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本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6 04:10:00

導語:物理課本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課本培養論文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發展速度迅猛,每年新的知識大量的涌現。一個人在學校得到的知識是很有限的,且很快會老化。學生如果沒有自學能力,畢業后無論是升入高一級學校深造,還是走上社會勞動就業,勢必很難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也就無法適應發展變化迅速的信息時代,么就有可能在社會的發展中被淘汰。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學物理教學,應以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宗旨,把教會學生會學習作為一項教育目標,古人曾提出過閃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學能力是一個人獲得知識和更新知識的重要能力,也是一個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在中學時代教師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并不斷地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教學大綱明確的指出:“自學能力對每個人都是終身有用的,閱讀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閱讀教科書入手,使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心,能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是在當前不少師生仍然不重視對課本的閱讀,而是熱衷于題海戰術,特別是學生往往只憑課堂上聽老師所講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題目,造成基礎知識不牢,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學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做起,從來人們都是談學生到學校讀書,而從沒有人談學生到學校“聽書”,而教師在學校則是“教書”,而不是“講書”。教就是引導學生怎樣讀書,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下面談一點平時怎樣充分利用課本,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做法,僅供參考。

一、教師要為學生閱讀教材創造條件。

一方面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才能不斷攀登科學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乎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現在中學的科目繁多,各科作業也很重,學生每天平均自習的時間只有2至3小時,學生感到做作業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書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一堂課如果一講到底,學生便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連思考余地都沒有,有些問題即使上課講了,學生也做了練習了,但一考查起來還是不懂,這說明只有教師的講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少灌輸,多誘導,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和鉆研問題的過程。例如在上《歐姆定律》這課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祥既可以在課堂上有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更促使學生去認真鉆研教材。

二、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物理課本中既有對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要動手做的實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象)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看這樣的書,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得面圖等等。學生剛開始是不易讀懂,也不習慣的,因此,一開始教師就必須用心的加以引導,要要求學生從頭到尾地看,并給予指導,必要時,在課堂上還得邊讀邊講;重要的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劃出來,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予分析解釋。例如:《阿基米德原理》這一節,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后,對課文提出的概念、定義和原理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對實驗過程和現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這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研究,使之進一步理解,然后教師指出,并要求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應特別明確:誰是受力物體,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才有浮力等,幫助學生理解“原理”的實質,而不致于去死背條文。物理公式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數學表達式。初中學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當作代數來看待;這就需要教師一開始就要幫助他們去弄清其含義。其實,數學“語言”和文字“語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訓練學生當“翻譯”,經常要求他們將某一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譯”成文字語言或將文字語言“譯”成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例如將“鋼的密度比鋁大,比鉛的小”,“譯”成寫成“P鉛<P鋼<P鉛”;又如將歐姆定律I=U/R公式“譯”寫成“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學生還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各物理量的單位以及單位公式的變形等,經常通過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此外,物理課本中還常是一些物理術語,如“屬性”、“豎直”、“狀態”、“路程”等等,初中學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師通過討論、比較,幫助學生去認識、了解.

三、引導學生并成預習的習慣,逐步培養自學能力。

在初二開始上物理課時,我就向學生提出“以課本為主,課前要預習,要學會讀書”的要求,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讀物理書,我還特別向學生提出預習時應注意了解:①看完一節(或一段)課文后要了解這節(段)課文講了什么物理現象?某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說明什么問題?②這一節(段)講了幾個什么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些概念和規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有哪些實例?⑧在閱讀課本過程中還要經常提些“為什么?”并要設法解決。④看完了課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問題,并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記在記本上,以便上課時認真聽講,或向老師提問。除此之外,在開始時,我在課前還擬定了一些預習提綱,用小黑板寫好,掛在班級上,供他們預習時參考。如上摩挾力》這一節課前列出以下提綱:①什么叫做滑動摩擦力?是否兩個物體只要接觸,就一定有摩接力?②在圖9—11所示的實驗中為什么要強調木塊在木板上要做勻速運動?為什么彈簧稱讀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摩擦力?⑧滑動摩接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通過預習提綱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幫助他們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課本,了解其課文的中心要點,并逐步學會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從而不斷的提高閱讀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個單元后,還要引導學生自覺認真的進行復習,要求他們再進行一次全面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指導他們通過前后聯系,縱橫對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使之做到理解知識,并融會貫通。總之,培養自學能力是物理教學的戰略任務之一,而提高閱讀能力是培養自學能力的起點。因此,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課本的積極主動性,加強指導他們閱讀課本,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中獨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過經常性訓練使學生逐步地學會自我學習的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不斷的提高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