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0:53: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經濟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經濟學論文
一、發展經濟學的來源
對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應該從它的起源開始深入研究它的發展歷程。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萌芽,經過十年,該學科就被冷落。從發展經濟學定義看這一問題,在上個世紀經濟迅猛發展,很多國家漸漸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桎梏,逐漸走上經濟發展道路。
最早的經濟學萌芽是從1938年威廉姆·呂彼克用法文發表的《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一般把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這是結構主義興盛時期t經濟學在這一階段得到迅猛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這是新古典派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復蘇并出現依附論,這是發展經濟學發展昌盛時期,緊接著在7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斷節。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發展經濟學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時期,這個時期發展經濟學達到了理論成熟的時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學家漸漸地在理論上有所創新。
二、發展經濟學的定義
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概念是: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狹義的概念是:發展經濟學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三、發展經濟學研究方法
發展經濟學起源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了發展經濟學的起源、演進和新發展,以及未來的研究趨勢。在發展經濟學的草創時期,中國經濟學家對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發展經濟學在西方經歷了曲折的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了新型發展經濟學的探索。發展經濟學正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學科的交叉領域,它已成為處理發展中國家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的一個科學范式。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起源,演進
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DevelopmentEconomicsAbstract:Thispaperprobesintotheorigin,evolution,andnewprogressofdevelopmenteconomics.Intheearlyperiodofdevelopmenteconomics,Chineseeconomistsmade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its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icshadanunevenevolutionprocessinwesterncountries.Untilthemiddleof1980s,economistsincludingsomeChinesescholarshadnotbeenstudyingnewdevelopmentEconomics.Atpresent,developmenteconomicshasbeenarealcross-displineareaandascientificparadigmetodealwithcomplicantscio-economicproblemsindevelopingeconomies.
Keywords:developmenteconomics,origin,evolution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Economics),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數年,興起于大戰結束之后,特別是20世紀50到60年代。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是趕上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的一個顯著標志是高度工業化和現代化,因此,發展經濟學就是研究在已經存在一批發達國家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如何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本文欲就發展經濟學的起源、演進和新發展,以及未來發展問題的研究趨勢,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發展經濟學的起源及其在西方的興起
廣義發展經濟學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廣義發展經濟學:理論構建;發展與改革
[論文摘要]廣義發經濟學是現展經濟學的宏觀拓展,它擴充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的發展問題:它擴大了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僅研究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更重要的是,將整個人類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納入研究范圍,廣義發展論的核心是“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它描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這三個因素是如何內生作用于經濟發展過程的。
1廣義發展論的定義及其涵義
廣義發展論是運用多學科分析方法,以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是相對于僅以發展中國家和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狹義發展經濟學而言的。廣義發展論及其核心理論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階段發展經濟學的綜合發展理論框架的雛形。
一般來說,人們將所有國家按照發展程度區分為發達和不發達國家、較發達和欠發達國家,考慮到持續變化的過程,將不發達和欠發達國家稱為發展中國家,較發達和發達國家稱為發達國家。與發展經濟學一貫只將發展中國家作為其研究對象不同,廣義發展論的研究范圍包括不同發展程度的所有國家。之所以這樣界定廣義發展論的研究范圍主要有兩個原因:
(1)發展不只是工業化,不單是發展中國家的當務之急,發達國家也還有繼續發展的問題。具體來說,發展中國家通常面臨增長和發展的雙重任務(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面臨啟動、增長和發展的三重任務),而發達國家在實現了經濟增長后,除了要解決經濟增長中遺留的社會問題,還直接面臨著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可以說,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發達與不發達只是相對而言,發展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永恒的主題。
發展經濟學探究論文
一、發展經濟學興起的背景和動機
經濟發展問題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被馬克思稱作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的亞當·斯密在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就討論了經濟(國民財富)增長的源泉問題,生活在18世紀的斯密把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快慢的原因歸結為分工的發展程度和資本積累的多寡。古典經濟學家都力圖尋找經濟增長的根源,分析經濟變革的長期過程。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問題的興趣一直持續到約翰·穆勒。此后,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把邊際分析引入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們的興趣轉向了資源配置問題和交換理論,靜態經濟學支配著西方主流經濟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長期慢性蕭條和30年代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引發了凱恩斯對資本主義經濟短期波動和長期停滯可能性的分析。從1848年約翰·穆勒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問題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差不多被冷落了10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才重新成為西方經濟學討論的主題。
當然,古典經濟學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的對象、動機和目的的關注是不同的。古典經濟學家關注的是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問題。因為18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年輕的正在成長的經濟,是一種“發展中的”經濟,古典經濟學家力圖找到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和一條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通過加快經濟增長來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上徹底戰勝封建主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經濟學家關注的是擺脫了殖民統治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簡單地說,古典經濟學家當時關注的是其本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經濟學家關注的是他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
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西方經濟學家熱中于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他們是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向發展和富裕之路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來考察發展經濟學興起的背景和動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是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奪勢力范圍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戰爭,但是,與帝國主義列強的愿望相反,這場戰爭卻敲響了殖民主義的喪鐘,殖民制度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土崩瓦解,廣大亞非拉國家紛紛獲得民族獨立。在國家獨立以后,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和政治家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擺脫貧困和落后,如何進行改革和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那么,需要制定什么樣的政策呢?這就需要從經濟理論上做出回答,需要經濟學家參與經濟政策的制定和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選擇。但是,當時在這些國家盛行的是殖民經濟學。這種經濟學是一種為殖民制度辯護和服務的理論,它力圖開脫殖民體系對不發達經濟所承擔的責任,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落后和貧困歸咎于熱帶氣候條件、人口壓力、資源匱乏或勞動者懶惰。顯然,這種殖民經濟學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發展經濟學及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內容摘要】發展經濟學是詮釋發展中國家如何由貧窮落后走向繁榮發達的經濟學,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主題,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對我國后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是具有普適性。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一、發展經濟學的產生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談到一個國家如何由窮變富的問題,實質上已涉及到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主題。亞當•斯密關于經濟發展的構想是: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是國民財富和社會財富的集聚與增長。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勞動力人數的多少決定了國民財富的增長。這是發展經濟學的雛形。但是,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則產生于二戰后。當時一些國家為擺脫殖民壓迫,紛紛獨立,迫切需要發展經濟。當時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在實踐上,一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二是當時戰敗國的經濟復蘇問題;要么對原有理論加以改造,這比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論,這相對困難。一些學者深入研究各發展中國家之后發現,其環境與發達國家最初完全不一樣,傳統理論無法復制和拷貝到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理論由于條件不同、問題很多、相去甚遠,也無法照搬到發展中國家。所以當時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迫切需要一門新理論,由此發展經濟學誕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經濟進步的狀況》一書,對后來經濟發展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東歐與東南歐工業化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在發展經濟學的發展中具有引領性和開創性的歷史地位,是發展經濟學的標志性文獻。
二、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發展經濟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其政策演化和發展思路的差異性,發展經濟學家將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結構主義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義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階段。
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教育教學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是以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為己任,發展經濟學課程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不但能滿足學生對經濟理論學習的需求,同時能夠讓民族地區的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應用性。
關鍵詞: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教學方法
一、導言
發展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直到80年代才被引入中國。在經濟學的眾多學科分支中,只有發展經濟學是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中國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更加值得思考和重視。因此,發展經濟學理論和政策對我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有很強的參考價值,發展經濟學課程在民族院校的深入開展,除了讓學生掌握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理解經典的理論模型,以及認識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謀求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外,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結合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發展環境,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民族地區的現實問題,并努力探索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民族院校全面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有助于民族地區的學生全面、深入的了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發展經濟學自引入中國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在本土化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中國高等院校的課程開設中,除了經濟學專業以外,很多財經類專業要么不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要么把發展經濟學開設成選修課,課時分配不夠,其他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就更加難覓發展經濟學課程的身影。為民族地區培養干部人才的民族院校到目前來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對發展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近年來,發展經濟學課程開設專業不斷增加,然而也僅限于經濟學院,目前經濟學院僅有兩個專業將發展經濟學設置的是必修課,安排48個學時,其他四個經濟類專業都為選修課,并且僅有32個課時,教材內容只能完成一半。
二、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發展經濟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課題組成員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民族院校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引入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民族院?!栋l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目前的發展經濟學教學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導論部分。主要介紹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演變過程,對發展中國家的界定。其中有一個章節是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含義、關系和度量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解釋。在這一個部分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明確發展經濟學不僅僅關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還要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以及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二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與傳統的經濟學課程和理論不同的是,發展經濟學在討論經濟增長問題時,不但介紹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總結而來的經濟增長理論,而且結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征,提出了針對性的經濟增長階段與起飛理論和后發優勢理論,這兩個理論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思路有更大的參考意義。在收入分配問題上,運用一般經濟學理論分析收入分配的類型以及測量的方法。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發展經濟學通過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對儲蓄、投資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影響來解釋收入分配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存在較為突出的貧困問題從概念入手,深入解讀,說明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重要意義。三是經濟增長要素。依據早期經濟增長理論得出的結論,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經歷了唯資本論、唯計劃論,隨著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核心作用逐漸體現出來。雖然資本不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唯一要素,但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本匱乏是共性,因此,必須正確理解資本積累的作用以及資本形成的過程。人口數量和質量對經濟增長到底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人口轉變階段以及發展中國家高出生率的行為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人口政策的變化。由于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并不完備,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和失業問題較之發達國家更加復雜,因此,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資以及投資效率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能夠較快的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然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何測度,技術引進的選擇對技術吸收的影響需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多方位的考慮。資源、環境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的,由于資源與環境的不可逆性,以資源促發展,以犧牲環境促發展從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要時刻平衡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四是經濟結構轉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結構嚴重不合理,農業比重過大,且效率低下,農業技術變革推進緩慢,與農村、農民和農業發展配套的政策制度不能有效實施。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亟待提高工業化比重,完成工業化進程,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戰略、發展模式,以及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正確選擇是加快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實現工業化目標的有效保障。在工業化過程中,城市化所帶來的人口流動問題,失業問題的考慮能夠掃清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工業化過程中的障礙。五是對外經濟貿易。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使得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尤為重要。傳統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國際貿易能夠提高社會福利,然而對于落后地區而言,在既定的國際貿易次序下,貿易戰略和貿易政策的選擇將影響地區福利水平的變化。在利用外資方面,國外借款必須適度,以免引發債務危機;制定的優惠政策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也需適度,正確看待外國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作用。六是制度與市場的關系。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機制是不完備的,因此了解發展中國家制度的重要地位,避免低效率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了解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市場失靈,提高政府效率,促進政府與市場作用的動態轉換。發展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互呼應,發展經濟學能夠解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原因,能夠指導民族地區結合自身經濟發展的特征,確定一條高效的經濟發展路徑。因此民族院校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是相得益彰的。
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觀透析
論文關鍵詞:發展經濟學;新發展觀;發展理論
論文摘要:發展問題是發展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與傳統發展理論相比,新發展觀在許多方面都有所突破,然而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繼續加以完善和發展。通過研究發展經濟學新發展觀的背景,內涵和不足提出加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應具備的基礎條件及應采取的對策建議。
發展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所熱切關注的一個永恒課題。發展經濟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以發展為核心來探討發展中國家如何擺脫不發達的困境。
在發展經濟學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發展經濟學家對于發展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對于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新發展觀。因此,對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觀進行梳理和分析,對于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1新發展觀問題研究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從傳統的模式向新模式轉變,即經濟發展不僅限于經濟增長,而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追求實現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和文明化,而所謂新發展觀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觀念體系,它涵蓋了當展經濟學家對于對發展問題的許多新認知。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發展的方式應當具有可持續性??沙掷m發展觀對增長發展觀把經濟發展看作是不依賴外部環境的孤立系統的這一重要缺陷進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補充,它認為經濟發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經濟發展的子系統與外部生態系統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必須反對人類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無限制索取。只有這樣,發展才能持續下去;2.發展的目標應是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財富、收入、技術進步、社會現代化等只屬于工具性的范疇,它們最終是要為人的發展、人的福利服務的。新發展觀把發展看作是一種不可剝奪的人權,認為發展過程必須是公民真正參與的過程,是本著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則穩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過程”,“在此進程中所有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最終都將逐步充分實現;3、對發展的機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發展觀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極不充分,因而,政府和市場失敗是一種普遍現象。從理論上講這可以通過法律程序來糾正,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交易規模普遍較小,司法成本通常超過了調節爭端的預期收入。由此,新發展觀另辟蹊徑,提出了配置資源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只有實現國家、市場與社區三者的互補結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才能得以順利進行。
企業集團發展經濟學分析論文
摘要:企業集團在社會經濟中不斷發揮著調節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是社會經濟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試從交易費用理論、基于動態競爭的戰略管理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一體化發展理論四個方面給出企業集團發展的經濟學解釋。
關鍵詞:交易費用;動態競爭;不完全契約;一體化理論
在建立企業集團的過程中,需要弄清楚企業集團存在與發展的經濟學原因是什么。關于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合理性,大體上有四種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基于動態競爭的戰略管理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和一體化發展理論。本文分別從以上四方面加以論述。
一、交易費用理論
早期的交易費用理論創始人科斯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可供替代的資源配置手段。在市場上,資源配置由價格來調節;而在企業內,相同的工作則由權威關系來完成,當企業擴展至在其內部組織交易的成本與通過公開市場交易方式或在其他企業內組織的成本無差別時就達到最優邊界。其后的學者認為“企業集團”作為一種經濟組織的出現是對市場機制的替代,并將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的企業集團可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壟斷優勢及多元化經營優勢視為其存在的合理性解釋。作為交易費用理論的追隨者和發展者,威廉姆森從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方面區分了交易的維度,使交易成本的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在此基礎上,他從企業核心技術角度提出了企業“有效邊界”的概念。他認為企業是一種連續生產過程的縱向一體化實體,這個連續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之間如果通過市場交易關系相聯系,就需要簽訂一系列的合約。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簽訂的合約不可能是完全合約,這就給經濟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條件,這樣就會導致專用性資產事前投資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企業會通過前向或后向一體化,把原來屬于市場交易的某些階段納入企業內部,這種情況下的企業成長就表現為企業縱向邊界的擴展。
威廉姆森認為,根據交易維度的不同組合特征可以界定經濟活動的不同管理機構;而交易契約的多樣性主要是由交易特征上的基本差異造成的。在契約關系的治理效率問題上,威廉姆森劃分了三種不同的治理方式,與交易維度的組合特征相對應,它們分別是市場治理、三邊治理、雙邊治理和一體化治理,選擇何種治理方式取決于維持交易關系(由不同的治理形式實施)的價值與治理成本的差值對比。盡管威廉姆森逐漸意識到由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中間經濟組織實施的雙邊治理交易的常見性和重要性,但他并沒有提供對這種后來稱之為“企業集團”的復雜經濟組織運行方面的分析。
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論文
摘要]人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過程,不是由先知先覺人士根據人性要求提出理想目標由大眾去實現的過程。人的解放是歷史過程,不是思想過程。人的發展是從低級經過一系列中間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的發展階段,不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到復歸的過程。在具體實踐方面,重點應放在深入研究經濟的實際發展進程,研究現實的人的實際的歷史進程,從中揭示個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實際歷史條件和現實的發展過程。用關于發展規律的知識武裝現實活動著的人的頭腦,了解人的發展趨勢,自覺地為實現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而奮斗。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農民工。
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復雜的學科綜合體,每個學科或學科分支所處的文化位置、所具有的社會功能不同。政治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的重要部分,所以,以人為主體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不是什么新看法。它的特點在于它是從揭示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方面來服務于人的發展的。人的發展經濟學則是以經濟運動規律為基礎揭示人的發展的規律性,揭示人的發展是怎樣從人的依賴關系到物的依賴關系,并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到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理想狀態,探尋達到理想狀態的現實途徑。
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是圍繞著人展開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覺得人們對人的發展的研究有兩種不同的出發點。一種是從抽象的人出發,其理論根據是人性論、人道主義,研究的著重點則是以人的本性為依據,批判現實中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種種表現,然后依據人的本性設計一種社會模式理想方案,實現途徑則是通過宣傳其美好情景動員人們為它而奮斗。
另一種觀點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一旦從現實的人出發,立即就發現社會中的人都是有差別的,他們的利益要求也是不一樣的,而且還往往是互相對立的。例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雇用工人要求從資本的壓迫剝削下解放出來,有尊嚴有地位;而資本家則要求盡量鞏固這種階級差別,以便獨自壟斷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特權。所以,恩格斯曾作自我批評說,他起初希望一下子解放全人類,后來發現要求從現有秩序下獲得解放的只是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根本并不要求從現有秩序下解放,而是要求維護現有秩序。恩格斯說這是我“自作多情”了。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提出首先是無產階級解放。
馬克思在談到“巴黎公社”的偉大意義時說:“工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么理想(指空想社會主義所闡述的理想社會),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舊的正在崩潰的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雹龠@首先是指為走向新的社會所必需的社會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社會差別的縮小,也包括工人階級本身的組織程度和管理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經濟學思考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側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市場;技能
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不僅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而且對緩解目前就業壓力、以教育扶貧、對社會進行綜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困難已經直接影響到中等職業教育的正常發展。
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的原因
1.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就工業化進程而言,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初、中期階段、企業生產技術設備落后,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完全轉到依靠人力資源素質和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資本經濟增長的影響往往大于勞動者技能和素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造成企業注重勞動力價格而忽視勞動力素質,甚至企業在減員增效過程中,為了減少支出,出現減技術工用普通二,減高工資用低工資現象。“先培訓后就業”和“持證上崗”喊了多年卻難以真正執行、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從經濟結構上來說。我國是典型的先進工業部門與落后的農業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勞動力供給相對于勞動需求具有無限傾向。無限勞動力供給是由于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卒遠遠高于農業部門,引起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的結果。同時,人口過剩,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和機構改革,也是形成無限勞動供給的原因。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現象的長期存在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苛刻的外部環境。從價值取向上來看,受“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文化影響,很多家庭往往把讀書當作子女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并不是把教育當作一種就業的手段。中等職業教育則是培養有一技或數技之長的技術型勞動者、無法滿足這種讀書出人頭地的心理需求,這就是很多學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職業技術學校的重要原因。就當前社會用工情況而言,部分企業用工片面追求高學歷,使得大學本專科生干一些中專生也能干的工作。這種“高才低就”現象不僅給我國有限的教育資源造成極大浪費,而且對整個勞動力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從投資和收益的角度來分析,個人教育成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育費用,二是學生效棄的收入。教育費用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政府撥出的經費,二是個人負擔的學費。學生估價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為個人未來較高的收入和個人未來較大的職業機動性以及個人未來較大的自我發展空間?,F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實際上就是學生花費了較大成本,難以獲得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從計劃經濟時期沿襲下來的教育結構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教育資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資源配置不當。在1997年按年齡段(該年齡段一般來說學生已經高中畢業)小學畢業生占28.6%,初中畢業生占51.5%,即80.1%的人沒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職業培訓就進入了就業崗位。在我國這種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的教育結構環境下,一旦整個教育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必然處于不利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教育結構應是在普九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學術教育,質重于量;職業教育應側重技能教育,使之成為多數人就業的手段。從社會全面發展角度來看,培養人才應注重大部分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而不是僅僅把有限資金完全用來為培養高級學術人才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