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0:54: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集群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業集群發展

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分析

一、特色產業明顯,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

玉米制種、馬鈴薯加工、肉牛養殖、高原夏菜、設施葡萄等特色產業是張掖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圍繞這五大主導產業,目前已開展金張掖玉米制種基地、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工程、百萬頭肉牛基地等工程建設,加速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經過20多年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像奧瑞金種業、金象種業、愛味客馬鈴薯加工等龍頭企業加工集群已經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全程銜接,龍頭、基地、農戶的利益機制日趨完善。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組織形式已初步形成。地域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發展生態經濟有潛力2007~2011年,張掖市生產總值從146.5億元增加到256.6億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從4137元增加到646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58元),年均增長11.26%,全市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增幅位于全省前列。張掖市還充分利用甘肅省建設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示范區的機遇,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在推動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種養加結合等產業循環式組合和生產的實踐中,為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

二、張掖市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劣勢(W)

1.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生態農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必須借助若干掌握一定技術的農業企業作為推動其發展的動力和龍頭。張掖市的龍頭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檔次低,競爭實力較弱。截止2011年底,全市建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僅132家,建成產業化基地面積29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4.9%,現有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僅1家,省級龍頭企業僅34家。除玉米制種外,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品牌認知度低,缺乏特色農產品品牌,而且市場占有率低,農產品交易市場和物流等流通組織規模小、季節性強、輻射帶動能力有限。

2.農戶的組織化程度較低,限制了產業集群的協同增長實踐表明,市場競爭力的強弱與組織化程度正相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戶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要求不斷全面化和復雜化。同時,農戶分散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隨著家庭生產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的提高不斷加劇。2010年,張掖市已建成運行良好的專業合作社和協會387個,其中,工商注冊的合作社328個,入會成員3.61萬人,帶動農戶11.76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0%。合作社雖然數量不少,但大部分產業規模小、輻射面窄,合作經營的有效半徑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圍,跨鄉鎮、縣區合作的較少,輻射帶動能力弱,與市場的契合度不高,張掖市的農業主體仍然是傳統農業,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導致農業對其關聯產業的依賴性可強可弱,使農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表現出兩面性的行為,典型的表現就是訂單農業的違約率較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來自于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和協同效應,農戶的這種機會主義的行為直接限制了集群成長和發展的空間。

3.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場支撐張掖市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專門從事農產品的營銷機構數量和規模都很有限,同時受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又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農業科技部門的官辦色彩較為明顯、涉農金融部門的金融支持力度還有限、技術研發部門與農戶和企業的合作機制尚未理順、農資部門的服務理念還不到位等現象,都使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的生存和發展缺乏有力的市場支撐。

查看全文

政府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現就加快全省產業集群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意義

產業集群是某一產業領域相關聯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地域內的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體。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等資源,集中進行環境治理;有利于帶動中小企業發展,擴大社會就業,提升區域和產業競爭力;有利于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省產業集群發展迅猛。目前,全省營業收入過5億元的產業集群246個,從業人員476萬人,實現營業收入12708億元,利稅1212億元。全省產業集群擁有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馳名商標、著名商標577個,部分產業集群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產業基地縣(名城、名鎮)。產業集群已成為我省中小企業重要的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對促進全省經濟結構優化、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省產業集群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有些地方對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按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招商引資和凝煉項目的意識,對當地工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工作力度不夠;二是縣域或一定區域內的企業關聯度低,企業自我衍生能力弱,產業集群數量少、規模小,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缺乏;三是政府為產業集群服務的人

才、信息、質量監測、現代物流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比較弱。各級、各部門要從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

二、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查看全文

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為促進產業集群又好又快發展,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按照《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隨著國家統籌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目前,東部沿海省市產業集群已占到本區域工業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迅速,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集群優勢日益顯現。同時,產業集群覆蓋了紡織、服裝、皮革、五金制品、工藝美術等大部分傳統行業,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高新技術領域加速發展,并涌現出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和區域品牌。

實踐表明,產業集群在強化專業化分工、發揮協作配套效應、降低創新成本、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顯著,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引導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集約使用土地等資源,集中進行環境治理;有利于帶動中小企業發展,提升區域和產業競爭力;有利于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對產業集群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一些地區盲目搞園區建設、鋪攤子、上項目,導致地區分割、資源浪費嚴重;部分產業集群以貼牌生產為主,技術含量較低,產業鏈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對產業集群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有些對分散排放沒有集中治理,環境污染嚴重,有些落后生產能力在產業轉移中沒有依法淘汰。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提出《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

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措施

查看全文

產業集群發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認識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意義

產業集群是相互關聯的企業在同一區域形成產業鏈接和聚集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體,現代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形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近年來,市已在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發展形成了產業集群的雛形,呈現出龍頭企業快速發展、集聚效應開始顯現的特征,石化裝備制造產業已連續5年納入全省重點扶持產業集群范疇水產品加工園區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二十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之一但與省內外先進地區相比,市產業集群發展水平還較低,主要是規模小,企業個數和知名品牌少,產業鏈短、市域內配套率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發揮全市工業優勢,實現資源配置優化和生產要素有效集中,促進企業集聚、行業整合、產業集中,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發展。

二、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企業主體和市場導向,圍繞我市主導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延伸產業鏈條,培植骨干企業,加速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引導產業聚集,不斷提升全市工業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二)主要目標。期間,按照“規劃科學、主業突出、特色明顯、競爭力強”要求,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資源整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整合優勢人力和技術資源,發展壯大石化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汽車零部件、紡織服裝和醫藥化工五大產業集群,力爭機械制造、農產品加工兩大產業納入全省重點扶持的產業集群范疇。末,力爭我市機械制造業和農產品加工行業總產值均達到100億元,成為全國石化設備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發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點

查看全文

產業集群發展工作意見

各鎮人民政府,開發(名勝)區管委會,區政府各部門: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節約利用資源,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政發[]69號),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在特定領域內相互關聯的企業在同一區域形成產業鏈接和聚集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體。產業集群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工業生產社會化的必然過程。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產業集群規模,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產要素的有效集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區域綜合實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各地、各部門要圍繞“爭進十強”的奮斗目標,抓住襄樊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機遇,充分認識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的發展。

二、明確發展產業集群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現有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堅持政府扶持引導和企業自主發展相結合,緊緊圍繞培育壯大區域特色經濟,加速生產要素的集聚和產業提升,細化專業分工,延伸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規模,打造區域經濟競爭優勢,促進我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

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作用研究

摘要:文化產業集群的實質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進行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的最終目的是資源得以有效利用。但是,文化產業集群效應的發揮單靠文化產業集群本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政府的外在助推力量。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方面采取了積極措施,但仍然存在文化產業規劃總體地位偏低、文化產業法制體系有待完善、文化市場的培育仍然滯后等問題。為此,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加強文化產業法制建設,培養良好的文化市場成為當前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文化產業集群;政府作用;問題;對策

文化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反映著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黨中央召開的各項重大工作會議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被反復提出,十八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我國政府為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文化市場,近年來采取了一些有力舉措。

文化產業集群的本質

文化產業集群是指眾多文化企業、創意人才以及相關支撐機構等基于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通過創意集中和合作競爭而在一定區域集聚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文化產業的發展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

我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查看全文

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探究

摘要: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是旅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進展迅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梳理,以期對旅游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進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進一步研究旅游產業集群提供參考。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一、文獻回顧

自1990年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書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種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態系統型旅游企業集群”的對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產業的聚集效應分析》對旅游集群進行了探討。尹貽梅等[3]從旅游業是否具備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認為旅游業具備集群存在的兩個先決條件(聚集和產業聯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業有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且在為旅游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相互協作、發生密切的產業聯系;二是旅游業具有創新性,并從集群產生的效應角度證明了如昆明、大連、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現了旅游集群的雛形。李鵬飛[4]認為,從“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資源型旅游地需要環境保護”、“旅游業中技術擴散和創新面對合作的要求”等旅游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在理論上旅游產業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對旅游產業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對集群理論和旅游產業的認識,以及從國外文獻中引入國外案例展開的。學者們對于中國旅游產業集群存在地區是出于一種學術直覺得到的判斷,也是基于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現狀來判斷的。在這兩方面都沒有進行實證研究,更沒有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來論證。

二、旅游產業集群的內涵

查看全文

文化資本與產業集群發展論文

摘要:產業集群是20世紀70年代就已推出的區域經濟學概念。21世紀,產業集群存在產業集聚所沒有的“協同效應”、“共生效應”、“區位效應”和結構效應靠什么來維系?答案可能是產業的文化資本!

關鍵詞:文化資本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20世紀70年代就已推出的區域經濟學概念。20世紀末,邁克爾·波特教授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1990)一書中重新歸納為一句話:“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它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在產業集群出現之前,有2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產業集中”和“產業集聚”。產業集中強調的是產業份額在幾個大企業的集中程度,反映的是壟斷狀況。產業集聚是指產業在空間上的集中分布現象,而沒有強調和指明企業間的密切聯系。所以說,集聚在一起的產業和企業并不一定就形成了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強調企業及其它相應機構之間的密切聯系,它不僅具備產業集聚效應,而且存在產業集聚所沒有的“協同效應”、“共生效應”、“區位效應”和結構效應。有時還可以是上述幾種效應的組合。工業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底特律的汽車,西雅圖的飛機,硅谷IT等等,成就了世界上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基地。這種產業集群方式的文化意義應當具有某種共性的特質和規律性。

1產業鏈的文化資本

所以,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的本質區別就在“密切聯系”這四字眼上。前者有而后者無。中國近年建了許多新的工業園區,形成了一批產業集聚現象。確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倒是幾個老工業基地,多年的積累和創新,有了幾分產業集群的模樣。產業集群的企業之間,最具代表性的“密切聯系”方式莫過于產業鏈。有人形容我們的工業園區的企業是“麻袋里的土豆”,互不相干。那些新興的工業園區企業,如果只是扎堆,而沒有“鏈化”,就缺乏現代工業化的文化意義——集群競爭價值。進入21世紀,市場的競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中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集群式競爭”。過去那種企業單體之間的競爭已經不算是競爭了,充其量可當作是雞蛋相碰,看誰運氣擺了。集團企業單體大一點,可以看作是石頭,“只比雞蛋多碰幾次才碎”的微弱勢力,必然也抵抗不住鐵錘的打擊。在競爭全球化視野,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優勢”對壘,是透過企業形成的產業鏈,顯示出國家和地區的力量。

在經濟市場全球化,企業經營國際化大趨勢下,昨天的產業鏈已然是一種經濟文化。一種新的產業文化資本方式正在產生。高度分工條件下的產業鏈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產業鏈在不斷增多、鏈條在拉長,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上的企業增多。這就需要一種文化來長期支撐產業內部的“鏈運動”。這種文化就是產業政策中的標準體系(包括產品標準、服務標準、質量標準等)以及產業創新“決定權”和“影響力”。

查看全文

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為促進產業集群又好又快發展,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按照《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隨著國家統籌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目前,東部沿海省市產業集群已占到本區域工業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迅速,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集群優勢日益顯現。同時,產業集群覆蓋了紡織、服裝、皮革、五金制品、工藝美術等大部分傳統行業,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高新技術領域加速發展,并涌現出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和區域品牌。

實踐表明,產業集群在強化專業化分工、發揮協作配套效應、降低創新成本、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顯著,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引導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集約使用土地等資源,集中進行環境治理;有利于帶動中小企業發展,提升區域和產業競爭力;有利于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對產業集群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一些地區盲目搞園區建設、鋪攤子、上項目,導致地區分割、資源浪費嚴重;部分產業集群以貼牌生產為主,技術含量較低,產業鏈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對產業集群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有些對分散排放沒有集中治理,環境污染嚴重,有些落后生產能力在產業轉移中沒有依法淘汰。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提出《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

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措施

查看全文

曲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論文

[摘要]西安曲江在資源條件、可進入性條件、市場條件(社會旅游需求)、政府扶持條件、發展機會、人才條件及相應的市政配套設施等方面具備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優勢,但其也在集群發展方案、相關及支持性要素、產品的設計組合與推廣、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及資金鏈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劣勢和不足。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對西安曲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旅游產業雖集聚而不成群,還沒有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產業集群。

[關鍵詞]西安曲江;旅游產業;旅游產業集群

西安曲江系西安曲江新區的簡稱,位于西安市區東南部,以聞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園林遺址為中心,東起馬鳴路,西至翠華南路、緯一街、長安南路南段,北起小寨東路、西影路,南至雁塔區南界址,近期規劃面積15.88平方公里,遠期規劃面積47平方公里。是西安市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產業集群是指旅游產業領域內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聯系的一定數量的旅游企業、旅游相關企業和組織機構,通過商品和輔助活動而集聚在一起的一個有機網絡系統。旅游產業集群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與旅游產業領域有關,這是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二是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三是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旅游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旅游企業,而且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這是旅游產業集群的實體構成。一個地方旅游產業集群經常包括多個旅游景區,這些旅游景區之間聯系緊密,結盟運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西安曲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優勢與劣勢并存,機會與威脅共生。

一、曲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