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教育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3 10:24:02

導語: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教育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教育教學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是以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為己任,發展經濟學課程在民族院校的開展不但能滿足學生對經濟理論學習的需求,同時能夠讓民族地區的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應用性。

關鍵詞: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教學方法

一、導言

發展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直到80年代才被引入中國。在經濟學的眾多學科分支中,只有發展經濟學是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中國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更加值得思考和重視。因此,發展經濟學理論和政策對我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有很強的參考價值,發展經濟學課程在民族院校的深入開展,除了讓學生掌握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理解經典的理論模型,以及認識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謀求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外,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結合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發展環境,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民族地區的現實問題,并努力探索解決這些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民族院校全面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有助于民族地區的學生全面、深入的了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發展經濟學自引入中國以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在本土化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我們也看到,在中國高等院校的課程開設中,除了經濟學專業以外,很多財經類專業要么不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要么把發展經濟學開設成選修課,課時分配不夠,其他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就更加難覓發展經濟學課程的身影。為民族地區培養干部人才的民族院校到目前來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對發展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以中南民族大學為例,近年來,發展經濟學課程開設專業不斷增加,然而也僅限于經濟學院,目前經濟學院僅有兩個專業將發展經濟學設置的是必修課,安排48個學時,其他四個經濟類專業都為選修課,并且僅有32個課時,教材內容只能完成一半。

二、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發展經濟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課題組成員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民族院校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引入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目前的發展經濟學教學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導論部分。主要介紹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演變過程,對發展中國家的界定。其中有一個章節是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含義、關系和度量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解釋。在這一個部分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明確發展經濟學不僅僅關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還要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以及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二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與傳統的經濟學課程和理論不同的是,發展經濟學在討論經濟增長問題時,不但介紹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總結而來的經濟增長理論,而且結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征,提出了針對性的經濟增長階段與起飛理論和后發優勢理論,這兩個理論對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思路有更大的參考意義。在收入分配問題上,運用一般經濟學理論分析收入分配的類型以及測量的方法。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發展經濟學通過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對儲蓄、投資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影響來解釋收入分配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存在較為突出的貧困問題從概念入手,深入解讀,說明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重要意義。三是經濟增長要素。依據早期經濟增長理論得出的結論,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經歷了唯資本論、唯計劃論,隨著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核心作用逐漸體現出來。雖然資本不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唯一要素,但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本匱乏是共性,因此,必須正確理解資本積累的作用以及資本形成的過程。人口數量和質量對經濟增長到底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人口轉變階段以及發展中國家高出生率的行為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人口政策的變化。由于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并不完備,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和失業問題較之發達國家更加復雜,因此,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資以及投資效率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能夠較快的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然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何測度,技術引進的選擇對技術吸收的影響需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多方位的考慮。資源、環境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的,由于資源與環境的不可逆性,以資源促發展,以犧牲環境促發展從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要時刻平衡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四是經濟結構轉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結構嚴重不合理,農業比重過大,且效率低下,農業技術變革推進緩慢,與農村、農民和農業發展配套的政策制度不能有效實施。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亟待提高工業化比重,完成工業化進程,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戰略、發展模式,以及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正確選擇是加快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實現工業化目標的有效保障。在工業化過程中,城市化所帶來的人口流動問題,失業問題的考慮能夠掃清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工業化過程中的障礙。五是對外經濟貿易。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使得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尤為重要。傳統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國際貿易能夠提高社會福利,然而對于落后地區而言,在既定的國際貿易次序下,貿易戰略和貿易政策的選擇將影響地區福利水平的變化。在利用外資方面,國外借款必須適度,以免引發債務危機;制定的優惠政策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也需適度,正確看待外國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作用。六是制度與市場的關系。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機制是不完備的,因此了解發展中國家制度的重要地位,避免低效率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了解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市場失靈,提高政府效率,促進政府與市場作用的動態轉換。發展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互呼應,發展經濟學能夠解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原因,能夠指導民族地區結合自身經濟發展的特征,確定一條高效的經濟發展路徑。因此民族院校開設發展經濟學課程是相得益彰的。

三、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

目前,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課程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對比較落后。由于受到目前《發展經濟學》課程教材的限制,民族院校在講授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以及貧困等問題時,常常只能依照已有教材的案例來進行解釋和說明,而教材中的這些案例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案例選取國家的發展時期比較久;二是案例選取國家學生不太熟悉。例如在介紹后發優勢理論時,大部分教材選取的是印度80年代的發展情況,在介紹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時,大都也是以北美國家80年代的發展情況為案例。民族院校大部分的學生來自民族地區,他們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即熟悉也感興趣,民族院校在教學內容上亟待更新。因此,有必要根據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按照《發展經濟學》課程各章節研究內容,設計有足夠針對性和說服力的案例供學生分析討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結合民族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其中因地制宜的案例教學方法是較好的選擇。以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樣本,結合發展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將案例合理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激發民族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民族院校的學生來自我國的各個民族地區,對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比較熟悉,也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他們身邊的案例,借助各種多媒體手段對案例進行展示,引發學生對案例中引發的發展問題進行激烈討論,最后通過案例總結最終能夠完全掌握相關知識點。在發展經濟學教學手段選擇上,可以整合民族院校的多種資源,利用各種民族地區社會調研的機會,引導學生結合發展經濟學的問題深入民族地區開展調研,既能讓學生更加了解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提高調研的效率。

作者:曹考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郭熙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柏雙.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0(8)

[3]霍明明.論發展經濟學的發展[J].中國市場,2011(1)

[4]譚祖誼.發展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經濟學研究,2005(5)

[5]曹考.民族院校發展經濟學課程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