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探討

時間:2022-08-23 10:00:12

導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探討

摘要:從經濟轉型的背景出發,通過測算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系數,發現我國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之間存在不協調性。我國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諸多障礙,導致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配置不均。需要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確保勞動力實現有效轉移,縮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促進經濟轉型發展。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結構偏離系數

1研究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由“二一三”模式變動到“三二一”模式,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下,就業結構也發生改變,完成了“一二三”到“三二一”模式的轉變,這一結構性變動使勞動力資源配置更為有效,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我國就業結構的變動存在滯后性,無法滿足當前經濟轉型過程中產業優化升級的要求。倘若這種不協調性繼續擴大,會使得國民收入減少、失業率上升、更嚴重的會影響正常經濟秩序。政府必須抓住經濟轉型的機遇,積極引導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

2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性測度

選用結構偏離系數指標測算我國1978年到2016年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結構偏離系數越接近于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越好,反之,協調性越差。當前我國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最為嚴重,從1978年的-0.61擴大到2006年的-0.75,到2016年緩慢減小到-0.69,說明第一產業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結構偏離系數為正值,說明第二產業仍然具有吸納勞動力的作用,且數值基本呈現出逐年遞減的態勢,第二產業的不協調性在減弱;第三產業歷年的結構偏離度均為正值,并逐漸趨向于零,說明第三產業正在不斷吸納勞動力,但吸納效應不足,仍然存在不協調性。

3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展不協調的原因

3.1重視產業發展,忽視協調就業。1978年以前,我國一直以重工業為發展重心,而忽視了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輕工業的發展。改革初期,我國開始放寬對其它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但仍然存在較大程度的結構偏差,尤其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效率不足,導致了產業和就業結構發展不協調。3.2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就業轉移存在阻礙。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完善,就業信息不對稱,導致勞動力的供需不均衡,就業結構的變動就會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動。并且由于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流動人口在異地無法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口一致的醫療、教育資源,使得農村流動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限制了勞動力在地區和產業之間的轉移。3.3勞動力素質不高,無法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動。一些勞動力自身素質不高,就業觀念落后,主動參加專業技術培訓提升技能的意愿很低,難以從事技術性的工作。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以及人工智能對就業產生了擠出效應,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一些低素質勞動力與產業調整不相適應,很容易造成結構性失業,導致就業結構變動與產業結構變動不相適應。

4政策建議

4.1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注重協調就業。政府在繼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協調就業。利用產業調整的優勢推進就業結構的優化,形成適應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的勞動力合理流動,優化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從而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4.2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打破勞動力轉移的壁壘。政府應該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建立勞動力個人就業信息檔案,即使掌握勞動力的就業情況;搭建好就業信息交流平臺,做好企業與待就業者之間溝通的橋梁,確保就業信息更加透明,改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勞動力供需失衡問題,幫助勞動力解決轉移就業問題;完善流動人口的勞動保障制度,盡力消除流動人口在異地就業中的不平等待遇。4.3完善教育、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是促進勞動力實現有效轉移,緩解結構性失業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完善教育體系,提高勞動人口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健全勞動力培訓體系,開展各種形式的就業培訓,鼓勵用人企業主動承擔崗前培訓工作。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以滿足更高層次的就業需求,實現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進而使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共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作者:李晶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