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5:3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角膜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那他霉素治療角膜炎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那他霉素真菌性角膜炎臨床應用
論文摘要:那他霉素是一種多烯大環內酯類抗真菌抗生素,是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藥物。參考近年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對那他霉素的作用機制、抗菌活性及其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
Keywords:natamycin;fungalkeratitis;clinicalapplication
Abstract:Natamycinisapolyenemacrolideantifungalantibioticandisaneffectiveagentintreatingfungalkeratitis.Thisreviewsummarizesthemechanismofaction,antifungalactivityandclinicalapplicationofnatamycinbyreferringtotherecentliterature.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是致盲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近年由于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的廣泛應用,器官移植和導管手術的廣泛開展及艾滋病的出現和傳播,使得致病性真菌感染的幾率增加,FK發生率逐年升高。自然界中真菌種類繁多,目前報道的感染人類角膜的真菌有70余種,鐮刀菌菌屬和曲霉菌菌屬是我國主要的眼部致病真菌菌屬[1-3]。那他霉素(natamycin,NTM)又稱匹馬霉素,屬于多烯類大環內酯廣譜抗真菌抗生素,可用于治療FK。現將NTM治療FK中的應用作一介紹。
1NTM治療FK的實驗研究
真菌性角膜炎診斷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診斷;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診常規涂片檢查,將臨床確診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輕癥患者進行局部清創、碘灼、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兩性霉素B眼水點眼,qid,口服斯皮仁諾0.2g,qn。視病情輕重及變化調整用藥種類、數量及給藥方法。結果:18例痊愈,2例惡化手術治療。結論:FK的首診涂片檢查是FK明確診斷的捷徑。清創、碘灼及抗真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使絕大多數早期輕癥FK患者臨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變,我國從事農業人口多,眼角膜農業性外傷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國占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們對在我院確診的20例輕癥FK患者的診治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對2003~2006年在我院門診涂片檢查發現真菌菌絲而確診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為早期輕癥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56歲,平均41歲,均為單眼。農民15例,其他人員5例;植物性外傷16例,非植物性外傷3例,不明原因1例。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單皰病毒角膜炎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門診就診的60例(67只眼)患有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為6d~8個月。經過系統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裂隙燈顯微鏡及熒光素鈉染色觀察角膜炎性反應的轉歸及愈合情況。結果本組病例治愈率為86.57%,總有效率為98.51%,隨訪期限內3例復發,肝經濕熱型1例,肝膽實熱型2例,分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后痊愈。結論中西醫結合是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種有效方法。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角膜組織所表現的角膜炎性病變,其病情頑固,易于復發,對視力損害比較嚴重。是當今世界上危害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發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療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本病發病前常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發熱史,數日后眼部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等角膜刺激癥狀,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見灰白色點片狀或樹枝狀浸潤灶,病灶擴大融合,上皮破損加重,形成地圖狀潰瘍,或表現為非潰瘍型的盤狀角膜炎和彌漫性角膜實質炎[1]。該病以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并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與國內外報道相近似[2]。單皰病毒性角膜炎在中醫屬“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疇[3]。臨床主要分為外感風熱型、肝經濕熱型、肝膽實熱型。筆者近幾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獲得較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共觀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風熱型20只眼、肝經濕熱型35只眼、肝膽實熱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齡9~63歲,病程6d~8個月,其中初發者26例,復發34例。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綜合治療方法和效果。方法對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真菌性角膜炎46例采用角膜刮片鏡檢進行診斷,運用綜合方法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6例真菌性角膜經治療,所有患者角膜潰瘍愈合,角膜上皮遺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無一例角膜穿孔。結論角膜刮片鏡檢是早期診斷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綜合治療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Keywords】MycotickeratitisCombined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mbinedtherapyandeffectofmycotickeratitis.Methods46caseswhowerediagnosedwithmycotickeratitisfromJanuary,2006toAugust,binedtherapyhasagoodclinicalefficacy.
真菌性角膜是一高致盲性眼病,臨床上大多數由于農作物損傷角膜上皮所致,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濫用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有增多的趨勢。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較緩慢,病程遷延,若不及時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如角膜穿孔、眼內炎等。目前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手段,而手術治療因并發癥多等諸多因素而使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藥物治療一直是廣大眼科醫生的首選目標。我院采用藥物治療聯合聚維酮碘外用治療真菌性角膜炎46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治牛角膜炎
牛角膜炎是獸醫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其特征是眼結膜和角膜發炎、流淚、結膜腫脹、角膜混濁呈淡藍色或灰白色,嚴重者發生潰瘍,形成斑痕或角膜翳,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往往引起失明。20多年來,筆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治療該病68例,治愈66例,治愈率達97%。
1發病原因
該病主要是由于異物刺激,如風沙、灰塵、芒刺、花粉及化學藥品進入牛眼內;其次是機械損傷,如鞭打、籠頭壓迫、摩擦等;另外,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如流感、惡性卡他熱、傳染性結膜炎、吸吮線蟲、混睛蟲病等疾病也可繼發或并發牛角膜炎。
2臨床癥狀
急性病例常表現為怕光流淚、疼痛、眼瞼緊閉、結膜潮紅、腫脹等。因損傷部位、病情輕重和有無感染的不同,臨床表現也各有差異。根據筆者的診療經驗,該病主要有以下4種臨床癥狀。
(1)淺在性角膜炎。大多數為角膜表層損傷,側望可見表層上皮脫落并有傷痕。當炎癥侵害角膜表層時,角膜表面粗糙,側望灰白色,混濁、無鏡狀光澤,有時在眼角膜周圍增生出許多毛細血管,呈樹枝狀出現在角膜表面,形成血管性角膜炎。
沙星眼藥水眼部治療管理論文
關鍵詞: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細菌感染;眼感染
[摘要]目的:觀察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眼部細菌性疾病的療效。方法:166例,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齡37a±s16a(18~65a);結膜炎92例,角膜炎74例;洛美沙星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用0.3%洛美沙星眼藥水;氧氟沙星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用0.3%氧氟沙星眼藥水,均6次.d-1,每次1滴,7d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后作結膜囊分泌物或角膜刮出物培養,觀察2組病例臨床療效及細菌學變化。結果:洛美沙星組和氧氟沙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2%和92%(P<0.05),細菌清除率均為100%,無顯著不良反應。結論:0.3%洛美沙星眼藥水對眼部細菌性疾病有效。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是新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之一,它含有2個氟分子,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DNA旋轉酶[1,2],對活躍期與靜止期細菌能迅速殺滅,所以藥物作用于細菌后,使其腫脹破裂死亡;此外洛美沙星具有良好的藥物動力學特性,生物利用度高,是第1個上市的長效氟喹諾酮類藥物,其較長的T(1)/(2)和較低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都有利于發揮殺菌效應[3]。0.3%洛美沙星眼藥水可以在結膜囊內維持有效濃度達6h以上[4],所以對眼部感染亦有療效。本文報道了0.3%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外眼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療效,并以0.3%氧氟沙星(ofloxacin)眼藥水作對照。
臨床資料
1一般情況本組共166例(255只眼),均為門診病人,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齡37a±s16a(18~65a);結膜炎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刺痛、異物感,結膜彌漫性充血,分泌物增多;角膜炎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眼紅、眼痛、異物感,混合性充血或睫狀充血,角膜點狀著色或潰瘍面形成。病例分成洛美沙星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和氧氟沙星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洛美沙星組中急性、亞急性細菌性結膜炎60例(雙眼59例,單眼1例),角膜炎、角膜潰瘍44例(單眼);氧氟沙星組中,結膜炎32例(雙眼30例,單眼2例),角膜炎30例(單眼)。
2給藥方法所有就診病人用藥前先做結膜囊分泌物或角膜潰瘍面刮出物的細菌培養,洛美沙星組用0.3%洛美沙星眼藥水[浙江康恩貝集團研究開發中心生產,浙衛藥準字(1995)第157號],氧氟沙星組用0.3%氧氟沙星眼藥水[日本參天制藥廠生產,進口許可證號X940198],2組均為每眼每次1滴,6次.d-1,3~7d后復診,再做細菌培養,7d為一個療程。
醫學畢業論文: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眼部感染104例
關鍵詞: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細菌感染;眼感染
[摘要]目的:觀察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眼部細菌性疾病的療效。方法:166例,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齡37a±s16a(18~65a);結膜炎92例,角膜炎74例;洛美沙星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用0.3%洛美沙星眼藥水;氧氟沙星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用0.3%氧氟沙星眼藥水,均6次.d-1,每次1滴,7d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后作結膜囊分泌物或角膜刮出物培養,觀察2組病例臨床療效及細菌學變化。結果:洛美沙星組和氧氟沙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2%和92%(P<0.05),細菌清除率均為100%,無顯著不良反應。結論:0.3%洛美沙星眼藥水對眼部細菌性疾病有效。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是新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之一,它含有2個氟分子,作用機制是抑制細菌DNA旋轉酶[1,2],對活躍期與靜止期細菌能迅速殺滅,所以藥物作用于細菌后,使其腫脹破裂死亡;此外洛美沙星具有良好的藥物動力學特性,生物利用度高,是第1個上市的長效氟喹諾酮類藥物,其較長的T(1)/(2)和較低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都有利于發揮殺菌效應[3]。0.3%洛美沙星眼藥水可以在結膜囊內維持有效濃度達6h以上[4],所以對眼部感染亦有療效。本文報道了0.3%洛美沙星眼藥水治療外眼部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療效,并以0.3%氧氟沙星(ofloxacin)眼藥水作對照。
臨床資料
1一般情況本組共166例(255只眼),均為門診病人,男性91例,女性75例,年齡37a±s16a(18~65a);結膜炎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刺痛、異物感,結膜彌漫性充血,分泌物增多;角膜炎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眼紅、眼痛、異物感,混合性充血或睫狀充血,角膜點狀著色或潰瘍面形成。病例分成洛美沙星組104例(男性54例,女性50例)和氧氟沙星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洛美沙星組中急性、亞急性細菌性結膜炎60例(雙眼59例,單眼1例),角膜炎、角膜潰瘍44例(單眼);氧氟沙星組中,結膜炎32例(雙眼30例,單眼2例),角膜炎30例(單眼)。
2給藥方法所有就診病人用藥前先做結膜囊分泌物或角膜潰瘍面刮出物的細菌培養,洛美沙星組用0.3%洛美沙星眼藥水[浙江康恩貝集團研究開發中心生產,浙衛藥準字(1995)第157號],氧氟沙星組用0.3%氧氟沙星眼藥水[日本參天制藥廠生產,進口許可證號X940198],2組均為每眼每次1滴,6次.d-1,3~7d后復診,再做細菌培養,7d為一個療程。
角膜潰瘍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角膜潰瘍
角膜直接與外界接觸,損傷或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見的原因。角膜發生炎性病變后,可出現邊界模糊的渾濁,患眼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睫狀體充血或混合充血、視力降低、前房積膿等。炎癥治愈后常留下瘢痕,嚴重影響視力。現將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63例角膜潰瘍患者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3個月;真菌性角膜潰瘍5例,細菌性角膜潰瘍30例,病毒性角膜潰瘍28例;因各種原因未及時就診并發感染實施眼內容物剜除術者6例。治療效果:治愈52例,好轉11例,治愈及好轉率分別為82.5%和17.5%。
2護理
2.1心理護理由于角膜炎病程較長,且多反復發作,易導致視力下降,使患者失去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易產生焦慮、悲觀、失望的心理。對此應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幫助、開導并鼓勵患者,使其消除焦慮,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