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15:33: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影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影業

小議我國電影業的國際競爭力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競爭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國際現象。隨著入世協議的簽署,中國電影業必將迎接來自世界電影產業的競爭和挑戰。在此情勢下,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成為業內關注的重大課題。本論文通過對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現狀并圍繞一系列的產業化指標,如票房情況、分賬情況,再與國外電影產業化相比較,進而探討我國電影產業競爭力所存在的問題提供合理化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策略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競爭逐步滲透進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各國的國內市場必然地成為國際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使市場競爭成為一種國際現象。白樹強在《全球競爭論》文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不斷擴大,入世協議的簽署,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含義已從以往主要爭取產品出口,更多地進入國外市場,發展到必須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同時與外國產品進行競爭。世界電影經濟、電影市場、電影產業的發展趨勢也與全球化進程的總體脈絡、競爭的總體格局緊密契合。這樣對于我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盵1]在市場經濟中,產業競爭力是指一國的某一產業能夠比其他國家的同類產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并能獲得自身發展的能力或綜合素質。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率是評估產業競爭力的兩個顯示性指標。前者反映產業在多大程度上為市場所接受,后者則反映產業自身發展的基本條件。產業競爭力,是以各國處于國際競爭中的產業為研究對象。因此,對于電影產業競爭力的研究,我們選擇了對具體現實中的經驗事實進行多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將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結合起來,金碚在《競爭力經濟學》中提到“不拘泥于經濟學分析的‘純粹’性”[2]而盡可能貼近具體現象和具體問題,發現決定和影響電影產業競爭力的各種復雜因素,并就如何提高本國電影產業的競爭力提出具體的對策性建議。

一、中外電影產業競爭力分析

80年代以來,走向市場的中國電影業在新的文化經濟環境下,表現出逐漸放開的市場與舊有電影管理體制的日益不協調;表現出轉型期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資源等的相當薄弱和不足;形成了巨大規模的中國電影市場與電影業慘淡經營、電影票房一再低落的巨大反差。[3]隨著中國電影行業機制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到2007年的十余年間,先后實施了“影視合流策略”、“電影精品戰略”“、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引進分賬大片”“、院線制”等重大舉措[4]。并在電影產業政策不斷完善的前提下,電影市場從一個原有相對封閉的經營格局逐漸走向全面開放。為此,一系列電影經濟政策的出臺,諸如《電影管理條例》,規范、啟動和引導著電影市場;2003年,三個新規定及2004年CEPA的簽署,以及2004年11月10日,第43號總局令的開始實施,都為電影業的放開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5]而這種加快開放的主動策略,均有助于吸納各類資源、資金,做強做大中國電影業,為電影業擺脫困境、挖掘潛力、探尋出路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探索空間和發展路徑。具體從以下三方面來說:

(一)國內電影產業競爭力狀況

查看全文

小議電影業的商業化運行操作

摘要:電影產業化已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必由之路,《英雄》的商業化的成功運作使我們越來越關注中國電影產業商業化的制作。本文通過對2002至今中國電影產業商業化的發展狀況的調查和總結,并結合張藝謀成功的商業化制作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分析中國電影產業在商業化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融資、宣傳制作和后電影產品的開發。結合中國電影產業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從電影產業中的營銷,后電影產品的開發與保護,以及樹立電影和導演的品牌觀念等方面提出建議性對策。

關鍵詞:中國電影產業;商業化發展;商業化制作

投資推動市場隨著國際環境以及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2002年,中國電影產業仍在轉型期中。中國電影產業從原先的計劃體制向市場機制的轉型,由于媒介的特殊屬性,電影產業轉型速度依然是比較慢的。

一、2002年以來中國電影產業商業化運作的發展概況

2002年以來,進入產業化改革快車道的中國電影業,也連續六年在產量、票房、綜合收入等主要指標上保持快速增長,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電影國家。與此同時,電影的社會影響力繼續擴大,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重視電影的影響力價值而不僅僅關注產品有限的影院票房。2007年,中國電影在進口片的巨大壓力下繼續良性發展。

(一)年度數字

查看全文

達摩克利斯之劍中國民族電影業現狀鳥瞰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電影管理觀念的艱難轉換

從制度上和觀念上確立電影的文化產業本性,不僅意味著電影生產和流通方式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更深刻的轉型,而且也意味著電影的管理體制從意識形態管理向文化產品管理的轉型,而前者轉變的深度和廣度實際上都會受到后者的巨大制約。在中國,電影曾經長期被簡化地理解為政治宣傳手段,因而常常被強制性地作為政治意識形態載體來管理"電影為政治服務","政治標準第一"理所當然成為了電影管理的基本準則。進入新時期以后,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相對獨立性和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娛樂形式的文化本性,逐漸開始被認識和部分地認同,所以,在新時期,一方面,政府的電影管理觀念和政策都作出了某些調整,電影與政治的關系逐漸具有了媒介和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娛樂性影片和一些非主流影片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電影仍然還是被看作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特別是從1996年以來,電影強化了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核心的"主旋律"意識,同時也強化了對電影從劇本到影片的規劃和審查。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現狀管理論文

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電影管理觀念的艱難轉換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現狀及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族電影業;產業體制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族電影業;產業體制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鳥瞰管理論文

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電影管理觀念的艱難轉換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現狀管理論文

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電影管理觀念的艱難轉換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發展論文

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電影管理觀念的艱難轉換

查看全文

民族電影業現狀管理論文

瀕臨絕境的中國民族電影雖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復興契機,但由于種種內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族電影并沒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機依然象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我們頭上:電影產業化的觀念和制度并沒有真正確立、國產電影的數量和質量與電影市場要求不相適應、電影市場現狀與市場潛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市場"大片"與普通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票房份額嚴重失衡,特別是發行業、放映業與制片業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則說明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而關鍵的發展和調整時期,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電影產業體制的改革陣痛

中國電影的"體制改革"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影業在市場壓力下逐漸開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這一過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轉變。電影制作機構的增擴,電影出品權的逐漸放開,部分地分散了電影生產的壟斷性,為電影作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來,不僅國家或者電影企業投資生產影片,而且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營和民營、電影企業與非電影企業、大陸與港臺、中國與外國聯合拍攝的影片,各種社會資金注入電影企業,使國產影片的投資規模年增長幅度從90年代以來達到了10%以上,國產電影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引進了這些資金所代表的運作機制、文化觀念、以及市場競爭意識,這為提高電影的創作、制作水平和藝術、技術質量提供了經濟前提。其次是發行方式的轉變。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購統銷、壟斷經營的電影發行體制解體,多種機制、多種形式的發行放映模式并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發行、放映業的積極性;擴大引進發行外國電影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引進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電影市場的同時也影響到本土電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風格。

近年來電影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發行業和制片業的相互滲透和參與趨勢仍在增加,許多地區和機構已經建立或者正在醞釀建立制作、發行甚至放映"流水線"聯合,過去的電影發行公司中國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銀幕戀情》;以發行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在《離開雷鋒的日子》以后投資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紅色戀人》和《背起爸爸上學》,而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別占據了第1、2、8的位置。上海永樂公司也仍然繼續發揮其生產發行合一的體制優勢。應該說,這些向變革,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族電影注入了生產力,一方面強化了市場因素對于電影的推動,出現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同時也使得電影產品的平均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但是,當前的電影改革與20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急劇變革的進程相比似乎并沒有取得人們預期的成果,正如一位電影政府主管人士所說,"有人說中國電影企業是整個中國企業界改革最早的行業,但是,改革的進程緩慢,遠遠不能滿足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1998年的中國電影業仍然面臨"體制不順、機制待立、中介梗阻、節目短缺、資金困難、捐稅過重、不平等競爭"等問題。中國電影改革雖然從1993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相應政策來"放開發行"、打破區域壟斷,但直到1998年,這些措施只打破了單一企業的壟斷,并沒有打破區域經營的壟斷。各級發行公司仍然按照行政區域管理并形成了不同的隸屬關系和利益機制。企業和區域的自我保護阻礙了電影市場機制的建立。市、縣電影行業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狀制約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和電影經濟的增長,壟斷性的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在深層上制約電影的發展,而公平的、開放的競爭體系的建立也遠遠沒有能夠實現。電影體制轉化的緩慢,不僅造成了發行和放映業的沖突,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制片業的利益。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在中國,各制片單位的平均銷售收入實際只占票房收入的22%,在整個影片業中制片一方得到的利潤過少。有關人士估計,70%的國產影片的制作方虧損,國產影片投資總回報率還不到50%。如此低的投資回報率必然會影響到片方的投入再生產。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電影制作部門的生產主動性,電影投資和生產的危機在1998年可以說比前一年有增無減。

電影管理觀念的艱難轉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