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網絡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31 06:3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網絡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師網絡學習計劃

篇1

論文摘要:internet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學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得網絡教育資源日益豐富;基于internet的教學方式已經深入人心,推動了我國教育改革的進程,改變了人們的學習觀念。個性化網絡教學系統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強調學生自主個性學習,并采用ajax、struts、spring、hibernate等框架技術,使得項目開發過程簡捷、結構清晰,并且系統具備很好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提高了軟件系統項目的可重用性。 

 

一、網絡教學的現狀 

隨著internet技術的日益普及, 計算機網絡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熱點。在網絡教學環境下, 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 實現傳統教育無法做到的“個性化教育”。但在目前的網絡教學中, 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質上并沒有改變。對網絡教學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的改變上,同時系統開發一般采用web技術,不能適應網絡發展與內容更新帶來的變化。為此我們采用assh框架技術研究并設計擴展性良好的網絡教學系統,讓學生根據自我水平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調用各種學習資源,自我設計學習進度直至達到學習目的。 

二、系統框架技術 

在程序開發時,我們選擇已有的優秀架構可以集中精力處理業務邏輯。在開發網絡教學系統時,我們選擇了當前流行的j2ee web 應用框架。它整合了ajax、struts、spring、hibernate4四個架構(簡稱assh 框架)。 

ajax全稱為“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在瀏覽器與 web 服務器之間使用異步數據傳輸,這樣就可使網頁從服務器請求少量的信息,而不是整個頁面。ajax 可使因特網應用程序更小、更快、更友好。[1] 

struts中模型是一個action類,開發者通過其實現商業邏輯。視圖是由與servlet配合工作的一整套jsp定制標簽構成,利用它們可以快速建立應用系統的界面。控制器actionservlet是模型與視圖的聯系紐帶。[2] 

spring提供了輕量級管理業務組件的ioc容器。spring通過依賴注入機制,可以在運行期間為組件配置所需要的資源,而無需在編寫組件代碼時指定,從而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了組件之間的耦合,實現組件的即插即用。[3] 

hibernate實現對關系數據庫的對象化。hibernate不僅能夠管理javabean(或者稱之為pojo)到rdbms 表的映射,還能夠供應用查詢和獲取數據庫中的數據。hibernate事實上是標準的o/r 映射技術。[4] 

三、系統分析與設計 

系統基本形式為一個交互式動態網站。用戶必須登錄后才能訪問系統,并且不同身份登錄后,所擁有的權限是不同的。用戶身份有:教師、管理員和已注冊過的學生等。每個身份可以注冊多個用戶,用戶可以操作自己權限內的模塊。整個系統劃分為網絡教學模塊、智能推薦模塊、網上交流模塊、答疑模塊、網絡測評模塊、后臺管理模塊等。 

1.網絡教學模塊 

該模塊主要有“課程選擇”、“課件閱覽”、“視頻點播”等部分, 提供相關課程的在線教學內容, 如html 網頁、ppt電子教案、doc 教學文檔、rm、asf教學錄像等,這部分是網絡教學系統的主要部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 

2.智能推薦模塊 

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系統根據學習歷史記錄和能力估計,選擇學生沒有掌握或是沒有學習過的教學內容,這些學習內容是與當前學生能力最接近的。在學習內容的組織上,系統將根據對學生估測的能力和學生的認知風格,選擇最適合學習者的內容呈現方式。 

3.網上交流模塊 

該模塊主要是通過“網絡論壇”來實現,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在線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充分發揮自主權和發言權,對課程的某些主題可以在網上展開討論,發表各自見解,探討學習心得、交流學習經驗等。對疑難問題將設立專門的網頁,分專題進行深入、系統、理性的探討,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同時該模塊接受來自各方面對教學的反饋信息,如教學問卷、學習要求及期望等。 

4.答疑模塊 

該模塊分為自動答疑和人工答疑兩種方式。系統自動答疑是指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通過網絡遠程提交問題的描述,系統將根據學生提交的問題描述,對問題庫和領域知識庫進行智能搜索,將對該問題的解答呈現給學生。當沒有檢索到對該問題的解答時,自動將問題發送到學科教師的留言信箱中,當教師對該問題進行回答后,系統通過發送留言通知該學生。之后,系統將對該問題的解答歸納到領域知識庫中,以便其他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能給予自動應答。人工答疑則是學生將問題直接針對某個老師發送,老師一旦上線給出解答后即反饋給學生。 

5.網絡測評模塊 

該模塊支持網上自測和正式考試兩種類型。學生可以登錄后進行網絡自測,選擇課程及內容進行測試, 可以自己設定章節、題型和難度系數等因素, 然后由系統隨機生成測驗卷, 自測完成后, 自動閱卷并給出正確答案; 教師以合法身份登錄后可以對試題庫中試題進行添加、刪除、修改,同時通過人工或智能組卷方式, 生成試卷對學生進行在線考試。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并考試試卷, 并且能夠對考試結果進行批改、統計和分析。 

6.后臺管理模塊 

該模塊是網絡教學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員管理、課程管理、試題管理、論壇管理、成績管理等。 

四、系統關鍵技術的實現 

1.頁面設計 

主要采用jsp和部分servlet定制的標簽來表現。為了加強用戶體驗與交互能力,在網頁設計大量采用ajax技術來實現,如自動完成、在線提示等功能。 

2.課程信息錄入流程實現 

本系統采用assh框架進行開發實現,下面以課程信息錄入為例闡述系統的實現。在響應新增課程數據頁面請求時,通過導入課程管理模塊的配置文件struts-course-config.xml來完成業務流程的部署。當點擊course_add.jsp上的保存按鈕時,將輸入數據用set方法存入到courseform中,然后根據struts-course-config.xml調用coursesave.do進行業務處理。在coursesave.do 中頁面數據將從courseform中讀取。coursesave.do執行成功后將顯示頁面(course_save_success.jsp)。coursesave.do對應的coursesaveaction在導入課程管理模塊的spring配置文件中指定,也要定義名字為”/coursesave”的受管bean。同時,coursesaveaction 使用到courseservice。要使用courseservice,需要在coursesaveaction 中生成csservice 的get、set方法,并且coursecontext.xml中對“/coursesave”進行courseservice 的依賴注入。 

spring和hibernate 從dbcontext.xml 中讀取和數據庫有關的信息。數據庫信息包括數據庫連接、與數據庫結構相對應的映射文件,把它封裝在datasource中。然后將datasource注入到sessionfactory中,sessionfactory同時還對課程信息表courseinfo,所對應的映射文件courseinfo.hbm.xml以及hibernate相關操作然后將sessionfactory注入到數據訪問類courseinfodao中。courseinfodao中是對courseinfo 表進行保存\查詢\刪除等基本數據操作,在coursecontext.xml中需要courseservice進行courseinfodao及其的依賴注入。這樣做,使得當courseinfodao變化時,只需修改coursecontext.xml 給courseservice 實現新的注入就可以了,由此解除了數據訪問層和業務層的緊密耦合。 

3.事務控制 

為了對系統中的事務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采用了spring的聲明式事務管理機制。聲明式事務最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通過編程的方式管理事務,只需在配置文件中做相關的事務規則聲明(或通過等價的基于標注的方式),便可以將事務規則應用到業務邏輯中。因為事務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橫切邏輯,這正是 aop 的用武之地。 

五、結束語 

成功的網絡教學平臺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界面, 讓學習者樂于學習,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自我發現、自主選擇的智能型個性化學習環境,同時創設一個多人在線、互相幫助、協作式學習環境。本文采用框架技術設計的個性化網絡教學系統旨在構建一個性能優良、適合網絡發展的智能型教學平臺。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641.htm.[eb/ol]. 

[2]孫衛琴.精通struts:基于mvc 的javaweb 設計與開發[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383-403. 

[3]羅時飛.精通spring [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5:29-48,191-224,303-309. 

篇2

關鍵詞:學習分析;個性化;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13/15-0081-03

一、背景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教學的發展,為有效利用資源和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提供了便利。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如何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實施適應學生不同需求的教學策略是網絡教育的一個難點。《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中提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方法之一是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習分析就是促進這種“深度融合”的有效抓手[1]。學習分析技術是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從學習終端和學習管理平臺收集數據并分析學習行為,為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了方便。

二、相關研究的進展

1.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個性化教學的發展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古有春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要求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興趣和不同資質實施教學;現有斯金納提出的“程序教學法”,他強調小步調原則和自定步調原則,主要是指教師把學習內容分成細小的、利于學生掌握的學習單元,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自定學習步調;凱勒提出個人化教學系統(SPI),主要是把學習內容分成若干不同難度的學習單元,并提示學習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自行選擇,該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3];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海量的學習資源中挑選適合自己的資源[4]。這些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從理論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2.網絡教學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教育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社交軟件、網絡管理平臺傳遞學習資源、進行教學管理、實施教學評價等。網絡教學主要強調互動和個性化,互動包括人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等。人機互動主要通過網絡傳遞教學資源、實施網絡學習等,師生互動包括教學管理和輔導,學生之間的互動主要是協作學習和交流。網絡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強調學習與技術的融合,通過技術輔助達到學習目標。

3.學習分析

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就是學習分析。學習分析是指應用現代化分析工具收集和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數據,從而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采取預防機制和改進策略等。學習分析通過現代化分析軟件工具,對網絡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并給出可視化的分析結果,為教師調整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學習分析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學習分析工具的開發、介紹和使用,對于學習分析在具體指導教學實踐的研究較少。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個性化教學和網絡教學都融合了網絡技術元素,傳統個性化教學在理論上可行,但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量化數據的支撐,而在網絡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和對學生的學習動態的了解比較缺乏,通常學生很難從海量的學習資源中提取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資源,這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建構產生了不利影響。學習分析可以分析出學生的學習動態,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教師布置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策略提供了參考。總之,學習分析的發展和應用為個性化網絡教學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三、學習分析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網絡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以教師在教學中是否直接介入教學內容,可分為直接教學模式和間接教學模式[5],而網絡教學傾向于間接教學,它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動機,教師進行指導和輔助。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協作進行知識建構,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資源使用情況,并進行個性化調整:學習資源的篩選和上傳、學習任務的布置和教學策略的調整。學習評價作為學習系統的反饋調節機制,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基于網絡數據動態觀察學習效果,是對在線教育最客觀的分析[6]。學習分析是教學評價的技術支撐,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依據,個性化教學是網絡教學質量的保障,而網絡教學會產生大量的網絡學習數據。

通過分析學習分析、網絡教學和個性化的關系(如圖1),筆者提出了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的個性化網絡教學模式(如圖2)。

圖1 學習分析、網絡教學和個性化關系圖

圖2 基于學習分析的個性化網絡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學習分析技術對學生的網絡學習數據進行分析,教師根據分析結果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調整,其中,主要是對學習數據的分析。該教學模式的教學模塊分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任務、學生登錄系統學習、教師利用學習分析軟件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針對分析結果開展個性化指導。教師主要是發放學習資源和布置學習任務、收集學習數據和分析、調整教學策略,而學生主要通過登陸學習管理平臺,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

1.教學資源和教學任務

網絡教學環境主要集中在LMS教學管理平臺上(如Moodle等),教師負責在平臺上建立學習模塊、上傳學習資源和布置學習任務。學習資源的上傳和學習任務的布置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上傳的學習資源分為難易等級不同的小單元,而教學任務也要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并提供學習指導和學習方法,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登陸系統學習

學生通過身份認證,登陸學習管理系統,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法的提示來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系統會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如:登陸信息、在線時長、學習交互、完成任務等信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信息是學習分析的數據來源,是學生真實學習狀況的記錄。

3.數據的收集和處理

SNAPP、Gephi等數據收集軟件可與學習管理系統無縫結合,實時收集學生在線學習的數據信息。教師采用這些軟件自動收集數據,節省了數據收集時間,為及時調整策略提供了保障。數據被自動收集后,以特定格式保存,再利用UCINET、Gephi軟件進一步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包括學習交互社群、小團體、交互人次(主動交互和被動交互)、有意義的學習單元的分析等。而IMMEX學習管理平臺自帶學習分析功能,能分析學生在每個學習內容的停留時間、學習步長、學習思維等,并將學習分析結果以圖表形式呈現出來。

4.結果分析和策略調整

學習分析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參考,教師根據學習分析的結果調整教學目標、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教師根據實時學習交互社群圖可以分析學生在線的活躍程度,具體分析學生的不同交互程度(如:交互次數、學習內容的使用狀況等),進而分析出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對學生的學習信息、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進而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如:小組協作、自主探究等);對有意義的學習單元的分析顯示了學生對學習資源的利用狀況和任務完成情況,教師從中可以分析出學習內容的推送是否合理,學習任務的布置是否得當,并對應資源和任務將教學目標進行層級分類[7];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分析,顯示了學生的隱性思維,將學生的默會知識學習思維顯性化,教師根據思維分析判斷哪些學生學習比較順利,哪些學生存在學習困難,進而開展個別化指導。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結果反饋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反思,調整學習進度、學習策略等,更好地進行自我調整。

四、結束語

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的個性化教學模式以學習分析技術為支撐,以學生學習數據為基礎,以個性化的教學為具體策略,以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網絡教學過程中記錄了真實的學習痕跡,學習分析技術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示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態和隱性的學習思維,為教師分析學生的內在學習機制和后續的個別化輔導提供了準確、可行的依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教師的策略調整是一個有機可循環的整體,這共同保障了個性化網絡教學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10 年)[Z].2012-03-13.

[2] 吳鳳霞.論差異化教學在高中語文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 2014,(07):141.

[3][4] 學習分析網[EB/OL]. http:///news.aspx?sortid=248.

[5] 郭勇.直接教學模式和間接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新課程研 究.2013,(03):103-105.

篇3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實踐教學;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2

Analysis of Network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Teaching

Xu Jianglan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Training Center,Guiyang550023,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is to explore a wide range of vocational teachers has long been a hot issue,how to be able to take the case means for students and schools with the resources and training that can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students,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ultimate purposes.Use of network management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system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content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高科技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而計算機專業院校若想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的人才,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推廣網絡化管理的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一、網絡化管理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網絡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優點開始顯現,并且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自己的優勢。當前國外的計算機實踐教學進程中,已基本實現了對計算機的網絡化管理。而依照我國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發展模式,想要做到對計算機實行全面系統的網絡化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才能建立一套完備的網上教學管理系統,使計算機教學的管理過程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是我國計算機實踐教學中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

面對以知識經濟逐步代替傳統經濟的新型經濟模式,我國的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要,無論是理論體系還是實踐過程,都面臨著極大的沖擊,亟需進行改革,引入新鮮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思想,這樣才能保持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始終與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適應。而計算機的網絡化管理正順應了這一形式,其靈活多變的形式很好的滿足了高等教育對管理模式新的需求,保證學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措施下學習更加輕松便捷。教師也可以利用更加多元的手段進行教學,將課堂知識點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直觀的向學生進行展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速度,同時,計算機管理的網絡化也方便了教師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使教師能夠及時掌握行業的最新資訊和學生的最新動態。

高等教育需要培養出能夠適應市場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需要加大對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視力度,令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把握問題的能力以及利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動手能力。計算機的網絡化管理可以憑借其特有的優勢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更加嫻熟的專業技能。

二、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特點

(一)計算機網絡管理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的開展學習,這對課堂中心由教師向學生的轉換有著強烈的推進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深入指導,按照教學要求將教學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傳遞給每個學生,并通過網絡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從而適時地調整教學的進度,改進教學的方法。

(二)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對于計算機實踐教學輔助的意義要遠遠大于其他科目。由于計算機實踐教學主要針對的人群是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讓他們提早接觸到計算機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可以令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所學專業的重要性和發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重視程度。同時,網絡化管理也加大了學生在學習中與相關專業知識的聯系程度,幫助學生更熟練的掌握操作計算機的技術。并且,在計算機的實踐教學中,常常要涉及到對各種軟件的具體操作,單純依靠書本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對操作過程建立一個明確的概念,而網絡化管理不僅給了教師一個具體展示軟件操作過程的平臺,也給了學生自行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直觀的了解了知識的應用方法后,能夠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其在日后的工作中順利的解決相關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計算機網絡管理的應用方便了教師在設計可能是加入一定的實際應用問題,給學生創造了實際操作的機會和處理實際問題的條件。且通過網絡便捷的管理,能夠將學生快速的分成不同的小組,以便于在小組活動進行時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意識,為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對學生小組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實施的監督,方便了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是教師能夠掌握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對其加以指導,做到了因材施教,也節省了教育資源。

(四)計算機的網絡化管理還給教師對學生資料的統計和整理帶來了方便。在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統中,全面的實行計算機管理的網絡化,不僅可以方便教師的教學,其方便的信息存儲功能、資料便捷的管理和傳遞模式,同樣也能給學校的其他日常活動帶來方便。將計算機網絡化應用到行政管理體系、教學研究的領域、網絡資料查詢系統、網上心理咨詢、學生資料的網絡管理、和教職員工的網絡管理中去,可以大大加快學校的辦事速度,提高教職員工的工作效率,從而將更多的時間用到提高教學的水平中去。

三、當前計算機實踐教學中網絡化管理的應用現狀

計算機實踐教育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能的責任,同時也肩負著為國家輸送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如果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管理模式過于陳舊,就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環境的需要,

(一)計算機服務范圍單一。目前計算機時間教學的管理模式較為單一,雖然計算機已經普遍應用于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當中,但是卻缺乏系統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得不同院系、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夠通暢,計算機只是單一的被用來進行數據統計和教學示范,難以發揮出計算機網絡管理應有的優勢。

(二)計算機教學的結構安排不合理。當前的高校在進行計算機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傳授的重視程度要遠遠大于對實際操作的重視程度,浪費了計算機網絡資源,結果導致了學生的理論掌握充分而實際動手操作的經驗不足,理論知識與技術應用發生脫節。同時由于對專業知識的過度強調,使得系統的課程安排被分散到不同的年級和專業,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只精通于自身專業,知識面過窄,在面對實際應用中復雜的計算機操作問題時,缺乏相應的知識及技術作為指導,難以成為優秀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三)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水平落后。計算機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作人員的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難以對計算機網絡形成統一有效的管理,阻礙了信息在計算機網絡之間的交流,不僅難以滿足學生對系統化教學的要求,也阻礙了高校之間的學術溝通。另外,管理模式的落后也是導致計算機網絡化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數教學用計算機依然采用普通的聯網方式,只是單純的對設備進行維護,而未能將教師、學生以及課程內容和科研項目納入到管理范圍之內,限制了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后優勢的發揮,難以適應當代計算機實驗教學的需求,因此計算機的網絡化管理要從舊有的模式中解放出來,以適應科技的發展速度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四、網絡化管理的改進方向

盡管高等院校近年來在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建設上獲得了不少成績,收獲了不少經驗,但計算機的網絡化依舊處于探索的階段,老式的思想和管理模式對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的影響依舊存在,因而迫切需要從已收獲的經驗中尋找新的思路,開拓新的模式,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應進一步加強網絡化管理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提升計算機網絡戶管理對高校教學及管理的促進作用。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把握好網絡化管理在教育中的應用力度,實現其對教學促進作用的最大化。這個過程并非要依靠多么先進的設備,而是要依靠先進的管理理念,將新的教學手段與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累出的先進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而非盲目的求新求變,忽略了教學最基礎的而核心理念。一個管理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不在于它有多么貼近時代,而在于它是否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能夠擴展課程的知識容量,是否能夠令教學收到理想的成果。

同時也要不斷完善網絡化管理的運行機制,確保人才的培養向著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根據我國教育的特點建立與高校需求相適應的網絡管理制度。

五、總結

對計算機實踐教學進行網絡化管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發展,為向社會提供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陳亨友.計算機實踐教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計算機時代,2009,1

篇4

關鍵詞 泛在網絡化學習 信息技術教師崗 崗位考核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4-0032-05

1 引言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教育的變革,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衍生出泛在網絡的概念,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網絡時代[1],即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這也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重大變化,使得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學生以及授課教師,而是包括學生、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授課教師、新型信息技術教師、學習平臺、教學資源等,這顯然與傳統的教學、學習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泛在網絡時代的新型學習方式并不是對傳統課堂式教學的否定,而是在傳統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做了補充,這可以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環境都能學習。但目前對泛在學習環境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技能在學校的實踐模式以及崗位技能需求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擬從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模式以及崗位技能需求的角度進行研究,從理論上提出新型信息技術教師崗在中學的實踐模式、職業技能需求以及考核標準,希望可以為各級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教師提供參考建議。

2 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崗研究現狀

目前,專門研究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信息技術教師崗的相關文獻比較少,現存的文獻主要是從學校校長以及普通授課教師的角度提出不同崗位教師需要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雖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還沒有成體系,難以在教學實際中應用。例如:張家年提出信息化主管在學校的實踐模式以及職業技能構成要素[2];美國和中國分別提出針對普通授課教師的NETS?T以及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新型學習方式下的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IT從業者,具有雙重屬性。目前在工程領域,大連市出臺了《IT職業技能標準》,該標準比較完整而具體,但適用對象是單純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難以體現教育的職業特性。

通過對信息技術教師崗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現存的文獻雖然提出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教師崗的職業能力需求,但并不全面,難以成體系,很難為各級用人單位提出具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3 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信息技術教師崗實踐模式

泛在網絡化學習是一個龐大的學習系統,需要具有不同信息技術基礎和教育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師維持系統的運行,從而為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個性化學習服務提供支撐。因此,可以將新型學習方式下的信息技術教師進一步細分為“信息化主管”“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輔助教師”三種崗位,再結合張家年提出的信息化主管實踐模式,提出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信息技術教師在中學的實踐模式,如圖2所示。

圖2表示的是泛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在中學的實踐模式,實線表示的是教學或管理上的聯系,虛線表示的是業務上的聯系,處于同一水平線表示職位級別相同,不同層級表示級上的上下級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信息化主管處于學校的領導層,主要是從全局的角度統籌學校信息化的發展;教學輔助教師與授課教師、普通信息技術教師處于同一級別,主要是協助普通授課教師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信息技術教師主要是在網絡化學習環境下為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普及以及創新提供指導,開展興趣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創造力。

4 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崗職業技能分級

每一個學校的實際情況都不相同,對各崗位教師的職業能力需求也不一樣,因此,根據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崗的實踐模式以及結合教育系統教師級別的分級理念,將信息技術教師按崗位的不同分為三類、四級。由于信息化主管是屬于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層,因此將信息化主管分為2、3、4級,分別對應為中級、高級、特級;信息技術教師以及教學輔助教師分為1、2、3級,分別對應為初級、中級、高級。

張家年已經對校園信息化主管職業能力需求做了說明,因此本文不再重復。

目前全國各級中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大部分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所采用的教材以及教育思想都比較落后,再加上學校管理層不重視,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崗進行重新定義,信息技術教師應基于專業知識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一切以學生的基礎以及興趣點為中心,開展興趣化、個性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造力[3]。

教育是關于人成長的一項偉大的事業,工業社會的教育是讓人成長為適應工廠機器化集體生產的操作者。現在已經全面進入信息社會,人的個性化需求日趨擴大,不再是傳統的規格一致的“標準件”。近年來隨著云計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輔助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記錄學生的每一條學習記錄。巴拉巴西也認為: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因此,教學輔助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在學習系統上留下的學習記錄,對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做出系統性的評估,聯合授課教師為學生制訂具有差異化特性的培養方案,同時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堂上教師的授課方式、授課內容等提出參考意見。另外,伴隨著MOOC等大規模在線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學輔助教師可以從海量學習資源中挖掘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信息作為對課堂學習的補充,推送給學生,從而可以通過大數據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減負”的教育理念,真正讀懂學生。

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列出新型信息技術教師崗崗位說明表,其中信息化主管可以歸一到張家年提出的學校信息化主管的素質結構以及實踐模式。筆者主要關注信息技術教師以及教學輔助教師的崗位分類以及職業技能需求,其中崗位分類如表1所示。新型信息技術教師崗位能力需求如下。

1)崗位資格1級(初級):應具有一般的應用能力,并能熟練運用相關崗位所需的崗位技能知識,具有獨立工作能力。

2)崗位資格2級(中級):熟練運用相關崗位所需的崗位技能知識,具有獨立工作能力;能獨立完成所承擔的工作;已具備指導他人工作的能力。

3)崗位資格3級(高級):具有創新性的應用能力,教育系統內部的能力認可,基于豐富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在專業領域提供專業指導。

4)崗位資格4級(特級):具有創新性的應用能力,專業領域的創新性能力認可,基于相當豐富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在專業領域具有開創性,有一定的影響力。

5 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信息技術教師崗位職業技能體系

網絡化學習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信息化主管作為學校信息化的領導者,必然要在宏觀層面對學校整體信息化方案以及發展愿景進行規劃、實施、監督、指導和管理,同時還要為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輔助教師提供培訓以及指導。要完成這一目標,必然需要有一定的業務能力以及技術能力。孫禎祥提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工作構成[4],可以看成是信息主管的業務能力需求,結合大連出臺的《IT職業技能標準》,進一步提出信息化主管的技術能力需求,也就是說信息化主管不僅要掌握泛在學習相關的基礎理論以及知識,還需要一些擴展的技術能力,如表2所示。

信息技術教師是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者以及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協助者,在學校信息化主管以及教務處的領導下,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要根據校內外環境制定和落實學校計算機教育的目標與規定,另一方面要將教育學、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并基于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良好的溝通能力,獲取并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來培養及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以此來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及應用能力。同時輔助學校信息化主管推動提升學校整體以及教師員工的信息素養、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推動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交流,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輔助教師是智能教育的實施者、學校信息化的協助者。在大數據的環境下,由于學生的學習記錄可以被完全充分地記錄下來,因此,教學輔助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行為記錄,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獲取并分析學生需求,制訂相對完善的、合理的學生課后學習方案,從海量學習資源中挖掘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信息作為對課堂學習的補充,推送給相關授課教師以及學生。信息技術教師與教學輔助教師能力的構成模塊以及相對應的技術能力如表3所示。

6 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的信息技術教師崗評估標準

結合《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IT職業技能規范》以及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教師等級評估制方案[5],制定泛在網絡學習方式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崗的職業技能評估標準,如表4所示。

7 結束語

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學習平臺,傳統的教師職業類別、級別評判方案難以適應新型信息技術教師。因此,本文結合實際,從理論的角度提出泛在網絡化學習方式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模式、職業技能需求以及考核標準,希望通過筆者的研究工作,可以為各級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教師提供參考建議。

參考文獻

[1]梵文靜.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行為分析[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2(8):12.

[2]張家年.學校信息化主管的素質結構和實踐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6):18-23.

[3]汪雨春.個性化教學策略方向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5):5-6.

篇5

【關鍵詞】網絡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322.82【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6-0101-01

目前在Intemet上按這種方式組織建構的知識庫、信息庫浩如煙海,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即促進學生關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把在教育網絡基礎上的現代教育技術、化學科學的特點以及傳統教學模式三者融合起來,建構一種適應新世紀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學模式,是新世紀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化學網絡課堂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創設情景一提出課題一自主探索一網上協作一課題小結一網上測試一課題延伸”7個環節。從學生和教師各自作用的角度分析,“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

1、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1)有利于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吸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在教學活動進程中,通過實驗研究,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而進行的“人一機”交互或“人一人”交互,讓學生自主探索、體驗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創造”出知識和能力,使教學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有能在自己天賦所及的范圍內得到最優化的發展。(2)有利于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在網絡協作過程中,在交流與反饋欄目里學生對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或“創造”的知識進行討論。這樣,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及時反饋,有利于學生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的培養。(3)有利于學生總結、表達能力的培養。在課題小結中,不再是傳統的老師單一的總結,而是學生總結,老師適當補充,再與網絡小結進行對比,最后得出結論。通過此環節,學生的總結能力、表達能力無疑會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

2、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體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及時進行信息的反饋與交流,包括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學習效果的檢測等:在教學中始終關注著學生的探索情況并適時給予指導;通過在討論式學習中信息,在程序式和發現式學習中引導討論的中心,協助學生發現“新想法”,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及時的評價,還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協助個別學生進行具體學習。教師是整個群體學習過程中的設計者、協作者。“以學生為中心的化學網絡課堂教學模式”既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它能突破學習信息表現單一化的局限,使學習信息具有多種表現形式。這使得過去呆板和僵化的教材表現形式得到極大的改善,教材表現力將使學習更加有趣味、更加簡便,也更為有效。整個網絡模式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作用,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網絡教學模式中的問題和思考

1、教師教育觀念的開放性。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所以化學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課件制作,同時教師對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要有一定的預見性,也必須對教學信息資源進行精心設計、策劃,這對教師也是巨大的挑戰。因此,教師必須要有“開放的教育觀念”,否則無法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教學。

2、教學時間的開放性。

網上提供的資源異常豐富,學生容易忽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使網絡課堂教學客觀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確定性。現行課堂教學只有45min,雖然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時間有一定的預見性,但是由于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有不確定性因素,要使學生在一堂課內完成整個模式流程,是非常緊迫的,網絡教學的開放性和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必然產生了矛盾。

3、網絡資源庫的建設。

現行網絡教學,就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網絡資源庫,即一套完整的軟件系統。軟件的核心是校園網上的網絡資源庫,資源庫內有:虛擬實驗室、背景資源庫、網絡課件庫、習題試題庫、拓展庫等,為了使內容更為豐富,更與時俱進,庫中資源必需要不斷補充、更新。從當前的軟件市場上看,專門適用于課堂教學的現成網絡軟件很少,而且缺乏教學的針對性,因而需要在一線課堂教學的化學教師參與網絡資源庫的建設,但這些工作對教學一線教師來說,不論在時間或技術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

4、虛擬實驗室弱化了部分實驗功效。

篇6

關鍵詞:專業課程;網絡化;學習交流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0-4872-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cation Platform

PU Xiao-ni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g, Lanzhou 730060, China)

Abstract: The less cont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school after school hours with professional teachers asked the students to devel op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study and exchange network platform. To provide various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materials for students through the learning platform, network guidance and answering multi-directional guidance to help students to immediate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students learning skills and heavy and difficult learning.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s, the system has developed a mobile ver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latform to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the promotion of advanced professional skills, learning good way to learn, the accumula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s; networking; learning exchanges

當前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教師上完課就走,師生交流的時間太少”的現象,特別是很多高職院校學生本身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在課堂沒有很好的消化課程內容,課后又沒能及時與教師交流溝通,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信心,甚至因此而放棄本課程的學習。這可能直接影響后繼課程的學習,甚至是整個專業課程的學習,從而影響的學生的就業與工作。雖然現在網絡信息量大,知識獲取的途徑也比較多,但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網絡資源所提供的知識范圍太廣,跟專業及專業相關課程的聯系不是很緊密,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提出開發“專業課程網絡化學習交流平臺”。

1專業課程網絡化學習平臺設計

專業課程網絡化學習交流平臺的創建針對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惑,不能有效及時的解決,從而影響后續學習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類整理,根據學生對學生中遇到問題期望解決的辦法進行了總結歸納,創建了專業課程學習網,建立的目的旨在使學生通過與專業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因學生問題積壓,并且可以通過平臺論壇的及時交流提高學習自學能力與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為以后更好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條件。

1.1專業課程網絡化學習平臺設計目標

根據當前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特點,以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為背景,根據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需求,開發一套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交流,能充分利用學生、教師、網絡等各項資源,結構靈活,操作界面簡潔友好、系統處理效率高,具有可擴展性、安全性、集學習與應用于一體的專業課程網絡化學習交流平臺。考慮到當前學生的學習條件,系統設計開發手機版,即使沒有電腦,也可用手機訪問到與電腦相同的所有功能。學生可以不用去機房、網吧,也不用專門為了學習、查找資料而打開電腦;只需拿出手機,輕輕一按,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篇7

論文摘要:網絡環境下的多元學習模式體現了學生和教師、理論和實踐、虛擬和現實、遠程和現場等的和諧統一, 創造了不同學力的個體都能學習的環境。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圍繞多元學習模式進行研究,以期提高高校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的學習模式。該學習模式體現了學生和教師、理論和實踐、虛擬和現實、遠程和現場等的和諧統一,創造了不同學力的個體都能學習的環境。該多元學習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意義建構”有很大的作用,從而培養了全面發展的、富有個性的、和諧的學生個體,使每個不同個體的學生都成為成功的、有效的學習者。本文將圍繞著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接受學習模式”“探究學習模式”“自主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以及“體驗學習模式”進行研究,以提高高校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資源”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屬性。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大多數人開始以建構主義理論來指導網絡輔助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倡導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生對學習的能動作用。按照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立的多元學習模式,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施積極學習者策略,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借助互聯網、校園網、教師網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系統有序地構建新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克服傳統學習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為網絡環境下多元學習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探索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

1.接受學習模式

基于網絡的接受“學習”模式下,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高校學生可以在開放和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學習,其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學習方式并沒有被排除,只是被置于較次要的從屬位置。學生在網上完成教師指定的預習任務,寫下自己對預習內容的理解,并通過電子郵件在課前反饋給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實施積極學習者策略,借助互聯網、校園網、教師網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系統有序地構建新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庫,與學習過程相關的文本、圖表和聲音等資源完成網上即時作業和復習任務,進行網上單元自測,通過反復的練習和答案解析來鞏固本單元的知識。

例如在《廣告攝影》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通過互聯網瀏覽國內外知名的汽車廣告,了解汽車廣告的攝影過程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而構建起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為步入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網絡環境下,操作練習攝影作品的后期拼接及制作,從而達到比較震撼突出的視覺效果。又如在《交通安全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觀看網絡監控的交通事故視頻,了解交通事故發生時容易忽略的安全隱患,從而構建新知識。這種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接受學習模式”,彰顯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構建知識鏈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效能提供了有效途徑。

2.探究學習模式

探究“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進度設置一個待探究的問題,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習動機的情境,引導、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探究“學習”模式下的學生需要:自主探究——圍繞教師提出的探究性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網絡平臺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圖形、聲音、視頻,甚至還有虛擬仿真的內容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構建自己的理解;協作交流——在網絡環境下以討論的形式開展小組內或班級內的協作與交流,借助多種方式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對問題進行探究,制作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結提高——學生通過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等形式,了解教師對自己學習情況的點評,繼而進行階段性學習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對當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并且與同學就學習效果進行相互評價。

3.自主學習模式

該模式下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定學習計劃,自我調控,自主選擇媒體和資源,并進行自我評價。網絡學習系統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自主學習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與學習進度選擇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網絡評分系統和測試系統,則為自主學習模式下的學生進行自我檢測和評估提供了途徑。學生可根據上網學習記錄、自主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網上交流互動的情況和網上測試記錄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定網絡自主學習成績,了解和反省自己學習的過程,對當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

例如英語學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英語教學的網頁、電子論壇和電子雜志,利用網上提供的英語教學軟件進行自主學習。為了達到確定的學習目標,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深入分析網絡自主學習環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如《聽霸》內容豐富,含有上百小時錄音,包括聽力初步、詞匯精進應試寶典、泛聽園地、美語新聞、走遍美國、電影精選等內容。自主學習者應該根據自己目前的英語聽力水平,對所收集的這些英語學習的網絡資源須進行分析比較,選擇最接近自己水平、最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資源,進而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又如,有閱讀愛好的學生可以到“起點中文網”“我看書齋”等網站中閱讀到傳統的和時尚的各種類型小說,可以在推崇國學的“百度國學”網站中翱翔,可以到推古典詩詞的“中華詩詞”網站中欣賞詩歌,也可以在“榕樹下”飽覽經典散文。通過網絡環境下的自主閱讀,學生培養了興趣,鍛煉了思維方式,積累了審美觀念以及擴大了知識結構。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既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因此,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有著積極的意義。

4.合作學習模式

學習是一個社會過程,需要經歷最近發展區階段,通過在社會情境中與他人的交流而獲得。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模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以計算機網絡為交流的平臺,通過有著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方式來完成共同學習任務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網絡進行競賽式協作、討論式協作、搭檔式協作、角色扮演與互換式協作、共享式協作、問題解決式協作和辯論式協作。

筆者以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校園網為依托,以網絡學習中心為支撐對合作教學模式進行了試點,并通過問卷調查、期末考試、小組作業、網絡教學平臺的活動對協作學習方式效果進行檢驗。根據問卷調查,學生滿意度為85%以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瀏覽次數最多的是課件和動畫視頻演示版塊,答疑和論壇版塊也利用得比較充分。83%的學生參與過論壇或答疑版塊的活動。20%左右的學生在網絡交流時屬于活躍人群,論壇上的一些問題,學生可以自主進行深入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常常會由其他學生給予解答。除了對知識的理解,在互相協作方面,學生也受益良多,許多學生從不知道如何討論到能夠協作進行有深度的探討。學生對于小組協作模式由陌生到逐漸適應,論壇上的討論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合作學習模式,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充分展現了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體驗學習模式

體驗學習是一種情境學習,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創造出和現實生活一樣真實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像在現實中一樣進行體驗學習。學生可以充分地發展自己的體驗個性,提高學習的自我效能。該模式以網絡為基礎,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以學生的潛能為動力,把學習與學生的興趣愿望相結合;以“任務型教學”為實現方式,通過“做中學”,實現教學目標。這種學習模式既實現了學生體驗的內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工具進行虛擬的交互、反思和評價,又讓學生在虛擬的測試場景中進行自我測試,實現了體驗的外化,進而促使學生獲得體驗和知識。

例如在《電腦繪畫基礎》學習中,學生通過人體工程輸入數位板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達到完全模擬現實生活的繪畫效果,從而體驗學習。在表演課堂中,學生可以在虛擬的體驗情境中扮演角色,諸如歷史人物、偉人、名人、教師、學生、醫生等各種人物形象,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進行各種各樣的體驗學習。又如在一些實踐性的課程中,學生基于網絡體驗軍事作戰、體驗外科手術的全過程、體驗汽車駕駛等。在虛擬的飛機駕駛訓練系統中,學員可以反復操作控制設備,學習在各種天氣情況下駕駛飛機起飛、降落,通過反復訓練,達到熟練掌握駕駛技術的目的。由于這些虛擬的體驗學習無任何危險,學生可以不厭其煩地反復體驗,直至掌握操作技能為止。再如在外語教學中,學生可以在虛擬的國外旅游的情境中,與人交談,既達到學生練習口語的目的,又體驗了異國的風情和文化。總之,網絡環境下的體驗學習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動態學習過程,運用網絡等各種手段創設學習環境,學生容易激緒體驗,更易入情入境。

三、結語

網絡環境下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實現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形式、學習方式和方法以及評價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及合作的能力,因此值得我們向高校學生推廣。

篇8

作為三通工程重中之重的“人人通”就是讓所有教師和初中以上學生都擁有實名的網絡學習空間,以此促進教學教研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實現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有效互動,把技術與教學實踐的融合真正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中。2012年,綿陽注重協作創新和科學引領,輔以優秀資源建設了市級教育云平臺(圖1),網絡學習空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近兩年來,綿陽在引導教師用好網絡學習空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1 推進教師實名制注冊

網絡學習空間全面應用的第一步工作是教師個人信息的注冊。從2012年開始,根據全省統一安排,結合綿陽市實際情況,先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前期宣傳和動員活動,層層引導和督促網絡學習空間的實名注冊,即教師以真實姓名在云平臺上注冊空間、上傳照片,建立自己的數字化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近2.2萬名中小學教師在省、市云平臺上的網絡學習空間完成實名注冊,注冊率達47%。教師在空間中上傳各類原創資源和信息十萬余條,訪問量達到近百萬人次。數十個名師工作室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的廣泛關注。實名注冊促進了教師網絡道德水平的提高,明白了需在網絡中勇于承擔責任,確保所發信息的真實性和有用性,同時也規范和方便了全市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管理。

2 加強對骨干教師的培訓

聘請教育技術專家,加大對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2013年,全市舉辦了有110名教師參加的培訓者培訓,后期各縣(市、區)陸續組織了縣級骨干教師培訓,全市共有500名教師參與。在培訓過程中,我們通過對照QQ空間、突出學習特色,注重案例分析、強調任務驅動等方式,讓教師充分認識網絡學習空間的基本內涵,掌握建立學習空間的基本方法。骨干教師回校后先行先試,再通過校本培訓帶動全體一線學科教師廣泛參與、設計、建設、完善各自的空間。通過層層培訓的開展和推進,一線學科教師的網絡教研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學會建立自己的網上備課中心 首先教師學會了在空間里根據教材建立教案目錄,再根據目錄上傳教案。其次,教師還學會了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和結束后如何隨時改進、更新教案,以及上傳教學體會、反思等。所有的教案資料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意愿通過平臺的分享功能與他人共享。

學會建立自己的網上資源中心 教師學會了利用空間的資源推送功能來獲取云平臺上現成的文檔、課件、視頻、圖書、報刊等優質資源,再連同個人的積累資料、同事空間共享以及外圍平臺資料一起歸集到個人空間,形成自己的網上資源中心,并根據教學需要按學科、年級、類型對這些資源歸類整理,與同行共建和分享,做到資源動態更新。

學會建立自己的網上教研平臺 一般教師學會了在空間中建立同一學科的教師群,鏈接其他教師的空間地址,添加對其他教師的關注,分享新的教學動態、成果和思想。作為學科骨干教師還學會了如何組織、指導其他教師開展網上教研,包括教研計劃的、圍繞教研主題的資源搜集、參與人員的組織安排、教研活動的評價等。

學會建立自己的網上管理平臺 對于教務教研管理教師,在培訓中:一是讓他們學會在空間里建立教師聯系表,設立學習小組,制訂學習計劃,實現對教師的管理,指導教學活動的開展;二是讓他們學會統計各類網上教學活動開展的次數,如何就某一次教學或教研活動給出反饋信息和改進意見,以及評價學習空間的使用效果。

3 開展重點區縣、重點學校試點

在開展骨干教師集中培訓后,我們選擇市級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既有城市學校、也有農村學校)作為試點。在梓潼縣文昌二小,我們發現部分年紀較大的教師在培訓初期掌握較慢、后期部分教師不適應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學習空間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采用延長培訓時間和結對幫扶的方法,再用落實任務、開展評比等形式促動教師加強網絡學習空間的實際應用。通過前期試點,我們在校本培訓的組織實施、激勵措施的制定、以活動促應用、建立評價體系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試點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教師網絡學習空間在全市的應用推廣打下了基礎。

4 建立應用保障機制

為加強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我們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各種保障機制,鼓勵引導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學和研修,讓網絡學習空間真正成為廣大教師積極探索變革教學方式的陣地。

第一,學校加強過程管理、做好教師使用空間的情況記錄,不斷提高個人空間的使用效益;

第二,定期開展學校、縣級、市級的評比活動,及時通報結果,并將優秀案例推送至教師空間;

第三,以績效考核為導向,針對空間的版式設計、個性化欄目、課程資源、互動交流、信息更新等制定了相應的評分標準,按總分設立不合格、合格、良好、優秀四個等級,并納入學期考核。

這樣,教師應用學習空間來進行教學、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增強。

5 網絡學習空間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通過前期的培訓和試點,再到教師的全員參與和使用,我們發現網絡學習空間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助于信息素養的提升 通過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教師們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學會了下載和制作更為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同時可以熟練地使用投影、電子白板和交互電視等“班班通”多媒體設備。此外,教師運用網絡搜索、在線交流等方式高效地獲取各種教學資料與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再通過合理地鑒別吸收,以多媒體形式整理、輸出新信息,合理整合于學科教學實踐。如昵稱為“mywmc”的老師發表了《微課的設計和制作》,詳細介紹了微課的特點、設計原則、制作方法和工具軟件等,讓更多教師能參與到制作 微課這一新型教學資源的活動中來。

有助于職業理念認識水平的提升 教師的職業理念包括教師對職業的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以及個人修養與行為。在網絡學習空間中,每天都有很多老師積極分享著他們各自的教育經驗與情感,能讓瀏覽者體會到他們對職業的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以及他們的教育教學態度和個人修養。其他教師會積極地反思自己,然后再以評論或日志的形式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教師們在空間里互相鼓勵、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對提升他們的專業理念和師德水平有很大的幫助。如昵稱為“天天向上”的老師在日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中寫到: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的作用,把和藹可親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學生,用真誠熾熱的愛去感化每一位學生。這篇文章引起了諸多瀏覽者的共鳴。

有助于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它影響著教師自身的完善與提高。在網絡學習空間,尤其是名師工作室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教師分享的學科知識,包括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看法,還可以與他們進行交流,研討增長專業知識的經驗。大多名師工作室還羅列有相關學科網站的鏈接地址,這也幫助其他教師能快捷地學習更多專業知識。

有助于專業能力的提高 教師的專業能力主要分為教育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等五個方面。提高專業能力最高效的方法是自己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積累。在網絡學習空間中,教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要對自己教育教學的經歷進行反思、總結,并與大家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通過分析他人的評價和建議,再不斷地完善自己,進而快速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教師還可以發帖,讓同行為自己出謀劃策。如“我是數學教師”提出“如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這一問題,就得到了多個教師的回復,包括“建議做做拼圖和魔方游戲”“可以用多媒體軟件模擬各種空間場景”“聯系生活是最好的途徑”等。

篇9

關鍵詞:網絡環境;學習方式;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打破了教育的時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教師學習的興趣、效率和能動性。多媒體教學、計算機教學軟件、遠程教育、虛擬大學等應運而生。先進的信息技術使教育資源共享的方針得以貫徹,學習選擇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學習的方式和手段也得到了更新,從而使因需學習、因材施教真正成為可能。

一、在網絡環境下小學教師存在以下幾個現狀

1.部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推進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一些教師已經開始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希望能夠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師的年齡、所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處學校的信息化環境的影響,導致他們在基本信息技術能力的運用上存在差異。雖然有些教師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他們也只是從網上下載一些別人制作好的課件,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和需要來設計課件,對于如何更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缺乏清晰的認識。

2.教師自主學習意識不足

自主學習意識是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自我創新與發展的內在動力。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內因,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同樣,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自身,而自主學習意識尤為關鍵。形成了自主學習意識后,才能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在網絡環境下,好的學習方式會幫助教師更快的成長,更便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和網絡資源,使教師的自學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增強教師的基本技能。

二、小學教師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的方式

1.通過信息技術科學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培養教師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的技術素養。要求教師把網絡的教育優勢轉化為自己的學習優勢,需要教師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技術和信息搜索、選擇的技術。

我們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教師在網絡教育中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素養是:(1)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熟練有效地利用計算機的能力,利用計算機及相關應用軟件完成實際學習任務的能力。(2)利用資源的能力:能夠在網上搜尋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進行自學,可

以熟練地運用標題搜索、主題搜索和關鍵詞搜索技術。(3)信息利用的素養:確定、提取、評價和利用網絡信息的能力。(4)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進行學習的自我管理和評價。

具備了以上素養,教師才可能從接受學習轉向建構學習,從維持性學習轉向創新學習。

2.開展專題網站學習

為便于教師充分利用網絡進行綜合研究性學習,網上有很多學科性質的專題網站,比如,孫方教授的個人博客網站――且行資源。網站集結了很多有關現代教育技術的優秀資源,有PPT專題、Flash專題、教育技術論壇、教育技術研究、教育技術資訊等;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教授的東行記、焦建利教授的“我的教育技術自留地”等國內優秀的專業網站,都是教師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3.教師利用網絡獲得資源和工具支持

信息技術作為效能工具進入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以教學媒體和教學輔助工具的形式出現在教師教學情境。教學活動過程是一種獲取、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過程,現代技術手段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提供教學信息獲取和傳遞的多樣、便捷、高效的途徑,可以將傳統的文本形式出現的理論、邏輯等知識信息轉變為更直觀感性的圖形、動畫,可以實現事物復雜過程的圖解展示,也可以實現大量教學信息的高速儲有與提取。

4.教師利用網絡提供的資源和工具進行教學研究

教師利用其工作實踐場景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師專業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現代技術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首先,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互聯網的介入使教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基礎資料,包括開展研究的理論基礎資料、方式方法資料、同行進行相關研究的對比資料,甚至具體研究工具的獲得。其次,現代技術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支持。在研究過程的論證與方案設計、研究觀察和數據收集、研究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研究結論的形成等各個環節,現代技術的介入為教師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方法上的支持,有效地提高了教師教學研究的效率以及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最后,現代技術的介入使得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向教學實踐的轉換和應用更加迅速。

信息時代也是學習時代,信息時代呼喚學習變革,在信息時代,現代信息技術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結合,使教師的學習方式從印刷時代跨入了信息時代,通過對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者能夠避免傳統單一環境下學習的發生,以適應更加復雜的社會

變革。

篇10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遠程學習;國培計劃;遠程培訓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4-018-04

一、概念界定

遠程學習行為,即在基于媒體技術和資源的遠程環境中發生的學習行為,與之相近的概念有“網絡學習行為”等。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類:一是強調自主學習行為,即在遠程學習環境中主要是自我控制的、相對獨立的學習行為;二是強調交互行為,認為遠程學習環境中發生著兩種交互行為,即學習者與學習資源的個性化交互行為、學習者與參與者的社會互行為。

我們比較傾向于第二種理解。遠程學習是技術支持下的學習,離不開學習理論的指導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它是學習理論和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隨著學習理論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建構主義、分布式認知、聯通主義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學習的社會本質,同時,Web2.0技術注重以用戶為中心的生產參與和交流協作;于是,在學習理論與技術的雙重推動下,遠程學習不僅關注個體意義的自主學習,而且更加關注學習過程的互動和參與,強調學習者與學習者、與助學者和教師等之間的交互。因此,學習者的遠程學習行為,應當包括個性化交互行為和社會互行為,前者主要是學習者與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的人機交互行為,體現為學習者登錄平臺情況、對學習平臺中各模塊的參與傾向與參與程度等;后者是學習者借助交流工具進行的學習者與參與者之間的人際交互行為,具體體現為基于論壇等交流討論、學習求助等。二者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支撐著遠程學習的運行。

二、調查情況說明

(一)教師遠程學習平臺

寧夏通過公開邀標和評審,建立了由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中國教師研修網、中央電教館負責的三大遠程學習平臺。三大平臺各有特色,總體看來都具備下列基本模塊:第一,管理與信息公告模塊,包括學員的基本信息、學習成績等管理信息、信息公告、學習方案(學習目標、任務、考核與評價、進度安排)等。第二,課程資源模塊,專家講授的課程視頻,同時附于案例評析、參考資料、思考活動;內容主要為聚焦課堂、教師成長、教育科研、學科教學等方面;每學科7門課程,每期共計80學時。第三,交互模塊,包括論壇、個人博客、互動對話等。

(二)調查設計與實施

研究采用現場訪談、問卷調查、觀察法相結合的方法,主要選取寧夏參加“國培計劃”遠程培訓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取樣,涵蓋中小學語文、數學、體育、科學等14個不同學科,共計436名,其中:訪談20人,問卷調查380人,共發放問卷380份,回收336份,回收率為88.4%,其中:有效問卷314份,有效率為93.4%。筆者作為輔導教師對教師遠程平臺中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跟蹤觀察。調查內容有教師的學習準備情況(硬件支持環境、計算機使用率、使用水平、網絡學習經歷、動機等)、教師在遠程學習平臺中的各項活動情況、教師對遠程學習的反饋情況(對遠程學習的滿意度與認識、態度)。本研究依據上述遠程學習行為的理論界定,結合調研數據重點分析教師遠程學習行為情況。

三、調查結果

(一)個性化交互行為

1 教師登錄平臺的總體情況。(1)登錄頻次。41.7%的教師都能每天登錄平臺1次,36%的教師每天登錄若干次,說明教師參與遠程學習比較積極,平臺使用頻率較高。(2)平臺的適應程度。首先,教師對整個學習要求、進度安排和考核很清楚,大部分教師能熟練使用平臺、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資源或路徑,教師之間差異不顯著;只是在學習的初期,有部分教師找不到注冊碼、注冊路徑、“學科論壇”等情況。因此,要注重遠程學習的開始階段的引導和幫助,讓教師快速熟悉平臺,特別是對首次進行遠程學習的教師要給予幫助。其次,適應平臺所花費的時間與教師年齡、信息素養有直接關系,年齡較大、無網絡學習經歷、計算機技能不足的教師在適應平臺方面花費的時間較長。因此,要注重對這部分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2 教師在平臺中各模塊的參與情況。(1)部分教師對信息公告模塊關注度不高。在信息管理模塊,大部分教師比較關注學習成績,不定期地進行查看,對于成績不合格的作業,教師會積極地修改完善后再提交;部分教師對信息公告模塊的關注度不夠。筆者在參與輔導的過程中發現,有的教師不關注學習指南,特別是平臺的操作指南,出現了學習時往往找不到指定路徑的現象;有的教師不關注公告,調查顯示,37.6%的教師登錄平臺后經常關注公告,大部分教師不關注公告,導致就近期的計劃安排和提示全然不知,經常出現學習進度滯后、不明確任務、不按時交作業等現象。(2)課程模塊的參與度高,交互模塊的參與度低。從表1來看,教師在平臺上參與度最高的是視頻講座、案例評析等課程模塊,經常參與的占72.4%、60.5%;其次是項目論壇、參考資料,經常參與的占56.5%、55%;而對于互動對話、個人博客、基礎教育百科,經常參與的占36.2%、16%、24.1%,參與相對較差。

由此看來,教師登錄平臺主要是進行視頻課程的學習,完成與學習有關的任務,而對于學習任務中沒有要求的內容如互動對話、個人博客、基礎教育百科等,教師一般不參與。從我們對“平臺登錄的影響因素”調查來看也證實了這一點,60.5%的教師認為登錄平臺是學習任務要求,有33.1%的教師認為是學習的氛圍;45.2%教師登錄平臺后經常做的事情是視聽課程,其次是進入討論區學習任務要求的帖子、提交作業、查看作業反饋情況,有7.3%的教師隨機做一些事情。

(二)社會互行為

1 論壇交流討論。從交互的對象看,交互主要發生在教師與教師之間。調查顯示,61.7%的教師偶爾與專家或輔導教師進行交互;從交互內容看,多以教學問題為主,包括教學中的問題、學生管理等,科研和專業發展關注較少,反映遠程學習情況的較少;從交互的行為看,多數教師受傳統學習方式的影響,習慣于通過觀察他人交互進行學習,觀望者、“潛水”者多,回復者少;提出問題多,回答問題少;從交互的深度看,交互層級(每個帖子之后都有不同數量的跟帖數,這里將跟帖一次記做1層交互,跟帖2次記做2層交互,跟帖n次記做n層交互)較低,深度不夠:一方面,少數帖子達到10層左右,大部分帖子在4—6層,回復為0的帖子也占到了相當比例;另外,討論缺乏深度,討論以自發為主,話題零散,過于發散,知識建構不足。總體看來,交互的范圍較窄、頻次較低,往往流于形式。

2 學習求助。為了保證學習的順利進行,網站專門設有咨詢服務模塊,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咨詢。但是調查表明(見圖1),只有6.4%的教師對這一功能使用過,教師在遠程學習中遇到問題之后,主要咨詢或求助的對象是學伴、周圍的同事,只有14.3%的教師咨詢輔導教師,還存在一些教師不知道咨詢誰的情況;從教師的溝通方式來看,教師主要是通過學習平臺中的討論區來溝通,其次是通過QQ(群)等,溝通和求助的對象主要還是學習同伴。有教師談到“有些輔導教師不太關注學員的學習,有些地方不明白,只能請教同伴”。這說明,一方面教師傾向于與周圍熟悉的人或同伴進行交互,與輔導教師等咨詢服務人員之間還存在心理上的距離;另一方面輔導工作不到位。這就啟示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營造良好的交互氛圍,縮短和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距離,擴大和提高交互的范圍與質量。

四、調查結果總結與分析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我們將目前教師遠程學習行為做如下總結:教師登錄平臺比較積極,對遠程學習平臺的適應性較好,這為進一步開展遠程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教師在平臺中的學習行為以個性化的交互行為為主,社會互不足,且缺乏引導,交互的總體水平較低,質量不高;教師遠程學習以傳統的“視聽”為主,仍然是被動的個體意義上的接受式學習行為,群體意義上的交流互動很少進行,這種學習方式不適合成人學習的特點,不符合遠程學習發生的基本規律。為了提高教師遠程學習的質量,我們有必要分析導致教師上述學習行為的原因。

(一)學習評價單一:標準單一,導向單一,評價主體單

首先,評價以數量為標準。目前,評價指標只是以課程學習的時間和作業完成的數量為依據,對質性指標關注不夠,這樣會導致教師完成作業重數量而輕質量。其次,評價導向以完成作業為主,交流互動關注不夠。對教師在課程學習時間、作業方面的權重占80%,論壇研討只占10%-20%。最后,評價的主體是組織方,缺少教師所在學校的監督評價。教師學習實際狀況如何,所在學校最具發言權,但目前學校在教師遠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監督評價功能沒有很好地發揮,相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因此,改革評價導向,關注質量,提高參與性、加強交流互動,真正體現遠程學習優勢和成人特點,是重要思路。

(二)組織引導乏力

對于教師與專家或輔導教師之間的交互,組織引導不夠,沒有針對其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與干預。教師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學習為主,協作學習基本沒有開展,如教師談到“不能很好地跟專家互動,只是一味地學習,效果總的說不太好。學習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希望加強互動這個環節”。調查顯示,教師認為影響其參與論壇的因素排在前四位的是:需要花比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參與和討論中得不到滿意的回復、沒有專家的引導和參與、缺乏對課程論壇使用的引導。這說明,一方面教師在論壇中的交互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師缺乏足夠的組織和引導。

從筆者參與輔導工作的過程來看,輔導教師主要是完成了參訓教師作業的批閱、學習簡報的制作,論壇研討的組織和引導基本沒有開展,輔導作用發揮得不夠。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點:一方面,輔導教師的輔導工作缺乏遠程教育理論指導。遠程輔導團隊是按項目要求的比例由優秀學科教師、教研員以及高校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人員組成,他們的學科教學能力較強,高校教師的理論水平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輔導的學術性水平,但其遠程教育理論知識不足,實踐輔導工作缺乏理論指導,未能有效引導學員開展論壇交流互動。另一方面,輔導教師的工作量較大,一些擔任輔導工作的一線教師或者教研員往往由于工作忙而影響了輔導質量,如有學員談到“部分輔導教師遲遲不反饋,作業批改不及時,最后是合格,讓我學習得很失望”。這些啟示我們:輔導教師的水平、責任心、輔導工作量都要充分考慮,保證學習支持服務的質量。

(三)學習保障方面的原因:學習時間不足、硬件條件不夠

我們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進行了調查,首先,學習時間難以保證,是第一大問題。86.6%的教師認為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進一步調查表明,導致教師網上學習時間難以保證的因素是工作任務重(占93.6%)。在訪談中,教師多次談到“日常工作很忙,工作壓力大,難以保證學習時間”,大部分教師建議將“學習時間拉長一點或者將學習放在假期”,“希望網站提供下載功能”或“長期開放、保留資源以供我們隨時交流學習,讓學習能夠持續下去”。其次,農村教師學習的硬件條件不足,“網速慢、容易斷線等網絡配置問題”(54.1%)和“上網不方便”(49.7%)的情況較為突出,學校辦公室機子不足,有的教師家里無電腦或者上不了網(見圖1)。

(四)學習者自身的原因:遠程學習不適應、學習技能不強,影響學習質量

遠程培訓尚屬新事物,大多數教師面對冷冰冰的機器一時難以適應。調查表明,有52.5%的教師認為自己正在適應遠程學習,總體適應性不高。教師認為學習不適應的原因排在前四位的是:自己遠程學習技能不強,學習方式變了,學習觀念變了,學習環境變了。對于遠程學習技能,結合相關研究成果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即計算機技能、自主技能(學習者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控制、調節和評價的技能)、協作技能。調查顯示,在計算機技能方面,有53.8%的教師認為自己的計算機技能一般,如有些教師在作業的完成、論壇互動等方面會遇到一些技術操作問題,往往會花費較多時間。在自主技能方面,有49.1%的教師認為自己“有網絡學習計劃,并能堅持付諸實踐”,46.0%的教師認為自己“能合理安排時間,監督和監控自己的學習”;48.6%的教師認為能“激勵自己,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這說明還有約半數的教師這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師協作技能一般,如培訓的組織者反映,參訓教師相對集中的學校,十幾人或幾十人同時參訓,但“國培”的氣氛不濃,教師在網上交流不多,本校同事間聽不到議論,多半是各自為陣,獨自學習;調查也顯示,有54.8%的教師認為參與論壇討論需要花比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僅有24.2%的教師認為自己“通過網絡與同伴或輔導教師建立合作關系,解決一些問胚”。這說明教師對協作學這種方式還不熟悉、不適應。另外,在訪談中,農村教師多次建議“外出培訓,效果更好”,“多增設置換脫產研修機會”等。這說明,教師需要進一步適應遠程學習。

五、促進教師遠程學習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遠程學習交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實現從呈現到參與的轉變

首先,在目標上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發展,而不是低層次的信息分享與一般意義的交流。其次,在設計上,將交互活動設計融入到學習課程、作業、論壇等之中。例如:針對學習課程增強思考活動案例評析等設計;作業方面可以設計合作任務、專家點評作業、學員互評作業等互動形式;針對論壇等交互工具,設計有效的討論類學習活動,依據遠程學習的內容或教師實踐工作中的問題,設計有意義、教師感興趣的話題,建立討論小組,制定相應的規則和營造良好的氛圍,組織討論并進行評價。最后,在組織形式上,構建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即由學習者(群體)及其助學者(包括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溝通、交流,分享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團體,開展基于網絡的合作學習活動、案例研習活動、基于資源的探究活動等。

(二)改革評價導向,關注質量,提高參與性

首先,評價導向上要注重交互,加大交互的考核權重。引導教師積極地參與學習互動活動。其次,評價標準要注重質性指標,關注過程評價,注重教師完成學習任務的內容質量,如作業的評價既關注教師經驗的反思,也要關注對學習內容的學習情況;在互動參與方面,評價的依據可以從參與的數量和參與的質量兩方面進行,數量方面如參與的人數、有效發帖的數量、精華帖的數量等,質量方面如觀點鮮明、有創新性,論證有深度等。最后,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形成培訓機構、輔導教師、學校校長、學習同伴共同評價多元評價體系。其中,培訓機構提供學情統計分析,輔導教師提供參考性建議,學校建立健全考評制度(如校長定期巡視制度、學員定期匯報學情制度、同伴交流研修制度、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制度、評優選先年終考核掛鉤制度等),學員之間對作業等的相互評價。

(三)加強組織和學習支持服務,提升教師遠程學習技能

第一,進一步加強輔導團隊的建設,使來自不同地域、機構和不同風格的專家、一線優秀教師有效協作,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支持服務。第二,加強對輔導教師的培訓,特別是遠程學習支持服務的理論與方法的培訓,如論壇討論、協作學習等同步、異步交流互動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等,實現學科專家向助學者的轉變。第三,輔導教師的時間要予以保障,責任要明確,工作量要合理,特別是輔導的人數安排應科學合理,保證輔導質量。第四,要注重情感性支持與學術性支持相結合,在學習的各個階段中促進學員遠程學習技能的提高。在開始階段要注重引領學員熟悉學習環境,認識自我,規劃學習,學習時間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等;在學習中期注重互動式學習等活動的開展,促進學員利用網絡學習、交流、咨詢、協作、完成作業、自我評價等技能發展;在學習后期要注重幫助學員梳理、鞏固、轉化學習成果,如引領學員實踐課堂,診斷學情,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