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結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9:41: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就業結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摘要:基于2000-2016年河北省統計數據,以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為研究對象,采用產業結構偏離度衡量二者協調性,并分析影響協調性的因素,力求提出促進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結構偏離度
一、引言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河北省作為京津兩地的部分產業轉移地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三地功能做了定位,規劃綱要指出河北重在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河北省作為人口大省,民生問題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而優化就業結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的優化之間是有聯系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通過改變就業的物質基礎來改變其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對勞動力提出更高的質量要求,來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同時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與質量的提高會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對于其經濟健康發展、社會穩定、縮小與京津差異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推進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共同優化成為重要課題。
二、河北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本文利用河北省2000年-2016年三次產業發展與就業情況的數據,來分析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于2001年-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1.河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衡量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通常用三次產業的GDP占當期該區域GDP的比重來表示。三次產業占比的變化代表了產業轉移的情況,即產業結構的變化。數據顯示,河北省第一產業比重從2000年的6.1%波動下降至2016年的5.9%,其中2010年比重最低,為3.1%。第二產業一直是河北省的主導產業,但其整體占比也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59.1%下降至2016年的35.2%,其中2013年下降幅度最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波動上升趨勢,2000年為34.8%,2016年上升至58.9%,尤其是2013年以后占比逐年增加。2.河北省就業結構的變化本文分析的就業結構指不同部門的就業人數占總勞動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布,反映產業之間就業比重的相互關系。就業結構的變動就是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部門間進行轉移和流動。數據顯示,河北省的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趨于平均。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明顯,從2000年的49.56%下降至2016年的32.68%,這與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發展聯系密切。機械化的迅速發展解放了第一產業中的大量勞動力。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呈平穩上升趨勢,其中第二產業就業比重2016年為34.08%,第三產業為33.24%。說明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吸引了勞動力的大量進入,尤其是以現代物流、文化娛樂、科技研發、金融等為內容的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較為突出。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探討
摘要:從經濟轉型的背景出發,通過測算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系數,發現我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不協調性。我國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諸多障礙,導致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配置不均。需要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確保勞動力實現有效轉移,縮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結構偏離系數
1研究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由“二一三”模式變動到“三二一”模式,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下,就業結構也發生改變,完成了“一二三”到“三二一”模式的轉變,這一結構性變動使勞動力資源配置更為有效,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我國就業結構的變動存在滯后性,無法滿足當前經濟轉型過程中產業優化升級的要求。倘若這種不協調性繼續擴大,會使得國民收入減少、失業率上升、更嚴重的會影響正常經濟秩序。政府必須抓住經濟轉型的機遇,積極引導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
2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性測度
選用結構偏離系數指標測算我國1978年到2016年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結構偏離系數越接近于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越好,反之,協調性越差。當前我國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最為嚴重,從1978年的-0.61擴大到2006年的-0.75,到2016年緩慢減小到-0.69,說明第一產業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結構偏離系數為正值,說明第二產業仍然具有吸納勞動力的作用,且數值基本呈現出逐年遞減的態勢,第二產業的不協調性在減弱;第三產業歷年的結構偏離度均為正值,并逐漸趨向于零,說明第三產業正在不斷吸納勞動力,但吸納效應不足,仍然存在不協調性。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聯性研究
1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結構發展現狀
1.1河北省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從1985~2012年河北省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變動情況來看,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在三次產業中占GDP比重最低,而且與二、三產業差距不斷拉大;第二產業基本保持穩定,比重持續上升,始終是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不斷上升,在河北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帶動下,1988年,超越第一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由傳統的“二、一、三”型到“二、三、一”型演進,標志著河北省的產業結構進入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階段。2012年,河北省三大產業比重達到11.99∶52.68∶35.32。
1.2河北省大學生就業結構分析
通過對河北省高等院校就業數據的統計調查,我們發現,河北省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部分帶動了大學生就業結構的轉變。河北省大學生就業整體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的部分行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于第一產業的大學生比例較低,且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被認為是就業吸納人數最多的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新興行業,如金融保險業、信息軟件業等,雖然在就業結構中所占比例最高,但第三產業整體吸納就業的狀況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第二產業中,制造業與建筑業及電力、燃氣和水的供應業仍然處于產業發展的成長期,在大學生就業選擇中持續增長。
2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關性分析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
摘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關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研究領域,兩者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首先,分析了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進過程,同時與國際理論標準模式做了對比分析,研究發現,中國產業結構與國際理論標準模式基本一致,而中國就業結構的轉換要滯后于產業結構。其次,選取結構偏離度、就業彈性和比較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對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做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產業發展協調性較差,有大量剩余勞動力沒有轉移;第二產業發展協調性較好,促進勞動力就業作用明顯,但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空間還很大;第三產業發展的協調性最好,吸納勞動力能力較強,產業結構演變和就業結構轉換逐步趨于同步。最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協調性
一、相關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較早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兩者的關系進行研究,早在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產業結構演變與勞動力的變動規律,即伴隨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逐步轉移[1];隨后,庫茨涅茨在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庫茨涅茨定理,即產業結構變化會受到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他認為經濟不發達國家要加強非農產業的發展,來縮減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2];錢納里等對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換基本同步,而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轉換要快于就業結構的轉換[3];劉易斯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傳統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部門并存,經濟表現出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發展中國家就業具有其獨特性[4];卡爾茲等指出,技術進步使勞動市場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勞動力就業越來越困難,其失業率上升[5];Geogre主要研究了資本積累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影響[6];Young對中國制造業生產率的提高對制造業就業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7]。國內學者對兩者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產業結構的演進機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等方面,如湯光華、舒元等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兩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8],張車偉、蔡眆對中國就業彈性的演變及趨勢做了研究[9],夏長杰研究了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差[10],徐光平、景建軍對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相關關系做了實證研究[11],張少紅等對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的關系做了研究[12-14],張文璽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非均衡發展做了研究[15]。綜上所述,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是經濟研究的重點領域,國內外學者傾入大量心血對此進行研究,且研究成果豐碩。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戰略調整期,推動創新驅動和打造新增長源成為各國新的合作重點。我國已進入改革深水區和經濟結構重組階段,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加快,產業發展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越發重要,與此同時,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不斷的提高,就業領域表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因此,對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關系的梳理和兩者協調性進行系統研究,非常有必要,這也是文章需要重點研究的領域。
二、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過程分析
(一)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分析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聯系詮釋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行業分析,關聯性
論文摘要:本文從提高產(行)業的增加值總量來提升就業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產業優于第二產業;建筑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行業具有很強的就業發展潛力;而制造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三個就業的支柱行業盡管就業潛力有限,但應鞏固、維持其目前的就業規模。
從產業結構角度研究就業問題,最終會歸結為對不同行業的吸納就業能力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關聯問題,導致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就業吸納能力一有的行業增加投入可直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有的行業增加投入,雖然給本行業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多,由于它會直接或間接消耗其他行業的產品,會導致其他行業或部門從業人員增加。
關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已有文獻大多支持產業結構變動對于我國就業的顯著影響。通過這些學者的文獻研究發現,之所以研究結論產生較大的差異,除了所采用研究方法和所選取的研究數據不同之外,還可能是由于學者們更多地是從三次產業的角度分析產業結構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揭示了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擴大就業措施存在的障礙,并提出促進就業結構良性發展的建議,但細化到產業中各個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的分析則很少。產業中的各個行業均有很強的“異質性”和“動態性”,而這對其就業吸納能力具有重大影響,基于產業層面的總量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議并非適用于每個行業,部分行業最終的就業狀況甚至會與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
此外,以往為數不多的針對行業就業吸納能力的研究往往以該行業全部從業人員而非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就業狀況作為研究對象。由于農業的在就業中的“蓄水池”作用,鄉村就業人員群體絕大多數在家里還承包土地,因此,如果回家務農就不算失業,充其量是就業不足(蔡防,2007);但絕大多數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失業則屬于“顯性失業”,對社會穩定的沖擊更大。近年來,絕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應屆大學生均涌向城鎮尋找工作,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所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年底已達36%。據預測,在2020年之前,城鎮勞動年齡人口一直會保持較大的增長壓力(張車偉等,2005)。同時,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鎮單位人員就業的影響更為直接;且由于其主要代表城鎮正規就業,故統計數據更為準確。因此,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更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近年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變
江蘇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研究
1江蘇省三次產業結構發展概況
作為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省份,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前列。在保持每年各產業部門都能夠快速增長的前提下,江蘇省始終堅持對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升級提升明顯。如下圖所示,1979年至1989年,江蘇省的產業結構序列為“二、一、三”。從1990年開始,江蘇省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農業,產業結構序列為“二、三、一”。此后,第三產業占地區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斷提高,第一產業的比重則一直在下降。2005年江蘇省第二產業總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6.6%,是江蘇歷史上第二產業占比所能達到的最大值,此后就開始逐步下降。隨著江蘇省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逐步淘汰一批落后產能企業,工業占GDP比重逐步降低。2015年江蘇省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8.6%,第二產業的比重為45.7%,第三產業總值首次超越第二產業。從2015年以后,江蘇省的產業結構序列就變成“三、二、一”,達到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標準。江蘇省的產業結構升級取得巨大成功,經濟轉型取得重大突破,產業結構整體布局更加優化更加合理,江蘇省的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
2江蘇省就業結構發展概況
產業結構的變動必定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動,而就業結構江蘇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圖(本圖按當年價格計)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年鑒》(1978—2016)。的變動也會影響產業經濟的發展。如下表所示,1978年江蘇省三次從業人員的總人數為2777.72萬人,2015年從業總人數為4758.5萬人,40年左右的時間增長了近2000萬人。但是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變動情況較大,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呈現先增后降的趨勢,1990年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為2389.25萬人,占比為56.6%,在社會從業人數占比達到歷史高值。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及其占比在持續增長,但最近幾年增長速度明顯放緩,2015年第二產業從業人數達到2046.16萬人,占比為43.0%。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及其占比也在持續增長,2015年第三產業從業人數達到1836.78萬人,占比為38.6%。截至2015年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始終高于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
3江蘇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不協調性
從整體上看,江蘇省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從業人員就業結構比例日趨合理。但是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進行對比會發現,兩者之間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性。第一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在不斷下降,然而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所占比例依然較高。2015年第一產業總值占地區GDP比重為5.7%,而當年第一產業的從業人數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竟然高達18.4%。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占比偏高,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推動全省就業人口比例向更合理更優化的方向發展。近年來,盡管江蘇第三產業發展迅速,2015年第三產業總值已經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江蘇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力量和最主要來源。但是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一直都達到總體從業人員的40%水平,第二產業始終都是吸納社會人口就業最多的經濟部門。第三產業的產業門類多,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本該成為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經濟部門,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盡管2015年第三產業的產值占GDP比重達48%,但就業人口比例只有38.6%,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性。這說明江蘇省不僅需要繼續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促進服務業經濟產值不斷增長,更要注重優化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例,拓寬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就業渠道,推動江蘇第三產業更均衡更全面地發展。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摘要:文章根據張家港市2008—2013年兩次經濟普查期間數據,運用結構偏離度和相對勞動生產率指標對張家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并針對張家港市自身經濟結構特點提出促進經濟和就業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偏離度;勞動生產率
諸多研究和文獻表明:產業結構的演進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著相關性,兩者的協調互動也是產業結構優化與有效促進就業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性視角,利用第二、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張家港市2008—2013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變軌跡及其存在的問題。
1張家港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基本情況
1.12008—2013年張家港市產業結構演進歷程
2008年以來,張家港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二、三產業的GDP比重從2008年的62.62∶36.20調整到2013年的55.6∶43.00,一產比重變動幅度較小且一直保持在1.5以內,二產比重逐年遞減,三產比重持續上升。二、三產業比重此消彼長符合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也是張家港多年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努力結果。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聯系詮釋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行業分析,關聯性
論文摘要:本文從提高產(行)業的增加值總量來提升就業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產業優于第二產業;建筑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行業具有很強的就業發展潛力;而制造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三個就業的支柱行業盡管就業潛力有限,但應鞏固、維持其目前的就業規模。
從產業結構角度研究就業問題,最終會歸結為對不同行業的吸納就業能力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關聯問題,導致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就業吸納能力一有的行業增加投入可直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有的行業增加投入,雖然給本行業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多,由于它會直接或間接消耗其他行業的產品,會導致其他行業或部門從業人員增加。
關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已有文獻大多支持產業結構變動對于我國就業的顯著影響。通過這些學者的文獻研究發現,之所以研究結論產生較大的差異,除了所采用研究方法和所選取的研究數據不同之外,還可能是由于學者們更多地是從三次產業的角度分析產業結構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揭示了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擴大就業措施存在的障礙,并提出促進就業結構良性發展的建議,但細化到產業中各個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的分析則很少。產業中的各個行業均有很強的“異質性”和“動態性”,而這對其就業吸納能力具有重大影響,基于產業層面的總量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議并非適用于每個行業,部分行業最終的就業狀況甚至會與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
此外,以往為數不多的針對行業就業吸納能力的研究往往以該行業全部從業人員而非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就業狀況作為研究對象。由于農業的在就業中的“蓄水池”作用,鄉村就業人員群體絕大多數在家里還承包土地,因此,如果回家務農就不算失業,充其量是就業不足(蔡防,2007);但絕大多數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失業則屬于“顯性失業”,對社會穩定的沖擊更大。近年來,絕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應屆大學生均涌向城鎮尋找工作,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所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年底已達36%。據預測,在2020年之前,城鎮勞動年齡人口一直會保持較大的增長壓力(張車偉等,2005)。同時,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鎮單位人員就業的影響更為直接;且由于其主要代表城鎮正規就業,故統計數據更為準確。因此,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更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近年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變
產業結構調整與高校就業結構的關系
摘要:隨著國家多項政策的實施,河北省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本文從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入手,對河北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提出了協調二者之間關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模式;就業
近幾年河北省經濟發展迅速。作為農業大省,我省經濟在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被廣泛關注。《河北經濟年鑒———2014》顯示,河北省1978—2013年,第一產業的產值總體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產值增長了約14669億元,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增長了約10000億元。從總體增速看,第二產業占居首位,第三產業位列第二。
一、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
從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階段來看,主要分為了三個階段:一是自1978年開始,全國農業發展迅速,河北省也不例外,第一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第二產業開始下降,第三產業出現增長趨勢;二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一產業開始下降,第二產業增速較快,第三產業繼續增長;三是市場經濟活躍,人們對于服務業的要求日益增長,第一產業繼續下降,第二產業平穩增長,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根據河北經濟年鑒數據顯示和階段調整來看,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相一致的,然而,我省農業內部結構不太合理、科技水平較低,整體農產品競爭力不高;工業發展緩慢,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得到規模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落后于第二產業的狀況,缺乏規范性的行業規范,有些行業甚至管理混亂,導致顧客的不信任度上升。就目前看,我省三大產業與國際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的排序結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應對策略
一、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主要表現
(一)市場供需視角下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
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并存是第一類結構性矛盾。對于大學生來說,供給總量已經過大,從我國現有的結構和職位空缺性質來看,供求矛盾已經十分突出。【1】出現“用工荒”和“就業難”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就業市場供需之間的結構性不平衡。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往往快于高校培養專業的人才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2】而很多高校卻沒能及時甚至提前預判好勞動力對人才的需求,因此也沒能打好這個時間差。麥肯錫2004年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培養的160萬年輕工程師中只有10%能夠滿足跨國公司對人才的實用技能與語言技能的要求,此外據麥可思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無論是本科生還是高職高專畢業生,其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3】市場需求和實際就業能力之間的差異或不匹配,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現。
(二)學科結構視角下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
學科結構問題,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專業結構性失業的程度在我國比較嚴重,并且近兩年失業集中在少數專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學科結構、專業設置的不合理,會直接導致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學校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知識,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作習慣的培養也不夠及時有效等。造成畢業生的月收入低、專業相關度低、離職率高、職業和行業的轉換率高、職場磨合期長等等問題。據麥可思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表明,2012屆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為69%,高職高專為62%,其中,畢業生中有60%的人認為目前的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這一比例為43%,高職高專為38%。【4】
(三)自身期望視角下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