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1:41: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會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會計研究之議
英國是第一個建立現代意義上會計職業團體的國家,在會計發展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鑒于殖民時期的廣泛的商業貿易,英國的會計方法通過英聯邦及其范例,對世界各國早期的會計實務有著深刻的影響。盡管隨著大英帝國的衰落以及國際間劇烈的競爭,英國目前正面臨新的挑戰,但無可否認,英國有著豐富的會計思想。1973年,英國加入了歐洲共同體(EureopeanCommunity,1993年改稱歐盟EuropeanUnion)。作為歐盟的成員國,必須遵守相應的法規。例如歐盟的第4、7、8號指令都是有關會計審計協調的專題規定。無疑地,歐盟在成員國會計協調問題上的積極舉措將影響英國會計未來的發展方向,使其逐漸向大陸歐洲模式靠攏;同樣,英國會計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影響也會有所增加。
(一)會計的法律規范與監管
英國會計的立法依據主要是公司法。公司法的基本原則是適用于在管轄區內組建的所有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頒布的公司法為英國會計模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它不但規定了公司(包括公開招股和不公開招股)必須公布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而且第一次提出了關于財務報表和會計信息披露的指導思想——真實與公允的觀點。其后英國一直強調企業全部帳目應按“真實與公允”的觀點予以提供。但“真實與公允”在英國并無官方的確切定義。一般認為,“真實與公允”是指以誠實的態度披露所有真實的、可信的重要信息,不抱偏見,不隱瞞或忽略重大事實;必要時可超出規定要求披露有關細節。
自1948年公司法頒布以來,英國立法經歷了幾次修訂和補充,除1948年文本外,1967、1976、1980、1981年(實施歐盟第4號指令)歷次修訂的文本都作為單獨的立法存在,公司在執行或引用時,必須相互參照才能決定取舍,很不方便。這種情況在《1985年公司法》中才得以統一。這次修訂對歷次公司法的有關內容加以刪改和增補以后,使之合并為一部統一的公司法規。因為全文很長,正文共25目747節,另加附則,被形象地稱為“龐然大法”。1989年,英國又對前述公司法作了進一步補充與完善,以實施歐盟第7號、第8號指令。
(二)會計職業界及會計準則的制訂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的會計實務完全是在法律的支配下由會計師作出職業判斷。因此,盡管職業會計師最早出現在英國,但英國會計職業界開展會計準則的制訂活動卻落后于美國。
國際會計準則剖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會計國際協調化的背景下,以經濟大國美國為例,探討了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簡稱IASC)及其準則態度的轉變,并對轉變的動因進行了剖析,以期為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化原則導向規則導向
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簡稱IASC)及其國際會計準則(或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以下簡稱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是復雜的和變化著的,即由早期的不屑一顧、中期的消極觀望、阻撓拖延到最后邁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之路。本文主要闡述美國對IASC及其準則態度的轉變和動因剖析,以期為我國準則制定過程中走向國際化提供有益參考。
美國對IASC準則早期的態度
從表面上看,在這一階段美國似乎也是支持IASC及其制定的國際會計準則,其實并非如此。美國認為,20世紀世界會計理論與實務發展史,幾乎就是美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發展史。美國會計師協會早在1909年便嘗試研究會計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以統一會計界對基本會計問題的認識。1915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負責人又提出在全美建立一套統一會計制度的建議,以實現企業會計報表編制的規范化。1917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參與了統一會計的工作,這是美國會計進行標準化改革的序幕。1921年美國頒布了《預算與會計法案》,它為“統一會計”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及其組織支持,在會計規范化管理方面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1929年至1933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經濟大危機的最初階段,美國會計師協會便任命了一個特別委員會進行會計規范方面的研究工作。委員會的工作進展迅速,它在1932年的題為《會計基本準則》的報告,把美國所發起的“統一會計”運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隨后,美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便成立了,先后經歷了三個時期,即會計程序委員會時期(1938-1958年)、會計原則委員會時期(1959-1972年)、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時期(1973-至今)。從1939年發表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份公認會計準則文告——第1號《會計研究公報》(ARB)起,到2000年6月該委員會共51份《會計研究公報》、31個《意見書》、137個準則。1984年美國還建立了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負責政府會計準則的建設。
綜上所述,美國制定會計準則的歷史之悠久,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能堪稱世界之最,且制定的“公認會計原則”最為詳細和完善,制定準則的程序也最充分、公開和獨立。國際會計準則在很多方面借鑒和吸收了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所有這些情況,美國認為:美國有許多方面可以保證高質量,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才有資格制定全球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故一直到1995年7月IASC與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達成了制定一套核心準則的協議之前,美國FASB對IASC制定的國際會計準則的努力一直不以為然、不屑一顧。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國與IASC一直處于“對立”局面,美國對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是消極的。
國際會計規范建議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浪潮的興起,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協作越來越親密,這就請求我國的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具有可比性和可了解性,因而我國參與國際會計諧和勢在必行。
關鍵詞國際會計諧和:必然性
近年來,由于跨國公司的不時壯大、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和國際資本活動的增強,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協作越來越親密。我國由于所處的經濟、政治、社會等環境不同,我國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與國際會計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隨著國際交流與協作、國際貿易與跨國公司的開展,越來越請求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具有可比性和可了解性。因而,我國需求參與國際會計諧和以進一步減少與國際會計慣例之間的差別。我國在會計規范的建立中應當采取何種態度應對,關系到我國會計規范的建立和開展走向,參與國際會計諧和勢在必行。
一、國際會計諧和的涵義
國際會計諧和是指對各國會計標準和會計信息的差別水平加以限制,從而增加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的可比性的過程。
國際會計諧和不同于國際會計規范化,它是在差別的根底上對差別停止的一種減少矛盾、構成有序構造的過程。是逐漸減少各國會計慣例的差別水平,從而增加各國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可了解性的過程。
國際會計準則研究論文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風險防范需求的增加以及交易技術的迅速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飛速發展。然而與傳統的金融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重要特征是收益的不確定性,如果控制不好會給國家、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亞洲金融危機、墨西哥經濟危機、英國巴林銀行倒閉案、美國安然事件、日本大和銀行案件、中國中航油事件無一不與衍生金融工具有瓜葛,以至于股神巴菲特在寫給其投資公司BerkshireHathaway股民的年度信件中警告道,衍生工具是具有“大規模殺傷力的金融武器”,是經濟體系“潛在的致命因子”。
發展歷程
現階段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主要是IASC的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FASB的會計準則,其他的國家比如日本、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還有我國的臺灣省也對其有所涉及。我國大陸地區針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意見征求稿也于去年。
1、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顧問組成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88年5月提出為了適應金融發展與創新要制定新的金融會計準則,1988年經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提議,IASC成立了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1991年9月和1994年1月IASC分別完成第40號和第48號征求意見稿,并于1995年3月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披露與列報》。1998年6月了第62號征求意見稿,1998年12月通過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與此同時IASC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日本、新西蘭以及北歐注冊會計師聯合會組建了聯合工作組(JointWorkingGroupJWG)。
2、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
國際會計準則分析論文
1995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IASC)與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SecuritiesCommission,IOSCO)訂立協議,規定:如果IASC能在1998年完成制定一套核心國際會計準則的任務,并得到IOSCO技術委員會的批準,該組織將把這套準則作為跨國上市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準則。時至今日,IASC的任務已基本完成,IOSCO尚未決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準則,而有關制定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的討論已演化為一場改組IASC的較量。這場較量的背景是什么?圍繞這場較量有哪些動向?這場較量涉及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我們應采取怎樣的對策?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并希望引起會計學術、實務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廣泛重視。
一、動力
什么是國際會計?崔和默勒(ChoiandMueller,1992)認為,可有四種定義:(1)國際比較會計;(2)跨國公司及跨國交易的會計;(3)國際金融市場的會計需求和(4)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如果將國際金融市場的會計需求也并入跨國公司和跨國交易會計的話,實際上只有三種定義。有人認為,國際會計協調的目的是形成一個世界會計(WorldAccounting),特別是制定出一套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
為何要進行國際會計的協調,并制定出一套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呢?一般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近年來,建立國際通行會計準則的勢頭為何這么足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跨國上市
最近幾年,公司跨國上市、跨國發行債券成為一種潮流,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特殊形式。很多發展中國家采用“歐洲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另一些國家則直接到國外證券市場發行股票。其結果,全球證券投資快速增長,如在1994年,全球證券投資增長746億美元,1995年則猛增1486億美元。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增長勢頭減緩。與此同時,全球直接投資也發展迅速,從1994年以來保持著很高的增長速度。以中國為例,在大力發展本土證券市場的同時,也挑選了一些企業到香港、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地上市,開辟了企業融資的新路子,與國際證券市場的交流也增加了。這必將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必將增加證券監管國際合作,包括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壓力。
國際會計準則研究論文
按照歐盟委員會的要求,自2005年起,在歐盟的上市公司的合并報表必須按國際會計準則進行編報。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在確認和計量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對銀行監管尤其是監管資本的計算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概括介紹歐盟銀行監管機構應對會計準則變化的做法和啟示。
一、執行國際會計準則后,歐盟銀行監管當局采用的審慎監管措施
(一)運用審慎原則對監管資本進行調整
國際會計準則(以下簡稱IFRS)要求對金融工具等使用公允價值和公允價值選擇權,這雖然增加了部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卻降低了財務信息的可靠性,比如,會計報表上的權益已經包含了沒有實現的利得和損失等。為實現審慎監管目標,歐洲銀行監管者委員會(以下簡稱CEBS)于2004年12月了《關于對監管資本進行審慎調整的指引》,其原則是保持現有監管資本的定義和質量不變,適當調整銀行機構根據IFRS產生的會計數據對監管資本的影響。
對監管資本的審慎調整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調整會計上關于負債和權益分類對監管資本的影響。IAS32對某些金融工具是作為負債還是權益進行了重新界定,并對監管資本產生影響。一是一些被歐盟資本充足指令(CapitalRequirementsDirective)列入監管資本的金融工具,根據IFRS卻可能將其劃分為負債(如某些可以在未來固定日期或按照持股人選擇隨時贖回的優先股),從而導致監管資本減少;二是IFRS將嵌入在債務工具內的權益類衍生產品(如可轉換債券包含的期權)劃分為權益,從而導致監管資本增加。CEBS認為,各銀行不能完全按IFRS對于負債和權益的劃分來計算監管資本和資本充足率,要保持歐盟資本充足指令對監管資本的分類方法不變,即要把上述兩種情形下減少或增加的監管資本進行反向調整。
淺析國際金融框架與國際會計準則
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浪潮持續高漲和一系列的國際金融危機相繼爆發,使得人們感到,國際會計實務方面的重大缺陷既影響了國際金融框架和全球市場體系的規范、效率、安全和穩定,也影響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資本市場一體化的發展進程。為了改善國際會計實務,有必要在分析和研究國際金融框架和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同時,充分重視、積極研究和盡快解決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金融框架中的實務權威性和實際約束力問題。一、國際會計準則對于金融穩定和資本市場全球一體化的意義和作用現有國際金融框架的資源基礎是國際金融資本,其資本實力來自于國際金融市場,而且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市場。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最高決策機構不是聯合國,而是控制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西方七國集團的首腦會議。1997年東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處于國際金融框架的決策高峰的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于1998年10月發出了要求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承認國際會計準則的呼吁。會計直接承擔了管理和監督微觀經濟實體的有關重要職責,因而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全球化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影響。經濟和金融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是在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發展,也就是在適應和滿足經濟生活的客觀需要和金融業務的實際要求的曲折和進步中發展。與其他的國際經濟活動相比,國際金融活動更為突出和集中地體現資本運動、資本社會化和資本運動全球化的實質性要求,更加需要準確、真實、可靠、可比的會計信息。在經濟全球化和資本運動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金融的發展對于國際會計的發展有更為直接的需求,是國際會計發展的更為直接的推動力。國際會計可以一方面減少國際經濟生活和國際金融活動的風險和曲折,一方面促進國際經濟運行和國際金融活動的發展和效益,從而保障和促進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個全球統一的資本市場,需要資本運動的全球化和跨國性資本所有權個人化的有機結合。沒有國際會計準則,或者是只有準則而沒有實務權威性和實際約束力,這樣的有機結合就沒有基礎,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統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國際會計信息系統。于是,一個全球統一、高效率、低成本、資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資本市場也就難以出現。跨國性和國際性的微觀經濟實體集團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國際會計對于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以及其框架體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國際會計準則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其業已發生的積極影響在于達成和促進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活動中的財務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為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中的投資、貿易和信貸建立信用基礎并提供決策信息,維護和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的規范、效率、安全和穩定。但是,由于美元具有的世界貨幣主導地位和美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美國會計準則在國際金融市場舉足輕重。而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金融業務和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地位則缺乏權威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實際應用中主要依靠各國的跨國公司和企業自愿采納,實務權威性較為有限。會計信息的編制與披露缺乏國際公認和統一有效的原則和標準,使得會計信息跨越國境的處理成本提高,傳遞效率與內涵清晰度降低,不利于國際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二、國際會計準則與國際資本市場的分割狀態和統合難點目前的國際資本市場,實際上不是一種高度有機統一的國際市場,而是由各自為大并吸收外國公司上市的各國資本市場所組成的一種國際拼板市場,存在著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統一的一些重要裂縫。例如,公司要得到和保持在外國資本市場的上市資格,必須向該資本市場呈交根據該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會計報表。這種財務會計信息管理制度,以遵守東道國會計準則作為各國資本市場的跨國準入條件,在實際上分割了國際資本市場,從而也限制了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效率。全球統一準入條件等市場管理基本制度的國際資本市場始終未能出現,以這樣的資本市場為基礎并服務于全球化經濟的國際金融框架也尚未形成,除了還有其他的復雜原因之外,國際會計準則的實務權威性不足以統一或取代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各國資本市場會計信息的制度和標準不銜接,市場準入條件尚未國際化,也是一個重要障礙。由于歐洲包括倫敦在內的國際金融市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得到恢復與發展,加上近二、三十年來美元的地位逐漸發生微妙變化,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金融市場陸續形成、逐漸成長,國際會計準則應運而生,逐步發展。近一兩年來,國際會計準則的實務權威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距離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的基本要求還有差距。資本市場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要真正地上一個臺階,首先要看美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此對應,國際會計準則是否具有全球統一的實務權威性,首先有待美國資本市場的認可與接納。但是,國際會計準則在美國發生資本市場會計危機之前完成的機構、制度和準則內容的大幅度調整,仍未能達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美國財務會計基金會對于會計準則質量的要求。而且,從美國有關方面的角度來看,國際會計準則在質量上明顯低于美國會計準則。從表面上看去,國際會計準則的質量水準似乎才是美國資本市場承認國際會計準則的實務權威,從而進一步統一準入條件和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對外開放的前提。引人注目的是,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這兩年實行調整并大幅度靠攏美國會計準則的同時,美國有關方面為了鞏固和更好地發揮美國會計準則在本國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展開了關于“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公開大討論。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關于加強對美國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督力度的一些建議,卻未能說服美國國會。不久之后,從安然公司與安達信會計公司涉嫌串通的假帳事件,到世界通信公司似乎瞞過了安達信會計公司的假帳事件,一系列重大的上市公司財務丑聞使資本市場會計危機在美國全面爆發。華爾街股市指數在這一次資本市場會計危機的高潮中持續下落,美國經濟衰退后的復蘇,在經濟基本面狀態似乎良好的情況下,卻面臨著再次衰退的直接威脅。在野的為此發難,執政的共和黨開始擔心由此造成中期選舉的失利。為了應對這一場資本市場會計危機,美國政府和國會不得不采取應急和減災措施,加快推出對公司會計業務加強監管的公司會計監督法,并抓緊動用刑法嚴懲造假舞弊有關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發動了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富蘭克林。羅斯福時代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美國商業行為改革”。與此同時,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美國會計準則的質量,已經成為維護和穩定美國資本市場的一項迫切議程。隨著國際會計準則對于國際金融框架和經濟全球化的意義和作用越來越明確,大家在質疑和思考這種資本市場會計危機的發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同時,一方面越來越看清:國際會計準則繼續發展并取得實務權威性,是資本市場全球化的一個必要條件;一方面又不得不擔心:國際會計準則是否比各國的會計準則更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和防范市場會計危機。三、國際金融框架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國際金融框架與國際會計準則,分屬于兩個不同的、但是卻又相輔相成的專業領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強了國際金融框架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密切聯系。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金融活動中的實務權威和普遍遵守,前提是要有國際金融框架的自愿接納、正式承認,并且需要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國際金融方面,人們非常重視國際金融框架的變化、調整和進步。在會計學方面,人們的關注焦點之一是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實施和修改。本文認為需要進一步關注的,還有這兩個方面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及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作用和走向。國際會計業務活動的發展,必須適應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和國際資本運動的客觀需要。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相比較,國際會計業務活動的發展是一種國際經濟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發展。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本身當然也要反映國際經濟、國際金融乃至國際資本運動的自然和客觀需要。由于國際會計準則必須體現為一種具有國際公認性的專業文獻,而這種國際公認性必須依賴于其制定和機構本身在人員構成、資金來源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公認的國際獨立性、國際專業水平和國際透明度,因而必然是一種社會政治因素及國際和各國的人為因素更多的事態發展。總之,國際會計的發展服務于國際金融的發展,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則更為明顯地受制于國際金融框架的發展,而國際金融框架的改革、發展與穩定,也必須要有國際會計信息服務的支持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專業保障。這樣一種的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各國逐步接納和應用在國際會計準則的歷史過程中都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四、資本終將確定自己在國際金融框架中的會計信息標準美國會計原則對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力,依賴于美元和美國資本市場對于跨國公司、國際金融和世界貿易的影響力。反過來說,美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實務權威性,同時也維護了美國資本市場和美元的國際強勢地位。合起來看,美元、美國資本市場和美國會計準則這三個支柱,支撐著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強勢地位。這種三柱支撐的強勢地位,形式上顯然比依靠強勢貨幣的單一支撐更為穩定。但是在實質上,人們已經在這次美國資本市場會計危機中首次看到了美元、美國資本市場和美國會計準則的同時搖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財務會計基金會在國際活動中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在東亞金融危機以后從無暇一顧轉為積極參與。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得到長足的恢復、進步和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新興資本市場的興起,前蘇聯東歐集團的全面瓦解,使跨國投資、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的統一潛力得以進一步發揮,各國經濟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既合作又競爭、以求自身發展的基本前景進一步明朗。美元、歐元和日元既相互競爭、又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的國際貨幣體制已現雛形,美元地位的相對下降,美國資本市場日益感受到來自倫敦、東京和法蘭克福的競爭壓力。然而,綜合分析美方處理資本市場會計危機的能力和表現,及其對于國際會計準則近年來改革的重大影響,又說明了美元、美國資本市場和美國會計準則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分別在國際貨幣體制、國際資本市場和國際會計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應當看到的是,在加強金融安全合作和加強國際金融框架建設的過程中,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保險監管國際協會和金融穩定論壇等幾大國際金融機構通過近幾年來積極和密切的協商,已經于2000年3月26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金融穩定論壇第三次會議上,明確地將國際會計準則列為關鍵的的國際金融準則之一。金融穩定論壇是一個國際論壇,不同于國際合作的決策機構,對于國際金融框架并沒有實際約束力。但是,其表態向世人展示了論壇成員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基本態度和原則立場。對此,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作出了積極的回應,重新調整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組織結構,大幅度修改和加強了原有的國際會計準則,并且通過國際會計發展論壇去探討國際金融框架問題。國際金融組織和國際會計組織的這一呼應姿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全球一體化的歷史潮流,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贊同。其中,美國財政部已于2001年6月25日將國際會計準則作為的主要國際金融準則之一、與本國的有關準則對照列入自己的互聯網頁。美國資本市場的監管機關是證券交易委員會而不是財政部,該部這一動作對于美國資本市場沒有實際約束力,因而既不代表、也不預示美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但是可以視為美方對于國際會計準則表示的一種肯定態度和積極姿態。與美方的態度相比歐洲方面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態度更為積極,業已通過歐盟的法律程序,決定從2005年開始在資本市場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財務報表。以上情況和分析說明,國際輿論公認國際會計準則屬于國際金融準則的范圍之內,從而是構成和運行國際金融框架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說明,國際金融框架是國際會計準則發展的重要的經濟環境。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能否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框架的要求,從而得到必要的支持,則取決于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框架的發展是否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資本市場會計危機爆發以來的美元走勢疲軟、美國市場恐慌和美國經濟衰退壓力增大等情況說明,美方從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的戰略角度,似有必要重新考慮對經濟全球化、國際金融框架和國際會計準則提供新的更大的實際支持。當然,國際會計準則的前景其實不取決于一兩個國家,只有資本才能創造和發展自己的國際信息標準。資本具有國際化的特征,資本需要自己解放和發展自己。根據生產力發展決定論,資本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素,必將不斷改造自己運動于其中的國際金融框架,并且有能力確定和發展自己的信息標準。與美元和美國經濟的走勢相結合,國際市場的資本走向,必將創造和確立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金融框架中的實務權威性和實際約束力。
國際金融與國際會計準則研究論文
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浪潮持續高漲和一系列的國際金融危機相繼爆發,使得人們感到,國際會計實務方面的重大缺陷既影響了國際金融框架和全球市場體系的規范、效率、安全和穩定,也影響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資本市場一體化的發展進程。為了改善國際會計實務,有必要在分析和研究國際金融框架和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同時,充分重視、積極研究和盡快解決國際會計準則在國際金融框架中的實務權威性和實際約束力問題。
一、國際會計準則對于金融穩定和資本市場全球一體化的意義和作用
現有國際金融框架的資源基礎是國際金融資本,其資本實力來自于國際金融市場,而且主要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市場。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最高決策機構不是聯合國,而是控制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西方七國集團的首腦會議。1997年東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處于國際金融框架的決策高峰的西方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于1998年10月發出了要求證券監管機構國際組織承認國際會計準則的呼吁。
會計直接承擔了管理和監督微觀經濟實體的有關重要職責,因而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全球化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影響。經濟和金融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是在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發展,也就是在適應和滿足經濟生活的客觀需要和金融業務的實際要求的曲折和進步中發展。與其他的國際經濟活動相比,國際金融活動更為突出和集中地體現資本運動、資本社會化和資本運動全球化的實質性要求,更加需要準確、真實、可靠、可比的會計信息。
在經濟全球化和資本運動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金融的發展對于國際會計的發展有更為直接的需求,是國際會計發展的更為直接的推動力。國際會計可以一方面減少國際經濟生活和國際金融活動的風險和曲折,一方面促進國際經濟運行和國際金融活動的發展和效益,從而保障和促進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個全球統一的資本市場,需要資本運動的全球化和跨國性資本所有權個人化的有機結合。沒有國際會計準則,或者是只有準則而沒有實務權威性和實際約束力,這樣的有機結合就沒有基礎,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統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國際會計信息系統。于是,一個全球統一、高效率、低成本、資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資本市場也就難以出現。
跨國性和國際性的微觀經濟實體集團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國際會計對于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以及其框架體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國際會計準則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其業已發生的積極影響在于達成和促進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活動中的財務信息的交流和溝通,為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中的投資、貿易和信貸建立信用基礎并提供決策信息,維護和促進國際金融體系的規范、效率、安全和穩定。
國際會計西方會計差別論文
一、西方會計與國際會計的區別
國際會計是指以各國不同的經濟組織進行超越國界的經濟貿易活動、理財活動和在會計處理和財務報告方面引起的特殊問題為研究對象,謀求各國不同的會計準則、報告準則和會計、審計制度在經濟交往中相互協調的會計學科。國際會計的目的:是想要建立一套國際會計慣例和一套完整的國際會計準則,通過政治、組織、職業和準則制訂等活動,對世界范圍內會計和財務報告的差異進行協調。因此,國際會計要具體研究國際會計慣例和準則的制訂、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會計模式、外幣交易與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合并財務報表與國際財務報告的編制、國際稅收與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等問題。顯然,國際會計不僅包括若干會計理論,而且包括許多重要的前所未有的、新的會計實務,國際會計是財務會計在國際范圍的新發展。國際會計先后成立了一些組織: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等。1975年至1990年國際準則委員會已公布31項國際會計準則,為協調世界各國會計工作做出了貢獻。
西方財務會計是西方各個國家適應市場經濟和跨國公司核算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財務會計。西方財務會計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結合本國實際制訂各國自己的會計準則,美國自成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開始就制訂了多項"公認會計準則"。我國也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西方"公認會計準則",1993年頒布"企業會計準則"。西方財務會計是國際會計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國際會計準則是協調性的、指導性的。西方財務會計是在國際會計準則和公認會計準則指引下進行理論闡述、具體核算和操作的一種專業會計。所以說西方財務會計與國際會計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區別,絕對不能把西方財務會計等同於國際會計。當前西方財務會計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財務會計較為完善,是世界各國學習的主要對象。我國會計要與國際慣例接軌,我們具體學習方向,應以西方財務會計為主體,結合我國實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為我服務。
<二、西方財務會計與我國當前財務會計的差別
西方財務會計主要靠"公認會計準則"對會計核算進行制約,以美國為例是以"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會計準則為依據,其特點是:強調超然、中立、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方法有較廣泛的選擇余地,會計科目和賬戶設置也較靈活,沒有統一的科目名稱,企業可以自主設置,能夠較全面提供各種經濟信息。
1.會計核算的計價基礎
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在會計課程中的運用
摘要:會計教育國際化成為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本文綜述了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借鑒國際會計教育準則(IES),構建會計國際化課程體系改革實施框架,并從課程設置、技能培養目標、職業道德教育等角度為我國會計國際化項目的改革提供具體建議。
關鍵詞: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國際化;專業勝任能力;課程體系建設
一、會計教育國際化與國際會計教育準則
(一)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實施現狀及問題
隨著經濟一體化與全球金融監管合作的深入,會計職業也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我國《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培養具有國際業務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及國際認可度的注冊會計師,這給我國會計教育的國際化提出了要求與發展方向。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我國高校近年來在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上做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與創新。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國際化常見路徑有三種:使用國外教材或借鑒國外課程體系;中外合作辦學;在學歷教育中融合國外職業資格考試課程,如ACCA,CIMA,ACA,CGA,AICPA,CMA等。其中融合了國外職業資格考試課程的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有助于將先進的課程體系和教育理念導入我國的會計教育體系,提高大學會計教育與實務需求之間的關聯度,成為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國際化的首選方式。雖然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課程設置上并沒有將會計國際化的實質內容滲透至會計本科人才培養中,以應試為目標的會計國際合作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與抵消了國外先進教學理念與方法的融入。因此從整體而言,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進程尚處于初始階段,會計教育國際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陳春華,2013)。本文以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為基礎,以提高專業勝任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基于國際會計教育準則的會計教育國際化項目改革思路與實施框架,并對我國高校會計國際化項目的教學改革提出具體建議。
(二)國際會計教育準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