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成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0:2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同成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探究論文
一、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的沿革
在古代法上,對于一項交易,其產生法律約束力的法律形式并非僅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可完成。由于市場經濟尚不發達,在交易較少的情況下,鑒于信用的缺失,在交易時客觀上需要而且當事人也只能通過即時的交付來完成彼此所有權的讓渡。因此,在絕大部分交易中,單純的合意并不能產生法律的拘束力。換言之,交易的完成不僅需要合意,還需要實際的履行,二者缺一不可。[①]二者中合意與對合意的履行并不具有獨立的法律意義,它們直接結合為一項要式交易行為,在此種行為之外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合同的觀念。造成這樣情況的根本原則就是信用極不發達,物物交易和即時交易必然為其基本形式,在此情況下抽象出意思表示的一致是不可能的。梅因在考察古代契約法歷史時曾提出“古代民法中最大的缺口始終是由于缺少契約造成的,在有些古代法典中完全不提契約,這足以證明契約所依據的道德觀念還沒有成熟”。[②]嚴格意義上的契約觀念或法律行為觀念只有在有約束力的意思表示無須*即時交付來保障,并且在時空上與后者相分離時,才可能真正形成。脫離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命題,就不可能充分理解法律行為的本質。[③]
隨著羅馬法社會商品交換的發展,萬民法上交付制度的適用范圍一再得到擴展。共和末期時,市民法中移轉略式物的交易已普遍被適用交付規則;公元4世紀時,市民法上的曼兮帕蓄與擬訴棄權在大多數領域被實際廢棄,無論略式物還是要式物移轉均可適用交付規則,而此類交易行為中的合意因素由此為契約行為所吸收。公元6世紀初,尤士丁尼主持編纂的《民法大全》明令廢止市民法上的各種要式交易行為,“致使給付成為移轉所有權的一般原則”。交付行為在羅馬法中的普遍應用直接推動了諾成契約的發展,為羅馬法契約觀念的成熟提供了現實依據。正是由于交付移轉方式廣泛取代了擬訴棄權和曼兮帕蓄,才使得此類要式交易行為中的合意因素及其作用被逐漸獨立出來,也正是合意地位的凸顯為合同成立與生效的
二、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的意義
合同的成立是就合同主要內容達成合意。它的構成要件有二:第一,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合同必須存在著兩個利益不同的訂約主體,合同必須具有雙方當事人,只有一方當事人便無所謂合同。第二,當事人必須達成合意。合同的生效就是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從而能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合同能產生法律上的效果,表面上是當事人合意的結果,但僅僅是當事人的合意是不夠的,還需要經過法律的肯定,就是說,當事人的合意必須符合國家的意志和社會利益,因此國家賦予當事人的意志以拘束力,要求合同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否則將由國家強制力強制當事人履行合同并承擔違約責任。生效的要件包括: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或
社會公共利益。
合同成立生效區別論文
內容摘要
合同成立就是指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合同的生效,也稱合同的有效,是指已成立的合同發生了拘束當事人的法律效力,是法律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行為所作的肯定性評價及其產生的后果。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完整明確地指明所欲訂立的合同的必要內容,即合同的必要條款,如買賣合同之“標的”、價金等條款;如合同的必要條款不明確的合同文件,雖有合同的外觀而無合同的實質內容,由于其設權的合同關系的意圖不明確而無法履行,如果將此類合同的表示視為合同成立,賦予其一定的法律效力,必然會導致社會經濟制度和法律的混亂。一個完整的合同應具備必要的條款,合同才能成立。合同的合法性對合同效力規則的要求是:第一,訂約主體須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如企業法人、有營業執照的分公司等,如無訂約能力的主體訂立的合同為無效。第二,標的合法。如果標的不合法,如標的為國家禁止流通物、走私物,則合同無效。第三,內容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否則合同無效。就合同生效而言,合同是否發生法律效力,不依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直接受國家意志的干預。國家通過規定合同效力的標準,以此作為判斷合同是否有效,從而保證作為市場經濟關系重要紐帶的合同關系符合國家法律,不違背公共利益,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法律對合同效力的規定是對當事人意思表示的質的規定性,如意思表示真實自愿,內容合法,不違反公序良俗和各種強行法規定,而這種規定性對于合同當事人的意志來說是一種外在的限制,而這種規定性對于合同當事人的意志來說是一種外在的限制,因此,合同效力體現了國家意志對私人的意思自治——個體意志的直接干預。私人意思表示要獲得其期望的法律關系的效力,必須符合國家意志對其的要求和限制。如果當事人在其意思表示的設定中違背國家意志,將導致合同無效。
關鍵詞:合同成立、協商一致、合同生效、合法性。
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是合同法中兩種緊密相連而又截然不同的制度。其中,合同成立是生效的前提,合同不成立就不可能生效。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常常將合同成立與生效、不成立與無效相混淆,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從民事法律行為理論的角度對合同成立與生效制度展開分析,以期將對合同成立與生效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意義
合同是一種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當事人通過意思表示達成的協議。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從立法上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區別開來。《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可見合同成立與生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將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區分為兩種不同制度并將理論轉化為現實立法,為解決合同糾紛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并有效排除了司法實踐中的混亂。
合同成立與生效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合同生效要件包括一般生效要件和特殊生效要件。合同的依法成立不僅指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還暗含該合同具備了一般生效要件,因此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有拘束力,才受到法律的保護(參見《合同法》第8條第一款和第二款)。附款延期生效合同是即時生效合同的合理延伸,以合同的依法成立為前提,以附款的滿足為生效的臨界點。附款合同依法成立后生效以前具有期待效力,當事人具有期待權。期待權具有對內和對外的雙重效力,從而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及時、充分地加以實現。
關鍵詞:合同依法成立、合同的生效要件、即時生效合同、附款延期生效合同、期待權
自19世紀意思自由主義濫觴以來,“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猶如法律”的意思自治原則已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合同在分配當事人之間成本與報酬、利益與風險時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并因此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豐富。但不論是合同的自治性還是合同的拘束力,均是以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為前提的。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問題作為合同法的基本理論問題,一直多為學者所論及。目前國內學者也已經普遍認為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合同的成立是指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其典型方式為通過要約和承諾訂立合同;合同的生效則指法律賦予合同以強制力。兩者最顯著的區別可以以無效合同為例子,即有的合同雖然有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形式存在,但由于有可能損害國家或第三人的利益而不被法律認可其效力。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問題如果僅止于此,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似乎也已經解決了,因為此時合同的成立和生效雖然是兩個范疇,由于是在同一訂約過程中出現可以把它們僅視作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即合同成立且同時符合生效要件方可-筆者注)。但是當出現了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合同和附生效條件或期限合同(即所謂的延期生效合同)的時候,由于出現了成立和生效的不同步性從而使這一問題變得復雜起來。這類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之間的關系有何特殊性、法律該如何保障該類合同按時生效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即時生效合同的成立與生效
在探討較為特殊的延期生效合同以前,首先應當認識一般的即時生效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問題。在該類合同中,除非有合同無效的情形存在合同自成立時即生合同的效力。而根據《合同法》第52條,合同無效的情形為:(一)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因此除了上述幾種情形以外,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產生合同的效力,對內包括請求力、執行力和保有力,違反合同內容的規定即產生違約責任。這時成立的合同才是法律所認可并給予保護的合同,即《合同法》第8條第一款“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所稱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在這里,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作為同一進程的不同側面而同時存在。借用臺灣學者林誠二在論述債務與責任的關系時所用的比喻,即時生效合同的成立與生效的關系為:合同的生效為皮,合同的成立為肉,去之皮,肉不存。也就是說,不能生效的合同,即使徒具意思表示一致的形式,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深究人身保險合同成立以及生效
人身保險合同的訂立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雙方法律行為,基于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因此,保險合同的訂立過程,是投保人和保險人意思表示一致的過程,與其他合同的訂立一樣要經過要約和承諾兩個步驟。
一、人身保險合同要約之方式
1.投保人填寫投保單是人身保險合同要約的一般形式
投保單它是由投保人填寫的,向保險人提出投保要求的一種正式單證,投保人只能在投保單所限制的范圍內表達自己的主觀要求。現實中,人身保險交易都由保險中介人完成,簽發保險單的保險人與購買壽險的投保人、被保險人往往并不直接聯系,因此,投保單成為他們之間交易信息的承載工具。人身保險投保單并非千篇一律,各保險人有選擇的余地。但應包括以下這些最基本的內容:①有關險種的具體事項;②有關被保險人的詳細情況;③保險人應向投保人陳述的事實。
實踐中,人身保險合同都以投保人填具投保單為要約,作為要約,投保單的內容就不能僅僅表達投保人購買壽險的愿意,其內容必須具體、確定,這樣才能使保險人有作出承諾的可能,否則只能構成要約邀請。但投保單作為要約的法律效力與一般要約不同,一般要約對被要約人沒有約束力,被要約人可以作出承諾、反要約或拒絕,或對其置之不理,但投保單卻要求作為被要約人的保險人在合理時間內對其進行處置,并及時通知投保人。否則,保險人可能因此而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在投保人在填具投保單的同時,交付了保險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作為要約的投保單的撤回,必須在保險人作出承諾,即簽發保單以前實施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保險人簽發保單或在投保單上核保簽章作出承諾,則投保人不能撤回,要終止合同只能按退保處理。
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比較論文
[提要]:保險合同的成立不能等同于保險合同的生效。在實踐中由于混淆了二者的界限,而無法實現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預期目的,繼而損害了雙方當事人,特別是投保人的合法權益。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的區別主要有三方面:(1)成立要件與生效條件不同;(2)保險法對二者規定的側重點不同;(3)法律后果不同。
[關鍵詞]:保險合同,成立要件,生效條件,合法權益
我國《保險法》第九條規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也就是說,當事人雙方就保險合同的內容經過協商達成一致,保險合同即告成立。然而保險合同成立,并不意味著該合同一定產生法律效力,如果其違反或欠缺法定生效條件,則構成無效保險合同,不受法律保護,更無法達到當事人預期的目的。
一、保險合同的成立要件不同于保險合同的生效條件
我國《保險法》第十二條規定,“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條款達成協議,保險合同成立。”依照這一規定,保險合同的一般成立要件有三:其一,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即是投保人以訂立保險合同為目的的意思表示,在實踐中表現為投保人主動要求填寫投保單,或經保險人的要約引誘而填寫投保單,即投保人向保險人發出申請訂立保險合同的書面要約。其二,保險人同意承保。保險人收到投保人所填寫的投保單后,經逐項審查,認為符合保險條件,愿意接受投保人的保險要求并表示同意。這種同意承保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保險人的言詞、書信表示同意,或者保險人將保險費收據交付投保人,也表明同意承保。其三,保險人與投保人就合同的條款達成協議。在保險合同的成立過程中,無論是通過投保單的形式,還是通過保險人與投保人當面洽談協商或者其他形式,訂立保險合同都是投保人與保險人就保險合同條款不斷協商的過程,是要約、反要約、再要約直至承諾的過程。應當明確的是,投保單雖然為要約,但如果保險人簽發的保險單或保險費收據內載有其他條件,且必須由投保人同意的,則保險單或保險費收據應視為保險人向投保人發出的新要約,只有經過投保人的反承諾,保險合同方能成立。
因此,一項保險合同的成立,關鍵在于保險人與投保人雙方是否就保險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了一致的協議。實踐中人們常常將出具保險單作為保險合同成立的要件之一,認為只有保險人向投保人簽發了載明當事人雙方約定合同內容的保險單,保險合同才得以正式成立。這種觀點不僅有悖于法律的規定,也極大地損害了投保人的利益。從我國《保險法》第十二條不難看出保險合同的成立并不依賴于保險單的簽發。保險單只是由于其明確完整地記載了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投保人和保險人履行保險合同權利義務的重要依據,因此,法律規定保險合同成立后,即雙方當事人就保險合同條款達成協議后,保險人應當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如果保險事故發生在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簽發之前,而當事人雙方已就合同條款達成了協議,保險人有義務按照約定的時間承擔保險責任。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僅是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的正式書面形式,而非保險合同本身。
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作者在深入考察了世界各主要國家民法對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的態度及其成因的基礎上,就合意與債權合意在交易中的地位、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法律對法律行為本質的認識等因素對合同成立生效區分的影響進行了深入考察,探討了區分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意義、合同的不成立與被撤銷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我國《合同法》區分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法理基礎及《合同法》相關規定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合同成立,生效,意思表示,撤銷
一般認為,合同成立是合同訂立的結果,即雙方當事人完成合意的客觀狀態。合同是否成立意味著合同在客觀上是否存在。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效力的發生[1].隨著《合同法》的出臺及我國民法學界在合同法立法過程中的深入探討,應當區分合同成立與生效已經成為我國民法學界的共識。[2]學者們普遍認為,合同的存在與否是判斷合同是否生效的前提,也是合同的履行、變更、終止以及確定合同責任的前提。但衡諸各主要民法典,鮮見對之進行嚴格區分者;我國學者的論述亦多從區分無效與不成立的意義著手來立論,對合同的撤銷與不成立的關系、合同成立與生效之關系在民法體系中受哪些因素制約等問題探討較少,因此有必要結合國外主要民法對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的態度及其與相關制度的關系,從民法體系的宏觀視角上對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的緣由及意義等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合同成立生效的區分與合意
合同是交易的法律形式。市場經濟之下,“你給則我與”為基本規則,加之任何人不得處分他人之權益,因此,需要通過雙方的合意各自讓渡自己的利益才能獲得他人的對待給付,從而完成交易。由于現代交易往往要求合意的完成與其實際的履行在時空上相分離,這就需要法律對合意賦予法律拘束力,從而維系信用,使合意目的的實現獲得了法律上之力。因此,現代意義上的合同,其最根本之點就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合意。在合意未與實際的履行相分離并獲得獨立法律地位的情況下,討論合同成立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早期的交易形式并非現代人所熟悉的合同。在古代法上,對于一項交易,其產生法律約束力的法律形式并非僅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可完成。例如,盡管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將合同定義為“由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產生相互間法律關系的一種約定。”但事實上,由于市場經濟尚不發達,在交易較少的情況下,鑒于信用的缺失,在交易時客觀上需要而且當事人也只能通過即時的交付來完成彼此所有權的讓渡。因此,在絕大部分交易中,單純的合意并不能產生法律的拘束力。早期羅馬法中,交易的法律形式主要表現為要式買賣(mancipatio)、擬訴棄權(iniurecessio)和耐克遜(nextium)。[3]然而,后世法學家往往將要式買賣和擬訴棄權列為所有權的取得方式而非合同。因為,這二者中合意與對合意的履行并不具有獨立的法律意義,它們直接結合為一項要式交易行為,在此種行為之外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契約的觀念。[4]換言之,交易的完成不僅需要合意,還需要實際的履行,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硬將之視為一個合同的話,那么這里的“合同”,其成立、生效與履行是一并進行、無法分離的。
本案保險合同是否成立論文
某人壽保險公司(下稱保險公司)的一名投保人剛交首期保險費、體檢完成不到期十小時,被保險人便因意外身故;保險受益人提出近300萬的索賠,保險公司以未收到體檢報告,未同意承保為由,拒絕賠償,但同時表示可以考慮通融賠償100萬。
此案發生后,這起標的巨大的壽險理賠案引起了法律界、保險界的激烈爭議:該保險合同保險公司是否應當賠償?而這又取決于該保險合同是否成立和生效,即保險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時間是本案的關鍵所在。要弄清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作如下分析:
一、本案保險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法》將合同的成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要約和承諾。所謂要約是指要約人向受要約人發出的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對要約人作出的對要約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有效的承諾作出后,合同宣告成立,即承諾的作出是合同成立的標志;而在法律上,一個承諾必須具備下列條件才能發生法律效力: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2、承諾的內容與要約的內容一致;3、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達到要約人;4、承諾須表明受要約人決定與要約人訂立合同;5、承諾的方式必須符合要約的要求。同時,《合同法》規定承諾原則上應采用通知的方式,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這也就是說,承諾的作出應當是以明示的方式而不得以默示方式,而且這種意思表示須到達要約人才生效。另外,法律還規定承諾人對其尚未生效的承諾享有撤銷權。在保險合同的訂立過程中,投保人向保險人填寫投保單,并支付保險費的行為其實質就是要約;此時合同尚未成立,當然也未生效。接下來,保險人開始審查投保人的要約,如果符合保險合同訂立的條件則簽發保險單,保險合同成立;如果不符合投保條件,則退還保險費,保險合同不成立。在本案中,保險人在收到投保人的要約后,雖安排被保險人體檢,但尚未作出任何關于其是否承保的意思表示,因此應當認為其尚在審查要約,尚未作出承諾。如果說推定此時合同成立,則不但是對承諾不得以默示方式作出規定的違反,而且也同時是對保險人承諾撤銷權的公然剝奪。因而此時保險合同尚未成立,即本案中保險公司可以拒賠。
二、爭議產生的原因。之所以出現上述爭議主要是由于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時間不一致造成的。我們知道,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是兩個概念,合同未成立當然不生效,但合同成立后,其生效時間卻不一定與合同成立的時間一致。合同成立后,可能同時生效,也可能延期生效,也可能出現一種特殊的情況,即將合同生效的時間追溯到要約人預履行義務的時間(這也是保險業訂立保險合同的慣例)。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殊情況的存在,導致了人們對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時間的錯覺。
三、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時間。保險合同的成立時間應為保險人向投保人發出承保通知并到達投保人或投保人收到保險單之時;其生效時間則應是保險合同所載明的生效時間。合同的成立時間與合同的生效時間的不一致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行業慣例而已,這也正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
淺析人身保險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人身保險合同的訂立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雙方法律行為,基于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因此,保險合同的訂立過程,是投保人和保險人意思表示一致的過程,與其他合同的訂立一樣要經過要約和承諾兩個步驟。
一、人身保險合同要約之方式
1.投保人填寫投保單是人身保險合同要約的一般形式
投保單它是由投保人填寫的,向保險人提出投保要求的一種正式單證,投保人只能在投保單所限制的范圍內表達自己的主觀要求。現實中,人身保險交易都由保險中介人完成,簽發保險單的保險人與購買壽險的投保人、被保險人往往并不直接聯系,因此,投保單成為他們之間交易信息的承載工
具。人身保險投保單并非千篇一律,各保險人有選擇的余地。但應包括以下這些最基本的內容:①有關險種的具體事項;②有關被保險人的詳細情況;③保險人應向投保人陳述的事實。
實踐中,人身保險合同都以投保人填具投保單為要約,作為要約,投保單的內容就不能僅僅表達投保人購買壽險的愿意,其內容必須具體、確定,這樣才能使保險人有作出承諾的可能,否則只能構成要約邀請。但投保單作為要約的法律效力與一般要約不同,一般要約對被要約人沒有約束力,被要約人可以作出承諾、反要約或拒絕,或對其置之不理,但投保單卻要求作為被要約人的保險人在合理時間內對其進行處置,并及時通知投保人。否則,保險人可能因此而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在投保人在填具投保單的同時,交付了保險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未生效合同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未生效合同是指已經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它是法律對合同的暫時性評價,是合同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未生效合同概念之生成源自于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之區別。它包括四種類型:須批準、登記型,附停止條件型,附始期型及效力未定型。它在合同效力體系中,應屬于于效力未定的合同,而不是有效合同等。最后,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對未生效合同效力中最重要的相對人利益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未生效合同、效力未定、相對人保護
民法理論對于合同的研究,一般把合同看成一個動態行為和靜態協議的統一體,即將合同的簽訂、成立、生效和履行作為臨界點,將合同的這一動態過程分為幾個相互銜接的幾個階段,分別來加以研究。[1]作為靜態的價值評價,可以將合同分為有效合同、無效合同等,作為動態的事實評價,可以將合同分為已成立、未成立、已生效、未生效等。但是即使是事實評價,本身也包含著一定的價值因素。同樣,作為價值評價也離不開某一階段的合同事實,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未生效合同就是法律對合同狀況的一種暫時性評價。它是合同歷史過程中的實然狀態,但不是每一個合同都必經的階段,它只存在于某些類型的合同當中。對未生效合同這一特殊狀態的合同進行研究,有助于明晰合同法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時對司法實踐中如何解決由此引起的糾紛也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未生效合同概念之生成
從廣義上理解,所有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合同都可以稱為未生效合同。本文所稱未生效合同,是指尚未生效但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可能的合同。無效合同,因其根本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可能,自然排除于外。
投保人與保險人保險權利義務論文
摘要: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保險合同的有效訂立是保險合同關系產生的前提。針對我國保險法理論與實踐中對保險合同中關于成立和生效的問題頗多爭議,本文就保險合同的概念、特點、成立、生效本身的內涵進行了澄清,確定保險合同成立和生效各自不同的要件、特點;另一方面對涉及到與保險合同有效訂立容易產生爭議的保險利益原則、保險單簽發、保險費的交納等實際問題和保險合同有效訂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保險合同合同成立合同生效保險單保險利益
長久以來,我國保險法理論與實踐中對保險合同成立和生效的問題爭議頗多,作為壽險公司的一名員工,幾乎每天都要和保險合同打交道,數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判斷合同是否成立,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具有實際意義。
保險合同是保險人(保險公司)和投保人(公民、法人)之間關于承擔風險的一種民事協議。根據此協議來明確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由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期限屆滿如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時,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保險合同的成立要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和合同成立要件,保險合同的有效訂立是保險合同關系產生的前提,沒有有效的保險合同就談不上保險業務的開展。保險合同有效訂立問題關系重大,只有保險合同有效訂立之后,才能實現保險合同的目地和意義。保險合同的有效訂立,即意味著訂立的保險合同對雙方當事人產生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嚴格履行保險合同,否則除法定例外以外,必須承擔違約責任。因而,保險合同的有效訂立事實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雙方商定了保險合同的條款,即保險合同已經成立;二是保險合同對雙方發生法律約束力,即保險合同生效。
但是在我國保險法理論與實踐中,對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問題爭議頗多,一方面是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本身內涵有待澄清,另一方面則是涉及到構成二者的要件問題多與保險費交納、保險單簽發等實際問題密切相關,尤其是在保險實務中往往因立法的技術問題而使標準難于統一,造成許多賠付的糾紛。鑒于此,我覺得有必要就和保險合同有關的幾個問題作以下簡要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