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3:55: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幣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貨幣理論

貨幣理論研究金融貨幣的使用論文

貨幣供給與貨幣總量

1.貨幣供給是指在現代信用體系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供給由其銀行體系的負債所構成的。具體來說,在同時滿足資金來源主要是存款和資金運用主要是貸款的金融機構就是銀行,當代的銀行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的現金發行是它的負債,商業銀行的存款是它的負債,即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現金貨幣和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構成。貨幣總量涉及兩個概念,一個叫貨幣存量,一個叫貨幣流量。存量是指在一個時點上的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貨幣流通總量,貨幣存量和貨幣流量之間的關系是流量=存量*貨幣流通速度,一般來說流量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來定的,經濟發展越好則流量越多,是較為穩定的。而存量在一定的情況下的貨幣流通速度會加快,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了,整個社會會對貨幣的存量下降,存量是一個相對變動的概念。在通貨膨脹的情況系啊,物價上漲飛快,會導致整個社會所需要的貨幣單位增加。、2.商業銀行通過推出新的金融工具,能夠吸收更多的資金存入銀行,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更多的存款貨幣。原來的活期存款是沒有利息的,通過金融創新新型存款款如Nows——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新型活期存款是用支付命令取代了原來的支票,同時銀行要為它支付利息,這樣廠商及個人就愿意到銀行開這種賬戶使銀行的存款貨幣總量擴大。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狹義貨幣原來主要是為了滿足交易支付的需要,本身是不增值的,但現在這種新型的活期存款推出來后,導致狹義貨幣的定義不再像以前那么純粹。金融創新使得貨幣的定義或貨幣的層次遭到混亂,也對貨幣的總量發生影響。在現代這樣一個金融創新時代,貨幣的研究變得更加復雜,貨幣政策的制定面臨的難度也就更大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層次劃分是M0=流動于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如我們口袋里的硬幣、紙幣,家里面、企業中存放的現金.等等;M1=M0+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只有商業銀行可以接收);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與多倍收縮

1.原始存款是指以現金和支票方式存入銀行的活期存款,現金是流通中的現金,存入銀行表明銀行存款的凈增長,支票是每個企業它所得到的買方所支付的支票方式,代表著一定的貨幣數量,活期存款是為了滿足購買、支付、交易的需要。派生存款是由于銀行提供貸款或銀行參與投資所衍生出來的存款。銀行的派生存款的產生是需要些前提條件的,它不僅僅是因為有投資、貸款這些因素,還受到銀行存款準備金和存款準備金比率的限制。銀行存款準備金是指為了防止銀行在緊急關頭流通性不足導致不發應對客戶的提存,使銀行被擠提的問題。中央銀行規定各家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都要繳,一部分的存款準備金,使得在出現上述問題時,中央銀行能來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幫助商業銀行通過難關。存款準備金通常它只是吸收存款當中的一部分,當存款準備金占存款比例較高時,這個經濟體中銀行的可用資金相對比較少了,當存款準備金占存款比例較低時,這個經濟體中銀行的可用資金相對比較多了,這個存款準備金的高低就成為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可以運用資金多少的手段。當中央銀行覺得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當中央銀行覺得經濟疲軟,通貨緊縮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2.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需要假設整個銀行體系由一個中央銀行和至少兩個商業銀行構成,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為10%,商業銀行只有活期存款,沒有定期存款,商業銀行并不持有超額準備金,銀行的客戶得到貸款后沒有提取現金。在這些假設條件后,假設存入甲銀行活期存款一萬元,繳納存款準備金1000元,剩余的資金甲銀行全部用于貸款,也就是負債一萬元,資產一萬元。甲銀行提供貸款9000元給客戶,客戶將所取得的貸款又存入另一家銀行乙,乙銀行的9000元是從甲銀行的貸款轉化而來,這9000元就是派生存款。但無論是原始存款還是派生存款都需要交納存款準備金,乙銀行交納準備金900元,剩下的8100元又用于貸款。這樣就商業銀行一方面吸收人們的原始存款,另一方面通過它自身的業務,它能創造出更多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加上派生存款就構成了銀行可以運用的資金,也是銀行可以向社會提供的貨幣資金。所以,商業銀行是貨幣供給最重要的一個機構。而存款貨幣的多倍收縮與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的演變情況剛好相反。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隨著相關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革新。系統科學能夠全面有效解決非線性、復雜性、動態性問題,20世紀80年代系統科學理論逐步應用于金融研究中。為發展金融理論、指導金融實踐,有必要構建完善的系統科學范式下的金融理論體系。系統金融理論采用非線性、復雜性和系統動力學的方法,能夠更加準確地揭示金融系統的演化規律,因而較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是金融理論研究范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作者:蘭琳工作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查看全文

貨幣理論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貨幣理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貨幣經濟中的總量關系,這種總量關系的特征是處于歷史時間中,企業家對貨幣利潤的追求和對未來利潤的不確定性預期影響著投資、產出和就業,并導致了總量關系的不穩定性。新古典理論家進行實物經和貨幣經濟兩分,把資本主義動態的總量關系置于靜態和比較靜態的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并抽象掉總量關系的歷史特征是新古典總量理論陷于各種邏輯困境的根源。本文研究了新古典總量理論的三種模式,揭示了它們內在的邏輯問題,說明它們揭示的不是資本主義總量關系,同時回顧了凱恩斯和馬克思的總量理論,指出凱恩斯和馬克思的總量理論是從根本上反對兩分法的,在分析資本主義貨幣經濟關系時,他們使用的是動態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是馬克思為資本主義總量關系找到了堅實的價值論基礎。

關鍵詞:新古典凱恩斯馬克思

Abstract:Itistherelationsofaggregatevariablesinthecapitalismmonetaryeconomicsthatisthesubjectofaggregatetheoryresearch.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lationsarefollowing:itisinthehistorytime;theactivitiesofentrepreneurpursuingmonetaryprofitandtheiruncertainexpectationaboutfutureprofitaffectinvestment、outputandemployment;andthesemaketheaggregaterelationsinstable.Neoclassicaltheoristsfollowthedichotomybetweenmonetaryeconomyandrealeconomy,putthecapitalismdynamicaggregaterelationsintostaticandcomparativestaticwalrasiangeneralequilibrium,andignorethehistorycharacteristicsofsuchaggregaterelations.Abovemethodisthebasicreasonwhichleadsneoclassicalaggregatetheoryintoallkindoflogicalparadoxes.Inthepaper,theauthordiscussesthreeneoclassicalaggregatemodels,pointesouttheiressentiallogicalproblems,andfindstheaggregaterelationstheytrytoexplainarenotthecapitalismaggregaterelations.Intheend,theauthorreviewstheKeynesandMarx,aggregatetheory,andpointsoutKeynesandMarxopposedthedichotomy,theyuseddynamicswhenheanalyzedthecapitalismmonetaryeconomy,thedifferencebetweenthemisthatMarxbasedhismonetarytheoryonsolidlaborvaluetheory.

Keywords:Neo-classicKeynesMarx

貨幣理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貨幣經濟中宏觀總量的關系,因此又可以稱之為總量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特征是以資本雇用勞動而不是勞動雇用資本為基礎,而且資本運動的目的是獲得以貨幣衡量的利潤,利潤是資本主義貨幣經濟存在的關鍵,也是資本雇用勞動這種經濟關系得以存在并不停復制自己的關鍵。資本主義經濟的全部總量關系的運動都以資本運動的目的為核心。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這種特征提醒理論家在進行總量理論研究中不能忽視或割裂這種經濟的兩個方面:一是它的歷史特征,即處于資本主義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征;二是這種關系是一套貨幣信用關系而不是實物技術關系。而在研究資本主義總量關系中,這兩者是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作為條件的,這兩個方面決定了經濟變量是處于歷史的時間中,而不是邏輯的時間中。

查看全文

西方貨幣理論傳導綜述

【正文】

關于貨幣傳導機制,在西方經濟學界現在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各種觀點強調不同因素在貨幣傳導機制中的作用。這些觀點可以分為三類:傳統的利率渠道、其它資產價格渠道以及信貸渠道。

一、傳統的利率渠道

從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is—lm模型到現在,已有60年了。60年來,該模型一直是大多數西方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的主要內容,也一直是西方國家政策討論中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到現在依然如此。在這一模型中,貨幣政策是通過利率的變化來傳導的。貨幣存量的增加將降低利率即借貸成本,借貸成本的降低增加廠商的投資支出和消費者對耐用品的消費支出。這樣需求將增加,從而導致總產量和總收入的增加。這就是利率渠道。就是說,貨幣存量的變動將導致利率的變動,而利率的變動又將引起投資的變動,從而引起總需求的變動,最終導致總產量的變動。因此,在is—lm模型中利率渠道是主要的貨幣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的利率傳導機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強調真實利率而非名義利率。另外,人們通常認為,對支出有主要作用的是長期真實利率而非短期真實利率。但是,如果中央銀行使得短期名義利率發生變化,就會導致短期以及長期債券的真實利率發生相應變化。由于價格粘性的存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了短期名義利率,也就降低了短期真實利率,即使在理性預期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利率期限結構中的預期假說指出,長期利率是預期的未來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此短期真實利率的降低將導致長期真實利率的降低。真實利率的降低導致企業固定投資、住宅投資、耐用消費品支出和庫存投資的上升,所有這些又將導致總產量的上升。

對支出起作用的是真實利率,而非名義利率。這一事實對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即使名義利率在通貨緊縮時期到達零限,貨幣政策依然有用。如果名義利率在零限上,貨幣擴張將提高預期價格水平從而提高預期通貨膨脹率,進而降低真實利率。真實利率的降低將使投資支出增加,從而導致總產量的增加。

查看全文

區域貨幣合作理論

一、區域貨幣合作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1.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定義,最優貨幣區(OCA)是這樣一種區域,在此區域內,“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種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保持浮動。”

1961年9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Mundell)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他著名的《最優貨幣區理論》一文,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問題,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研究匯率和貨幣區,開創了觀察匯率問題和貨幣區的全新視野,觸發了有關“最優貨幣區(OCA)”理論的大量文獻。蒙代爾提出用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作為確定最優貨幣區的標準,所以有人將他的OCA理論稱為要素流動論。

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密切關注,也引起了更多經濟學家對有關最優貨幣區判斷標準的討論,促進了最優貨幣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學者們對最優貨幣理論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最優貨幣區的構成條件上,這些討論從不同的側面發展了最優貨幣區理論。

1963年,羅納德·麥金農(R.I.McKinnon)提出了把“經濟開放度”作為衡量最優貨幣區的又一評價標準,即一國生產或消費中貿易品占社會總產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凱南(P.B.Kenen)在《最佳貨幣區:一個折衷的觀念》提出,經濟高度多樣化的國家是貨幣區的更為理想的參與者。詹姆斯·英格拉姆(J·C·Ingram,1969)指出,為了達到貨幣區的最優化,有必要考察經濟社會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國際金融高度一體化”作為最優貨幣區標準的觀點。哈伯勒(C·Haberler,1970)和弗萊明(J·M·Fleming,1971)分別提出把“通貨膨脹率的相似性”作為衡量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即通貨膨脹率接近的國家更適于達成貨幣一體化。1976年,愛德華·托維爾(E·Tower)、托馬斯·維利特(T·Willet)和弗萊明強調把“貨幣區成員國之間的政策相似性”作為衡量最優貨幣區的標準。

但是,以上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這些標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標準難以量化,缺乏實際上的可操作性。第三,這些理論在強調組成貨幣區的正面效應時忽視了一國加入貨幣區的成本問題。加入貨幣區在給一國帶來收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成本;特別是,貨幣是一國經濟主權的象征,加入某一貨幣區即意味著該國對其主權的放棄。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對一個考慮加入貨幣聯盟的國家而言,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馬克思貨幣理論及啟示

一、馬克思貨幣理論基本內容

商品交換過程必然產生貨幣。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統一體,這個矛盾的化解需要在交換過程中才能解決。而商品交換本身存在著矛盾,一方面交換是個人過程,通過交換換取自己需要的產品;另一方面是社會過程,因為商品需要滿足社會需要。換言之,商品之間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存在矛盾,表現為商品價值實現既在流通領域又不在流通領域,商品通過交換實現價值。個人過程與社會過程的矛盾要求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一種特殊產品來充當一般等價物,進而更好的表現其他的商品,經過長期的交換與發展貨幣最終產生了貨幣。價值形式隨著商品交換發展而變化。商品價值本身價值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必須在體現在另一種商品之上,在相互交換的過程中來表現,這就是商品的價值形式。商品的交換媒介依次經過簡單價值形式、擴大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簡單的價值形式中,用事例來表明:20碼麻布=1個斧頭。其中等式左邊為相對價值形式,等式右邊為等價形式。等價形式的特點有三個,其一為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其二為具體勞動體現出了抽象勞動,其三為私人勞動體現出了社會勞動。在簡單的價值形式中體現為偶然、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中,商品價值形式表現為一系列的產品,在擴大的價值行駛中,商品價值表現更加充分一些。貨幣的本質為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的商品。在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過程中,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在廣度上,貨幣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滲透,商品經濟逐漸的變換為貨幣經濟。具體表現為商品用來體現使用價值;貨幣作為價值形式代表而存在。“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自身的特性決定了能夠承擔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二、貨幣流通規律

(一)在金屬貨幣流通狀態下的貨幣流通規律。貨幣的流通量取決商品價格總額與貨幣流通次數。形式上看,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等價物實現不斷的流通,實質則是商品的流通。一方面,貨幣的流通的多少取決于商品的總量。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商品的數量與商品的價格對于貨幣的流通都有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貨幣需要量還與一定時期貨幣的流通次數相關,其中這兩個因素的關系體現在金屬貨幣資之上,為貨幣的流通速度與金屬貨幣的總量成反比。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貨幣的需求量越少。對于金屬貨幣而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充當一般等價物,而且金屬貨幣本身生產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與商品生產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相一致,實行等價交換。(二)紙幣流通狀態下的貨幣流通規律。紙幣流通規律以金屬貨幣規律為基礎。紙幣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而發行的,是貨幣符號,本身不具有價值,是交換的媒介。紙幣價值一方面由紙幣本身表示的數值所決定,另一方面由紙幣發行量、國家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國際地位等決定。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因為生產紙幣的勞動時間是遠小于能夠交換商品價值所需要的時間,紙幣在流通領域發揮的是名義價值;紙幣的發行量可人為控制,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紙幣會發生貶值,物價相應上漲。(三)貨幣流通在信用條件下衍生的復雜邏輯。信用貨幣之下的貨幣流通較為復雜。信用貨幣的出現保證了生產的連續性,助力生產規模的擴大,對于經濟來說的作用是雙重的,經濟擴張時期,生產順利,貨幣被信用所取代,貨幣的需求量少,而經濟危機時期信用主義會變成貨幣注意,每個人都抓著貨幣不放。尤其在當下出現的數字貨幣的形式,是科技時代對于貨幣的新型創造,是信用條件下對于貨幣的進一步發展。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龐大的企業依靠在居民和企業之間賬戶數字的變動就能夠實現商品的流通,貨物的買賣,這依靠的是貨幣的信用,更依靠的是企業信用。

三、馬克思貨幣主義理論的現代內涵

(一)充分發揮貨幣的職能作用。發揮貨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推動和紐帶作用。改革開放40年的過程中,貨幣作為商品交換媒介和社會財富的代表,在經濟運行中是最為敏感的經濟杠桿。充分發揮價值尺度的作用,可以用人民幣顯示商品的價值,以便使得商品可以在量上比較,質上等同,這樣可以有效促進商品的等價交換,防止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利用貨幣流通手段的職能,通過促進商品交換過程的正常運行,推動市場機制的發展;利用貨幣的支付手段的職能,發揮信用貨幣的作用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經濟的發展,支付手段的出現有效的環節了市場上貨幣流動的不足,能夠進一步擴大商品交換的范圍,促進經濟的發展;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主動積極參與社會國際事務,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上的地位,有效利用兩個市場,人民幣的匯率雖然有所波動,但是仍然保持良好的態勢,國際地位也在不斷的上升。(二)遵循貨幣流通規律,制定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市場上的貨幣需求量來制定相適應的貨幣政策,保證流通中的貨幣符合實際需要,防止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最近新一輪的降準就是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而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流通中的貨幣量不能過多,防止造成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另一方面要保證貨幣的供給滿足需要量,促進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根據內生貨幣原理,貨幣供給的變動是由市場決定,應該減少政府的干預,但是在市場持續震蕩,外在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加之時,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的作用,又需要發揮政府有為的作用通過發揮貨幣政策來進行經濟的調節。通過定向降準來進行貨幣供給補充,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供解決之道,通過對于地方債券的發行與管理來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籌措資金。(三)虛擬經濟要與實體經濟協調。加強對于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控。讓投資者了解金融產品的基本風險,在投資之初,要能夠知曉可能會面臨的損失概率,防止出現發生金融風險后投資者血本無歸,還需要加強對于金融部門的監管,防止過度投機行為,尤其是要加強內控,防止企業內部人員利用內部消息獲利,通過信息交易等方式從事違法行為,造成對于資本市場的沖擊,加強對于虛擬資本的相關立法,完善監管體系,一旦出現擾亂經濟秩序,違法犯罪行為的有法可依,而且還可以對其他人起到警示震懾等作用。(四)防止系統性風險發生。2019年經濟工作會議的三大目標之一就是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其中就是在采取貨幣政策之時要能夠保證經濟穩定。2018年我國的GDP增長率為6.6%,我國從高速增長變為高質量的增長,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增長的質量上升,而增長的總量為80萬億,增長的比例雖小但是增量大,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更加在防風險,促增長上下功夫。風險防范的措施之一就是防止金融“脫實向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到股份公司的發展、信用的發展,借貸資本等內容,能夠通過社會化大生產,籌措社會資本進行生產,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需要防止過度的投機、高風險、高杠桿操作,防止貨幣資金流向虛擬資本市場,更多的應該服務于實體經濟行業。

查看全文

馬克思貨幣理論與電子貨幣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電子貨幣;電子銀行;結算方式;貨幣供給;信用

論文摘要:電子貨幣的出現只是進一步說明了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本來就是觀念貨幣和虛擬貨幣;電子貨幣并沒使人類退回到物與物交換的狀態,不能改變貨幣的本質特點;電子貨幣作為交換和信用的產物,像實體貨幣一樣,也受國家法律制約;電子貨幣與流通中的匯票和支票一樣,它的數量的多少是由交易和信用狀況決定的,不是中央銀行完全能控制的。

電子貨幣創造了新的、虛擬的貨幣形式,它使經濟結算活動在虛擬空間得以實現,使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生活發揮越來越大的反作用,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社會活動局面。面對這種全新的貨幣形式,有人對傳統的貨幣理論產生了種種疑問:電子貨幣這種沒有物理實體的符號取代有物理實體的紙幣,充當支付手段,人類的相互交換活動不是又回到了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形式上去了?電子貨幣是信用貨幣,是個人和金融機構共同創造出來的,那么,貨幣的發行是否可以在法律之外,不受法律約束了?電子貨幣是經濟人在信用過程中創造的,它的供給不以中央銀行為轉移,那么,電子貨幣豈不是弱化了中央銀行壟斷貨幣供給的特權嗎?對于這些疑惑,我們只能用馬克思的貨幣理論給與科學的回答。

一、電子貨幣和電子銀行

電子貨幣是以現行紙幣為基礎,以紙幣計算單位為計算單位,以電子數據(二進制數據)形式存儲在銀行的計算機系統中,并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形式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貨幣。電子貨幣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儲值卡型電子貨幣。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現,其發行主體除了商業銀行之外,還有電信部門、商業零售企業、政府機關和學校等部門使用的IC卡。(2)信用卡應用型電子貨幣。指商業銀行、信用卡公司等發行的貸記卡或準貸記卡。可在發行主體規定的信用額度內貸款消費,之后于規定時間還款。(3)存款利用型電子貨幣。主要有借記卡、電子支票等,用于對銀行存款以電子化方式支取現金、轉帳結算、劃撥資金。(4)現金模擬型電子貨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Internet網絡環境使用的且將代表貨幣價值的二進制數據保管在微機終端硬盤內的電子現金;一種是將貨幣價值保存在IC卡內并可脫離銀行支付系統流通的電子錢包。該類電子貨幣具備現金的匿名性,可用于個人間支付、并可多次轉手等特性,是以代替實體現金為目的而開發的。

查看全文

凱恩斯理論與瑞典學派貨幣理論探究論文

關鍵詞:兩種利息率;資本積累;凱恩斯;米爾達爾;貨幣經濟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當代宏觀經濟學對貨幣經濟的理解依然有待深入,需要學習借鑒瑞典學派的有益經驗進一步完善。瑞典學派代表人物維克塞爾將兩種利息率、資本積累、宏觀均衡和貨幣調控理論引入到現代宏觀經濟學體系中,凱恩斯和米爾達爾深受其影響。

維克塞爾“兩種利息率”分析框架下的資本累積理論

(一)“兩種利息率”理論及其歷史淵源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斯密、李嘉圖、穆勒,對于貨幣的價格無一例外地用單一的利息率來衡量。而瑞典學派的維克賽爾基于古典學派的貨幣理論缺陷,率先提出了“兩種利息率”理論。“兩種利息率”即指資本的“自然利息率”和貸款的“市場利息率”。資本的“自然利息率”主要是從資本的生產性功能和預期收益率角度的分析,可定義為使用貨幣貸款時所預期獲得的利潤率。而“市場利息率”即提供貸款時由資金市場供求力量決定的利息率,也可稱為實際利息率。維克塞爾的兩種利息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古典經濟學的印記。古典經濟學家,更遠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在分析經濟范疇時提到過“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對價值的研究提出了“市場價值”、“自然價值”。

(二)資本動態積累理論

查看全文

最優貨幣區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系統地介紹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脈絡,以及對該理論的批判。同時,展示該理論的成功實踐-歐元區的建立。最后,從區域貨幣聯盟到我國國內單一貨幣政策兩個角度出發,提出該理論對中國的啟示。

[關鍵詞]最優貨幣區域經濟貨幣聯盟

最優貨幣區域,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定義,為“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種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間的匯率保持浮動”

一、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發展

1.20世紀60年代。1961年,蒙代爾第一次提出了“最優貨幣區”的概念和組成貨幣區的一個經濟標準,即要素的充分流動性標準。他認為,當要素在某幾個地區內能夠自由流動,而與其他地區之間不能流動時,具有要素流動性的幾個地區就可以構成一個“最佳貨幣區”。

其后該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如麥金農(Mckinnon,1963)認為應以經濟開放度作為最優貨幣區的標準;肯南(Kenen,1969)認為應以生產的多樣化程度為標準;英格拉姆(Ingram)則提出以國際金融高度一體化作為最適度貨幣區的標準;而托爾和威利特(TowerandWillett,1976)、哈伯勒(Harberler)和弗萊明(Flemming)則把注意力從微觀的供求變動轉移到宏觀經濟現象上,提出通貨膨脹和政策一體化的標準。

查看全文

西方貨幣傳導理論研究論文

【正文】

關于貨幣傳導機制,在西方經濟學界現在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各種觀點強調不同因素在貨幣傳導機制中的作用。這些觀點可以分為三類:傳統的利率渠道、其它資產價格渠道以及信貸渠道。

一、傳統的利率渠道

從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IS—LM模型到現在,已有60年了。60年來,該模型一直是大多數西方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的主要內容,也一直是西方國家政策討論中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到現在依然如此。在這一模型中,貨幣政策是通過利率的變化來傳導的。貨幣存量的增加將降低利率即借貸成本,借貸成本的降低增加廠商的投資支出和消費者對耐用品的消費支出。這樣需求將增加,從而導致總產量和總收入的增加。這就是利率渠道。就是說,貨幣存量的變動將導致利率的變動,而利率的變動又將引起投資的變動,從而引起總需求的變動,最終導致總產量的變動。因此,在IS—LM模型中利率渠道是主要的貨幣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的利率傳導機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強調真實利率而非名義利率。另外,人們通常認為,對支出有主要作用的是長期真實利率而非短期真實利率。但是,如果中央銀行使得短期名義利率發生變化,就會導致短期以及長期債券的真實利率發生相應變化。由于價格粘性的存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了短期名義利率,也就降低了短期真實利率,即使在理性預期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利率期限結構中的預期假說指出,長期利率是預期的未來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此短期真實利率的降低將導致長期真實利率的降低。真實利率的降低導致企業固定投資、住宅投資、耐用消費品支出和庫存投資的上升,所有這些又將導致總產量的上升。

對支出起作用的是真實利率,而非名義利率。這一事實對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即使名義利率在通貨緊縮時期到達零限,貨幣政策依然有用。如果名義利率在零限上,貨幣擴張將提高預期價格水平從而提高預期通貨膨脹率,進而降低真實利率。真實利率的降低將使投資支出增加,從而導致總產量的增加。

查看全文

內生性貨幣供給理論研究論文

貨幣供給是外生(exogenous)還是內生(endogenous)的爭論由來已久,貨幣供給的外生論者認為貨幣供給量是由經濟運行之外的因素決定,如執政者的意志、自然條件、政策等。貨幣供給的內生論者認為是物價、利率、產出等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貨幣供應量,也就是說,貨幣供應量從屬或適應于貨幣需求。持貨幣供給外生還是內生的不同理念對貨幣政策應如何實施以及實施效果都有重大影響。

一、外生性貨幣供給理論

19世紀初,以大衛李嘉圖為首的“金塊論者”是早期外生論的代表。在其后的通貨論爭中,以奧維爾斯頓、英國首相皮爾為首的通貨學派獲得了勝利,他們主張“銀行券的發行決定于黃金數量”,也就是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的。1844年開始在英國實行的《皮爾條例》,使外生性的貨幣供給理論為多數人所接受。凱恩斯本人也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的,貨幣數量決定于中央銀行的行動。但堅持外生性貨幣供給最為有力的莫過于貨幣主義者。

根據MV≡Py的恒等式,貨幣主義者在貨幣流通速度V穩定、真實產出y長期內不受M變動影響的前提下,得出貨幣量(M)決定價格(P)或名義收入(Py)的因果關系。中央銀行應當實行“不變增長率”的貨幣控制規則。因此,他們必須首先從理論上證明貨幣供給是能夠被中央銀行所控制的外生變量。貨幣主義者利用一般所公認的存款與貨幣創造模型Ms=MBm,在統計數據的支持下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1)基礎貨幣(MB)與貨幣乘數(m1、m2)相互獨立,互不影響;(2)影響貨幣乘數的各因素在短期內是穩定的,長期而言也常會起反向作用而相互抵消,因而貨幣乘數可看作是常數;(3)基礎貨幣比貨幣乘數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要大:(4)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不但可以主動增減基礎貨幣量,還可抵消貨幣乘數內某些系數變動的影響。由此,貨幣供給外生。

表面上看,貨幣主義者得出的這些結論可以很好地證明貨幣供給的外生性,但仔細分析可知,這些結論是站不住腳的。考慮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入國債以增加基礎貨幣的行為,在基礎貨幣增加的同時,利率下降,貨幣乘數的許多相關系數,如超額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等都會發生變化,貨幣乘數與基礎貨幣無法完全隔離;再者,影響貨幣乘數的諸多因素中,如超額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例等都取決于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在短期內是經常發生變化的,不可能由中央銀行完全控制;此外,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央行的貨幣量目標屢屢失準,也說明貨幣供給并非完全由央行決定。

二、早期的內生性貨幣供給理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