其提高卵細胞質量的機理[36]可能與提高顆粒細胞IGF-1R mRNA的表達量有關,說明腎氣不足可成為卵細胞發育障礙的基礎病機,說明補腎益天癸,養血調沖任對生殖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已成為共識。聶淑琴[39]研究提示當歸芍藥散能激活閉經和不孕婦女的卵巢功能,對閉經或不孕具有治療作用。陸華[19]等的研究結果顯示,補腎填精法能明顯改善卵巢和子宮的血供,具有促卵泡發育作用。王希浩等[25]研究結果發現,肝郁型月經病中,存在著PRL水平升高,P水平顯著偏低,E2/P比值顯著升高,FSH、LH水平升高,而在月經病肝郁三型(肝郁氣滯型、肝郁血瘀型、肝郁腎虛型)中,PRL、E2/P水平升高是其共性。

6 療效評價標準

2007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制定的不孕癥療效評價標準[1]。

7 小結

排卵障礙性不孕關鍵在于腎虛,以腎虛血瘀、肝郁腎虛、脾腎兩虛、痰濕阻滯等證型多見。臨床必須辨證論治,應采用統一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以利于深入研究與廣泛交流。

參考文獻

1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S].天津中醫藥.2007,24(增刊):49-53.

2 夏桂成.328例腎虛不孕癥辨治分析[J].中國醫藥學報,1989,(5):333.

3 哈荔田,等主編.中醫婦科驗方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68,173,182-183.

4 連方.不孕癥中醫文獻的研究[D].博士論文.2002.

5 叢春雨編著.近現代25位中醫名家婦科經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9.

6 龐保珍,等.祛痰補腎法治療無排卵型不孕67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1996,(11):496.

7 蔡小蓀,等.100例不孕癥治驗分析[J].上海中醫雜志,1985,(9):18.

8 趙瑞華.許潤三教授從肝腎論治不孕癥之經驗[J].中醫函授通訊,1994,(2):20-21.

9 趙松泉.排卵湯治療95例各種排卵功能失調的觀察[J].天津中醫,1985,(4):8-9.

10 趙松泉.排卵湯治療不孕癥100例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雜志,1993,(2):29-30.

11 羅元愷.腎氣、天癸、沖任的探討及其與婦科的關系[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1):11.

12 梅乾茵編著.黃繩武婦科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7.

13 連方,孫寧銓.中醫藥治療黃體功能不全-附60例分析[J].中醫雜志,1989,(6):33-35.

14 劉金星,劉敏如,宋韜,等.養精湯促排卵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2):94-98.

15 張樹成,沈金秀,蔡連香,等.補腎調經和養血補腎方藥調經、促排卵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99,40(6):369-371.

16 龐保珍,趙煥云.排卵毓麟湯治療無排卵致不孕的前瞻性研究[J].甘肅中醫,1997,10(3):30-31.

17 王渭川著,何煥霞整理.王渭川臨床經驗選[M].太原: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236-237.

18 鄭守謙遺著,鄭兆熾整理.女科綜要[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4-42.

19 陸華,劉敏如,李春梅.養精湯促卵泡發育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8(4):217-220.

20 俞理,鄭懷美,邴圣民.電針促排卵和血FSH、LH水平及濾泡生長的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9(4):199-202.

21 沙佳娥,黃文川,馬仁海.針灸治療卵巢早衰不孕癥84例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0,14(6):16.

22 鐘禮美,周惠華.中藥和針刺排卵機制的研究[J].天津中醫1990,16(5):17-18.

23 龐保珍,趙煥云.無排卵性不孕治驗[J].中醫函授通訊,1992,11(2):32.

24 羅元愷.羅元愷論醫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31-35.

25 王希浩,賈可夫,何玉凡.從內分泌學探討肝郁證月經病病理機制[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8(12):758.

26 龐保珍,趙煥云.補腎疏肝與補腎治療無排卵性不孕149例[J].浙江中醫雜志,1992,27(12):539.

27 裘笑梅.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87-205.

28 朱南孫,等.朱小南婦科經驗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4-121.

29 李祥云,劉健.扶黃煎為主治療黃體不健型不孕癥72例[J].中國醫藥學報,1991,6(2):34.

30 姚石安,夏桂成.黃體不健74例的臨床觀察和機理探討[J].江蘇中醫,1989,(3):10.

31 李穎,韓冰,等.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孕癥154例療效總結[J].新中醫,1992,(3):37-39.

32 韓冰.奇經八脈源流考略[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5(3):137-141.

33 李淑玲,李麗珍.排卵助孕湯治療不孕癥70例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3(3):216-217.

34 朱敏華,李淑玲.促排卵湯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30例.山東中醫雜志,2006,25(6):

35 連方,等.二至天癸方對小鼠卵細胞質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7):625-627.

36 連方,等. 二至天癸顆粒提高卵細胞質量與小鼠卵巢內IGF-1RmRNA表達量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5):431-434.

37 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學校編.劉奉五婦科經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281-282.

38 李廣文.男女性疾病與不孕癥[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20-222.

39 聶淑琴.當歸芍藥散與神經內分泌作用[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8,(1):19-20.

40 黃素英,等編著.蔡小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22-123.

41 陳偉仁.不孕癥從腎論治概說.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J].2002,13(4):264-267.

42 龐保珍,趙煥云,胥慶華.真機散填臍灸法治療無排卵性不孕109例[J].陜西中醫函授,1993,(1):19-20.

43 程涇.月經失調與中醫周期療法[M].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186.

44 龐保珍,趙煥云.促黃祈嗣丹貼臍治療黃體不健致不孕癥132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4,13(6):54.

45 羅麗蘭.不孕與不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81.

46 龐保珍,趙煥云.補腎促排卵59例的前瞻性研究[J].陜西中醫,1997,18(11):488.

47 龐保珍,趙煥云.求嗣丹治療無排卵不孕癥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中西醫臨床雜志,2004,4(4期專刊).

48 羅頌平.羅元凱[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83-92.

49 劉云鵬,等編著.劉云鵬[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205-253.

50 哈孝賢,谷金紅,哈小博.哈荔田[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5-39.

51 龐保珍,趙煥云.求嗣丹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前瞻性研究[J].世界中醫藥,2007,2(6):332-333.

52 韓延華,韓延博編著.百靈婦科傳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9-162.

53 徐福松,莫惠主編.不孕不育癥診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8-47.

54 張玉珍,劉敏如.排卵障礙性不孕[M].∥劉敏如,譚萬信主編.中醫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42-748.

55 許麗錦,羅頌平.排卵障礙的病機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3):4-5.

56 龐保珍,趙煥云.促排卵散貼臍治療無排卵性不孕癥122例[J].廣西中醫藥,2004,27(2):26.

57 龐保珍,趙煥云.蘊育子湯與氯米芬促排卵的對照研究[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2):41-42.

58 龐保珍,趙煥云.廣嗣藥枕治療肝郁型不孕癥85例[J].陜西中醫,1991,12(5):224.

59 龐保珍,趙煥云.針刺治療無排卵所致不孕癥106例[J].吉林中醫藥,2004,24(5):44.

60 龐保珍,趙煥云,王三山.生脈散治療無排卵性不孕78例[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3,15(1):30.

61 龐保珍,趙煥云.活血促排卵的前瞻性研究――附活血胤嗣丹治療無排卵性不孕癥65例[J].中國性科學,2007,16(12):29-31.

62 龐保珍,趙煥云.雄獅丸治療無排卵性不孕癥63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1,10(1):30.

63 李祥云工作室.李祥云治療不孕不育經驗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3-38.

64 夏桂成主編.婦科方藥臨證心得十五講[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71,267-300.

65 龐保珍,趙煥云.男寶膠囊治療不排卵性不孕癥69例[J].遼寧中醫雜志,1992,(6):44.

66 龐保珍編著.不孕不育中醫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