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范文

時間:2023-04-09 05:48: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域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域文化

篇1

翻開人類古代文明史冊,我們看到,西域文化處于中國中原文化之西、西方文化之東這樣一個樞紐和交匯地帶,西域以其寬闊的胸懷,廣泛接受了東方文明的影響,經過長期的選擇和消化,形成別開生面、獨具一格的西域文化。同時它又以極強的反作用力不斷對東西文化施加影響,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據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期間,西域音樂文化因其匯聚了眾多民族文化、獨特的地理文化和歷史更迭的宗教文化,加之“絲綢之路”的震蕩和輻射,使其在東西方音樂文化碰撞、交融、耗散、整合的背景上,成為東西方音樂文化交融的范本,在整體上呈現出多元性和開放性的文化特征,形成西域音樂交流史中最動人的樂章。限于篇幅,本人主要論及西域音樂文化的東漸。

西域音樂文化東漸中原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音樂不斷涌入中原,如漢樂府中著名的“橫吹曲”即出自西域。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座、胡飯、胡箜篌、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胡化”之風成為時尚。西域的龜茲樂等紛紛流入中原。到五帝時,西域樂舞已正式歸入漢宮廷樂舞機構“大思樂”中傳習。至隋,已有“西國龜茲”、“齊國龜茲”、“土龜茲”三種龜茲樂舞流行長安,風靡朝野。到了唐代,西域樂舞在中原達到極盛時期,唐代燕樂在隋九部樂基礎上增加了《高昌樂》。定為十部,西域樂舞竟達十之有七的比例。其中包括《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疏勒樂》等,以及以西域樂舞為中介的《天竺樂》。關于此,日本著名史家林謙三在《隋唐燕樂調研究》中曾作出如下結論:“唐代燕樂諸調,除開清商一部外,大抵是用著龜茲樂派生出來的東西。”“以龜茲樂調為唐燕樂的原型或母胎絕不會是不妥當的。”與此同時,許多西域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也源源不斷到中原,有效的傳播了西域音樂文化。如著名龜茲音樂家白明達,疏勒琵琶演奏家裴興奴,舞蹈家裴承恩,歌唱家裴大娘,于闃音樂家尉遲青、尉遲章,康國琵琶演奏家康昆侖、曹婆羅門、曹僧奴、曹妙達、曹善才、曹剛,安國演奏家安萬善,米國歌唱家米嘉榮等。到唐開元、天寶年間,西域樂舞對中原文化的補充和滋養,使其樂舞藝術達到了鼎盛階段。同時,西域樂理、樂制、樂譜和樂器也傳到中原,對漢民族音樂文化產生了革故鼎新的深刻影響。為進一步論述這個問題,我們以《十二木卡姆》為例說明。

維吾爾古典音樂經典《十二木卡姆》是15世紀葉爾羌王朝經王妃阿曼尼沙汗將西域各地民間的“木卡姆”音樂收集、整理并加以規范和系統化,使其成為西域維吾爾民族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在這以前,木卡姆音樂已經對中原唐宋大曲產生著重要影響。如唐代的大曲大多沿用西域木卡姆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從西漢至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的大曲,主要是由艷、曲、亂組成的大型歌舞套曲。這種形式與現今新疆莎車和喀什木卡姆中的第一部分瓊乃額曼(又稱大曲)相同,它由散序、歌曲及歌舞曲組成。作品有《秦王破陣樂》和《春鶯囀》等;二是由散序、中序、破組成的大曲,在形式上與哈密木卡姆相同,作品有《武媚娘》、《上元樂》等;三是一種在漢文史籍中未曾記載的多變性多段聯想(唐時也稱大曲)作品有《蘇羅密》、《移都師》等。又如宋詞曲調《瑞鷓鴣》,對其音樂形態及特點進行分析,可看出它明顯具有西域木卡姆音樂影響的痕跡。《瑞鷓鴣》的旋律大體有56712345結合而成,其中57124處于骨干位置,樂曲以七位結音,這種樂調在現代漢民族的傳統音樂中很難見到,而在維吾爾族大型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中卻可覓見蹤影。如在第十套“納瓦木卡姆”的“散板序唱”和“第三達斯坦”中,都可以看到與《瑞鷓鴣》曲調的主音和結音中非常相似的情況。與漢民族傳統音樂相比,《瑞鷓鴣》的旋律中各相鄰樂音之間的音程聯系關系有許多不同。除了大多數漢民族傳統音樂中常見的大二度和小三度構成的純4度音列,即571的旋律和減5度的音樂連接(74)旋律非常具有個性特色。另外,在《瑞鷓鴣》的旋律中,出現了極多的弱拍起句和切分形式等。以上這些在木卡姆的故鄉――新疆南部維吾爾民族傳統音樂中屢見不鮮。據專家考證,宋詞曲調《瑞鷓鴣》也源自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大曲《舞春風》,而該大曲又是源于西域傳人中原的龜茲大曲。綜上所述的音樂相似之處便豁然而解了。

綜上所述。西域音樂文化東漸中原,尤其至隋唐時期造成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史上空前繁榮的輝煌局面。這由當時中原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兼收并蓄的開放文化思想所致,也有繁榮穩定的經濟基礎以及統治者的個人喜愛,游宴音樂之風尚等原因,更有中原與西域諸民族之間在精神和文化上的相通性(不像與西方文化的差別那么懸殊),從而導致西域中原雙方在文化藝術上相融互補,共同提高,乃至達到相互交流的境界。西域樂舞風靡中原,大大豐富了以大唐為代表的善于博采眾長的漢民族音樂文化體系。同樣,中原文化以恢宏的氣度接納西域文化的同時,也以巨大的輻射力向西域輸出它的文化精神、資源與產品,給西域各民族的文化藝術寶庫增添光彩。

篇2

關鍵詞:張騫;西域;中外陶瓷;文化交流;貢獻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3-0092-02

張騫通西域,乃中華民族的壯舉之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他是中國歷史上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打開國門、從外國引進大量物種的科學家,也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藝術家。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各個方面都是有著巨大的貢獻的。其中陶瓷文化交流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就稱之為張騫在崇山峻中開辟出一條“陶瓷之路”!

一、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的“陶瓷之路”

今天,如果我們乘飛機西行,無論是去西亞、印度,還是歐洲,十分便利。然而,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民們在西行時,不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海路,都要花費不知多少倍的時間,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艱難險阻。與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通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及海上通道,這就是除著名的“絲綢之路”之外的“陶瓷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和幾個隨從一路上經過了幾個中亞國家,聽到了張騫的描述,這些國家的國王們被東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為東方的絲綢、瓷器等手工藝品所傾倒。他們都表示很樂意與漢朝通商。

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出現,中外商人不怕長途跋涉和艱難險阻,“絲綢之路”就是這樣形成和改善的。“陶瓷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那個時代的世界,只有中國能夠用陶瓷這種獨特藝術文化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陶瓷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陶瓷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了一個名字—— “陶瓷之路”。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船舶可到馬來半島、印度、斯里蘭卡。“陶瓷之路”的基本走向是隨同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后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

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陶瓷之路的基本干道。除了陸上陶瓷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陶瓷之路”。

在世界各地出土和保存的中國陶瓷器,主要有唐代越窯、長沙窯、青瓷、三彩陶器;宋代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的青白瓷、青瓷、黑釉瓷;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和彩瓷等。這些新資料,充分反映了“陶瓷之路”四通八達和陶瓷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是漢人第一次到達中亞各國,打通了漢朝直接通往中亞的道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和中亞各國的直接聯系,雙方使者往來不斷,中國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此進入一個新時期。

二、張騫所在的漢代陶瓷藝術風格及陶瓷發展情況

秦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各地發現的秦漢時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馬俑,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地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了我國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久遠和雕塑藝術的高度發展。陶制建筑材料的生產,無論是制品質量和花色品種,還是生產規模和燒造技術,都比戰國時期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擴大,在當時的陶業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低溫鉛陶釉的發明,是漢代陶瓷工藝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應用和推廣,為后來各種不同色調低溫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時期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商業的發達和城市的繁盛,更由于兩漢近四百年的政治統一和文化的積累,制陶手工業表現了卓越的創造性。終于在東漢中、晚期,原始瓷發展為瓷器,取得了我國陶瓷生產史上劃時代的偉大成就.完成了陶瓷工藝的一大飛躍。

西漢早期陶俑,塑造技藝高超,風格多彩多姿。漢出陶俑的塑造,在繼承秦俑傳統的同時,又吸收了戰國以來楚地木俑的制作方法。漢代陶瓷雕塑,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西漢中后期,陶塑藝術出現了新的風貌。塑造人物注重總的精神,整體感強,取大勢,去繁縟,用高度概括的手法來表現。

三、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響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然都沒有達到最初預定的目的,但其意義和影響卻遠遠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經過我國新疆地區到達西亞的交通要道,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功績,將永載史冊。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人民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玉器、陶瓷等傳入西方,而西域的物產如葡萄、胡桃、石榴、大蒜等以及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鴕鳥等相繼傳入中國,西域的音樂、舞蹈、繪畫、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對當時各方面之影響:

1. 經濟方面:中過之絲綢、漆器、鐵器等大量遠銷西方;西域之馬匹、寶石、香料、胡爪、葡萄等亦輸入中國,令中西貿易得以拓展。

2. 藝術方面:羅馬、波斯、印度及西域等地之音樂、睢刻、建筑、繪畫等藝術相繼東傳,影響中國藝術的發展。

3. 宗教方面: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東漢時,西域僧人等相繼東來,翻譯佛經,加速佛教的傳播。

4. 交通方面:中交使節和商隊絡繹不絕。開辟了西域道。

5. 政治方面:奠定漢經營西域基礎,漢朝印綬。

我在此主要闡述一下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響。所謂的影響更重要的就是,他的貢獻對后來中國陶瓷文化對周邊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地區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相互影響。如:對朝韓、日本、東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陶瓷生產的影響,而國外的獨特工藝也使得中國陶瓷得到進一步發展,使陶瓷文化走向世界。

《陶瓷之路——東西文明接觸點的探索》這本書中反映了古代中國以陶瓷這種中國特有的商品向周邊國家地區和西亞北非輸出的概貌,并論述了這種貿易對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影響;作者最后還得出了古代中國曾經在經濟和文化上對西域產生的巨大影響的結論。

中國陶瓷對世界文化藝術有著促進作用。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國人民保持不同的風俗習慣,精美的中國陶瓷是巫術上的高級供品,東南亞居民認為漂亮的陶瓷可以媚神,清脆的聲音可以通神,中國的陶瓷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陶瓷藝術創造了適應人類美好生活的各種需要品,具有工藝美術獨立、完整的文化特質,方便、美化人類的生活。從歷史的時間跨度和分布的地域跨度來看,陶瓷藝術的歷史較之其他工藝美術就顯得更為久遠、豐厚。因此,陶瓷產品也更容易受到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多樣化的陶瓷藝術風格。中國是陶瓷之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對世界的陶瓷文化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陶瓷對世界陶瓷的生產有著推動作用。中國越窯、龍泉窯青瓷,刑窯、定窯、德化白瓷,景德鎮窯青白瓷、青花瓷、彩瓷,建陽、吉州窯黑瓷,對朝鮮、日本、越南、泰國、伊朗、土耳其、埃及、意大利、荷蘭、法國、德國、英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的陶瓷被視為神秘的工藝品,引起了海外諸國的共同探索和效仿。由東亞到西亞,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又經歐洲傳入美洲,在世界各國開花結果。

隨著中國陶瓷銷往世界各地,各國文化相互影響,陶瓷本身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僅僅是中國陶瓷文化傳入國外,同樣我國也從國外引進了很多相關的藝術文化,其中國外顏料和工藝對中國陶瓷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及國外宗教與中國陶瓷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等等,這些在詹嘉所著的《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都作了詳細的介紹。

此外,我還認為,研究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必須從其時代、地域、民族、宗教和生活習尚諸方面去全面考察、分析陶瓷歷史,研究陶瓷的證據,不只是陶瓷本身,證據來自不同的類型和途徑,關鍵在人的勤奮博學與合作精神——理解陶瓷歷史。只有通過現在才能正確地重構早已逝去的歷史。并對古代工藝技術作出真正的科學評價——接近陶瓷的真正歷史。我國古代,陶瓷曾通過著名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走向世界。當代,世界陶瓷技術的發展水平早已把我們拋在后邊。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振興,中國陶瓷正在重新走向世界,有信心重振陶瓷的歷史雄風。

本文試圖從張騫出使西域的貢獻中對“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 出發,作一闡述。因為本人理論水平有限,容后再對這一點作更詳細、更深層次闡釋吧。文中有不當之處請專家指正。

參考文獻:

[1]詹嘉著.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譯.陶瓷之路——東西文明接觸點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3]周世榮,魏止戈著.海外珍瓷與海底瓷都.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6月版.

篇3

關鍵詞:中國;西方;設計文化;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4-0144-01

一、關于概念的界定

首先要明確一下概念的界定,“中”指的是中國,“西”指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歐洲。

《中華文化史》對文化的解釋為: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產品,都屬于廣義的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而設計就是把自然“人化”的過程,但設計又不是全部文化,它與其他文化要素相互影響,設計文化就是通過設計的現象來剖析與其相關的文化生態,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設計的本質。

“文化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產物,它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復雜的變量。山脈、海洋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環境、先前的社會觀念、現實生活中流行的新觀念,以及社會、社區的特殊發展趨勢等等,都給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場合和情境”。因此,設計文化必須適應環境,這里的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不同的環境產生不同的設計文化,所以各國各民族的設計文化才會如此豐富多彩。

二、中西方設計文化的交流及各自特點

古代歷史上的廣泛文化交流和近代的殖民擴張使得西方國家在設計文化上具有多元雜糅的基因以及廣為吸納的個性。

以古希臘為典型的海洋文化,希臘文化從地中海吸收西亞、北非的傳統文化,也通過地中海把希臘文化向東西方傳播,形成希臘文化多中心和向外擴展的特征。崎嶇的山脈、天然的港灣和海島使得古希臘人著眼于海洋與尋求出路。這種海洋文化滋生出的是開放型社會的設計,所謂開放型社會就是指自身發展受到自然條件的局限,但對外貿易和交往卻十分便利,與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頻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因此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設計文化具有多元雜糅的基因。例如,米諾斯王宮的建筑和壁畫人物的“正面律”,與埃及藝術有關系。邁錫尼“蜂巢式”陵墓建筑也有對埃及人技術的模仿。古羅馬愛特魯里亞拱券建筑也是從西亞人那里學來的,成為羅馬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而羅馬帝國的擴張對于歐洲文明的交流、傳播以及不同文明的融合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羅馬文明深受希臘文明的影響,在羅馬帝國向四面擴張的同時,“把希臘的思想和風格帶到地中海世界的西半部。而羅馬向萊茵河和多瑙河的北進,又將地中海的城市文化帶入到仍處于鐵器時代的地區”,所以,羅馬被稱為“溝通東西方偉大歷史橋梁的建筑者”。

中國則為大陸文化,這種文化趨向于內斂和保守。其所對應的是封閉型社會的設計,即自然環境相對封閉、較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社會,因缺乏促進變革的刺激因素,社會發展相對遲緩,設計的進步也受到局限,其設計文化的獨創性也較為有限,文化傳統也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與傳統風俗和生活習慣相關的設計不會輕易改變,但作為封閉型社會代表的古代中國,其設計文化又具有善于吸收融合的個性,這是因為在政治體制和經濟結構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時,外來文化的進入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一個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最終只能被吸入融合到本地文化中,設計也是如此。西域傳來的許多新鮮事物一度使隋唐的社會風貌發生變化,諸如胡服、胡食、胡舞、胡式器皿等等。經過一段對西域文化的模仿后,許多外來因素漸漸被吸收到中華文化中,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以佛教為例,佛像從高鼻大眼的“犍陀羅式”演化為中國人的樣子;中國佛塔則是漢代的望樓和“@堵坡”的融合。

從近代開始,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巨大的沖擊,而現代化的社會進程又必然要削弱傳統文化,這是文化轉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但是傳統文化的削弱并不等于消亡,中國文化的深厚基礎更不會因為現代化而退出歷史舞臺,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現代生活并存、發揚,在變化中保持本體特征,隨著民俗活動升溫而重現新貌,同時,設計風格的多樣性也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舞臺。

三、結語

設計文化,始終體現的是人的造物活動與自然界相和諧的創造性文化。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得大家會質疑甚至否定傳統的認識觀念,以至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變得薄弱,但對于設計,廣義來看,文化幾乎是它存在的理由,所以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中西方設計文化的關系必將經歷一個從受西方思想束縛到提出對立和挑戰,再到中西文化滲透融合的歷程。從這個角度理解設計文化的延伸和融合,設計文化必須從對現狀的批判中展望自己的歷史方向。設計文化的融合形式也將會擁有一個內在的否定到肯定的過程。

篇4

一、從美術表現形式觀測克孜爾石窟對文化的影響

克孜爾石窟在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建筑形制、壁畫、塑像三者結合產生了一種極大的感染力,也就是說,石窟是建筑、繪畫、雕塑的綜合表現形式,通過這種形式直指觀者內心。從建筑形制上來說,克孜爾石窟主要由中心柱窟、方形窟、大像窟、僧房窟、雜房窟。其中,中心柱窟是龜茲佛教美術的主要展示場所,有本生和因緣故事繪于券頂兩側,多是選取故事中較典型或精彩的一個情節繪在一個菱格中,形成菱格式構圖,具有較強裝飾性。僧房窟是克孜爾石窟有別于其他著名石窟的特別之處,不僅因其構造上先有走廊再有房間這一特別之處,也正因僧房窟的存在成為鑒定克孜爾石窟年代早于其他幾大石窟的重要依據。

從壁畫內容題材上看主要以佛傳教化說法、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為主,這三種占據克孜爾石窟的85%,其中本生故事數量十分巨大,相當于敦煌、麥積山、云岡三個石窟的總和還多一倍。以小乘佛教思想觀念滲入的石窟壁畫在總體布局上將尊位和禮佛順序作為其分布的基本規律,這種方法對佛法的傳布和滿足信徒對信仰頂禮膜拜的心理需求也有極大的影響;此外還有涅槃題材、兜率天宮說題材。壁畫刻畫所用手法為當時西域十分流行的“凹凸畫法”,張僧繇在《建康實錄》中記載:“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記。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可見這種技法天竺傳入西域,平涂為主而后局部加以暈染展現舞者婀娜的舞姿,又著朱青綠三色,結合“鐵線描”式的輪廓勾勒,使畫面明暗相映,富于層次,立體感很強。這種在當地自成體系的繪法,后傳入中原,成為中原美術領域一個重要的繪畫技法。

早期壁畫及塑像中佛陀造型具有典型的犍陀羅風格,從中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又有當時龜茲的文化體現,具有明顯的異域特征。犍陀羅藝術對研究克孜爾早期石窟具有重要意義,龜茲地處中亞交通要地,因此多種文化的碰撞必然使其造像藝術具有獨特的價值,佛傳像對女性體態豐盈婀娜的描繪仿若略帶,雖與傳統犍陀羅的服飾不同,卻體現出以印度傳統藝術方式來描述生動人物形象的龜茲藝術的發展。總體而言,克孜爾石窟反應了小乘佛教石窟藝術的輝煌,同時反映對于敦煌石窟發展的影響及佛教如何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與本土文化、宗教、藝術相融合。克孜爾石窟作為藝術與宗教的雙重載體,凝聚社會生活和佛教思想雙層寓意。

二、佛教文化對克孜爾石窟樂舞形象影響

克孜爾石窟的佛教文化對音樂舞蹈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石窟中樂舞形象以飛天、伎樂菩薩、天宮伎樂、力士、金剛等為主,它反映的已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樂舞生活,體現了佛教思想中理想的形象內涵。通常所指的樂舞是界定在情感的范疇,以抒胸臆展現內在本質和價值意義的形象。換言之,樂舞是感致于心,聞起于音,動之為舞,由此愚人耳目,使之陶醉,沉迷享受。正如南北朝鐘嶸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佛教正是通過樂舞生動的形象向百姓和僧侶傳達出其思想精神上的寓意,因此傳統觀念中認識的這種不受理性控制的舞蹈在佛教中并非具有正面意義,理性態度與批判精神是佛教所提倡的,也就產生了壁畫中非同于凡俗五欲所表現的令人沉迷的歌舞景象,這種須臾幻滅的舞蹈無疑是龜茲藝術的特色,也是佛教通過樂舞的形式傳遞的世界觀內容。

在壁畫的背景映襯下,樂舞形象的佛教思想不僅可以凸顯出來,而且在壁畫中,樂器的種類及其演奏方法被記錄下來,并且融貫中西形成獨創的演奏方法,如龜茲地區的五弦琴等樂器,讓我們可以領略到古代佛教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新疆地區悠遠的歷史文化。龜茲石窟對于舞蹈形象的描繪影響了后來敦煌石窟壁畫以及敦煌舞種的研究和發展,庫木吐拉窟第十六窟的飛天形象堪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相媲美。佛經故事與樂舞的結合成為寄托人們思想意趣的創作載體,它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使每個觀者都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形成表達宗教與現實相互依存,互為反應,歷史生活與石窟藝術相結合的新的藝術形式,給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三、克孜爾石窟對于文學的影響

克孜爾石窟也是龜茲文學與佛教結合發展的反應,在這里發現諸多佛教劇本,如德國勒柯克竊走的《舍利弗劇》以及焉者文回鶻文的《彌勒會見記》都反映了佛教戲劇和講唱文學的歷史情況,《彌勒會見記》的發現成為震驚世界佛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它是我國少數民族第一本戲劇,揭開龜茲地區佛教文化發展程度的神秘面紗。劇本的寫作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可見當時龜茲地區佛教文化在當地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龜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佛教文學也是人們理解石窟人物形象的精神意趣的關鍵所在。佛教思想對主客體、身心與塵世的意義及其關系的認識以文學的形式記錄并傳承,因此克孜爾石窟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佛教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及演變。屬于西域佛教文化圈的克孜爾石窟以小乘佛教為主兼有大乘佛教,它的發展歷經初創期、發展期、繁盛期、衰落期,在發展和繁榮期,思想內容主要是“唯禮釋迦”,因此繪制了大量的本生壁畫用以詮釋佛教三學,即“戒、定、慧”。人物形象表現出佛教所傳達的“五蘊皆空”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世間萬物固然有卻自性本空,事物是現象的體現,而現象則因各種因果和條件等決定,因此萬事萬物皆不是永恒不變的。

在龜茲石窟的經文中,我們通過故事和傳達的意蘊也不難看出這種源思想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加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此兩者相融合就很好的體現了佛教中對于空的理解,也就是說五蘊皆空的思想即為“本無自性的性空之相”的思想的傳遞,因此理解對于佛教文學藝術的發展和就此文化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篇5

因素人類的特殊進化是指人類在同一進化過程中呈現不同體質特點,在同一體質特點下又呈現不同年代和地點特點。漢語和英語也不例外,具體從動物習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有許多含有動物名稱的習語中,這些動物在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的“命運”可是不一樣的。

(一)同一動物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聯想意義不同

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要談到的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具體到動物習語上,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很多生動、形象且寓意深刻的動物習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在說,但是在和外國人交流以及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很多動物習語是不能直譯的。例如,我們在形容做一件事同時達到兩個目的時,漢語中我們常說“一箭雙雕”,而英語用“一石二鳥”;再如,我們形容十分緊張、急迫時,漢語通常的表達是“熱鍋上的螞蟻”,而英語用“熱磚上的貓”;又比如,比喻做事情方法不得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漢語中我們常“緣木求魚”,而英語中則用“雞窩里找兔子”。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以下幾個常見的例子:虎落平陽被犬欺:Haremaypulldeadlionsbythebeard露馬腳:Letthecatoutofthebag殺雞取卵: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

(二)風俗習慣導致英語中一些用以“物”喻人的習語

風俗是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許多習語的產生也受到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他們對相同動物的態度和情感也各有不同。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家庭對待狗的態度。英語文化里,狗被看作人類最好的朋友,狗是寵物甚至被當作家庭的一員。因此,在英語中有很多與狗有關的習語都是褒義的,很多與幸運、忠誠相關,例如:“helpadogoverastill”:助人渡過難關“Heisaluckydog”:他是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hi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我們國家古代,狗在中國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因此久而久之,狗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意義就形成了貶義,常與卑微、惡劣等意思聯系在一起,例如:和西方的忠誠之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有“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因為中西方對狗的態度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那么我們在翻譯與狗相關的這些習語時,就不能直接用英語中對等的詞“dog”。

(三)傳說與典故的影響因素

在中國古代有一些習語,比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畫龍點睛”等是根據民間傳說或者典故形成的。這里就涉及一個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的動物“龍”。龍作為一個傳說,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自古人們就對龍崇拜到了極致,比如,在君主時代,龍被譽為神的化身,成為漢族人民的圖騰;龍更是被歷朝歷代的帝王賦予了皇權,這些“真龍天子”的衣食住行用都有龍的標記,也只有帝王才可以用龍。如今的我們雖然沒有帝王的統治,但是“龍”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每個中國人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而且受到幾千年的民俗風情的影響,“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被人們看作吉祥、和平的象征,比如:端午節賽龍舟,節慶時舞龍舞獅等等。此外,關于龍的成語也有許多,都是寓意美好的褒義詞,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龍馬精神等。然而在西方,龍是最為邪惡的象征,被稱為邪惡之王。在西方電影中,龍通常是財寶的看護者,能夠打敗龍的人被稱為是屠龍勇士。

(四)因素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人們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現象。簡單來說,宗教就是人們的一種信仰,也是精神上的支柱,反映了人們的尊崇和忌諱,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比如,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們國家佛教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在我們國家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那么與佛教相關的習語也有很多,比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然而,在許多西方國家,特別是在英美國家,基督教作為大多數人的信仰,影響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信仰基督教的人們認為上帝可以幫助大家實現愿望,所以有很多英語習語是與上帝有關的,如“Godblessyou.”,“Godhelpthosepeoplewhohelpthemselves.”(上帝保佑你)。我們在看英語國家電影時也經常出現“Mygod!”,可見God與我們平時感嘆時所說的“我的天啊!”類似。另外,在宗教和神話中某些神化了動物被認為是動物崇拜,比如:我們中國的貔貅、饕餮、麒麟、瑞獸等等,這些人們臆造出的神獸,現在仍被人們所推崇;而在希臘神話中很多神靈是半獸半人,比如命運女神的形象是人身鳥翼。另外,在宗教和神話中某些動物被認為是專門用來祭祀或象征某些神靈的。例如:我們熟悉的斷臂女神維納斯,Thedove,theswanandthethesparrowsymbolizeVenuswhicharesa-credtoVenus.(鴿子,天鵝和麻雀既是象征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也是用來祭祀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的)。

二、結語

篇6

民族精神在歷時性的特質上,往往與粘連在一起,構成了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指導著該民族的生活、思維方式,支撐著該民族不斷進取,引導著該民族的精神追求。

西北地區是中華遠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主要在這里形成并傳播、蔓延。漢唐時期,這一文明達到了極盛,成為同時期最為發達的世界文明之一。西北地區又是多民族的聚居區,先后有數十個民族在這里消長。各民族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繁衍,共同發展,共同創造和構架了這一地區獨特的文化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漢唐雄風”,就是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征。她不僅僅表現的是昂揚進取、拓展疆域,更為深層的是,她打通了中國與西方的隔絕,建立了跨越時空的長期交流,以無畏的胸懷,包容和吸收了各種文化,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時至今日,西北地區仍然是我國民族聚居最多和最集中的地區,各民族文化差異之大,猶如高山流水,各有異趣。然而,在長期的生活中,這里的各民族相互依存,與時俱進,共求發展,更加體現出多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與和諧。

古代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民族的產生和形成,其精神生活必然伴隨著的初級形態――原始宗教;民族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則往往選擇的高級形態――人為的系統宗教。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各民族,在的選擇上,體現了這一特點。秦漢以前,包括漢族在內的西北各民族或信仰原始宗教,或信奉薩滿教;秦漢之時,人為的系統宗教――發祥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率先傳人西北地區。絲綢之路上的每一個城鎮,都留下了佛教傳播者的足跡。各民族的熱切期盼和精神需求,使得佛教迅速成為西北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佛教在支撐和豐富各民族的精神生活、提升理想境界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最終成為中華民族三大思想文化(另外兩大思想為儒、道)支柱之一。南北朝時,產生于古代波斯的祆(xian)教傳人中國,西北是祆教流傳的主要地區。西域不少民族如高昌、龜茲等信仰祆教。唐代祆教隨入長安的昭武九姓的粟特商人或外交官員涌入中原,長安的布政坊、醴泉坊、普寧坊、靖恭坊、會節坊、崇化坊等均建有祆祠。愉悅祆教神靈的歌舞戲繽紛多彩,胡旋舞、胡騰舞、柘支舞、悖奴兒舞、潑胡乞寒戲(渾脫舞)、拓壁舞、兒郎偉等深受長安朝野、士庶喜愛,并影響著唐以后的文化藝術生活。唐武后時,經吐火羅傳人了源自波斯的另一宗教摩尼教。摩尼教對中國的影響多在深層,元明時期流行于民間的明教即是其變種。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基督教的一派聶斯脫利派(后稱景教)于唐貞觀年間傳人中國,受到唐太宗、玄宗的重視,太宗詔命于長安義寧坊建寺(教堂),以傳教旨。故長安景教信徒多聚集于義寧坊一帶。高宗則尊景教傳播者“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令各州建寺。伊斯蘭教于隋唐之際隨著大食軍隊的侵略擴張而進入中亞和新疆地區,其后又隨商隊進人中原。經元明時期的不斷滲透,一些原來信仰佛教或摩尼教的民族如突厥系的維吾爾、柯爾克茲,蒙古系的哈薩克等族,漸次放棄原有信仰而改信伊斯蘭教,這使得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成為主要宗教,深刻地影響著西北地區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可以說,西北地區的民族最多,信仰的宗教也最多。民族、宗教、區域宗教、世界宗教在這里曾傳播、發展、演變。有的消亡了(如祆教),有的融入到了其他宗教(如摩尼教、景教),有的漸趨中國本土化(如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有的則相對保持住了自己的宗教傳統(伊斯蘭教)。不管這些宗教變化如何復雜,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這就是他們都對西北地區的民族文化建設做出過不同的貢獻。西北民族宗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從歷時性上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它的歷久不衰、頑強抗爭的生命意識,它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廣闊胸懷,它的心存高遠、超越現實的理想境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篇7

【關鍵詞】變文;都;語法化;主觀化

在敦煌石室里發現的唐五代的俗文學寫卷,稱之為“變文”。變文產生的時期屬于中古漢語時期,這一階段的漢語語法不斷演變發展,有的語法現象逐漸穩定下來,使用至今,如代詞的使用等;有的處于繼續演變的過程中,如“都”的語法化與主觀化。變文在語言上的特點就是更接近當時的口語,是研究唐五代語言以及中古漢語史的寶貴材料。本文擬以變文中含有“都”字的語句為材料,分析變文里“都”的使用情況。例句全部來自王重民,王慶菽等合編的《敦煌變文集》和潘重規編撰的《敦煌變文集新書》,下文不再標注例句來源。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里將副詞“都”分為三個義項:(1)表示總括全部。除問話以外,所總括的對象必須放在“都”前。也可以說“全部”,總括的意思更明顯;(2)甚至。“都”輕讀;(3)已經。句末常用“了”。這就是所謂的表示范圍副詞的“都1”,表示語氣的“都2”,表示時間的“都3”。

變文里的“都”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詞“都”,表示城邑,以及由城邑演變出來的“總計”義;一類是副詞“都”。副詞“都”又可再分為表示總括范圍的“都1”,表示強調語氣的“都2”,含有“都2”的句子往往帶有說話人的主觀性。

一、實詞“都”及其演變過程

“都”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邑部》:“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其本義當是“有先君宗廟的城邑”。例如: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都”進一步引申為首都、大都市,民眾聚集之處。后來,“都”又用作動詞,開始有聚集義,所以《廣雅?釋詁三》解釋為:“都,聚也。”例如: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管子?水地》)

集聚的意思,也就意味著“總起來”,因此“都”很自然地獲得了“總,總共”的動詞義。《漢書?西域傳》:“都護之起,自吉置矣。”顏師古注:“都猶總也,言總護南北之道。”

在變文里,“都”表示實詞義的句子有不少,分別舉例如下:

(一)用作名詞的“都”,表示“都邑,集市”的意思

(1)白莊曰:交我將你,況甚處賣得你?遠公曰:若要賣賤奴之時,但將往東[都]賣得。白莊聞語,懔然大怒:這下等,心里不改間無。

(2)子胥問船人曰:吳國如何可投得?船人曰:子至吳國,入于[都]市,泥涂其面,披發獐狂,東西馳走,大哭三聲。子胥曰:此法幸愿解之。

(二)用作動詞的“都”,表示“總共,共計”的意思

(3)香飯瓊漿[都]一缽,愿母今朝吃一匙

(4)又漢者名一切惡不善濟(法)。才升果位。計數即塵沙莫及,[都]標即二萬八千。

“總括”義的動詞“都”字使用時通常含有對涉及對象進行總括的意義,如例(3),總括香飯與瓊漿。由于“總括”義的動詞“都”一般位于動詞之前,且含有對涉及對象進行總括的意義,這一特殊的句法位置和詞法意義,使“總括”義的“都”由動詞虛化為副詞。

二、虛詞“都”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副詞“都”的形成,在句法上是由于緊鄰句法環境的作用,在語義上則是由于詞義的泛化――“都”的具體詞義的進一步抽象化和擴大化,以及部分實義義素的脫落和適用范圍的擴大――而形成的。

根據目前搜集到的語料,“都”出現在否定句里的頻率比較高,而否定句是“都”主觀化的原因之一。因為比起肯定式來,否定式更能體現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否定結構通常就是信息焦點所在,也是表述重點所在,所以主觀化最有可能發生在否定結構前面。但并不是變文里所有的否定句里的“都”均表示主觀強調義,有的還是表示范圍的副詞,只是前面的NP部分被省略或隱含了。

(一)表示范圍的副詞“都1”

(1)遂罵燕子:你甚頑愚,些些小事,何得紛紜!直欲危他性命,作得如許不仁。兩個[都]無所識,宜吾不以同群。

(2)大王見太子愁不樂,更添百般細樂,萬種音聲,令遣宮內,為歡太子,太子[都]不入耳,再處分車匿,來晨被朱鬃白馬,卻往南門觀看。

(3)大業鴻名[都]未成,衣單難可說。

(4)監官遂喚童子問曰:“何故不聽打鼓?”童子答曰:“某乙此鼓切不可打,若打者必有不祥之事。”問曰:“有何不祥?”答曰:“若打一下,諸坊布鼓自鳴;若打兩下,江河騰沸;若打三下,天地昏暗。”於是打其三聲,天地昏暗,[都]無所見。太子遂乃潛身走出城外。

(5)太子見已,莫辯圣凡,令遣畫匿問之,此者是何人也?畫匿奉命,直見老翁,是何人在此而立?數伴叫問,[都]沒應挨,推筑再三,方始回答。

(6)羅卜三周禮畢,遂即投佛出家,丞(承)宿習因,聞法證〔得阿羅〕漢果,即以道眼訪覓慈親,六道生死,[都]不見母。目連從〔定起含〕悲,諮白世尊,「慈母何方受于快樂?

(7)仆射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親統甲兵,詣彼擊逐伐除。不經旬日中間,即至納職城。賊等不虞漢兵忽到,[都]無準備之心。

以上例句,“都”均對所指稱的對象進行量化,是范圍副詞。

例(1)中,“都”指向前面的NP部分,總括“兩個”;例(2)中的“都”總括前面部分“百般細樂,萬種音聲”;例(3)“都”總括“大業”與“鴻名”;例(1)到例(3)里的“都”,其前都有指向對象,例(4)到例(7)句子里的“都”,前面沒有出現NP部分,但是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充出來。例(4)可以補全“天地都無所見”;例(5)補全為“老翁都沒應挨”;例(6)補全為“目連六道生死都不見母”;例(7)補全為“賊等都無準備之心”。

在否定句,當量化對象NP出現于“都”前時,盡管“都”有時也會呈現出一定的主觀情態義,但還屬于范圍副詞。隨著否定句中量化對象NP頻繁地隱含于深層,“都”的全稱量化功能就開始逐漸退化,而主觀性情態功能則相應地得到了加強,于是加強否定的語氣副詞“都”也就漸漸形成了,盡管在開始階段,這些“都”還多少帶有一點全稱量化義的痕跡。

(二)表示語氣的副詞“都2”

(8)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期(欺)凌三寶。自作自受,非天與人。今既墮在阿鼻受苦,何時得出。

例(8)中“都”既可以前指“汝母”,也可以前指“在生之日”,造成歧義。根據對該文的理解,我們傾向于后一種選擇,即“活著的所有日子里都沒有一片善心”,但是該句的“都”開始出現了表示主觀化的語氣,含有一種批評指責的語義在里面。

下面的例句里“都”已經變為表示強調的副詞,不再表示范圍。

(9)太子吟詠已了,更乃愁憂,嗟嘆我輩凡夫,如何免得此事。悶心數四,憂苦再三,即便還宮,[都]無喜色。

(10)老人道:吾今桑榆已逼,鐘漏將窮。眼暗[都]不識人,耳聾不聞音響。

(11)其時張令妻入,正拜堂次,使者高聲作色:咄!這府君!因何取他生人婦為妻,太使極怒,令我取你頭來![都]不容岳神分疏,拔劍上殿,便擬斬岳神。岳神見使者上殿,忙懼不已,莫知為計,劣時便走。

(12)神人每至三更,取內人來于觀內寢,恰至天明,卻送歸宮。日來月往,已經半年,美人昏似醉,[都]不覺知。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除了例(10)中的“都”前有可以指向的NP,其他例句“都”前均無NP,但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出來。而且“都”前的NP部分不再是雙項NP,更多的是單項NP。“都”表示總括時,量化的對象總是大于或等于二的,但在表示強調語氣時,量化的對象,就目前搜集的語料來看,都是單項式的。顯然,這里的“都”表示量化的程度很低了,主要是用來表示說話人的一種語氣。

引起“都”主觀化的觸發機制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說話人在表達一個客觀現象時,一般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性通常是包含在客觀表述里的,但是,當說話人為了凸出或強調某種情感,或者為了滿足某種語用需要時,其隱含的主觀性因素就會被突現出來。所以,“都”表示主觀性的隱含用法就在這樣的句式里逐漸凸顯出來了。

總之,導致“都”主觀化的動因不外乎兩個方面,從句法形式看,那就是NP的省略或隱含,從表達功用看,那就是主觀性的加強――說話人在進行否定性量化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帶上自己的主觀評價色彩,于是,隨著否定句中量化對象的缺失,語氣副詞“都”就在否定詞語前正式形成了。

加強語氣的主觀化“都”一旦形成后,并不一定非得用在否定結構前。事實上,在一些NP隱含的句子中,非否定結構前的“都”也可以表示主觀情態。根據后來出現的語料,語氣副詞“都”可以出現在陳述句中,例如:

(13)玉日夜涕泣,都忘寢食。(《唐宋傳奇?蔣防?霍小玉傳》)

這個“都”雖然不同于強化否定的語氣副詞但由于在特定語境中主觀性情感的強化,其主要功能也已不在全稱量化,而在于強調語氣。所謂“都忘寢食”,就相當于或者說接近于“甚至忘記了睡覺吃飯”。

通過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表示總括全量的范圍副詞“都1”與強調主觀情態的語氣副詞“都2”之間存在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之上演變出來的。

三、結論

在變文里,“都”既有實詞“城邑”、“總計”的用法,也有用作副詞,表示范圍和語氣。根據搜集的語料比例來看,“都”用作副詞的頻率更高,符合語法化趨勢。此外,范圍副詞“都1”和語氣副詞“都2”之間關系緊密,“都”在全稱量化的同時,開始帶有說話人的主觀看法,并逐漸演變出只表示強調語氣,不表示范圍的用法,主觀化程度加深。

現代漢語里關于“都”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從歷時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主要是因為對“都”的性質難以判定,我認為,與其困于“都”的劃分,不如在具體的句子里觀察“都”的使用情況,從而得出更有力的結論。本文選取中古時期的變文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至于連續性的歷時研究,還有待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重民,王慶菽.敦煌變文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M].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

[3]張誼生.副詞“都”的語法化與主觀化――兼論“都”的表達功用和內部分類[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1).

篇8

關鍵詞:中國文化小學教育文化傳承方略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斷了,像中國文化這樣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見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對自己的人民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國文化用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哺育每一個中華兒女,使其凝聚為一體,同心同德為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懈的奮斗。中國文化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它從多元文化中吸取精華,納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中國文化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精神,從實質上看,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特定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內在特質的基本風貌。

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學,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對其進行如實的批判和科學的抉擇,更新民族思維方式、價值休系和心理素質,用新的思想文化體系來充實我們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維方式與方法,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與世界文化相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傳統文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授,讓孩子進行學習,這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便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世代相傳,并不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根本大計。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孔子這樣至今還受人景仰的教育家,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在近代有、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過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推動了我國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們應該繼承這個進步的傳統,通過教育工作,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受到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從當代世界先進文化的精華中吸取營養,全面學習包括科學在內的文化知識。

教育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兒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它對孩子品行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兒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學校教育是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是事關民族生存發展的大事,是每一個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通過母語教學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所選課文中蘊涵的倫理準則、道德規范以及其展現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讓兒童時時刻刻的受到民族傳統文化與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體會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而《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等展示偉大的中國古代建筑和國畫藝術。傳統的漢語文化為后人保留了一筆巨大的使用不盡的精神財富,那么多凝聚著漢語人文情致的詩文、民歌、對聯、成語、農諺、童謠、兒歌等等,都值得我們反復玩味,反復品鑒,反復吟誦。

現在,很多小學開設了第二課堂,孩子們學西古琴、國畫、軟筆書法、中國武術等等。這些課程的開設對孩子認識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今的學校教育,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的增強,并努力培養孩子的人文氣質,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孩子對中國文化的鑒賞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顯的效果,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以及社會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劉中國文化的傳承,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對學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補充。

2.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擴展與補充

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社會大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會影響他們的政治方向、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著他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隨從性。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更要求社會教育立足大局,創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

孩子的德育培養最直接的途徑是家庭教育。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以道德、禮節為主的禮法教育。中國自古以來都把少兒教育作為家教的關鍵階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確: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勵,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奮學習,修性養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規范行為,安分守己,不斷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結合。這依然可以作為今天家庭教育的準則。

顏之推在‘家訓》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一個人的成長,與基礎教育的好壞有直接關系。在少兒教育的基礎L進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當現在的學生們從課堂上的書本轉入課外的錄像文化、視窗文化等其他的大眾文化時,表明學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說當今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例如,廣告、網絡、電影、電視片、卡通片、電于游戲、書籍、報刊等,正因為如此,大眾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的知識就更易于孩子們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節目中播出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年輕的媽媽正為自己的老母親洗腳,自己的小兒子看到后,也端來一盆水,喊著:“媽媽洗腳!”旁白立即出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樣的廣告直觀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并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在其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許多可借鑒的文化精華和己經形成了的某種具有深刻影響的觀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遺產。它兒乎囊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最基礎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修身養德、自強不息的個人價值文化到安邦治國、統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它所蘊涵的中國文化,在當今社會中也是十分常見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仍然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而思想與價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與道家,分別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兩種主要的思想與價值觀點,直到現在我們現代人還是一直在遵守與執行著,并將它們視為真理傳授給下一代。我們可以通過影視、書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們逐漸滲透,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無論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將中國文化的優秀部分傳授給我們的孩子,使他們從小就學習到中國文化的精華,從中吸取長處,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學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具體實施方略

1.學校教育中的實施方略

首先,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一般指學校的整體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制度,全校師生的共識及所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種濃烈持久的精神氛圍等。校園整潔美觀,后勤設備完善,教室寬敞明亮,使學生感到舒適、安全;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規范成員的行為,教師要熱愛學生,學生要尊敬老師,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設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制訂校訓組織各種科技文化活動,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學術團體,開展文體活動,建設健康的校園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為本”。學校教育中的“本位”應該是教師,也就是說優秀的學校教育,應該具有高素質、高文化修養的教師,教師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高文化修養的老師,當然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

再次,應該強化課程設置。想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孩于多接觸一些經典之作,那么在課程設置時,就應多從這個角度出發,多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例如,可以進行經典教育,開設教授古箏、琵琶等古樂器的音樂課,開設軟筆書法課,開設國畫課等等。

2.家庭與社會教育中的實施方略

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弘揚,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的實施方略,主要體現為:

家庭教育,首先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家庭的環境建設要給予重視,可以在墻壁上掛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畫,書櫥內可以擺放一些經典著作。

其次,父母應該有良好的興趣愛好。例如讀書、書法,孩子當然會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及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質便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后,父母應該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明確自己的教育目的。作為新時代孩子的父母應該懂得怎樣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長的情況,切合實際的為孩子做出培育計劃給孩子一個恰當的定位,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材.

篇9

關鍵詞: 文化 翻譯 語言 詞語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出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

翻譯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一旦語言進入交際,便存在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表達問題。這就要求譯者不但要有雙語能力,而且要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特別是要對兩種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形成過程、歷史習俗傳統、宗教文化及地域風貌特性等一系列互變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這些互變因素,英漢民族的語言文化才體現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英漢兩個民族的不同,自然也會體現在語言方面。英語中出現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所以《圣經》在整個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與之相應的是在我國影響極為深遠的佛教文化。兩種文化在思維習慣上、語言表達形式上,詞匯意象和含義上,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故翻譯時特別要注意。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一、探究詞語的歷史、社會背景意義及文化內涵

文化翻譯既要考慮歷史、社會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異、大同小異、同中有異的詞語,譯者要保持清晰的思

維,既要注重文化深層的蘊含,又要了解語言表層含義的異同之處。

例如“骨鯁在喉”是有話要說,非先吐之而后快,而“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則正好相反,是把骨頭卡了喉嚨作為不愿說話的借口。又如中國成語“知子莫如父”與美國的成語“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似乎在形式與意義上都很相近,其實涵義相反。漢語強調父親最了解孩子:英語卻用“It is (a wise father) that...”這種句型來反襯即使父親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再看下面的諺語:The near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 有人把它譯成“越是貼骨的肉越香”,那就只會使人想到作為食品的肉類。這僅是對字面表層含義的理解,它真正的喻義是“slim people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fat people”。

二、留神帶有異域感彩詞語的翻譯

不同的民族對一些具有文化含義的動、植物詞,以及季節詞的屬性和特征的認識往往有異同之處,故而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并出現了許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隱喻現象,使英漢語中的某些詞語產生了褒貶、好惡、悲歡等濃郁的感彩。

英漢習俗差異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某些動物的態度及其深層的文化內涵。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山羊”是個褒義詞,而英國人卻視“goat”為色鬼、的人。

漢語中某些植物詞喻義也很深刻。“楊柳”可喻“風塵女子”、“輕浮、無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花街柳巷”、“尋花問柳”等。英語的willow卻是悲傷命運的象征。柳樹的形象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是與奧菲莉和黛絲泰蒙娜的悲慘命運聯系在一起的,黛絲泰蒙娜在離開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樹之歌。

中國文化往往將“悲、涼、傷、愁”與“秋”連在一起。秋風一起,涼意頓生,便有“逢秋悲寂寞”,生出許多“幽怨悲愁”的情愫,如:蔣士的“淚與秋河相似,點點注天東”;歐陽修的“夜靜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起皆是恨”等名句。而英語的autumn卻正好相反,它不僅沒有“愁滋味”,而且常與“寧靜的秋日情調”聯系在一起,如“秋語、秋蛩”等;“秋聲”也常有歡樂之意。在翻譯中對這些色彩詞語得仔細斟酌,不留意便會出現“文化失真”現象。

綜上所述,要準確地把握好翻譯中文化的度,就必須考慮這三個要素:不同語域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內容和文化心理。從宏觀上,譯者要了解文化的蘊含、翻譯的基本理論及技巧,在微觀上要仔細觀察以上“三要素”的差異并且加以對比和分析,從而找出“文化失真”產生的原因。總之,只有在考慮異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達、雅”融為一體,使譯文“神、形”并茂,這樣才能確保文化“傳真”的實現,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譯。

參考文獻:

篇10

縱觀任一民族的歷史,當該民族發展到一定時期,當他們的經濟生活復雜到無法通過簡單的肢體語言和圖畫來表示,當他們需要傳遞更為復雜的信息,當他們需要記要并表達思想傳達感情的時候,語言便應運而生。不管是經濟生活,傳遞信息還是情感抒發,都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符號。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當然語言這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

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儒家文化,其對中國人在文化認同上的影響有兩個方面:

(1)強調人應當遵守倫理道德和社會綱常,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等等,所以中國人十分注重對長者的尊重,認為應當給予老人更多的照顧。“老”字在中國也代表著權威與尊重,如老祖宗,老首長,老先生等等,稱呼之人無不恭恭敬敬,被稱呼之人在場面上雖然客氣一下,但是心下滿足。反觀西方,old會被理解為不中用,人們不愿意服老。有些腿腳不好的西方老人到中國來,不明就里的中國人會上去攙扶,不僅不會得到謝謝,反而很有可能會遭到拒絕。所以在西方,形容人通常不用old, 會改用一些諸如senior 或者elderly等更加柔性的詞匯,以免引起誤會與不快。另外我國人為了表達對他人的尊敬,習慣將姓冠以頭銜或職稱,如王總經理,李工程師,劉老師。而在西方,除了十分正式的場合,并且地位非常高的人會被冠以頭銜之外,如mr. president, 或采用姓名+頭銜的方式,如,michael bay, the chairman of the bod,其他的情況用mr/ms/mrs足以,如果過于禮貌,反而會引起反感,或將氣氛緊張化。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是“over polite”的。

(2)儒家思想主張人們行事低調,內斂謙遜。例如面對夸獎,我國人通常會謙虛一番,嘴上說哪里哪里,實則內心澎湃,激動不已。據說有一位女士被以外國友人夸獎:you are so beautiful, 這位女士可能當下緊張,想謙虛一下說哪里哪里,結果把這兩個字直譯過來,說:where, where,外國朋友先是怔了一下,還好反應快,將錯就錯,說everywhere, 這才化解了尷尬。雖然是一件趣事,但是也很好地說明了因為信息傳遞不對等,導致了交流上的誤會。當有人要發言時,不管多么胸有成竹,也會習慣性的先說一句:“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以示謙虛。

而在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西方人看來,這種謙虛實在太麻煩,而且還有點不自信。歐洲中世紀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學說---契約論,契約論認為各種利益充斥著這個社會,所有社會人的社會行為都是以各種形式的利益為導向的,所以為了分清權責,規定得失,便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契約,使得這個社會向著健康的以經濟為導向的社會發展。

二、思維的差異。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導致兩者的思維方式也是大相徑庭。

我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為鋪陳式,復述事情往往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一個條件不漏的將事情講述出來,以求周詳和巨細不漏。例句:2011年6月4日,李娜在法國紅土球場上擊敗意大利名將斯齊亞沃尼,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法網冠軍。這句話的核心是李娜成為法網冠軍,為了表達這個核心意思,這句話的前半部分交代了很多準備工作(時間、地點、條件);同樣的意思,英語會表達如下:na li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ever to crown the french open, by defeating italian veteran francesca schiavone on red court on jun. 4th ,2011.在這個英語句子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意思在句子開頭便交代清楚,接著用幾個從句將句子補充完整。讀者會在第一時間了解最核心的信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英語時效性的特點。

漢語的空間思維是由遠到近,由外及內。而英語則正好相反。例如:最典型的莫過于二者對于地址的描述。漢語對地址的描述好像一個由遠及近的鏡頭,先是一個城市,然后再放大,具體到街區,再放大,最后清晰到門牌號。而英語的展開順序則恰好相反,例如:rmxxxx, xxx ave., postal code, washington dc. 年月日的描述同理,不作贅述。

三、文化偏好對語言的影響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對于某些事物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龍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無上的權利和尊貴,也代表著吉祥和瑞氣。有許多說法與龍有關:“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中華民族自比為龍的傳人。對龍的崇拜可謂是無以復加。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生性兇殘,而又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是邪惡的象征,民間諺語有: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在外媒的許多報道中,“亞洲四小龍”常被翻譯成“the four tigers of asia”,因為他們實在不敢想象這四小“dragon”會做出什么壞事。

狗在中國被認為是身份低下的象征,因而有 “狗仗人勢”“癩皮狗”“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gay dog(快樂的人),big dog(大人物)。

其他的中西方文化偏好的例子:中國人認為紅色喜慶吉祥,認為綠色是不吉利,不健康的,如“氣得臉都綠了”。而西方正好相反,綠色代表生命,代表通行,如green card(綠卡)、green meat(鮮肉);紅色代表的則是警戒和危險,如red aleart(紅色警戒)、red ruin(火災)。所以在股市上,西方人用綠色代表漲,紅色代表跌。中國則正好相反。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