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律范文

時間:2023-03-18 07:23: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刑事法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刑事法律關系  刑事處置權(刑事權利)  刑事責任(刑事義務)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刑法理論界對于刑事法律關系的研究遠遠落后于其他部門法,不僅如此,而且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及其內容等方面都未達成共識。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對刑事法律關系研究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刑事法律關系是一個純理論的問題,與定罪量刑無直接的聯系,沒有實際意義。但幾年以來,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刑事法治理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踐問題需要得到理論的解釋和指導。例如: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國家與犯罪人之間各自的權利義務及其相互關系。對于這些問題的正確解決,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刑法意識,同時也能為司法定罪量刑提供正確的指導。以下是筆者就刑事法律關系所作的一些初步探討。

二、刑事法律關系概念的界定

刑法作為一個部門法,它的調整對象十分廣泛。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中的嚴重違法行為。也就是說由于這些嚴重的違法行為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經刑事法律規范的調整便上升為刑事法律關系。由于刑法調整對象的廣泛性和調整手段的特殊性,造成了對刑事法律關系界定上的分歧。著名刑法家楊春冼教授認為:“刑事法律關系也稱刑法關系,即犯罪與刑罰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 俄羅斯學者則認為:“刑事法律關系是刑法實施以后,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關系。”以上的觀點存在不足,筆者認為:首先,作為一種法律關系必須要有明確的主體。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國家和犯罪人。其次,法律關系的形成必須要有法律規范的調整和法律事實的出現這兩個前提,兩者缺一不可。刑法實施以后,但由于沒有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這一法律事實的出現,因此此時不可能產生刑事法律關系。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刑事法律關系是由于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而導致的,經刑事法律規范調整而產生的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刑事權利和刑事義務關系。

三、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是以犯罪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前提的。因行為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犯罪人便要承擔由此行為導致的相應的刑事義務(刑事責任),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也因此啟用刑事處置權(刑罰權)來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

刑事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刑事法律關系產生后,消滅前,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刑事權利和刑事義務的部分變化。從《刑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從舊兼從輕”原則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個犯罪行為被舊法認為是犯罪,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的,適用新法。可知,對于同一個犯罪行為,由于新、舊兩個刑事法律規范對該行為的溯及力的規定,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刑事權利和刑事義務就會發生變化。

刑事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國家的刑事處置權的完全行使,犯罪人的刑事義務的完全履行。刑事處置權的消滅包括刑事處置權的完全行使和因特殊原因無行使的必要而消滅。刑事義務的消滅包括犯罪人承受的刑罰或非刑罰處罰的執行完畢和因一定的時效制度或赦免而消滅。引起刑事法律關系消滅的法律事實有:犯罪人的死亡,時效消滅,免除刑事責任,赦免和刑罰執行完畢。

四、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法律關系是以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為其內容的,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統一的:即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表現為兩者相互對應,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刑事權利和刑事義務,兩者之間也是對立而統一的。但長期以來,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存在兩個極端:一是只強調司法機關的刑事處置(職權),輕視犯罪人的權利;二是又只強調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忽視司法機關的刑事義務(職責)。使得刑事法律關系變成了一種單向的命令和服從的關系。誠然這種單向的關系,對打擊犯罪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以此同時,必然會造成嚴重后果,即:一方面國家司法權(刑事處置權)的濫用,另一方面犯罪人作為普通公民所享有的人權保障的相對缺位。這是不符合刑事法治發展趨勢的。正如著名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所說:“刑事法治的第一個內容是人權保障,并且以人權保障為核心”。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當明確司法機關的刑事處置權和相應的職責以及犯罪人的刑事義務和相應的刑事權利,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的進行和刑事法治建設的發展。

1、 司法機關的刑事權利和刑事義務。

司法機關的刑事權利是指基于國家憲法,對犯罪人實施刑事制裁的權力,也就是刑罰權。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求刑權:即請求對犯罪人予以刑罰處罰的權力。司法機關通過對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提起訴訟,要求對行為人的行為予以定罪的方式來實現。通常表現為公訴形式。

(二)量刑權:即對已被確定有罪的犯罪人是否科處刑罰及科處何種刑罰的權力。通常通過審判定罪量刑的方式來實現。

(三)行刑權:即對犯罪人執行刑罰的權力,也就是司法機關將判決所確定的對犯罪人的刑罰付諸實現的權力。

刑事權利義務在法律關系中應該是對等存在的,因此司法機關在行使刑事處置權的時,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刑事義務,即履行與其職權相對應的職責。具體包括:

(1)對犯罪人行使刑事處置權是司法機關的職權,同時也是它的職責,如果司法機關對于犯罪人怠于行使刑事處置權,使犯罪人逍遙法外,則構成司法上的不作為,屬于失職行為,應該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法律責任。

(2)承擔依法行使刑事處置權的義務。刑法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這是刑事法治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司法機關行使刑事處置權的準則。因而司法機關在行使刑事處置權時,必須履行以事實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義務。

2、 犯罪人的權利和義務

犯罪人的權利是隨著以法治、自由、平等為核心的近現代法律觀念而發展起來的。一方面,犯罪人是作為人而存在的,無疑應享有人所應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社會為了維護自身的穩定和發展,也必然要保護社會中的每個成員,并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而犯罪人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自然應該受到社會的保護,享有應該享有的權利;但另一方面,犯罪人由于實施犯罪行為而應該受到刑罰處罰,但他的公民資格并不因此而喪失,仍然享有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罪犯具有公民地位表明,刑罰關系是一種權利義務關系,而不是單純的權力關系。刑罰權的行使只改變了作了公民的罪犯的權利狀況,但并不否定罪犯的公民資格 .”

綜上所述,犯罪人雖然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應當受到來自于社會的譴責和非難。但他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仍享有基本的人權;同時作為普通公民,仍享有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權。在刑事法律關系中,筆者認為犯罪人所享有的權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求對其行為嚴格依法定罪的權利。《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因此對犯罪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和構成何種犯罪,司法機關必須嚴格依法認定,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2)要求對其量刑必須均衡的權利。《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犯罪人只在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和范圍內來承擔相對應的刑事責任,即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既不能主觀歸罪,也不能客觀歸罪,而要根據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承擔與罪行相適應的刑罰……

(3)要求在行刑時享有人道主義待遇的權利。刑罰制度所確認的財產刑和罰金刑的規定便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在沒收犯罪人的財產時,應保留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必需的生活費用。對犯罪人執行罰金刑時,如果犯罪人遭遇到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的,司法審判機關也應該酌情減輕或免除對犯罪人的罰金刑。

犯罪人由于實施了犯罪行為,應承擔三種責任:道義責任、社會責任和刑事責任。從道義的角度上來講,由于犯罪行為違反和侵害了社會善良倫理風俗,因而行為人就應承擔來自于道義上的非難,即道義責任。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犯罪行為侵害了社會秩序,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社會出于自我防衛的需要,便要對該種行為進行制裁,這樣犯罪人便要承擔來自于社會的非難,即社會責任。而從國家角度分析,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侵犯了體現國家意志的刑事法律所要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國家所要確立的穩定的法律關系的失衡,必然會引致來自國家的法律的制裁,而且是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即刑罰。而刑事責任恰是刑事法律規定的,因實施犯罪行為而產生的,由司法機關強制犯罪人所承受的刑事懲罰或單純性法律評價的負擔。 這三種責任是遞進的,前兩種責任均不能完全體現行為人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只有刑事責任才能綜合地且最終體現行為人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對社會個人、社會整體、國家利益的最嚴重的侵犯,因而犯罪人必須承擔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后果,才能衡平因為其危害行為給社會個人、社會整體、國家利益帶來的不利的后果。而這三種責任的承擔也最終突出表現在刑事責任上,這就要求行為人在刑事法律關系中要承擔的責任(義務)便是:依法認罪,依法服刑,同時還要相應地賠償因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及其家屬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The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of  The criminal legal relation

Jian chunlin , liu xianghe

( the law schoo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

Abstract: The criminal legal relation is a relation of criminal right and criminal obliga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crime people. The research deep to its, can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riminal law on one hand , the more important one embodies lying in it has great guidance functions to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on one hand. There is this text, probe into the right that crime people should be enjoyed in the criminal legal relation, review criminal right and obliga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crime people, promote the idea that people establish correct criminal  law consciousness and human rights and ensuring.

keywords : criminal legal relation;  handle right criminally(the criminal righ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a crime (the criminal obligation)

參 考 文 獻

1、H.庫茲涅佐娃、H.佳日科娃著:《俄羅斯刑法教程》,黃道秀譯,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陳興良著:《刑法適用總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篇2

【關鍵詞】中國 日本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責任主體

新《刑事訴訟法》的頒布成功地推動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與法律援助體系已更加成熟的日本相比,我國的刑事法律援助仍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分析二者的差距對明確我國刑事法律援助的未來完善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立法上確定將刑事法律援助提前至偵查階段的時間不同

我國在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對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作了重大調整,打破了以往律師不可介入偵查程序的。然而,此處介入偵查程序的律師并不具有“辯護人”的訴訟地位,學術界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也一直延續到2013年新《刑事訴訟法》的正式出臺實施才得以定論。根據新刑訴第33條規定,律師應當在偵查階段和審查階段以真正“辯護人”的身份為犯罪嫌疑人進行辯護。

與中國相比,日本早在2004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就認識到了偵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辯護權行使的局限性,從而對國選辯護人制度進行了擴充,將國選辯護人介入的時間提前到了偵查階段。日本著名學者田宮裕教授認為在日本刑事司法中的刑事辯護是“決定現行法生存死亡的核心點”,足以證明日本學者對刑事訴訟中辯護權的重視。日本在偵查中實施國選辯護人制度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案件的范圍限于“必要的辯護案件”。第二,犯罪嫌疑人選任國選辯護人必須提出財力申報書。第三,法官認為必要時,可以依據職權制定辯護人。第四,國選辯護人只能在律師中產生。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數量在法律援助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同

以中國江蘇省為例,江蘇省2006年11月~12月全省法律援助機構受理案件12630件,其中刑事案件4978件,占案件總數的39.4%;2008年11月~12月全省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9732件,其中刑事案件5653件,占案件總數的14.2%;2010年11月~12月全省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5569件,其中刑事案件797件,占案件總數的5.1%。分析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江蘇省每年11月~12月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數量在法律援助總量中的比重在逐年遞減。至此我們不得不反思,江蘇省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較為發達的經濟實力,刑事法律援助的狀況尚且如此,那么在廣大西部地區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1999年日本第一審刑事案件中有三分之二的被告人使用國選辯護人制度[3]。2007年地方裁判所審理的刑事案件中有四分之三的當事人選擇了國選辯護人。在日本的刑事法律援助中,越來越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傾向于選擇國選辯護律師為自己辯護,究其原因,日本刑事辯護的普遍性問題已經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保障刑事法律援助的“錢”和“人”都被逐步解決。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刑事法律援助的費用主要來源于國家的財政預算。在2000年以前,由于日本極為嚴格的司法考試制度,在全國203個地方裁判所和家庭裁判所支部管轄區域的市町城中,根本沒有律師或者只有1名律師的0~1地區并不少見,而且日本的律師大都集中于東京、大阪等大城市。2004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日本打破了司法考試通過人數的限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法律人才,刑事辯護的普遍性與有效性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進行刑事法律援助的責任與義務主體不同

國際社會一般都認為法律援助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國家理應以其財政支出保障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順利開展。然而在我國,法律援助卻逐漸演變成了政府以命令的方式讓律師承擔了大部分法律援助的義務。一些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事務所為了避免政府強行攤派的法律援助案件占用本所優秀律師資源,便委派那些執業年限較短或資歷較淺的律師從事刑事法律援助;甚至有些律師通過繳納金錢的方法代替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嚴重影響了我國刑事法律援助的有效性。

而在日本,律師通過律師聯合會與律師協會,形成了希望制、輪流制及希望輪流制這三種選任方法。其中希望制與輪流制體現了尊重辯護人的選擇;而輪流制與希望輪流制則有效避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集中選擇知名的優秀律師進行辯護的問題。國家作為刑事法律援助的絕對責任主體,憑借其發達的經濟實力為這三種選任方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保障。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立法方面、實踐方面與責任認識方面都與法律援助制度已近趨完備的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正視這些缺陷與不足,有助于在日后的發展中對癥下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日]西原春夫,李東海等譯.日本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東京:日本國成文堂,1997.

篇3

【關鍵詞】律師;違法執業;刑事法律責任;豁免

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有的人稱為律師的刑事法律責任,他認為:律師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律師在執業活動中,因其行為觸犯了刑法的有關規定而應當受到的刑制裁。刑事責任是律師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也有的人稱為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刑事法律責任,他認為: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刑事法律責任是指律師或律師事務所在執業活動中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稱為律師的刑事法律責任者與稱為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刑事法律責任者,其相同之處都認為刑事法律責任之發生與執業活動有關,都是在執業活動中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其不同之處在于二者對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的范圍出現分歧:前者認為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僅指律師個人的刑事法律責任;后者認為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不僅包括律師個人的刑事法律責任,而且包括律師事務所的刑事法律責任,也就是同時包括自然人犯罪和單位犯罪在內。但是,新《律師法》只有在第49條規定了律師個人的刑事法律責任,而沒有任何一條有規定律師事務所的刑事法律責任。所以,依照新《律師法》的規定,筆者所稱的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應當是指律師個人的刑事法律責任。

一、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也就是律師個人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實施了犯罪行為給社會造成危害,觸犯了刑律,依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法律后果。但對于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的特征,卻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律師刑事責任基本特征表現為:責任的主體為律師;責任的前提是與律師執業活動有關的犯罪行為;責任具有明顯的背職性。由于律師所扮演的特殊的社會角色,在法律現實中所取得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因而對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進行特殊的法律規制無疑是必要的,其違反法律所設定的義務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進而觸犯刑律的,由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有的認為律師刑事法律責任之屬性是律師“職業行為觸犯了相應之刑事法律規范。雖然刑事責任主體是特殊的,但刑事法律規范卻并不一定特殊,即相應之刑事法律規范并不一定專門為律師而設定,諸如律師行賄、介紹賄賂、泄露國家秘密等等。我國刑法第306條所規定之辯護人、訴訟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加拿大刑法典》第331條規定之受托律師盜竊罪等,是較例外的情況。在大多數國家,律師之大部分刑事責任都是普通規范而非特殊規范”筆者認為,律師刑事責任之構成特征應具備如下幾個:(1)犯罪主體的特殊性。即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僅限于執業律師,而不包括哪些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證書,而以律師名義從事法律服務業務的“黑律師”;(2)犯罪客體的復雜性。律師之犯罪行為一般指向其執業的相對人,如司法人員、當事人、證人等,其侵犯的客體比較復雜。一方面,其相關的犯罪行為直接侵犯了具體的社會關系,如律師行賄侵犯了司法機關的廉潔性,另一方面,律師之犯罪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律師職業的公信性,貶損了律師職業的社會形象;(3)犯罪與執業的相關性。有人認為“關于律師的刑事責任,要注意律師的犯罪行為是否與其執業活動有關,即要區分律師個人犯罪和律師職務犯罪。從個人角度來看,律師對其自身的與執業活動無關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屬于一般主體刑事責任,與律師刑事法律責任無關;從職務角度來看,如果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利用職務之便實施犯罪行為,構成律師的職務犯罪,則屬于律師的刑事責任。律師的刑事責任是律師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律師只有在其行為達到嚴重危害社會的程度、觸犯了刑法、并且應當受刑罰處罰時,才負刑事責任。”也就是說,律師之犯罪行為如果與執業無相關性,則屬于公民之犯罪。

二、律師執業刑事法律責任的種類與法律誤區

篇4

關鍵詞 英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政府部門 服務計劃

作者簡介:馬燕,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

工業革命之后,英國建立起了資本主義制度,現代法制建設起步較早,是當今世界上法律援助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對其他國家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從英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總體現狀來分析,還有提升的空間和完善之處,因此,需要專業的對口律師,著眼于更多大眾的利益,為最有需求幫助的困難人們,爭取最有利的結果,以確立英國現代意義上的最具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

一、英國法律援助制度的起源

在英國,由政府提供財政支持的法律援助制度開始于19世紀40年代,這也為現代英國法律援助制度的成功運作奠定了堅實基礎。1944年5月,應司法部長要求,英國拉什克利夫委員,針對法律援助的相關問題,對其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認為應該擴大廣大公民向法庭尋求平等的司法救濟,為社會司法公正、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法律權的實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同時,也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在促進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實現社會司法公正方面,法律援助又發揮著其他制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拉什克立夫委員會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制度,通過政府提供財政支持,資助私人執業律師為廣大經濟困難群體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要在所有法院均開展法律援助服務,并建議由法律專業界而非由政府部門或地方當局開展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實施工作。

二、法律援助資源的配置

首先,人力資源的支配使用。目前,英國法律服務委員會總部以及分部,其人數其計約為1700人,這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隊伍保障,保證法律援助的組織、管理和實施,尤其是現代化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法律援助工作進程也在不斷地加快,法律援助工作的效率也大大地得到了提升,促進了法律服務委員會職能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的提高了法律援助管理效率,提升了服務管理能力。所以,為了保證在今后效率的更加提升,政府決定將法律服務委員會的專職人員減少一部分,根據相關資料表明,預計將減少到1000名左右。如英國政府從2001年以來,要求法律服務委員會研究中心每年都要舉辦公平公開公正的調查活動,一是民事調查;二是社會司法調查,在調查活動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群眾以法律援助的形式,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需求,并且在工作中及時總結工作經驗,從而為以后法律援助工作的進行指明正確的方向。因此,在法律援助工作中,要加強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內外部的調查研究工作,進而為法律援助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重要的決策。

其次,法律援助經費的配置使用。對于法律援助經費的使用和配置,一定要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通常情況下,日常行政辦公經費和英國法律援助業務經費是分開撥付的。司法部長要根據《1999年獲得司法公正法》中的規定,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履行相應的法定職責,將適當數額的法律援助經費撥付予法律服務委員會,為其履行相關的職能和責任以及民事法律服務提供重要的支持,與此同時,司法部長還要將相關的日常行政辦公費用及時撥付于法律援助服務中心,在保證其各項專業職能順利完成的同時,滿足其各項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展開。因此,司法部門每年的預算要包括法律援助服務委員會的經費,并且日常費用也要納入其中,進而保證法律援助服務工作的正常有序展開。

從世界范圍內分析,英國法律援助是世界上經費保障最充足的法律援助制度。在這里有一組數據可以直接表明:

在1996—1997年間,法律援助業務經費開支15億英鎊/年;在2007—2009年間,20億英鎊/年,38英鎊/人;在2009—2011年間,為1.135億英鎊。

而且,目前這種局勢正處于不斷上升狀態,據統計,當前正在以每年5.7%的增長率上升。

三、英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應用

首先,法律援助服務計劃。一般情況下,社區法律服務計劃主要為困難群體提供以下法律援助服務:一般的法律知識和信息,以及如何取得法律服務等;就具體的法律適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和建議;告知當事人如何預防和避免法律問題的發生;通過和解或者其他合法途徑幫助當事人解決遇到的法律問題;為當事人提供法律程序上的幫助;提供其他法律援助服務。大部分的法律刑事案件都可以獲得法律援助服務的幫助,另外還有一些土地邊界糾紛案件、人身傷害案件、物權轉移案件等等,也可以獲得法律援助服務。其中,其服務方式,主要是通過法律幫助、法庭幫助、律和服務以及調解服務等方式進行,但是一定要加強個案申請評估,針對不同的結果,進而為當事人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而對法律援助資格也是一項重要的計劃內容。對于法律援助申請人而言,既要通過案情審查,也要通過經濟審查,方可獲得民事法律援助。一是申請人的案情審查,其主要內容包括案件勝訴的可能性評估以及經濟耗費評估。二是申請人經濟狀況審查,包括申請人的經濟收入,生活支配以及政府補助等等。只有在以上兩項內容通過的基礎上,才能保證申請人獲得應有的法律援助服務資格。

另外,還有刑事辯護服務計劃,其主要的認定程序同民事法律援助服務計劃大致相同,其中不同的就是在資格審查時,為了保證法律服務機構以及相關人員的規范性,要引入服務合同制度,建立相應的質量標志標準制度,以及完善的審查制度,保證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進行。

其次,法律援助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的建立。近年來,英國法律服務委員會為了保證法律援助服務的質量以及法律援助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對法律服務機構加強了評估,與此同時,英國政府還加大了投入,致力于法律援助法律體系以及質量監管體系的完善,建立起了一套適用于不同階層的評估方法和管理制度,提升了法律援助制度的適用性,擴大了其適應范圍。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服務合同制度的建立。政府部門為了要保證法律服務機構的規范性和確保相關人員的資質,引入了服務合同制度。由于服務合同的引入,英國所有的法律服務機構必須要改變原有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不能像原先拿著賬單要求委員會付款,而需要先與委員會簽訂合同,以合同的內容和規定為標準,在保證服務完成后,才可以獲得應有的資助,這樣,一方面,強化了法律服務委員會的職能作用,規范了服務機構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行為,加強了對法律援助服務經費的管理,另一方面,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最需要幫助的人獲得法律援助服務,得到經費幫助,保證了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最大限制地提升了服務效果。

第二,相關內外部質量標志標志和評估方法的建立。眾所周知,監督管理制度包括檔案審查制度、質量變化統計報表制度、專業質量標準、同行審查制度等質量標志標準制度和評估方法等。在這些監管制度以及質量標準的前提下,要想順利地從事法律援助服務工作,英國的各個法律服務機構,都必須要通過一定的審查方可進行,如對于某個質量標志的申請,尤其需要法律援助服務委員會提供經費時,就更加需要加強對其質量標準的檢驗,要求法律援助服務機構的資質一定要符合相關的質量規定。

第三,其他質量標準制度的建立。對于英國法律援助制度而言,不僅要統一的質量標準,而且也要具備相關的其他類別的質量標志標準制度,如某一案例中的個案幫助,或者是一般幫助等,因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其他個性標準來作為支撐和補充。但是,對于個別化的質量標志標準制度,在享有了法律援助服務的同時,卻不可以得到相應的經費支持。因此,從這個角度分析,英國法律援助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和評估方法體系,其又可以稱之為是世界上最完備,也是最為復雜的法律援助控制體系,目前,世界各國都以英國的法律援助體系為標準,加強對自己法律體系的完善和修正,而且,其也要受到了世界眾多學者專家的一致好評。如荷蘭著名的律師學者Guido,針對英國法律援助服務控制體系,進行了實地考察,在經過嚴格的項目審查后,提出:“同行審查是最有效的、最能發揮自我激勵作用的質量控制工具。”因為,在整個審查過程中,不僅組織專家進行辦案,加強對辦法過程的控制,而且,針對具體的案件,提供了合理的經費,運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對整個過程進行了有效地評估審議。與此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還發揮了很大的激勵作用,通過審查結果,同行法律援助律師可以加強經驗分析總結,并且從中找出自己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而為以后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英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

(一)明確目標

根據當前的發展形勢來分析,英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就在于法律援助服務效率的提高以及法律援助服務物有所值原則的實現,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要保證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確保人們在享有法律權利和獲得司法公正機會的同時,也要不斷地社會弱勢群體以及邊緣化群體得到法律幫助的實現;二是要加強對法律援助經費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加強對法律援助經費的重新關注,保證更多困難的人們獲得應有的幫助。另外,在追求法律援助工作效率的同時,要保證法律援助服務的質量,同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法律援助服務物有所值最大限度地實現。

(二)改善管理方法,拓寬領域范圍

首先,要加強對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領域改革。雖然,英國政府在2007年引入了合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法律援助服務的范圍,如包括非營利機構和事務律師在內的所有的法律服務機構。但是由于法律的本身的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的存在和影響,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不僅涉及到法律服務機構的利益,而且涉及到廣大社會公民的切身利益,后來只是簽訂了相關的意向書,并沒有升成法律條文,接著在2008年,廣泛征求了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對獲得法律援助方式和程序以及提高服務質量等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引入了糾紛調解機制。但是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還需加強進一步的改革,這就需要司法部門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強化對年輕一代律師事的培訓,實現法律援助服務一體化更好更快發展。

其次,要加強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領域改革。在2008年,為了保證法律援助的順利改革和實施,政府組織專家,在改革辦公室展開了法院試點計劃,而這項計劃更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以視頻會議的形式,來快速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服務的質量,加快服務的審查過程,提高服務效率。經過多方的努力研究,在2010年在部分警察局展開了進行,而該試點活動會在2013全面推廣實行。另外,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法律援助改革的需要,還要加強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自身的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找到工作的重點,深化改革,針對具體的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加強實時監督,與此同時,要以當前的市場機制為基準,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加強對法律援助服務的約束力,不斷地激勵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進步,突出其優勢作用,為更多的社會困難群體解決問題,進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斷完善和持續發展。

(三)建立完善刑事法律援助電話咨詢服務網絡

英國的CDSDirect可以方便公眾及時獲得法律幫助,同時又以較低的經費,在初期化解大部分的法律紛爭,節省司法資源。更重要的是,CDSDirect系由承擔法律援助的私人律師或公設辯護人進行服務,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足以保證電話咨詢服務的質量。隨著法律咨詢作為一項獨立的業務而職業化運作,法律咨詢在法律服務中的地位在上升,這也對英國刑事法律援助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網絡服務體系仍舊不完善,因此,要加強對相關因素的分析,從中找出不足,保證全天候的服務,并且要將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有效地分開,建立相關的咨詢崗位,由專業的法律援助中心人員負責,進而為人們提供更好好的法律援助服務。

篇5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

1研究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意義

中國新聞網2018年10月30日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在留守兒童群體中,54.5%為男孩,45.5%為女孩,留守男童多于留守女童。99.4%的農村留守兒童身體健康,但也有0.5%的兒童殘疾、0.1%的兒童患病。與2016年數據相比,0至5歲入學前留守兒童占比從33.1%下降至25.5%,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比例從65.3%上升至71.4%[1]。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中義務教育階段兒童比例高、數量龐大。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年紀小、分辯是非的能力弱,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這一階段的兒童在成長中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出現世界觀偏差、被犯罪分子教唆、受到侵害,甚至是成為刑事犯罪的實施者。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不能給予其良好的教育和保護,造成兒童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健康。缺乏情感關懷的兒童在成長中心理脆弱、偏激、敏感。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生活的重要環境,本應當承擔起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家庭調查、成長檔案管理等責任。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聚集的主要地區都處于經濟條件較落后的地區。作為農村邊遠地區的學校大多沒有能力為留守望兒童提供心理建設、法律援助的能力。全社會雖然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關注,但畢竟鞭長莫及。城市里的愛心志愿者距離他們太遙遠,不能給予及時的幫助。而邊遠地區的志愿者隊伍發展緩慢,也不能夠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幫助。因此,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刑事訴訟問題時,就需要刑事法律援助。研究如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刑事法律援助就有著重要意義。

2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中的主要問題

2.1缺乏專業機構與人員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特殊弱勢群體,應該有法律援助的專業機構和人員對他們進行刑事法律援助。然而現實情況是農村留守兒童大多聚集在偏遠地區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這些地區我國的法律援助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專業法律援助機構,以及專門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案件經歷和經驗的法律援助律師。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專項資金的支持[2]。

2.2刑事法律援助大多不能覆蓋訴訟全過程

農村留守兒童無論作為刑事犯罪的實施者還是被害者因其年紀小等因素在訴訟的全過程當中都應該給予法律援助,以保護其正當合法權益,以及身心免受二次傷害。但是,當前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不了解申請法律授助的流程,甚至不知道,因此在案件的偵查與起訴階段通常沒有申請刑事法律援助,援助律師通常是在審判階段由法院指定律師進行辯護[2]。而在調查取證等環節,涉事兒童沒有受到應有的心理保護。

2.3缺乏法律援助的評價機制

當前,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刑事法律援助沒有質量評價體制。律師工作繁忙,在面對法院指定的辯護工作時,有時精力投入有限,只做表面工夫,不能夠實現高水平的法律援助。

3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策略

3.1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專業機構、組建專業援助團隊

當前我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和一部分社會援助。解決資金問題是構建團隊的前提問題。司法部門應該關注到問題的重要性,申請更多的財政撥款,同時向全社會發起號召成立地區或全國范圍內的專項資金,吸納更多社會捐助。基于此,在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地區進立專業的農村留守兒童刑事法律援助機構并組建專業援助團隊,針對涉及留守兒童刑事犯罪的主要問題、兒童身心特點,研究法律援助的具體方案[3]。

3.2簡化法律援助手續,建立保護機制

簡化法律援助的申請和受理程序,擴大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圍,對于涉案的農村留守兒童,應給予覆蓋全過程的法律援助。同時建立對涉案留守兒童的保護機制,免其在案例審理過程中受到二次傷害[4]。

篇6

關鍵詞器官移植立法現狀刑事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127

一、器官移植的概述

器官移植是指摘取捐獻人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將其植入接受人身體內以代替病損器官的過程。器官移植包括同種自體移植、同種異體移植、異種移植,其中發生刑事法律責任的是同種異體移植,即本文論述的人體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涉及的法律關系包括器官移植的主體(器官移植的供體、受體、醫療單位以及相關醫務人員)、客體(主體的行為和移植的器官)、內容(受供體的生命健康權、自主權、知情同意權、隱私權)。上述法律關系不只受民法規制,如果有侵害受供體的生命健康權、知情同意權等權益的行為時,將會受到刑法的制裁。

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達到先進水平,但是,與此相關的法律規定卻未跟上步伐,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的器官買賣現象頗多,《刑法修正案八》增設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等相關規定前,對買賣器官、非法摘除器官的違法行為卻無法真正進行刑事處罰。該項法律規定剛出臺,對器官犯罪的打擊還需一段時間才有明顯效果。

二、我國器官移植刑事法律的現狀

我國器官移植犯罪頻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器官移植的專門立法欠缺,且現有立法不完善,刑法規定較晚且不夠細致,才出現鉆法律漏洞的鋌而走險的犯罪。

(一)我國器官移植的刑事法律規定

制約我國器官移植發展的主要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由器官移植產生的法律上的問題,這些法律上的問題產生了針對器官的犯罪,嚴重擾亂了法治秩序。我國的器官移植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技術上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與此極不相適應的是,我國器官移植立法工作卻進展緩慢。臺灣、香港、澳門分別于20世紀80、90年代邁出了器官移植立法的步伐,而大陸卻遲遲于2003年才起步,先后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安全管理暫行規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這些規定大多只是規定了器官移植技術層面上的要求,對于器官犯罪的刑事責任的認定一直未得到確定,其中《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三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器官,不得從事與買賣人體器官有關的活動。”,第二十五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經公民本人同意摘取其活體器官的;(二)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而摘取其尸體器官的;(三)摘取未滿18周歲公民的活體器官的。”但是,這些雖然規定了器官犯罪的刑事責任,卻由于刑法對這一犯罪規定的長期空白,導致在司法實踐中無法得到認定;2011年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出臺,第二百三十四條增設了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針對犯對罪象等的不同,應視其情況分別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或盜竊、侮辱尸體罪。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非法買賣器官的行為,規范了器官移植的秩序。

受立法經驗的欠缺、立法指導思想上的偏差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這些立法規定過粗,不便于司法操作,有些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有關買賣器官、侵犯器官受供體利益的行為還難以認定,比如進行人體試驗,并且這些立法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因此,在器官移植的行為過程中,對器官的來源沒有明確的規定,此處是模糊不清的,因為致捐贈器官的行為有時也是不合法的行為,從而衍生出黑市交易器官的現象猖獗。在器官移植方面我國仍缺乏法律依據的支撐。

(二)器官移植涉及的刑事問題

器官移植司法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刑事問題,具體涉及人體器官捐獻中的刑法問題、死刑犯器官摘除的刑法問題、人體器官來源的合法性的認定三個方面。

1.人體器官捐獻:

第一,受體范圍。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十條規定:“活體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體器官捐獻人的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有證據證明與活體器官捐獻人存在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系的人員。”這樣規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買賣器官”現象的存在,但這客觀上使符合配對條件的供體無法捐獻器官,導致器官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受體在狹窄的法定渠道無法獲得器官來源時,為延續生命會鋌而走險,去尋覓其他非法渠道,如買賣器官等,從而間接導致人體器官買賣生意興隆、暗地橫行。

第二,無償原則。器官捐獻提倡自愿、無償原則,是為了打擊、鏟除器官的非法交易,但是,這也客觀上減少了供體來源,加劇了供需失衡,并且也不利于供體的積極捐獻和術后康復。

第三,未成年人捐獻器官。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規定:“捐獻人體器官的公民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將未成年人排除在合法供體之外。但是,這客觀上限制了器官移植,由于親屬間的器官匹配度最高,患者可能除了未成年親屬外,找不到合適的器官。對于尸體捐獻,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死者的同意以保障移植合法。“自愿”的確定問題包括:死者生前未有捐獻意愿,或捐獻意愿不明確;死者生前同意捐獻,而其死后家屬不同意捐獻;死者生前無相關意思表示,家屬未置可否。

2.死刑犯器官的摘除:

在我國的器官移植中,死刑犯提供的器官占相當大的比例,原因在于缺乏對死刑犯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和法律保護。在司法實踐中,許多死刑犯生前并未有捐獻自己器官的意思表示,也未在其死后經其成年家屬同意,偷偷處理死刑犯遺體。更有甚者,不管死刑犯是否同意,在處決死刑犯之前,采用欺騙、麻醉等方式,強制摘取其器官。因此,有必要在此著重論述死刑犯器官摘取的合法性。

死刑犯作為一種特殊群體,盡管法律已經剝奪了其生命權,但卻并未剝奪其身體權及自主權,仍然享有作為人而應該享有的生命健康權、身體完整權,其依法依舊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捐獻自己的遺體或器官,仍適用器官移植的自愿原則。如果死刑犯生前不同意死后捐贈自己的器官,或者生前未作明確表示,被處決后,其親屬不同意捐獻其器官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摘除其器官,否則,要承擔刑事責任。因此,對于死刑犯器官的摘除,應提高關注,依法保護器官移植中的死刑犯的合法權益。

三、器官移植刑事立法完善

為了使器官移植合法、健康發展,打擊器官犯罪,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我國可以吸取世界各國器官移植立法的成功經驗,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器官移植法律,對器官來源、器官移植的監管等作出詳細規定,為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法律規定,也為刑法對器官移植的刑事規制提供前提,從源頭上遏制非法買賣人體器官。

(一)增設醫療機構的刑事責任

在器官移植的過程中,醫院往往也是人體器官犯罪上的重要一環,而刑法缺少對其的刑事處罰,未將醫院作為犯罪的主體。雖然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規定了醫療機構的刑事責任,但是規定較模糊,且法律責任偏于行政責任,并不能最有效的遏制醫療機構的犯罪行為。因此,要在器官移植專門法律及刑法中規定醫療機構的刑事責任,并區分單位犯罪及自然人犯罪,以刑事責任警示醫療機構禁止參與人體器官買賣。只有完善對醫療機構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規定,才能更好的規制醫療機構的行為。

(二)統一的“器官”范圍

由于《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的“器官”不包括人體血液、骨髓、角膜等人體組織,因此現行刑法未將同樣具有重大社會危害性的買賣人體血液、骨髓、角膜的違法行為納入販賣人體器官的犯罪中,導致司法實踐中對此類人體組織的侵害無法以犯罪認定。由于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對于骨髓、角膜的移植的危險性已經大大降低,因此針對對法益侵害程度的不同,應在刑法中對兩類移植中的犯罪行為進行區分,以避免某些犯罪行為的難以認定。

(三)認定跨國販賣器官犯罪

對于實踐中越來越多的跨國販賣人體器官的刑事處罰缺乏統一的刑事法律規定。我國的刑法雖然有屬地、屬人管轄等,但是由于跨國販賣人體器官的特殊性,對其單獨作出刑事法律規定會在實踐中較容易認定。

(四)人體試驗的合法性

對于人體試驗的正當、合法的進行缺少刑法上的解釋,不能統一認定。醫學界把動物移植到人的身體上的嘗試備受爭議,動物是一些病毒的天然宿主,這些病毒可能通過異種器官移植而感染人類。這些病毒本身或通過與人類病毒的基因重組有可能產生一種難以控制的新病毒,這種病毒在人類中傳播,后果將十分嚴重。因此,對異種器官移植問題必須在法律上作出規定,予以嚴格限制,違反的應該給予嚴厲的處罰。為了避免人體試驗中的犯罪行為,刑法應對其作出解釋,維護醫療秩序和法治秩序。

刑法應針對以上難題作出完善、細致的規定,并對現有的過于籠統的法條做出詳細解釋,從根本上杜絕器官交易。法律是規制和促進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最佳手段和必要手段,刑法的規制尤其重要,雖然我國在人體器官移植立法、相關刑法做得還不夠,但是我國可以通過吸取世界各國關于人體器官移植立法的有益經驗、刑法典的規定,并結合我國制度和規則,在加快人體器官移植立法的腳步,制定一部完備的人體器官移植法律的同時,完善刑法等相關法律,形成一個系統、完備的體系,這無疑將會促進我國人體器官移植事業加速發展。

四、結論

篇7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實踐;發展前景

1、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必要性分析

1.1法律平等性原則的體現。我國刑事法律的不斷完善,使得人權平等思想與法規條例得以有效結合,發展至今,刑事法律援助法規是否確立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法律完善與否和人權保障機制的重要指標。隨著人權平等思想普及范圍的逐漸擴大,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正在被更多國家采用。從國家人文角度分析,刑事法律援助機制的建立是社會人文環境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制度范疇中,刑事法律援助充分體現了人權平等的思想,也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刑事法律援助機制建立至今,已成為保障我國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實際應用中也更為有力的體現了法律的平等性原則。

1.2控辯平衡訴訟理論的要求。社會文明的進步促使法律法規在設立過程中更多考慮到人格尊嚴和人權理念,這使得被告人在接受審判的同時被賦予了訴訟的權利,能夠與控訴方進行交涉與抗辯,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評審過程和結局,以維護被告人自身權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訴訟方和辯護方是對審判結果影響最為有力的兩個因素,因此要保證審判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刑事法律援助評審過程中應著重強調控辯雙方的平衡關系,通過協調刑事法律中兩者之間的關系以保障裁判的公平性。

2、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價值探討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不具備明確的自我保護意識,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這就使得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處于劣勢,無法對自身的合法權益進行辯駁與維護。這就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條件,作為處于弱勢地位的當事人,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更為依賴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律師,以此律師在進行刑事訴訟之前,應首先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進行全面分析,并對其犯罪背景及其他相關信息進行調查,為之后的刑事訴訟做好充分準備。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未成年人在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律師的指導下行使訴訟權利,加之律師的辯訴和刑事法律援助機制的維護,都為未成年人提供了有效的司法援助。由于未成年人在社會群體中地位的特殊性,其犯罪具有主體貧困化和犯罪動機的簡單化的特點,這就使得刑事訴訟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必須注重案件對未成年的教育作用,并以此促使未成年心理的成熟,使其能夠盡快從錯誤中反省過來,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刑事法律援助機制的建立,不僅充分體現了我國法律體制的人性化,也有效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這在我國法律保障體制的完善中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3、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實踐分析

3.1刑事法律援助范圍問題分析。由于我國刑事法律援助機制尚未得到有效完善,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刑事法律援助的實施范圍,使得未成年人的部分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維護。在我國司法實踐過程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理主要包括法院指定辯護案件和未成年人自己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就2006年~2009年法院審理的未成年人案件進行分析可知,指定辯護案件占案件審理總數的絕大部分,在對未成年人指定辯護案件中,仍有部分未成年人沒有得到刑事法律援助。面臨當下部分未成年人無法得到有效的刑事法律援助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我國立法制度,通過將未成年人刑事保護列入到立法中,以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援助機制,在還原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主體地位的同時,實現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有效維護。

3.2刑事法律援助介入時間分析。結合現階段我國相關刑事法律的內容可知,在未成年人行駛指定辯護權利時,法院作為行駛主體,應參照刑事法律援助機制的規定,開展對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援助。而由于司法實踐過程中審理過程所需時間較長,造成案件審理拖沓,進而無法保證刑事法律援助的有效開展。有切實的解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中的時間問題,可以通過提前向未成年人發放告知函,使其提前申請刑事法律援助的方式避免時間因素對案件審理的影響。在對未成年人采取刑事法律援助過程中,充分考慮時間因素能夠進一步提升案件審理的效率,與此同時也為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援助提供了充分的準備時間,進而有力促進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法律援助的成功。

3.3法律援助經費問題。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數據可知,我國法律援助經費每年以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增長,其中比如2012年的14億元人民幣,就比2010年的10.12億多了將近四億。從援助經費的較大幅度的增長來看,我國政府及社會對于法律問題的重視程度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如果我們深究這里邊的問題不難發現,這些法律援助經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國家的財政撥款,雖然法律援助經費從總體上來說比較樂觀,但是由于我國法律受援人數數量比較大,因此這些錢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也就所剩無幾了。我國目前的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比較單一,這是導致法律援助經費大部分都來自于政府財政撥款的主要原因,雖然已經由民間自發的基金會或者是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的援助活動等,但是這些活動獲得的法律援助是有限的,并且僅僅靠政府財政撥款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國法律受援需求的,因此目前我國法律援助資金存在來源渠道單一的難題,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法律援助中心給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的援助案件的補貼是非常有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嚴重影響了律師辦案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繼續擴大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渠道,從物質方面推動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處理效率。

3.4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專業的律師隊伍,高素質高質量的律師隊伍是我國刑事法律的強力推動力,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其自身特點不同于成年人,因此辦案律師要更加注意和未成年人的溝通問題,對于未成年受教育后重返社會問題要特別注意。目前律師行業的現狀是刑事法律的援助報酬不高,許多專家律師通常不會在這種案件上浪費太多時間,因此這些案子都是一些經驗不足或者是水平不高的年輕律師來處理,這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快高素質律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處理效果和質量。

結 語

刑事案件是我國法律案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處理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造成這方面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要充分了解影響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發展的阻礙因素,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糾正和彌補,不斷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的相關規定,促進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英)丹寧勛爵.法律的未來[M].劉庸安,張文鎮,譯.法律出版社,1999.

篇8

「英文摘要Most academic writings about law in China get confusedabout strict liability and absolute liability because theycannot grasp their meanings comprehensively and exactly.Based on some cases in Anglo- American law systems, thisarticle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distinctions between strictliability and absolute liability.

「關 鍵 詞英美法系/嚴格責任/絕對責任/刑事法律

「 正 文

在國內研究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的嚴格責任制度的論著中,大都把嚴格責任與絕對責任等同,(注:這種等同包括名稱的等同或內容的混同。見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 194頁;張智輝:《刑事責任通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頁;劉生榮:《論刑法中的嚴格責任》,《法學研究》1991年第1期。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從所見的資料來看,它們是存在較大差別的,而明確這種差別,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一、嚴格責任(strict liability)

在嚴格責任出現之前,犯意(mens rea)一直是刑事責任構成的必備要件之一。一個人之所以被認定構成犯罪并需承擔刑事責任,除了因為他實施了法律禁止的行為外,還因為他在實施這些行為時具有故意、輕率、明知或疏忽等犯意。正如英國魯班特·克羅斯指出的那樣,“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在這樣一個格言中,‘沒有犯意的行為不能構成犯罪’——一個行為,如果沒有在法律上應受責備的意圖,就不能使一個人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罪犯。”(注:〔英〕魯班特·克羅斯等:《英國刑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頁。)在英美法系國家,經常被引用來證明這種觀點的是湯森重婚案(The Queen v Tolson)。(注:(1889)23Q.B.D.168,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18.)湯森的丈夫是一個水手,在一次出海后沒有回來。在當時惡劣的航海條件下,湯森確信她丈夫已死,因此在6年后與他人結婚。但婚后幾個月, 她的水手丈夫卻奇跡般地出現。于是她被控重婚罪。最后她被判無罪,原因是她雖然有重婚的行為,但她是在合理的背景下確認她丈夫已經死亡,因而不存在重婚的犯意。法官在作出判決時指出,犯意和行為兩者必須同時具備而且相互結合,才能構成一個犯罪;作為一般規則,如果犯罪行為的發生沒有相應的犯意的存在作為支持, 則不能認為是犯罪。 (注:Professor Bernard Brown,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19.)

但這種情況在19世紀末發生了一些改變。由于民眾健康和公共安全日益受到關注,有關勞資、福利、教育、經濟等社會立法相繼出現,侵犯公共福利的犯罪(public welfare regulatory offences)也被創制出來。這樣,在這些國家里,犯罪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有的由刑事法典(Criminal Code 或 Crime Act )規定的基本的和真正的(注:Professor Bernard Brown,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86.)犯罪,另一類就是以條例(regulation)形式規定的侵犯公共福利犯罪。于是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普通法假定犯意是構成每一個基本的和真正的犯罪的必要要素,那么這一假定是否也適用于由條例規定的“并非真正的”犯罪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的根據又是什么呢?

在這些討論中,一些侵犯公共福利犯罪的案件,如尼科爾斯訴霍爾案(Nichols v Hall 1873)、坎迪訴勒考科案(Cundy v Le Cocq 1884),首先被引入這樣一種觀念:對于某些犯罪,犯意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條件。(注: Professor Bernard Brown,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73. )在之后的謝拉斯訴德·魯曾(Sherras v De Rutzen)(注:(1895) 1Q. B. 918,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72.)一案中,法官進一步確立了在普通法中犯意作為犯罪構成必要條件的規則存在例外情況。這是嚴格責任早期運用的含義。

嚴格責任的這一內涵隨著另一相關問題,即被告犯意證明的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的討論而不斷豐富。雖然戴J.法官在上述的謝拉斯訴德·魯曾一案中已提出被告犯意證明的責任應改由被告承擔,但并未被采納。直到1905年伊沃特案(R. v Ewart)審理前,關于與案件相關的證明仍停留于這樣兩種情況:一是由控方證明被告的行為是出于故意或明知;二是控方只需證明被告存在被指控的犯罪行為就足夠了。伊沃特一案的審理開拓了第三種,也是介乎于上述兩種之間的證明方式: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愛德華茲J.法官在判決中指出,盡管在起訴時控方不需證明被告的行為是出于“明知”或“故意”,

或受某種犯罪心態(aguilty mind)支配, 但被告仍可通過向法院證明他事實上不存在犯罪心態而免除責任。(注: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85.)

這種情況維持了60 多年。 到了1970 年的斯佐布里奇案(R vStrawbridge)(注:(1970)NZLR909,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85.), 主審法官認為伊沃特一案在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方面走得太遠了,于是提出了這樣的修改:被告是有舉證責任,他可以提出適當的證據支持其論點,但最終的對抗被告的舉證(反證)權應留給控方。該案法官同時認為“犯罪心態”這一規定范圍太大,因此把被告免責的條件由原來的“必須證明他事實上不存在犯罪心態”修改為“只須證明他是在合理的背景下正當地相信他的行為不是犯罪。”

又過了20多年,到1983年的民航局訴麥肯齊案(Civil AviationDepartment v Mackenzie )(注: ( 1983) NZLR78,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84.)時,主審法官覺得有必要重新討論曾被斯佐布里奇案顛覆的被告證明責任問題,也就是說,對于涉及公共福利方面的犯罪,缺乏犯意(證明的內容又變了)的證明責任是否應歸于被告?該案涉及的事實發生于1980年11月15日,當被告麥肯齊即將結束一次觀光飛行而準備降落時,他駕駛的飛機的尾翼撞斷了兩條橫跨一條河的電話線。由于這兩條斷了的電話線繼續被飛機拖著沿地面滑行,當時在河床上的兩個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理查森J.法官在案件的判決中明確指出,在本案中,根據1964年《民航法》第24條第1款的規定, 被告的行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被告有沒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意,這是需要證明的,而證明的責任歸于被告。理查森J.法官進一步指出,雖然被告辯稱他沒注意到兩條電話線的存在,沒注意到飛機與電話線的碰撞和直到案發第二天才發現飛機尾翼的損毀,但這不能證明被告確實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意。

從完全排斥被告犯意的證明到要求被告證明缺乏與行為相關的犯意,從免除控方的舉證責任到要求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嚴格責任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漸進的和緩慢的過程。而我們現在討論的嚴格責任,是指這樣一種情況:對于某些特殊的犯罪,法官并不把犯意作為決定刑事責任的先決條件要求檢察官加以證明,只要被告實施了一定的為法律禁止的行為,而被告又不能證明自己“主觀上不存在過錯”,包括“已盡自己的能力注意和避免”,則被告可能被判有罪。

二、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ility)

與嚴格責任一樣,絕對責任是犯罪構成要素一般規則的例外。但與嚴格責任不同,絕對責任是指對于某些特殊的案件,犯意并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犯意的存在與否,不僅檢察官毋需證明,而且被告也不能據此作為辯護的理由;即使被告不存在值得譴責的過錯,即使被告的行為是基于合理的錯誤認識,即使被告認為自己具有犯罪定義所規定的某個特殊的辯護理由,只要檢察官證明被告實施了某種犯罪行為,被告就能被定罪。

上述的斯佐布里奇案或許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說明什么是絕對責任。1969年9月,斯佐布里奇誤把印度大麻的種子當作葵瓜子播種, 違反了1965年《麻醉品(管理)條例》。地方法院認為這屬絕對責任犯罪。這樣的結果是:被告是否明知那是大麻種子,這是不重要的,也不需要證明,只要被告實際上是違法種了國家禁止種的大麻,就構成犯罪了。

此案后來雖經高等法院改判,認為必須是“明知”大麻而故意種植才構成犯罪,但是關于絕對責任的存在,卻還是在司法判例中得到確認。這在上述的伊沃特案和1989年的斯塔克(Police v Starkey)案(注:(1989)2NZLR373,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84,P194.)中都有所反映。 由于主觀犯意的忽略,因此在絕對責任犯罪的情形下,被告刑事責任的承擔依賴于犯罪行為實施的證明上。

因此,與嚴格責任相比,絕對責任更是進一步把刑事責任的基礎建立于行為人的行為及其危害結果上,所以在運用絕對責任的場合,法官會認為是由于有關條款“更強調行為而不是行為人”。

關于這點,在AHI業務有限公司訴勞動部(AHI Operations Ltd.v Department of Labor )(注: ( 1986) NZLR645,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201.)一案中更有充分體現。在1983年10月10日,AHI 公司的一名雇員在操作一臺印刷機時,因印刷機上的防護裝置失靈,致使其手嚴重受傷。奧克蘭高等法院的法官在判決書中指出,盡管AHI 公司在這件事上不存在過錯,但是,由于(1)1950 年的《機械設置條例》第27條規定,每一機械的擁有者負有確定的、絕對的和全部的責任保證機械中任何具有危險的部分被牢固地、安全地保護起來,否則構成犯罪;(2)上述第27條清楚顯示它設立的是絕對責任犯罪;(3)AHI 公司違反了上述第27條的規定,因此,AHI公司構成絕對責任犯罪, 最高可被罰款2000美元,如果犯罪持續下去的話,每天還會被判罰100美元。

設立絕對責任的目的部分地是希望能更有效地提醒和促使公眾注意避免觸犯條例或法律,避免作出為法律禁止的行為,或者注意避免違反某種特定的法律義務,但能否真能達到這一目的,目前尚存在爭論。持否定態度者認為,沒有證據顯示絕對責任會導致人們“注意”程度的提高。如果一個人已經采取了一切合理的預先警告的措施,但當他知道無論他如何地“注意”,當真的出現損害結果時他都將不會有任何辯護理由和機會時,他就不會再采取另外的措施了。如果他確實已經盡了他的能力,運用了他的“注意”,那么對他定罪會違反刑事責任的基本原則,而且這種定罪的不公平性會導致對法律的諷刺和踐踏。

由于以上原因,而且嚴格責任被認為是與絕對責任接近但比絕對責任合理的制度,因此絕對責任的運用受到了更嚴格的限制,適用絕對責任的案例在數字上也很少。只有在行為必須用刑罰禁止而犯意又確實難以證明、或要證明犯意會不利于禁止某類必須禁止的行為時,立法機關才會確立;也只有在法官認為條例明確表明適用絕對責任的場合,法官才會選擇適用。

三、嚴格責任與絕對責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嚴格責任和絕對責任是在社會經歷由個人利益的保護向社會和公眾利益的保護的重點轉移,而傳統的刑罰不應加于無過錯者身上的原則備受限制的情況下逐步產生的。它們是運用犯罪構成的要素處理被告的刑事責任的過程中存在的兩個例外情況,所有關于嚴格責任和絕對責任的討論都是在犯意和刑事責任的關系的探討中展開和完成的。但是,另一方面,嚴格責任和絕對責任又是反映著對犯意要求的不同程度的兩個詞,它們是有區別的。

1.從適用范圍來看

由于各國的關注點不同,因此侵犯社會福利犯罪包括哪些內容,各國或地區的情況仍會有所不同。(注:見〔4〕,第68~70 頁;羅德立等:《香港刑法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幾類:第一類主要是違反食品衛生的行為,例如在菲茨帕特里克訴凱利一案和羅伯茨訴埃杰頓一案中提到的出賣摻假食品;(注:〔英〕魯班特·克羅斯等:《英國刑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頁。)第二類是違反酒類管理的行為,如把酒賣給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包括未成年人,謝拉斯訴德·魯曾一案中提到的當值警官和在坎迪訴勒考科一案中提到的已喝醉酒的人(注:

ProfessorBernard Brown,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73.)等。這第一、二類的情況在早期的案例中經常見到;第三類是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為,如危險駕駛致人死亡等;第四類是一些屬于普通法上的犯罪,如中傷性誹謗、褻瀆性誹謗和某些公害行為,(注:〔英〕魯班特·克羅斯等:《英國刑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頁。)例如工廠發出噪聲、污水流進了河道、臭味散發給了鄰近公眾帶來嚴重不便等;第五類是被認為對公眾安全有潛在危害的其他行為,如在畢曉普案件中提到的在一所沒有執照的房子里接納了精神病患者(注:〔英〕魯班特·克羅斯等:《英國刑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頁。)等。從性質上來看,上述的行為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或“真正意義上的犯罪,而是為了公眾的利益需要用刑罰加以禁止的行為”。

與嚴格責任不同,絕對責任適用的面比較分散。從司法實踐來看,適用絕對責任的情況主要見于:(1 )條例中明確表明適用絕對責任的侵犯社會福利犯罪,如沒有醫生的處方而擁有為法律所禁止的麻醉劑,出售沒有附充分告誡的潛在危險藥品(注:〔美〕羅伯特·考特等:《法和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12頁。 )和非法傾倒有毒廢物等。也就是說,除了條例明確表明適用絕對責任或要求檢察官證明犯意的少數場合,公共福利犯罪主要適用嚴格責任(注: Professor Bernard Brown,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86.);(2)個別由刑法典規定的不把犯意作為必要要件的犯罪, 例如一個男子與一個不滿法定年齡的女子發生性行為,雖然該女子是自愿的,而那男子也誤認為該女子已過了法定年齡,不具有通常所說的犯意,仍構成罪。又如引誘一個不滿法定年齡的少女脫離其監護人的監管,盡管被告有合理的根據認為該少女已滿法定年齡,仍被定罪(注:〔英〕魯班特·克羅斯等:《英國刑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頁。)。

2.從舉證責任及犯意不存在的情況對定罪的影響來看

對于刑事案件,一直是采取“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控方在對被告提出刑事檢控的同時,必須提供相應的包括證明被告行為、犯意及其因果關系的證據。如果控方能提供足以使被告定罪的證據,則被告會被定罪;反之,被告則會被無罪釋放。但這種情況在實行嚴格責任的案件中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包括兩方面:(1 )舉證的內容劃分為兩部分:關于行為及其違法性的證明和關于與行為相關的犯意的證明;(2 )舉證責任部分轉移:對被告實施的行為及其違法性的證明,仍由控方進行,但對被告的與行為相關的犯意的證明則交由被告進行。也就是說,在被告的行為經控方證明是存在的情況下,如果被告能提出合理的抗辯事由以證明自己在實施該行為時不存在過錯,或者在過失的情形下證明自己已盡注意的責任,則會被判無罪;反之則會被定罪。

但在絕對責任的情形下,被告有沒有犯意并不需要證明,只要被告實施了為法律禁止的行為,即被定罪。

可見,不論是在嚴格責任的場合還是在絕對責任的情況下,無犯意的情形都是存在的,但適用嚴格責任或絕對責任,結果是不一樣的;只有在嚴格責任的場合,它對被告才有意義。

嚴格責任與絕對責任的上述區別使法院把它們具體適用于案件的工作具有意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條例或普通法中清楚顯示它設立的是嚴格責任還是絕對責任的情況很少,因此在法院分析相關立法的意圖,決定具體案件的適用時,往往感到困惑。 例如在斯威特訴帕斯利(Sweet v. Parsley)(注:(1970) AC 132, cited in Professor Bernard Brown, 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76.)一案里,對于斯威特因為其租戶在她的房子里服食大麻,違反1965年《危險藥品法》第5條b款規定的行為究竟是絕對責任犯罪還是嚴格責任犯罪,高等法院與上議院的態度截然不同。上議院議員里德在判詞中指出,在大量的沒有清楚顯示是適用嚴格責任還是絕對責任的案件中,只能假定立法機關不打算把那些不存在可責難的過錯的行為定罪。(注:Professor Bernard Brown,Professor G Ferguson: Criminal Law, 1997, P176.)

四、關于嚴格責任與絕對責任的簡要評價

作為與以過錯為歸責根據相區別的刑事制度,嚴格責任與絕對責任是兩個遵循不同的歸責原則的責任判斷過程。嚴格責任在運用的早期主要是以把犯意的證明排斥于歸責過程為特征,而這一點與后來實行的絕對責任極為相似。

由于嚴格責任適用的犯罪大部分是過失犯罪,因此,它的設定主要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定之上:嚴格責任能更有效地迫使有關人士更負責任地注意他們的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行為。例如,它可以使一個賣肉的人更為小心負責地注意他所出售的肉是否適合購買者消費,可以使一個酒館老板更加留意和關心他的顧客是否具有法律禁止的情形。事實上,由于侵犯公共福利犯罪的控制效果主要在于潛在犯罪人而不是潛在被害人的預防程度,而嚴格責任所實行的部分舉證責任轉移消除了追究被告刑事責任的在犯意證明上的困難,實際上無形中加大了被告和潛在犯罪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可能,因此嚴格責任的實施有助于幫助潛在犯罪人抑制犯罪和再犯罪,因而在預防侵犯公共福利犯罪和再犯罪方面,嚴格責任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篇9

    [論文摘要]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實現這一原則,需要相關法律的完善和司法機制的保障。法律援助制度作為保障公民平等地進入訴訟程序的重要機制,是公民不論貧富都能平等地實現自身合法權益的前提條件。刑事法律援助在使公民獲得平等的司法保護,保障當事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實現司法公正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為一個國家法律健全、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一、法律援助與我國刑事法律援助現狀

    (一)法律援助及其特征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及法律服務人員,為經濟困難或者特殊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并減免法律服務費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我國法律援助有以下特征:1、法律援助是國家行為或者是政府行為,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實施。它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公民應盡的義務;2、法律援助是法律化、制度化的行為,是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受援對象為經濟困難者、殘疾者、弱者,或者經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對象;4、法律援助機構對受援對象減免法律服務費,法院對受援對象減、免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用;5、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訴訟法律服務,也包括非訴訟法律服務。

    (二)我國法律援助現狀

    從我國目前實施法律援助的情況看,在向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上,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政府性質的法律援助機構。在國家司法行政管理部門設立專門的法律援助機構,并在機構中配有執業律師來完成法律援助案件。第二種模式,律師事務所律師提供法律援助。在律師事務所執業的律師按照律師協會的要求,每年完成規定的法律援助任務。第三種模式,各種社會團體提供法律援助。例如,上海婦聯的婦女法律援助中心。第四種模式,各大學法學院的學生組織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學生們向社會弱者提供法律援助。

    二、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新構建

    (一)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為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及律師制度的基本內容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弱勢群體的辯護權的實現。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憲法、刑事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對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規定得較粗疏,缺少可操作性,基于此,才出現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公安部等部門通過通知及聯合通知等形式來對各階段的刑事法律援助進行補充和完善的情況。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大,東西部法治環境差距較大,所以在立法時應當建立起從憲法到法律援助法為主線,通過各省的地方立法加以具體貫徹落實的法律體系。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二)適當擴大應當指定辯護的適用對象。

    討論刑事法律援助的適用對象的擴大首先應該考慮擴大應當指定辯護適用對象的范圍。指定辯護的適用對象分為一般對象和特殊對象。一般對象即普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一國的律師辯護資源相對有限,不可能能夠滿足所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需要,所以需要制定有關標準加以分流,把有限的律師辯護資源投入給最需要該資源的那一部分人。在國際范圍內,由于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一,律師的發展水平也不相一致,所以聯合國設立了一個較為模糊的標準,即“在司法利益有此需要的一切情況下”。“而衡量司法利益有此需要的”最重要也最容易掌控的標準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罪名的性質及可能判處的刑罰。相對于英美及加拿大等國的凡被告人可能被處1年以上監禁就屬“司法利益需要”的司法實踐而言,我國目前刑事訴訟法及有關法律中可能判處死刑的才屬于應當指定辯護的規定顯然與聯合國的準則及有關國際條約的立法精神相去甚遠。雖然考慮到我國現行刑法中用多達47個條文設置了68種死刑罪名,占全部罪名的1/6強,但是由于并不是涉及死刑罪名的案件就必然屬于可能判處死刑的范疇,而且限制死刑的呼聲越來越高,考慮到死刑的適用范圍呈減少趨勢及刑事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呈增大趨勢的矛盾,在今后的立法之中宜對此項條件限制加以修改。由于刑法諸多條款中都將“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作為某一情節的量刑幅度,所以筆者建議把十年有期徒刑作為劃分司法利益有無需要的分水嶺,并等條件成熟時再作進一步擴大。

    (三)構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質量保障機制

    可借鑒國外一些做法,如瑞士,援助律師在結案時,交給法律援助中心一份詳細的結案報告匯報具體的情況,包括與當事人會談的次數時間,調查取證的次數與證據的數量,閱卷的次數,出庭的次數。法律援助中心在審核確認無誤后,才予以結案,并給予相應的援助補償。這種監管方式給援助律師進行法律援助提出了一個量的要求,但尚難于在質的方面進行監督。筆者認為,對此可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由于援助律師始終與當事人處于一種互動的狀態,當事人對援助律師是否盡職盡責履行其援助義務具有最直觀的感受,故法律援助機構可向當事人征詢有關援助最基本的情況,再要求援助律師作一個總結,兩相結合進行審查;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援助的水平和質量最集中反映于庭審過程中,人民法院作為整個庭審的主持者,并具有專業的知識,在結案后,由其依照法定的標準對援助者作一個評價將客觀地反映法律援助的真實面貌。通過以上過程,將會把法律援助納入有效的管理監督體系之中,從而提高法律援助的質量,保障人權、推進司法公正,最終實現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初衷。

    (四)構建滿足西部及貧困地區律師需要的律師制度

    按照西部及貧困地區的律師職業現狀,由于合格專業律師的匱乏及地方財政的窘迫,實施法律援助有相當的困難。而按目前的律師準入制度的發展及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需要,合格專業律師的缺口將越來越大。如果不能有效地為西部及貧困地區提供律師新生力量,隨著律師“孔雀東南飛”現象的加劇,不發達地區最基本的法律服務的需要將都很難滿足。我們在此方面所需要作出的努力不能再限于司法考試降低分數要求,而是要根據西部及貧困地區的現實需要來完善現在的律師準入制度。比如西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可以考慮通過對既會漢語又懂少數民族語言的法律工作者以考核的形式頒發民族地區律師資格證的辦法,增加滿足少數民族法律需要的律師數量。同時,可以鼓勵各社會團體參與到法律援助當中來。在我國西部,一方面在降低法律援助人才準入標準的同時,可以增加法律援助的參與群體。

    三、結語

    我國特別是貴州省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由于起步晚、制度不健全,從而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了很多對當事人造成權益損害的漏洞。正值《貴州省法律援助條例》頒布實施五周年暨貴州法律援助十周年之際,筆者從外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比較研究入手,通過對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新反思進而對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所謂挑剔以期進行完善。通過在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接受法律援助的范圍、法律援助的啟動程序、法律援助的質量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進一步構思完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一些改革。

    參考文獻

    [1]張耕主編,《法律援助制度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宮曉冰,《中國法律援助制度培訓教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3月版

篇10

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關系錯綜復雜,常常出現在民事和刑事上相互交叉或牽連、相互影響的案件,此即刑民交叉案件。我國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盡管對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已有部分規定,但司法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尚待解決。

刑民交叉案件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因同一法律事實同時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從而構成刑民案件交叉。此類交叉實質上是源于法規競合,由于刑法和民法都對該項法律事實作了相應的規定,且競相要求適用于該法律事實,造成刑民案件的交叉。

根據犯罪嫌疑的發現時間,這類刑民交叉案件又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二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發現犯罪嫌疑的案件,三是民事訴訟審結后發現犯罪嫌疑的案件。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第一種案件,適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即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被害人的民事損害賠償問題;對于第二種案件,主要實行“先刑后民”原則,即民事訴訟暫時中止審理,待刑事案件結案后才能審理,或者作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處理;對于第三種案件,立法沒有相應的規定。對于這類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爭議較多。其主要的問題表現在:其一,在刑民交叉案件處理模式上,是繼續保留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還是廢除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抑或其他?其二,“先刑后民”原則是否合理?應否酌情而定?其三,刑民判決的沖突問題如何解決?對于這些問題,學術界和實務界是各抒己見,看法相異。下文主要圍繞這幾個問題闡述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全文共6436字。

以下正文:

當今社會生活紛繁復雜,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關系錯綜復雜,常常出現在民事和刑事上相互交叉或牽連、相互影響的案件,此即刑民交叉案件。我國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盡管對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已有部分規定,但司法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尚待解決。

刑民交叉案件最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因不同法律事實分別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但法律事實之間具有一定的牽連關系而造成的刑民交叉案件。如同一行為主體實施了兩個獨立的法律行為,分別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但都是基于同一行為主體,法律事實牽連,刑民案件交叉。又如不同行為主體對同一標的物分別實施了犯罪行為和民事侵權行為,侵犯了不同的法律關系,但訴訟標的物牽連,刑民案件交叉。又因同一法律事實同時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或者侵犯的法律關系一時難以確定是刑事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而造成的刑民交叉案件。法律事實的復雜性和人類認知能力的有限性及差異性,決定了對同一法律事實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造成了公、檢、法三部門對案件性質的認識存在著分歧,有的認為是刑事案件,有的則認為是民事案件,形成了案件刑民交叉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另外,如果同一法律事實同時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也構成刑民案件交叉,此類交叉實質上是源于法規競合,由于刑法和民法都對該項法律事實作了規定,且競相要求適用于該法律事實,造成刑民案件的交叉,這是刑民交叉案件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一、人民法院在審理刑民交叉案件中遇到的問題

1)、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中的有關法律問題

刑民交叉案件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二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發現犯罪嫌疑的案件,三是民事訴訟審結后發現犯罪嫌疑的案件。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第一種案件,適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即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被害人的民事損害賠償問題;對于第二種案件,主要實行“先刑后民”原則,即民事訴訟暫時中止審理,待刑事案件結案后才能審理,或者作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處理;對于第三種案件,立法沒有相應的規定。對于這類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爭議較多。

2)、刑民事判決的交叉拘束效力

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是兩種不同的審判程序,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各自獨特的程序,因此兩者判決本來是不應當相互拘束的。但是由于我長期堅持民事審判中的保障社會公共秩序的作用,使得民事訴訟的構造與刑事訴訟雷同。民事訴訟在這種大環境下失去了她的獨立性,而大都采用刑事訴訟的做法,尤其是在收集、審查、采納證據的做法中。三大訴訟法證明標準的一致性,更是這種做法的外在表現。因此在我國三大訴訟法的判決具有相互拘束效力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在現代訴訟法理的發展中,民事訴訟的目的已經與刑事訴訟目的完全分開。民事訴訟的目的是解決糾紛,保護當事人的私權,主要關注的是保障私權。刑事訴訟的目的懲罰犯罪、保障人權,主要關注的社會利益。兩者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些各獨特的訴訟原則和程序,比如刑事訴訟中的無罪推定、上訴不加刑;民事訴訟中的處分主義、調解制度等。尤其是表現在證明標準上,大多數國家一般都采用刑事訴訟的“排除合理懷疑”和民事訴訟的“優勢證據”。這些都為刑事判決和民事判決不具有相互拘束效力打下基礎。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

(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裁定生效之前發現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

1.人民法院作為民事經濟糾紛而受理的案件,經審理不屬于民事經濟糾紛而有犯罪嫌疑的,應當根據民訴法裁定中止審理,并將案件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在經濟交往中,當事人往往為了實現和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對于一方當事人的犯罪行為很少向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報案,特別是國家利益受損而當事人獲利的案件。由于這類案件僅僅是有犯罪嫌疑卻并未作出有罪判決,因此不應當完全排除民事訴訟。但是1998年4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經濟糾紛案件過程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于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筆者認為,簡單地裁定駁回民事,不符合立法精神和司法理念。

根據《規定》的立法本意,人民法院受理民事經濟糾紛的案件后,經審理發現有犯罪嫌疑,就應當屬于刑法的調整范疇,而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條件,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也就是說,某一案件只要涉嫌犯罪就屬于刑法調整而絕對排斥民事救濟。對此,筆者認為,刑法與民法雖然都是保護人權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法律,但是二者在手段和功能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別,對公民權利保護的側重點不同,刑事救濟手段并不當然排斥民事救濟手段,在刑法所不能實現的方面應該盡可能發揮民法的作用,對于僅僅有犯罪嫌疑的經濟案件,不能駁回而應該裁定中止審理,并將案件線索和全部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不能在對案件進行偵查前決定案件是普通民事經濟案件還是刑事案件。如果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認為有犯罪嫌疑或者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則及時將案件退回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對案件繼續審理。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認為有犯罪嫌疑,經偵查終結,依法需要提起公訴的,將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人民法院根據案件刑事部分與民事部分的關系來確定案件的審理方式,如果刑事部分的處理結果不影響民事部分的處理,則可以將案件分開審理,如果影響民事部分的處理,只能按照“先刑后民”的原則等待刑事部分的處理結果,再對民事部分進行處理。

2.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已經立案受理的民事經濟糾紛案件有犯罪嫌疑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對于人民法院以民事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認為有犯罪嫌疑的,應當書面函告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接到通知必須立即裁定中止審理,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由于犯罪行為直接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一旦發現當事人的行為可能觸犯了刑律,必須立即通知人民法院并說明相應的理由,人民法院必須裁定中止民事訴訟程序,待刑事偵查終結后,根據民事部分與刑事部分的關系對案件進行審理,或者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對刑事部分審理終結后,再審理民事部分。

(二)人民法院民事判決、裁定生效后發現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審理。

人民法院在民事判決、裁定生效后發現法律事實涉嫌犯罪,應當立即裁定中止執行并通知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并將案件全部材料和線索隨案移送,經偵查終結,沒有犯罪事實的,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將結果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繼續執行原生效的判決、裁定。如果確有犯罪事實,依照刑訴法第一百四十一條之規定需要提起公訴的,且民事案件不是以調解方式結案的,人民檢察院通知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之規定,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原生效判決、裁定,而不論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是否正確,因為對同一法律事實,刑法上的處理方法與民法上的處理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對涉案物品,刑事上可能作為贓物處理,民事上則可能作為不當得利等方式處理;對于當事人的損失,在民法上可能通過賠償損失的方法來彌補,在刑法上則通過追繳的方法來實現,然后根據案件刑事部分與民事部分的關系決定適用的審判方式。如果民事案件是以調解方式結案的,則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權利和民訴法的處分原則,除非當事人有民訴法第一百八十條之規定,即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規定的,不得撤銷原調解書,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不變,僅就刑事部分單獨審理。

三、為了更好地正確處理刑民交叉案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適用“先刑后民”原則處理刑民交叉案件

筆者認為,審判實踐中應遵循“先刑后民”原則處理刑民交叉案件,有利及時準確地打擊犯罪,避免犯罪分子逃脫刑罰制裁。目前相關的司法解釋已為“先刑后民”原則提供了法律依據。1985年8月19日、1987年3月11日兩高—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和《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均明確規定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涉嫌經濟犯罪時應及時移送偵查機關處理,1997年11月25日和1998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和《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又進一步加以具體和明確。

“先刑后民”的主要做法是:以典型的合同詐騙案件為例,在合同相對方選擇民事救濟主張民事權利時,受訴法院應先按民事訴訟程序立案審理,審理中如果發現存在刑事詐騙犯罪嫌疑時,應先裁定中止民事案件訴訟,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如果合同詐騙犯罪成立,民事案件的審理應視刑事案件追贓退賠情況或者當事人是否已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而定。若刑事案件已追贓退賠給受害人或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已判決返還財產或賠償受害人經濟損失的,則民事訴訟程序應終結(由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裁定駁回);若刑事案件沒有追贓或者受害人沒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則應在刑事案件判決生效后再行恢復原來的民事訴訟程序,并依法就民事爭議作出判決結案。在合同相對方選擇刑法保護時,則按刑事訴訟程序解決,受害人也可一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保護自己的民事權益;若刑事案件沒有追贓、責令退賠或者受害人未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19日施行的《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5條“犯罪分子非法占有、處置被害人財產而使其遭受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追繳或責令退賠。被追繳退賠的情況,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經過追繳或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的規定,則受害人可以在刑事案件判決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主張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受訴法院此時依法應予立案審理。被告人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并不影響其承擔民事責任。追繳或退賠只是通過人民法院的公權力對因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的被害人所給予的一種法律救濟,如果經過追繳或退賠,仍不能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被害人有權通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途徑獲得法律救濟,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充分地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為了將“先刑后民”原則固定下來,有必要對《若干規定》作相應修改。《若干規定》第十一條:“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建議修改為:“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存在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中止訴訟,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如果經刑事審理認定犯罪成立,應當裁定駁回民事或裁定撤訴;如果經刑事審理認定不構成犯罪的,應恢復民事訴訟程序。”《若干規定》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并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并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并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建議修改為:“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并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中止訴訟,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或檢察機關,并送達當事人;經刑事審理認定犯罪成立的,應當裁定駁回民事或裁定撤訴;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并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2、允許當事人在合同詐騙中選擇提起“刑附民”訴訟

當事人在合同詐騙中提起“刑附民”訴訟符合刑訴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精神。所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由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即經濟損失的被害人,以及人民檢察院對國家財產、集體財產因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遭受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出要求賠償的訴訟活動。最高法院1980年7月16日批復規定:“關于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問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辦理,但應限于附帶賠償物質損失的民事訴訟,不宜擴大附帶其他民事訴訟。”最高法院《若干規定》第八條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被害人對本《規定》第二條因單位犯罪行為造成經濟損失的,對第四條、第五條第一款、第六條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被告人未能返還財物而遭受經濟損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一并審理。被害人因其遭受經濟損失也有權對單位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若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2000年12月4日最高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以上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因犯罪而遭受物質(經濟)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合同詐騙中的受害方可以通過附帶民事訴訟減少訟累,及時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減少犯罪分子所造成的損失。

3、合同詐騙中的受害人財產損失可通過多種渠道救濟

合同詐騙中受害人的財產損失除了向法院提起“刑附民”訴訟,請求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外,還有其他三種渠道:首先可申請公安、檢察機關直接返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追繳的財物中,屬于被害人的合法財產,不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應當及時返還被害人¨¨¨”第三百三十九條(二)規定:“對扣押在人民檢察院的犯罪嫌疑人的違法所得¨¨¨,需要返還被害人的,直接決定返還被害人。”最高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體的解釋(試行)》第二百五十六條規定:“對于被害人的合法財產,被害人鳴確的,扣押、凍結機關應當及時返還。”從以上司法解釋可以看出,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司法機關原則上應當直接返還。其次由法院刑事判決追贓。第三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

4、明確合同詐騙判決后的涉案財產由法院執行庭(局)執行

筆者認為,如果刑事案件已判決追贓或責令退賠,可由刑庭依職權移送本院執行庭(局)執行,追贓后退賠返還受害人;如果受害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可在判決生效后由當事人直接申請強制執行,由法院執行庭(局)負責予以執行。理由:一是由執行庭(局)執行此類案件有理論支撐和法律依據。從性質上看,刑事追贓是一種對犯罪行為所生之債強制予以清償的司法制裁措施,在本質上卻屬于民事范疇,因此刑事追贓判決與民事判決的執行并無不同;從目的意義上看,刑事追贓目的意義在于保障被害人財產權利受犯罪行為侵害后司法救濟,與民事判決是相同的。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一條已明確規定執行機構的職責,是專門負責執行工作,而此類案件的執行又屬于執行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由法院執行庭(局)負責執行此類案件有其法律依據。二是由執行庭(局)負責執行符合審執分離司法體制改革的精神。三是由執行庭(局)執行有利于執行資源的優先組合。執行工作是一項專門的工作,執行庭(局)作為人民法院專門的執行機構,有符合執行條件的專業執行人員和豐富的執行經驗,所有這些都是刑庭所不具備的。為此建議修改最高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條、第19條的規定,增加規定執行刑事追贓判決屬執行庭(局)職責和業務范圍,并明確該類案件由刑庭依職權移送。

注釋

1998年4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經濟糾紛案件過程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1985年8月19日、1987年3月11日兩高—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和《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

1997年11月25日和1998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和《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19日施行的《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