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3:3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系統解剖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系統解剖學論文

篇1

在心血管系統知識點講授中,老師在傳統的以組成、結構、比鄰、功能為主線的基礎上要運用關鍵路徑法的思想來進行課程設計。首先讓學生明確心血管系統在人體的關鍵作用,心臟如同“發動機”,血管如同“運輸管道”。緊接著圍繞“運輸管道”應用關鍵路徑法讓學生理解大循環和小循環的概念,并對此管道通路上的關鍵點展開講述。比如“大循環管道”與“小循環管道”共同經過的器官“心臟”,就心臟的左右心室流入、流出道也同樣展開關鍵路徑的講授。接下來再運用關鍵路徑法將動脈和靜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自己來繪制身體肺循環和體循環的兩套“管道網絡”。最后同樣采用關鍵路徑法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突出重點和難點。

2設計問題并引導學生利用CPM自主學習

知識點講授結束后,為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加以運用,我們采用PBL教學模式,圍繞心血管系統的解剖知識要點精選學生容易切入、知識涵蓋豐富的問題,每8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并在每組選取一名代表進行總結回答,其他學生踴躍補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①緊扣本章節重點內容設計病例。某患者腿部外傷感染,需口服抗生素,請問藥物如何到達患處發揮療效?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中運用關鍵路徑法(CPM)抓住問題的重點,梳理要點,融會貫通。從藥物如何進入循環系統(消化道毛細血管)、藥物如何到達心臟(靜脈回流)、靜脈血如何換成動脈血(小循環管道)、藥物如何到達患處(大循環管道)這幾個環節引導學生用關鍵路徑法輕松作答,增加了解剖知識與臨床知識之間的聯系。

②針對本章節難點內容設計問題。血液是單向流動還是雙向流動?從而引導學生運用關鍵路徑法從本章節重點心臟的結構切入,深入理解三尖瓣、二尖瓣的結構特點和功能,以及其他三種瓣膜主動脈瓣、肺動脈瓣、靜脈瓣的結構和作用。

③結合之前所學章節設計知識點交叉貫通式問題。食物消化吸收后營養怎樣達到全身?呼入的氧氣如何到達全身,二氧化碳又是如何被呼出?尿液從哪里來?性激素和生殖細胞的運輸途徑相同嗎?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前后照應地進行知識的融合和串聯。

④以科技發展和臨床應用的最新成果為背景設計擴展開放式問題。如何安放左冠狀動脈血管內支架?人工心臟瓣膜需要面對哪些挑戰?人工血管用于冠脈搭橋的展望?引導學員查閱課外書籍和相關網站進行回答,不設定標準答案,鼓勵大家積極思考、帶著問題和疑惑進行第二課堂相關研究學習。

3教學評價方式及效果

該章節教學結束后,采取標本考試、客觀題測試、問題回答三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與上屆學生本章節的考核成績進行比較。并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調查內容如下:

①是否掌握了重點和難點;

②是否逐漸建立了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

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有提高;

④是否提高了學習解剖的積極性;

⑤是否體會到學習解剖對臨床學習的重要意義;

⑥是否培養起科研的初步興趣。采用CPM結合PBL教學模式實施教學的學生在標本考試中平均成績較上一屆學生提高3分(滿分20分);客觀題測試成績較上一屆學生提高了6分(滿分100分);問題回答中較上一屆學生提高了11分(滿分100分)。滿意度調查中六項問題均回答“是”的學生達到95%。學生還反饋在獲取更多知識量、抓住關鍵點、啟發思維、多學科交叉、培養邏輯思維和總結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進步,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培養了活學活用的能力。

4討論

篇2

關鍵詞 護理 人體解剖學 認知 表述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人體解剖學》課程對于以應用為特征的護理專業學生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方國家的執業護士手頭上可以]有其他科目的工具書,但一定有一本《人體解剖學》的工具書。國內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一是護理專業學生對于人體解剖學專業知識的認知不足,不能有效地使用人體解剖學知識指導護理臨床實踐,以至于很多護理專業學生會認為只有通過臨床實踐和專業培訓才能學到真東西。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學過程中過于集中紙上教學,老師教學過多依賴口授,PPT,掛圖,書本,視頻等填鴨式手段;學生學習的對象是書本,學習的方法靠死記硬背,通過考試靠背記重點以及老師放水。另外目前護理專業學生招生質量不高,很大一部分生源甚至是文科生背景,不懂得醫學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中無法理解醫學專業術語,學習的目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通過考試最后拿到文憑,這當然導致學生沒有真正認知課程知識。另外一個方面是護理專業學生往往無法用準確的漢語語言去表述人體解剖學征象,畢業的學生無法書寫醫學相關文件,不具備更高一級的衛生學科工作能力。今年教育部取消了42所院校部分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護理專業的,其部分原因不在于護理專業接觸不到好的科學的課題,而在于畢業的學生沒有學會科研方法不具備最起碼的科研能力也就是醫學漢語表述能力。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該專業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很少接觸到相關的漢語寫作訓練,考試要求中沒有論文寫作的要求,走入工作崗位后又不像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每天都要書寫完整的系統化病歷和其它醫療文件,整個培訓過程很少包含醫學漢語表述的培訓,那么突然讓他們去做科研寫論文,當然寫不出來。

針對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這兩方面的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體現以寓教于學的教學特點,使用浸泡型教學方法,做到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綜合采用了以下方法:

(1)鼓勵學生使用標本和模型準確人體解剖學描述。人體解剖學課程就是認知和表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輪替走上講臺,一手持標本或者模型,一手持書本,對照掛圖和PPT,按照解剖學內容的認知順序和記錄方位和空間順序,嚴格按照人文科學中形、態、結、構的內容準確地向教室里面的其他同學和老師介紹描述一個結構或者一個部位,教師對其中不準確,不規范的內容予以糾正。

(2)要求每個學生每天晚上上床之后,睡覺之前自身必須完成“三想,三摸,三畫,三念”。人體解剖學課程就是認知和表述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課程。其研究對象是正常人體而不是病人和疾病。什么是正常人體?沒有比學生自身作為正常人體成為更合適的教學對象了。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在自身完成構想自己的身體構成,觸摸全身的體表標志和表面解剖學結構,用手指頭在自身原位勾畫器官和結構形態,同時需要口頭表述解剖學自身描述內容。想,摸,畫,念每個內容每晚做三遍,每一遍都會對前一遍修正和熟練。通過長期的訓練,最終達到“目無全人”的教學目的。

(3)嚴格考核。美國SAT考試是大學生入學科學能力的測試,通過SAT考試可以準確地判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認知和表述能力,從而判斷學生的科學能力,是現有的最科學的科學能力測試方法。我們在我們的解剖學課程考核過程中不再依賴于原有的記背重點題庫式考核,而是參考美國SAT考試的原理和方法,借鑒其他國外院校醫學考試模式,采用書寫科學論文和使用全人塑化標本規定描述相關結構和部位的方法,考核學生的科學能力。

(4)鼓勵學生多參加醫學科學實踐。在校期間護理專業學生能夠完成的人體解剖學實踐我們做了兩個:一是學生自己利用我們的開放實驗室在老師的修正下做一個關于人體解剖學的視頻,放在學生的內網和QQ群里,供學生自己學習用;另外我們的開放實驗室還承擔了科學傳播的社會責任,在中學生的生物課和大學開放日和日常的社會公眾的接待過程中,我們師生一起承擔了社會實踐工作。

以上從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作業,考試,實踐幾個方面介紹了我校的特點,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教學過程管理增強這個專業學生,尤其是文科背景學生的科學能力。醫學上1/3以上的醫學術語都出自于解剖學學科,的魯迅導師教授《藥》,在去年的第十一屆全國護理解剖學學術年會上張紹祥教授介紹的海峽兩岸解剖學術語的統一,從這些情況意義來說,對于學生醫學文化的培養,沒有人能比解剖學老師走得更遠,以后“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將不再是笑話和神話,解剖學專業教師的教學責任將從單純的教授解剖學科學知識轉變成培養醫學生的科學能力,提升其醫學文化層次水平。

篇3

關鍵詞: 師范類生物科學專業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 啟發式教學 探究―發現式教學

1.本科生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作為師范類生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學習后續課程所需的人體形態學基礎。如今師范類本科生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學科本身的特點復雜難記,本科生解剖學實驗時間的壓縮,等等。主觀原因:部分調整錄取的學生對生物不感興趣,學生考研選擇帶來的問題[1],[2]。

2.采用啟發式教學、探究―發現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英國哈羅德?艾利斯教授明確提出了解剖學的教學目標,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基本解剖學術語,解剖實驗方法,可理解的三維解剖學,解剖學上常見的病理狀態,學生實驗的團隊合作,學生適應現實造成的死亡和尊重身體。解剖學教學應以自主學習為主[3]。

21世紀生物學教學的宗旨、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物學各學科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必須相應地實行變革。隨著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體組織解剖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也需與時俱進[4]。

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內容豐富、系統性強。在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習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為了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采用啟發式、探究―發現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2.1啟發式教學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啟發式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原則只有一條,就是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索、實踐、總結、提高,讓他們主動去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創新知識的能力。

2.1.1形象比喻啟發

教學中面臨的首要難點是常用術語,術語是描述性的,但只有通曉古希臘語的人才能理解原意。在引導學生了解身體的過程中,用單詞激發想象而不是抽象概括是很重要的。形象比喻,既能給學生以豐富的聯想,又能將孤單的抽象與枯燥無味的現象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借助聯想,加深理解某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現象。激發想象是互動的,因為它把研究對象對學生的感官體驗結合起來,而抽象的詞語只來自閱讀或被動地聽講座的記憶。舉例來說,如果學生碰見不認識的術語,教師可以把它和圖像聯系起來,在黑板上寫出,并把它們拆開,在課堂闡明。比如術語“氣胸”,詞面意思對學生來說很模糊,可以分開來闡明,它的意思是“在胸外的空氣”。術語也可以用手勢來說明和解釋。在談到動脈收縮時,舉起一只手,慢慢地合上手指;要顯示擴張,打開手指。同樣,描述呼吸的機制,把手張開來顯示胸腔擴張,然后握緊手,以展示胸部的收縮增加了肺部內的空氣壓力迫使空氣呼出。

同時也可以聯系臨床上的病例和生活中的常識,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效果。比如,學習臂叢的分支時可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描繪,由閉孔神經聯想到騎馬,從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及展神經聯想到眼睛的保健,由股神經和坐骨神經聯系到臨床上股靜脈采血和臀肌注射,等等。教學時把知識性、科學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只要學生感到有興趣,其思維就會活躍起來,課堂上將出現有趣的生動場面,然后老師因勢利導,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獲取新知識[6]。

2.1.2啟發性提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能力水平提出富有啟發性思維的問題,應該在教材的關鍵處、轉折處和引申處等提出“為什么”,問題要有分量,又要難易適中,有利于師生間產生震動和共鳴。

舉一個簡單的啟發式提問的例子。例如一個肺的氣球模型,通過提啟發性問題提示學生來如何設計肺,如何根據所需要的肺的功能來設計肺的結構。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啟發式問題來修改他們的原始設計或添加所需的結構特征。經過這種創造性的過程,學生在接下來觀看解剖模型和幻燈片時能夠把握住整體的概念而不會迷失在細節中。更重要的是,他們將會得到身體如何工作,以及可能的毛病的知識,而不僅僅記憶身體部位的名稱和特征。以下通過兩個啟發式提問教學實例來說明問題。

2.1.2.1設計呼吸系統

向學生分發氣球,讓他們吸入最多空氣盡可能一口氣吹脹氣球。這項活動將展示他們能夠在肺部一口氣吹出多少空氣(肺活量)。然后寫在黑板上:“呼吸―呼吸作用”,問學生:什么是呼吸道系統,需要做什么?學生會總結出來:首先,它需要用身體吸入和呼出空氣,所以需要設計東西做這件事,稱之為肺。肺需要有出口和入口,然后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模型:一個氣球,它有彈性和一個缺口。可以畫出身體軀干的輪廓(頭部轉向一側的正面視圖),然后補充氣球肺和氣管。

接下來問:身體如何使肺部舒張和收縮?讓學生練習證明兩種呼吸機制:使用胸腔的肌肉,提升和舒張胸部的胸式呼吸(手放在胸骨),和使用腹部肌肉動作的隔膜腹式呼吸(手放在肚臍),這兩種呼吸可以說明為什么脊椎或脖子周圍神經的損傷可能切斷通向肋骨肋間肌或膈肌的信號,使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肺不能進行呼吸。

肺吸取空氣進入人體后,氧氣必須從空氣中進入血液。肺的氣球模型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因為血液附近大多數的空氣永遠不會進入。我們需要一個設計帶來的氧分子接近周圍血管的模型。鑒于這一要求,學生將很快制定出肺的分支模型,解現實的肺部。這樣一步步問題的提出,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從而從一個氣球的狀態形成真正的肺的結構。

2.1.2.2設計循環系統

在設計呼吸系統中,將看到一個系統從肺部輸送氧氣到身體周圍,這將是一個循環的系統。可以讓學生預習課程,詢問:如果這個系統出了問題會發生什么?然后返回循環系統。

本課程的下一個問題是循環系統需要什么組件:心臟、血管、血液和控制系統。這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或模型來說明。然后,引導學生開始考慮系統的功能,他們會在設計中增加更多的功能。例如,血液必須從肺部吸收氧氣帶回心臟,然后向全身輸送含氧血液。所以,你需要兩個循環的兩個的心泵。心臟的各個部分也需要一個單向閥,以防止血液流回心臟。

為了保持血液循環,以控制血液分布,管道必須能夠收縮和擴張,這就需要血管肌肉層壁富有彈性。學生同時也可以想到,血管同時也可作為熱循環交換系統,這將有助于解釋身體對冷熱刺激的反應。

循環系統通過運輸液體和營養物質和消化系統與淋巴系統相聯系。這些設計特征都可從啟發式問題中得出。

2.1.3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啟發

根據教材性質,難易程度,學生接受知識能力的強弱,反應的快慢,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和形式,注重啟發式教學,應用多媒體課件,配合各種直觀教具(如掛圖、模型、標本、自身觸摸,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自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方法發展迅速,已經從書寫板書演變到多媒體授課,完全改變了課堂上老師寫板書、學生記筆記,課后學生背筆記的傳統教學方式。現在,教師省去了板書的時間,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授的過程中涉及一些與解剖學相關的臨床病例知識,并采用CAI作為輔助手段,進行講授。這樣使所講授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使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教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啟發和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的最終目的。

傳統解剖學教學需要用大量的掛圖、模型、標本和錄像資料等,費時、費力,效果還不理想。解剖學CAI教學使課堂有效時間增加,相同內容比用掛圖、模型、錄像資料等要節省1/3的時間;比用板書板圖的方式至少節省2/3的時間[7]。CAI教學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有利于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非線性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了可能。而且越來越多的事例證明,現代教育將趨向大眾化、個別化、終生化、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教育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

國內已有數家醫學院校成功出版發行了解剖學多媒體課件,并將之應用于解剖學教學中;國外,開發成功的解剖學多媒體課件代表作有美國Stanford大學醫學院開發的電子尸體解剖(Electric Cadaver),Utah大學病理解剖科開發的生命的細胞(Slice of life),兩部CAI電子教材均收集了5000余幅解剖學及相關學科的圖像,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人體解剖學過去通過標本、模型進行教學,人體大體結構還能展示清楚,組織結構、微觀結構、動態過程展示就難以呈現。現在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強大功能,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人體的微觀結構或動態的生命過程通過動畫形式展現出來,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8]。多媒體教學利于突出重點,易于突破難點。

2.1.4比較聯系啟發

在生物課教學中,將某些有共同屬性的生物知識歸類進行比較,啟發學生找出異同,這樣對學生認識、鑒別問題、想象思維、能力大有益處。對于有些常混淆的知識,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能一目了然。善于比較則可以抓住知識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達到準確理解、記憶和應用知識的目的。在學習中要善于用比較,首先要動腦,勤于思考,發現知識間有不同和相似之處,然后找到比較標準,即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比較時可以列表,也可以繪圖,這樣就可對所學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可以提高學習新知和復習鞏固的效率。

對于形態結構部分的教學,傳統的方法往往是在講授理論課時,老師利用掛圖講述其結構,而后學生到實驗室觀察相應標本、模型、組織切片,來驗證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這樣,學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經典知識,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目的。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直接讓學生到實驗室,教師提出觀察要點、具體要求、思考題,然后學生分3―4人一組,邊觀察、邊思考,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由此,變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既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又能培養觀察、思考、自學等多種能力,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人體解剖學的課程內容,即人體基本組織和九大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列表比較它們的異同和聯系,從而理解人體各個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的相互影響。器官或局部與整體間、局部間或器官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注重局部與整體的結合。

2.2探究―發現式教學啟發學生科研思路

探究―發現式教學的本質就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充分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實施探究―發現式教學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學發展的趨勢[9]。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應該依據實驗課程特點,采用探究―發現式教學,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加強知識點的研究和理解,促進知識的掌握。

探究―發現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構建主義發現學習理論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學探究模式。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而掌握基本結構的方法是“發現”,學生的認識過程有共同之處,教學就是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結論和規律的過程。施瓦布的生物科學探究模式的實質是教學生用相似于生物學家的研究方法去處理信息,也就是教學生確認問題并用特殊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探究―發現式教學模式的一般教學程序: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假設―推理―驗證和得出結論。

生物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重大發現和發明,往往集眾多科學家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通過一系列實驗,反映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按教材順序平鋪直敘的講述方法為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史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沿科學的邏輯思維路線,主動發現問題;分析、推測、探究問題,最終獲得符合邏輯性的結論;理解科學實驗方法、培養探索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住這段歷史。

教師在教學中應啟發學生科研的思路,如在講授植物神經的興奮傳遞一部分時首先介紹T.R.Elliott,U.E.Dixon等人的實驗:發現平滑肌對腎上腺素的反應與刺激交感神經效應相同,毒覃堿的作用與刺激副交感神經的效應相似。引導學生得出“興奮的傳遞是經神經末梢釋放特殊物質(遞質)實現”的假設,然后布置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來證明這一假設。最后老師介紹Off Loewi 1921年所做的蛙心灌流實驗。該實驗把兩個蛙心用任氏液灌流系統連接起來,當刺激第一個蛙心的迷走神經時該心的搏動受到抑制,隨后第二個蛙心的搏動也受到抑制,這意味著在一個蛙心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時,釋放某種化學物質,經灌流液的傳遞到第二個蛙心。當時Loewi把這物質命名為“迷走物質”,后來證實此物質就是Ach。這一獨具匠心的精彩實驗,不僅確鑿地證明興奮傳遞是經神經末梢釋放遞質來實現的,而且讓學生領略了科研思路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0]。

教師不僅要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應該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帶入課堂,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將承擔的科研項目的內容、研究成果及新的進展融會于課堂講授之中,將發表的與課程有關的研究論文作為課外閱讀資料,使學生加深對新知識點的理解,也使得講述更為生動而富有啟發性。在教學中,還可以針對人體組織解剖學的研究熱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例如由教師或學生確定主題,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信息參考,指導他們走進圖書館、資料室或上網,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撰寫相關主題綜述,最后相互交流。這種活動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某領域的發展動態和最新成果,對課堂講授也是很好的補充和延伸,而且能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總結資料和學術論文寫作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的畢業論文設計奠定基礎。

3.人體組織與解剖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展望

高師院校的教學改革要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活動所必備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使“教”和“學”達到高度統一,即要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要求學生通過自身主動的學習活動去掌握知識,要求教師從對教學內容的加工為主發展到以指導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為主。任何改革都應該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教學活動是一個多因素、多環節的過程,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會受到諸多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的改革將會越來越深入。

參考文獻:

[1]張文學,張順利,李莉等.高師人體組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索[J].生物學雜志,2009,4:82-85.

[2]張文學,侯玉杰.高師生物系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困難及對策[J].解剖學研究,2003,(25),1:73-75.

[3]Andrew T Raftery.Anatomy teaching in the UK[J].Surgery,2006,(25),1:1-2.

[4]徐平,王衛東.人體組織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8),1:100-102.

[5]李曉雙,鞠學紅,王金平.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論壇,2008,(5),23:103-104.

[6]劉進師.主體性教學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03,(25),1:75-76.

[7]雷萬龍,初國良,曲懷剛,郭開華,徐杰,汪華.一種新型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的實施和論證[J].解剖學研究,2007,(29),6:468-470.

[8]Oktay Tutarel,Wolf Luedemann,Cordula Poulsen Nautrup,Kirsten Jahn,Mikosch Wilke and Dirk Berens von Rautenfeld.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odular seminar system in gross anatomy teaching at the Hannover Medical School[J].Annals of Anatomy,2000,1:393-396.

篇4

關鍵詞 中醫 實驗考核 人體解剖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方法

1.1 考核比例

南陽理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在2005、2008、2011、2012年分別對中醫學本科培養方案進行了四次較大的制訂與修訂,都明確了解剖學考核方式包括理論考核和平時考核,平時考核包括實驗考核、實驗報告等。理論和實驗考核時間安排在學期末,理論考核為筆試試卷,實驗考核內容為標本。但鑒于院系成立及發展情況不同,實驗考核也是由隨意性較大而后逐步完善的,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平時考核由只重視期末的實驗考核,發展到實驗考核結合考勤、實驗報告、實驗預習報告進行綜合成績評估。(2)提高了實驗報告所占總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0%,提高到5%,再到(10%),重視實驗課中的提問和討論、或者是小論文,把其作為期末成績的組成部分,盡量做到理論測試與實驗考核的比例與理論課時與實驗課學時數的比例相當。(3)注重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理論,并將其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授課及考核過程中。

1.2 考核手段

在近幾年,我校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挑選制作精良的實物標本作為拍攝對象,不斷建立完善全面的標本圖片庫。在此基礎上根據各系統標本考核比率選取考核標本,在圖片上進行標注所考的部位或結構。期末進行PPT課件考核,用統一答題卡進行答題。PPT考核標本圖片上的結構,考題數量為10~20題,幻燈片自動播放間隔時間為40秒。此種考核方式持續到2012年,后察覺到存在一些缺陷,在2013年就更改為由教師制定好題庫試卷后,由教務處采用高清晰彩色打印試卷,與期末理論試卷統一裝訂考核。

1.3 實驗報告

每次實驗都要求學生及時認真撰寫實驗報告,將實驗內容、過程、結果進行總結,將操作或者觀察解剖的結構、解剖中出現的失誤或意外進行總結,將理論知識用簡圖方式進行總結,通過實驗有何收獲和體會,對照實驗目的來查找不足,為自身后續學習與操作積累經驗。解剖中出現有意義的變異或異常情況,要求進行測量照相登記。教師根據學生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書寫的條理性及規范性、對實驗結果的總結與討論進行評分。

我校在2012大綱修訂后,都要求每次實驗之前填寫實驗預習報告,要求學生針對該次實驗進行預習,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要求,明確解剖操作步驟,明確內容中的重難點及相應的解決方法,提前做好計劃,心中有數,使實驗更具有條理性和針對性。要求學生要在經過主動思考和提煉后完成預習報告,不能完全照搬實習指導中已有的操作計劃。

1.4 課堂表現

課堂表現主要考查學生的實驗預習情況,解剖操作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團隊精神以及互動情況,要求學生歸納所學所看的內容,定位準確,學生要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一些常見疾病、癥狀產生的解剖學原因。記錄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針對本次課所涉及的解剖學知識,以提問形式進行回顧或者總結,根據學(下轉第91頁)(上接第87頁)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正確性進行評分。

1.5 知識考點

解剖學實驗是醫學的基礎,主要是要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所以知識考點盡可能緊密貼近專業、貼近生活、貼近臨床。具體考核的知識點盡可能結合不同章節內容的特點進行設置,如運動系統的知識考點多以指認結構,內臟學的知識考點多以臨床病例展開,脈管系統以血液流動去思考,神經系統則要考慮傳導通路知識。知識考點不僅包括實驗課中的內容,且會涉及理論課的相關知識點,填圖的知識點就能做到形態和理論有機結合,既有直觀的形態,又有理論知識的理解。

2 討論

2.1 效果優劣

解剖標本考核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傳統的實物標本考核方式考核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真實、直觀的優點,但標本數量少、制作精細易毀損,不宜搬動,標示只能單向指示,不能表達所考精細結構的范圍。需挑選多套完全相同的考核標本并逐個標注以滿足多個考場的需要,費時費力。學生在考核時觀察有意無意牽拉標本,都會使得標本損耗嚴重,福爾馬林的氣味刺激也會影響考核的過程。①這種考核方式,同時存在有觀察距離、實驗室光線強度、標本經藥液浸泡變形難以辨認等因素,難以對一些知識考點考核。

多媒體課件考核方式提高了考核效率,擴大了試題的覆蓋面,減少標本的損耗,目前被多數高校所采用。②我校采用實物標本彩色圖片考核方法省時省力,受學生喜歡,簡便易行且相對做到了公正、公平。若是采用彩色打印實物標本試卷考核,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答題順序答題,而不用拘泥于多媒體播放過程中即刻寫出標本試題的答案,同時隨時檢查標本答案的正確性,及時修改。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真實性。但此兩種方式也有其不足,主要是缺乏標本的三維立體感和觀察標本時由遠及近的動態過程。③

2.2 改革方向

(1)標本試題庫的建立與完善。一是要對實驗中典型的解剖學大體實物標本、模型進行數碼照相。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解剖學圖片資源,典型標本、精微標本,廣泛收集選用高清晰的標本實物圖片。利用圖像軟件編輯圖片,并分類存檔。

篇5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教學 高職教學 學生主體性

隨著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于高級護理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多。在當前的歷史時期我國對高職教育的推動和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規劃。高職教育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側重于知識應用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加強和完善。

1 明確教學目的、優化課程結構

高等職業教育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職業崗位分化發展的結果,它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目的。基礎醫學教學側重強調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傳統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填鴨式的授課。在教學中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對于教師灌輸的概念缺乏理解和主動的學習,課后學生機械的記憶重復消極的應付考試,教學效果通常不盡人意。因此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將人體解剖學課程按臨床專業課程的應用設置為若干任務模塊,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始終貫穿“解決具體問題,處理實際任務”的中心思想。從而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完善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在學習基礎醫學理論的同時拓寬臨床應用的外延,為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夯實理論基礎。

2 弘揚學生主體性的具體措施

2.1問題導引,互動體驗

古希臘科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的動機。結合高職護理專業的特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知識學習的積極情緒體驗。例如:介紹“人體動脈血管止血點分布”時,以四肢外傷后大動脈出血急救處理作為情境導入教學重點,在引起學生關注和興趣后,引入“止血點”概念并在標本、掛圖上指出其具體方位和控制出血的范圍,請學生互相尋找四肢止血點方位的同時演示壓迫止血的方法。通過以上的教學模式,使枯燥的理論講述變為實際的知識應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學生由“被動聽”轉為“主動做”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下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

2.2適當激勵,因材施教

執行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正確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需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幫助其跟上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適時鞭策,在立足“三基”基礎上拓寬學生知識面。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和首創精神。注重教學活動的反饋,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力求學生的均衡發展。在教學進程中著力構建和諧、民主、平待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人本性,鼓勵學生積極學習,自主選擇,主動參與。

2.3注重實踐,人文滲透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醫學基礎課程。通過實驗課中展示直觀生動的標本、掛圖、模型等教具能夠更好的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的相互結合。但從事高職護理專業學習的多數為女生,故而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于教學中應用的各種教具,尤其是各種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尸體標本存在恐懼和抵觸情緒,甚至可導致極少數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極易干擾和影響正常的教學效果。因而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親歷親為,用唯物主義者觀點正確引導學生克服恐懼、怕臟的緊張心理。針對少數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教師應及時地對其加以引導和調整,使之能正確處理人與人文精神、人與科學的關系,讓學生從思想上放下包袱,從內心深處走出狹隘的、片面的、錯誤的認識,能夠大膽參與教學,充分利用實物標本增加學習的感性認識,增強記憶理解和主動學習的意識。

2.4積極引導,能力培養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例如:有的學生平時注重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考試成績良好但僅限于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一旦涉及人體具體的結構形態在臨床應用時卻不能靈活的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因此教師在介紹內容時應注重加強知識的內部聯系,努力使學生獲取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努力使學生學會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新知識、同化新知識。對于不同的學習階段注意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增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形成自己完整獨立的知識系統,促進正性遷移。培養學生獨立的臨床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豐富教學手段

形態復雜、枯燥單調、記憶困難這是大多數護生在學習人體解剖學過程中的共同體驗。傳統講授注入式教學法對于形態結構的講述需要借助大量教具模型展示才可完成,在短暫的授課時間內限制教學知識量、影響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引入多種教學手段對于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授課質量大有裨益。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中引入分組討論、標本識讀環節,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同時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學習知識競賽引入競爭機制激勵學生,發掘學生潛力;還可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創造圖文并茂、影音結合、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完善教學的高效性、生動性、互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為教師提供形象的表達方式,便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4 小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對于提高學生成績合格率、優良率效果明顯,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需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規律制定完備的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知識基礎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個體認知水平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2000,1(17).

[2]劉進師.主體性教學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03,25(1):75.

[3]羅海燕.解剖實驗課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分析[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06,(3)-185.

篇6

[關鍵詞]CAI 多媒體;舞蹈基本功;課件;積件

多媒體課件一直主要用于理論或文化教學課程中,如何將這種課件方式用于舞蹈基本功教學中,使得實踐教學與課件能有機結合是筆者近些年在探索和研究的問題。2013年借助廣東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運動解剖學在舞蹈基本功訓練中的實踐運用研究》,筆者主要負責圖形圖像及課件技術方面的主要操作。正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多媒體課件在實踐教學中能大幅度提高教授理論知識的效率,能清晰地將解剖學知識展示給學生,也使筆者進一步探索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簡稱CAI)模式在舞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在計算機輔助下進行的各種教學活動,以對話方式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程、進行教學訓練的方法與技術。CAI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個人化學習環境。綜合應用多媒體、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識庫等計算機技術,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上單一、片面的缺點。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縮短學習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經過40多年的發展,CAI在全球各類教育教學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的技術優勢已經得到了各界認可。舞蹈教學中也已普遍使用了多媒體技術,但更多是使用多媒體中的視頻記錄與回放,運用多媒體的技術僅停留在舞蹈表面形態觀摩、模仿學習的狀態。因此,如何將多媒體技術――制作CAI多媒體課件與舞蹈實踐課堂教學結合,在舞蹈視頻教學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直觀地傳達給學生,豐富舞蹈教學言傳身教的單一教學方式,值得研究與思考。

一、傳統舞蹈基本功教學課件的利與弊

(一)傳統舞蹈基本功教學課件利弊分析。舞蹈基本功的訓練課程是所有舞蹈專業方向中最基礎的課程之一。目前,舞蹈基本功訓練主要的方式有:中國舞訓練、芭蕾舞訓練、現代舞訓練。傳統舞蹈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教師的言傳身授。這種教學模式能將身體運動的過程、用力方法、肌肉伸展位置等一些細節直接示范給學生。同時,通過學生的動作技術模仿,能直接看到學生掌握的情況并及時糾正。然而,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傾向于動作模仿、隊形編排,而忽略了或無暇告知學生這些動作技術產生的緣由及歷史文化背景。從而使學生只注重外在的模仿,而不知其產生的文化內涵,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訓練過程中的枯燥、艱辛產生厭倦,而發展到舞蹈表演時,他們亦會更多追求動作技術外在形式,而不知該如何體現舞蹈文化內涵。從課堂教學的呈現看,舞蹈教師的課堂教學是沒有課件的,大都是備課教案(如圖1),這與其它理論課程有些不同。其它理論課程的教學除了有教案之外,還需將教案編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能夠耳朵聽課同時還能直觀豐富多彩的課件,促進了課堂的生動性與有趣性。

可以說,電子影像設備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是舞蹈CAI教學模式的發展雛形,我們使用攝像機錄制舞蹈教學視頻,并且回放給師生觀看,早期的珍貴影像成為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的寶貴資源。但是這些影像的制作工藝復雜,一旦制作完成就無法更改,無法隨時加入教師實踐過程中的感受與領悟要點,理論文字描述較少,現實使用中往往成為記錄動作的機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舞蹈基本功課程采用CAI教學模式的意義。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我們的舞蹈基本功課程也需要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課堂教學內容需要加強理論知識的提高。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必然會與中國專業舞蹈教育相嫁接,它不僅能深化著舞蹈藝術自身的發展,也開啟了人們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門,面對廣大有提高“素質教育”需求的廣大學子及舞蹈愛好者,引進CAI教學環境無疑是我們改革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CAI教學模式不僅能加強舞蹈藝術教育的普及,廣泛傳播舞蹈知識。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舞蹈教學理論的發展,筆者以《舞蹈解剖學》基本功課為例,將CAI多媒體課件引入課堂教學中,在實踐課堂中有如下一些變化:

1.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學生認知與接受能力得到提高。以往對于舞蹈解剖學的理論知識主要靠教師的講解來完成,再配合書籍和解剖圖給學生們觀看。常存在重點不夠突出,講解枯燥、語言嗦等問題。如果遇上低班學生,他們年齡小,語言理解力不強,大多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導致教學進度緩慢,效果不明顯,甚至忘記了最初告訴學生這些知識的緣由。而在使用多媒體課件后,課件中圖形化的界面形象、直觀地傳達舞蹈身體解剖學的具體部位、作用及功能等方面。在講解過程中再配合學生的身體動作示范,及對知識重點的強化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感知,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更好地把握身體動作的用力點、速度及容易損傷等方面知識,將理論與實踐形象地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2.提高教師理論知識累積與信息化操作能力。結合多媒體課件,使用3D人體模型可以全方位地研究人體結構,隨時變換角度,加強了教師本身理論知識的累積與提升。如果教師對人體解剖結構都不熟悉,又如何能教給學生?因而,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加強教師綜合素質的一個過程,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能有效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而通過學習和制作,使得教師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得到升華。

3.為舞蹈基本功教學研究提供一手材料。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不僅在教學中取得了實際效果,也將成為取代傳統教案的一個全新的媒介。直觀的圖形化界面和身體動作示范結合在一起,為今后的教學研究積累了一手資料,為舞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也為我們今后研究舞蹈基本功課件積件模型積累了一定經驗。

二、CAI技術在舞蹈基本功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一)CAI技術在舞蹈實踐課堂應用的必要性。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把運動解剖學的相關課程提煉加工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實踐過程中應用的軟件有Power Point、Photo Shop、3D body等軟件,通過截圖,標注等手段突出了教學中的知識重點,形象地將運動解剖學的知識點傳遞給學生。需要說明的是,《舞蹈解剖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舞蹈基本功教學中不是取代教師的教學,而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受技術條件的制約,目前《運動解剖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大部分還處于平面階段,3D技術的應用所占比重比較少,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開發。

1.CAI在舞蹈課程中應用的現狀。相對于其他學科,CAI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就顯得比較少,而在藝術教育中除了藝術設計的專業是以CAI為主之外,CAI在音樂、美術等學科的藝術教育中也有部分應用,但是在舞蹈藝術教育中應用得就比較少,尤其是在實踐課堂,基本上還沒有CAI教學手段的應用。CAI在舞蹈課堂教學應用比較少的主要緣由筆者認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硬件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國的舞蹈實訓教室基本上沒有配備CAI教學環境,在舞蹈教學中應用得比較多的就是視頻的觀看和模仿,沒有充分發揮CAI強大的人機交互功能。二是多媒體課件制作人才的缺乏,當下舞蹈教師的課件制作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舞蹈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基本上是屬于言傳身教,而且舞蹈課程主要以訓練為主,因此廣大舞蹈教師都忽略了提高自身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能力,也正是由于這兩方面相互制約的因素導致了舞蹈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2.舞蹈基本功教學引進CAI多媒體教學的必要性。隨著時展,單一的舞蹈技術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和人才的發展需要了。舞蹈不僅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文化,這文化既有基礎的學科知識了解,更注重文化藝術的修養,提升學生實際素質,同時也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即使是以基本功訓練為主的課程也需要從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課堂教學內容在提升技能的同時,需要加強理論知識的提高。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必然會與中國舞蹈教育相嫁接。它不僅能深化舞蹈藝術自身的發展,也開啟了人們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門,而引進CAI教學環境無疑是促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手段。CAI教學模式不僅能加強舞蹈藝術教育的普及,廣泛傳播舞蹈知識;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舞蹈教學理論的發展,將枯燥、晦澀的理論變成生動、形象、直觀的模式傳送給每位學生,讓他們易懂、易接受。

(二)CAI教學模式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前景

1.改變目前的教學模式。著名舞蹈藝術家呂藝生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曾說道:“中國專業舞蹈的教育目的,總的來說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式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鑒賞力和參與力,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各類舞蹈人才。”[1]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我國興起“素質教育”的浪潮,從普通中小學到各地高校相繼開設了舞蹈選修課和必修課。“在高校開設舞蹈教育課程,其目的并不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專門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為一種審美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提高舞蹈欣賞水平,最終達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藝術素養。”[2] CAI多媒體教學模式在舞蹈教育的推廣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理論知識與實踐練習相結合能使學生學得更明白,訓練的效率也會更高。CAI教學模式在舞蹈實踐課堂中的應用必將打破舞蹈教育“言傳身授”的傳統教學模式。

2.為舞蹈課程網絡化打下基礎。目前,舞蹈實踐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比較少,但是當前,發展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趨勢,舞蹈亦需要與時俱進。筆者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大力開展地網絡課程和舞蹈遠程教學模式,而CAI多媒體教學模式則為大面積普及舞蹈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高科技的信息技術在舞蹈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必然會成為舞蹈教育新的增長點。

三、關于啟動基于積件思想的舞蹈課程資源庫的研究構想

積件(Integrable ware)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的教學軟件系統。積件思想作為一種關于CAI發展的系統思路,是對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過程進行準備、檢索、設計、組合、使用、管理、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它不僅是在技術上把教學資源素材庫和多媒體著作平臺的簡單疊加,同時從課件的經驗中發展出來的現代教材建設的重要觀念轉變,是繼第一代教學軟件課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學軟件系統和教學媒體理論。其主要特點有:1)積件與教材版本無關性;2)基元性與可積性;3)開放性,自繁殖性;4)繼承性與發展性;5)技術標準規范性;6)易用性、通用性、靈活性、實用性。

目前舞蹈教學中使用最多的教學課件基本上是以不可編輯的視頻影像為主,屬于高度集成的多媒體課件,是編制者按照其教學思路組織起來的前后連貫的教學課件,課件發行后不可修改,具有整體性、固定性和封閉性。但是如果我們建設基于積件思想的舞蹈積件庫,制作碎片化的舞蹈課件,今后在使用 CAI教學模式時除了可以使用這些傳統課件之外,還可以由教師隨時進行高效率的編輯、修改、增加、自由組合庫內資源。

然而,由于舞蹈教學課件的缺乏,制作舞蹈教學課件的人才較少,要想持續不斷地發展舞蹈多媒體教學課件必須提高舞蹈教師的信息化操作能力,最終建設一個基于積件思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舞蹈教學資源庫。筆者有以下一些構想:

1、建構舞蹈積件素材庫。舞蹈積件庫是整個資源庫的核心,研究如何讓舞蹈教學資源碎片化,以便于使用者積累和自由組合。另外,構建積件庫需要普遍提高舞蹈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及課件制作能力,因此,還需加強教師計算機操作能力,經常組織培訓與進修學習。

2、搭建積件組合平臺。有了積件庫作為支撐,如何方便地將庫內資源組合成為一堂課還需要搭建一個操作簡便,功能齊全的積件組合平臺,以方便教師們的組織教學內容,豐富舞蹈教學的內涵。

3、制定積件使用管理規則。為了促進積件庫內容的積累,設立一定的資源庫準入門檻,制定相應的使用規則可以防止使用者只拿取不增添的壞習慣。良好的使用管理規則不僅可以有效統計出積件的使用情況和使用價值,還能提高教師們制作積件素材的積極性,讓教師們主動地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結語

通過將CAI多媒體課件放入舞蹈基本功訓練過程的研究,筆者認為,把理論知識帶入實踐課堂是我們舞蹈基本功課堂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而多媒體教學環境(CAI)應該在舞蹈實訓課堂成為標準配備,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是舞蹈授課教師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為探索舞蹈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打下一定基礎。在當前網絡教育大發展、“素質教育”的普及產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推動信息技術在藝術教育中的交叉結合必將成為我們舞蹈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新方向。 (責任編輯:劉小紅)

注釋:

①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②周雅俐.發揮舞蹈藝術魅力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J].劇作家,2008(05):130

參考文獻:

[1]黎加厚. 從課件到積件: 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 上) [J] . 電化教育研究, 1997(04)、1998(01)

[2]于淼淼.中國專業舞蹈教育現狀及分析研究[D/OL].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08)

[3]羅冬梅、劉桂華、董榮藥.《運動解剖學》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研制[J].體育科學研究,2003(03)

[4]陳新.運動解剖學CAI 課件圖像素材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05)

[5]高紅娜.舞蹈理論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研究[D/OL].吉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

篇7

【摘要】 數字化虛擬人體結合了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最新成果,運用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的人體各個層次的計算機模型,實現了人體的數字化描述,為醫學研究、教學與臨床提供了形象而真實的模型,可提高醫學教學和科研水平,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研究將通過對基因、蛋白質、組織和器官形態及功能的數字化描述,最終達到對人體信息的整體精確模擬。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集成了最新的科技成就,它的研究在醫學與計算機的結合上、在涉及人體模擬的許多方面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將促進一系列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數字化虛擬人體;醫學應用;計算機模型;力反饋

人體是由100多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復雜整體。目前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了解還遠遠不夠,對疾病病因、診斷、治療方法的研究及人體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由于缺少精確量化的計算模型而受到限制。應運而生的數字虛擬人體是利用來源于真人的人體數據集,通過計算機模擬而構造出來的一個與人類數據完全相同的虛擬人,它使計算機的定量分析計算和精確模擬成為可能,從而為研究人體在各種環境下的生理病理反應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在現有基礎上,我們對數字虛擬人體的解剖及功能方面的完善及延伸進行了思索及探討。

1 數字虛擬人體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

1.1 提高醫學教學和科研水平

數字化虛擬人體結合了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最新成果,運用信息技術建立數字化的人體各個層次的計算機模型,為醫學研究與教學提供形象而真實的模型[1~3]。如在外科教學上,以往培訓一位合格的外科醫生,要在上級醫生帶領下,長期在病人身上積累開刀的經驗。這種“練手藝”的過程,通過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程序設定,可在電腦上反復進行演練。又如在醫學科學技術或新藥研制方面,以往必須先通過動物實驗、小樣本臨床驗證才能用于臨床實踐,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研究為這一過程提供模型以進行預演,從而降低醫療風險,提高科研質量,加速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的現代化。

1.2 提供臨床影像診斷的依據

臨床斷層影像診斷的形態學基礎是正常人體斷面解剖學。已有的斷面解剖學所提供的圖像和數據資料,采用的斷面標本最薄也有5 mm以上,無法完全滿足當前臨床影像診斷的需要。數字化虛擬人體數據集采集的連續斷面的圖像,其斷層間距離的精確度可達0.2 mm,甚至0.1 mm,從而為臨床斷層影像診斷提供與之匹配的斷面圖像和數據。

1.3 指導臨床治療

傳統的醫學診斷治療主要是靠醫生的經驗積累對病人進行直接治療,一旦誤診誤治,錯誤將無法挽回。數字人體的出現將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由于其所有信息來源于真人,因而可以在數字人體上進行在真人身上無法進行的診斷和治療。用藥之前先將藥物信息賦予數字人體,來預測人體對治療的反應,以便更好地對癥下藥。手術之前,先在數字人體身上進行模擬,以制定詳細的手術計劃。目前雖然還不足以達到這一步,但是隨著虛擬現實、模擬技術、虛擬內窺鏡等技術的發展,數字人體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

1.4 為中醫藥學與針灸經絡研究開拓新領域

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的兩大特點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數字化虛擬人體將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多指標、全方位地為科學闡述這一理論奠定基礎。針灸經絡學說是幾千年來國人對人體結構研究的智慧結晶,融入針灸穴位數據的數字化虛擬人體,可從多層次、任意角度觀察穴位的解剖結構、毗鄰結構和針刺要點,為探討針灸經絡實質提供數字化平臺,從而為中醫藥學與針灸經絡的深入研究開拓新領域[4~8]。

2 數字化、可視化虛擬人體的研究

“數字化、可視化虛擬人體”是指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把人體形態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信息與高級計算法整合成一個研究環境、研究人體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實現人體的數字化描述,為醫學及多學科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一個基礎技術的研究平臺。

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將人體的結構和機能數字化、可視化,進而完整地描述基因、蛋白質、細胞、組織以及器官的形態與功能,最終達到人體信息的整體精確模擬[9~11]。其可經歷“虛擬可視人”、“虛擬物理人”、“虛擬生理人”和“虛擬智能人”4個發展階段。“虛擬可視人”是從幾何學角度定量描繪人體的解剖結構,屬于“解剖人”;如果考慮人體組織的力學特性和形變等物理特性,就是第二代的“虛擬物理人”;包括生理特性的數字化人體被列為第三代的“虛擬生理人”;研究人體微觀結構及生化特性的則屬于更高級的“虛擬智能人”[12]。

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集成了最新的科技成就,代表了當代最高的科技發展水平。它的研究在醫學與計算機的結合上、在涉及人體模擬的許多方面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將促進一系列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

2.1 國際相關研究

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的起源要追溯到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NLM)發起的可視人體計劃。1989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開始醞釀建立一個醫學圖像庫,以提供生物醫學文獻的圖像檢索系統,這需采集人體橫斷面、CT、MRI和組織學數據集,目的是為利用計算機圖像重構技術建造虛擬人體做準備,此項目名稱為“Visible Human Project(VHP)”,即“可視化人體計劃”。VHP的人體斷面數據獲取工作由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承擔實施,第一套男性、女性VHP數據集分別于1994年、1995年完成并向世界公布。美國“VHP計劃”的實施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少研究機構或大學利用VHP數據集開發新的計算機人體模擬系統和實用產品,如華盛頓大學開發的數字化解剖學系統、漢堡大學開發的Voxel-Man系統、斯坦福大學開發的虛擬內窺鏡系統等。

VHP數據集的出現改變了醫學可視化的模式,為計算機圖像處理和虛擬現實技術進入醫學領域敞開了大門,使三維重構圖像處理技術以空前的速度得以普及,VHP項目是信息技術和醫學結合的重大創新工程[13~16]。其他國家也相應展開了本國的VHP計劃,如日本、韓國等,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美國可視人計劃獲得的數據由于受到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無法提供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內容。虛擬人體的神經顯示目前仍屬世界性難題,我國國內學者在該研究方面有初步嘗試。

2.2 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動態

2001年在北京香山召開了主題為“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科技問題”的第174次香山科學會議,香山會議啟動了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研究[17]。會議后,我國的解剖學專家們加強協作,目前提供了虛擬中國人體(Virtual Chinese Human, VCH)數據集、中國數字化可視人體(Chinese Digitized Visible Human,CDVH)數據集和中國穴位三維人體(Chinese Acupoint Visible Human,CAVH)數據集參與國際科研大協作。

由于可視人體研究在與人體形態結構有關的眾多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廣闊的應用前景,國內不少學者一直關注著這一研究領域的進展,并利用美國的VHP數據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清華大學利用VHP數據集,在基于虛擬人體的計算機醫學研究方面,對人體多個器官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可視化顯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構建了開放的虛擬人體試驗平臺,對于數據壓縮、圖像分割、配準與融合、三維重建與繪制等算法進行了研究[18]。

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工作的特點是起步晚、進展快,把切入點放在解決國際上尚未解決的科學疑難問題上,創新尸體標本整體立式包埋和磨削的科學方法,進行血管灌注新配方的研究,取得血管標識的成功應用。中國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工作在取得斷層解剖數據、獲取關鍵技術成果之后,又進入到后期圖形圖像處理(包括圖像配準、分割、3D重建、瀏覽及網絡)、科學數據共享、神經與微小器官信息獲取以及在醫學和相關領域的應用等相應的研究[19]。

3 有關問題的思索及探討

3.1 數字虛擬人體的血管、神經解剖結構的建模

血管和神經系統是正常人體解剖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血管與神經系統的模擬仍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由于原始數據采集先天缺失,我們不得不承認開發的軟件在血管和神經顯示上不盡如意。血管和神經由于具有管狀結構細而長的特征,包含的切片層次較多,涵蓋的顏色層次也很豐富并具有漸變性,且神經組織與周圍脂肪組織的顏色對比度較小,故利用分割肌肉、骨骼的RGB色度空間的雙色度橢球的多步分割方法[20]所得的邊界較為模糊,顯示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采用圖形建模的方法,利用管狀圖形編輯器構建重要的血管和神經模型[21]。其步驟為:① 把血管、神經在每個解剖斷面切片上的形狀標注出來;② 根據標注組成不同直徑的球體標記;③ 通過專用程序將標記自動連接形成管狀結構;④ 將通過面成像方法的多面形表面模型轉化為基于體素的體數據模型。在德國漢堡大學開發的VOXEL-MAN開發平臺上運用此方法較好地顯示了血管及神經結構。第一軍醫大學80歲的鐘世鎮院士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掌握了人體血管鑄型技術,能將血管標本分離出來,做出三維立體的管道模型,若這項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可能也會彌補血管顯示不充分的缺陷。

3.2 力反饋構想

目前大部分的虛擬人研究仍集中在第一代虛擬人即“虛擬可視人”階段。“虛擬可視人”是從幾何角度定量描繪人體的解剖結構,把實體變成切片數據,然后在計算機中重建成三維人體,沒有生理變化,是人體斷層解剖學意義上的數字化的解剖人。如果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將其更進一步,即在“虛擬可視人”的基礎上加入人體組織的力學特性和形變等物理特性,在質感、質地、軟硬度及溫度等方面達到和人體一樣的指標,如皮膚有彈性、肌肉可以收縮、骨骼遭到打擊時會斷裂、血管受到損傷后會出血等,那么將進一步擴大數字虛擬人的應用范圍。如與相應的具有精確力反饋的觸摸裝置相連接,操作者就可以手持虛擬針灸針在虛擬人體上針刺,從而獲得如同真實環境下針刺穴位的感覺。

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在其現有的基礎上加入血管、神經信息以完善虛擬人的解剖結構,同時開發虛擬人的力反饋研究領域以擴大其應用范圍,將會為進一步的醫學研究開辟更新的領域及促進一系列相關醫學研究的深入,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周果宏. 醫學虛擬現實及相關技術[J]. 世界醫療器械,2003,9(5):34-37,41.

[2]徐升,唐慶玉. 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J]. 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2001,24(2):49-53.

[3]Akay M. The ART revolution[J].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1996,15(2):31-33.

[4]鐘世鎮. 數字化虛擬人體的科學意義及應用前景[J]. 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3,23(3):193-195.

[5]鐘世鎮,原林,黃文華,等. 數字化虛擬人體為臨床解剖學開拓研究新領域[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2,20(1):3-4.

[6]李愷,張紹祥,劉正津,等. 腦干、三叉神經、大腦動脈環的可視化 研究[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7):595-598.

[7]邱明國,張紹祥,劉正津,等. 耳三維重建及虛擬內窺鏡[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7):572-574.

[8]林鴻國,楊時鴻. 虛擬人對中醫藥學發展的影響[J]. 中醫藥學刊,2003,21(6):953-954.

[9]李華. 數字化虛擬人[J]. 科學,2003,54(5):20-23.

[10]鐘世鎮. 數字化虛擬人體研究現狀和展望[J]. 解放軍醫學雜志,2003,28(5):385-388.

[11]秦篤烈. 可視人體、虛擬人體及數字人體研究的國內外進展及應用[G]// 香山會議論文(174次). 北京:中科院基礎局香山會議辦公室,2001:20-26.

[12]鐘世鎮. 數字化虛擬人的研究和前景[M]// 科學前沿與未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71.

[13]Ackerman M J. The Visible Human Project[J]. Proceedings of theIEEE,1998,86(3):504-510.

[14]Spitzer V M,Whitlock D G. The Visible Human Dataset:the anat-omical platform for human simulation[J]. Anat Rec,1998,253(2):49-57.

[15]Ackerman M J,Yoo T,Jenkins D. From data to know ledge-theVisible Human Project continues[J]. Medinfo,2001,10(pt2):887-890.

[16]Ackerman M J. The Visible Human Project:a resource for educat- ion[J]. Acad Med,1999,74(6):667.

[17]鐘世鎮,李華,林宗楷,等. 數字化虛擬人背景和意義[J]. 中國基礎科學,2002(6):12-16.

[18]鐘世鎮,李華,羅述謙,等. 中國數字化虛擬人研究[G]// 香山會議 論文(174次). 北京:中科院基礎局香山會議辦公室,2001:4-12.

[19]林鴻國,楊時鴻. 虛擬人對中醫藥學發展的影響[J]. 中醫藥學 刊,2003,21(6):953-954.

[20]鄭雷. 結合中醫針灸的三維醫學影像學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4:18-27.

篇8

關鍵詞:柴胡屬,果實,形態解剖,系統學意義

柴胡屬(Bupleurum L.)是傘形科(Apiaceae)的一個大屬,全世界有180種左右,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中國現有42種(22為特有種),多產于西南,西北與東北地區,其它地區則較為稀少[1-2]。果實特征作為傘形科植物分類的重要依據,國內外的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少有意義的工作[3-7]。對于柴胡屬植物而言, ?zcan[8-9] 曾對土耳其地區及臨近地區的果皮微形態進行過研究。我們也通過掃描電鏡的方法對中國柴胡屬20個種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發現了有意義價值的分類性狀[10]。Abduloeva等[11]對烏克蘭的部分種類進行了研究并認為果實的解剖特征對于評價柴胡屬的屬下分類關系具有一定作用。雖然劉枚等[12]對中國東北的柴胡果實進行了解剖學研究,但涉及到的種類較少(僅8種)。本文通過對中國柴胡屬主要分布區的21個代表類群果實形態與解剖特征的觀察,分析了柴胡屬果實的演化及該屬的分類地位,并對國產柴胡屬內一些種的分類處理進行了初步探討。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文中涉及的21個類群來自于2006-2009年標本采集時的野生植株,全部樣品均選取有代表性的成熟果實。憑證標本保存在四川大學標本館(SZ),具體材料來源見表1。

表1 樣品來源

Table 1 Origin of samples

 

類群 Taxa

采集地 Locality

憑證標本 Voucher

川滇柴胡

B. candollei

云南昆明

Kunming Yunnan

馬祥光 (X. G. Ma), 091001 (SZ)

紫紅川滇柴胡

B. candollei var. atropurpureum

四川稻城

Daocheng Sichuan

王奇志 (Q. Z. Wang), 200609 (SZ)

北柴胡

B. chinense

四川成都

Chengdu Sichuan

王長寶 (C. B. Wang), W08092 (SZ)

煙臺柴胡

B. chinense f. vanheurckii

山東淄博

Zibo Sahndong

逄云莉 (Y. L. Pang), 73 (SZ)

紫花鴨跖柴胡

B. commelynoideum

云南香格里拉

Shangri-la Yunnan

馬祥光 (X. G. Ma), 091003 (SZ)

黃花鴨跖柴胡

B. commelynoideum var. flaviflorum

四川松潘

Songpan Sichuan

馬祥光 (X. G. Ma), 090901 (SZ)

密花柴胡

B. densiflorum

新疆烏魯齊

Urumchi Xinjiang

王長寶 (C. B. Wang),W09092 (SZ)

三島柴胡 (東亞)

B. falcatum (East Asia)

黑龍江佳木斯

Jiamusi Heilongjiang

楊洪升 (H. S. Yang), 09021 (SZ)

纖細柴胡

B. gracillimum

云南德欽

Deqin Yunnan

馬祥光 (X. G. Ma), 091006 (SZ)

小柴胡

B. hamiltonii

云南麗江

Lijiang Yunnan

馬祥光 (X. G. Ma), 091005 (SZ)

三苞小柴胡

B. hamiltonii var. paucefulcrans

貴州畢節

Bijie Guizhou

王長寶 (C. B. Wang), W09190 (SZ)

阿爾泰柴胡

B. krylovianum

新疆烏魯木齊

Urumchi Xinjiang

王長寶 (C. B. Wang), W09094, SZ

大葉柴胡

B. longiradiatum

吉林長白山

Mt. Changbai,Jilin

廖晨陽 (C. Y. Liao), C09091 (SZ)

馬爾康柴胡

B. malconense

四川馬爾康

Malcon Sichuan

馬祥光 (X. G. Ma), 090903 (SZ)

竹葉柴胡

B. marginatum

云南昆明

Kunming Yunnan

馬祥光 (X. G. Ma), 090906 (SZ)

細莖有柄柴胡

B. petiolulatum var. tenerum

四川紅原

Hongyuan Sichuan

馬祥光 (X. G. Ma), 090902 (SZ)

麗江柴胡

B. rockii

云南麗江

Lijiang Yunnan

 

 

馬祥光 (X. G. Ma), 091002 (SZ)

紅柴胡

B. scorzonerifolium

黑龍江佳木斯

Jiamusi Heilongjiang

楊洪升 (H. S. Yang), 09042 (SZ)

黑柴胡

B. smithii

陜西 具體地址不詳

Precise locality unknown Shaanxi

王奇志 (Q. Z. Wang), s. n. (SZ)

汶川柴胡

B. wenchuanense

四川汶川

Wenchuan Sichuan

馬祥光 (X. G. Ma), 090905, SZ

銀州柴胡

B. yinchowense

陜西 具體地址不詳

篇9

關鍵詞:動漫專業;動物藝用解剖;課程建設方式

動物解剖學是研究動物的器官形態、位置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應用于動物醫學、動物藥學和動物科學專業等相關領域。動物藝用解剖學是揭示動物的外形變化規律、說明動物物質結構對外形影響的一門學科。然而,動物藝用解剖學在動漫專業課程中的開設卻極其缺失,導致了精通動物結構動畫創作人才的匱乏。本文就如何在動漫專業課程建設中開設動物藝用解剖課程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了論述,并對其相關開設方法進行了論證。

一.開設此課程的必要性

1中國動畫片中缺乏以動物為題材的優秀作品

保護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已經成為世界文化建設領域不可回避的主題。然而,僅僅依靠現有的傳統傳播途徑并不能夠使保護動物的思想深入人心。動畫片作為一種新的傳媒體已成為傳播社會主流信息、反射主流文化理念、傳播科普知識的一種重要媒介,成功的動畫作品可以使有關動物知識深入人心。如《功夫熊貓》系列、《冰河世紀》系列,都使動物知識和影視作品達到完美結合,使人在娛樂的同時了解了大量的動物知識。

筆者發現,中國與美國的動物題材動畫作品相比欠缺寫實或動物形象的夸張和動作的生動。這些在排除市場定位等元素外也側面反映出創作人員對動物結構駕馭能力的欠缺。

據調查,中國藝術類高校動畫課程建設里,很少開設涉及到動物解剖方面的課程,這直接導致了創作人員對動物結構知識的不了解,嚴重影響動物題材動畫片的產量和質量。

藝術類院校課程建設中該課程的缺失所帶來的弊端并不僅體現于此,也體現在博物體系中復原圖繪畫人才缺失和動物題材畫家對于動物結構認知的不足上。

2博物館體系中缺乏對古動物和近現代滅絕動物復原的復原圖繪畫人才

我國蘊藏了豐厚的古動物化石資源,就以恐龍為例,大量的恐龍骨骼,成窩的蛋,以及足跡印痕被陸續發現,研究以及復原裝架展示,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個恐龍的種名被登陸發表。如何把這種古動物活生生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再現億萬年前古生物的生存場景,為科學家的研究提供科學嚴謹且直觀的佐證,也為廣大公眾提供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這就需要一些專門從事科學美術的畫家來完成,然而,正是因為藝術類院校課程建設中動物解剖學課程的缺失,沒有培養出充分了解動物結構知識的專業復原圖繪制人才,這就間接地阻礙了科學成果的傳播和科普知識的普及。

3在藝術行業體系中相關人才的缺失,也使得開設此課程變得非常必要。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那些專注于圖式化、符號化的群體創作已成過去。藝術家們更傾向于打破求同的穩定模式,轉而強調高度個人化、原創和多元的語言,或者說提倡創作語言的異質多重本質,創作的視角不再僅僅局限于關注人類的社會生活,而相繼的擴展到對生態維護、對自然世界動物保護的關懷層面。動物畫家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這類畫家在繪畫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對于動物形體的理解和詮釋,如果沒有對動物結構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和剖析,想要創作出造型嚴謹、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就是天方夜譚了。縱觀從事繪畫創作和研究的藝術家行列,大多是藝術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所以此現象又要歸結于藝術專業院校課程的不足上。

4從傳輸人文價值觀和傳輸環保意識層面看,開設此課程的必要性。地球本來是個有機的統一體,一切生物都生長、繁衍、進化在這個統一體之中,但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動物滅絕數量卻在飛速增長,物種的失衡必然會導致生態環境的失衡,而生態的失衡必然會引起人類生活的失衡。所以,不管是從傳播人文價值觀的角度還是單單的倡導保護動物的角度上講,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是吸收和傳輸社會文化價值觀的主導群體。

二.實施操作論證

哲學提出,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開設此課程同樣也有它的兩面性: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方面主要體現在我們擁有豐富的資源、強有力的支撐平臺、權威的專家:

1中國存在大量的古生物資源,能夠輕松獵取大量一手材料。

我國蘊藏了豐厚的古動物化石資源,以恐龍為例,在過去五十年間,大量的恐龍骨骼,成窩的蛋,以及足跡印痕被陸續發現,研究以及復原裝架展示,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個恐龍的種名被登陸發表。動物解刨學已經有了一定發展,現有動物解剖資料較多。可以為我們開設此課程提供科學,嚴謹的參考資料。

2強有力的支撐平臺和后備團隊為支撐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成立于2006年,目前設有動畫專業(影視動畫、動漫讀物與立體產品設計、互動媒體/游戲專業方向)、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動畫場景設計為特色)、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動畫編劇及影視動畫編導為特色)等3個本科專業及5個專業方向。建立了一支教學科研與創作實踐互為補充的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現有800平方米的二維動畫、三維動畫、互動媒體、動漫產品、演播、錄音、攝影教學實驗室,以及1000平方米的“動畫實作教學基地”,影視動漫高清技術公眾平臺。年產量達到3500分鐘,產量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在行業中位居前五。作品陸續在全國數十家電視臺播出。2012年教學成果《課程項目化、實驗實戰化、作品產品化》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該獎項是建國以來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的第一個一等獎。

3相關專家對藝用動物解剖學已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有開設相關課程的條件。

以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周宗凱院長為代表的專家一直從事動物藝術研究相關工作,熟悉動物解剖和分類學、生態學相關知識。編著過關于動物解剖學、動物分類學等相關的著作《走進動物王國》,并負責人完成了大量的古生物和絕滅動物的復原。并成功申報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文化與科技創新工程《絕滅動物數字化復原及開發運用工程》項目。

實施操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不利的方面:

1此課程在不同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定位問題。

因為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一樣,那么不同專業開設此課程時的需求也是不盡相同的。如何確定該課程在整體課程建設中的定位,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綜合考量的問題。

2相關教學教材的缺失,相關T隊建設的不足,必然導致此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面臨重重難題。

教材的缺失必然會影響教師在授課時思維脈絡的清晰度,對于本課程教學目的的完成度、授課過程中知識傳達的準確度:阻礙學生在吸收知識時所獲得知識的系統性、規范化、完整度,從而導致知識轉化為成果的不理想。這無疑會影響該課程在全國高校內的推廣和社會涉獵范圍的收縮。

3該課程的推廣活動及社會接受度。

如該課程沒有的都有效的推廣,勢必會影響該課程對大學生知識普及效果、在各高校的示范作用、創建其他附帶產業的可能性預想。

三.解決方法和路徑

1在藝術類院校針對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此課程的開設方式上可采用兩種方式:把此課程針對單個專業進行單列課程開設,即:對于在學習、應用過程中會大量涉及到動物藝用解剖知識的專業(如:動畫專業和動漫產品專業),在課程設置中,可以把動物藝用解剖課程設為單列課題進行課程安排;針對其他非必須開設此課程的專業(如:油畫、雕塑等專業),可把此課程融合成為各專業基礎課程輔助內容的一部分進行設置,置入到造型基礎課程的一部分。

針對不同專業而進行不同課程設置方式的優勢是課程設置彈性比較大,可擴展,可收縮。

2建議在研究過程當中,單列該課程為研究主題,展開以下相關建設:

(1)儲備師資力量,培養相關人才:該課程人才隊伍建設分為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本身課程運行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創業技術人才培養,課程運行人才隊伍建設可充分利用課程實驗單位條件和優勢,以產學研模式啟動“課程課題化、教學實戰化、作品成果化”運行機制,集聚機構骨干,培養骨干級助手和班子,以便推進課程順利運行。在行業人才培養方面,借助本課程,來啟動相關課程或子課題,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層面展開技術人才培養和研究生人才培養,進而實現技術推廣,帶動人才培養的目標。

(2)教材建設:可把多年的相關文獻,技術資料和研究成果匯聚成冊,由出版社以教材的方式進行出版,

(3)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除了出版有正式的教材外,也可制作多媒體化的三維立體演示

(4)可建構相關的實物立體演示模型,強化學生對結構的認知和把握,為課程轉化為成果做積累。

(5)創建教學多個示范案例并使之集結成庫。

3該課程應該有相關的推廣和宣傳活動。

(1)教學實現的推廣:

首先是把該課程設置為動畫學院動畫專業和動漫產品專業的專業課程,進而擴展到動漫影視產品專業進行實驗教學,同時連動西南地區一些高校同步展開相關課程的教學實驗,逐步實現在全國各藝術類高校進行教學推廣的目標。

(2)宣傳活動:已列為《漫?影?游藝術實用工具箱叢書》系列叢書專冊之一,可把此專冊納入動漫專業的通用基礎課程輔材料教材,通過出版渠道進行高校內廣泛的增訂和介紹。

(3)研究層面:通過培養相關專業人才達到逐步拓展動物藝用解剖知識在教學領域和相關應用領域的普及。

四.成果預想

(1)已經在川美作為實驗性課程展開,如動畫、動漫產品專業。

并獲得良好反響和效果。如在此基礎上加大在全國各高校、社會相關行業領域的推廣力度,可逐步實現全國各高校此課程的相關建設。

(2)如能逐步實現在各高校此課程的開設,不僅可以輸出動漫專業的專業人才,亦能為社會輸出大量的博物體系動物復原圖繪畫人才,從而創建體系龐大的科普內容和文化產品,經過文化和藝術的包裝轉化為一種知識財富轉化為知識產權。

(3)該課程已作為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絕滅動物數字化復原及開發運用工程》項目的子課題《絕滅動物數字化復原技術研究》課題研究內容的一部分,展開研究。且相關研究成果已被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列為《漫?影?游藝術實用工具箱叢書》系列叢書專冊之一出版且已納入動漫專業的通用基礎課程輔材料教材。可借助此平臺構建中國本土的獨立、唯一的關于動物知識的資源庫,創建系統化文化知識產權。(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注釋:該論文為重慶市科技攻關(科普類)項目

《動物肌肉解剖教學模具及三維演示模具開發計劃――初、高中及藝術院校通用解剖教學模具開發》項目成果內容初案

受理編號:cstc2012gg-kp1B0073

篇1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資料統計,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它的發病常與遺傳有關,以及40―60歲之間、絕經期前后的婦女發病率較高。僅約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發生在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治療目前仍為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肢水腫較為常見,約為20-30%,上肢水腫可在術后數天以致數年后出現,腫脹部位往往在上臂,亦可在前臂或手背。水腫后常常引起肩關節活動受限、肢體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礙,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乳腺癌的癥狀

主要癥狀表現為:乳腺腫塊、乳腺疼痛、溢液、改變、皮膚乳腺癌細胞改變、腋窩淋巴結腫大。只要廣大女性能有較強的防癌意識,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認真地做好自我檢查,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癥絕不是不治之癥。

乳腺癌術后引起水腫原因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方式是全切除,同時作腋窩淋巴結清除,手術創面大,乳癌術后患側上肢水腫多為淋巴水腫,也有靜脈血栓者,可做彩超明確。這種上肢淋巴水腫,是由于腋窩手術和/或放射治療后淋巴組織的正常結構遭受破壞,使淋巴液回流障礙而積聚于皮下組織中。早期水腫部位較為柔軟,呈可凹陷性,此后逐漸惡化。富含蛋白質的淋巴液在纖維化過程中皮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褐色變,繼而出現硬化、過度角化和增厚。嚴重者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肢體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礙,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以及肢體畸形導致心理障礙。水腫的一旦稱為慢性,治療效果欠佳。常見原因分析:

1 乳腺癌根治術后,由于淋巴系統受到破壞,來自臂部的淋巴回流不暢或頭靜脈被結扎,造成蛋白質聚積于組織中,使滲透壓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腫。

(1)、腋窩清掃范圍不當,破壞了局部的側枝循環。以往對腋靜脈周圍的淋巴脂肪解剖,常同時將腋鞘一并刪除,亦影響術后的淋巴回流,因而手術時如未見有明顯腫大淋巴結時,可不必將腋血管鞘撥除,實際上腋窩如有腫大淋巴結侵犯腋鞘時,常已非手術所能完全達到根治目的。

(2)、腋區有積液或感染,造成局部充血、纖維化、疤痕形成防礙了側枝循環的建立。

(3)、術后鎖骨上、下區及腋區的放射治療,引起局部水腫,結締組織增生,局部纖維化繼而引起水腫。

2 手術中腋靜脈損傷:多因在解剖腋靜脈周圍脂肪及淋巴組織時,解剖不清,或因切斷腋靜脈分支時,過于接近腋靜脈主干所致。因此,清楚暴露及保留少許分支斷端,甚為重要。

3 術后活動減少,患側上肢抬舉受限,皮下疤痕牽引所致患側上肢水腫。

4 皮下積液:多因皮片固定不佳或引流不暢所致。可采用皮下與胸壁組織間多處縫合固定及持續負壓引流而防止

乳腺癌手術如何預防患肢水腫

1 患者在乳腺癌術后,由于皮膚疤痕的牽扯會導致的患側上肢抬舉受限,所以患者應盡可能早的活動患側上肢,后及早進行功能鍛煉,一般應在術后一個月左右基本可達到抬舉自如程度。可以面向墻邊站立,將患側上肢扶在墻上,然后盡可能往上爬,輕輕用力依靠體重往前壓,由輕至重,慢慢進行。一般每天的早、中、晚各進行1次,直至兩側的手臂爬的高度是一致的。每次在爬墻之后,要適當的前后活動以下上肢,并對患側上肢進行按摩,功能恢復后應堅持以太極拳等鍛煉方式強身。

2 適度的活動和鍛煉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環。如伸懶腰、腹式呼吸能改變胸廓內壓力,促進淋巴回流。上肢抬舉運動可使肌肉收縮刺激淋巴液流動。然而,過強的運動或靜力性的活動(如搬運重物等)可造成淋巴管負荷過重,加重上肢水腫。 3 避免上肢的感染可以減少上肢水腫的發生。一旦上肢出現水腫僅能應用對癥治療以減輕水腫。因為淋巴水腫后其組織間隙富含蛋白質,微小皮膚破損即可引發細菌感染。因此,需注意避免昆蟲叮咬,預防皮膚損傷,一旦出現應立即使用抗生素。

4 避免淋巴回流阻力增加。比如過緊的衣服可壓迫鎖骨上區、避免患側上肢藥物注射、抽血、免疫接種以及血壓測量、避免患側上肢高溫,如熱水浸泡、日光暴曬、桑那浴等、避免穿戴過緊的內衣、項鏈和吊帶胸罩。

5 專業治療包括:理療、口服愛脈朗或威力坦或邁之靈、外用彈力繃帶等。如效果不好可行淋巴造影,必要時考慮手術治療。

(1)、專業而適當的按摩也是目前治療淋巴水腫的最重要手段,通過按摩先清空周邊組織淋巴管,從而加速患側上肢的淋巴液回流。按摩需要由有經驗的師進行,用手使皮膚在皮下組織上移動,動作應適度、有節奏;如果只是在皮膚表面滑動則效果不佳,而用力過重則可能使血流增加而加劇水腫。按摩需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首先是雙側頸部,然后對側腋窩、對側胸部,接著到患側胸部、患側肩部,最后是患側上肢,通常先按摩上臂,然后前臂,最后是腕關節和手指。

(2)、壓力泵療法:將可充氣的袖套置于水腫肢體,間斷充氣使水腫液向心流動。這些空氣壓力設備多為多腔房、序貫性、可調節壓力梯度的泵,泵壓力向心地如波浪一樣遞減,將水腫液擠入血液循環。此法在淋巴水腫早期、明顯的皮下纖維化發生前有一定療效。

6 乳腺癌患者在術后應多服一些補氣養血、寬胸利膈的食物,如大棗、海參、甲魚、橘子、薄荷、桂圓、薏米粥、絲瓜、紅蘿卜、淮山藥粉、蓮藕等。

乳腺癌患者術后應保證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一般來說術后的第1年每季度復查1次,第2年半年復查1次,以后應每年復查1次,并同時按計劃進行化療和內分泌治療。

乳腺癌根治術后康復護理

1 預防患肢水腫的康復護理

具體防治方法如下: (1) 手術當日用枕頭適當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擺放,避免患肢長時間受壓,若出現上肢水腫者,應使用彈力繃帶包扎。 (2) 術后6小時開始由遠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處,另一手大小魚際緊貼患肢皮膚,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作環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3) 輕拍打患側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對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進淋巴液回流。 (4) 禁止在患肢輸液,告知患者患側不能持重、抽血和測血壓等,避免患肢腫脹。

2 患側上肢康復功能鍛煉: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接受能力及本人身體狀況,制訂功能鍛煉計劃。其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是:循序漸進,不要過急、防止意外拉傷。其功能鍛煉的目的:松軟化疤痕組織,預防疤痕攣縮引起的患肢功能障礙。

3 心理康復:同時要講解術后在形體上所產生的缺陷,可以靠配戴假乳罩或罩或重建術來彌補。讓患者發泄心中的煩惱、訴說苦衷,并讓同類疾病且預后良好病人與其交談,通過耐心細致的溝通與指導,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順利地度過心理障礙期。

參考文獻

[1] 廖光沖.呂書勤.陸明 乳腺癌術后并發淋巴回流障礙的預防及治療現狀 [期刊論文] -內蒙古中醫藥2010(7)

[2] 何愛娣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期刊論文]-全科護理2010(30)

[3] 周曉春 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分析[期刊論文]-亞太傳統醫藥2010(12)

[4] 王晉梅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常見并發癥原因分析及防治[期刊論文]-基層醫學論壇2010(z1)

[5] 張會民 乳腺癌術后常見并發癥的防治 [期刊論文]-中外健康文摘2009(19)

[6] 楊淑萍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診療現狀 [期刊論文] -山西醫藥雜志2009(9)

[7] 李月云.應用根治術和擴大根治術治療乳腺癌的比較.實用外科雜志,1984,7(4):170.

[8] 周凱 乳腺癌術后常見并發癥的防治 [期刊論文]-淮海醫藥2009(1)

[9] 宋少偉.王勇.蔡長友.趙衛東.王新軍.卜智斌.張永輝 乳腺癌術后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體會[期刊論文]-現代腫瘤醫學2008(9)

[10] 鄭潔蕓 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并發癥的原因分析與護理 [期刊論文]-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10)

作者單位:839001 新疆哈密地區第二人民醫院乳腺外科

(上接第389頁)

使學生一步步掌握各部分知識點, 循序漸進地學習, 有利于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中的一些難點, 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有利于樹立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3]。

綜上所述,從滿意度調查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對于“兩點一線法”的教學模式還是很接受的,并且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兩點一線法”的教學模式取得的效果是很明顯的,因此,在人體解剖學中樞神經系統教學中采用“兩點一線法”是值得推廣的。

參考文獻

[1] 張英華, 高玲玲, 顏軍, 等. 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在病例討論中的應用[J] . 現代護理, 2003, 9( 7) :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