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5:34: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本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公共財政的基本教育供應
[摘要]公共財政的職能與基礎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基礎教育必須納入公共財政的供給范圍,并堅持基礎教育的財政公平原則。公共財政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有效供給,應優化投入結構、建立科學規范的基礎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基礎教育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和監督。
[關鍵詞]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品;供給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財政的依賴性更強。建國以來,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各級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礎教育的形勢仍不容樂觀。因此,如何在公共財政框架下有效供給基礎教育,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基本理論
1、關于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財政分配模式。由于市場本身存在公共品供給困境、壟斷、信息不對稱、分配不公等市場失靈領域,而市場機制本身無法自發解決這種市場失靈,建立公共財政,發揮其宏觀配置資源及調控機制,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和由此產生的效率損失,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效率優勢,實現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并實現社會公平。公共財政的收入和支出必須在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下進行,并接受納稅人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它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不能因經濟成份和不同的行業、部門和地區而區別對待,以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和社會公平;它不以盈利為首要活動目標,而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
公共財政的基本教育供應思索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財政的依賴性更強。建國以來,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各級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礎教育的形勢仍不容樂觀。因此,如何在公共財政框架下有效供給基礎教育,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基本理論
1、關于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財政分配模式。由于市場本身存在公共品供給困境、壟斷、信息不對稱、分配不公等市場失靈領域,而市場機制本身無法自發解決這種市場失靈,建立公共財政,發揮其宏觀配置資源及調控機制,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和由此產生的效率損失,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效率優勢,實現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并實現社會公平。公共財政的收入和支出必須在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下進行,并接受納稅人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它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不能因經濟成份和不同的行業、部門和地區而區別對待,以維護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和社會公平;它不以盈利為首要活動目標,而是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
2、關于基礎教育。
教育是一種兼具公共品和私人品特性的準公共品。教育的公共品性質表現在一定范圍內其消費具有非排他性,而且具有受益的外部性,有一定的社會效益。教育的私人品性質表現在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其消費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些人消費意味著另一些人將無法消費,而且其受益具有內部性,受教育者可增長知識,提高生產技能和個人收益。但各類教育的性質又有較大的差異,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它們在受益外部性方面逐漸減小,在消費的排他性方面逐漸加大,人們受教育的目的性逐漸加強。也就是說,教育的公共品屬性逐漸減弱,私人品屬性逐漸增強。教育的公共品和私人品性質分別為政府供給教育和個人負擔教育成本提供了理論依據。很長時間以來,國家包辦教育,就是因為教育的公共品屬性。
深究以校園網為基本教育信息
二十一世紀是科學技術競爭和民族素質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人才、教育的競爭。教育的歷史告訴我們,教育的每次重大變革和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逐漸被引入教學過程,成為現代教育的技術基礎。實施以校園網為基礎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過程的作用和影響,探索建構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已成為新時期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
作為首批全國1000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我們在1997年正式啟動這項實驗:98年初我們建成包括多媒體控制系統和電教自動控制平臺在內的多功能計算機室,99年建成千兆以太網為主干的校園信息網絡系統環境。同時,我們把實驗目標定位為以計算機和校園信息網絡為技術基礎,把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應用能力納入每個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中,使學生在應用計算機進行生活、學習的過程中,以計算機對于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所具有的延伸意義,同化、順應到自身的認知結構之中,逐步形成基于計算機文化的智能知識結構,從而推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利用計算機和校園網絡構成的綜合教育資源,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適應21世紀發展的新型教師隊伍。從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兩個方面來推進學校整體改革進程。
一.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是現代教育的技術內核,校園信息網絡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想環境
(一)、計算機網絡環境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1、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媒體具有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多種特性,其集中體現就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實踐證明,把計算機引入教學過程可以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信息實踐能力建構最理想的環境。
2、生態理論認為,人的智力不是在個體的腦子里,而是人腦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的智能化學習環境,是兒童智力、能力、心理發展的一種理想環境。這是因為:
談論德國職業基本教育年及其評析
摘要:職業年是德國三年職業義務教育的第一年,其悠久、任務明確、定位合理、課程設置廣泛。文章概述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歷史軌跡、課程設置、授課形式及其發展趨勢,并作簡略評價。
關鍵字: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
德國是世界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世界享譽盛名。其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完善,形式多樣,效率較高。經職業教育培育的大批優秀人才為德國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職業教育被稱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支柱”。職業基礎教育年(Berufsgrundbildungsjahr)①是德國職業學校教育的第一年,其任務明確、定位合理、課程設置廣泛、授課形式靈活,為學生未來的專業深造與職場就業奠定厚實的基礎,并使學生對因技術升級、產業革新可能導致的職業變化有較強、較快的適應能力。在目前我國知識經濟初現端倪、技術升級日新月異、產業革新風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對德國職業基礎教育年的研究,能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方針指導下的我國職業教育有借鑒意義。
一、歷史軌跡
職業基礎教育年的最初萌芽可追溯至19世紀初的進修學校。1816年北德意志聯邦頒布工商條例,規定18歲以下的學徒必須接受進修學校教育,培養讀、寫、算等能力,對學生進行廣泛的職業基礎教育肇始于此。進修學校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逐漸發展成為在職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場所。1919年《魏瑪》第145條規定了普及進修學校義務教育至18歲的原則。1920年,德國全校大會將進修學校定名為“職業學校”。[1]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后,職業技術教育有了很大發展,政府把職業學校作為法定的義務教育場所。
1958年起,德國在各州開始試設一年制職業基礎學校,各界反映良好。1969年8月14日頒布的《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的第一年作了法律上的闡述:學制一年,屬三年職業義務教育中的第一年,稱為“職業基礎教育年”。這是“職業基礎教育年”第一次正式見諸法律條文。
鄉村基本教育的矛盾和策略
摘要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當前的農村基礎教育仍很薄弱。在社會實踐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試從不同角度分析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教育經費師資力量農村基礎教育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短缺、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教學水平低、教學設備落后,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通過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暑期實踐調查,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及時解決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問題,不斷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它對解決“三農”問題、培養更多人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1.1農村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發展,但其整體性薄弱狀況沒有根本扭轉
基本教育課改與校長管制行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新課程方案是在學校中通過校長領導下的教師隊伍進行創造性的勞動而變成現實的。校長的管理理念及所產生的行為將直接決定新課程在學校中的實施狀況,新課程中的新教育理念與創新要求要求學校管理發生相應的變革.
一、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無論是改革教育的弊病,還是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往往都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些國家都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家競爭實力的戰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國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七次課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現行的體系。增加了“選修課”、“活動課”,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必修課”的模式;初步推動在統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樣化,引入了地方課程,初步改變了國家對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好的教改典型。這些成績為當前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但是,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建設、不斷創新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弊端明顯地突現出來。教育觀念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適應;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課程內容存在著“難、繁、偏、舊”的狀況;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于反映現代科學、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的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于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和不良影響,說明了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2、新課程的特征。新課程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課程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第二,新課程強調“三維”結合。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整合,強調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態度,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第三,課程結構體現了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改變了原來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第四,課程內容現代化、生活化與適應性。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了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第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改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獲得合法的地位。同時,新課程標準通過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新課改中校長應有的管理行為
中小學校長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現代管理理論和學校管理能力,還要建立適應時展要求的辦學理念,具備戰略思維能力,富有變革精神和創新精神。新課改中校長的應有管理行為包括:
鄉村基本教育的矛盾和措施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農村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短缺、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教學水平低、教學設備落后,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通過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暑期實踐調查,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及時解決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問題,不斷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它對解決“三農”問題、培養更多人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1.1農村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發展,但其整體性薄弱狀況沒有根本扭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相對發達的農村,“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已順利實現,素質教育也在全面推進。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義務教育寄宿制項目工程、遠程教育工程和“兩免一補”工程。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國農村學齡兒童失學、特別是農村女童失學問題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抑制。在我們所調查的河南淅川厚坡鎮,男女平等觀早已樹立起來了。此外,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各級地方政府提高了對教育地位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加強了對基礎教育的領導;調動了地方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辦學積極性,辦學條件有所改善,教師待遇有所提高;加快了農村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逐年提高;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的狀況正在改變,“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方針正在得到貫徹落實。在調查的過程中,厚坡鎮郭主任介紹說,該鎮共有41個村,村村都有學校,危房改造工程也已經順利完成。除此之外,我國2004年高考中農村考生占55℅,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成就。
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性薄弱狀況并沒得到根本扭轉。這主要體現在相當一些地區的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還沒有真正普及,青壯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輟學現象仍很嚴重,教育環境很差;同時,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嚴重不足,農村教育負債嚴重。據測算,1名小學生每年需要公用經費202元,1名初中生每年需要325元,而現在按“一費制”收取的學雜費,小學生每人只有100元左右,初中生只有150元,缺口50%以上。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無力填補缺口,導致一些正常的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更談不上素質教育。
談論促進城鄉基本教育平衡發展
摘要:公平是我國構建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觀存在的地區、城鄉和學校差別導致了發展不均衡。隨著和社會發展,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均衡發展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此我們應該強化基礎教育公共物品的地位,加大政府力度并對義務教育進行重點傾斜,同時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轉變觀念,提升教學水平,推進農村學校合理化分布。
關鍵詞:教育公平互助共同體階層差距
長期以來由于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因素,如分級管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多渠道籌措經費等政策以及發展觀念落后,對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本質聯系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了我國教育發展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階層差距、城際差距,而且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例如進城民工子女由于戶籍制度等原因,無法享有與流入地兒童同等質量水平的教育,農民工子女只能就讀于條件簡陋的學校或者需要交納一筆高昂的借讀費才能入讀較好的學校。這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弱勢群體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造成教育起點上的不公平。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觀,導致了長期以來城市學校獲得資金優先投入,城市重點學校獨享優質教育資源,造成城鄉以及經濟發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間的教育發展嚴重失衡,主要體現在人均教育經費、師資水平及就業率等方面。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很不均衡,雖然政府已經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農村傾斜,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其財力差異直接造成了區域教育資源的差異化。學校之間的重點、非重點劃分和有增無減的擇校費又導致了富校愈富、窮校愈窮的校際差距。近年部分學校實行民辦公助或公辦民助,在利益的驅動下,傾向于將資金投向富裕地區,而貧困的農村地區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資,進而擴大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并且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更加明顯。
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以人為本,以農為重,要求我們真正解決失衡的城鄉教育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問題。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為實現教育均衡發展而努力,政府作為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應承擔起主要責任。和諧社會既是物質生態、制度結構的和諧,更是人的和諧,而和諧人群的形成依賴于和諧教育。我們應該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與增長,以現代公平理念為指導,重視教育立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社會公平及社會和諧發展。現代教育公平理論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弱勢補償。
2006年9月我國實施的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將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要求寫入律。在差異性極大的現實中,必須依靠政府補償性的傾斜政策對弱勢地區、弱勢人群予以特別關注。同時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根源在于農村的開發,在新興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低技能勞動力的就業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直接導致他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難,成為新經濟窮人。只有實現城鄉教育的統籌發展,使農村教育得到充分發展,才能使我國由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通過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可以為國家節約大量的資金,取得更大的辦學效益。同時通過城鄉學校互助,拓寬當地農民的視野,轉變落后觀念,促使學校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以期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我國人口結構來看,農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設新農村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我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以舒樂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源也是資本,是廣義資本的一部分,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資本積累不僅包括物質資本、貨幣資本的積累,也包括人力資本積累,人口素質的改進主要通過教育進行,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為此我們應該繼續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時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后勁。我們在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和實施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時,可以將它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地位,通過增加農村教育投資的途徑解決受到世貿組織限制的農產品補貼問題,讓農民得到實惠,提高我國農產品在中的競爭力。
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
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
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構建適宜于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
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
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基本教育更改的方向
一、培養創新人才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自1997年初之后,我國科教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1997年夏季之后,我國經濟界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是東亞的金融危機。這兩件事在20世紀末不期而遇,絕不是偶然的。早在90年代初,就有位美國經濟學家指出:"并沒有什么東亞的經濟奇跡,他們沒有科學上的創新,沒有新經濟制度突破,整個東亞經濟就象一個巨大的肥皂泡,只要用針尖輕輕一戳就會破滅。"這句話今天被言中了。而這些年來,美國的5000家軟件公司高速發展,創造的利潤價值使美國經濟獲得了強大的助推力。連續幾年經濟上獲得高增長,失業率降到歷史最低點。這一消一長,反差如此之大,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除了金融管理方面的諸多原因之外,有一個教訓也是深刻的:一個缺少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不可能持久地繁榮。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全黨、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知識創新人才的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這是主席代表國家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號召。如果到現在我們仍不覺悟,仍然沒有為國家本世紀的騰飛,培養出一代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人,那將是我們教育的重大歷史性失誤。
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在大家都在議論建立國家的創新體系。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創新人才既要具備創新意識,又要具備創新能力。首先,創新意識是屬于世界觀的范疇。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形成的,而這個年齡的人正是處在高中時期。不能設想一個從小沒有好奇心、對新事物不敏感、對科學新發展沒有興趣、沒有批判意識、沒有為事業獻身精神的人,長大以后能成為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才。而人的這些可貴的精神,必須從小經過啟蒙、引導、愛護、培養、發展。
另一方面,創新能力是屬于思維能力的范疇。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十八歲就基本成熟。而在這之前,整個青少年時期有兩次思維能力發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歲,正值初中階段;一次是在十七歲,正值高中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培養成的思維習慣,會與人終生相隨。這說明創新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
我們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論大中小學,都太注重繼承,都太注重記憶,總認為學習就是吸收知識,把知識記到腦子里就是真正學到了東西。所以,我們大中小學課本的知識容量和難度遠大于歐美。我們的學生學得很苦、很累,他們把功夫都下在強化重復性思維方面。我們的學生發展了這方面的能力,所以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歐美的學生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是西方人拿諾貝爾獎的卻遠遠多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