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規劃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21:5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規劃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已建居住區缺少人性化的考慮。
規劃往往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條件為目的,只考慮物質空問的布局,很少考慮居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區所需的綠地率與綠化率。并且居住區規劃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公眾的參與,住戶只能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環境和設施。因此,這種以物質環境內容決定居住區建設的做法只會導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對社會的理解和認同。
1.2綠化用地量不達標。
不少新建居住區的綠化面積達不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同時有些開發商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壓縮綠化用地,甚至毀綠建房,致使居住區整體居住環境更加惡化。
1.3居住區規劃設計缺乏對城市發展的總體考慮。
開發商在尋求自身開發利益時,很少考慮開發項目對城市的影響,很多居住區開發缺乏相應的必要設施,尤其是城市邊緣社區的出現,缺少相應的教育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出現與城市脫離的現象,社會問題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區內部交通與城市交通缺乏銜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單一功能居住區的過分集中導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勻,影響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發揮。
2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的變化及特征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們的居住行為和居住心理不斷發生變化,表現出許多新的社會特征。
2.1需求層次變化。
美國社會學家馬斯洛(AMaslow)在需求層次論中曾提出: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可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其實質是人的需求由簡單的物質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斷發展,隨著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對空間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居住區內部的中心集中綠地,而是要從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等不同層次空間獲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考慮居民日常生活對文化、娛樂、健身設施及不同層次交往空間的需求。
2.2居民居住行為的變化。
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為軌跡,比如上班、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購物買菜、接送孩子、娛樂游憩等,計劃經濟時代居民的這種生活規律性往往表現得十分明顯,這是已建居住區規劃設計需要遵循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則有很多變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閑暇時間增多、小汽車時代的來臨等都會對居民的居住行為產生影響,大型超市開始增多,生活服務設施呈現集中趨勢,小汽車、出租車開始增多,人們上班不再完全依賴公交車等。
2.3家庭結構和社會成員的變化。
現代家庭平均人口數量呈減小的趨勢,“核心家庭”數量越來越多,表現在同一居住區居民的各種需求會發生變化,家庭的需求結構、消費結構、生活觀念和方式都發生~定的變化,家庭勞務也呈現社會化的趨勢,社會成員在同一住宅區內也呈異質化的傾向,社會成員在經濟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文化背景、居住習慣的居民集聚給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和管理增加了難度。
2.4劃設計理念的變化
(1)“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建立。住宅區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對現有環境的保護、節約土地資源、減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問題,使居住區改善小氣候,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系統,維護居住區生態平衡,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樣性發展。
(2)“以人為本”思想的建立。人的需求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是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根本目的,居住區規劃不僅要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時要滿足居民教育、文化娛樂、健身、鄰里交往等多種精神需要,要為居民參與社區建設與管理創造條件,對居民未來的需求也要作相應考慮,規劃要有彈性。
(3)“共享社區”思想的建立。居住區規劃設計無論從布局結構或是空間處理上都要體現均好性原則,應為所有住戶創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空間。
(4)“生態社區”思想的建立。生態社區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生態社區建設包括社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建立連續完整的綠地系統,為社區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尊重社區的地形地貌,盡可能地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充分考慮城市的氣候特征,有意識地通過綠色空間引導空間流動以減輕社區的熱島效應,綠化種植應充分考慮植物的不同生長習性要求等。
3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3.1體現“人本”目標內涵。
基于居住社區呈現出的多樣化需求,規劃工作者應整合社會平衡發展與文化繼承創新的目標,把居住區規劃設計從被動地服從市場,作委曲求全的妥協,轉變為主動的引導市場開發,合情、合理、合法地貫徹規劃思想。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不僅要關注居住區的經濟因素,還應關注居住區的人文因素。將重點放在居住區內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創造居住區的規劃布局。
3.2不同類型居住區設施、服務需求的滿足。
針對交通、綠化、房型、物業管理及社區設施配套五項因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對居民選擇住房的首要性比較,可以反映出不同類型居住區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階層居住社區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選擇交通、綠化、房型、社區及設施配套,而物業管理基本上被列為最后考慮的因素。這既反映出這一類居住社區的區位弱勢,交通出行不便,綠化環境不佳;也反映出這一階層居民經濟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據不同類型居住區的主體需求而不是根據人口規模進行設施與服務的配置,將是居住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
小結
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城市特色、文化背景,從人的需求出發,根據整體環境和具體要求來綜合設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居住區規劃設計理念。
篇2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景觀規劃;問題;措施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和對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需求,全國各地相應建成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環境良好、功能完備、經濟適用的居住小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我們在小區規劃設計方面的一些問題,表現在環境、安全、服務等方面。本文主要從人性化、生態化、節能方面探討了這些問題的改善措施。
1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問題分析
近年來,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過程中,主要以規劃、建筑與景觀三段式設計步驟為重點,具體表現為景觀設計專業在此基礎上進行填空式設計。這種設計步驟帶來的一些問題會很多。設計本身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基礎上展開研究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完整的考慮問題并全面的解決問題。這種分段式設計方法,使設計本身所應具備的知識體系缺乏完整性,由于設計過程中各專業之間的知識存在差異性和片面性,導致規劃設計從理論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在對居住區環境設計缺乏整體認識,從而使設計師不能創造出一個優良的居住區環境。
2 改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措施
2.1室內環境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認識已從“面積越大越好”、“房間越多越好’,轉向對住宅功能的齊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與靜分區設計。主要以起居廳作為整個家庭活動的中心,體現著主人的地位、興趣和生活品位。室內做到明亮、尺度適宜、視野開闊。客廳餐廳和廚房等功能空間組織靈活、給人以舒適的心情和良好的視覺感受。門廳不僅作為換衣、脫鞋、儲物的空間,更應發揮協調不同功能區的作用。主臥室功能空間完整,尺度適宜,符合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臥室的設計,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務室可以設計出家務、保姆、次臥、儲藏等多項功能,滿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廚衛空間的整體性設計。從設備選型、通風排氣、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細部裝修等要求出發,對廚衛空間實行了一次裝修到位。這樣做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避免二次裝修帶來的水、電媒氣等方面的隱患。
(3)注意個性化的平面布局設計。除必要的分戶、承重墻體外,盡量采用輕墻分隔,形成可變空間,適應不同家庭構成和生活階段的需求。盡可能地為用戶在水管布置、插座設置、容量預留、門洞位置等方面作潛伏設計,滿足用戶的個性化發展。
(4)住宅部件設計時,應提高生活品位。門窗與衣柜設計時,應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門窗、低窗臺凸型窗、新型塑鋼門窗、多功能戶門、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內觀感和趣味性。拓寬陽臺和躍層露臺,增加使用健身、養花等功能,擴大室內外交流的空間。平、立面按雙模設計,滿足新型建材鹼小型空心砌塊結構體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層以上住宅設置電梯,符合住宅的發展趨勢。
2.2 整體性設計
完善建筑群空間布局藝術性、避免單一呆板兵營式的組群布局,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融洽,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和風格,居住社區環境設計應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要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社區服務設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過對物質形態精心規劃設計以及對住戶組織活動特性的研究創造更多積極空間,促進住戶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鄰性。
2.3 生態化設計
重點強調低容積率,高綠化率的設計要求。設置大面積綠地,分散組團綠地;應當關心綠地率,并非綠化率。綠地率指小區綠地與組團綠地占小區總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綠地。而綠化率指空地綠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設施、交流場所,尊重歷史文脈,建設藝術學校、畫廊、圖書館、電影院等,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個性、一種特色、一種品位。
2.4 景觀設計
(1)創造一個安全寧靜的交通環境。動與靜的分區、人與車分流是小區交通規劃的理想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可采用了車行、內部人行的規劃結構。通過對小汽車和消防與救護等車輛在社區內部軌跡和停車位的精心設計,是向高品位社區環境邁出了成功的一步。車庫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區入口處,進入小區的小汽車很快就能進入地下車庫。如果有直達車庫的住宅電梯給車主以身居別墅的感覺。消防緊急通道與主干道形成環狀道路系統,便于緊急救護、消防或搬家等機動車輛的順利通行。社區入口附近設地面車位,便于來訪客人和臨時停車。
(2)設計出休閑、舒適的環境。在居住區內部活動時間最長的要數老人和兒童。除社區的無障礙設計外,還為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閑場所。
在景觀設計中,應注重結合綠化來構筑社區的休閑系統。通過鋪設彩色步道,建設觀賞水系、戲水池,設置座凳、花壇、小品等,使整個居住區形成一種適宜交往、娛樂、休息的交流及放松場所。為了滿足兒童嬉戲的需求,庭院中還設置了草坪、花架、灌木及石桌等,既為兒童們創造了一個舒適、安全的活動場所,又可適應不同層次居民的休閑需求。環境設計以貼近人為宗旨,強調回歸自然的感受,還要注重居民居住時的觀賞性、可達性和實用性。
2.5多樣化設計
(1)社區多樣性設計。居住社區設計多樣性包括在城市總體分布設計與功能布局設計。在總體分布設計中,不僅要關注城市土地區位的經濟因素,還應關注城市文化區位的構成與城市整體社會網絡的結構。在微觀的功能布局上,應將重點放在不同類型居住社區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設計與創造居住社區的規劃布局。
(2)建筑的多樣性設計。居住建筑設計本身有著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設計的歷史傳統。然而一段時期以來,源自工業化以來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結合的立面設計可以出現在任何一種類型的居住社區里,居住建筑已漸漸失去其承載與表達不同文化認知、不同社會關系的特性,淪為一種批量生產的行貨。建構不同類型居住社區的空間特色,應要求建筑設計在風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選擇、材料運用等多個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區特色需求為設計依據,以滿足不同類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會需要為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3)居住區與服務區多樣性設計。主要分析交通、綠化、房型、物業管理及社區設施配套五項因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對居民選擇住房的首要性比較,以反映出不同類型居住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階層居住社區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選擇交通、綠化、房型、社區及設施配套,而物業管理基本上被列為最后考慮的因素。這既反映出這一類居住社區的區位弱勢,交通出行不便,綠化環境不佳;也反映出這一階層居民經濟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據不同類型居住社區的主體需求而不是根據人口規模進行設施與服務的配置,將是居住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
2.6 配套設施
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是現代社區的一項基本要求,這些設施包括家政服務、治安保衛、清潔綠化、文化集會、健身娛樂、郵政電訊、休閑購物等。
3 結束語
總之,通過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建筑、景觀各專業的基本特點的有機結合的設計方法,不僅能夠創造出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平衡,物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從中達到人、物、自然相互結合,促進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及不斷滿足人的心里需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薛慧平,等. 居住區生態小區的規劃設計[J]. 陜西建筑,2009,(06).
篇3
1.1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影響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的居住心理以及居住行為發生了變化:第一,需要層次的變化。人的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歸屬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人的需求是逐級發展的。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精神需求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居民對空間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在規劃居住區時,需要考慮居民對娛樂、文化等不同層次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為的變化。居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上班、送孩子上學、接孩子下學、買菜、做飯等,在計劃經濟環境下,居民的生活規律表現非常明顯,在設計居住區時需要充分考慮該因素。現代社會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如生活節奏加快、工作效率提高、私家車數量增加等,這些變化對居民的居住行為有著重大影響。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呈現集中化趨勢,出租車數量增加等。
1.2從居住區規劃逐漸向社區規劃轉化
社區是由共同利益、共同區域、共同目標的人組成的,其重點強調的是地域特性、特有風俗習慣下的生活方式以及地域觀等,社區規劃不僅是空間實體的規劃,同時也是以居住行為為中心的社會互動的空間表現。社區是由各個不同要素組成的系統,不僅需要為居民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同時還需要提供社區就業、社區管理、社區教育、社區交往以及社區服務等,創造出舒適的居住環境。
1.3居住區規劃理念變化
現代居住區規劃理念的變化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念。人類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規劃居住區時,需要考慮環境保護、污染排放、能源消耗以及土地資源等因素,合理規劃居住區布局,實現住宅區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人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居住區規劃的基本要求是滿足人的各種基本需求。在規劃居住區時,需要滿足人的居住需求,教育需求、文化需求、交往需求等精神需求,為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提供有利條件,保證規劃具有一定的彈性。第三,建立“共享社區”理念。在規劃居住區時,需要在空間和布局結構等方面體現“均好性”原則,需要為所有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其成為每個人的領地。需要注意的是,社區規劃的目的是為居民創造公平的環境,即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條件的人都能共享同一社區,如果居住區規劃不合理,則會出現社會分化的現象。第四,堅持“生態社區”理念。堅持“生態社區”理念,有助于構建生態城市。生態社區主要包括系統的綠地系統、環境保護,提高了社區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對社區地表的破壞。考慮社區的天氣、自然環境等因素,減少熱島效應。
2.居住區規劃中注意的問題
第一,了解和掌握居住區物質環境變化情況。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居民需求層次的變化,人們對居住區的交通環境、組織結構以及環境設計等方面要求更加嚴格,傳統的組團模式發生了變化,組團規模逐漸縮小,形成居住區—院落的模式。這種模式便于加強對居住區的管理,也拓展了院落空間。私家車數量的增加,給小區居民的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在規劃社區時,需要考慮私家車停車問題,分散社區內的人流和車流,將步行交通流線和綠色景觀結合起來,提倡居民坐公交車出行。城市設計理念在居住區規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景觀設計在居住區規劃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規劃居住區時,需要將城市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將景觀設計和住宅區設計結合起來。另外,科技也對居住區規劃有著重要影響,在規劃居住區過程中,需要考慮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管理等因素。第二,關注居住區規劃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站在城市發展的整體利益上看,合理規劃居住區,為居民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實現人與人間的平等,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有利條件。目前,在考慮居住區社會和經濟問題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保證居住區每個居民都能參與到社區管理中,了解和掌握居民的實際需求,鼓勵居民參與到社區管理中,增強居民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城市中的弱勢群體,提倡高收入、低收入等各階級的混合居住,有效緩解社會分化局面;積極引導投資部門參與混合住宅區建設,為居民提供一些就業崗位,有效地環節城市就業壓力;考慮居民的經濟能力,充滿滿足各階層居民的購房需求。第三,考慮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在規劃居住區時,需要充分考慮居住區可持續發展問題。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奧·萊奧波爾德曾經說過,人類需要摒棄合理利用自然只是經濟利用的傳統思想,需要堅持生態發展觀取向,不能將追求人類自身利益作為根本目的,肆意地破壞、掠奪自然。人類與自然之間應該是和諧的伙伴關系,不能將自然作為改造、開發和政府的對象。當更多的城市在大力發展房地產,將居住區作為經濟增長的重點時,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因此,在規劃設計居住區時,應該盡量節約土地,利用先進科技,減少資源的浪費和污染的排放,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強居住區的環境保護,大力加強生態社區建設,充分考慮城市的氣候環境以及居住區的生物多樣性環境建設等因素,擴大生態住宅規模,加強節能住宅的發展,實現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