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劇在語文學習中的使用

時間:2022-08-07 11:26:00

導語:課本劇在語文學習中的使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本劇在語文學習中的使用

課本劇是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編排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以其生動活潑的特點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愛。低年級教材大多數是故事性很強的童話、寓言、名人名事,很適合編排課本劇,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詩、兒歌,看似簡單,經過創造性地聯想,也能編排出生動有趣的課本劇。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課本劇表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去獲取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記憶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不需要老師做很多的分析。課前我準備了一個小口玻璃瓶和許多小石子,制作了一個嘴巴可以活動的烏鴉頭飾。當學生初步閱讀了解了課文后,我就請學生上臺實際操作,學生戴上頭飾,把一個個小石子投進玻璃瓶里,讓學生親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的過程。通過以上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對課文內容記得很牢,也培養了學生務實求真,細致觀察的好品質。在教《尋隱者不遇》古詩時,我先解釋清楚個別字詞的含義,讓學生了解詩的大意,然后我就導演了一個課本劇。我扮演詩人,叫一位學生扮演童子,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我去尋找深山里的朋友,與童子相遇,我以詩人的口吻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你師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兒采藥了?”“你能找到他嗎?”以便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詩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詩演變成了一個情節完整,口語化很強的故事了,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這樣學習古詩靈活易懂,情趣盎然。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

朗讀課文時,語氣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對低年級學生講解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是比較抽象的,往往得通過老師示范和學生自己反復朗讀體會出句子的不同語氣。在《要下雨了》這一課中,有以下幾個句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嗎?我正忙著捉蟲子呢!是要下雨了嗎?今天怎么有空出來呀?我正忙著搬東西呢!文中多次出現了語氣詞呀、呢、嗎,在講讀課文時,我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語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習效果,再讓學生分解表演一遍。學生感情豐富,身臨其境,演得有聲有色,對話時不但語氣讀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處,可視性和可聽性兼備,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如果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經常地開展這樣的口語訓練,就能培養學生態度大方,語言流暢的言行習慣。

三、提高學生的形體語言能力

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我在講讀課文時,經常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對重點字詞的準確把握。在《明明上學》一文中有一段描寫了明明捉蛐蛐的過程,有幾個動詞用得準確、生動。為了讓學生體會一下捉蛐蛐的樂趣,我鼓勵學生表演了這個片斷,學生很感興趣,表演時很投入、逼真,連平時文文靜靜的女生也不遜色,好像真的在捉一只蛐蛐,課堂氣氛即刻活躍起來,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體會了扒、捂、追、找這幾個動詞。在低年級教材中,可供學生模仿體驗的課文片斷比比皆是:如《老公公》一文中老公公拱手、彎腰、滑、摔、掉這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小猴子下山》一文中猴子的幾個動作:摘、掰、找、捧、抱;《兩只小獅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獅子練功時的動作:滾、撲、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達各種動物尾巴活動的動作:搖、甩、擺等,以上動作都可讓學生用身體語言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

四、發揮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

有些課文沒有把事情的結果直白地告訴大家,需要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充分發揮想象,補充課文內容。在《三只白鶴》中,結尾就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哪只白鶴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魚?課文講完后,我就引導學生續編故事,想象第二天第三只白鶴找到魚以后,會對其它兩只白鶴說什么?第一、二只白鶴又會怎么想?這些情節是文中沒有的,可通過編排課本劇表演一下,讓學生在想象,續編故事中自己探討答案,明白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傊?,課本劇可以是完整的故事情節,也可以是一個重點片斷;可以是一個或幾個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參與;在表演時,老師既做導演,又可做演員,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在教學中,經常運用課本劇,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優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下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