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修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3 17:2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地理研修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B-0014-02
當前,在高中地理學科的聽評課過程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四化”現象:一是盲目化。聽課前無準備,許多教師缺乏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聽什么,該怎么聽”。二是隨意化。教師聽評課時憑感覺去判斷課的優劣,說不清“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三是無效化。聽評課缺乏明確的主題,評議時“你說東,我說西”,對參與教師不能有所觸動和啟發。四是業余化。評課的內容多為“目標明確、教態自然、板書清楚”之類的客套話,較少涉及教學存在的問題,優點說不清、缺陷抓不準,“去專業化”現象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有關聽評課的專門培訓或專業引領造成的。基于此,我們設想把地理聽評課活動改為地理品課研修活動。所謂品課,就是教師從“品味”的角度去“聽別人的課,觀別人的課,評別人的課,議別人的課”的一種方式,通過引導教師細細地品味每一堂課。讓教師深刻領悟地理學科的特點,促進其專業發展。
一、精心做好準備,突出品課研修活動的針對性
不少評課活動之所以存在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原因就在于教師在聽課前未做充分的準備。鑒于此,我們在品課研修活動中非常重視聽課前的準備,以避免品課變得盲目和零散。品課研修前的準備主要包括確定品課研修主題、設計課堂觀察表、分配品課研修任務。
1.確定品課研修主題
確定研修主題的一般程序:聽取地理教師們的意見,收集教師們在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問題。教研組歸納整理教師們的意見,提煉出主題盡可能鮮明的、能引起深思與共鳴的問題,根據不同階段的研修需要,確定其中的一個主題。品課前,根據所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對研修主題進行細化。
2.設計課堂觀察表
我們在品課中引入課堂觀察技術:根據所選擇的品課主題,針對要研討的問題,事先設計好課堂觀察表,找好觀察點,分組展開課堂觀察。觀察表的使用不僅將品課研修活動具體化,還為下一步的研討分析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對教師進行課后自我反思有所啟發。
設計課堂觀察表主要有以下途徑:①使用現成的觀察表。直接從網上下載或從書中摘錄。②改編觀察表。采用現成的觀察表雖然省時,但可能與本次品課研修的要求不符。可以選擇一些類似的觀察表進行修改,以使其更符合實際。③自制觀察表。我們鼓勵教師根據品課主題和教學內容來制作觀察表。觀察表的形式有兩種:一是表格方式,根據需要觀察的內容設計合理的表格,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記錄。二是對白方式,聽課教師快速記錄下師生之間的對話。
3.分配品課研修任務
品課研修是一項需要教師間相互合作的活動,活動之初要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對品課教師進行任務分工。分工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觀察點來分,有幾個觀察點就分為幾組。二是根據觀察對象來分,一組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另一組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每組確定一人為組長。
二、圍繞主題聽課,提高品課研修活動的科學性
為避免產生“評課憑感覺”的隨意性問題,我們在品課研修中要求地理教師圍繞主題聽課,堅持“三步走”(即課前說明、課中觀察、翔實記錄),仔細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用課堂觀察表進行詳細記錄,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推論、反思,從而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增強品課的科學性。
1.課前說明
品課前的說明屬于說課范疇,但又與說課不同。說課不僅要對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說明,而且需要論證。品課前的說明不必面面俱到,主要說明以下三個方面:①教學背景。目的在于增進品課者對課堂情況的了解,及對本課教學基礎和后續發展的理解。教學背景包括學習基礎、學生狀況、特殊學生、目標任務等。②教學創新。讓授課教師有機會展示其教學創造和追求,讓品課者先傾聽,以審視和研究的態度去理解。③教學活動。介紹本課的教學設想和將要開展的主要教學活動,為品課教師提示重點觀察的現象和時機。
2.課中觀察
在品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觀察表,用課堂觀察表翔實記錄觀察到的課堂教學情況、師生雙邊活動情況和自我感受,從而發現和分析現象背后的問題,洞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教師在預先設計的觀察框架下,舍棄與研修目的無關的或關系不大的內容,而對特定的內容進行精細觀察,使觀察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
3.翔實記錄
品課者在觀、聽、思的同時,還要翔實記錄師生的雙邊活動(重點記錄施教者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學生的困惑和獨特見解)和自我感受。這樣的品課記錄是具有教研價值和借鑒價值的教育教學資源。
三、組織課后研討,增強品課研修活動的實效性
我們十分重視課后研討環節。研討活動一方面為授課教師提供了道出心聲和理清思路的機會,有利于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另一方面,通過對話與商榷,豐富教師對課堂的看法,使其全面理解地理知識,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品課研修的實效性。
研討的基本程序如下:①“默會”梳理:聽課后,參與教師“默會”10分鐘,自行梳理自己觀察到的內容。②分組研討:對本組負責的觀察內容進行研討,組長負責記錄。③匯總結果:各小組進行匯總、整理,在小組內統一意見,確定小組發言人。④匯報交流:每個小組派一人針對觀察內容發言,全體教師進行交流研討。⑤達成共識:通過分析、討論,品課教師對教學達成共識。
四、撰寫品課體會,提升品課研修活動的專業性
篇2
一、內強素質、強化專業成長意識
正如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強化專業成長意識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提基礎。所以,一個教師要自主自覺尋求專業成長之路,增強專業成長意識并為之苦練內功強素質。
首先,強化學科專業素質。這也是教師教學實踐中的首要任務。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學科。作為地理教師首先要精通地理學科的基礎性知識,熟悉地理學科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稱之為本體性知識),形成以地理學科為中心的自然科學知識體系和與之相聯系的社會科學體系。與此同時還要博覽群書,閱讀有關雜志、書籍,比如《地理教學》、《地理教育》、《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等,了解和掌握地理學科的最新發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夯實學科知識基礎。
其次,強化教師專業素質。教師專業素質即對學科專業知識(本體性知識)起支撐作用的教育心理學和地理教學論等教學知識(稱之為條件性知識)。這也是為人師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剛步入講壇的教師,要盡快實現從大學校園中知識的學習者到知識傳播者的轉變,條件性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學科專業素質和教師專業素質兼備才為專業成長鋪就了發展通道。
二、扎根教學,完善專業成長能力
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僅表現在專業理論知識的構建上,更應該體現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是一個“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不斷循環發展的過程。扎根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完善專業能力的主要手段。
提高專業能力的主要手段有教學反思、教學研討、教學比賽。教學反思就是要注重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教學效果并寫出心得體會,用于指導日后的教學實踐,為教學研究積累第一手資料。善于反思和總結的教師其成長速度必然較快。
如果說教學反思是面對過去的話,那么教學研討就是面向未來。教學研討主要是指課堂教學研討。課堂教學是展現教師專業素質的最好舞臺。課堂教學能力是一個成熟教師的核心特征。他總是善于對教學進行研討,創新教學方式、創新課堂結構,深受學生喜愛;他總是能在教學研討中提高課堂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講授能力、課堂教學氛圍的調控能力、課堂教學過程把控能力,當然還有地理教師獨特的“三板”能力(板書、板圖、板畫)。
教學比賽主要是指各級各類優質課競賽、說課比賽、課件制作比賽。這是教師專業成長最大的推手,本人認為優秀的教師是比出來的。經常把握機會參加教學比賽是十分寶貴的專業成長機會。
當然,除外教師本身強化學科訓練也是必然要求。作為高考學科,老師的專業素質還應表現在指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水平。面對高考,不少專家提出“老師要下海,學生要上岸”的教學口號。
實踐出真知。只有扎根教學,地理教師才能由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自己的課程”的創造者。
三、與時俱進,拓展專業成長途徑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教師專業成長應該與時俱進。
首先,網上學習是拓展專業成長的必要途徑。利用現代便捷的網絡技術,參加網絡研修,參加地理學科論壇,加入或創建“博客”或“博客群”,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既可以與近鄰同事、專家交流對話,也可以到“他鄉”結交心儀的“知己”,尋求需要的能量元素,從而打開一條條專業成長的通道。
其次,教師成為研究者是專業發展的方向。進行課題研究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也是專業成長的新途徑。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專業知識,還可以提升專業能力。許多地理學科建設較好的學校都開發了校本課程,有自己的鄉土地理教材,讓抽象的自然地理無痕地滲透在鄉土區域的具體的地理現象中。
最后,尋求專業成長團隊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新形式。由于地理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和現實教育的復雜性,尋求廣泛支持,集思廣益形成專業成長團隊可以為專業成長找到新的生長點,并使之得以可持續發展下去。
當然,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一個終身過程,“一朝受教,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為專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專業成長之路是教師自覺發展之路,是教師自我完善之路。只要愿意為之付出汗水,定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 基于新課程的地理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的建構,《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5.
[2] 楊曉奇. 促進農村初中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江西教師網》.
[3] 齊敏、周世玲.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性思考,《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