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15:12: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腸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腸癌

晚期大腸癌臨床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FOLFOX方案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療效和毒性反應。方法:將晚期大腸癌患者按照治療方案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應用FOLFOX方案:奧沙利鉑(L-OHP)130mg/m2靜滴2小時,第1天,甲酰四氫葉酸鈣(CF)200mg/m2靜滴2小時,第1~5天,5-氟脲嘧啶(5-Fu)300mg/m2靜滴6~8小時,第1~5天,21天為1個周期。對照組采用5-Fu+CF方案:用法、用量同上。治療3周期后評價療效和毒性反應。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36.4%,對照組有效率為18.8%,兩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FOLFOX方案治療晚期大腸癌有效率高,毒性反應可以耐受,可作為晚期大腸癌的一線治療方案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大腸癌奧沙利鉑甲酰四氫葉酸鈣5-氟脲嘧啶

資料和方法

2001~2005年54例患者均經病理或組織學證實遠處轉移、手術后復發或不能手術的晚期大腸癌患者,有可測量病灶,KPS評分大于60分,預計生存期大于3個月。將54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22例,應用FOLFOX方案,其中男15例,女7例,中位年齡58歲(35~73歲);對照組32例,應用5-Fu+CF方案,其中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齡57歲(32~72歲)。化療前均行X線胸片、腹部B超或CT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均正常,無化療禁忌。

治療方法:①治療組:L-OHP130mg/m2靜滴2小時,第1天;CF200mg/m2靜滴2小時,第1~5天;5-Fu300mg/m2靜滴6~8小時,第1~5天;21天為1個周期。②對照組:CF200mg/m2靜滴2小時,第1~5天;5-Fu300mg/m2靜滴6~8小時,第1~5天,21天為1個周期。治療3周期后評價療效及毒性反應。為保證化療順利進行,應用恩丹西酮、格拉司瓊止吐,還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化療后給予泉升(G-CSF)預防性應用,防止白細胞下降。治療后每周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

療效及毒性反應評價:患者至少完成3個周期治療后,進行療效評價和毒性反應分析。

查看全文

晚期大腸癌靶向分析論文

眾所周知,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發病率有逐漸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大眾的健康;大腸癌能以手術方式治愈的患者占45%,而55%患者將成為復發、轉移的晚期患者。晚期大腸癌治療,是以化療為主要手段的姑息性綜合治療,其目的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癥狀。目前姑息性一線化療總的有效率達31%~64%,無進展生存8.7—12.3個月,總生存14.8~21.5個月,二線化療有效率為10%,3/4級以上的化療不良反應很常見,可見晚期腸癌姑息化療有效率、生存期均不理想,療程長,毒副作用大,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甚至放棄治療,成為大腸癌治療中十分困擾的瓶頸問題。針對這一難題,借助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發現,腸腫瘤組織細胞的某些靶位點與腫瘤的發生發展相關聯,特異性拮抗這些靶位點可干預腫瘤而對正常細胞影響不大,因此,具有特異性效能而極少毒副作用的抗靶點藥物及更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應運而生,它將使大部分的腸癌患者受益。

1大腸癌組織靶位點

分子腫瘤學研究發現,腸腫瘤的發生發展與組織細胞的某些靶位點關系密切,腸癌特異性靶位點過度表達與惡性特征有關,是細胞異常增殖的信號,表現為異常增生、分化不良、侵襲轉移等惡性行為。因此大腸癌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環氧化酶(CO×)的過度表達受到關注和研究。

大腸癌的VEGF廣泛存在著過度表達,VEGF是影響新生血管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不僅為腫瘤提供更充分的營養和氧氣,還為腫瘤細胞轉移開辟新的路徑,新生血管異常生成是腫瘤增殖、侵襲轉移的必要條件。有研究顯示,VEGF家族由6種糖蛋白組成,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盤生長因子,之中VEGF—A是最關鍵因子;VEGF選擇性直接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三種酪氨酸激酶受體(VEGFR-1、VEGFR-2和VEGFR-3)及兩種復合受體(Neuropilin-1,Neur0pilin-2),激活酪氨酸激酶,促使底物磷酸化而產生化學趨化性、促進細胞分裂、內皮細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改變細胞外基質的效應;VEGFR-2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調控因子,與化學趨化和促分裂作用有關。VEGF表達受多種因素調控,包括其他血管生成因子、細胞因子、缺氧及許多原癌基因,VEGF在正常組織低水平表達,腫瘤中多有顯著的高水平表達,與癌基因作用相關。

大腸癌也存在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廣泛過度表達,EGFR是原癌基因CerbBl{HERl)的表達產物,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一酪氨酸激酶(TK)信號傳導系統活化調節著細胞分化、增殖、凋亡等基本生理功能。人類EGFR家族包括HER-1、HER-2、HER-3及HER-4,EGFR結構包括細胞外配體結合區、跨膜區及細胞內區即酪氨酸激酶部分。TK是EGFR膜內信號通路的關鍵部位,細胞內受體的TK被激活及傳導至下游信號系統刺激細胞生長與增殖。目前研究認為與增殖有關是Ras-Raf-MAPK途徑;另與細胞移動性的增強有關的是P13K-Pkc-IKK途徑。EGFR過度表達與腫瘤的發生、增殖、轉移以及血管形成密切相關,EGFR或其配體表達增加也與預后不良有關。

COX過度表達與大腸癌密切相關,COX-2在腺瘤表達上調50%,在腺癌表達增加80%-85%,COX-2是細胞生存、凋亡重要調控者;研究表明,COX分為COX-1及COX-2兩種異構體,COX-1是結構酶,它介導生理性前列腺素形成,通過各種機制調節外周血管張力,維持腎血流量,保護和調節胃腸道及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COX-2是誘導酶,它主要介導形成病理性前列腺素,在外界刺激因子或癌基因的作用下,COX-2促使炎性前列腺素合成并引起炎癥反應,也對生長發育細胞調亡起調節作用,與腫瘤關系密切。

查看全文

高齡大腸癌患者監護思考

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也是老年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老年大腸癌患者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合并其他系統的疾病,給治療帶來困難,制定完善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是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的關鍵,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期間,共收治大腸癌高齡患者190例,通過完善細致的圍手術期護理,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90例老年大腸癌患者中,男性126例,女性64例,年齡70~90歲,其中結腸癌109例,直腸癌81例,術前合并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的98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的72例。

1.2手術方式

190例患者均在全麻醉下進行手術。行右半結腸切除32例,切除盲腸、升結腸、右半橫結腸包括末端回腸約10~15cm以及相關的腸系膜淋巴結,做回腸與橫結腸端一端吻合。行左半結腸切除48例,切除左半橫結腸、降結腸和部分乙狀結腸及其淋巴結,做橫結腸與乙狀結腸吻合。行橫結腸切除的20例,切除范圍包括肝曲和脾曲的整個橫結腸及其系膜和淋巴結,做升結腸和降結腸的端一端吻合。行乙狀結腸切除的24例,如癌腫位于上端應切部分降結腸,位于下端,應包括切除直腸上段再重建腸道。直腸腫瘤距肛門7cm以內的26例,行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在左下腹做永久性人工肛門,腫瘤距肛門10cm以上者22例,行經腹腔直腸癌根治術,保留正常肛門。距肛門7~10cm之間的18例,行拉下式直腸癌根治術,保留肛門。

查看全文

妊娠合并大腸癌治理

妊娠期合并癌癥是導致孕母死亡的嚴重疾病。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妊娠期惡性腫瘤的發生率為0.07-0.1%。常見惡性腫瘤依次為:淋巴瘤,白血病,惡性黑色素瘤,乳腺癌,生殖器惡性腫瘤(宮頸癌,卵巢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妊娠期大腸癌的發生率為0.002%。Wood與合作者于1981-1989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每13000次活胎妊娠中有一例合并大腸癌。北京協和醫院1983-1999年的16478例活胎妊娠中有一例合并大腸癌。本報道此例妊娠合并大腸癌的病例并復習文獻,就其臨床特點、診斷和治療方法等進行探討。

目的:總結和探討妊娠合并大腸癌的臨床特點、診段及治療方法。

方法:對一例妊娠合并大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復習文獻。

結論:

1.妊娠合并大腸癌發生率很低,且80%以上發生于直腸。

查看全文

大腸癌術防治論文

大腸癌是包括結腸各部位及直腸部位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目前手術切除仍是首選治療方法。我病區在去年共收治大腸癌手術病例198人,術后發生腸道霉菌感染41人,感染率高達21%,大大高于同期普外科其他手術病人院內霉菌性腸道感染55例的發生原因作綜合分析,并對預防和護理對策進行探討。

1臨床資料

從醫院院內感染統計資料所得,我院普外科去年手術病人共2247例,術后發生腸道霉

菌感染共55例,其中結直腸癌手術198例,感染者41例。其他手術者2049例,感染者14例。大腸癌組手術病人是術后發生腸道霉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討論

從以上資料表明,大腸癌術后腸道霉菌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病例。外科病人術后繼發霉菌感染,通常是疾病治療中抗感染應用抗生素較長一段時間后所致。一般危重病例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后,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均可出現繼發霉菌感染。多數以口腔、尿液中先檢出白色念珠菌或酵母菌。而大腸癌術后霉菌感染往往以單純腸道腹瀉為主,且發生時間較早,發生率較高。臨床發現最早術后第4天就從糞便中檢出霉菌。通過臨床觀察分析,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查看全文

抗癌新藥奧沙利鉑治療晚期大腸癌

關鍵詞:奧沙利鉑;順鉑;大腸癌;Ⅱ期臨床試驗

摘要目的:闡述奧沙利鉑的藥理學和臨床研究概況。方法:綜述了1993~1997年的有關奧沙利鉑的研究進展。結果:奧沙利鉑抗瘤譜與順鉑不同,與順鉑無交叉耐藥性,單藥或與氟脲嘧啶/甲酰四氫葉酸鈣聯合治療晚期大腸癌有較好療效,而毒副反應較順鉑輕。結論:奧沙利鉑是一個有前途的藥物,有必要開展進一步臨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briefthepharmac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ofoxaliplatin.METHODS:Theadvancesinthestudyofoxaliplatinwerereviewed.RESULTS:Oxaliplatinhasananticancerspectrumdifferentfromcisplatinandhasnocross-resistancewithcisplatin.Abetterresulthasbeenobtainedintreatmentofadvancedcolorectalcancerwithoxaliplatinaloneorincombinationwith5-fluorouracilandfolinicacidwithmildADRsincomparisonwithcisplatin.CONCLUSION:Oxaliplatinisapromisinganticancerdruginchemotherapybutfurtherstudiesseemtobeneeded.

KEYWORDSOxaliplatin;Cisplatin;Colorectalcancer;PhaseⅡclinicaltrial

自順鉑(DDP)問世以來,各國研究者多年來試圖制備DDP新的衍生物以減輕其嚴重腎毒性。1981年卡鉑(CBP)進入臨床,但其骨髓抑制作用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用1,2-二氨環己烷(dach)基團代替DDP的氨基,用其他帶有陰離子殘基的基團來取代氯原子,制備出一組dach的衍生物,從中分離出其左旋反式化合物,即奧沙利鉑(oxaliplatin,L-OHP)。

L-OHP是第三代鉑類化合物,化學名為左旋反式二氨環己烷草酸鉑,國際通用名為草酸鉑。結構式見圖1,分子式為C8H14N2O4Pt,分子質量397.33。它為白色晶體粉末,微溶于水,難溶于甲醇,不溶于乙醇及丙酮。注射劑包裝規格分別為50,100mg/瓶。日本學者通過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細胞株篩選,發現L-OHP對小鼠白血病L1210有效,法國的Rogerbellon公司與Rhone-Poulence公司共同完成了L-OHP的前期研究和Ⅰ期臨床試驗,現由瑞士德彪藥物公司和法國賽諾菲公司繼續開發。

查看全文

大腸癌的早期篩查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我國惡性腫瘤的第四位,近幾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資料統計,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一般為60%-80%之間,直腸癌約為50%-70%,早期大腸癌治療后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0%,大腸癌屬于篩查效果明確的惡性腫瘤,早期進行大腸癌的臨床篩查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關鍵詞:大腸癌

篩查對象

根據與大腸癌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如年齡、不良的飲食結構(高脂肪、食物纖維素不足)、腫瘤家族史、腹痛、腹瀉、便秘、便血等,將大腸癌的篩查對象分為一般危險人群和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個體:①一級親屬患大腸癌史直系親屬中60歲前患過結腸腺瘤或55歲前患過結腸癌者,每1~2年需行結腸鏡檢查1次。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員應每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一旦有多發息肉應預防性切除全結腸。這種患者50歲以后的癌變率幾乎100%。③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家族成員應從20歲開始隨訪,每1~2年行全結腸鏡檢查1次,40歲以后每年檢查1次。觀察結果表明,從20歲開始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發展為癌。④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結腸鏡檢查如發現多發腺瘤或1個>1cm的腺瘤,應內鏡下切除,并1~3年查一次腸鏡。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變,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高,而與形態無明顯相關〔1-2〕,大量的臨床、病理及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腺瘤的癌變率為1.4%~9.4%,多數大腸癌是由腺瘤癌變而來,整個癌變過程需10年左右〔3-4〕。⑤患過大腸癌:術后第1年進行1次全結腸鏡檢查,如正常,3年后再查;再次復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任何一次腸鏡檢查發現腺瘤,則應按腺瘤進行監視檢查。⑥炎癥性腸病多年不愈、病變范圍較廣的潰瘍性結腸炎,應在患病8年后,每1~2年檢查一次全結腸鏡;如病變僅累及左半結腸,可以在患病15年后進行監視檢查。⑦慢性腹瀉指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⑧慢性便秘指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⑨不良生活事件史須發生在近20年內,并在事件發生后對調查對象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⑩有報道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術后及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大腸癌發病率增高。由于大腸癌高危人群患病危險更高,故多數學者主張,對這種人群采用直接結腸鏡普查。一般危險人群:對于這些人群的基本普查方法是:①50歲以上人群每年檢查1次糞便隱血(連續3天),陽性者行結腸鏡檢查。②每5年做1次結腸鏡。優點是可以查出70%的大腸腫瘤,同時可以進行內鏡治療。③每10年1次全結腸鏡檢查。有研究證明,一次全結腸鏡檢查陰性,追訪10年極少見到有意義的腺瘤。

篩查方法

①糞便潛血試驗:糞便潛血是最為常見的結直腸癌早期指標之一,但僅有50%的結直腸癌和30%腺瘤隱血試驗陽性。②直腸指診:在我國,直腸癌占大腸癌的50%~60%左右,約70%~80%的直腸癌可經直腸指診發現。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等癥狀均應行直腸指診。③內鏡檢查: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和結腸鏡檢查。色素放大結腸鏡對判斷結直腸病變的性質有較高的病理符合率,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淺隆起型病灶的檢出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但內鏡診斷腫瘤性病變窄帶成像技術(NBI)較染色內鏡有更高的準確性,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也高于染色內鏡〔5〕。④腫瘤標記是物:對結、直腸癌診斷和術后監測較有意義的腫瘤標記物是癌胚抗原,但CEA作為結、直腸癌的診斷缺乏價值。CEA主要用于監測復發,但對術前不伴有CEA升高結、直腸癌病人術后監測復發無重要意義。CA199單獨檢測對于大腸癌復發診斷的敏感性為40.4%〔6〕⑤影像學檢查:⑴X線鋇劑灌腸:是結腸癌的重要檢查方法,對低位直腸癌的診斷意義不大。氣鋇雙重造影可發現充盈彼稹⒊η幌琳⒄襯ぶ弭牌蘋檔日饗螅允景┲撞課緩頭段А6越岢導觳槌η幌琳仍蛭茨薌絳嫡擼導涼喑Χ猿滴醇俺Χ蔚募觳橛任匾”魄荒誄河們荒誄酵房商講獍┲捉蟪Ρ詰納疃燃壩形耷址噶誚嗥鰭荂T:可以了解直腸癌盆腔內的擴散情況,有無侵犯膀胱、子宮及盆壁,是術前常用的檢查方法。也可判斷肝、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是否轉移。⑷MRI:對直腸癌術后盆腔、會陰部復發的診斷較CT優越。⑸CT仿真模擬腸鏡:該方法對直徑大于6mm的大腸癌的檢測率和結腸鏡檢查相似,對原發性大腸癌的檢測效果可能優于結腸鏡檢查。雖然篩查方法多種,但結腸鏡加病理活檢才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

查看全文

晚期大腸癌治療管理論文

關鍵詞:奧沙利鉑;順鉑;大腸癌;Ⅱ期臨床試驗

摘要目的:闡述奧沙利鉑的藥理學和臨床研究概況。方法:綜述了1993~1997年的有關奧沙利鉑的研究進展。結果:奧沙利鉑抗瘤譜與順鉑不同,與順鉑無交叉耐藥性,單藥或與氟脲嘧啶/甲酰四氫葉酸鈣聯合治療晚期大腸癌有較好療效,而毒副反應較順鉑輕。結論:奧沙利鉑是一個有前途的藥物,有必要開展進一步臨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briefthepharmac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ofoxaliplatin.METHODS:Theadvancesinthestudyofoxaliplatinwerereviewed.RESULTS:Oxaliplatinhasananticancerspectrumdifferentfromcisplatinandhasnocross-resistancewithcisplatin.Abetterresulthasbeenobtainedintreatmentofadvancedcolorectalcancerwithoxaliplatinaloneorincombinationwith5-fluorouracilandfolinicacidwithmildADRsincomparisonwithcisplatin.CONCLUSION:Oxaliplatinisapromisinganticancerdruginchemotherapybutfurtherstudiesseemtobeneeded.

KEYWORDSOxaliplatin;Cisplatin;Colorectalcancer;PhaseⅡclinicaltrial

自順鉑(DDP)問世以來,各國研究者多年來試圖制備DDP新的衍生物以減輕其嚴重腎毒性。1981年卡鉑(CBP)進入臨床,但其骨髓抑制作用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用1,2-二氨環己烷(dach)基團代替DDP的氨基,用其他帶有陰離子殘基的基團來取代氯原子,制備出一組dach的衍生物,從中分離出其左旋反式化合物,即奧沙利鉑(oxaliplatin,L-OHP)。

L-OHP是第三代鉑類化合物,化學名為左旋反式二氨環己烷草酸鉑,國際通用名為草酸鉑。結構式見圖1,分子式為C8H14N2O4Pt,分子質量397.33。它為白色晶體粉末,微溶于水,難溶于甲醇,不溶于乙醇及丙酮。注射劑包裝規格分別為50,100mg/瓶。日本學者通過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細胞株篩選,發現L-OHP對小鼠白血病L1210有效,法國的Rogerbellon公司與Rhone-Poulence公司共同完成了L-OHP的前期研究和Ⅰ期臨床試驗,現由瑞士德彪藥物公司和法國賽諾菲公司繼續開發。

查看全文

大腸癌腫瘤藥敏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測定47例大腸癌患者對5-氟脲嘧啶(5-Fu)、奧沙利鉑(L-OHP)、卡鉑(CBP)、順鉑(DDP)、絲裂霉素(MMC)5種化療藥物的體外敏感性試驗,探討腫瘤藥敏試驗對大腸癌患者個體化化療的應用價值。方法:采用組織塊培養-終點染色-計算機圖像分析法(TECIA)。結果:對腫瘤組織的平均抑制率由高到低依次為5-Fu>L-OHP>MMC>CBP>DDP,聯合用藥的抑制率為L-OHP+5-Fu>MMC+DDP+5-Fu>MMC+5-Fu>DDP+5-Fu。結論:大腸癌是對化療藥物敏感性較差的腫瘤,且存在著明顯的異質性。體外腫瘤藥敏試驗在指導大腸癌的臨床用藥及個體化化療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腸癌體外腫瘤藥敏試驗TECIA法個體化化療

資料與方法

47例大腸癌新鮮標本均取自本院手術標本,其中男32例,女15例。所有標本都經病理診斷為大腸腺癌。所有病例均為首次治療,術前未化療。標本于無菌條件下快速送到實驗室。

藥品與試劑:選用目前常用的五種大腸癌化療藥物:5-氟脲嘧啶;絲裂霉素;奧沙利鉑;卡鉑;順鉑。MTT,配制濃度為5mg/ml,過濾滅菌,避光冷藏。培養液RPMT-1640含20%小牛血清,-20℃凍存。100級凈化工作臺,二氧化碳培養箱,計算機圖像分析儀由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提供。

標本處理:無菌切取腫瘤組織1cm3大小,用D-hanks反復沖洗3次,加200U/ml的青、鏈霉素適量浸泡10分鐘。剪除脂肪、纖維及壞死組織,選取邊緣生長好、無壞死的癌組織塊,在層流超凈工作臺上,細切成0.5~1mm3大小的組織塊。將組織塊堆放到有1640培養液的24孔板中,每組設4孔,37℃CO2孵箱培養24小時,以圖像分析儀測定每孔組織塊面積A,每孔加入相應的化療藥10μl,繼續培養4天后,加入MTT染料再培養4小時。再次測定組織塊的染色面積(BA),并按下式算出化療藥物的抑制率(IR)。IR%={1-[(BA處理/A處理)/(BA對照/A對照)]}×100%。評價指標和標準:評價指標為化療藥物的抑制率(IR):IR>50為高度敏感,30

查看全文

急性梗阻性大腸癌治療分析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齡55~87歲,平均71歲。癥狀:所有病例腹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腹平片提示腸管擴張、多個階梯樣液平。CT檢查懷疑結腸腫瘤29例。術前腸鏡確診11例。合并癥:高血壓33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7例,慢支肺氣腫18例。腫瘤部位:盲腸3例,升結腸15例,肝曲5例,橫結腸3例,脾曲6例,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各6例,直腸上段7例。病理:腺癌35例,低分化腺癌9例,黏液腺癌7例。臨床分期:DukesB期16例,C期27例,D期8例。

12手術方法右半結腸切除一期吻合術22例,左半結腸及乙狀結腸切除21例中5例加行近端造口,捷徑手術3例,直腸腫瘤切除吻合近端造口1例,Hartmann手術2例,單純乙狀結腸造口2例。術中先將梗阻近端腸管游離后提至腹腔外,再經闌尾腔或回盲部插管行腸道灌洗大量溫鹽水和滅滴靈溶液,用手非常輕柔地擠壓腸管,并注意防止腹腔內污染。回結腸端側、結結腸端端吻合均采用1號絲線間斷全層寬邊距縫合,不加漿肌層縫合,吻合口寬大、抗拉、血供良好。

2結果

除1例患者因經濟原因于術后第2天家屬堅決要求轉鄉醫院外,其余所有病例均無吻合口瘺。切口感染2例,無其他并發癥,近端造口患者于術后3~6個月行二期造口還納術。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