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范文

時間:2023-03-30 08:3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敘文寫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記敘文寫作

篇1

關鍵詞:記敘文 具體 生動

學生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堅持記敘性文體的寫作,老師運用了各種手段,想盡了一切辦法,力圖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到了高中,大多數學生仍然害怕寫作文,特別是害怕寫記敘文,即使勉強寫出來了,許多學生連自己的文章都不愿意讀第二遍,那么,到底有沒有什么辦法指導學生把記敘文寫得具體、生動一些呢?筆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有一些感受。

先看學生的作文片段:

我曾經觀察過母親的發絲,那瀑布般的綠云,令我愛不釋手,我輕輕的撫摸著它們,生怕弄痛了,我在心里偷偷地想:要是我的頭發也能這樣,該多好呀……我的黑發哪是時間梳成的,分明是母親用她的心血一點一點染成的啊,我痛恨這無情的光陰,奪去母親那曾經的美麗,可又無可奈何,誰能阻止得住它呢?只有在今后無愧于光陰,才對得起母親……

這是一次作文題目為《光陰的故事》中學生的考場作文。這個片段是贊美媽媽的,它通過“我”和母親的頭發由于“光陰”的作用而發生的變化,表現了小作者對母親養育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之情。這類題材學生從小到大寫的太多太多,許多學生都覺得自己的媽媽的確平凡而偉大,但一寫到與此相關的作文又總覺得不能感動自己,更別說打動別人了,為此,相當一部分學生也感到很無奈。為什么這篇文章讀后能讓人有所觸動呢?首先,小作者觀察細致,進而產生聯想和想象,‘我的頭發能像這樣嗎?’‘天地間垂著的那一片黑瀑布,便是我的青發’;其次文筆細膩,多次運用比喻,如“天地間垂著的那一片黑瀑布”、“毛糙糙的如亞麻繩一般”、“時間真是位公平的法官”,另外還有對話,有動作“揉揉”、“擺”、“摸”,有心理活動等;第三,小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著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特別細膩真摯,并能在描寫的基礎上恰當的提煉,比如,“我的黑發哪是時間梳成的,分明是母親用她的心血一點一點染成的啊”。

再看一個學生的作文片段:

是那枚精致的玉戒嗎?那是,年少的我不知怎么回事,特別的頑皮,這玉戒是我從媽媽的寶貝箱里淘出的物件兒。不知是對它有什么特殊的感覺,那是我把它揣在身上到處擺弄。一不小心,‘叮’的一聲清脆的響聲,玉戒從我手上滑落,掉在地上,媽媽覓聲而來,慌忙拾起了那枚玉戒。‘這是你爸爸給我的。’媽媽自言自語。‘哦?’我來了興致,見媽媽臉上竟有了難以察覺的紅暈。‘就是那年去武當山,回來時順路買的啊。’媽媽著,輕輕的把它放回去……

這個片段寫的是“我”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媽媽的“秘密”,它實際上涉及了許多中學生很少提及的關于自己父母的“敏感”話題――愛情。篇幅雖然很短,但是,讀者讀完這個片段后,會馬上體會到人物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文中兩個人物鮮明的個性也會立刻展現在自己面前:從“淘出”、“擺弄”、“來了興致”等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機靈、天真與調皮;從“慌忙拾起”、“難以察覺的紅暈”、“”等詞語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母親羞澀中飽含著對自己甜蜜愛情的珍視與自豪的回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么短的篇幅中情節還起了波瀾,顯得搖曳多姿。同上面的文章片段一樣,這個片段也充分運用對話、動作、心理活動描寫等手法,也同樣能在描寫的基礎上恰當的畫龍點睛,如“那枚玉戒似乎裝滿了父母的青春歲月”。就這樣,小作者從自己獨特的視角,通過多種途徑傳神地表現了父母之間甜蜜的愛情,詮釋了“光陰的故事”。

最后來看一個記敘性的課堂練筆:

只聽見颯颯颯記筆記的聲音,有的時候就有一點嘩嘩的翻書的聲音,老師講話的聲音雖然不大,但是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時候還傳來兩聲鳥叫,有一個同學一不小心把鉛筆盒碰得掉在地上,大家很吃驚地回過頭來看著他。

這是學生寫教室的“安靜”,片段中沒有直接提到“靜”,但讀后讓人分明感到教室很安靜。

篇2

一、篇首點題要醒目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對于記敘文寫作來說,也是如此。在文章的開頭,如果能夠恰當地點題,特別是能夠醒目地將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點出來,就能很快讓讀者進入情境。如《收獲》一文,講述作者自己多年前一節美術課上得到的收獲,但是這樣的開頭往往會比較平實,不能吸引人,也就難以突出主題。因此需要在點題時作一點技巧處理,如文中作者這樣開頭:

還記得那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小鳥們在教室窗外的大樹上歡快地唱著歌兒。在以后的日子里,每當我碰到一些涉及自身利益需要抉擇時,我總會想起這天的陽光明媚、這天的鳥兒歌唱、這天的這節美術課。

這樣的開頭就很有吸引力,能夠有效激發讀者的閱讀期待。作者以回憶的方式來突出這節課,講述了這節課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地位,非常醒目。接著作者進一步點題:

因為,在這節美術課上,我收獲了很多。人的一生中肯定會有許多收獲,不同人的收獲都是不一樣的,有大有小,有好有壞,但這節課卻告訴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讓我更加深刻地看透表象,追求真善美。

作者緊接著點題,點出具體的收獲,突出了這節美術課收獲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就是“更加深刻地看透表象,追求真善美”,這樣就自然令讀者想知道這節美術課究竟發生了什么,也就達到了開頭點題并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目的。

二、情節描寫要起伏

記敘文的情節描寫貴在波瀾起伏。從本質上來說,記敘文是要讓讀者自己讀下去并感悟的,而不是去直接闡述一些大道理。故而記敘文情節描寫要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也就是所謂的“文如看山不喜平”。在具體的記敘文寫作中,情節描寫就要善于鋪墊、設伏和進行形象的描繪。如文中是這樣來描述這節美術課的:

這是小學以來即將要上的第一節美術課。一想到能在課上盡情地畫畫,大家都顯得特別興奮,圍在一起熱烈地談論著。就在這時上課鈴響了,大家快速地回到座位上,安靜地等著老師來上課。過了一會兒,一位年輕的披著卷發的女教師輕盈地走進了教室,手里抱著一疊書本,書上還放著一個精美的小巧玲瓏的盒子。我們面面相覷,好奇地想知道盒子里放的到底是什么,這么美麗的盒子裝的肯定是好東西。

在情節的開始,作者的描述很簡單,但是鋪墊與設伏卻不少。比如我們想到的美術課上的盡情畫畫,卻沒想到最終收獲的卻是人生哲理。我們設想的美麗盒子里裝的肯定是好東西,卻最終讓人大吃一驚。就是這樣的鋪墊與伏筆,使得后文的情節更加跌宕起伏。接著看具體形象的細節描繪:

老師自我介紹后,就開始了上課。她問我們:“你們猜,盒子里放的是什么?”大家爭先恐后地回答,有人說是洋娃娃,有人說是玩具……答案五花八門。過了一會兒,老師讓大家安靜下來,說:“現在讓我們打開盒子看一看。”于是,我們全都瞪大了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盒子。只見老師揭開盒蓋,里面露出了一團包裝紙,接著老師撕下了紙,可里面還是紙,和盒子一樣精美。就這樣,老師一點一點撕下紙,很多同學還大聲地向老師請求著打開后給自己……

在情節描述上,形象生動細節的描寫和場景描繪能夠讓人身臨其境,更好地感受到情節的起伏之處。文中作者仿佛重新回到那曾經的課堂上,老師那不緊不慢的動作,同學們那緊張、渴望的心理都真實生動地展現出來,讓人也隨之緊張,隨之感嘆。

三、懸念揭示要自然

任何情節最終都會有一個結局,但是如何對結局進行揭示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好的技巧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就是自然地將一種讀者起初沒有想到的謎底揭示出來,卻讓讀者心服口服。前面作者設置了懸念,那么就看文中是如何揭示的:

正在我們快等得不耐煩的時候,老師突然撕下了最后一張包裝紙,可眼前的景象卻令同學們目瞪口呆――那么多精美的包裝紙里居然是一個爛蘋果!那丑陋的缺口似乎嘲笑我們貧弱的想象力。

對于年幼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和想象力自然是薄弱的,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簡單和貧弱的,很容易陷入表象中去,非好即壞、非此即彼的邏輯普遍存在。對于精美包裝中的事物一邊倒地認為是好東西,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意料之外的卻是,多重精美包裝中卻是一只爛蘋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震撼。但是這個揭示的過程卻很自然,因為接下來,老師會講述這么做的目的:

老師看了看我們,笑了笑,隨即提高嗓音說:“果然不出我所料,你們都上當了。其實外表看似美麗的東西,它的內在不一定是美麗的,就像這爛蘋果,雖然它的包裝美麗,但包裝里面卻大不一樣。所以,同學們,不要被事物的外表現象所迷惑。我們的美術課,要畫出事物的內在精神,而不僅僅是表象。美術的真意就是神似而不是形似。”老師頓了一下又說:“還有,我們也要做一個內心世界美麗的人,千萬不要像這爛蘋果,外表美麗,但內心丑陋。我們要做金蘋果,而不是爛蘋果!”老師說完,臉上洋溢出愉悅的笑容。

原來,老師是用這樣一個小游戲在第一節美術課告訴所有同學們:美術的真諦,就是神似而非形似,同時也寓教于樂,告誡學生們人生的哲理,這樣的解釋就為老師的所作所為作了最好的注腳,令人感覺可信真實。

四、主旨闡發要深刻

記敘文主要是通過具體事件來闡述人生哲理的,那么在文章結尾就應該結合現實生活來進一步深化主旨,更加深刻地給予哲理以現實意義。文中作者是這樣深化的:

老師的話深深地刻進了我的腦海。抬頭向窗外的天空望去,藍天白云是那么的純粹與潔白,就像不曾污染的純潔心靈。現在時隔七年,我已經記不大清楚老師的面容,但是我仍然記得這節美術課。因為正是這節課給了我受益一生的啟發和收獲:每當面臨利益選擇時,我會選擇做個內心美麗而純潔的人,即使沒有美麗的包裝,也要做閃閃發光的金蘋果!

篇3

一、寫作指導

在記敘文寫作中,進行人物語言的描寫是不可缺少的。進行人物語言的描寫,不是隨心所欲的,想怎樣寫就怎樣寫,而應該像魯迅先生指出的那樣:“人物語言的描寫,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這就是說從人物語言的描寫中看出人物的鮮明特點。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一、 人物語言的描寫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身份、文化教養等特點。

二、 人物語言的描寫,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對話描寫,不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職業等特點,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 人物語言要力求簡潔,避免有話必錄和拖泥帶水的現象。

四、 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語言描寫,并不是垂手可得,而要通過艱辛的努力才能獲得。同學們為自己筆下的人物設計語言,更應該如此。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深入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動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動的起因寫清楚,對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心理描寫來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動的過程展現出來。不然,人物的形象無論如何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心理活動的展現和其它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是有層次的。我們把人物心理活動的層次逐漸寫出來,人物形象的展示也會越來越具體。寫心理活動時,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用第一人稱寫人時,可以寫“我”的心理活動,但不能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因為別人心里是怎樣想的,“我”是無法知道的呀!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間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環境下內在性格的變化,常常處在不協調的矛盾狀態之中。為了顯示人物性格的差異,寫作文就必須通過對比加以表現,將他們面對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應抖落出來,從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過對比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幾點

一、 運用對比描寫,不應該勉強湊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適合采用對比的寫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對比的寫法,那么才可以通過對比來寫人,完成自己的寫作意圖。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適合采用對比的手段,那么也不要人為的牽強附會,為對比而對比。

二、 兩個人進行對比,不能割裂開來先寫一個,后寫一個,互不相干,而是圍繞中心事件敘述,刻畫兩個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寫人,如果從一個側面去描寫,人物形象往往單薄。如果從多個側面去描寫,人物形象就容易豐滿。多側面地描寫人物形象,這個“側面”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從眾多的材料中選擇整理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側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現人物形象。

通過多側面描寫來豐滿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稱它是“眾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側面,“拱”就是多側面展示人物形象的過程。不過應該看到,“眾星拱月”的“眾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們之間也有主次、詳略的區別。所以在寫“眾星”的時候,是沒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的。

寫一群人,比寫一個人、兩個人難一些,難就難在要通過一定的材料組織,巧妙地將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從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樣組織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應該抓住貫串各個人物之間的線索。寫人物群像,是不是每個人在文章中所占據的位置都一樣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擔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擔任“配角”,誰主誰次,是根據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來決定的。

人體是靠骨架支撐的,文章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靈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結構就是靈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學們在有了寫人的材料以后,就應該進一步考慮它的結構。

寫人的結構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總分總式。

這是最常見最樸素的寫人結構。它的特點是有一個點明題意的開頭(A),簡潔醒目,作為文章的總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說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幾段互相獨立,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中心,在編排先后的次序上還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結尾E是文章的總結部分,它不僅是D的自然過渡,而且常常是對B、C、D的歸納小結,又是對A的照應。第二種,逐層進入式。

這種結構方式適用于用一件事寫人。它的特點是:第一層次A,寫事情的起因;第二層次B,寫事情的發展;第三層次C,寫事情的;第四層次D,寫事情的結局。文章的二三層次是全文的靈魂和力量所在。這兩個層次寫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內容豐富起來。根據表達的需要,描寫人物的外貌對人物的容貌、身材、衣著和表情的描寫,叫做外貌描寫。我們有的同學一寫到以記人為主的作文時,往往是作這樣的描寫:高高的個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個模樣。其實,世界上的人有千千萬萬,沒有完全相同的外貌。關鍵的問題是沒有根據表達的需要,去描寫人物的外貌。

怎樣根據表達的需要去描寫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 根據表達的需要,描寫人物的外在特征。每個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總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現出內在狀態。由于人們的出身、經歷、素養、社會環境的影響,同時自己鮮明的個性,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態、服飾等方面都能流露出來。第二、 根據表達的需要,有重點地描寫外貌。

有的同學他們不分主次,不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進行描寫。“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羅里羅嗦,讓人看半天也不會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 根據表達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寫的順序。對于一個人的外貌,往往是從多方面進行的。 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寫,哪些后寫,應該遵循一定的順序。但是,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或者觀察角度的變化,外貌描寫的順序也會有變化。

總之,外貌描寫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達,有利于人物內心世界的展示,只有這樣,才可以說文章的外貌描寫是成功的。

二、范例

媽 媽 的 手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勞的手,懶惰的手,致富的手,靈巧的手,然而,我寫的卻是媽媽一雙勤勞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長期的勞動使繭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長了一層淺黑色的皮。

當雞叫三遍的時候,媽媽的手已經開始工作了:忙著做早點。臨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著做午飯。她的手又開始工作了:忙著做晚飯。夜晚,當明月高懸的時候,媽媽的手又工作了:忙著洗衣服。總之,媽媽的手時時刻刻工作著。

媽媽的手既是勤勞的手,又是充滿母愛的手。記得一個寒冬的天氣比較冷。我在做作業,媽媽在做針線活。

夜深了,天氣變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顫,不敢寫了,怕把作業做壞。這時,媽媽走到了我身旁,關心地對我說:“冷嗎?”我輕輕地把我的手夾在她的兩手之中。頓時,我覺得無比暖和。在她的鼓勵下,我終于認真地完成了作業。

記得還有一個隆冬的早晨,天氣很冷。為了御寒,我和伙伴們到小河邊滑冰。我一不小心,雙腳跌進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腳提出來,可皮靴里已塞滿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斷地把皮靴脫掉,準備要媽媽給我洗,又一想:媽媽會批評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把皮靴藏到門縫里,等天氣暖和一點再洗。第二天,天氣稍微暖和一點,我就去洗皮靴。但門縫里皮靴的影子都沒有。 我著急得差點哭起來,過了一會兒,鎮靜下來,就到別處去找。剛找到后門,就聽見熟悉的“唰、唰、唰”聲。這不是媽媽的手工作時的聲音嗎?我隨著聲音走去,在天井里,我發現了媽媽,她正在為我洗皮靴。她的手凍得紅紅的,裂開了幾條縫。雖然天冷,但是從媽媽的兩頰中仍然掉下幾顆晶瑩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邊,奪下刷皮靴的刷子,一邊說:“媽媽,我來洗。”媽媽關心地說:“振振,我來洗。”我怎么也不答應,可是,她已經把皮靴和刷子奪去了。最終,還是媽媽洗了。她洗完后,又一絲不茍地烤皮靴,當我重新穿上皮靴時,眼睛已被淚水模糊了。

啊!我要贊美,贊美媽媽的手,更要贊美您媽媽。

老師點評

篇4

一、扣題選材寫實情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的素材,再好的也難以寫出深情款款的文字。緊扣話題選出適合的、有一定深度、可以拓展延伸的素材是文章寫出深意的首要前提。比如親情這個話題,一般學生選擇的素材都是父母一開始對自己很嚴厲,甚至不近人情,最后才偶然發現父母的真實用意,理解了父母的偉大的愛,這是典型的欲揚先抑。但是這樣的素材本身就有點不合道理,親情在一開始的表現也未必就是讓孩子反感、不理解的,而可能是在特定年齡段不能明白或者想不到那么深刻,但在當時孩子也能覺察到父母好的那種,這樣的親情豈不是更加偉大,更加符合實際情況?請看《記憶深處》的作者是如何在開頭緊扣話題來寫這種實實在在的情感的:

記憶深處是母親的呵護與關愛!

兒時,調皮得像一個野孩子。常偷奔出去,不顧安危地瘋玩瘋樂。每次回家,不是滿身泥巴一臉黑,就是兩眼汪汪,鼻青臉腫,母親總是焦急如焚,心疼不已,揚起的巴掌每每變成憐惜的。

作者選擇的素材是自己很淘氣,母親對自己的淘氣既焦急又心疼,這樣復雜的情感就比單純的生氣或者嚴厲來得深刻,也就注定作者并不打算走“欲揚先抑”的老套路。這樣的情感也更加符合實際,那種故意欲揚先抑寫出的情感總是透著一股不真實的矯揉造作。

二、錘煉細節傳深情

記敘文表達情感,注重細節。精彩的細節能傳神,更能在細微之處傳達人物的深情。高中生在記敘文寫作中,在對事件進行描述的過程中,要善于有意識地設計、描繪那些能夠傳遞人物內心情緒的細節,如特別的神態、特定的動作、特殊的語言、特異的心理,總之寫出細節中的與眾不同、特別之處,以此來反映人物內心的深情。如文中這樣描述人物:

一次,我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趕回家中,母親正翹首以盼,見我回來,長舒一口氣。“孩子,媽今天給你一個驚喜。”母親蹲下身,雙手攬著我的腰,平靜地看著我說,“不過,你要先去洗澡。”

耐著性子洗完澡,又耐著性子坐在小板凳上等待驚喜。終于,母親從背后拿出一束花,有紅的、黃的、粉的、紫的,朵朵鮮艷奪目,又像極一個個美麗的精靈,微風拂過,滿屋馨香,沁人心脾。母親攏了攏黑而泛黃的的頭發說:“好看嗎?送給你啦,你今天真乖!”

“好看。真香!它叫什么?”花的美麗與馨香立刻攫住了我的心。“想知道嗎?那你這個星期得做到每天回來得比今天早,而且不能滿頭大汗,這汗味會沖談花香的。如果做到,媽媽一定告訴你。”母親顯然已有些于心不忍了。

文中對媽媽的幾處細節描寫既動人又顯示對孩子的深情。如“翹首以盼”、“長舒一口氣”,表現對孩子的擔心和孩子平安回來的放松;“雙手攬著我的腰”、“攏了攏黑而泛黃的頭發”,顯示了母親害怕自己的辦法不靈而內心微微緊張的心理;語言上對孩子循循善誘,耐心十足,都能體現這種情感。

三、緊扣人物煽真情

記敘文中除了情節描寫,少不了對人物的描述。記敘文要寫出深情,就需要塑造出飽含深情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過對人物在主要情節中的不同一般的表現來體現的,如文中這樣寫道:

我堅持了下來,雖然有些痛苦。第七天晚上,母親送給我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康乃馨”三個大字,我如獲至寶,看著紙片上的字逐漸擴展、模糊,氤氳成一片康乃馨,蜂鳴蝶舞,熱鬧非凡。

文中的母親很不一般,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有耐心,循循善誘,將孩子的喜好與引導孩子學好結合在一起,接著母親的表現更加像是一位教育家,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

“你的表現真棒,媽媽明天放你半天假,但不許跑遠了。”母親仍有些擔憂。而我興奮之極,如開籠之鳥,一轉眼便無蹤影了。傍晚時分,闖禍了。我因攀爬鐵柵欄而劃傷頭部,被送往醫院。聞訊趕來的母親早已泣不成聲,待我縫完針,母親雙眼已又紅又腫。“乖,疼嗎?別動啊,要躺著休息!”頓了頓又說,“我馬上回來。”不一會,母親手捧康乃馨快步走了進來,她把花斜放在我胸前,我撫摸著鮮花,愧疚不已。落日的余輝斜照進來,光艷動人,不僅是花,還有我那慈祥的母親!

當孩子實現了承諾,做得比較好的時候,這位母親盡管還是擔心,但是依然去獎勵孩子,讓孩子如愿地出去玩耍,當因此孩子受傷,這位母親既沒有嚴厲地苛責孩子,也沒有約束他再也不準出去,更沒有很俗套地如祥林嫂般喋喋不休地自責,而是送去孩子喜歡的花,當然還有自己傷心的淚,這樣的母親既理性又真情,如花般溫雅動人,這樣行文,母親對孩子的愛就如花香般淡淡抒發出來。

四、巧解妙點出至情

記敘文文章的結尾是深化主旨、升華情感的關鍵之處。對文中情感的深層次內涵進行揭示、詮釋是結尾的應有之義。要善于對人物的情感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表述和深入解讀,如文章結尾這樣寫道:

現在的我回憶起來,突然覺得母親的偉大:母親知道我是一匹貪玩的馬駒,常常會面臨各種危險。然而,她卻一時找不到馴服我的辦法,只能不斷用各種新東西新玩意新招子哄著我。所以,擔心與痛苦便仿佛深山野藤般恣意瘋長,緊緊纏繞著母親,使她艱于呼吸,近乎窒息。可惜,那時的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種煎熬啊!

這一段是文章的關鍵所在,作者緊扣文題――記憶深處――回到現在回憶過去,站在高中生的立場反思當年母親的做法,這樣對情感的理解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于是,對母親當年的擔心、痛苦理解起來才會那么深刻,那么銘感五內了,于是結尾情感的抒發也就如此至情至性至誠。

如今,我一天天長高,母親卻一日日變老。但是,永不變的是母親那呵護與關愛的馨香,如康乃馨一般,在我記憶深處的每一個細胞內悄無聲息地蕩漾開來……

篇5

所謂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記敘文包括的范圍很廣,如記人記事的散文、日記、游記、傳說、新聞、通訊、小說等,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這可以看出,記敘文這一文章體裁,實際上和文學體裁是一種交叉關系,它既包括要求寫真人真事的散文、日記、游記、新聞、通訊等,又包括以虛構為主要特征的傳說和小說。特別是小說,想象和虛構是其典型特征。這說明在記敘文寫作中,既可以寫真人真事,也可以寫虛構的人和事。

既然記敘文屬于文學作品,那么文學作品的真實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實。生活真實即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實,主要包括社會中實有的人物、事件,也包括各種自然景物、自然現象。它是紛繁的、蕪雜的,是生活的原生形態,顯示著生活的原始面貌。它的突出特點就是客觀實在性。藝術真實則是作家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按照其審美理想和生活邏輯,對生活材料加以藝術概括、提煉、加工,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說“人物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有人考證過,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根據生活中的三個真實原型塑造出來的典型:其一是單媽媽,她是個寡婦,卻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烏石山上看墳的女人,兒子在門口剝豆被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寶姐姐,山里人來搶親,寶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撈起帶走。但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舊中國貧苦農婦悲慘命運高度典型化的體現。這一文學創作的經典事例證明,文學的真實源于生活的真實,但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實,而是比生活真實更典型,更集中,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質。

因此,在記敘文的寫作中,不能機械地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而是要求寫出思想的真實、情感的真實。《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一要求,明確無誤地表明,寫作中強調的是感情的真、體驗的真,而非客觀事實的完全真實。并且該《標準》還指出,學生寫作時要“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運用聯想和想象寫作出來的記敘文,就絕不可能像攝像機一樣是對生活本真的還原,而是通過在作者主觀意識控制下的生活的適度變形。

所以,我們指導學生寫作時,具體說來,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真實情感和真實思想。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形成和發展情感。通過觀察社會生活,學生才能生發對生活的情感,加深對生活的認識,解決作文中情感和思想真實的問題。例如寫游泳方面的作文,首先必須鼓勵學生參加游泳。只有經常參加游泳,才能增進對游泳的情感,加深認識,有快樂或痛苦的體驗,這樣寫出來的記敘文,內容才真實、豐滿,情感才能真摯,認識才能到位。作文同生活實踐是緊密相關的,我們要把各種實踐活動引進作文中來。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實驗,參加各種社區活動和體育活動等,從而豐富學生習作的內容,培養學生作文的情感。

篇6

一、記敘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所寫內容與所選文體形式不符

有的考生在選擇了寫記敘文后,其文章內容與記敘文格式并不完全一致,導致出現了“四不像”的文章。

2.在對一件事進行敘述時,僅僅只是描述完整件事的過程而已

對于人物的刻畫、動作的描寫、心理的反映、環境描寫等并沒有很好地表達出來,且事件中的人物也不立體,只是一些干巴巴、生硬的文字。

3.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沒有區分出、低谷等情感區

對過程僅僅就是大白話的敘述,沒有鋪墊也沒有前后照應,平淡無奇,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看了開頭就知道了結尾,故事敘述得毫無張力。

二、問題背后的原因追尋

1.考生為追求穩定的分數

考試要求寫出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一般學生只有50分鐘左右用來對付。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議論文體,因為這種文體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假如字數不夠,還可以添加適當的素材,只要立意正確,再在結尾處回扣一下中心論點,應該會得到中上的分數。而對于記敘文來說,不僅要在整篇文章的結構上下功夫,還要把一個故事有序的描述出來,在緊迫的時間內相對來說是比較難的。所以大多數學生就直接忽略掉了對記敘文的學習,導致記敘文寫作的水平低下,而且每況愈下。

2.記敘文自身的特點所致

將記敘文與議論文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從表達主題上來說,記敘文若想表達清楚要比議論文更有難度,議論文可以直接用實際事例來進行論證,而記敘文需要在敘述的過程中包含進意義,通過各種技巧的描述和對人物的刻畫來反映主題,而且教師在批閱考卷時,哪有大量的精力和閑情逸致去品味記敘文中所要表達的更深層的意思呢。

再從寫作手法和技巧來說,議論文只要做到實例契合主題、結尾收得好即可,且看重的是論證的過程;而記敘文不同,一定要做到情節曲折、跌宕起伏,而且要充滿感情,具有豐富的語言,還要運用各種敘述方式,這樣一比就顯得較為棘手。

3.日常的作文教學忽視對記敘文的訓練與指導

大部分學校在對高中生的作文進行教學時,大多數教師都會忽略對記敘文的訓練,因為記敘文要想寫好,是需要一定的文學基礎的,結構、語言、詳略處理等都是要兼顧的,假如一方面寫得不夠好,就有可能毀掉整篇文章。在這種壓力下,學生們都將精力放在了議論文上,而且教師也提倡學生寫議論文,就會給學生們灌輸很多議論文所用到的資料。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在教學中缺乏對記敘文的關注,也會使得學生忽略對記敘文的訓練。

三、如何提升記敘文水平

在高中語文作文的教學中,記敘文寫作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的質量,就要豐富寫作的內容,灌輸進作者內心真實的感受,讓文章有趣、生動起來,最后再將文章進行升A,達到另一種境界。

1.文章有趣還要有意義

有的學生在寫與長輩給自己講述以往的故事:雖然那時經濟條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們都很幸福、快樂,可以去小河里抓魚,可以在河邊嬉戲打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學生現在身處的環境確是嚴重污染的環境,沒有藍藍的天空,沒有清澈的小河,這個故事其材料必定是真實的,敘事內容也是豐富的,但并沒有趣味,也沒有豐富的感情。

所以,要想把記敘文寫的生動有趣,就一定要對生活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要對生活充滿興趣和希望,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在生活中積累多樣的素材;還要運用各種不同的寫作技巧,針對上文中的題材就完全可以運用對比的手法,將以往的生活環境與現在的環境進行對比,不僅可以充分地表明以往的歡樂,還可以升華層次,突出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并呼吁人們保護環境。

2.敘寫中要加入“理”

通過一件小事看到了更大的問題,要合理地將敘述內容與哲理進行結合,由一件普通的事情上升到哲理層面。比如說:石縫里的小草看似不起眼,但卻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就可以概括到人生中,當你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放棄,要在挫折中爬起來繼續奮斗,你就一定會看到希望。這樣的立意也會給讀者帶來正能量,也讓人有了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而且讀起來也并不是一味的在說教,而在在生動的敘述之上,從生活中見微知著,是發自內心真實的情感。

3.在結構上再做些文章

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李漁說“結構第一”;日本文章學家遍照金剛有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足見結構的重要性。

篇7

近期詳讀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理念,感觸頗深。其實無論是學生還是我們自己都始終是無法長大的孩子,可是包括我們教師在內的所有人卻用年齡生生地把高中生排除在孩子之外,于是一切與孩子相關的特征都被抹煞和忽略了,而重視抽象忽視真實的情境再現,就是其一。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寫出好的記敘文就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作文的情境教學法就是要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自覺的活動。寫作之所以難就在于要把已經虛幻的東西具體地再現出來。而演示教學法就是要用所創設的情境,幫助學生再現昔日的情境。當然這應該是經過后期處理了的、優化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再現情境:

一、利用各種攝影工具,隨見隨記

現如今,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照相或攝影設備,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有目的地走出去采風。比如開展景物寫作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到鄉間,到野外,到一切有風景的地方記錄下最寶貴的鏡頭。當然只有鏡頭還不夠,最好能隨手記下當時的感受與感悟;而開展人物寫作時,我們則可以讓學生根據事先預定好的人物,到現實生活中去觀察相似的更多人物,經過整合,來豐富人物形象,讓其更加飽滿。無論是托爾斯泰的“卡列尼娜”還是魯迅的“阿Q”,哪一個形象不是多個活生生的各類人物的綜合呢?他們之所以豐富,恐怕也就是源于此吧。高考越來越鼓勵學生在記敘文中塑造形象復雜的人物,這種方法應該是很實用的。

二、利用集體記憶,充實寫作畫面

正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好作文有時也是需要集體智慧的。情境再現有時就是這樣,每個人的記憶力、記憶范圍或記憶的著重點都是不同的,這既為我們的寫作留下了障礙,也為我們的集體寫作留下了空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討論這一環節,發揮小組集體創作的功能。讓學生圍繞某一情境進行集體的情境再現,這樣一來無論是寫親人還是朋友,無論是寫環衛工人還是武警戰士,相信形象都不是單一的了,而人物所承載的意義肯定也會大不一樣。

三、利用記憶碎片,發揮想象合理拼接,讓寫作內容更加豐富

眾所周知人的記憶并不都是全景式的,有很多都是片段,單獨拿出來意義都不是很大。而我們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把學生置于某一情境中,然后發揮集體的想象或聯想,把一個個片段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合理地拼接起來,讓畫面更加豐富,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更加飽滿。比如我們在教學生利用借景物來抒情或某種哲思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寫作內容,然后通過畫面、音樂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把曾經抽象的記憶找回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能寫的階段,至于其中的意義就不是很明顯了。所以我們就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把選擇相同或相似的內容的同學分成一組,集中他們共同的記憶和智慧,使所寫的內容更加充盈,意義更加深刻。

四、利用實物演示教學法,指導學生寫出“有情有義”的作文

應該指明的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一般的演示教學法只限于把一些簡單的圖片呈示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范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直觀的效果,卻很難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而實物演示教學法是鼓勵我們老師大膽地把學生帶入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春看青草,夏觀花;秋收莊稼,冬賞雪。如此帶著某種寫作目的去感受生活,想寫不出好的作文都是不可能的了。

篇8

關鍵詞:外國小說欣賞;記敘文;寫作教學

讀和寫是語言文學教學工作的兩個方面,它們二者是合二為一的整體,任何一個具體文本的學習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為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做基礎的。

一、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作文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占到高達40%的比例,也是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行界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并沒有統一的教材規范,教師逐漸形成這樣一種共識,語言運用能力是在對基礎知識把握之上的一種能力提升,因而,在作文課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一些范文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寫作實踐能力。由于各地區的情況不一樣,因而在作文教學中也就無法可依,教學工作的開展顯得混亂。但是,總的來說都重視對學生作文寫作形式的培養,重視批改式教育,而沒有去對學生的作文內容進行指導,沒有在作文課上給予學生一定的信息反饋。

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對這種情況,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出自己關于作文教學的一些嘗試。

二、作文課程教學方式

目前很多學校都將作文課程單獨列出來,采用單獨式教學法,筆者認為這樣的課程設置是不合理的,因為閱讀和寫作是一個相反的教學過程,因此,將這二者結合起來教學,其效果會遠遠大于單獨式教學模式成果。

在閱讀課程中有意識地將相關的寫作知識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閱讀文本的分析懂得如何去遣詞造句,如何去構架問政,如何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充滿人文關懷。

筆者在此以《外國小說欣賞》閱讀教材為例,探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開展記敘文教學活動,如何將各個單獨的作文技巧貫穿于文本教學中,讓學生在經典文本的閱讀中學會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三、《外國小說欣賞》與記敘文寫作教學互滲模式

1.正確的教學定位

在文學世界里,外國小說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外國小說欣賞》課程的開設為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了新的窗口。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地貫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外國小說欣賞》課程進行正確定位。

第一,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了解更加豐富的世界。第二,這門課程主要是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第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對原有基礎知識形成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第四,對學生的寫作技能進行熏染培訓。

之所以將這門課最后定位到對學生寫作技能的培訓上是因為《外國小說欣賞》的編排理念正好與作文教學的思路不謀而合。教材是按照小說的構成要素來編排的,其中分為“敘述”、“場景”、“主題”等八個單元,而在每一個章節單元中又將其分為了四個板塊。

例如,在“場景”這一單元中,就在“話題”這一板塊中先為學生介紹了什么叫做“場景”描寫,然后又介紹了場景描寫的五大功能。學生通過對一個單元的學習學到的是關于記敘文要素的特點,這樣學生在無形中就獲得了關于作文的寫作技巧。作為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將作品細化,例如,對《橋邊的來人》的語言描寫、《牲畜林》的故事結構,《墻上斑點》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進行分類講述。對這些作品文本分析的過程實際上是記敘文如何寫作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中,無形地使記敘文的相關知識得到運用。

2.實施過程要點

首先,應該將記敘文的各種要求細化,并分步驟實施。教育心理學家曾說,有效的教育開始于期望能夠達到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任務細化,確定每一小步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對所學文本進行研讀后對某一個句子進行仿寫,通過這種簡單地訓練讓學生印象深刻。這樣的教學方式,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第二,選擇摹句,注意難度適中。教師在選擇學生需要仿寫的句子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度,因為過難會讓學生失去信心。例如,《老人與海》這篇文章,本身是寓意較強的文章,讀起來需要很多的解讀,因而在仿寫的時候就應該摘取一兩句,或是修辭手法運用出神之處,或是語言簡潔之處,而不是要求學生做整體文本的模仿,這樣容易讓學生失去信心。

第三,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教材能夠讓學生打開視野,然而教師的正確引導才是讓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選取與生活實際,與教材本身相貼切的題目,讓學生將文本、實踐與自身結合,寫出優秀的記敘文,而不是空談理論,這樣學生的作文才會有感情。

四、結語

教學具有靈活性,就《外國小說欣賞》這門課程來說,應該讓每一個板塊單元發揮其指導學生作文創作的目的。讓“情感”專題指導學生創作的真實性;讓“情節”專題指導學生的生動表達;讓“場景”專題指導學生作文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聽、說、讀、寫、譯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五項基本技能,這五項基本的語言技能,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也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要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就必須從聽說入手,并通過朗誦、閱讀、翻譯等途徑,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技能,因此,本文主要以一次記敘文寫作訓練為例,談談如何進行英語作文課的講解及指導的方法。

一、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內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語寫作課,就必須有的放矢地讓學生知道寫作的內容、寫作的要求,因此,對記敘文寫作內容的分析是勢在必行的。記敘文是初中英語寫作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文體,所謂記敘文,就是以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的一類文體形式,一般來說,記敘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寫人物為主的,圍繞人物來組織材料的文章,這類型文章可以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一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二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記敘文,即圍繞事件來組織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為中心去寫一個人的活動過程或幾個人的活動過程;三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這類型的文章主要以“物”為中心,來記敘一件事情。在英語寫作訓練中,要寫好記敘文,需要掌握以下幾點:1.要寫清楚記敘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時間、地點、事件。2.寫作時要明確中心,突出重點。3.記敘文要按照一定的敘述順序進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敘述。4.英文的敘事有時態之分,因此,記敘文一般為記敘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過去時進行敘述,但是也要按照具體要求、具體情況而定。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并要圍繞這個“人”的某一性格特點或者品質特點進行描寫,這樣才能有所突出的進行記敘。

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物、原因、結果),應該注意描寫先后順序以及記事的相對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開始、發展、及結局;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應該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寫的層次,以及人與物的情感交融;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過狀物來表達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寫作過程中,對主題要審準,審清,經過細致觀察后,按一定順序和層次進行切題的敘述,大部分敘述文依據某事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經過進行敘述。對人、地和物的描寫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寫,如對人物,應客觀上描寫其外貌,在此基礎上,突出其才能、特點、外表及內心是描繪其特長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對事物的描寫,可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也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進行。

二、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

以下將以“My Best Friend”為題目,分析如何進行寫作指導。

首先,采用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復習七年級上冊《Good friends》一課的重要詞匯及短語,并利用多媒體展示于同學們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 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讓學生跟著進行朗讀,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寫作話題,我們已經學習了《Good friends》一課,剛才也復習了文章的重點詞匯及短語,相信大家對“friends”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們要進行的寫作訓練,就是圍繞著“My Best Friend”為題目,進行的寫作訓練。請大家先擬好提綱,然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你們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作的要求為:

介紹一下你選擇朋友的標準,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運用你學過的一些形容詞的比較級,60詞左右。

接著讓同學紛紛進行發言,先作口頭語言的交流練習,有同學開始發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還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經過這樣的口頭練習,學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脈絡及內容,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則會下筆如有神了。

三、結束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聽與讀的技能屬于語言信息的輸入過程,是語言的接受技能,而說與寫則是語言信息的輸出過程,是語言的生成技能。非常明顯,語言的輸出是建立在輸入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與寫作能力,就必須加強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只有達到了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才能有效地圍繞所理解和吸收的口頭及書面信息開展說和寫,以達到提高學生整體英語運用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建立在聽與讀的基礎上寫作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參考文獻

1.趙永青 從語篇思維模式看英文寫作教學,《現代外語》2005.2

篇10

1真實是根本

真實,即寫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看法,不要胡編、亂造。真話、實話不僅要求學生心里怎樣想,就怎樣說、怎樣寫,還要求有客觀的標準,即準確性。求真既是作文的準則,也是做人的準則。

學生作文現狀卻與之背道而馳。《令人高興的一件事》六十多位同學寫親身經歷的寥寥無幾,抄襲、編造現象屢見不鮮。

在作文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寫作遵循真實原則,本人極力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先有感性認識,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讓同學們動手去寫。如:教同學們寫《我喜歡的一部電視劇》。我首先要學生根據要求回家選擇一部精彩電視劇,在看中知曉劇中情節、內容。通過幾天的正面接觸,然后再召開一個座談會,小組分組討論,各組分別推薦一個代表上臺述說,讓學生作到看、說、寫的統一。通過訓練,本次作文同學們都能將情節描繪得如臨其境,將作文寫得明明白白。

2“新穎”是關鍵

題材是作文中所寫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如果別人已用過多次的材料,別人一看就知其廬山真面目,如果學生仍套用,即使感情很真摯,也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初中課文《驛路犁花》一課,以其新意突破窠臼。作者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不斷發揚、不斷傳播的過程加以展示,展現了這種精神經久不衰的生機和世代相傳的生命力,并且把方便過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為雷鋒精神的見證,把潔白、樸素的梨花作為雷鋒精神的象征,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技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結合課文,講授作文的選材、構思等,學生便容易接受,學得也就輕松。于是乎《童年憶趣》這篇作文題材新穎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上樹捕鳥雀,下水搗龍蝦;野外當家家,戶內扮雞媽……奇景異趣,妙處橫生。

為了使學生寫出具有立意標新、題材新穎、構思巧妙的文章來,本人不僅將語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而且親自寫一些下水文章,讓學生去模仿,當然此舉不是叫他們去抄襲,不是束縛他們的思維。相反,模仿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去創造,創造出更加別具一格的新作品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多閱讀優秀作文,吸取間接經驗。凡同學間發現有創新的文章,都拿到作文課上來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多方面吸收。

3描寫是技巧

記敘文是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手段,而文章寫得生動、形象,給人身臨其境的主要手段卻要數描寫,它是把對象的狀貌、情態進行具體、細致、形象的刻畫和描繪,把描寫對象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學生作文不生動,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了細膩的描寫,敘述的成份占大多數,究其原因缺乏對人、事、景的細心觀察,沒有抓住其特點,語言枯澀、陳詞濫調、空洞無物。看上去都是些敘述不像敘述、描寫不像描寫、議論不像議論的話。要使描寫成功,必須抓住特點,圍繞中心,貫徹“具體、生動、形象”原則。如:有位同學在寫《快樂的一天》中,是這樣描寫景物的:

八月十五,一個讓我難以忘卻的日子。清晨,在和煦的微風中,我背著書包,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好香啊!一陣濃郁的香味飄來。我循香望去,只見學校跑道兩旁十幾棵碗口粗的桂花樹上綻放著耀眼的小花朵,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擠過了葉子:嫩黃的、雪白的、褐色的布滿枝大。

由于小作者表達了母親因長年在外做生意,今日全家團聚這一中心,因此開頭這段描寫襯托了人物興奮的心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把全文的“樂”渲染出來。

4抒情是靈魂

“作文歸根到底是抒情”,適當的抒情能起到畫龍點情作用。但其情必須是真情,絕不能牽強附會;水到渠成,而不是無情之處亂點情。

感情的抒發,必須以真實的事例為基礎,如果沒有親身體會,那么情感所發將變為“無源之水、無本這木”。同樣寫《母親》這篇文章,境況不同,情感的流露就完全不同。我班有一位父母離異的女孩子,她在寫母愛時是這樣來表述的:

當我還是上三年級時,有一天,常不在家的媽媽,突然回到了家。這一天也許就是我們最后一次享受天倫之樂。她把我和弟弟帶到了飯店,給我們端來了好菜;帶到了服裝店,給我們買來了新衣服;跑到了玩具店,給我們買來了布娃娃;帶進了公園,與我們一起玩電車,騎木馬,看老虎…一我們盡興地玩啊樂啊,盼望著時間慢點跑,當我們游興未盡時,天已晚了,回到家后,精疲力盡的我倆偎依在媽媽溫暖的懷中做著甜蜜的夢,夢見她還帶著我們去了兒童樂園。然而當我們醒來時,床頭上除了媽媽留給我們的禮物外,再也沒有媽媽的蹤影了。她已經完完全全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爸爸,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我們整天只能以淚洗面。

媽媽呀,媽媽!您回來吧,哪怕您不給我們買東西,不帶我們玩,只要能天天看到您,我們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