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15:05: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本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課本劇在語文學習中的使用
課本劇是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編排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以其生動活潑的特點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愛。低年級教材大多數是故事性很強的童話、寓言、名人名事,很適合編排課本劇,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詩、兒歌,看似簡單,經過創造性地聯想,也能編排出生動有趣的課本劇。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課本劇表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去獲取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記憶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不需要老師做很多的分析。課前我準備了一個小口玻璃瓶和許多小石子,制作了一個嘴巴可以活動的烏鴉頭飾。當學生初步閱讀了解了課文后,我就請學生上臺實際操作,學生戴上頭飾,把一個個小石子投進玻璃瓶里,讓學生親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的過程。通過以上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對課文內容記得很牢,也培養了學生務實求真,細致觀察的好品質。在教《尋隱者不遇》古詩時,我先解釋清楚個別字詞的含義,讓學生了解詩的大意,然后我就導演了一個課本劇。我扮演詩人,叫一位學生扮演童子,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我去尋找深山里的朋友,與童子相遇,我以詩人的口吻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你師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兒采藥了?”“你能找到他嗎?”以便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詩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詩演變成了一個情節完整,口語化很強的故事了,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這樣學習古詩靈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
朗讀課文時,語氣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對低年級學生講解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是比較抽象的,往往得通過老師示范和學生自己反復朗讀體會出句子的不同語氣。在《要下雨了》這一課中,有以下幾個句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嗎?我正忙著捉蟲子呢!是要下雨了嗎?今天怎么有空出來呀?我正忙著搬東西呢!文中多次出現了語氣詞呀、呢、嗎,在講讀課文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語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習效果,再讓學生分解表演一遍。學生感情豐富,身臨其境,演得有聲有色,對話時不但語氣讀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處,可視性和可聽性兼備,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如果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經常地開展這樣的口語訓練,就能培養學生態度大方,語言流暢的言行習慣。
三、提高學生的形體語言能力
語文課本劇教學管理論文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結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筆者認為,編演課本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對此,筆者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體會。
關鍵詞編演課本劇高中語文教學有效途徑
1編演課本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高中學生不喜歡上高中語文課,極不重視高中語文教學,把語文視作副課中的主課,極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語文課設置。本人以為,造成高中學生不喜歡語文課有三大原因:
一.人文性缺失。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當前的語文教學,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內涵,課堂教學沒有把學生當做有巨大能動性、創造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
二.過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訓練,缺乏情感交流。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
深究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課本劇是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編排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以其生動活潑的特點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愛。低年級教材大多數是故事性很強的童話、寓言、名人名事,很適合編排課本劇,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詩、兒歌,看似簡單,經過創造性地聯想,也能編排出生動有趣的課本劇。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課本劇表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去獲取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記憶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不需要老師做很多的分析。課前我準備了一個小口玻璃瓶和許多小石子,制作了一個嘴巴可以活動的烏鴉頭飾。當學生初步閱讀了解了課文后,我就請學生上臺實際操作,學生戴上頭飾,把一個個小石子投進玻璃瓶里,讓學生親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的過程。通過以上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對課文內容記得很牢,也培養了學生務實求真,細致觀察的好品質。在教《尋隱者不遇》古詩時,我先解釋清楚個別字詞的含義,讓學生了解詩的大意,然后我就導演了一個課本劇。我扮演詩人,叫一位學生扮演童子,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我去尋找深山里的朋友,與童子相遇,我以詩人的口吻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你師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兒采藥了?”“你能找到他嗎?”以便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詩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詩演變成了一個情節完整,口語化很強的故事了,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這樣學習古詩靈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
朗讀課文時,語氣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對低年級學生講解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是比較抽象的,往往得通過老師示范和學生自己反復朗讀體會出句子的不同語氣。在《要下雨了》這一課中,有以下幾個句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嗎?我正忙著捉蟲子呢!是要下雨了嗎?今天怎么有空出來呀?我正忙著搬東西呢!文中多次出現了語氣詞呀、呢、嗎,在講讀課文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語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習效果,再讓學生分解表演一遍。學生感情豐富,身臨其境,演得有聲有色,對話時不但語氣讀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處,可視性和可聽性兼備,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如果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經常地開展這樣的口語訓練,就能培養學生態度大方,語言流暢的言行習慣。
三、提高學生的形體語言能力
語文課本劇編演管理論文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結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筆者認為,編演課本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對此,筆者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體會。
關鍵詞編演課本劇高中語文教學有效途徑
1編演課本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高中學生不喜歡上高中語文課,極不重視高中語文教學,把語文視作副課中的主課,極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語文課設置。本人以為,造成高中學生不喜歡語文課有三大原因:
一.人文性缺失。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當前的語文教學,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內涵,課堂教學沒有把學生當做有巨大能動性、創造性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
二.過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訓練,缺乏情感交流。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
藝術語言表達在兒童課本劇的運用
【摘要】兒童課本劇是一種集戲劇、文學、音樂、美術、舞蹈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課本劇劇本是依據舞臺演出和課本為基礎編寫的。近年來,隨著美育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廣泛,優秀的課本劇典例也逐年上升,使兒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重新認識自我,精神世界得到升華,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得到拓展,生命價值得以彰顯。他們獲得的絕不只是藝術素養的熏陶或語言藝術的提升,更在于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鍛煉。本文在分析課本劇劇本的基礎上,總結筆者實踐創排的兒童劇劇本《花木蘭》的語言藝術表達方式及特色,包括語言的個性化、動作化、色彩化與決定性作用,結合劇本內容深入淺出地闡述兒童語言藝術在課本劇中的形象化應用,以期為兒童課本劇創作中的語言表達及運用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藝術語言表達與表現;課本劇;戲劇教育
一、富有情趣的個性化語言
(一)童趣化的傾向。一部兒童課本劇是否吸引兒童的目光,直接關系到其內在文化力量的有無與強弱。有吸引力有情趣,可對觀眾產生親近和吸引的力量,從而使課本劇發揮其預想的教育目的和感染作用。反之,則會使觀眾產生距離感。因此,課本劇的兒童情趣是不容忽視的。在創作兒童課本劇語言藝術風格的時候,我們會從兒童的生理和心理角度來進行語言表達的技巧訓練,去設計適合他們的語言。在課堂中展示兒童課本劇,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富有情趣的個性化語言;而對演員來講,他們更容易表達出課本劇真正的內涵和想要表達的社會意義與價值。(二)疊字的藝術魅力。我們在排練兒童課本劇的時候會特別注重疊字的使用。疊字,又名“重言”,系指由兩個相同的字或詞組成的詞句。用疊字法創作楹聯,可以生動地表現楹聯的意境,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傳情達意,因而可以增強楹聯的藝術魅力,獲得特定的表達效果。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離不開對疊字的掌握和運用。在使用疊字的過程中,語言形成音律的循環往復,增強了臺詞的音樂律動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音韻要求,同時也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人物角色在規定情境中的模樣。所以在創作兒童課本劇的臺詞時,我們要盡可能地運用疊字,讓疊字在兒童課本劇中體現出其獨有的魅力和特點。(三)疊字的巧妙運用。兒童課本劇《花木蘭》中會出現對環境的描述。以“潔白的月光”為例,在進行兒童課本劇創作時,我們為了舞臺呈現,將其改為“白白的月光”,這就要求我們要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二度創作,同時二度創作不能改變一度創作原有的含義,根據創作人的需求和理解進行適度的變化。相比來看,“潔白的”和“白白的”在詞義上并無差別,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音韻上,“白白的”更加口語化,同時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音韻美。像這種生活化的表達,可以培養少年兒童對于生活日常新鮮事物的認知度,可以讓兒童清晰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加強孩子們對于周圍環境的觀察力。
二、強烈夸張的動作化語言
(一)語言的肢體化。相比成人的戲劇藝術和朗誦語言藝術,兒童課本劇語言要求動作行動性更強。對于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少年兒童來說,他們性格活潑好動,愛模仿,特別喜歡用樂觀的態度和天真的心境去了解新鮮事物,認識大自然。由于這種心理和生理年齡的特殊性,他們對于課本劇中語言藝術的欣賞和認知,也是要以得到快樂為主,快樂是他們的首選。當我們把語言文字賦予動作特質并加以游戲性,對少年兒童來說是最有魅力的,而且是富有童真童趣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二)語言肢體化的初創探討。在兒童課本劇《花木蘭》中,有一句臺詞是“一個又矮又瘦的士兵從帳篷里走出來了。”而我們進行創作排演的時候,考慮到兒童在表達上的必要的夸張化,我們將其改編為“從帳篷縫里偷偷地爬出一個又矮又瘦的士兵。”“爬”,生動地描寫出了木蘭在從軍時的小心與謹慎,以及生怕被周圍人發現的緊張感,給人以文本的既視感和表現的新鮮感。這句臺詞是我們為了強調動作化而進行改編的,強調動作化的同時體現了臺詞的色彩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多是要看到兒童根據臺詞的設置,做出突破性的改變。此種類似的有明顯動作化的語言把花木蘭在軍營里的艱辛生活和舍身為國的精神表達得更加堅定和婉轉。好的臺詞都是具有引導性的,同時在引導的過程中兒童對于劇情的獵奇心理也得到了極大滿足。(三)語言肢體化的藝術表達。這種肢體動作化的語言表述可以給觀眾們帶來對劇情無限的想象,讓觀眾真正進入劇情,代入情節,同時也可以讓編排者對舞臺藝術的追求感和邏輯感得到滿足。我們為何要將生硬無趣的臺詞改編為動作性夸張的語言?我們創作課本劇,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受眾對于我們來說肯定是第一位的,我們要向他們傳播教育意義、戲劇意義等。另外我們有一個明確目的,即激發受眾的求知欲和激情,刺激他們的想象空間,最終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在情感上得到豐富。
語文教材課本劇教學研究
摘要:語文教材精選了部分課本劇,這些課本劇以新穎的文體樣式,為學生展現了歷史故事。學生學習這樣的文本,可以通過閱讀提示語,認識格式;通過梳理故事,探究情節;通過品詞析句,感悟語言;通過表演,活化課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本劇;提示語;情節;語言;表演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都精選了課本劇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這些課本劇大多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通過場景再現、人物刻畫、讓學生了解劇本的文學樣式,提升語文素養。學生的年齡小,充滿好奇,對這種以表演為主的課文,閱讀興趣格外濃厚。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課本劇呢?
一、閱讀提示語,認識課本劇的格式
課本劇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一般的文本不同,它以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當時的環境,人物的關系、活動,都以提示的方式進行展現。人物的語言、舉動、神態的描寫,經由小括號中的提示語來揭示。閱讀課本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這種文體的樣式特點,幫助學生積累文體知識,豐富文體視野。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認識什么是“獨幕劇”,并知道課文的體裁是劇本,只有一幕,是簡單的獨幕劇。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和以前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學生經過閱讀會發現課本劇的特別之處,比如開頭列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主體部分是人物的對話,另外還有中括號和小括號中提示的內容。對于中括號和小括號中的提示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中括號和小括號中提示的都是什么內容?學生通過再讀就會知道,中括號提示的內容是人物的活動以及劇情的發展,小括號提示的內容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括號中的提示語可不可以不寫?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認識到提示語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提示語,僅僅是人物的對話,就不知道劇情是如何發展的,人物在對話時是怎樣的心理和情感。這樣的教學,從文體的外在形式入手,讓學生明白了課本劇的表達特點,為進一步閱讀做好了鋪墊,同時,也讓這種文體的樣式特點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為后續的課本劇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梳理故事,探究課本劇的情節
語文課本劇教改分析論文
審美理想和藝術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精神追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積淀,人們的審美情趣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濃烈。特別是屬于民族特色的、易于凸顯個性的藝術形式,越來越繁榮,越來越普及。正如大詩人、哲學家尼采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當前,無數城市音樂、廣場、社區俱樂部、戲曲票友社等群眾文藝組織風起云涌。看來,學會表演也是新世紀新公民一項必不可少的素質。
面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如何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濶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是個紛繁而嚴峻的課題。我們在實踐中意識到,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運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將有利于引領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互動、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為一種新的“理解哲學”的體現。
一、文化認識的統合
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亮點是增加了“互動”因素。它關注互動對象、增加互動時間、擴大互動空間、安排互動內容、設計互動方法、明確互動要求,使語文教育與文化與社會在互動中相互適應、相互調節,從而形成一種統合,取得了接觸變容的效果。
1、演課本劇的語言學意義。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維工具和傳遞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會生活又推動社會生活的發展。在人類語言生活的歷程中有三次飛躍:第一次飛躍,即由以聲音為材料的語言信號轉化為文字信號,使聽覺活動擴大為聽覺和視覺的聯合活動(這是課本劇的基本特點)。第二次飛躍,即由單語言生活發展為雙語言生活(將方言轉化為民族共同語言是演練課本劇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飛躍,即語言留傳和轉換技術的突飛猛進(是編、演課本劇豐富多樣的信息源)。因此,引導學生讀——思——編——演課本劇,大而言之,是體驗語言生活飛躍的趨勢,掌握和運用語言生活飛躍的成果。小而言之,對提高學生內在語言和人體語言的成熟度,也是一帖上好的催化劑。這對實現“口語交際”的課程目標,也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2、演課本劇的文化學意義。戲劇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文化現象,是一種群體性的藝術活動,是既具有時間藝術特性又具有空間藝術特性的綜合性藝術。學生群體可以通過這種藝術活動來反映認識的文化、規范的文化、藝術的文化和社會的文化。借戲劇語言和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內心意愿。課本劇的演出,學生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不僅使他們同時擁有審美的共占空間,而且擁有共享空間。這就是說,使學生在人們最向往的精神活動中,不但磨煉了他們創造精神產品的能力,而且還培養了他們對社會已有精神財富的享受能力,切實掌握文化,走社會生活之道,邁向人的全面發展。
語文課本劇管理論文
一、語文教學的困惑及走出困惑的途徑
經常聽到一些語文教師感嘆:"課文已分析得很細了,學生還是聽不懂,不喜歡聽。"也經常聽到一些學生問:"老師,我們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有一些學生語文考試成績優異,可遇到使用語文知識技能的實際場合就束手無策。
語文教學中確實存在一些"少慢費差"現象,這些現象也是和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相悖的。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受教育者通過學習,能適應個人發展的需要,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健康發展并具有較強的讀、寫、聽、說能力?筆者認為,應強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把語文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語文技能與具體生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能力。編演課本劇是其中一種方式,筆者試談談語文教學中該活動方式的意義及要求。
二、編演課本劇是激發興趣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
1、形式新,學生學課文有興趣。
過去在教學某一課文時,教師照本宣科,全面繁復,點滴不漏,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現在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學生的興趣自然來了:選哪一篇?怎樣編?誰來演什么角色合適?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思考,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后才能解決問題。要編演課本劇,戲劇的有關知識可是基礎中的基礎,過去學生對戲劇常識不愿學習,現在他們可就主動去學習了,并且把幾篇戲劇體裁的課文也認認真真的讀下來。有了戲劇的知識基礎,接下來就要回過頭進一步學習所要改編的課文。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主動、積極。
語文教學中課本劇運用措施論文
課本劇是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編排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以其生動活潑的特點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愛。低年級教材大多數是故事性很強的童話、寓言、名人名事,很適合編排課本劇,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詩、兒歌,看似簡單,經過創造性地聯想,也能編排出生動有趣的課本劇。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課本劇表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去獲取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記憶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不需要老師做很多的分析。課前我準備了一個小口玻璃瓶和許多小石子,制作了一個嘴巴可以活動的烏鴉頭飾。當學生初步閱讀了解了課文后,我就請學生上臺實際操作,學生戴上頭飾,把一個個小石子投進玻璃瓶里,讓學生親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的過程。通過以上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對課文內容記得很牢,也培養了學生務實求真,細致觀察的好品質。在教《尋隱者不遇》古詩時,我先解釋清楚個別字詞的含義,讓學生了解詩的大意,然后我就導演了一個課本劇。我扮演詩人,叫一位學生扮演童子,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我去尋找深山里的朋友,與童子相遇,我以詩人的口吻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你師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兒采藥了?”“你能找到他嗎?”以便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詩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詩演變成了一個情節完整,口語化很強的故事了,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這樣學習古詩靈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
朗讀課文時,語氣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對低年級學生講解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是比較抽象的,往往得通過老師示范和學生自己反復朗讀體會出句子的不同語氣。在《要下雨了》這一課中,有以下幾個句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嗎?我正忙著捉蟲子呢!是要下雨了嗎?今天怎么有空出來呀?我正忙著搬東西呢!文中多次出現了語氣詞呀、呢、嗎,在講讀課文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語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習效果,再讓學生分解表演一遍。學生感情豐富,身臨其境,演得有聲有色,對話時不但語氣讀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處,可視性和可聽性兼備,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如果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經常地開展這樣的口語訓練,就能培養學生態度大方,語言流暢的言行習慣。
三、提高學生的形體語言能力
課本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內容摘要:語言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信息表達和情感交流,課本劇能夠融語言學習和應用表演于一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和鍛煉,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課本劇;小學英語;應用
語言是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英語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具體實踐中感知詞匯的意義和句子的組織規則,增強他們的口語表達和交際應用能力。語言不是單一的讀寫,而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信息表達和情感交流,學習英語需要引導學生合作表達交流,共同在參與中感知和提升。小學天好表演,喜歡一定的故事性或者情景感比較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本劇能夠融語言學習和應用表演于一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和鍛煉。為此,小學英語教學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重視課本劇的學習和應用實踐,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語感和素養,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提升。
一、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熱情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和鍛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最好內在動力,也是提升他們參與熱情、培養綜合語言素養的重要推動因素。一直以來,困擾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因素是興趣,不少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發現沒有多大的進步和提升,教師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結果卻是沒有多少成效。傳統的師徒式教育模式一般都是三年出師;但是,中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學習英語,經歷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大學英語教育,前后20年,結果還是張不開口,聽不懂意思,不能與外國友人進行表達和交流。而且是很多學生越是學習英語越感到英語難學,越是沒有興趣,而且大學畢業以后,用不了幾年,很多人僅僅能夠分清男女廁所,能夠聽懂hello、hi、goodmorning這些最為簡短的句子,其他便是一頭霧水,一臉茫然。這就是中國英語教學的現狀,也是困擾英語教學的重要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熱情和興趣,增強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成為每一個小學英語教師思考的問題。從小學開始,讓學生能夠真正愛上英語,能夠喜歡上英語應用和交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課本劇表演內容生動,形式靈活,趣味性強,能夠能夠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和快樂,能夠真正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和綜合交際能力。相對于傳統的詞匯、語法和句式教學,更加自由靈活,在應用中掌握詞匯,在表達中鍛煉運用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將英語文本改編成不同的劇本,讓學生表演,各種動作、表情、人物角色以及情節等,讓學生獲得的全面的體驗和鍛煉,不斷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