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01:52: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癌癥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癌癥患者

癌癥住院患者情緒障礙調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癌癥住院患者的情緒變化。方法采用焦慮自評量表與抑郁自評量表對100例癌癥住院患者的情緒狀況進行評定。結果癌癥住院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和抑郁情況。結論在癌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重視其情緒的變化,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抗癌治療效果。

【關鍵詞】癌癥;抑郁情緒;焦慮情緒

癌癥患者的情緒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用藥的依從性、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研究發現癌癥患者的情緒障礙不會因癌癥病情的緩解而自動好轉[1]。癌癥患者的情緒障礙常以軀體形式表現,如頭痛、頭昏、心慌等,使醫生忽略了患者的情緒障礙。本調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2]對不同類型癌癥住院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了解癌癥患者的情緒障礙狀況。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00年1月~8月在云南省腫瘤醫院住院的100例癌癥患者為調查對象。入組標準:(1)初中以上文化;(2)既往無精神病史;(3)均為昆明地區居民。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8a~76a,平均(58.57±13.98)a;婚姻狀況:已婚88例,喪偶5例,離婚4例,未婚3例;職業:工人35例,農民30例,干部18例,個體13例,其他4例;診斷:直腸癌26例,肺癌18例,胃癌12例,肝癌12例,膀胱癌9例,膽囊癌5例,宮頸癌5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4例,腎癌2例,皮膚癌2例。

查看全文

癌癥患者心理護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調查癌癥患者的心理過程,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預及護理計劃。方法隨機調查67例各期癌癥患者。結果各期癌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明顯不同。結論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預及心理護理,有利于減輕心理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和心理恢復。

「關鍵詞」癌癥患者;心理護理

癌癥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癌癥的研究已從單純的生物模式轉換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筆者通過對67例癌癥患者的調查分析,闡述與癌癥相關的社會、心理因素以及心理護理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象為住院并被臨床確診的癌癥患者,共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齡26~72歲;平均(51.37±7.83)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7年;Ⅰ~Ⅱ期患者21例,Ⅲ~Ⅳ期患者46例。

1.2方法采用“焦慮情緒評定”[1]及“醫學應對問卷”(MCMQ)[2]兩種方式調查。

查看全文

癌癥患者家庭護理者信息特點論文

在西方國家有許多關于疾病不同階段癌癥患者信息需求的研究。包括癌癥患者對疾病的治療、預后以及應對生理及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但很少有對患者家庭護理者的信息需求的研究。家庭護理者往往比患者更早知道癌癥的診斷、治療計劃和預后,經過商量后決定是否告訴患者,而醫生一般能接受他們的意見。在日本這種情況是十分普遍的。此外,日本的醫療體制使患者的住院時間相對較長(平均住院天數為40d),因此,其家庭護理者在長時間的住院期間需要從醫療專業人士那里獲得大量的信息。有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的家屬中有75%存在焦慮,提供適當的信息可能降低其焦慮水平并能給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提供良好的信息能提高癌癥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研究目的在于評估日本近期確診癌癥患者的家庭護理者對有關疾病和護理的信息需求的內容及其特點。

方法1.研究對象:本研究自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調查對象選自日本兩家綜合醫院的近期確診的癌癥患者的家屬。患者在兩家醫院的平均住院時間及回答問題的真實性無顯著差異。家庭護理者界定標準是:(1)患者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屬;(2)給患者提供主要照護的家人;(3)被照護患者確診患腫瘤不超過12個月。2.步驟:研究人員向家庭護理者解釋研究的目的、意義。對愿意參加研究者研究人員與其預約在醫院或在家中進行面對面交談,以口頭和書面方式回答相關問題。3.資料收集: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家庭護理者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職業、與患者關系及其他情況)和疾病狀況變量(診斷時間、患者是否知道診斷、患癌部位、患者的治療和疼痛情況)。第二部分是患者家屬所需的信息,包括6個分類:①疾病;②治療;③預后;④患者日常護理;⑤患者心理護理;⑥家庭護理。用Likert等級表測量家屬對各類信息的需求程度(1=幾乎沒有、2=有一點、3=有許多、4=幾乎全部)。4.資料統計分析:每個分類項目內部比較應用χ2檢驗或Wileoxon兩樣本t檢驗,6個分類項目需求信息用Logist回歸分析,所有的資料分析應用SAS統計軟件完成。

結果研究中110位研究對象中有44人拒絕。66位完成調查(回答率60%),他們在性別、年齡、與患者關系以及診斷時間、治療等特征參加者與未參加者之間無差異。1.信息需求:在66位參加研究者中大多數信息需求與疾病和治療有關,2/3的人需要預后相關的信息。有近1/2的家庭護理者想了解有關患者生活護理的信息(如何使有癥狀患者更舒適如疼痛處理等),有1/3要知道如何做好心理護理(如何減輕患者在知道診斷后的心理壓力,如患者知道診斷后的焦慮等)和家庭照顧(如何對患者確診后給家庭成員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問題。2.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在單因素分析中,除外疾病分類,發現人口學特征與信息需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在現行分類中年齡(t=-3.78,df=64,P=0.0043)和教育水平<12年與≥12年之間(P=0.043)為相關因素。在疾病預后中,教育水平(χ2=5.95,df=1,P=0.015)與是否手術(P=0.095)是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在患者生活護理中,患者是否有疼痛(χ2=5.34,df=1,P=0.021)、家庭護理者與患者的親密程度(χ2=2.76,df=1,P=0.096)、患者是否知道診斷(χ2=2.94,df=1,P=0.086)是有明顯差異的變量。在心理護理一項中,患者是否被告知診斷(P=0.038)和是否有疼痛(P=0.006)是具有統計意義因素。在家庭護理一項中,存在和缺少家庭其它人員的防護(χ2=10.14,df=1,P=0.001)和患者是否有疼痛(P=0.057)是顯著差異的因素。此外在每個信息分類與人口學一般狀況之間沒有發現明顯的相關關系。Logist回歸分析探討信息需求在6項分類間關系見表1。

討論1.大多數日本新近確診癌癥患者家庭護理者信息需求是與疾病相關的。這和西方國家的調查結果相似。研究表明年輕的家屬想了解有關患者的治療信息。而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護理者則更多的想了解患者的預后。盡管研究中沒有找到家庭護理者與信息需求之間的特殊關系。但在西方國家的一些研究中表明受過高等教育和年輕的患者往往也對治療和預后的信息需求較多。

以便幫助做出醫療決定。2.不到一半的家庭護理者想了解與照顧有關的信息。如何解決患者的生理問題、心理壓力以及家屬自己的生理、心理問題。研究表明新確診癌癥患者家庭對獲得心理支持信息的要求遠遠超過對疾病知識的需求。3.所有的與照顧有關的信息需求都與疼痛有關。研究表明,患者的問題和需求首先被家屬發現,患者的疼痛會給患者和家屬都帶來嚴重的負擔,因此提供有關信息會減輕患者和家屬的負擔。4.本研究還表明女性家庭護理者對疾病照護上的信息需求多于男性。與西方國家不一樣,在日本婦女往往成為疾病照顧中的主要角色。因此在這種傳統和文化的背景下,應對女性家屬多給一些有關疾病照護方面的信息。5.在日本知道診斷的患者的心理問題要遠遠高于不知道診斷的。應對那些知道診斷的患者和家庭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6.癌癥的診斷會引起家庭危機和家庭生活的改變,對于沒有其他家庭成員的,特別是對只有一個家屬的,應給予更多家庭照顧信息。

7.研究因方法單一和樣本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盡管本研究不能說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但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夠在醫療工作者給患者提供信息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查看全文

癌癥患者個性化心理護理論文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間收治的50例膀胱移行細胞癌患者(均行TURBT治療和術后常規比柔吡星灌注治療;均于術后得到病理證實)。所有患者對自身疾病完全知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實驗組進行個性化護理,而對照組只進行常規護理。

1.2方法

1.2.1個性化心理護理通過觀察、交談以及客觀評定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評估,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會特點,按不同年齡、不同血型、不同治療手段、癌癥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障礙、不同情緒狀態等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模式。

1.2.2依從性評價:由主管醫生、主管護師及護師對患者治療過程的依從性進行評價。具體分為:優(完全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配合各項護理措施);良(部分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大部分治療計劃,不定時治療,對護理措施部分配合);差(偶爾或病情加重時治療,對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不理解,對護理措施不配合)

1.2.3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應用2-independentSamplesTests進行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認為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

乳腺癌患者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癌癥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難治性疾病,癌癥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的情緒異常對預后影響極大,抑郁狀態可加重治療的副作用,也能促進癌癥的復發、轉移、惡化等,還會降低生活質量以及導致就診次數增加、住院時間延長、治療依從性差及增加醫療費用等[1]。不同性別、不同部位癌癥患者的抑郁狀態不同,大量研究已確定,在性別上,女性抑郁多于男性,在部位上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程度最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的內分泌失調,因手術導致體型改變,主動壓抑情緒。本科相繼收治了4例乳腺癌患者由于采取了切實可行的護理對策,患者不但在較短時間內出院而且出院時身心狀態良好。

關鍵詞:癌癥

1病例資料

例1,患者,女,50歲,工人。發現左乳腫塊8年余,2006年11月1日在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左乳癌癥改良根治術,冰凍病理報告:左乳腺浸潤性癌癥,術后予以抗感染,支持補液治療,后經5次化療,過程順利,于2007年4月25日出院。例2,患者,女,69歲,退休公務員。體檢發現右乳腫塊10余天,2006年6月20日在全麻下行右乳癌癥改良根治術,冰凍病理報告:右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癥,術后常規抗感染,支持補液治療,于2006年7月20日出院。例3,患者,女,70歲,大學教授。2006年3月體檢發現雙乳腫塊,5月19日行左乳區段切除+右乳癌癥改良根治術,病理報告結果:右乳導管內癌癥伴灶性早期浸潤,左乳導管內乳頭狀瘤,曾于5月29日、6月27日二次化療,入本科為第三次化療。例4,患者,女,58歲,農民。體檢發現左乳腫塊,2006年4月16日行左乳癌癥改良根治術,病理報告:左乳腺浸潤性癌癥,術后抗感染支持,補液治療于5月22日出院。

2護理對策

2.1有效的溝通理解式的交談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由于手術后突然間的體型改變,對患者是一種很大的打擊,無論年邁或年少,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會更注重自己的外形,醫護人員理應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充分體諒患者充滿同情與愛心,并運用典型的病例、有關的宣傳資料等介紹癌癥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癌癥的治療與護理等,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認識到相當一部分癌癥通過積極的治療后是可以緩解的,尤其乳腺癌癥其生存期會更長,從而減少患者的心理疾患和癌癥治療中的某些副作用。

查看全文

乳腺癌患者心理護理對策論文

1病例資料

例1,患者,女,50歲,工人。發現左乳腫塊8年余,2006年11月1日在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左乳癌癥改良根治術,冰凍病理報告:左乳腺浸潤性癌癥,術后予以抗感染,支持補液治療,后經5次化療,過程順利,于2007年4月25日出院。例2,患者,女,69歲,退休公務員。體檢發現右乳腫塊10余天,2006年6月20日在全麻下行右乳癌癥改良根治術,冰凍病理報告:右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癥,術后常規抗感染,支持補液治療,于2006年7月20日出院。例3,患者,女,70歲,大學教授。2006年3月體檢發現雙乳腫塊,5月19日行左乳區段切除+右乳癌癥改良根治術,病理報告結果:右乳導管內癌癥伴灶性早期浸潤,左乳導管內乳頭狀瘤,曾于5月29日、6月27日二次化療,入本科為第三次化療。例4,患者,女,58歲,農民。體檢發現左乳腫塊,2006年4月16日行左乳癌癥改良根治術,病理報告:左乳腺浸潤性癌癥,術后抗感染支持,補液治療于5月22日出院。

2護理對策

2.1有效的溝通理解式的交談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由于手術后突然間的體型改變,對患者是一種很大的打擊,無論年邁或年少,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會更注重自己的外形,醫護人員理應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充分體諒患者充滿同情與愛心,并運用典型的病例、有關的宣傳資料等介紹癌癥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癌癥的治療與護理等,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認識到相當一部分癌癥通過積極的治療后是可以緩解的,尤其乳腺癌癥其生存期會更長,從而減少患者的心理疾患和癌癥治療中的某些副作用。

2.2心理治療患者抑郁狀態的治療要以心理治療為基礎,以增強心理素質和信心。音樂療法在腫瘤臨床是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它能夠優化患者心理狀態,激發心理情感反應,增強免疫功能,達到保健和治療的作用,音樂還是一項分散注意力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2],愉快的音樂可使人的大腦血流量增加,從而改變抑郁患者的情緒狀態,達到很好的心理治療效果,這是一種操作簡單,患者樂意接受、結果令人滿意,見效快捷的方法。

2.3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是緩解癌癥患者抑郁狀態的基礎,但抑郁程度嚴重則需要配合藥物的治療,有效的抗抑郁藥物,可治療其所伴發的抑郁、焦慮情緒,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整體治療可起到積極作用。

查看全文

癌癥心理護理論文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間收治的50例膀胱移行細胞癌患者(均行TURBT治療和術后常規比柔吡星灌注治療;均于術后得到病理證實)。所有患者對自身疾病完全知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實驗組進行個性化護理,而對照組只進行常規護理。

1.2方法

1.2.1個性化心理護理通過觀察、交談以及客觀評定法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評估,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會特點,按不同年齡、不同血型、不同治療手段、癌癥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障礙、不同情緒狀態等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模式。

1.2.2依從性評價:由主管醫生、主管護師及護師對患者治療過程的依從性進行評價。具體分為:優(完全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配合各項護理措施);良(部分接受醫生制訂的治療方案、劑量,完成大部分治療計劃,不定時治療,對護理措施部分配合);差(偶爾或病情加重時治療,對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不理解,對護理措施不配合)

1.2.3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應用2-independentSamplesTests進行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認為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

晚期癌癥心理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晚期癌癥;心理;護理

[摘要]晚期癌癥雖然身體極度衰弱但多數患者神志清醒,心理狀態復雜多變,患者同時要忍受軀體及心理上的雙重折磨。本文根據晚期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從6個方面,即在明確診斷前要對患者進行心理保護;消除患者的精神創傷,勇于接受治療;取得患者的信任,維護患者的尊嚴;緩解患者的痛苦,協助患者解決身體需要;要引導患者正確對待死亡;重視對晚期癌癥患者家屬的關懷,簡要闡述了心理護理的目的和方法,如何讓患者以客觀平靜的心情接受現實,正確對待現實,消除不良情緒,建立正確的死亡觀。護士要用自己的行動感化家屬,使人間充滿溫情,使逝者死而無憾,安祥地走向人生旅途的終點。

[關鍵詞]晚期癌癥;心理;護理

晚期癌癥患者在死亡之前仍有一段時間的彌留期,常由于病情的折磨,身體極度虛弱,心理狀態復雜多變,有時渴望生存,有時嫉妒他人,有時沉默寡言、精神抑郁,有時對生活失去信心,拒絕治療,有時則任憑命運的擺布,患者既要忍受著身體上的煎熬,還要忍受著即將與親人永別的痛苦。其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情緒常常加重病情惡化。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充分了解,隨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有效地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延緩死亡和減輕死亡時的痛苦,使他們能舒適、安祥地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光。我們對晚期癌癥患者進行了必要的心理護理,其措施如下。

1在明確診斷時要對患者進行心理保護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知識的普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癌癥是可怕的。尤其是晚期癌癥,往往充滿恐懼,患者在接受診斷的過程中常常有焦慮心情,此時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進行心理保護。心理保護就是在診斷已經明確,但患者尚無充分的精神準備時,護士給患者一個心理上的緩沖機會,以避免出現過于強烈的心理反應,而不是長期向患者隱瞞病情。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有的放矢的做工作,用不同的方式及模糊的概念為患者接受診斷奠定心理基礎。要傾聽患者的心聲,從經常的交談中,建立起患者對護士的信賴關系。選擇恰當的時機把真實的病情告訴患者。一般患者的愿望是盡早知道病情,因為醫生、護士及家屬的談話和表情常已暗示預后不良,患者已有疑慮,及早告訴患者,患者可爭取時間,處理自己想辦的事情。對如何向患者說明病情,全病房的工作人員應互相合作口徑一致,使患者和家屬都能放心。一旦公開誠懇地告訴患者他的病情,在患者床旁不宜耳語,要讓患者知道的事情一定要說清楚。

查看全文

中年癌癥病患心理護理措施論文

【關鍵詞】中年人;癌;病人;心理過程;護理

【摘要】據文獻報道,約有56.57%的癌癥病人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一旦被確診癌癥后,往往與死亡聯系在一起,造成心理壓力沉重。為探討中年癌癥患者的心理特征,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我們通過實施護理干預治療,使患者的心理狀況得到有效緩解或消除。現將我們的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來自我科2005年1月~2006年3月收治的86例中年癌癥患者,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齡35~55歲,平均43歲。鼻咽癌37例,其中9例合并有轉移癌;食管癌12例,肺癌3例,惡性淋巴瘤3例,宮頸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腫瘤8例。

1.2調查方法病人入院時經過評估后,采用SCL-90測評表,在進行護理干預前后各測評1次,前后共發放調查表86份,由專人負責回收,回收率為100%。

二、心理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腫瘤患者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2019年12月,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發生,并迅速向全國蔓延。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打破了很多患者原有的治療計劃,患者健康教育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在這樣的特殊形勢下,應提倡減少外出、避免人群聚集,縮短患者在院停留時間,因此如何做好腫瘤患者的健康教育成為了一個緊迫的問題。針對病毒肺炎對腫瘤患者的影響,腫瘤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及重要性,疫情期間如何針對腫瘤患者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做好健康教育等問題,本文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希望能夠引發腫瘤健康教育工作者對病毒肺炎疫情下如何實施腫瘤患者健康教育的思考,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保證腫瘤患者健康教育的科學性、連貫性。

【關鍵詞】病毒肺炎;腫瘤患者;健康教育管理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病毒性肺炎疫情。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將導致肺炎疫情的病毒正式命名為“2019病毒”[1]。因其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疫情逐漸蔓延至國內多個省市。病毒肺炎(以下簡稱肺炎)的流行引起了我國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并于2月18日頒布《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2]。雖然所有人群對病毒普遍易感,但老年人以及合并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受影響更重。腫瘤患者年齡普遍稍大,且本身免疫力較低,抗感染能力較弱,尤其在接受放化療過程中的患者,更可能進一步損傷身體免疫力[3]。因此腫瘤患者這一特殊群體更是感染肺炎的高危人群,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腫瘤患者的心理焦慮。另外為避免人群聚集性傳播,大多數醫院均采取了提前網上預約掛號、縮減非發熱患者的收治量等措施,對腫瘤患者就診治療也帶來諸多不便。在這個大環境下,如何做好腫瘤患者健康教育服務,提升腫瘤健康管理水平更顯重要。本文結合腫瘤患者特點及公共衛生安全因素就現有疫情形勢下如何對腫瘤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管理做出討論。

1肺炎對腫瘤患者的危害

1.1對身體的影響。肺炎雖然人群普遍易感,但對于腫瘤患者來說可能更加易感。研究顯示肺炎重癥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2歲,達到復合終點(入住重病監護房、使用人工呼吸機或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3歲。而2014年數據顯示我國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3.59歲,正好處于這個年齡階段[4.5]。隨著年齡增加,機體免疫力也不斷下降,老年人多系統機能下降的特點導致病情錯綜復雜,多種疾病相互影響,治療難度大大增加。合并腫瘤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肺炎、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甚至危及生命。另一項研究顯示,60歲及以上患者病死率明顯高于60歲以下患者,且合并癥明顯增多。尤其是在發病期間淋巴細胞絕對值逐漸減少者,預后更差[6]。另外,惡性腫瘤的進展速度也是腫瘤病人尤其關注的問題。在肺炎疫情之下,對人員流動性的管控以及醫院縮減患者收治的措施將導致部分患者治療延遲。隨著病情的進展,腫瘤的發展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無疑會使疾病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處理。有研究顯示,早期胃癌從Ⅰ期發展到Ⅱ期需要約34個月,而從Ⅲ期發展到Ⅳ期只需要1.8個月,而且對于Ⅱ、Ⅲ期患者需要在3個月以內手術才可能是安全的[7]。這也是需要醫患雙方都要面對和理解的問題。1.2對心理的影響。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威脅社會民眾的身體健康,無疑會使大家緊張焦慮,腫瘤患者作為特殊易感人群更是如此。心理學研究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可引發個體產生相應的群體心理應激反應,比如焦慮、緊張、煩躁、悲傷、恐懼等情緒問題,內感性不適、病理性錯覺等認知癥狀以及納差、惡心、腹部不適等軀體癥狀[8]。本次疫情爆發受影響人群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對腫瘤患者的診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他們更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導和積極情緒的應對,以減輕疫情所導致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

2腫瘤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及重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