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稅收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22:52: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保險稅收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保險業稅收政策健全剖析論文
關鍵詞:保險業稅收政策稅負
摘要:近年來保險業的改革發展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要求盡快把《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若干意見》有關保險業稅收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對保險業稅收政策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深入分析現有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
一、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經營,全部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到2007年底,全國保險公司達到110家,總資產2.9萬億元,實現保費收入7000多億元,市場規模增長1500多倍。保險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逐步成為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為支持投資、擴大消費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為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創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以來,國家對保險業采取了免稅扶植的政策。但從1983年開始,國家對保險業實行高稅負的政策。1983年財稅體制改革后,逐步確立了國家對保險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的保險稅制。同時,征收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總體看,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調整整體上延續了逐步規范、合理化的演化路徑,稅種、稅目不斷得到優化,總體稅負有所下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保險業稅收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保險業稅收政策探究論文
一、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演化路徑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稅收政策是政府干預經濟最直接、最明顯的經濟杠桿。而稅收政策對保險業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它直接關系到保費的列支和保險金的給付,關系到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益,并直接影響保險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
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以來,國家對保險業采取了免稅扶植的政策。但從1983年開始,國家對保險業實行高稅賦的政策。1983年財稅體制改革后,逐步確立了國家對保險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的保險稅制。同時,征收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這些變化可歸納為表1:
總體看,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調整整體上延續了逐步規范、合理化的演化路徑,稅種、稅目不斷得到優化,總體稅賦有所下降。但隨著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和加入WTO,保險業稅收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營業稅稅率和印花稅稅率偏高,造成嚴重的稅收楔形。相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一般稅率在4%以下,我國營業稅率雖然為5%,但仍然屬于較高水平。同樣,印花稅率也較高。財產保險合同與倉儲保管合同、財產租賃合同適用1%o的印花稅率,比其他合同所適用的0.05%o、0.3%o等稅率要高,僅次于證券交易適用的2%o的印花稅率。在這種情況下,稅負過高,一方面不利于保險公司進行有效保險產品的供給和產品創新;另一方面,稅負過高,保險公司將稅負轉嫁給消費者,導致保險產品價格上升,減少產品需求,降低社會福利。
完善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談論
摘要:近年來保險業的改革發展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要求盡快把《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若干意見》有關保險業稅收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對保險業稅收政策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深入分析現有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
關鍵詞:保險業稅收政策稅負
1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經營,全部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到2007年底,全國保險公司達到110家,總資產2.9萬億元,實現保費收入7000多億元,市場規模增長1500多倍。保險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逐步成為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為支持投資、擴大消費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為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創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以來,國家對保險業采取了免稅扶植的政策。但從1983年開始,國家對保險業實行高稅負的政策。1983年財稅體制改革后,逐步確立了國家對保險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的保險稅制。同時,征收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總體看,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調整整體上延續了逐步規范、合理化的演化路徑,稅種、稅目不斷得到優化,總體稅負有所下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保險業稅收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2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保險稅收政策制度創新研究論文
一、改進征稅方式,嚴打偷稅漏稅,為有利于保險業發展的保險稅制改革創造條件
改進征稅方式,嚴打偷稅漏稅,才能有效地解決保險業的高稅賦和偷逃稅并存的問題,減輕保險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稅收負擔,凈化市場秩序,為有利于保險業發展的保險稅制改革創造條件,促進保險業的發展。除免稅部分外,原則上應以毛保費作為營業稅應稅保費,對儲金返還和手續費、經紀費及退費,由保險公司代繳相關稅賦;否則一經查實,由保險公司加倍代繳相關稅賦。
2、調整保險稅收結構,發揮保險稅收的杠桿作用
由于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能大幅對保險業減稅。事實上,靠減免稅提高保險業的償付能力是不可行的,比如壽險和長期健康險是免稅的,而壽險業的償付能力不足是有目共睹的,這種償付能力的不足是保險業經營中的問題,也是保險業金融功能能不能有效發揮的金融制度安排產生的問題。為了使保險業的稅收穩步增長,保險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稅源的培育至關重要,為此必須進行保險業的稅收結構調整,發揮保險業的稅收杠桿作用。
1.調整所得稅和營業稅稅基
在所得稅稅基方面,對各種準備金應制定合理的提取標準并嚴格執行,尤其是對保險保障基金、巨災風險和長尾巴業務、財務再保險和非比例再保險及今后會發展的再保險證券化業務準備金的提取,這樣既有利于不同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又可防止殺雞取卵,增加保險業的稅收負擔;對于營業稅稅基,至少應扣除已決賠款部分中的自留部分。
如何優化商業養老保險稅收政策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為補充,以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為提升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根據《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0》,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三大支柱”養老保障資金依次占比約為73.4%、25.5%、1.1%。對比美國“三大支柱”養老保障資金依次占比,分別為10.8%、55.1%、34.1%(截至2019年年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失衡現象十分突出,“第三支柱”養老保障嚴重缺位。
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發展現狀及稅收政策
一、發展現狀
所謂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當個人所繳納的商業養老保險保費在一定金額之內時,可以在稅前工資中扣除,退休后領取保險金時再補繳個人所得稅。2018年5月31日,根據《稅延養老保險管理暫行辦法》,銀保監會對當期申請開展個稅遞延養老保險業務的所有商業保險公司進行了全面審查,率先批準了12家保險公司開展個稅遞延養老保險試點經營。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19家公司出單,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0億元,參保人數4.76萬人。從政策試點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參與人數還是整體規模都比較低,并沒有達到政策出臺之前的預期效果。發展態勢不樂觀,實施推廣進程緩慢,覆蓋面窄,群眾參保意愿不強烈。雖然試點效果不盡如人意,但是為期一年的試點工作為我國之后繼續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持續深入發展我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和不斷充實我國養老體系“第三支柱”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稅收政策
我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采取了EET模式的稅收優惠政策,即個人在養老金繳費環節和養老金投資取得收益環節免稅,在養老保險金領取環節根據參保人的實際養老金收入進行征稅。試點地區的具體稅收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納稅人購買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時,根據當期收入的一定數額作為稅前扣除限額,直接有效地減輕了個人當期稅負。凡取得工資薪金所得、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購買稅延養老保險的保費,按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收入的6%和1000元的較低者準予稅前扣除。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主、合伙企業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經營者,其繳納的保費準予在申報扣除當年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限額據實扣除,扣除限額按照不超過當年應稅收入的6%和12000元孰低辦法確定。二是養老金投資環節,投資收益在繳費期間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三是養老保險金領取環節,可以享受減免稅優惠。對個人達到規定條件時領取的養老金收入,其中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剩余25%部分予以免稅。
保險稅收政策相關制度研究論文
一、實行稅收政策的國民待遇和功能性的稅收政策,促進保險業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競爭性的經濟,只要是商業化保險公司,只要不同的市場主體的競爭優勢是通過競爭形成的,沒有行政壟斷的成分,那么對于不同規模、不同組織形式、不同資金來源的公司應總體上同等征稅,這也是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和功能化的保險產業政策的要求。目前市場上占寡頭地位的市場主體,如不是靠競爭獲得的這種地位,則應在一個合理的稅基上(如設定基本保費)加收特別附加稅,以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并有利于國家稅收的增長。如果說以前對外資的稅收優惠是為了配合對外開放的大形勢,那么在國家財政收入十分吃緊的情況下,考慮到外資進入中國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導向即我國的保險市場潛力很吸引人,現在完全沒必要對即將對中資公司構成較大壓力的外資公司在稅率、稅基、稅種、退稅和再投資免稅上予以種種優惠。
目前市場上有很高呼聲,要求對中小保險公司也像對外資公司那樣減免幾年稅收,甚至將減免的稅收轉充資本金或準備金而不分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法?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兩條:一是在國外盛行對中小公司的扶持,二是中國目前的保險公司經營區域的規定、對外資的優惠辦法、全國性的大公司具有的先天優勢和不完善的市場體系,都對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構成了極大的沖擊。其實靠稅收扶貧這種短期行為是不行的,重要的應是促進保險業形成良性的造血功能。如果對中小保險公司實行稅收優惠,那也只能在目前有地稅分享的營業稅中由當地財政解決,否則就是從原來對中小保險公司從機構設置上的限制等不公正的一端轉向對那些已享有這方面“實惠”的保險公司制造稅收上的不公平。改革的出發點應是在有利于保險業發展的基礎上對不公平現象根治,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
有人提出為防止市場壟斷而對資本額和利潤實行累進差別稅率,對大公司征收高稅,對小公司征收低稅,筆者認為不妥,因為這不利于培育國際集團,也有違資本的逐利性,也不利于公平競爭。對市場壟斷的防止,應通過包括市場份額的限制、反不正當競爭等內容的反壟斷法予以解決。
二、改進征稅方式,嚴打偷稅漏稅,為有利于保險業發展的保險稅制改革創造條件
改進征稅方式,嚴打偷稅漏稅,才能有效地解決保險業的高稅賦和偷逃稅并存的問題,減輕保險市場主體和消費者的稅收負擔,凈化市場秩序,為有利于保險業發展的保險稅制改革創造條件,促進保險業的發展。除免稅部分外,原則上應以毛保費作為營業稅應稅保費,對儲金返還和手續費、經紀費及退費,由保險公司代繳相關稅賦;否則一經查實,由保險公司加倍代繳相關稅賦。
中國現行保險稅收政策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關鍵詞:保險業稅收政策稅負
摘要:近年來保險業的改革發展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要求盡快把《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若干意見》有關保險業稅收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對保險業稅收政策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深入分析現有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
一、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經營,全部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到2007年底,全國保險公司達到110家,總資產2.9萬億元,實現保費收入7000多億元,市場規模增長1500多倍。保險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逐步成為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為支持投資、擴大消費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為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創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以來,國家對保險業采取了免稅扶植的政策。但從1983年開始,國家對保險業實行高稅負的政策。1983年財稅體制改革后,逐步確立了國家對保險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的保險稅制。同時,征收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總體看,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調整整體上延續了逐步規范、合理化的演化路徑,稅種、稅目不斷得到優化,總體稅負有所下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保險業稅收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保險政策影響分析論文
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可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這為保險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同時財政政策中的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又對保險政策產生直接的影響。
一、稅收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
稅收政策是國家財政為實現財政收入,調節經濟而制定的稅收行為規范。稅收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體現在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政策上。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政策是指國家對保險的稅率、稅種以及稅收分配等設定行為規范,以實現稅收征收和合理的分配。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政策是否合理和完善,關系著保險政策的實現以及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長期以來對保險實行的是嚴格的稅收政策,并且稅收制度不盡合理和完善。
1.長期的高稅率和不合理的保險調節稅的設置(1994年以后取消調節稅),削弱了保險公司的積累能力。保險公積金是按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稅率的高低、稅種的多寡對稅后利潤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較高的稅率和不合理的調節稅的設置必然減少保險公司的稅后利潤,保險公積金的積累也就自然減少。由于保險公積金是保險償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這有礙培育保險市場主體,穩定保險市場的保險政策目標的實現。
2.不公平的所得稅率政策,破壞了保險市場秩序的重要基礎——公平競爭。1997年以前,原中保集團公司的所得稅率高于國內其他股份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的所得稅率一直低于內資保險公司。這種不公平的所得稅率政策導致保險市場各競爭主體競爭起點的懸殊。競爭的不公平影響了建立規范有序的保險市場的保險政策目標的實現。
財政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分析
財政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分析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可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這為保險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同時財政政策中的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又對保險政策產生直接的影響。
一、稅收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
稅收政策是國家財政為實現財政收入,調節經濟而制定的稅收行為規范。稅收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體現在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政策上。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政策是指國家對保險的稅率、稅種以及稅收分配等設定行為規范,以實現稅收征收和合理的分配。國家對保險業的稅收政策是否合理和完善,關系著保險政策的實現以及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長期以來對保險實行的是嚴格的稅收政策,并且稅收制度不盡合理和完善。
1.長期的高稅率和不合理的保險調節稅的設置(1994年以后取消調節稅),削弱了保險公司的積累能力。保險公積金是按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稅率的高低、稅種的多寡對稅后利潤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較高的稅率和不合理的調節稅的設置必然減少保險公司的稅后利潤,保險公積金的積累也就自然減少。由于保險公積金是保險償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這有礙培育保險市場主體,穩定保險市場的保險政策目標的實現。
2.不公平的所得稅率政策,破壞了保險市場秩序的重要基礎——公平競爭。1997年以前,原中保集團公司的所得稅率高于國內其他股份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的所得稅率一直低于內資保險公司。這種不公平的所得稅率政策導致保險市場各競爭主體競爭起點的懸殊。競爭的不公平影響了建立規范有序的保險市場的保險政策目標的實現。
完善保險稅收體系提高保險改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現狀;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完善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建議措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經營、保險業稅負偏重、作為保險業兩大主體稅種的營業稅,是以營業額全額為計稅依據進行征稅、不利于保險公司進行有效保險產品的供給和產品創新、現行保險業稅收政策不完善、稅收政策不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要求、稅收政策不適應新所得稅法的要求、部分稅收政策不適應保險行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降低保險業稅負水平、完善保險業稅收政策的具體措施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近年來保險業的改革發展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要求盡快把《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若干意見》有關保險業稅收政策落到實處。通過對保險業稅收政策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深入分析現有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
論文關鍵詞:保險業稅收政策稅負
1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經營,全部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到2007年底,全國保險公司達到110家,總資產2.9萬億元,實現保費收入7000多億元,市場規模增長1500多倍。保險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逐步成為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為支持投資、擴大消費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為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為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創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以來,國家對保險業采取了免稅扶植的政策。但從1983年開始,國家對保險業實行高稅負的政策。1983年財稅體制改革后,逐步確立了國家對保險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的保險稅制。同時,征收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總體看,我國保險業稅收政策的調整整體上延續了逐步規范、合理化的演化路徑,稅種、稅目不斷得到優化,總體稅負有所下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保險業稅收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保險業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