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特色創建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3 10:4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寨特色創建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寨特色創建工作計劃

篇1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的大力發展,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地區也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如何有效發揮民族村寨資源優勢,利用特色產業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是一個意義重大且亟待解決的難題。筆者對湘西州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進行了實地入寨調查,以期了解民族地區民族村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特色產業;民族特色;產業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55

1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的現狀

吉首市高度重視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發展,著力打好文化旅游品牌。注重特色村寨保護與優勢產業發展同步,2010年,根據《湘西自治州“百千萬”特色民居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州辦發〔2010〕12號),全面啟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產業發展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11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發展工作,基本形成了“三點、四線、一面”的特色村寨格局。“三點”即中黃村、小溪村和齊心村;“四線”即指S229線、吉懷高速、吉茶高速和長吉高速吉首段沿線;“一面”即峒河流域風光帶民族文化保護工程。在注重特色村寨保護的同時,加大對特色民居的改造,積極開發特色村寨旅游精品路線和旅游品牌,先后投入資金1?84億元,成功打造了旅游名村德夯、歷史文化名村小溪和中國傳統村落中黃等品牌特色村寨,齊心、清明和家庭等6個特色村寨,大力推進特色村寨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了吉首市文化旅游產業的“井噴”式增長。2013年共接待中外游客7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和28?55%。此外,吉首市還建立了矮寨、丹青為基地窗口的兩個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基地,編制完成了吉首市國家級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吉首市在發展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具體做法如下:

1?1堅持三項原則,促進特色村寨保護與優勢產業發展雙向互動

1?1?1堅持規劃先行,強化頂層設計

按照“山區特點、民族特征、時代特色”要求,突出抓好特色村寨空間布局規劃、用地布局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和建設規劃。編制了《吉首市特色民居保護規劃實施方案》,制定了《吉首市特色產業培育計劃和民族文化保護規劃》,以高速公路以及國道319、209線走向為依托,確定南北縱行和東西橫穿兩條主線;以矮寨景區、峒河流域、S229線可視面為基點,打造東西橫線和南北縱線兩條特色民居帶。

1?1?2堅持政府引導,建立激勵機制

制定將特色村寨保護與優勢產業發展納入新農村規劃,實施以獎代補政策,鼓勵民間資金投入等政策,并組織市、鄉鎮(街道)、村組三級精干人員對全市的特色村寨基本情況及民居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13個特色村寨實行編號、建檔、掛牌保護。把特色民居的保護與優勢產業發展和村民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政府引導、村民自愿的良好格局。

1?1?3堅持科學發展,保護傳承并舉

以特色民居改造為突破口,按照“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的辦法,對2692棟傳統特色民居進行改造,截至目前累計完成特色民居改造2621棟,促進特色村寨的保護與傳承。以文化旅游產業為主導,創建品牌,提升鄉村游的文化品位,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實現經濟發展。通過保護傳承加快發展,通過發展促進保護傳承,促使特色村寨優勢產業更具發展后勁。

1?2夯實三項工作,促進特色村寨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1?2?1夯實基礎設施,推進特色村寨與旅游景區同步建設

吉首市啟動“美麗村寨、生態村寨、文化村寨”工程。一是注重特色村寨和景區生態同步建設。開展“谷韻吉首”城鄉同建同治工作,啟動污水垃圾處理系統建設,綠化、美化、亮化村寨中心巷道;二是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了戶戶通電、通水、通有線電視信號的目標;三是加大鄉村公路建設力度,實現了組組通公路。同時,還積極開展特色村寨優勢產業品牌創建工作。一是德夯苗寨啟動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點)、湖南省特色旅游村寨創建工作;二是齊心村、中黃村和小溪村啟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申報工作,各種評審材料已經通過州初評。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1?2?2夯實產業基礎,推進特色村寨與文化旅游產業同步發展

把特色村寨建設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名村、生態名村、文化名村,拉動全市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將景區旁邊的鄉鎮村建設成特色民族風情示范區。加快鄉村旅游景點建設,打造“生態之鄉、名人之鄉、山歌之鄉、詩畫之鄉”,啟動太平司馬河流域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已經完成初步規劃設計,其中司馬溪村農家樂項目即將完工。同時,還注重加快特色村寨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打造八品村寨、八景山莊,大力發展特色村寨休閑農業,促進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推特色村寨鄉村游。

1?2?3夯實民族文化,推進特色村寨與文化旅游產業同步轉型

將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節慶活動緊密結合,每年都定期舉辦中國國際鼓文化節、苗族四月八、丹青清明歌會、乾州春會等傳統節會活動。重點打造了德夯景區《德夯瑪汝》和乾州古城《太陽樹》兩臺民族風情表演。提升和完善以湘菜、湘酒、湘茶、石、湘西銀飾等為代表的具有湘西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承載體系,推出一批有創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藝品、紀念品,著力打造“湘西坊”文化旅游商品品牌。

1?3確保三個到位,促進特色村寨保護與優產業發展深度拓展

1?3?1領導辦點到位

從首批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著手,加大領導力度,精心謀劃,成立特色村寨保護與優勢產業發展協調小組,組建專門的工作班子,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成立鄉鎮街道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明確職責,細化責任。

1?3?2資金整合到位

堅持“統籌協調,統一安排,捆綁使用”的原則整合項目資金,把特色村寨的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危房改造、移民搬遷、峒河流域的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土地整理、環境治理、農開項目、小流域治理和農村公路建設等項目緊密結合起來。目前已整合投入使用到位7425萬元,并對峒河流域民居保護改造項目采用BT模式組織推進。

1?3?3示范推進到位

對于特色民居改造采取示范帶動方式,以德夯、坪郎、新寨等八個村為示范點,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筑風格,集中修建,結合各鄉鎮實際,分期推進;特色產業培育實行“一村一品”,優勢互補。

2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特色產業優勢不明顯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優勢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發展缺乏創意。特色村寨居于偏僻的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發展農耕文化是特色村寨的資源優勢,但是由于人才缺乏,技術落后無法實現類似日本那樣發展創意農業。由于農耕文化缺乏創意,致使鄉村旅游產業優勢不明顯。二是民族文化挖掘不夠。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吉首市少數民族的服飾、頭飾、銀飾、傳統的手工藝術品、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及少數民族的語言、歌舞、大山里清清的山泉、新鮮的空氣、苗家的吊腳樓、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少數民族獨特的飲食等等都是很好的旅游資源,目前挖掘不夠深入,沒有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文化特色項目。三是人才資源缺乏。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離不開智慧型人才,開發具有創意的旅游產品需要創新型人才,因為只有找出差異性才凸顯優勢。由于人才管理機制不完善,吉首面臨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的問題,在特色村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上嚴重缺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的創意人才、經營人才和領軍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歷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難以形成從策劃、引導、管理層面推動發展的核心力量。

2?2產業結構層次低不協調

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首先表現為層次普遍低和不協調。一是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特色創意農業尚待發展;第二產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多,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型產業較少,產業結構的資源特征明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現代服務業尚未形成體系。二是傳統發展方式下的產業結構特征,即“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多”的傳統產業結構特征明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任務艱巨。三是產業競爭力不強,支柱產業選擇具有明顯的趨同化傾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是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利用特色村寨的優勢資源和要素,形成特色村寨經濟增長的優勢,增強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2?3特色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不夠

少數民族地區大居于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明顯滯后,財政困難,地方政府欠債嚴重。而資本投入是優勢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調查顯示,吉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資本投入嚴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吉首市財政是“吃飯財政”,資本缺乏嚴重制約了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發展。二是國家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不夠。盡管目前國家對中小企業、農戶及農業發展有小額貸款,但金額過少。小額貸款對小規模農業種養殖上能起些作用,但對有工業生產性質的產業化生產,則杯水車薪。三是經營主體自身資本量不足。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的經營主體往往是農村發展中小型企業或農村能人。這些中小型企業一般都是地方政府扶持的,目前地方政府普遍負債嚴重,而經營主體自身資本量不足,無法為較大額借貸提供抵押,國家金融機構通常不敢也不愿提供貸款。至于民間貸款,如果利息高則違反國家的金融政策,如果利息與國家金融機構相當,則往往會因其風險大也難以獲得。例如,吉首市德夯景區推出的《德夯瑪汝》演藝節目,普遍反映規模小、影響力不大,針對此情況,雖然已經啟動幻境乾城和矮寨大橋山水實景晚會節目的策劃,但存在啟動資金等方面問題,真正實施難度不小。

2?4優勢產業商品開發缺乏創意

優勢產業商品開發缺乏創新。一是文化旅游商品開發缺乏創意。二是生態農業體念產品開發缺乏創意。直接導致:第一,優勢產業難于形成產業優勢。吉首市文化旅游市場尚處于起步開發階段,對文化內涵較深、地域特色較強的文物古跡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等重點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不夠,造成這些優質文化旅游資源的閑置。第二,制約優勢產業的溢出效應。長期以來,吉首市旅游發展只看重景點門票收入,對旅游商品重視不夠,運作不力,旅游商品開發嚴重落后于旅游業的發展需求,旅游購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嚴重偏低。各景區的紀念品檔次低、同質化嚴重,對能體現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內涵的可視性旅游商品、民間工藝品、生態農業創意商品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沒有配合旅游進行規模開發,直接影響了游客的逗留時間和消費量,制約了旅游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出。

3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優勢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當地特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而形成的產業。優勢產業發展不但需要發揮資源先天稟賦的作用,還要注重后天的生產、營銷及創意過程,如果能把現有資源的特色顯露出來,把特色經濟效應發揮出來,做強做大,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就會顯現。

3?1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要凸顯差異性

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發展要依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突出差異性。優勢產業布局要突出特色產業、特色產品,具體到村就要凸顯“一村一業、一村一品”,通過這種差異性把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落到實處。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的差異性:一是自然資源與區位的差異性。自然資源的差異性與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最容易找出資源比較優勢,根據所處的區位可酌情確定優勢產業;二是文化因素的差異性。經濟與文化的互為嵌入性關系,地域文化特色是形成優勢產業的一個深層次因素;三是市場需求的差異性。優勢產業的發展要視市場需求狀況而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四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差異性。國家對特定時期鼓勵發展的產業會采取傾斜政策予以扶持,特色村寨特色產業的發展要順勢而動,借勢發展,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五是傳統產業受眾的差異性。傳統產業是當地人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選擇出來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也往往是當地的優勢產業。以有根基的傳統產業為依托,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對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六是與周邊產業發展的差異性。要與周邊地區的優勢產業協調銜接而不宜趨同,尤其是周邊地區已有經濟輻射能力相當強的優勢產業時,更須從區域經濟、優勢互補的角度來考慮自己的優勢產業。

3?2創新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機制

創新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機制。一是實施優勢產業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將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與文化旅游帶動戰略及城市品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實施部門聯動機制。轉變觀念,要認識到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民族部門的工作,更是全社會的工作,必須由政府牽頭,整合相關部門及社會資源,加大投入力度,每年爭取財政安排一定資金投入支持特色村寨優勢產業發展,完善獎扶政策。三是完善優勢產業發展村民利益保障機制。第一,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機制;第二,完善征地、拆遷補償制度;第三,明確特色村寨村民優勢資源產權;第四,完善優勢產業發展村民的利益分配機制。

3?3加快特色村寨優勢產業品牌建設

優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的品牌建設機制是關鍵。遵循規劃引領和品牌營銷的原則。吉首市應按照《吉首市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實施,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以“谷韻吉首,帶您走進神秘湘西”城市品牌為引領,以乾州古城和德夯大景區建設為依托,加快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美麗鄉村和特色村寨,通過特色村寨文化旅游品牌建設,逐步提高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是做響品牌。依托優勢資源,融入文化元素,以做精吉文化、湘西坊系列旅游商品為重點,加強旅游工藝品、旅游紀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等的創意研發,并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規模化。二是加大投資。強化政府主導,加大扶持力度,落實扶持資金,加快旅游商品生產,鼓勵研發創新。三是強化宣傳。強化旅游宣傳,加強旅游品牌促銷推廣,打造購物平臺,制定《2014年旅游宣傳促銷工作計劃》,利用列車電視、電視媒體、報刊媒體和網絡媒體及戶外廣告牌、“D屏”等,以“世界十大‘非去不可’新地標”——矮寨大橋為吸引物,順應全媒體營銷時代的需求,瞄準網絡終端、廣電終端和手機終端,在三網融合的利好背景下向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媒體形式上拓展,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推介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四是深化聯合促銷。打破行業壁壘和行政區劃的限制,開辟區域旅游發展綠色通道,充分利用四省市邊區旅游資源,策劃出多條旅游線路和系列旅游套餐,通過與周邊景區線路對接、產品對接,有效提升“谷韻吉首”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美譽度、影響力。開拓客源市場。開設吉首旅游宣傳營銷窗口,構建吉首旅游營銷網絡。著力推動吉首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商品的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促進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品牌的形成。

3?4強化項目助推民族村寨優勢產業發展

強化項目建設,加快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點項目的實施和推進,形成產業鏈,增強旅游產業的靈性和生機,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拉動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吉首市應加快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產業要素,以吉首國際鼓文化節和一系列民族節會展演為抓手,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強勁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增強特色村寨接待服務功能。充分挖掘整理湘西特色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實一批知名文化產業,加快民族工藝品和民族特色飲食的研發推廣,推動吉首市特色鄉村游向縱深發展。一是加快特色村寨生態農莊項目建設。著力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和本土歷史文化,講究因地制宜、順其自然,提出不同的建設方案,有的特色村寨建議種花,有的特色村寨建議種植藥材,有的特色村寨建議養殖,在建設上盡量就地取材,科學利用,用最小的代價發掘、彰顯出當地的個性和特色。二是加快特色村寨生態產品體念項目建設。引導生態農業創意發展,比如采用不同農作物品種在栽培時進行創意培育,達到觀賞體念,滿足游客的視覺感及體念感;引導農莊引進果蔬新品種項目,比如番茄、甜椒、水果玉米等特色果蔬,讓游客一次就可觀賞、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果蔬,優勢產業的發展因為創意而彰顯優勢。

參考文獻:

[1]劉暉?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西部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1):59-63?

[2]劉春濟?關于西部旅游與民族文化生態的幾點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報,2002(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