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3:36: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邊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邊城設計教案
設計指導思想
處于“慢慢走,欣賞啊”這個專題中的《邊城》(節選)是一篇散發著魅力的小說。這篇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歷程中的一小段。專題名提示著讀者要慢慢欣賞,欣賞什么?小說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波瀾曲折的情節,要欣賞的是作者想展示給讀者的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
在設計教學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說環境描寫的細致體會便成為把握的重點。在解讀《邊城》時,我們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環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都是怎么展現的,他們處的環境是怎樣的,環境的設置為人物性格的展現起什么作用,那樣的環境、那樣的人物又與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怎樣的聯系,這些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側重的體現出來。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體驗小說的環境美又成為重中之重。都說環境是為人物服務的,在這篇小說中,人物又何嘗不是為環境服務呢?這可以在教學中點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文本,了解故事情節,學生能嘗試鑒賞淳樸的人情,體會人物之美。
2.結合對文本后面鏈接的學習資料的研讀,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以達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題的目的。
邊城讀后心得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哥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一個勤勞、善良,一個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為什么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告終?我一次又一次地不愿相信,可是小說結尾依舊是那樣——“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這樣,我們不禁為翠翠的命運擔憂,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既反映了湘西淳樸善良的人們身上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們在“自然”、“人事”的偶然變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哀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對個人命運悲劇和民族品性墮落的隱痛。公務員之家
雖然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讓我傷心,但是小說還有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個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時愛上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但是他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手足之情。后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幸福,二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翻開《邊城》,那樣的場景再一次浮現:茶峒,小河,河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河邊的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讀邊城體會感言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于一九三0年,正處于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蕩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里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里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斗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翠翠一家,眼看著翠翠一天天長大,看著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后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渦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注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后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么遙遠,在那呼喚著我們…。
名著讀后感:邊城讀后感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作者沈從文為我們提供的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是,《邊城》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這篇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戲曲般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短短的小說,誰會想到,吸引人的并不是它給人的美感或來自故事的離奇和情節的緊張。而是來自一種流動的旋律、優美的意境和彌漫的情愫。
然而,正是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使《邊城》獲得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時,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輕快的比喻,盡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諧的關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溫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里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夢般的優美意境。
而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翠翠愛情的悲劇,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于是,無意間揭示了一個深遂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
倉促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作者大約不忍將這一悲慘的命運強壓在她稚嫩的雙肩,所以,在不確定中,給了一個不能兌現、卻也聊以給人一點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讀小說邊城個人心得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并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里,才結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后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說,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修訂的,后來又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說,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著,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說,改革開放后,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說內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于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后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現在都已不復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一個老船夫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于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說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讓你心潮澎湃,因為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著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著涼風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閱讀便成為欣賞。小說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說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么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說是為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財的機會。也許,小說也并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說了,只是把這么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并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于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省際周邊城市商貿發展思索
省際邊緣區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省級行政區域在交接處所構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間,它在地理區位、資源條件、文化背景、產業結構、發展階段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同質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邊界因素的影響,邊緣區一般具有對基礎設施、經濟要素、產業擴張和市場等的“切變”作用,從而這些地區產生“邊界效應”。從發展特征講,省際交界地帶一般具有經濟的不發達共性和相對差異性等特征。關于邊緣城市的發展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服務業作為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其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商貿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對城市的發展作用日趨明顯,而關于邊緣城市的商貿業發展研究卻甚少。徐州地處江蘇省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遠離省會,是典型的省際邊緣城市。徐州商貿業發展研究對省際邊緣城市商貿業發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徐州商貿業發展概況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由于遠離省會城市,商貿業受省會城市輻射作用較小。本文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聯系較強的淮海經濟區為研究區域,來研究徐州的商貿業發展。
(一)淮海經濟區概況
淮海經濟區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國最早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它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臍部,由蘇魯豫皖4省接壤地區的20個市組成。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在自然資源、發展歷史、經濟水平及文化習慣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相似性,產業聯系較強,分析徐州商貿業在淮海經濟區內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實現對徐州商貿業發展的較為準確的定位。
徐州是江蘇省要建設的四個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時又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和國家主要樞紐城市。徐州商貿業的發展更是領先于周邊縣市,特別是近年來徐州發展大交通、大商貿、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貿業的發展充滿活力,已成為區域商貿中心。但是,商貿業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由于缺乏合理的整體規劃,新的商貿業網點層出不窮,業態分布不合理,許多商貿業網點盲目求大、升級,形成惡性競爭,商貿業布局與城市總體發展不一致等,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了商貿業自身的發展,對整個城市的資源也造成極大的浪費,影響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高級中學開學典禮講話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同學們、同志們:
金秋九月,我們迎來了邊城高級中學開學盛典!
××*山歡水笑慶祝邊城高級中學開學盛典!
××*教育界驕傲自豪地慶祝邊城高級中學開學盛典!
××*人民萬分滿意地慶祝邊城高級中學開學盛典!
這是一個歷史的好日子,燦爛的日子,光輝的日子!
沈從文小說中鄉情賞析論文
內容摘要:
“情愫”,也作“情素”;愫:真實的情意,誠意;“情愫”本意,就是真情實意。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通過記寫“湘西世界”自然優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來展現本意。本文將從“人情美”、“風俗美”和“寫作動因”三個部分作闡釋,分析作家從作品到理論構建的如詩如畫、恬靜淡遠、風格獨具的“湘西世界”,和獨特的功利原則與美學觀的顯現,以及構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動因,進而展現作者對湘西人民命運的關注,對故鄉發展的關切,體現作家創作的理性精神與文化情懷,反映作家對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關鍵詞:《邊城》故鄉情愫人情美風俗美
前言
《邊城》是沈從文最具影響的代表作,創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最初在天津《國聞周報》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十六期上連載,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書店出版了單行本,在作者本人的《選集》和《文集》中都曾被編選過。這部作品先后被翻譯為多種外文流傳世界,曾有“震動中外文壇”之譽。《邊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兄弟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翠翠雖然對二人都有好感,內心卻深愛著儺送。天保因為自己的愛得不到理會,在痛苦煩悶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難。哀傷悲痛的儺送一時無心耽戀愛情,又與家里為婚事發生摩擦,隨后也隨船出走下桃源,不知歸期。在一個暴風雨之夜,經不起打擊的老船夫溘然長逝,留下孤獨的翠翠,懷著對祖父傷悼和對情人思念的雙重感情繼續守著渡口,而儺送卻不知何時歸來,也許明天,也許永遠都不回來。
縱觀《邊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們不難看出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也是他創作的起點和歸宿。小說《邊城》無論從獨特的藝術風格,還是它所表現的故鄉美景,即人情美和風俗美,這無疑是沈從文謳歌與贊美故鄉的代表作。同時,他用柔美的筆墨、深沉的感情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縛的原始古樸的湘西,謳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現出一種倫理的善與道德的美,與都市紳士階層的道德淪喪形成鮮明對照,除了帶有30年代民主主義作家的共同傾向外,還以“鄉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謬。《邊城》中所描寫的“美”,即是故鄉的“人情美”和“風俗美”,作家不僅著筆于神秘綺麗的自然風光,更蘊含于人身上,是作者對故鄉揮之不去的深深依戀的集中表現。
高中語文問題式教學實踐策略探析
摘要:問題式教學是應用極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文章以高中課文《邊城》的教學為例,介紹了問題式教學的廣義概念、學科概念以及它與提問式教學的區別,分析了問題式教學具備的角色顛覆性、學習前瞻性和效果層次性等特點,并從教學設計、課堂討論、點撥引導、問題導向四個方面對問題式教學在高中語文的實踐過程進行闡述。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角色顛覆;教學設計;問題導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1]其中的關鍵要求就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問題式教學有助于這種關鍵能力的培養。
一、問題式教學的概念
問題式教學是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馬丘什金、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種發展性教學理論和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問題情境,認為教學的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并提出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系列方法,這種教學思維方式在各大學科的運用都很廣泛,影響深遠。[2]具體到語文這一學科,問題式教學是構建一種圍繞問題為核心的師生共同探討的互動式課堂模式,教師通過教學目標設置具體的問題為橋梁,通過問題的提出、情境的融入、討論的形成、問題的解答這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培養激發學生自學和表達的能力,化繁為簡,提升學習效率,促進教學相長。問題式教學并不等于提問式教學。從教學成效的豐富性、實用性進行分析,這兩者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區別明顯。問題式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是引導整個課堂按照既定的設計展開發散性思維的情境融入,可以是教師發問,也可以是學生提問,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容易讓主動參與思考的學生形成長時記憶;而提問式教學是一種課堂手段,是照本宣科的具有參考答案的指向性問答,一般是由講授者提問學生回答,其目的是讓學生記住知識與答案。
二、問題式教學的特點
高中語文問題式教學實踐分析
摘要:問題式教學是應用極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文章以高中課文《邊城》的教學為例,介紹了問題式教學的廣義概念、學科概念以及它與提問式教學的區別,分析了問題式教學具備的角色顛覆性、學習前瞻性和效果層次性等特點,并從教學設計、課堂討論、點撥引導、問題導向四個方面對問題式教學在高中語文的實踐過程進行闡述。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角色顛覆;教學設計;問題導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1]其中的關鍵要求就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問題式教學有助于這種關鍵能力的培養。
一、問題式教學的概念
問題式教學是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馬丘什金、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種發展性教學理論和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問題情境,認為教學的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并提出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系列方法,這種教學思維方式在各大學科的運用都很廣泛,影響深遠。[2]具體到語文這一學科,問題式教學是構建一種圍繞問題為核心的師生共同探討的互動式課堂模式,教師通過教學目標設置具體的問題為橋梁,通過問題的提出、情境的融入、討論的形成、問題的解答這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培養激發學生自學和表達的能力,化繁為簡,提升學習效率,促進教學相長。問題式教學并不等于提問式教學。從教學成效的豐富性、實用性進行分析,這兩者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區別明顯。問題式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是引導整個課堂按照既定的設計展開發散性思維的情境融入,可以是教師發問,也可以是學生提問,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容易讓主動參與思考的學生形成長時記憶;而提問式教學是一種課堂手段,是照本宣科的具有參考答案的指向性問答,一般是由講授者提問學生回答,其目的是讓學生記住知識與答案。
二、問題式教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