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所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5 23:4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習所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就教育階段而言,小學教育相對于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最基礎的階段,而小學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則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環節。《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關鍵性環節,對農村兒童未來的發展產生著深遠影響。
目前,全國許多小學都已經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納入了學校的教育體系,在這方面,城市小學生相對于農村小學生,在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學習方式方法上無疑更有優勢,如何能讓農村小學生也能高效習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進行研究和探討。
1 當前農村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認識不夠。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相當一部分老師認為,傳授傳統文化的責任是那些教語文、品德與社會課程老師的事情,至于教數學以及科學等課程的老師則不需要承擔責任,只要完成自身課程任務即可。而相當一部分農村的語文課程的教師則認為小學階段重點應該是在識字和淺層次的閱讀上,對傳統文化重要性認識不清。此外,就是那些孩子的監護人本身對于傳統文化認識不清,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農村,相當一部分孩子的監護人是孩子的祖父或外祖父一輩,孩子父母則外出打工,這些孩子也成了留守兒童,而祖父或外祖父往往本身文化水平就低下,因此對“傳統文化”一詞,他們已經感到非常茫然,對其中所涉及的內容自然也是相當陌生。
(2)教學方式單一。不少老師傳授傳統文化的方法上單一,比如在對《弟子規》和《論語》的講解上,相當一部分老師只是簡單的對這些經典原文進行翻譯,不管學生是否能聽懂,而布置的作業,通常只有背誦。由于方法的單一,長此以往,不但老師會喪失傳授傳統文化的熱情,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3)教學任務過重。大部分農村教師對于自身崗位的工作還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不過由于不少農村地理位置偏僻,學生多老師少,這使得一個老師承擔多門教學任務的現象仍然存在。對于這些老師來說,自身的教學任務都難以完成,更別說要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了。
(4)培訓不夠。農村教育思想滯后,消息閉塞,不少農村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就有限,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對傳統文化知識所知有限,而他們也沒有辦法去城市學校去進行培訓,因此有時對于經典文本解讀,本身就是錯誤的,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將他們的老師當作權威,信任度極高,老師教什么就是什么,他們往往相信不疑,這必然會導致學生所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5)教育理念落后。相當一部分農村老師認為小學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盡快走出農村小學,讀更好的中學。因此他們的頭腦中仍然以應試教育理念為主,而家長們對應試教育自然也是支持的,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小孩的升學率以及排名。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部分老師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大量采用“題海戰術”,通過做題來替代教學,顯然這樣的實現途徑是不可取的。
2 加強和改進農村小學生高效習得中華傳統文化的幾點措施
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摩以及教師訪談等方法,我們基本了解了目前農村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我們提供一些措施以求得到解決。
2.1 加強宣傳力度,走出認識的誤區
我們要讓農村老師以及小學生的監護人認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必要性。首先我們要看到傳統文化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能提高我們的道德感,比如在教授《論語》中,我們可以重點講解如“仁者愛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條,讓學生明白愛國愛民,團結互助,學會做人。其次我們還要看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能培養出學生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我們可以通過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讓孩子的監護人講粽子來歷的故事,老師則在課堂上進行引申,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屈原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著不懈的追求,如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名言就是很好的詮釋。當然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聯系屈原最終的結局,通過對屈原《離騷》中的“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等名言的講解,讓學生樹立出高尚的價值觀。
2.2 加大投入,構建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
我們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構建和諧的校園人文環境,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好的環境能對孩子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先賢有言:“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可以做的是合理利用教室、走廊,在教室和走廊中張貼一些名人名言、名句等,讓孩子有所了解。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站,播放那些傳統文化的有聲資源。
2.3 抓緊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教師是傳授傳統文化的主體力量,要想傳統文化進入到學生的心田,那就先得開啟教師的心田,我們必須要抓緊對教師的培訓。我們現在的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雖然已經制定了一些教師培訓計劃,但這是不夠的。學校可以利用假期將農村教師集中起來,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他們進行專題講座授課。只有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得以提高了,他們才能在授課時更有針對性,教師也不會面對學生理解不了的傳統文化知識時顯得迷茫或困惑。
2.4 將優秀的鄉土文化融入到傳統文化教育中
我們所傳授的傳統文化知識不能脫離生活,脫離鄉土社會。如果我們所講述的古代人物以及所背誦的詩詞離孩子所能感受的太遠,他們就容易和傳統文化產生距離感。因此,我們應主張讓孩子們先去接觸身邊的傳統文化,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能培養出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熱愛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
2.5 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誦讀教學
傳統教學方法往往以背誦為主,尤其對于語文教學,認為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唯一方式。事實上我們知道對于孩子們來說,只是會單純背誦,沒有絲毫的興趣,而且很容易又會忘記。因此我們的教學最好還是建立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去進行誦讀。我們可以通過開展游戲或者競賽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開展形式多樣的詩歌朗誦比賽,改寫和擴寫詩詞。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詩篇,教師鼓勵他們展開聯想,擴寫情節。在背誦方面,我們可以讓大家以小組形式進行分組背誦,如三個同學一齊背誦,互相提醒。這樣一來,只要其中有學生背誦錯誤,其他兩個同學都會對他進行適時提醒。
2.6 利用地方文化名人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展對傳統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