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2:29: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詞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中詞句訓練策略論文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以詞句訓練為核心,可以帶動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

那么,怎樣進行詞句訓練呢?我們探討了如下幾種方式:

一、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詞句訓練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系它所在的語言環境,進行一番挖掘、體味和揣摩。

如《我的戰友》中有這樣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兩句話中都有一個“才”,這兩個“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呢?第一個“才”是講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燒時心情的焦慮、痛苦,因而他覺得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太漫長了,這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是講戰士們在精神的鼓舞下,懷著為戰友報仇的滿腔怒火,沖向敵軍陣地,迅速地全殲敵人,表示了結束戰斗時間之短。同一個“才”,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鞏固課上,我們又指導學生用“才”的這兩種不同用法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才”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詞句訓練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理解詞句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

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時,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在指導理解時,我抓住了一個“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學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說不出。我們便問學生,把“堆”換成“擺”行不行,學生思考后說不行,并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這樣一個“堆”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查看全文

詞句動態分析管理論文

在閱讀教學中,詞句分析一般可分為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靜態分析,是理解詞句的一般意思和一般用法;動態分析,則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深入地理解詞句特定的含義和特殊的表達作用。如溫暖的一般意思是暖和,舒適的一般意思是舒服安適。但是,在《窮人》一文中,我們如果按這樣的意思來理解在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就會引人發生疑問:窮人家怎么溫暖而舒適呢?可見,這兩個詞語必須放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才能準確、深刻,屋外是又黑又冷,西蒙家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而桑娜家的所謂溫暖,也僅僅是爐子里有火還沒有熄,不那么冷而已,所謂舒適,也只是地掃得干干凈凈、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罷了。這靠主人的勤快就可以辦得到的。讀一篇文章,總不能對所有的詞句都作動態分析。假如真的那樣做,反而顯得累贅和支離破碎。一般地說,需要作動態分析的詞語,應該是不能用通常的解釋來理解把握的,離開具體語言環境解釋不清楚的,或者是對表達中心思想有較大的作用的。如《我的自白書》中的自白書、帶血的刺刀、高貴的頭、魔鬼的宮殿,如果不聯系詩句,就得不到深刻的理解,也不能深刻領會革命乾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和誓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革命精神。同樣道理,需要動態分析的句子。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的我深深感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如果不聯系全文,聯系實際,就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詞句的動態分析,必須在靜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不懂得詞句的一般意思,就無從理解它的特定意思。如《一張珍貴的照片》,寫小桂花的爸爸知道來人是,就用袖子把一條長凳抹了又抹,理解這句話,就要在學生理解袖子、長凳、抹都是一般意思,但有機組合在一起,在總理到農民家做客的這種場合中,老農民在急忙之中,這就強烈表現了淳樸農民對的敬重。詞句的動態分析必須遵循作者的思路,從整體出發,把詞句和上下文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表達某種思想,作者深思熟慮,根據自己的思路行文,遣詞造句,把一些詞句有機結合在一起,表達特定的意思。這些詞句,在整體中發揮特定的作用。有的詞句,呈現出孤立存在所不能比擬的豐富的表現力,表達出一般意思所沒有的深刻意思。要理解這些詞句的意思,只有遵循作者思想,把它放在整體中理解。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第四段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這樣不負責任地離開中國,真是一個罪人。如果離開全文思路理解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是一個罪人,因為我不負責任地離開中國。如果聯系全文,就不難看出:我不忍離開中國卻在離開,是因為報國無門,被迫出走,出國后要謀取更好的戰斗武器,終將回來參加戰斗。這是不負責任,而是苛求自己,表達的是對祖國深切的愛。有些詞句,單聯系上下文理解還不夠,必須聯系生活體驗,加以想象,體會才能深刻。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不能以學生懂得綠是吹綠的意思為滿足,應該把學生的想象引到春天里去,在頭腦中喚回春天萬物生長,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春風吹,楊柳吐芽長葉,麥苗刷刷長大,埋在土里的種子蘇醒了,破土而出……春風給江南披上綠裝。這樣聯系生活,豐富想象,才能體會綠在句中豐富的內涵。詞句的動態分析還體現在品賞詞句上。通過品賞詞句,既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從中學習表達的方法。《大綱》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品賞詞句可以采用比較方式進行。比較是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能意識到事物在變化發展。比較,可以橫向比較,也可以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有換句比較和假設比較。換詞比較,如《燕子》一文中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幾痕的痕為什么不用條、根而用痕呢?要引導學生比較。條根不管大小,清楚可見;而痕只是痕跡,比較模糊。從下文得知,燕子成了小黑點,那么電線必定是在遠處,加上春天天空水汽多,電線就更模糊了。假設比較,如《少年閏土》開頭的一段話,假設刪去描寫顏色的詞。表達效果一樣嗎?學生在比較中就會發現,刪去這些詞語,月夜的景色就顯示不出美的魅力,也起不到襯托閏土月下刺猹的作用。縱向比較,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一共用了三次。通過對課文深入的理解,通過朗讀,就會發現,這三句話語調不同,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步步深入地抒發出來。閱讀教學通過詞句動態分析,可以增進對課文的理解;在寫作中,修改文章,錘煉詞句,也應該注意詞句的動態分析。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例如,一位四年級學生在寫一袋裝得滿滿的鹽掉在水里,鹽袋拉出水后癟了許多。她原來寫鹽袋少了許多,發現有語病,把少字改成消字,后來又發現可以用瘦字。用消還是用瘦呢??比較后,她確定用瘦字,瘦比消形象得多。這說明,不管在閱讀中還是寫作中,教學生學會對詞句的動態分析,是很有益處的。

查看全文

閱讀詞句訓練教學管理論文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以詞句訓練為核心,可以帶動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

那么,怎樣進行詞句訓練呢?我們探討了如下幾種方式:

一、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詞句訓練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系它所在的語言環境,進行一番挖掘、體味和揣摩。

如《我的戰友》中有這樣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兩句話中都有一個“才”,這兩個“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呢?第一個“才”是講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燒時心情的焦慮、痛苦,因而他覺得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太漫長了,這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是講戰士們在精神的鼓舞下,懷著為戰友報仇的滿腔怒火,沖向敵軍陣地,迅速地全殲敵人,表示了結束戰斗時間之短。同一個“才”,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鞏固課上,我們又指導學生用“才”的這兩種不同用法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才”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詞句訓練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理解詞句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時,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在指導理解時,我抓住了一個“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學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說不出。我們便問學生,把“堆”換成“擺”行不行,學生思考后說不行,并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這樣一個“堆”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運用填充式進行詞句訓練句中有主干詞語,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等是對主干詞語的說明、限制、修飾和補充,使句子意思表達得更加生動、準確、鮮明。因此,運用填充式訓練方法讓學生填寫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并加以體會,是理解句子的一種好方法。

查看全文

閱讀詞句訓練教學管理論文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是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的小學語文教材,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以詞句訓練為核心,可以帶動學生對字、詞、句、段、篇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學習和訓練。

那么,怎樣進行詞句訓練呢?我們探討了如下幾種方式:

一、結合語言環境進行詞句訓練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系它所在的語言環境,進行一番挖掘、體味和揣摩。

如《我的戰友》中有這樣兩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兩句話中都有一個“才”,這兩個“才”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樣呢?第一個“才”是講作者看到被烈火灼燒時心情的焦慮、痛苦,因而他覺得半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太漫長了,這個“才”表示時間長;第二個“才”是講戰士們在精神的鼓舞下,懷著為戰友報仇的滿腔怒火,沖向敵軍陣地,迅速地全殲敵人,表示了結束戰斗時間之短。同一個“才”,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的時間長短不同,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鞏固課上,我們又指導學生用“才”的這兩種不同用法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才”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詞句訓練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理解詞句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時,有這么一句話:“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在指導理解時,我抓住了一個“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學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說不出。我們便問學生,把“堆”換成“擺”行不行,學生思考后說不行,并體會到“擺”是一個挨一個地放,而“堆”不僅有擺的意思,而且是一層撂在另一層上面,說明了數量之多。這么多的花圈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說明了什么?說明魯迅先生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通過這樣一個“堆”的挖掘,帶起了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愛戴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實現了從詞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三、運用填充式進行詞句訓練句中有主干詞語,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等是對主干詞語的說明、限制、修飾和補充,使句子意思表達得更加生動、準確、鮮明。因此,運用填充式訓練方法讓學生填寫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并加以體會,是理解句子的一種好方法。

查看全文

詞句目標教學管理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詞句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理解含義比較深的詞句在課文中的意義和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據此,我們可以明確:詞句的教學目標有兩層。第一層是:理解詞義句意;第二層:是品味詞句。什么是品味詞句呢?我認為是:在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詞句在課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詞語、句子與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體會作者造詞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讓學生體味這些詞句在表達上的準確、優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實詞句教學目標呢?要達到第一層目標,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要達到第二層目標,我常常采用比較法去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出“味”來。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例去談談幾種比較法。

(一)換詞比較

如《可愛的草塘》一課中,“浪花翠綠翠綠的,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中的“趕”,可以引導學生換上“接”字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層浪花過去了,后一層浪花跟上來;“趕”是指前一層浪花還沒有過去,后一層浪花就追上來,起弧的節奏快,能顯示出浪花的活躍。這樣——比較體味,學生隊“趕”用在這里的含義和表現力就理解得比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中寫道“一位老奶奶雙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把‘拄’換成‘拿’,好不好?”學生一比較,紛紛說:“不好,因為拄著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須借助拐杖撐地才行,從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來。”我順勢引導學生:“老奶奶年紀大,快站不住了,還要在那里等候總理的靈車,這說明了什么?”學生便會得出:這表現了老奶奶對總理的尊敬、懷念、渴望見到總理的感情。這樣,學生通過換詞品味,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中心的理解。

查看全文

文言文字詞句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培養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學大綱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過去我講文言文時,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字字解釋,句句翻譯,結果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被動,課堂里死氣沉沉。這樣,根本談不上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幾年來,為了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我堅決貫徹啟發式與開拓型教學實踐,改變“滿堂灌”那種封閉式的教學局面,一方面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精心設疑,恰當誘導,引起深思,把立足點轉移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上;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處于最佳能動狀態,多讀、多思、多練,從而使教和學結合,主導和主體結合。實踐表明,這樣做不僅加強了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且促進了學生智能的發展。這里,僅就文言文字詞句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對照比較。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對照比較法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去獲得準確的知識,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字詞句都可以對照比較,或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如一詞多音多義比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義,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義。《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入朝見威王”的“朝”(讀cháo,當“朝廷”講)、“朝服衣冠”的“朝”(讀zhāo,當“早晨”講),詞義不同,讀音不同。這樣比較,便于理解詞義,讀準字音。又如古今詞語比較,《赤壁之戰》中“諸人各顧妻子”的“妻子”,《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璧有瑕,請指示王”的“指示”,與現代漢語不同。這里,“妻子”是兩個名詞,“妻子兒女”的意思;“指示”是兩個動詞,“指出來給……看”的意思。這樣比較,對詞性、詞義的認識就一清二楚了。再如詞語改換比較。《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和“灑”,能不能換成“刮”“飄”“落”?不能,因為“卷”寫出風勢之猛,“飛”寫出風吹茅草的速度之快,“灑”寫出茅草散落之廣。這里充分顯示課文用詞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詞語就索然無味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現代漢語也能對照比較。如判斷句式,現代漢語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經常用“……也”“……者,……也”的句式來表達。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通過對照比較,學生的思路更為廣闊了,能全面地具體地深入地分析問題,既懂得“應該這樣”,又懂得“不應該那樣”,進而把握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本質特征。

二、溫故知新。虛詞也好,實詞也好,句式也好,許多學生學了后頭,忘了前頭。講新課時,我總是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舊課已學過的知識,以舊知識帶新知識,加強知識的連貫性,這樣,講過的課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給學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顯著的學習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詞尾,即附在描寫聲容情態的詞語后面,作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代漢語的“的”“地”相當。我講到《赤壁之戰》中的“勃然”,聯系到《黔之驢》中的“龐然”、《愚公移山》中的“雜然”、《捕蛇者說》中的“汪然”;后面講到《庖丁解牛》中的“怵然”,又聯系到《鴻門宴》中的“默然”、《石鐘山記》中的“森然”、《促織》中的“猝然”等。這樣,學生對“然”作詞尾就掌握得比較牢固了。又如,我講到《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時,讓學生溫習了《曹劌論戰》中的“可以一戰”、《捕蛇者說》中的“可以已大風”,從而使學生明確“可以”是兩個詞,其中的“可”相當于能愿動詞“能夠”,“以”相當于介詞“把、拿、用、憑”等,和現代漢語中的“可以”截然不同。再如講到“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戰》)中的“殷”時,聯系到“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對》)中的“殷”;講到“熊咆龍吟殷巖泉”(《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殷”時,又聯系到“血流殷地”(《觀巴黎油畫記》)中的“殷”。這樣,不僅掌握了“殷”的三個義項(盛大、眾多、富足;黑紅色;震動),而且掌握了“殷”的三種詞性,三種讀音(形容詞,讀Yīn;名詞,讀Yān;動詞,讀Yǐn)。學習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這種方法。總之,前前后后,反反復復,同學們對文言文的感性知識越學越具體,對詞匯和句式的積累越學越豐富,越學越實在,因而越學越深刻,越學越有興趣。

三、突出重點。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這是文言文教學一大忌,因為這種單位時間內(45分鐘)多中心教學,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得益甚少。實踐告訴我:根據教學目的,根據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力氣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綱舉目張之效。也就是說,凡是教材關鍵處,學生困惑處,就要大膽講,要言不繁,講深講透,使學生一課有一得,課課有所得,得得相關聯;同時要放手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為此,我抓了以下四點:

一抓關鍵詞語。如《石鐘山記》中“至莫夜月明……如樂作焉”段,共169個字,我只講了“森然”“絕”“且”“則”“吞吐”“向”“焉”這7個詞語,共9個字,其余讓同學解釋,并翻譯全段。如果遇到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情況,更應該給學生點明,因學生在這些地方最容易犯以今推古、望文生義的錯誤,如“相如前進缶”(《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前”已改變原方位名詞的詞性用如動詞,可譯為“走上前”,“進”是“獻上”的意思,因此“前進”已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前進”之意。這樣一點撥,學生就不僅了解詞類活用,而且了解古今異義。至于《勸學》中的“勸”是“勉勵”“鼓勵”的意思,而不是“勸告”“規勸”;“臨表涕零”(《出師表》)中的“涕”是“眼淚”的意思,而不是“鼻涕”,如此等等,舉不勝舉。

查看全文

文言文字詞句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一、為什么進行小學作文教學改革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長期以來,教師教作文難,學生寫作文也難。

作文難,究竟難在哪里?總結過去,我認為,作文難固然有其寫作本身的難度,但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師命題--學生作文--教師批改--學生看分”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抑制了小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因而學生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其二,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囿于課本本身,忽視了教學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學生視野狹窄,詞匯貧乏,認識水平低,學生感到有話不會表達;其三,多年來,在作文教學中,沒能從整體上把握小學各年級作文教學的階段特點,忽視了小學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要求普遍偏高,沒有遵循作文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決作文教學中這一難題呢?

大綱指出,小學作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是“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認識事物的能力。簡言之,小學生作文就是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水平”的體現,作文教學應促進這兩種能力的和諧發展。據此,小學作文教學要從培養寫作興趣入手,開辟兩種渠道,分清三個階段,抓住三個訓練,使小學作文教學構成一個科學的訓練過程,較好地解決作文教學中的難題。

查看全文

詞句結合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應用

詞句結合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詞句結合就是學生注意學習詞匯的語境、語用、語篇意義,有效運用詞匯和句型的過程。同時,詞匯又是語言的基礎,句子是語言的載體,所以將詞匯放置于句子中記憶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傳統的詞匯積累對于學生已經根深蒂固,新型的詞匯積累方式很難融入其思維理念中。

一、詞句結合促進詞匯積累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詞句結合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點:第一點,語言習慣及規律。如同漢語一樣,任何語言的基本單位都是詞匯,但是使用卻并不是獨立于單個詞匯而言的,而是通過整句的表達與使用去學習單個詞匯。第二點,英文詞匯的學習同中文不一樣,有不同的時態、語態等,用法也靈活多變,所以單純地記憶詞匯的意思及其用法概念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積累方式效率實在太低,只有將詞匯的積累放置于句子中,進行詞句結合,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點,結合記憶的特性,高頻出現不斷刺激記憶細胞才會取得較好的記憶效果,但是單純地從詞匯本身記憶比較容易忘記,只有當詞句結合時,高頻出現的詞匯不斷刺激記憶,才可以有效地促進詞匯的積累。

二、詞句結合促進詞匯學習的具體過程

(一)通篇大意的理解。首先以諺語為例入手進行嘗試,因為諺語具有通俗性和常用性,學生從這樣的句子中可以學習到很多語法知識。比如“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學生們翻譯得千奇百怪,其中多數都集中于“I'vebeenlearninguntilI'mold.”,其實單純從字面意思去看,學生表達的似乎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學生已經對于知識利用到僵化了,有更加簡潔的方式不去表述,為何使用這類漢化的方式呢?這就是對于詞句的掌握不夠。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Nevertoooldtolearn.”。這類“too...to...”的結構在初中是十分常見的,學生之所以一時半會兒沒有聯想到,還是因為對于詞匯的學習沒有透徹,沒有掌握英語的通篇語意,才會翻譯得比較生硬。這類通篇大意的理解并不是字面的理解,而是基于字面的內在理解,比如“giveandtake”(禮尚往來),學生看到這樣的翻譯總感覺比較奇特,覺得發現了一種表達規律但是又說不上來。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剛剛的“活到老學到老”進行創新的翻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悟透其中的規律,給出了“Liveandlearn.”的表達。這雖然看上去有違和感,但是本質上對于詞匯的表達是沒有問題的,是可以正確掌握詞匯性質的表現。同樣的,對于通篇的理解不只是要知道其中每一個字詞的意思再去分析文章,有時候也要結合文章的大致意思去掌握單個詞匯的意思和運用。“Spiritisamonument,isacornerstone,isonthewayoflifeisbrilliant,ruler.Amodest,...”這個簡單的短文中,很多單詞學生都是學習過的,但是放置在這篇文章中,翻譯就會遇到困難,與原本學習的意思就出現偏差了。比如文中的“brilliant”這個詞,很多學生都記憶為“明亮的”,但是在這個語境中,這樣翻譯顯然是錯誤的,所以應當翻譯為“聰明”。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要學會基于整個文章去學習單個詞匯。再比如“Twoheadsarealwaysbetterthanone.”,這是英國的一句俗語,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生不會翻譯是比較正常的,但是結合語境,既可翻譯為“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可翻譯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類似這樣的詞句結合推測單詞意思的文章在教學中是十分常見的。詞句結合的詞匯教學模式,教師需要研讀教材給出的典型句,通過句子形成的語境,強調詞性對比、句子成分及以句子為載體反映的語法現象等。句子是承載詞匯所包含的意義和句子的語法結構所顯示的意義的載體,記憶典型例句并輔以造句等實踐訓練,有利于通過詞句結合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二)科學融入詞句。語言的真諦就是信息的傳遞,而不是信息的獲取,所以表達要更加關鍵。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在初中階段學生英語即使較好,但是在表達上也是不足的,首先不管是從素質教育入手還是從應試教育入手,表達都是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常常聽到學生的對話中有這些高頻語句:“Doyouunderstand?(你明白嗎)”“youfirst(你先)”“weshouldgo(我們該走了)”。諸如此類,拋開語法是否正確不談,就從平時的學習中看,以英語短對話聽力為例和課文對話為例,絕對不存在這樣的表達方式。學生認為自己掌握這些短對話是對口語的一個提高,可以有效地為自己在英語學習或者聽力學習中提供基礎,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沒有將詞匯融入句子中的體現。當單個詞匯融入句子中,就要表達出相應的意思,這才是英語學習的關鍵,而不是隨意地套用。例如隨意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但是這些合乎語法的句子并不能幫助學生學習單詞,因為在今后的學習中根本就碰不上這些句子。比如“Doyouunderstand?”,其正確表達方式是“DoyougetwhatImean?”。如果是英語聽力考試,學生聽到這句話肯定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帶來很大的被動,但是“Doyouunderstand?”這句話肯定不是出自書本,也不是出自課外資料,學生是如何掌握的呢?一方面是學生自我學習的,但是更多的是教師造句的時候提到的,這一小小的舉動給學生帶來很多詞義上的理解誤差。同樣的,“weshouldgo”應該表達為“we’dbetterbeoff”,“你先”應該表達為“afteryou”。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既要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效果,也要注意平時的負面影響,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一個不合乎科學的舉例都會使得學生對于詞句融合的理解帶來偏差。

三、詞句結合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查看全文

詞句結合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作用

[摘要]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而語言類的學科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如果想要更準確更好地掌握一門語言就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感官聯動,需要充分調動聽覺、視覺、觸覺的共同作用。

[關鍵詞]英語;初中;詞句結合;詞匯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初中階段是他們系統而又更為全面的英語學習時期,所以他們也必須提高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在學習這一方面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引導者和促進者,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能夠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的作用,一切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都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與經歷。

一、詞句結合,強化教學過程的應用訓練

若想要讓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詞句結合的學習方法,教師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與指導者,需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做好本職工作,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為學生著想,一切為了學生并且為了一切的學生。教師需要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提升自己,同時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也不能夠一成不變,墨守成規,而應該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觀察學生的特點,并由此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與措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英語這一門語言學科。教師必須要重視詞句結合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語言學科的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夠書寫出來,還需要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組織語言說出來,要掌握一口流利又標準的英語口語。所以初中英語教師就需要重視英語的詞句結合這一教學方法,并且還要在實際詞句結合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王婷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訓練,其實詞句結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學生學習單詞的時候,結合短語或是短句,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在記住單詞的同時還能夠想起學習時的情景,從而鞏固對單詞與詞塊的記憶。比如:在學習“dance”也就是跳舞這個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聯想,和跳舞有關的詞,“Dancewhilesinging”就是邊跳邊唱的意思。利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單詞的同時還可以復習一下以前所學過的內容,在學習了新的知識的同時又能從舊的知識中學習到新的東西。

二、詞句結合,培養學生語句的銜接能力

查看全文

語文語言興趣管理論文

小學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積累語言,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呢?我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指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漢語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節奏美、音韻美等特點。因此,必須指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激發積累語言的興趣。常用的方法如下。(一)語言動態分析法有的用詞造句看似普通,卻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單靠讀一讀、想一想是難以體會其中奧妙的。這時就須用比較的方法(一是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詞句與原句原段比較,二是用其他詞句替換原文的詞句再與原文比較),聯系實際還原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原文遣詞造句之精妙。(二)想象法對意境優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文中意境之美。具體方法有圖文對照想象,聯系實際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三)感情朗讀法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體會它語言的藝術美,而只要讀一讀則可比較細致地體會,如節奏美、音韻美等,連意境美、思想美也可在朗讀中加深體會。二、指導學生在掌握方法中體會積累語言的樂趣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必須在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指導中訓練學生掌握語言的方法。(一)熟讀成誦法必須教給學生熟讀成誦的基本方法,然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基本方法如下。1.主導詞背誦法。這適于背誦某一段或幾段。以段落中的重點詞為主導詞,然后循著主導詞熟讀成誦。2.提綱背誦法。這適宜背全文或篇幅較長的段落。列出段落的層次提綱或全文的段落提綱,然后按提綱熟讀成誦。3.手抄與背誦結合法。有的人目視口誦記得慢,而過手一遍則能很快記住。因此不妨讓學生試試,這種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此外,還應教給學生防止遺忘的方法。應告訴學生,讀到能背下來時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開頭十幾天,因此,在熟讀成誦后隔三差五就要復習一下。(二)摘記法對優美詞句應摘記在本子上(有條件的可用讀書卡片),有空時經常拿出來看一看,讀一讀。(三)歸類法對摘記的優美詞句,一個階段要做一次歸類工作。把同類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寫人、寫活動與場面、寫景、狀物,名言警句等歸類。學生掌握了積累語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實踐中樂此不疲,成為一種愛好。三、指導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強積累語言的樂趣(一)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對學生摘記的優美詞句,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運用。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詞句,這時學生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指導,而不是指責和嘲諷。否則,學生就有可能從此失去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興趣。對學生作文中堆砌的詞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刪除,哪些應替換,教師應予以悉心指導。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對學生作文中的好詞好句,教師可用紅筆標出并加以賞析,增強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樂趣。(二)鼓勵學生在課外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在語文活動課上,可用成語接龍方式,找近、反義詞方式,指定一個意思要求用各種形式表達的方式等,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展現自己的語言能力。四、在交流中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樂趣對學生積累的語言,可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交流。學生在交流中不僅可以互相學習,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學的贊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積累語言的樂趣。交流的方法如下。(一)園地交流法在學習園地上開辟“優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同學摘記的優美詞句。(二)手抄報交流法把“優美詞句共賞析”作為手抄報的內容,交流手抄報時,也交流了優美詞句。(三)讀書筆記交流法這是最廣泛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同學間定期交換讀書筆記,把每個同學的讀書筆記作為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以上的做法,只要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