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問卷調查網站范文

時間:2023-03-20 07:3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線問卷調查網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在線問卷調查網站

篇1

1、百度搜索“問卷星”,進入官網;

2、登錄自己的賬號,找到之前制作好的問卷調查

3、點擊“設計問卷”下的“設計向導”;

4、點擊下面的“導出問卷到word”;

5、點擊“保存為word文檔”。

篇2

    對于可用性的研究,依賴系統、設計目標以及用戶滿意度等因素而有不同的重點,尤其是移動電子商務網站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特殊形式。ISO可用性概念強調了有效性、效率和用戶滿意度。有效性是指用戶可以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網站順利完成交易商品的任務或是瀏覽和搜集信息的任務。效率是指用戶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網站能快速完成自己的任務。滿意度是指用戶使用網站進行交易時應該覺得舒適而滿意,用戶方便、快捷地在網站中完成了目標任務[3]。Jakob-Nielsen從用戶滿意度出發,認為可用性維度包括效率、易學性、可記憶性、滿意度、容錯性等五個要素[4]。這其中,有效性、效率、滿意度等都需要進一步分解成可以直接度量的指示變量。微軟公司開發的微軟可用性指南(MUG)包括:內容、定制服務、易使用性、促銷和情感因素,形成了對移動電子商務網站進行啟發式評價的基礎。而且,這5個指標還可以進一步分解成幾個小指標,當然,每個指標的權重是不一樣的。結合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網站的特點和消費方面的因素影響,對這幾個指標進行了細化的歸納和總結。上表列出了MUG指標、Nielsen可用性維度、ISO可用性之間的聯系。從表1可以看出,MUG指標基本包含了Jakob-Nielsen可用性維度和ISO可用性的涵義。

    二、移動電子商務可用性的特點

    (一)移動電子商務的時刻在線眾所周知,市場推廣一般是通過單獨的渠道進行,如郵件或離線文件,現今的移動應用程序需一直在線。移動用戶的長期在線對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程序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們更多的是根據用戶間接活動,如登入或訪問一個網站,并非依賴于用戶的直接行動來提供優惠和價值服務。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用戶可隨時隨地地獲取所需的服務、信息和娛樂。(二)移動電子商務的整合現代移動電商應用的關鍵是整合各種資源為客戶提供價值服務,網頁和移動解決方案的無縫鏈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想社會網絡那樣整合前端,或者在后端提供優惠、進行促銷等,都不盡人意,但這對移動電商應用程序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的商業社會的生活把過去的營銷、購買、服務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變化將這些流程緊密的整合到一起,同時移動電子商務能為客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合作伙伴,不必像過去那樣交流。(三)移動電子商務的大眾化現代電子商務應用程序被寫入移動設備應整合具有營銷和促銷活動特性的社會化媒體。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領域,通過創造性的方式使消費者和他們的網絡系統參與進來,允許用戶成立小組進行分享與協作。(四)移動電子商務的游戲化手機游戲收入在增加,它能發揮電子商務產品的巨大潛力,但競爭也在加劇。手機游戲收入翻番的同時,游戲商也增長5倍。如果不算專為海外制作產品的開發商,國內至少5000家游戲公司在爭奪手游市場。2013年的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形成產品上線密集期。(五)移動電子商務的語境意識也許手機比起個人電腦和桌面瀏覽器最持久的優勢是它具有在用戶操作過程中提供語境的能力。不管是通過用戶登錄跟蹤他們的位置,還是根據用戶的喜好傳遞動態的自定義菜單,或是簡單的將用戶行為與相對流行的產品相混合,在用戶使用移動電子商務應用程序時,對消費者語境的理解和采取的行動,是其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六)移動電子商務的多樣化終端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突破以及政策環境的優化,未來移動電子商務入口將更加多元化,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各種終端設備都有可能成為用戶下單的入口,各種終端購物模式也逐漸趨向融合。實行多樣化終端是移動設備繁衍發展的開始,即各式各樣的設備,在不同平臺運行,在傳統電子商務之外開闊更廣闊的的空間,使很多電子商務不敢想象的事實變成現實。近年來,全球移動支付市場呈現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全球移動支付收入自2004年起實現成倍增長,從2002年的55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近20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0%。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移動支付業務,我國移動電子商務近些年來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具體數據由如下圖所示:注:移動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億元)

    三、移動電子商務可用性研究案例

    (一)研究背景根據《中國互聯網熱點調查報告》[5]和《2013年移動互聯網藍皮書》[6]的分析得知:移動電子商務的魅力正在日益呈現;年輕用戶的很大一部分購買力,或將通過移動電子商務來完成;移動設備上,更多的是沖動消費。目前,智能手機雖然發展很快,但手機性能、屏幕尺寸和聯網速度都制約著用戶購物體驗,局限的小屏幕和多變的消費場景不適合做復雜的購買決策。我們針對移動電子商務的特點,結合啟發式評價方法研究移動電子商務體驗活動的行為。(二)測試用戶的選取我們通過專業調查網站設立問卷的方式選取了60人進行問卷調查,受試者需要有移動網絡購物的經驗。同時要求被調查者登錄指定的網站,填寫調查表,并在指定的時間之前收回調查表。(三)問卷設計在啟發式評價中,利用“清單”(checklist)進行移動電子商務的可用性評估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它通過清單設定的基準,來檢查評估其可用性問題。此問卷設計采用清單式的形式,一般采用李斯特5等級度量法,即將各基本要素對網站可用性影響的重要程度從1到5分為無影響、影響較小、影響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調查的內容包括用戶的基本信息、使用移動網絡的影響因素。(四)調查結果在對問卷進行篩選后,得到53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86.7%。其中包括下列標準的問卷判定為無效:被調查者無通過移動網絡購物;問卷填寫不完整;整份問卷的選項相同。初步分析問卷,有效問卷回答者平均年齡24歲,選取樣本全部有過移動網絡購物,因此可以認為他們能對移動電子商務的可用性作出正確的判斷。(五)結果分析和建議通過移動電子商務的問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幾個結論:目前移動電子商務的可用性存在著很大的改進空間;大多數的用戶完成任務的準確率、完整性和滿意度不是很高;網站應注重網站建設的可達性設計,方便消費者快捷的到達網站的任意界面;移動電子商務網站的設計,其目的是方便消費者進行購物,所以網站的設計應考慮易讀性;網站應盡可能的讓用戶迅速掌握使用方法。

篇3

關鍵詞:管理類本科生;自主學習;網絡環境

1引言

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是與傳統教學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1]。對于網絡自主學習,網絡教育平臺是影響其效果發揮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社交教育平臺有騰訊課堂、網易開放課、blog、論壇和百度搜索引擎等。社交式教育平臺最大的特點是社會化,信息交流自由和廣泛,是集體智慧的分享和共生。另外,網絡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計算機和多媒體的運用,更多實現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2014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了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手機用戶達83.4%,首次超過PC使用率。平板電腦2014年底使用率已達34.8%,高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網民使用率51.0%[2]。現今我國高校校園網普遍建立,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成為重點研究的課題。當前不僅是要運用信息技術改變高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習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快速的生存環境[3]。有數據顯示,中國在線教育市場投資額已經突破4.7億元。顯然,自主學習與網絡環境的結合儼然成為不可抵擋的現代學習重要方式,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環境非常熟悉,因此探究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現狀,可以為高校改進、完善教學質量提供一種新視角。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文獻法和訪談法探討了桂林高校管理類本科生的學習現狀,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建議。考慮到時間地域以及問卷的回收問題,問卷調查法分為實地發放和網絡發放兩種形式。網絡問卷通過目前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網絡調查網站“問卷星”發放,設有填寫條件設置,保證問卷回收的有效性;實地問卷的填寫則采取隨機的方式,填完立刻回收。本次主要針對桂林市高校的管理類專業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主要內容是:①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一般行為和態度。②學生對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情況及教師的指導情況。③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的優點與弊端。④影響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效果的因素。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71份。

2問卷調查的主要結果

2.1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一般行為和態度

首先調查的是學生平時每天用于上網的時間、上網時間中用于自主學習的比重和所進行的網絡自主學習活動(見表1)。調查數據顯示,49.82%的學生有涉及網絡自主學習,36.53%的學生是很少且幾乎不涉及網絡自主學習。表1數據顯示,73.43%的學生查找或下載學習資料,60.89%的學生瀏覽課件,58.67%的學生使用應用學習軟件等。

2.2學生對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情況及教師的指導情況

從學生對網絡學習資源的了解以及利用情況、教師是否對學生有自主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進行調查(見表2)。表2的數據顯示,有80.44%的學生使用手機學習軟件,66.05%的學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資料等。調查數據統計得出,個別老師建議網絡自主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的比例占64.58%,很多老師建議的比例只占22.51%。

2.3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的優勢與弊端

雖然互聯網的帶動給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帶來許多優勢,但同樣有其弊端之處,我們從這兩方面分別進行了調查(見表3)。調查數據顯示,77.49%的學生認為能夠獨立的學習和能有目標、有計劃地學習以及能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67.53%的學生認為可以自己選擇學習材料等。表3的數據顯示,64.58%的學生認為受到自己以及周圍的人QQ、手機接聽干擾,63.84%的學生認為網絡環境繁雜、網站良莠不齊、易受干擾等。

2.4影響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效果的因素

該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學生在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選擇解決困難的途徑和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專注度去調查(見表4)。從表4的數據顯示,67.16%的學生認為網絡資料太多不知道如何進行選擇,57.56%的學生認為沒有濃厚的學習氛圍、自律性不強等。調查數據顯示,有28.04%的學生選擇繼續深入查找網上的資料,22.14%的學生選擇自己思考等。

3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效果不佳的主要影響因素

從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一般行為和態度來看,四個年級的學生情況各有不同。大學四個學年的課程量和學習量不一樣,大一大二的學生更側重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方式鞏固課程知識,大三學生是全面學習專業課程階段,大四的學生是找工作和實習的階段,對網絡自主學習的需求較少。在涉及網絡自主學習的活動方面,除了與教師和同學利用QQ等進行學習是交流學習之外,其余均是單獨學習,反映出學生缺乏與他人交流學習的意識。從學生對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情況及教師的指導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對網絡學習資源雖有所了解,但對其利用方面則有所欠缺。一是學生不夠了解各種網絡學習資源;二是大多數學生使用最多的是手機,首選的多是手機學習軟件和搜索引擎。從教師的指導情況上看,只有22.51%的老師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老師還未意識到網絡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多是建議學生去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二是其對于網絡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的認識有限。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弊端方面,學生認為最干擾的兩項是自己和周圍的人QQ和手機接聽干擾以及網絡學習資源繁雜、學習網站良莠不齊。一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學習有許多誘惑,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自制力;二是學生不懂選擇合適的網絡學習資源。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不懂選擇網絡學習資料、有較多網絡學習外的誘惑和缺少老師的輔導和答疑等。一是學生沒有結合所學的知識去選擇網絡學習資源;二是網絡環境下學習存在許多誘惑,并缺少濃厚的學習氛圍,對學生有很大的挑戰;三是教師對于網絡學習答疑缺乏意識,仍停留在傳統學習那種答疑模式。

4對策

根據上述調查分析結果,對學生、老師、網絡平臺建設以及教育體制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4.1優化網絡環境建設,加強網絡教育體系建設

建立一個便捷、安全、方便學習的網絡教育平臺體系是提高網絡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一是需要學生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選擇網絡學習資源。網絡學習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推廣和支持力度不夠的原因。教育部應該加大教育投資建設精品課程和升級圖書館硬軟件,高校則向老師和學生積極推廣圖書館以及這些軟件和平臺。二是網站的設計要突出重點,在內容呈現上從難到易的過程,并且重視知識的遷移,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知識拓展和相關學習網站的鏈接。

4.2引導學生提高自控能力和主動性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每天的上網時間中用于學習的比例很少,且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及容易受到學習外的網絡誘惑。首先,學校制度方面可以晚上提早關燈、在上課時段上課地點安裝手機信號屏蔽器等。其次,在提高大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學校可以不定時地組織自主學習考試,以便檢驗學生前一階段的網絡自主學習的情況;在評獎學金時把網絡自主學習作為一個加分項;學校應該注重心理教育,旨在增強大學生學習動機。

4.3培養分享意識

針對分析結果中提到學生喜歡單獨學習的問題,筆者認為網絡自主學習雖然強調的是自主學習,但是同樣離不開和別人分享、交流學習信息,這需要教師鼓勵學生交互式學習。分享意識的培養須靠激勵措施,如可建立專門討論的網上交流平臺,按專業分并將老師納入平臺,問答體系相呼應,而每個學生有自己的賬號記錄,分享時間和知識必須達到最低時數。

4.4強化教師在網絡指導方面的作用

從教師的指導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教學模式,較少對學生進行關于網絡自主學習資料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了強化教師在網絡指導方面的作用,可以把網絡指導納入教師的績效考核中,并且在教師評職稱時把對學生的網絡指導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核因素。同時,學生在進行網絡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無法及時獲得教師的解答,因為教師仍停留在傳統學習下固定教室固定時間段的答疑模式,這方面可以通過規定教師的網絡輔導時間、統計教師在校輔導時間與回答輔導的記錄量等來考核與引導。

4.5加快教育教學改革

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效果與教育體制息息相關,教育質量要上新臺階,一是以全面實施素質以教育為導向,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國家標準體系和評價導向機制;二是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善普通大學的辦學條件;三是加強教師的隊伍建設,對教師進行培訓;四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現代化[4]。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技術 在線評論 簽到 技術接受模型

[分類號]G354

1 引言

近年來,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融合為人們隨時隨地開展在線商務活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據調查顯示,2011年第1季度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3.43億,在整體上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在線評論是基于互聯網傳播信息的一種共享模式,指購物網民發表有關購物體驗的正面或負面的信息,借助網絡效應讓各種人群和機構看到,為其他消費者選擇產品提供參考,也成為企業改進產品、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信息來源。根據CNNIC的報告,大部分用戶搜索到目標商品后,除了關注商品本身的屬性外,還會瀏覽用戶評論等商品相關信息,但是購物網民中只有29.5%的人購物后有分享購物信息的行為。由此可見,對大量潛在的網絡購物者來說,與購物經驗有關的評論信息是稀缺的。受到新技術以及評論需求的驅動,2010年7月,著名團購網站大眾點評網推出了“Yelp+Foursquare”的新型模式,開設了“簽到(check-in)”專欄,智能手機用戶通過簡單的操作將所在商鋪的位置、感知產品或服務質量等信息通知給好友,同時大眾點評網也將接收到的評論信息展示在網站上,為廣大網友提供消費參考。網站聯合商家為參與點評簽到的消費者提供積分和購物優惠,也包括給予社區地位、頭銜,增加社區人氣等內在激勵。對消費者來說,在消費的第一時間就能對商家的產品或服務進行打分和評論,免去了事后回憶、記錄的過程,這種評論更具信服力和實效性。同時,借助于手機的多媒體功能,評論的數據粒度更為細化,實現了評論的全面性、詳細性和實時性,從而為其他在線消費者提供更有質量的參考信息。可以說,通過簽到發表評論體現出移動互聯網技術具有的顯著特點,包括移動性、便捷性、與位置相關性、私人化等,這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無法比擬的。本文研究的正是在這一新技術背景下,影響消費者使用簽到進行評論的驅動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作為本文研究對象的“評論”均產生于消費者簽到的過程中,不同于通過計算機終端進行的評論。本文通過向用戶發放問卷收集數據,借助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結構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方法從社會一心理和移動互聯網技術角度研究對網絡消費者發表評論的影響,為增強消費者評論的意愿,完善電子商務網站運行的內在信用機制,促進電子商務市場良性、健康發展提供建議。

2 理論背景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環境下,消費者使用手機發表在線評論信息的動因受到社會一心理影響和技術影響。對社會一心理影響的分析廣泛建立于社會交換理論之上,包括消費者行為的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成本因素。對技術影響的分析建立在技術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論基礎上,通過變量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來衡量消費者評論的影響因素。

2.1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是廣泛用于理解資源交換過程中的個人行為,是從社會一心理視角出發理解人類互利互惠行為的主要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個人和他人交換和共享知識是希望能從這一交換過程中獲得回報,并試圖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研究表明在互聯網上傳播評論可以被視為是社會交換行為,消費者通過提供他們的消費經歷以換取有價值的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再次購物的優惠券或是在虛擬社區中地位的提升。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當消費者所獲得的回報高于其成本付出時,消費者就會被激勵進行評論。社會交換理論中將成本界定為由交換行為產生的消極結果,由此會減少行為發生的頻率。消費者進行評論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執行成本,包括耗費的時間、手機上網費等,其中時間是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重要約束。為了提供詳細的評論信息,用戶需要花費時間編輯評語,再上傳到網上。此外,評論行為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手機上網費用,以獲得移動服務商提供的服務支持。結合動機理論更有助于對消費者的評論行為進行分析。Decit等指出人們某項行為的動機包括內在的和外在的。外在動機指向的行為是對一種與自身無關的回應,包括經濟回報、形象、互利互惠等因素。內在動機指的是受自身驅動去實施某項行為,這一行為本身是有趣的或在某方面確實值得去做。消費者評論的動機同樣具有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消費者能夠通過評論獲取由商家提供的優惠券和折扣,這是促使行為發生的外在動機;而評論能夠為他人提供消費參考,通過信息的傳遞和共享為其他網絡購物者提供有價值的、合理的建議,這是激發行為發生的內在動機。現有的研究成果也都證實了驅動消費者發表評論的主要內在動機是助人為樂,主要外在動機是尋求經濟回報。評論意愿的社會一心理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2.2 技術可接受模型

Davis從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基本假設出發,吸收了期望理論模型、自我效能理論等相關理論中的合理內核,提出了技術可接受模型,用于分析影響用戶接受新的信息系統意愿的關鍵因素。TAM包括兩個核心變量: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前者是指“使用者認為使用這項技術的容易程度”,后者是指“使用者認為使用這項技術能夠提高其工作績效的程度”,這兩個因素共同影響了用戶“對技術的意愿”,其中感知有用性對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顯著影響。近年來,TAM廣泛應用于移動商務的研究中,不僅用于測量技術的工具,也用于衡量用戶使用技術過程中的娛樂價值感(hedonicvalue)和沉浸感(immersive value)。本文中,消費者應用簽到進行評論的行為受到移動互聯網技術條件的影響,技術條件是否具備對消費者的意愿具有積極或消極的作用。本文選取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兩個變量來解釋技術條件。評論意愿的技術影響因素模型如圖2所示:

3 概念模型與假設

本文在社會交換理論和TAM理論基礎上提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評論意愿影響的一個整合概念模型,如圖3所示:

3.1 經濟回報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經濟回報是增加人們參與和

實施某項行為的外在動力,大眾點評網為消費者參與簽到評論信息共享提供優惠券和折扣等,帶給參與者實在的經濟回報。因此可以認為網站給消費者提供的經濟回報越大,消費者參與評論的動力越大,經濟回報與消費者評論的意愿之間存在正向相關的關系。因此,假設:

H1:經濟回報對評論的意愿具有正向顯著性影響。

3.2 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是我國文化的傳統和社會道德準則,承襲到互聯網虛擬環境中指網民不計回報地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其他在線者,在實現他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時也因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而獲得滿足感,特別是在人們感覺到自身行為能對他人產生幫助時這種滿足感更為強烈。評論能夠幫助其他消費者形成有關產品和服務的全面認識,而這種認知是通過廣告等其他途徑無法獲得的,因此,消費者可能會選擇與在線的其他網民共享有關產品或服務的正面或負面的消費經歷,以此幫助其他消費者了解該商家的情況,在幫助他人成功購物的同時獲得內心的快樂。因此,假設:

H2:助人為樂對評論的意愿具有正向顯著性影響。

3.3 執行成本

消費者發表在線評論需要將他們的購物體驗、對購物的隱性態度轉化為顯性的明確表達,這一過程需要耗費時間成本,而且評論得越詳細所需要的時間越長。此外,評論功能的實現需要手機用戶支付上網費用才能使用,這也會產生成本,而用戶如果將上述時間用于其他事情上也許能夠獲得更顯著的回報和收益,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已有文獻也表明時間耗費是阻礙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本文將這一系列成本概括為執行成本,消費者耗費的執行成本越高,評論的意愿越小,因此假設:

H3:執行成本對評論的意愿具有負向顯著性影響。

3.4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根據TAM理論,人們在自愿接受的情況下對新技術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決定了采納該項新技術的意愿,其中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相關的影響。對使用手機進行評論的技術的感知有用性是指手機用戶感覺通過手機操作是否能夠準確、有效地表達評論以幫助其他在線消費者優化購買決策。使用手機進行評論的技術的感知易用性是指手機用戶感覺與手機界面的交互實現評論是否簡單方便。消費者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越強烈,評論的意愿越強。由此,提出假設:

H4:感知易用性對評論的意愿具有正向相關的顯著影響。

H5:感知有用性對評論的意愿具有正向相關的顯著影響。

H6: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相關的顯著影響。

4 實證研究

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和發放問卷的方法,使用SPSS和SmartPLS2.0軟件處理和分析數據,利用PLS建立結構化模型來驗證上述概念模型(見圖3)。PLS是基于因子分析的結構方程建模技術,是近年來廣泛使用的多元統計數據分析方法。

4.1 變量設計與測度

研究模型包括5個潛在變量,每個潛在變量都由2-4個觀測變量組成,所有的觀測變量的設計都來自于已有的文獻,以保證變量測量內容效度。根據對各變量的操作性定義做了相應改動后形成本研究環境下的量表,其中與社會一心理影響有關的三個變量“助人為樂”、“經濟回報”和“執行成本”分別改編自Bock和You Tong;與技術影響有關的兩個變量“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量表參考了Davis的文獻;獨立變量“評論的意愿”改編自Klopping的文獻。變量及題項確定后,制作問卷首先進行預調查,根據反饋,慎重修改了部分表述并增加了對一些術語的解釋,使問卷更容易理解。問卷中的每個題項都由7點里克特量表組成,答題的范圍選擇是“強烈不同意”(1)到“強烈同意”(7)。

4.2 數據收集

筆者在問卷星平臺上公布問卷,通過網民自愿填寫的方式收集數據。在線調查網站提供自動篩選功能,能夠提高問卷的回復率和有效性。問卷收集工作持續了約10周的時間,收到有效問卷387份,實際有效問卷大于理論需要的有效樣本量。

4.3 樣本特征分析

由表1可知,男女比例分別占41%和59%,女性略多于男性。從年齡分布上看,集中于18―30歲的年輕人,占到全部被調查人數的72%。此外,超過90%的被調查者使用手機上網,62%的被調查者具有2年以上的網絡購物經歷。有29%的被調查者了解大眾點評網并體驗過其簽到評論服務,54%的被調查者了解或聽說過大眾點評網的簽到評論服務。在發表評論的便捷性方面,74%的被調查者認為手機優于計算機。在發表評論的安全性方面,47%的被調查者認為使用手機比計算機更安全。在效果實現方面,50%的被調查者認為手機優于計算機。

4.4 測量模型有效性分析

測量模型有效性分析主要涉及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信度是指問卷的可靠性或穩定性,本文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得到組合效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與Cronbach Alpha系數。一般來說,CR值與Cron―bach Alpha系數達到0.7即表明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表2反映了平均變異量提取值(AVE)、Cron―bach Alpha系數和CR值:

由表2可知,所有的CR值和Cronbach Alpha系數都大于0.8,同時各變量的AVE值也達到最低門檻0.5。

效度考察測量的準確性,包括內容效度和建構效度。由于該量表中所有的變量和題項均來自前人研究的成果,因此可以認為是具有內容效度的。構建效度又分為區分效度和收斂效度。一般認為,每一個變量AVE值的平方根值大于該變量與其它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值(見表3)以及相對于其它變量的低因子載荷系數而言,每一變量的組成因子有較高的載荷系數(見表4),說明測量模型具有較高的收斂效度和區分效度。

4.5 PLS結構模型結果

筆者在驗證結構模型時進行了1 000個樣本下的自抽樣,由此獲得各假設因果關系的T值。由圖4可知,除了感知易用性與評論的意愿之間的假設關系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以外,其它變量之間的路徑關系都具有顯著性。為了消除樣本特征對本項研究的影響,筆者也測量了控制變量(年齡、在大眾點評網簽到評論的經歷、網絡購物的經歷、手機上網的經歷)與模型中意愿之間的路徑關系,結果表明被調查者的年齡對評論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因為調查對象是以年輕人為主,因此這種由樣本產生的作用關系是存在的。除此之外,被調查者在大眾點評網上簽到評論的經歷、網絡購物的經歷、手機上網的經歷對意愿都不具有顯著性影響。圖4中標識出控制變量及具有顯著影響的路徑關系,模型中各變量對評論的意愿具有較強的解釋力(R2=0.55)。

5 結論與建議

Smart PLS分析的結果表明,樂于助人、經濟回報、感知有用性對評論意愿具有正向顯著影響,執行成本對評論意愿具有負向顯著影響,感知易用性對評論意

愿影響不顯著。

從社會一心理角度分析,希望幫助他人是評論意愿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購物網站評論欄目的設計應該更能夠反映消費者這種助人為樂的心理需求。如可以在簽到欄目內設一個子專欄,允許人們自由關于某一產品的評論需求,這樣有購買此產品經驗的消費者就容易感覺自己發表評論的價值,在回答問題時就更容易產生幫助他人的愉悅感,也就更愿意發表有關產品的評論。網站可以將提出評論需求最多的產品在專欄中突顯出來或提到網站首頁,以激發消費者幫助他人的內在滿足感。

其次,研究表明評論帶來的經濟回報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行為意愿產生影響。因此,網站應充分發揮網絡效應和簽到產生的消費者與商家的“黏度”效果,聯合商家對積極參與評論的消費者提供優惠券或打折卡等活動,既增強了消費者評論的意愿,也增強了顧客忠誠度,為商家發展了客戶資源。此外,網站還可以定期邀請網民評選出優質評論并展示在網站的顯著位置以鼓勵評論者,也可以組織專門的評論獎勵活動,一方面擴大網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促進消費者產生評論的意愿。

再次,研究發現執行成本越高,消費者簽到和發表評論的意愿越小,消費者會因為花費的時間成本、精力耗費過高而不愿參與評論。網站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模板,包括消費環境、服務態度、價格、產品質量感知等項,評論者只需要操作手機按鍵從下拉列表中選擇該系統默認模板,選擇要評論的產品并依次填寫相應特征就可以完成評論,這種結構化評論不僅提高了評論的有效性和質量,也便于日后進行文本提取、數據分析、產品評級等,并大大減少了消費者因為構思表述而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增加參與評論的意愿。

從技術角度分析,感知有用性對評論的意愿具有積極的顯著性影響,就是消費者如果能感受到移動互聯網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優化他人購買決策的目標,就會產生評論的意愿。實際上信息技術與信息內容是一個統一體,人們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越能夠實現既定評論效果,就越會增加使用這種技術進行評論的意愿。對被調查者認知度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與計算機相比,使用手機評論更便捷、更有效、更安全。這表明大部分人對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商品評論及其體現出的價值是認可的,由此可見,在用戶評論方面,移動互聯網技術具有良好的用戶信任基礎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對評論意愿的正向影響沒有通過假設檢驗,這與之前一些實證的研究結論不一致。本文認為這一結果可能受到實際使用大眾點評網評論功能的用戶數量影響。樣本顯示,真正使用過這些功能的被調查者僅占29.5%,可能因此會對感知易用性與意愿之間的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在系統使用的不同階段對意愿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影響。但是結合本文對被調查對象的認知度調查可以看出,手機技術“方便性”的重要性還是受到廣泛認可的。此外,研究也證明了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具有積極的顯著影響,表明移動互聯網技術在評論的使用中越方便,人們就會覺得它越有用。

篇5

學業情緒是影響學業進程展開和學業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和理論推演,界定了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元結構,編制了成人在線學業情緒量表,并運用該量表在遠程教育院校進行了抽樣施測。結果顯示,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元結構與實際觀測數據適配良好;量表具有良好的項目鑒別度、信度與效度;成人在線學業情緒中的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及學業情緒總體均處于中等水平,部分層面差異顯著。本研究貢獻了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本土量表,豐富了學業情緒研究對象和學業情境的多樣性,也為提升學業情緒的積極水平提供了理論借鑒和調節干預的切入點。

【關鍵詞】 學業情緒;情緒傾向性基元;積極情緒;消極情緒;成人在線學習者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6—0043—05

一、引言

學業情緒(academic emotions)指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學業活動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1],具有多成分組成和多維量結構 [2]。學業情緒伴隨學習的全部過程和各個方面,是具有動機與知覺作用、喚醒與信號功能的積極力量[3]。積極、消極的學業情緒對學業分別具有促進、阻礙的作用,能夠深刻影響學習者的認知加工過程、學業成績及其心理和生理健 康[4]。

作為一種與教學和學習過程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學業情緒”自2002年為Pekrun[5]首次提出之后,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逐漸成為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熱點。據WOK、ERIC、CNKI(檢索時間:2013-3-20)等知名文獻數據庫的聯合檢索,國內外學業情緒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理論內涵、發展特點、影響因素、領域特異性、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性、量表編制、調節干預等方面,聚焦的具體情境集中在傳統課堂教學,與學業情緒共現的高頻詞包括成就動機、歸因方式、學業成就、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學習、學業拖延、情緒智力、人格類型、學業求助、學業自我概念等,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青少年、大學生、小學生、學習困難生、高職學生、留守兒童等。對于處在職業發展階段的成人在線學習者的學業情緒,僅見少量質性研究[6]、情感計算研究[7]。通過開發量表實證測評成人在線學習者的學業情緒,在本研究之前尚未見專題文獻報道。

出于職業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需求,成人在線學習者同時面對學業、工作、家庭三重壓力情境和在線學業情境。這些區別于傳統的壓力情境和學業情境,會給成人在線學習者帶來哪些學業情緒體驗?如何測量這種情緒體驗?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整體水平和基本特征如何?對這些主題的關切和探討,將有助于相關方對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深化研究和調節干預。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探究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傾向性基元結構,開發測評量表,實證揭示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設計與過程

成人在線學業情緒與學業韌性[8]、學業自我概 念[9]、學習行為同屬課題“成人在線學習心理與行為的監控與評價研究”的實證研究內容。為了便于施測的組織開展和數據的整理分析,課題組對這四個主題的實證測評方案和技術路線進行了整體統一設計。

(一)操作定義、基元結構與量表編制

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10-18],結合成人在線學業的一般情境,界定“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操作定義,明晰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傾向性基元與具體情緒類型。根據操作定義、基元結構,結合先前的“成人在線學習心理與行為”開放式問卷調查分析結果,編制成人在線學業情緒測評量表。

(二)抽樣與施測

以全國現代遠程高等教育試點高校中在校生規模最大[19]的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學員群體為抽樣框,具體選擇安徽、江蘇、山西、北京、上海、大連、鄭州等省市電大的20個辦學單位,經濟、理工、文法3個專業大類中在校生數最多的專業,同時盡量平衡學業層次、年級和性別比例[20][21]。參照有關經驗 值[22][23],確定樣本容量為1000人。課題組將自編的成人在線學業情緒量表(題項按積極/消極間隔隨機編排)與學習者基本情況組成調查問卷,依托專業問卷調查網站,通過合作伙伴,組織學習者在線參加測量。

(三)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問卷879份,其中有效樣本量638(有效率72.58%)。根據研究需要,將有效樣本按50%的比例,采用SPSS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322)和驗證性因素分析(n=316)。采用SPSS 19.0、AMOS 18.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操作定義、基元結構與測評量表

特定情境下的學業情緒具有和一般學業情緒相似的理論結構[24]。成人在線學業情緒是指在線學業一般情境下,與成人學習者學業活動相關的具體情緒體驗。與其他特定情境下的學業情緒一樣,成人在線學業情緒具有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的傾向性基元,其中,積極情緒包括自豪、放松、感激、滿足、高興、希望,消極情緒包括焦慮、無助、厭倦、沮喪、生氣、羞愧。

根據情緒傾向性基元和具體情緒類型,我們編制了12個分量表,共同構成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總量表。總量表包含49個題項。采用Likert 5點自評式,從“完全不符”至“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5分,各分量表得分越高,代表量表所指向的情緒水平越高。

(二)成人在線學業情緒基元結構的驗證與量表的項目鑒別度、信度和效度

1. 探索性因素分析(n=322)

首先對施測量表進行項目鑒別度分析,12個分量表49個題項均具有較好的項目區分度。接下來以各分量表的得分均值為觀測值,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變量數與被試量之比達到探索性因素分析中被試量應為變量數5至10倍的經驗值要求[25-27]。采用主成份分析、直接斜交旋轉的方法,獲得初始特征值大于1、累計解釋總方差65.36%、因子載荷0.692-0.871(>0.40)、共同度0.495-0.760(>0.20)的分量表總分均值項目11個,即自豪、放松、感激、滿足、高興、希望、焦慮、無助、厭倦、沮喪、生氣(刪除同時在“積極”、“消極”上均存在高載荷的“羞愧”)。這11個分量表均與預設基元分類一致,組成基于積極學業情緒6個分量表、消極學業情緒5個分量表、共45個測量題項的成人在線學業情緒正式量表(Adult Online Academic Emotion Scale,AOAES)。

2. 結構模型的驗證

(1)因素間相關分析(N=638)。積極情緒的6種具體情緒類型之間,呈中等程度以上顯著正相關(0.397***-0.721***,P

(2)結構模型擬合度分析(n=316)。采用AMOS驗證理論結構,以χ2/df、GFI、AGFI、RMSEA、NFI、RFI、IFI、TLI、CFI等擬合度指數,檢驗量表的因素結構與理論結構的擬合程度。結果顯示(表1),11種具體學業情緒的基元結構與實際觀測數據適配良好,測量模型的收斂效度佳,結構模型整體擬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基元結構與觀察數據相契合,說明實證數據未拒絕“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由積極學業情緒、消極學業情緒二維基元結構、11種具體情緒類型構成”的理論構念。

表1 學業情緒二維結構的擬合檢驗結果(n=316)

[指標\&χ2/df\&GFI\&AGFI\&RMSEA\&NFI\&RFI\&IFI\&TLI\&CFI\&全部項目\&3.021\&0.941\&0.897\&0.08\&0.945\&0.92\&0.962\&0.945\&0.962\&適配標準\&0.9\&>0.9\&0.9\&>0.9\&>0.9\&>0.9\&>0.9\&]

3. 量表的項目鑒別度、信度和效度(N=638)

(1)正式量表的題項鑒別指數D值0.204-0.515(>0.20),題項與總分相關系數0.622***-0.832***(>0.40,P0.20),說明該量表具有很好的項目鑒別度,能夠鑒別出不同被試的反應程度。

(2)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α系數)和分半信度,考察量表的信度。結果顯示(表2)各分量表均具有較好的信度。

(3)課題組遵從規范嚴謹的編制過程,使量表題項能夠反映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本特征,保障“測驗目標界定內容范圍內取樣的代表性”[28]。因此,量表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結構模型擬合度指數(表2)顯示,本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表 2 成人在線學業情緒11個分量表的信度(N=638)

[分量表\&放松\&感激\&滿足\&高興\&希望\&自豪\&焦慮\&沮喪\&生氣\&無助\&厭倦\&Cronbach's α\&.629\&.695\&.637\&.747\&.631\&.679\&.595\&.654\&.676\&.676\&.823\&分半信度\&.605\&.676\&.632\&.756\&.607\&.701\&.552\&.657\&.708\&.607\&.791\&]

注:分量表的信度判斷標準,參見文獻[29]。

(三)成人在線學業情緒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

成人在線學習者的學業情緒具有什么樣的基本特征?不同群組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其在線學業情緒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本次實證數據(N=638)對此進行了統計分析和差異檢驗。

1. 成人在線學業的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及其學業情緒總體水平

表3顯示,成人在線學業情緒中的積極情緒水平(3.967 ± 0.474)、消極情緒水平(3.292 ± 0.561)及其學業情緒總體水平(3.492 ± 0.428)均處于中等水平,即成人學習者對自己在線學業情緒的自我評價一般。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發現,11.91%的學習者自我評價學業情緒比較消極,其在線學業情緒評價總平均分M低于中等臨界值(M

進一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取樣本量N≥30)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學業層次、年齡段、專業大類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其在線學業情緒的積極水平、消極水平及其總體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同在線學業時程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在學業情緒的積極水平和總體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P

2. 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本特征

表4顯示,積極學業情緒的6種具體情緒水平,均高于消極學業情緒的5種具體情緒水平。經Friedman雙向方差秩次檢驗,成人在線學習者在11種學業情緒類型上的自我評價差異非常顯著(P

表4 11種學業情緒類型的基本特征

[\&積極學業情緒\&消極學業情緒\&情緒類型\&放松\&感激\&滿足\&高興\&希望\&自豪\&焦慮\&沮喪\&生氣\&無助\&厭倦\&均值\&3.94 \&4.14 \&3.92 \&4.07 \&4.19 \&3.55 \&3.49 \&3.10 \&3.06 \&2.97 \&2.40 \&標準差\&0.56 \&0.57 \&0.57 \&0.57 \&0.52 \&0.72 \&0.82 \&0.71 \&0.81 \&0.78 \&0.83 \&]

注:評分值域1~5分(3為中等臨界值),得分越高代表所指向的特質水平越高。

進一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取樣本量N≥30)結果表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其11種在線學業情緒的均值水平,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同學業層次、專業大類、學業時程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在自豪、感激、希望、滿足、無助、厭倦等情緒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本科生的“自豪”水平顯著高于專科生(P

四、結論與討論

(一)明晰了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元結構。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傾向性基元為積極學業情緒和消極學業情緒,其中積極學業情緒包括自豪、放松、感激、滿足、高興、希望,消極學業情緒包括焦慮、無助、厭倦、沮喪、生氣。實證數據顯示,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內部各具體情緒之間均呈中等程度以上的顯著正相關。基元結構與實際觀測數據適配良好,因素結構收斂效果佳,整體擬合良好,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二)成人在線學業情緒量表(AOAES)具有良好的項目鑒別度、信度與效度。題項鑒別指數、題項與總分相關系數、共同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半信度、結構擬合指數等,驗證了本量表具有較為理想的項目鑒別度、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可以用作我國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測評工具。

(三)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喚醒水平中等,部分層面差異顯著。實證數據分析顯示,成人在線學業情緒中的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及學業情緒總體均處于中等水平,這與成人在線學習活動文本記錄語料中所蘊藏的學業情緒傾向的實驗測度結果一致[30]。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喚醒水平中等;不同在線學業時程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在學業情緒的積極水平和總體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學業層次、學業時程、專業大類的成人在線學習者,在自豪、感激、希望、滿足、無助、厭倦等情緒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的貢獻及后續研究。與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聚焦于迄今尚無專題深入的成人在線學業情緒,解析了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元結構,貢獻了本土測評量表,實證揭示了成人在線學業情緒的基本特征。豐富了學業情緒研究對象和學業情境的多樣性,也為提升學業情緒的積極水平提供了調節干預的切入點。學業情緒體驗的發生與變化與具體情境、事件緊密相關,具有很強的即時性。利用自陳量表讓學習者回顧在線學業情緒體驗有助于我們事后了解學業情緒的喚醒水平,但與直接觀察相比具有滯后性。這需要我們結合直接觀察、實時在線文本語料的情緒傾向測度等多方位觀測手段,提升對在線學業情緒的測度水平與干預效果。

(本研究的調查實施得到了相關省市電大30多位老師的無私幫助,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董妍. 學業情緒研究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J]. 教育研究,2005,(10):39-43.

[2] 孟昭蘭. 情緒心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5.

[3] 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 心理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董妍,俞國良. 青少年學業情緒對學業成就的影響[J]. 心理科學,2010,(4):934-937.

[5][11] Pekrun R, Gortz T, Titz W, Raymond PP.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 91-105.

[6] Zembylas M. Adult learners' emotions in online learning[J]. Distance Education. 2008, 29(1): 71-87.

[7][17][30] 朱祖林,黃彩虹,李銳,洪婧倞. 成人在線學業情緒傾向的測度方法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1,(6):55-60.

[8][20][26] 朱祖林,安哲鋒,湯詩華,畢磊. 成人在線學業韌性的測評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2,(6):37-41.

[9][21][27] 朱祖林,安哲鋒,畢磊,湯詩華. 成人在線學業自我概念的測評研究[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12,(3):3-8.

[10] Russell JA.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 39(6): 1161-1178.

[12] Kleine M, Goetz T, Pekrun R, Hall N.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emotions experienced during a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 test. ZDM, 2003, 37(3): 221-225.

[13] Goetz T, Frenzel CA,Pekrun R,Hall NC,Lüdtke O. Between and withindomain relations of students’academic emo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 99(4): 715-733.

[14] 董妍,俞國良. 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的編制及應用[J]. 心理學報,2007,(5):852-860.

[15] 馬惠霞,張澤民. 大學生學業情緒成套問卷編制的理論構想[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34-36.

[16] 趙淑媛,蔡太生. 大學生學業情緒量表(AEQ)中文版的修訂[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4):448-450.

[18] 朱祖林,安哲鋒,畢磊,湯詩華,郭允建. 成人在線學習心理與行為的四因素關聯模型[J]. 遠程教育雜志,2013,(1):29-37.

[19] 阮智勇. 中國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統計年鑒(2010)[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22] 風笑天.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4.

[23] [25] 杜智敏. 抽樣調查與SPSS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0.

[24] 馬惠霞,聶勝昀,蘇世將. 大學生考試情境下的學業情緒[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3):201-207.

[28] 朱智賢. 心理學大詞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9] 吳明隆.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3-04-30

篇6

因此,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在2014年3月~5月開展了全市范圍內的中小學網管教師現狀調查活動。

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了解中小學網管教師的基本現狀,探討中小學網管教師職業發展需求,為今后的培訓課程內容提供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建成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網管隊伍,對首都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基礎性、發展性的支撐作用。

問卷調查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網管教師的基本現狀,對于培訓的需求。問卷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

工作基本現狀情況調查:職務構成、性別構成、學段類型、職稱評定情況、學歷情況、基本能力、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條件、崗位的滿意度等。

培訓需求調查:培訓意愿、培訓目的、對先前培訓的認可、希望的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和時間等。

(一)問卷數量

本次調研在12個區縣進行,包括(按拼音字母排序):昌平、朝陽、大興、東城、懷柔、門頭溝、密云、平谷、石景山、順義、通州、西城。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1019份。

(二)基本情況

1. 性別比例

在填寫問卷的1019名網管教師中,有722名男性教師,290名女性教師,7名教師未標注。男、女網管教師的比例約為71%:28%。我市中小學網管教師的大部分為男性,與我市中小學專任教師中女性占大多數的情況相反。可見,男性教師對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網絡管理與技術服務等工作更有興趣。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有近30%的女性教師也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做出了努力。在以往的網管教師交流與展示活動中,也有不少優秀的女網管教師涌現出來。

2.學段類型

從學段類型數據中,有359名網管教師來自中學(未區分初高中),409名網管教師來自小學,81名教師來自幼兒園,還有170名教師未標明或來自其他單位。可見,網管教師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符合本次研究的前提。

3.職務構成

在填寫問卷的所有人員中,職務情況如下:主管校長1人(0.10%),學校信息中心主任45人(4.42%),學科教師兼網管教師160人(15.70%),信息技術教師兼網管教師510人(50.05%),專職網管教師183人(17.96%),其他職務120人(11.78%)。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半的教師是信息技術教師兼網管教師,說明信息技術教師和網管教師的職業角色有很大的相關性。同時,還有15.7%的網管教師兼著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只有18%的專職網管教師。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網管教師在學校中工作內容的復雜多樣,身兼多職,自身壓力也較大。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只有1人的職務達到主管校長級別,說明學校對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4.職稱情況

在填寫問卷的教師中,有職稱的比例為1/3。在所有擁有職稱的人員中,有37%的教師擁有小學高級或中學高級職稱,而這些職稱的評定多來源于課堂教學。在專職網管中,有57%的人擁有職稱,這一比例低于網管教師整體的職稱情況,也表明網管教師的職稱獲得比其他教師困難,各個區縣甚至于學校的情況都各不相同。

5.專業構成

在高等教育階段所學習專業的數據中,計算機專業占33%;網絡技術專業占11%;教育技術專業占4%。有52%的網管教師并非計算機類或教育技術類專業,這可能是多種客觀因素造成的,也不排除自學成才的教師。但我們可以看出,網管教師隊伍的專業性不夠,有待加強。

6.從事網管工作的時間

擁有10年以上網管經驗的教師占到1/4,他們伴隨北京教育信息化共同成長,是網管隊伍中的佼佼者。擁有6年以上網管經驗的總人數占到45%,這些教師構成了網管隊伍的中高端力量,是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寶貴財富。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從事網絡管理工作在3年以下的網管教師占到40%。因此可以得出:

(1)很大一部分網管教師的工作經驗有待加強,還需要繼續參加系統的培訓。

(2)網管教師流失和轉職的情況不容樂觀,需要改變這一現狀。

(三)網管教師工作現狀

通過對于網管教師工作內容的研究,找出網管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從而展開培訓加強其核心能力。現階段本市網管教師工作狀態如下。

1. 網管日常工作內容

在網管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教學工作、電腦維護以及網絡管理。

由于大部分網管教師是兼職,所以教學工作和課件制作也是網管教師的最主要工作之一;除此之外,大部分工作更加具有網管技術特征,包括電腦維護、網絡管理、攝錄像及編輯、CMIS系統維護等。

從網管教師的工作內容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教學工作是網管教師的最主要工作之一,他們和學科教師一樣,也需要教育技術方面的培訓,如Office課件制作與應用技巧;電腦維護和網絡管理一樣,占據了網管教師大量的工作時間,他們需要這方面的計算機硬件、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網絡設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攝錄像和后期制作的工作,需要網管教師在攝影器材使用、拍攝技巧和音視頻編輯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以CMIS系統為代表的教育信息系統的日常維護工作,需要網管教師對服務器硬件及服務器操作系統具備基礎的操作能力。

2.網管工作職責

在調查中,網管教師根據日常工作的實際情況,對自己所從事的網管相關的工作職責認知如圖1所示。

圖1 網管教師工作職責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超過70%的網管認為,為學科教師提供技術支持是首要職責;超過50%的網管認為,將新技術應用于教學也是主要職責。這兩點職責與教育部目前提倡的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理念相一致,說明網管教師對于自身價值的認知和定位非常清晰。除此之外,軟硬件維護、教學工作、校園網規劃管理、提高教學設備的利用率也是不同層面的網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關注和希望努力的方向。

(四)網管教師專業技術能力現狀

本次調查中,網管教師對自我能力進行了評估,情況如下。

1.專業技術知識儲備

在專業技術知識儲備的自我評估中,只有11%的網管教師認為自身的專業技術知識儲備充足,54%的網管教師認為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一般,4%的網管教師認為自身儲備嚴重不足,如圖2所示。可見,網管對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情況并不滿意,開展網管培訓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情況。

圖2 網管教師技術知識儲備

2.動手操作能力

在動手操作能力的自我評估中,網管教師對Office基礎使用最為熟悉,會聲會影、Flash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說明網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用到以上內容。此外,有47%的網管教師認為自己對網絡設備(路由器、交換機)的配置也較為熟悉,如圖3所示。

圖3 網管教師動手操作能力分布

我們還注意到,對于網絡安全、服務器配置應用、高級音視頻處理、軟件開發等選項,很少有網管教師選擇,而這部分也是數字化校園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應的能力有待加強。

3.參與課題研究

大約50%的網管教師能夠參與到一些課題研究中,并借此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素養。另外一些網管教師由于經費、工作以及自身的一些原因,幾乎沒有參與過相關的課題研究。

(五)培訓現狀

網管教師培訓需求作為本次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針對有關內容做了調研,相關的數據如下。

1.參加培訓的意愿

在所有網管教師中,有86%的人愿意參加培訓,總體上反映了大多數的網管教師希望通過培訓實現自我成長。此外,14%的網管教師對于培訓的意愿不強。通過問卷的關聯分析,我們發現這部分網管教師恰好多為學校的設備條件不充足或領導不重視的那部分教師。

2.參加培訓的目的

有90%的網管教師認為,參加培訓主要是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更好地為學校工作服務。有35%的教師為了建立技術交流圈子,方便學習,共同提高。當然其中也不乏有一部分網管教師,參加培訓是由于學校和上級部門的硬性規定,獲得學分和證書,態度被動,學習積極性不足,如圖4所示。

圖4 網管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

3.希望在未來培訓的內容

在網管教師希望在未來參加的培訓中,排名靠前的是課件制作軟件、網絡技術、數字圖像采集與編輯、數字校園建設規劃、電腦軟硬件維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如圖5所示。可見,這些內容與學校信息化進程密切相關,值得我們對這些需求進一步分析。此外,云平臺、前沿技術、智能教學終端也是網管教師關注的內容,尤其是所在學校重視程度高、個人能力強的教師尤為重視。雖然整體需求排名靠后,但對于拓展網管教師的教育視野和知識面很有幫助,也值得我們思考。

4.培訓時間和方式

在對培訓時間的安排上,93%的網管教師希望主要是工作日的全天或半天。其中多數教師希望是全天,這樣能夠更專注地投入培訓過程,獲得更好的效果。在培訓形式上,53%的網管教師認為應該網絡與面授相結合,29%的網管教師支持僅面授的形式,18%的教師支持僅網絡授課。

網管教師培訓需求分析

根據以上調研的結果,可以初步得出我市中小學網管教師的培訓需求如下。

(一)培訓內容

在培訓的側重點方面,大多數網管教師希望增加應用層面的培訓,以便更好地與實際工作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培訓應適當減少理論部分的課時,增加操作和案例實驗等環節的課時。

同時,從問卷和區縣培訓聯系人處收集到的網管隊伍的構成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網管教師的工齡、能力水平均有所不同。結合多位培訓聯系人和網管教師提出的“分層”培訓的建議,在今后工作中應加強網管隊伍的梯隊建設。除基礎性的必修課程外,針對不同水平的網管教師,給予不同內容的培訓,使得高級、中級和新任網管教師能夠各取所需。在與之能力發展相適應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整個網管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更好地為學校的學科教師和信息化教學服務,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為我市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貢獻力量。

(二)培訓方式

在調查中,多數網管教師希望能夠提供現場授課和網絡相結合的方式。研究發現,針對現場授課,應增多演示、練習和互動的時間,貼近應用,達到更好的培訓效果;針對網絡授課,我們可以采納微課程和MOOC的優點,利用微課程的形式,將知識點、實驗操作流程、故障處理過程分開錄制,更加易于突出重點,同時方便教師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利用MOOC的思路,將優秀的技術公開課,加入到網絡授課的內容中,拓展網管教師的知識面。

(三)培訓時間

從調研數據的結果看,多數網管教師希望在工作日進行全天的培訓。相比半天的培訓安排,全天的課程能夠更加全面、高效、深入地對某一專題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消化。

(四)培訓課程設置

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培訓需求進一步細化,結合調研數據和網管教師的訪談過程,我們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梳理出以應用為主的不同課程,為今后的培訓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面向新任(初級)網管的課程內容

新任(初級)網管教師應能夠掌握一般的校園網絡知識,包括:簡單網絡設備的管理和維護,計算機維護操作,簡單網絡應用,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和維護等,能夠滿足管理一般學校校園網絡的要求。

開設的課程以基礎課程為主,如計算機硬件基礎、網絡基礎等,同時加入一部分操作性強的實用技巧課程。

2.面向中級網管的課程內容

中級網管具有較高網絡管理和應用的技能,開設的課程以實踐為主,在案例中鞏固知識和豐富經驗。課程應該涵蓋:操作系統的啟動故障與問題處理、網絡安全基礎、Linux系統的安裝與配置初步、動態網站搭建、網絡攻擊主要方法與防范措施等內容。

3.面向高級網管的課程內容

高級網管能夠高水平地開展網絡維護和網絡應用,能夠站在一定高度對校園網基礎設施、數字校園應用、信息安全等領域進行規劃和建設,同時對IT信息化項目管理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由于網管教師大多數都是由信息技術教師兼任,因此我們也得到了一些信息技術教師培訓需求。除了和網管教師培訓的內容有重疊外,由于中學信息技術課是模塊化教學,尤其對于高中階段,有些模塊內容教師自己本身也不是很熟悉,以至于知識講解不透,有些學生的提問無法回答,甚至是無法開展一些模塊的教學。因此,許多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提出對教材模塊涉及的內容進行深入講解。

為了更好地使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入網管教師和學科教師的生活和學習的各個層面,提高教師尤其是學科教師對網絡技術的認識。網管教師培訓可以利用在線服務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增加教師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網管教師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