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系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18:19: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不確定系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研究論文
摘要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是指在反應物和生成物相同的條件下,化學方程式的系數是不確定不唯一的。分析其原因,就是將兩個簡單的同時發生的或先后發生的化學方程
式乘以不同的系數后加合造成的。采取“一對一”的方法可解決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問題。
關鍵詞化學方程式探討
在化學學科領域,化學方程式很重要。所謂化學方程式就是用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來說明化學反應的始態和終態的式子。一個化學方程式就是對一個(或同時發生的幾個,或先后發生的幾個)化學反應本質的揭示。在一般情況下,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一定的質量比,或者一定的物質的量之比,或者一定的微粒數目之比等。也就是說,一定條件下,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生成物也滿足一定的比例。因此,表示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各反應物和各生成物總是按照一定的計量系數書寫,而且系數是確定的、唯一的,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很少出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時系數不確定、不唯一的情況,即反應物和生成物完全相同,但有許多或無數個不同系數的化學方程式。
下面是作者搜集和整理的幾個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探討。
1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舉例
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研究論文
摘要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是指在反應物和生成物相同的條件下,化學方程式的系數是不確定不唯一的。分析其原因,就是將兩個簡單的同時發生的或先后發生的化學方程
式乘以不同的系數后加合造成的。采取“一對一”的方法可解決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問題。
關鍵詞化學方程式探討
在化學學科領域,化學方程式很重要。所謂化學方程式就是用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來說明化學反應的始態和終態的式子。一個化學方程式就是對一個(或同時發生的幾個,或先后發生的幾個)化學反應本質的揭示。在一般情況下,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一定的質量比,或者一定的物質的量之比,或者一定的微粒數目之比等。也就是說,一定條件下,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生成物也滿足一定的比例。因此,表示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各反應物和各生成物總是按照一定的計量系數書寫,而且系數是確定的、唯一的,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很少出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時系數不確定、不唯一的情況,即反應物和生成物完全相同,但有許多或無數個不同系數的化學方程式。
下面是作者搜集和整理的幾個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探討。
1不確定系數化學方程式舉例
石化工程項目建設成本敏感性分析
1國際石化工程項目供應鏈總建設成本的敏感性分析
1.1國際石化工程項目的評價指標——供應鏈總建設成本
石化工程項目往往采購物資種類繁多,金額巨大,一般占項目總建設成本的50%~60%。多數國際石化工程項目實施全球采購,面臨物資來源地分散、質量標準要求高、國際物流難度大等困難,供應鏈成本控制面臨較大挑戰。在國際石化工程項目供應鏈中,從采購、運輸到現場施工、安裝等各個環節涉及不同的費用,并共同構成了供應鏈的總建設成本。一般項目的敏感性分析是以經濟指標作為敏感性分析的評價標準,本文以國際石化工程項目——乙烯裂解項目為例,綜合考慮包括建設物資相應的總采購費用、監造費用、庫存費用、運輸費用和出口退稅等主要費用,忽略了施工、安裝等一系列后期費用,把一種簡化的供應鏈總建設成本作為敏感性分析的評價指標。
1.2國際石化工程項目供應鏈中不確定性因素的選取
從上述供應鏈總建設成本計算公式可見,大部分環節的費用都與采購價格有關,使得采購價格成為首選的不確定性因素。在項目實際供應工作中多種因素可能導致采購價格的變化,如購銷雙方信息不對等、采購方式的選擇不當或價格約定不明確等,這種變化必然對供應鏈總建設成本產生影響。國際石化工程項目的全球采購中涉及大量的國際物流,運輸時間長,涉及范圍廣,這些因素使得國際物流中固定距離下的單位運費可能發生較大變化,屬于不確定因素。工程項目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建設,為了保證物資的及時供應,某些物資需要庫存處理。由于交貨期、運輸時間等條件可能改變,庫存時間是不確定的,為此選擇庫存時間作為一種不確定性因素進行研究。國際石化工程項目的全球采購涉及不同幣種的交易,匯率的變化直接對供應鏈總建設成本產生影響,屬于比較明顯的不確定性因素。綜上,共選取采購價格、單位運費、庫存時間和匯率4個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
1.3敏感性分析在國際石化工程項目供應鏈中的應用實例
巖土邊坡工程問題因素及應對策略
1引言
巖土邊坡工程涉及到土工結構、土體及周圍環境。無論是在施工過程當中還是在完工后。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假如考慮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及運營全過程的話.更加復雜。巖土邊坡工程中的很多因素往往難以預先知道,或者僅能在某種程度上加以預估但沒有確切的把握。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地質勘察了解邊坡巖土的結構及相關的地質條件.但這也只能算是一種估計不可能徹底搞清楚:我們可以對某巖土層取樣進行試驗測定巖土的各項參數。但并不可能獲得參數的真值:我們可以通過采用各種方法預測邊坡的變形,但實際的觀察結果可能與觀測值有很大的出入。在邊坡巖土工程問題的分析中.由于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設計者不得不做出某些必要的簡化與假定。以至于在很多情況下分析結果與實際結果不相符。不確定性的概念是未來的現象或者是作用的結果不能用因果法則加以預測。具體到巖土邊坡工程.就是與工程相關或對工程有影響的任何因素,當需要我們設計時考慮但卻又不能確切的加以確定的。所以.這些難以預先知了的各種因素都應該視為工程的不確定性因素。對于巖土邊坡.目前國內很多部門一直還在按照單一的地質勘察、分析設計、實際施工的思路。這實際是一種靜態的設計施工過程,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變化情況作出反應,其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缺陷是明顯的。我們怎樣能減少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國內已有設計人員對常規設計模式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本文旨在具體針對巖土邊坡工程的不確定因素進行分析.并根據多年的設計經驗和前人的部分總結提出減少這些不確定性影響的對策,使其廣泛應用于巖土邊坡工程的實踐中。
2不確定性的分類
在巖土工程應用中,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2.1巖土參數
巖土參數就是邊坡的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它的不確定性很容易理解這些參數依據時空而有顯著變化。即具有空間變異性和時問變異性。盡管我們在勘察階段采取縮短土樣存放時問、嚴格密封等多種方法可以減少時間因素帶來的影響.但我們無法克服巖土體的空間變異性。必須要用統計的方法處理巖土的空間變異性和離散性??臻g變異性是巖土工程所特有的.我們只有盡可能地描述它.而不能實質性地減少它。最終得到的參數也只能是通過統計學方法得到的理論值參考值.而非真值。
旅游風險研究論文
一、風險認知概念模型及其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
風險認知的概念模型主要有4種:雙因素模型、多維度模型、Dowling和Staelin的復雜模型,以及Greatorex和Mitchell的整合模型。其中,雙因素模型和多維度模型是復雜模型的計量基礎,整合模型則處于理論層面尚缺乏實證性檢驗,所以,在旅游風險認知概念模型中,主要探討雙因素模型和多維度模型。
1、雙因素模型
雙因素模型最初由Cox(1967)提出。Cox認為風險認知是兩個因素的函數:第一個因素是消費者購買前知覺到的購買后產生不利結果的可能性,第二個因素是購買結果為不利時,消費者主觀上認為的損失的大小。Cuningham(1967)將Cox提出的第一因素稱為不確定性因素(Uncertainty),第二個因素稱為結果因素(eonsequenees)。Peter和Ryan(1975)發展了雙因素模型,認為風險認知的大小等于不確定性與結果的乘積。
雙因素模型提出來以后,在旅游產業內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應用。近年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獻包括,Sonmez和Graefe(1998)使用雙因素模型作為計量工具研究了恐怖風險認知對國外旅游決策的影響;Mitchell(1999)等人結合神經網絡模型研究了度假旅游產品的風險認知;Eitzingera和Wiedemannb(2007)分析了高山旅游目的地蒂羅爾(rryml)地區居民的風險認知,二者使用的指標是風險類型的代表性和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但嚴格講,上述兩個指標和雙因素模型并沒有本質區別;此外,Boksbergera(2007)等人還以人口統計特征作為區分變量專門探討了航空旅行者的旅游風險認知差異。
2、多維度模型
孕產婦心理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不確定度;二乙酰一肟分光光度法;尿素
[摘要]通過對尿素程度過程的分析,找出了影響測定結果的各個分量。影響測定結果的分量主要有:標準溶液、回歸曲線、樣品平行試驗、二乙酰一肟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計、取樣等。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不確定度評定,并按照計量技術規范,給出了標準的表示法。
[關鍵詞]不確定度;二乙酰一肟分光光度法;尿素
EvalutionontheUncofUreainWaterofSwimmingPoolDetermined
Abstract:Thefactorsthataffectthedeterminationresultofureafoundbyanalysisofurea.Mainfactorsareasfollows:standardsolution、regressivecurve、parallelexperimentofsample、diacetylmonxime''''sreagentcolorimeticmethod、spectrophotometer、sampling,etc.Baseofthisthenastandardexpresstionwasformedaccordingtothemetrologycriteron.Keywords:Unertainty;Diacetylmonxime''''sreagentcolorimeticmethod;Urea.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檢驗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此,一份完整的檢測報告應包括對其不確定度分析[1]。本文根據JJG10591999《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采用二乙酰一肟分光光度法對游泳池水中尿素的檢測[2],進行了不確定度的分析。
資產減值會計可靠性研究論文
【摘要】公允價值是《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的基石。筆者認為,提高我國資產減值會計可靠性的根本方法是完善公允價值,特別是完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數據收集方法及渠道。本文提出要在現有法規和財務管理計算技術基礎上,增強公允價值,尤其是提高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計量可靠性的建議。
引言
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為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開拓國際市場奠定了良好的財務核算基礎。但是資產減值會計的基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致命弱點是可靠性差。在我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實施資產減值準則還存在許多困難?,F就對本準則的可靠性作一分析。
一、公允價值計量是資產減值會計的基石
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有: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成本法是指通過確定資產或企業凈資產的重置成本來對資產或企業進行估值。這種方法在《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并未采用。市場法是指利用同樣或類似項目的市場信息,通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來確定企業資產或負債公允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確定的公允價值在資產減值準則中被描述為:活躍市場條件下資產的市場價格以及不活躍市場條件下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收益法是指通過估算資產或負債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判斷其公允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確定的公允價值在資產減值準則中被描述為: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在計量時所用的方法是上述市場法和收益法。由此可見,公允價值金額確定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資產減值會計的可靠性。
電力規劃思考分析論文
摘要:電力規劃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復雜性突出地表現在其具有規模大、不確定和不精細因素多和涉及部門和專業領域廣的特點。電力規劃工作不僅需要大量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數據,還需對現狀網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亦要對社會未來發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計算機作為工具,采用新技術,仍然要特別強調人在規劃中的主導作用,認識到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人在規劃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處理非技術因素和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問題,以及降低數學算法的計算復雜性。
關鍵詞:電力規劃非技術因素不確定因素
電力規劃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復雜性突出地表現在其具有規模大、不確定和不精細因素多和涉及部門和專業領域廣的特點。電力規劃工作不僅需要大量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數據,還需對現狀網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亦要對社會未來發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計算機作為工具,采用新技術,仍然要特別強調人在規劃中的主導作用,認識到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人在規劃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處理非技術因素和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問題,以及降低數學算法的計算復雜性。
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電力規劃工作
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近年來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用電情況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緩和,有些地區甚至供遠大于求,電力市場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但同時電力市場開發的潛力還很大。隨著"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改革,我國的電力工業即將步入商業化運營,做好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電力規劃工作,意義重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應以追求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所有的決策投資都應充分考慮投資的回報收益率,避免武斷決策、盲目投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電力規劃工作,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應該說難度更大,對規劃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劃工作者應當加強電力市場調查研究工作,分析經濟結構優化、電力體制改革、電力市場開拓等對電力需求的影響,收集各行各業發展的信息,充分研究本地區用電量和負荷的歷史數據和發展趨勢,做好宏觀經濟預測分析,對各種有效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考慮資源開發利用、人類生存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協調發展,對規劃方案從多方面進行綜合權衡分析,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切實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確定符合電力企業實際的電力發展目標。
2電力需求預測
投資風險分析應用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項目投資及其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針對現代項目投資風險管理涉及面廣、技術復雜的特點,要求理論研究要適應于因素的變化。本文針對項目投資全壽命周期中出現的各種不確定性,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該模型整合了模糊層次分析法和灰關聯分析法,構建了一個新的評價指標體系,為更好的規避項目投資風險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項目投資風險模糊AHP灰關聯分析
一、引言
在項目投資的全壽命周期中,會出現各種不確定性,而每種不確定性的產生都會對項目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確保項目的最終目標的實現,事先對項目投資中的風險因素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識別和評估風險是有效地規避風險的一種管理手段,通過風險識別和評估,項目實施人員可及時了解到風險的種類及重要程度,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我國現在的項目評價體系中,存在著重效率、輕風險的傾向,而效率與風險是一個項目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一個完整合理的評價體系應該包括項目的效益評價和風險評價兩部分。
目前大多數方法[1]都是設定幾項評價指標進行打分,然后乘以其權重得到加權總分,來評價指標。這種方法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不具有廣泛的綜合性。其次,就是局限于對風險的定性研究,將其量化進行評價存在很大困難,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盡管使用了很多方法,但都不能對各種風險可能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以往的風險因素分析大都是在風險變量分布規律已知的情況下進行,而實際上要得到變量的分布規律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可行性。
本文通過研究以往的評價方法,提出一種新的、更具客觀性與準確性的方法——整合模糊層次分析與灰關聯分析法,對項目投資風險因素進行辨識與分析。傳統層次分析法應用專家經驗知識設置指標體系,用一致性檢驗判斷專家意見的一致性,但是定性的指標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對模糊性的信息進行處理,因而采用模糊AHP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模糊綜合評價最早是由我國學者汪培莊[1]教授提出,現在作為一種模糊數學的具體應用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礦業投資、房地產投資等領域,并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而灰關聯分析法對指標采用等權方式確定關聯度,無法顯示其相對重要性,因此就需要與模糊AHP法整合,以解決該問題。本方法有效地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在一起,為解決特定條件下項目投資的多目標風險評估提供了科學、可行的方法。
消費分配論文:當代收入分配下的消費詮釋
本文作者:陳琦趙敏娟工作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收入分配視角下的農村居民消費模型的理論框架
國外關于收入分配對消費需求的研究(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絕對收入假說是1936年凱恩斯(Keynes)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他認為消費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收入分配是影響消費傾向的重要客觀因素。之后的學者也大都以其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理論為依據來研究收入分配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但凱恩斯理論最大的缺點是太過于主觀,缺乏實際經驗的論證,主要體現在絕對收入假說只是個即期模型,以心理分析為基礎,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推測,沒有合適的微觀基礎,從而缺乏堅實的基礎,所以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只能是一個過渡性的學說。后來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邊際消費遞減規律是不存在的,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基本相等,并由此產生了“消費函數之謎”。(2)杜森貝利的相對收入假說相對收入假說是1949年杜森貝利(J.Duesenberry)在其《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中提出來的。他認為消費者當期的消費并不取決于現期的絕對收入水平,而是相對決定的,受到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和周圍消費水平的影響。該理論包括示范效應和棘輪效應,示范效應是指家庭消費決策主要參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家庭,即消費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輪效應是指家庭消費既受本期絕對收入影響,更受以前消費水平的影響。收入變化時,家庭寧愿改變儲蓄以維持消費穩定。(3)生命周期假說和持久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與持久收入假說分別由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在1954年和弗里德曼(Friedman)在1957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說認為,人一生的收入決定他的消費,在長期中收入與消費的比例是穩定的。這就是說決定人們消費的是收入,但這種收入不是現期的絕對收入水平,而是一生中的收入與財產。這種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希望實現一生中效用最大化,所以人們根據自己一生中所能得到的勞動收入與財產來安排一生的消費,以實現一生中各年的消費基本相等。持久收入假說認為消費取決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穩定的,消費也是穩定的。也就是說,消費取決于收入,消費者不會對所有的收入變化做出同樣的反應。如果收入的變動看起來是永久性的,那么人們就有可能會消費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收入的變動具有明顯的暫時性,那么所增加的收入大部分會被儲蓄起來。以上兩種假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結論也大同小異,都認為當期消費和當期收入之間的聯系是很脆弱的,但弗萊文(Flavin)在后來的研究中發現,消費與本期收入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并把這種現象稱為消費的“過度敏感性”。(4)霍爾隨機游走假說霍爾(Hall)在1978年,根據盧卡斯(RobertLucas)的思想,將理性預期方法引入消費理論,提出了隨機游走假說,將消費理論由確定性條件推進到不確定性條件。其主要結論為,消費是一個隨機游走過程,不能根據收入的變化來預測消費的變化,即消費的變化是不可預見的。然而,大多數的實證檢驗不支持這一假說,所以該假說的現實解釋力不強。(5)預防性儲蓄理論存在風險時,消費者在決定消費路徑時不僅要考慮持久收入的多少,還要考慮持久收入的變化(風險)??ㄘ惱锪_(Caballero,1990)認為,風險主要體現為勞動收入的變化。如果消費者不在乎風險,那么他會根據持久收入的變化決定消費的變化,這時不存在過度平滑性。但如考慮到風險,消費者必須同時進行預防性儲蓄以規避風險,表現出過度平滑性。扎德斯(Zeldes,1989)發現,在CRRA函數下,消費者有明顯的預防性儲蓄動機,特別是金融資產少,勞動收入不穩定的群體。這些消費者明顯對預測到的收入變化反應過敏,而對未預測到的收入反應遲鈍(平滑)。然而,布郎寧和盧薩迪(Browning和Lusardi,1996)指出,就象許多人不受流動性約束影響一樣,許多公眾由于有足夠的資產或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預防性儲蓄動機不那么重要。此外,還有扎得斯(Zeldes,1989)的流動性約束假說(LiquidityConstraintsHypothesis),希(Shea,1995)的損失厭惡假說(LossAversionHypothesis),以及坎貝爾和曼昆(Campbell和Mankiw,1991)的λ假說。在如此之多的理論研究中,仍然沒有哪個理論能夠很好地闡釋所有的消費現象,關于消費理論的體系框架也未有達成一致的結論,所以消費理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發展。國內關于收入分配對消費需求的研究孫江明、鐘甫寧探究了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關系,分別建立了收入與消費的回歸模型和平均消費傾向與收入、收入差距以及物價的雙對數模型,分析說明提高收入對擴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對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可能更加明顯[2];任國強、夏立明利用1981~1999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分配與消費需求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與其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區收入差距之間具有負相關關系[3];臧旭恒、張繼海利用城鎮居民的消費和收入數據,檢驗了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與消費傾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改善收入分配狀況會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4];張東輝、司志賓構建了一個用以檢驗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與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之間關系的模型,實證研究表明目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呈現趨于負面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顯著[5];何磊、王宇鵬分析了1992~2007年16年間我國國民收入在企業、政府和居民三部門之間分配格局的變化,結果說明:經濟轉型以來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低下的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低,而居民收入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使居民的收入被政府和企業所擠占,從而抑制了居民消費需求[6];祁毓分別構建了2002~2008年和1997~2008年全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不同來源的收入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結果表明: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工薪收入的消費效應最大,對于農村居民而言,雖然家庭經營收入的消費效應最大,但是工資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在逐漸提高[7];劉靈芝、馬小輝借鑒坎貝爾和曼昆的λ假說理論所運用的分類研究方法,運用2002~2008年分階層的收入和消費數據,研究了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階層結構和平均消費傾向。研究發現,在整個農村經濟內部,收入分配狀況比較穩定[8];農村的總體收入水平和消費層次低下,但平均消費傾向較高;農村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高收入戶的平均消費傾向與收入分配效應下的平均消費傾向比較相近,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分配地位,抑制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分配地位,有利于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吳迪、霍學喜利用VEC模型驗證了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差距和城鄉居民生活收入差距的關系。結果顯示,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引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能引起城鄉居民消費差距,表明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是被動消費[9];魏君英、何蒲明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為自變量,分析了其對城鄉居民消費差異指數、城鄉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之比和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三個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差異也在擴大,而且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在下降,農村居民的相對消費越來越少[10];田青利用1998~2008年全國30個省(市)的相關數據分析消費習慣、收入、收入分配差距、教育和醫療支出的不確定性以及房價、利率等因素對消費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消費習慣、收入、房價、利率和不確定性對居民消費都有顯著影響[11];收入、收入分配差距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利率和購房支出對居民消費有正向影響,但影響不大;教育和醫療等體制改革導致的居民對未來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是影響城鎮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都運用實證方法從不同角度驗證了收入分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但大部分是以城鎮、城鄉居民為研究對象,或者是以農村居民作為對照組研究,很少將農村居民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并缺乏對農村內部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擬在這方面進行嘗試,進一步探究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不僅考慮收入、收入分配對消費的影響,同時也將一些預期不確定性因素納入考察范圍,這對改善農村居民消費現狀,擴大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變量的選取與模型的建立
對于農村居民來說,由于其特殊性,在消費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影響其消費的因素也和城市居民有所不同。首先,根據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一個家庭的收入是影響其消費的重要因素,所以應第一個納入考慮,但一般文獻研究只考慮了當期的收入,并未考慮一個家庭的預期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因此,本文將收入分為當期收入和未來預期收入,當期收入用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表示,預期收入考慮用儲蓄的變化量來衡量;其次,根據相對收入假說,居民的消費具有滯后性,即當期的消費受到以往消費習慣的影響,這里選取農村居民前一期實際消費性支出來表示消費習慣。本文另外加入對不確定性預期的考慮,關于不確定性預期對消費的影響,國內外研究大都用預防性儲蓄理論對其進行解釋。國外研究通常采用失業率或者收入的變動來度量不確定性的大小。對于我國而言,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健全,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加之對于農村居民的失業率也難以衡量,所以住房、醫療等不確定性支出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有很大影響,本文擬采用支出預期變量作為不確定性的替代變量。根據經驗,當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中,住房建筑、教育和醫療支出變動較大,另外,政府的相關政策也屬于不確定性因素,比如說利率的調整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的投資與消費[12],因此本文選取房屋建設、教育和醫療支出費用預期以及存款利率作為具體的不確定性預期的變量。根據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和經驗,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對其消費沒有顯著的影響,而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對農村居民的消費有較大影響[13],所以本文選取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作為收入分配的替代變量。對于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通常都采用基尼系數表示,但由于基尼系數一般是對總體居民收入差距進行衡量,目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計算標準,而這里是要單獨對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進行準確度量,這就導致研究結論存在偏差。所以本文引入一種新的度量收入差距的指標,采用在收入對比中引入單位貨幣效用的形式來衡量收入差距,即從農村居民收入和城鎮居民收入中分別剔除對貨幣的評價這一因素的影響,得到各自對自己收入的滿足程度,從而以這種滿足程度的對比來衡量收入差距。本文在綜合了西方消費理論和國內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如下理論消費模型:Ct=β0+β1Ct-1+β2Yt+β3Xt+εt(1)其中,Ct表示t期的消費額,Ct-1表示上一期的消費額或稱消費慣性,Yt代表t期的收入,Xt代表上述其他影響消費支出的因素,εt為隨機誤差項。鑒于在實證研究中,雙對數模型有較好的擬合效果而且便于得到各項彈性系數,此外取對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異方差的問題,所以本文將理論模型(1)中除了預期收入、利率和收入差距以外的變量都取對數,則模型進一步擴展為式(2)的形式:ln(Cit)=β0+β1ln(Cit-1)+β2ln(Yit)+β3AYit+β4ln(Bit)+β5ln(EMit)+β6iit+β7DYit+εit(2)其中,i表示不同省份,t表示不同年份;Cit代表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Cit-1代表居民消費習慣,用前一期農村居民實際消費性支出來表示;Yit代表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以上三者為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均用當年各省的CPI平減得到;AYit代表預期收入,用儲蓄變化量來表示;Bit代表房屋建設造價,以每年新建房屋的價值來表示(元/平方米);EMit代表農村居民教育和醫療支出預期,因為是二者綜合指標,這里采用比的形式,即用二者支出的和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來表示;iit代表一年期存款利率,由一年期存款名義利率減去當年通貨膨脹率計算得到;DYit代表收入分配差距;εit為隨機干擾項。變量選取說明(1)預期收入的衡量。人們的消費觀念并非能夠完全理性地取決于收入與消費,因為人們的心里存在著預期收入,所以本文將收入預期納入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中。關于預期收入的衡量有不同的方法,本文采用儲蓄的變化量替代預期收入變量,若居民預計明年的收入會增加,那么當年的儲蓄就會減少,消費自然會相對增加;若預期下年收入會減少,那么居民就會增加當年的儲蓄,以維持其消費的平滑性。儲蓄的變化量就作為收入的預期,計算如下:AYit=Sit-1-Sit-2其中,Sit-1是上一年的儲蓄額,Sit-2是上上一年的儲蓄額。(2)教育和醫療支出的預期。由于我國教育和醫療體制還在不斷改革和完善的過程中,所以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醫療和教育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造成了農村居民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同時,調查走訪顯示,由于農村醫保制度實行力度不夠,農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優惠。本文用30個省市自治區農村居民醫療保健和教育文娛支出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來表示教育和醫療的不確定性預期支出,計算如下:EMit=EDUit+MDCitYit其中,EDUit表示教育文娛支出,MDCit表示醫療保健支出,Yit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收入差距的衡量。關于收入差距的計算,本文引入一種新的指標,其計算形式如下:DYit=VIit/VCitUIit/UCit其中,DYit是本文新引入的收入差距衡量指標,VIit和UIit分別指農村和城鎮居民收入的絕對數,VCit和UCit分別指農村和城鎮居民的一般性支出,這個一般性支出也反映了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VIitVCit反映出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滿足程度,而UIitUCit則反映出城市居民的收入滿足程度,二者之比即單位貨幣效用的替代量。模型的估計與實證檢驗由于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數據,其中含有時間序列項,為了避免其非平穩性造成的偽回歸,在構建模型之前對各個變量都進行了單位根檢驗[14],檢驗方法選擇了相同根檢驗法LLC和不同根檢驗法ADF-Fisher,PP-Fisher。檢驗結果如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模型(1)中的變量ln(Cit)、ln(Yit)、ln(Bit)、ln(EMit)、DYit均為一階單整,AYit與iit是平穩的,符合建模要求。觀察模型(1),注意到方程右邊的解釋變量中含有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因此可能會導致內生性問題,此時若仍然用傳統的OLS估計法進行估計,就會造成估計系數有偏差且不一致。為解決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廣義矩法(GMM)對模型進行估計。GMM估計的工具變量選擇的是因變量以及內生解釋變量的二階滯后值,即lnCit(-2)、lnYit(-2)、AYit(-2)、lnEMit(-2)和DYit,以及外生解釋變量的水平值,即lnBit和iit,因為房屋造價和存款利率不是由這個經濟體系內部所決定的變量,但是對該經濟體系中的其他變量有影響,所以是外生的。根據以上結果,對模型的估計如下:lnCit=0.376lnCit-1+0.501lnYit+0.000082AYit+0.039lnBit+0.139lnEMit+0.11iit-0.781DYit(3)為了驗證所選工具變量的有效性,采用Sargan檢驗,結果Sargan檢驗的p值為0.759,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不能拒絕工具變量的過度識別是有效的原假設,即工具變量的過度識別限制有效,所選工具變量比較合理[15]。
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因素的實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