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00:01: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力流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勞動力流動

廣東農村勞動力流動

一、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現狀

長期以來,普遍認為我國農村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是剩余的,絕對數大約有1億到1.5億,農村剩余勞動轉移的任務任重而道遠。然而,2004年開始出現的民工荒,不但沒有像預想中那樣很快消失,反而從沿海地區蔓延到中部地區甚至勞動力輸出省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課題組”2006年對2749個村的調查顯示,74.3%的村認為能夠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都已外出。根據蔡(2007)的估算,40歲以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剩余比例僅為10.7%,這同原來剩余比例為三分之一的觀點差距巨大。這表明農村剩余勞動力總供給的特征正發生變化——越過了勞動力轉移的第一個劉易斯轉折點——從勞動力無限供給轉變為有限供給。

筆者在廣東河源招元村、長洲村、黃石村等地的調研對上述觀點給予支持。例如:黃石村村委會的該村外出打工情況的數據顯示:2007年該村共有410人外出打工,約占黃石村總人口1218人的33.66%;外出打工人員中有男性220人,女性190人;全村282戶人家中,全家人都外出打工的有51戶,只有16戶家中無人外出打工。而家中無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半是由于家中有人生病或者孩子太小等其他的原因無法出去。胡靖2007年在廣東龍川縣長洲村進行的為期一周住戶調查亦發現農村家中只有老人和兒童留守。因此可以對形勢做出一個基本判別,即作為我國經濟最早起步亦最發達的廣東農村中的可以轉移的勞動力已經基本轉移完畢。

二、勞動力流動與農地流轉供給方分析

根據二元經濟發展理論預測,勞動力轉移將促進農地集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升。然而,筆者在廣東的調研顯示實際情況同理論預測大相徑庭。

第一,撂荒現象嚴重并有加劇的趨勢。黃石村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出務工的人員,家庭經濟主要依賴農業的情況已經不普遍了。因此,很多家庭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農業生產之外。胡靖、張威2007年調研發現,在食物消費得到保障之后,農民在農業生產上繼續投入勞動的積極性開始降低,即使是擁有上等的水田,他們耕種的欲望也并不強烈,更不用說下等田和那些不便耕種的田。1989年第二輪承包經營時黃石村水田總面積534.3畝,目前,在七個小組中,有六個的“撂荒率”都超過了10%(其中五個超過15%,1個超過10%)。劉屋的“撂荒率”是唯一一個低于10%的。而這是由于劉屋是黃石鎮的鎮府所在,學校、機關、工商業用地大部分都要從劉屋征得,因此,劉屋的水田面積是七個村小組中最少的,撂荒的情況就相應地輕了很多。到2003年,黃石村水田的面積減少到413.78畝,減少量為120畝。

查看全文

農村勞動力流動調研報告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出縣跨省謀求新的發展,尋求更多的掙錢機會,這種被稱之為打工經濟的新型經濟為發達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也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當前全縣發展的現狀來看,打工經濟已經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由于多種原因,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促進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農村勞動力為什么要外出打工

打工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勞動力市場客觀需求。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呈逐年上升趨勢,僅河口鄉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遞增,到2008年竟達3491人,占全鄉總勞力人口9790人的35.35%。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大規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經濟發展不夠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鄉的情況來看,由于地處偏遠,自然條件較差,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雖然近幾年結構調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氣候,效益不明顯,農民收入依然還比較低下,尤其是現金收入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生產生活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掙取更多貨幣收入,很多農民便不得不出去賺點副業錢,正所謂“呆在家里坐,不如出去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這是導致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業需求有限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客觀因素。

查看全文

勞動力流動經濟學分析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流動不僅速度在加快,而且其流向也呈現紛繁復雜的局面。大量的勞動力流動在各省區市之間、城鄉之間、城市之間、農村之間、城鄉與工礦區之間,勞動力的跨國流動也在逐步增加。是什么原因引起勞動力的流動呢?本文從勞動力的流向、勞動力流動的群體性、勞動力流動對不同地區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實證分析。

一、中國勞動力流動的實證分析

(一)關于勞動力的流向

首先分析全國范圍內省際之間勞動力的流動問題。根據現有的資料,從遷移和暫時居住兩個方面分析勞動力在省際之間流動.從勞動力遷移狀況看,近年來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省際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中部和西部地區多數省區市遷往省外的人數大于省外遷入的人數,省際之間凈遷入人數為負值;而東部地區多數省區市遷往省外的人數小于省外遷入的人數,省際之間凈遷入人數為正值。2000年,東部凈遷入人數比西部和中部分別高40.2倍和5.2倍,東部地區除福建、山東、廣西三省其余9省的凈遷入人數全部為正值,西部地區除西藏、陜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凈遷入人數都是負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凈遷入人數為負值。從勞動力暫時居住的情況看,全國各地外出務工經商人口遠大于省際遷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數要少得多。2000年全國外出務工、經商、服務、當保姆的暫住人口為3786.3萬人,其中72.9%集中在東部地區,僅廣東省就有1241.1萬人,占暫時居住人口總數的32.8%。西部占12.57%,中部占14.54%。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勞動力及人口由西向東流動是我國現階段勞動力及人口流動的一個基本特征。

勞動力及人口之所以出現向東部流動的傾向,最主要是國內東、中、西三大地帶的發展差距逐步拉大,與此相適應,三大地帶的勞動者的報酬出現了較大差距。在計劃經濟時期,全國各省區市之間勞動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加上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勞動力的有計劃配置,從而使勞動力的流動非常緩慢,勞動力流動自身表現出來的傾向性不明顯,即便在某個特定階段出現了勞動力流動的某種傾向性,譬如六十年代出現勞動力由沿海向內地流動,那也是政府行為的產物,而非勞動力流動自身表現出來的傾向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提出了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方針,東部地區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社會等有利條件,迅速推動其經濟向前發展,從而使東部與其他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勞動者收入上的差距隨之逐步擴大。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就業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勞動力的計劃配置制度被打破,嚴格的戶籍管理逐步松動。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一部分勞動者開始由收入低的地方流向收入高的地方,這是一種利益驅動性流動。因為東部的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和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有些地區的差距高達一倍以上。在計劃經濟時期全國各地也存在差距,但差距遠沒有現在這么大。正是這種較大的收入差距誘導勞動者由低收入地區向高收入地區流動。根據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今后勞動力的流動仍將存在強化的趨勢。

其次,討論城鄉之間勞動力流動的問題。根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10%的匯總數據推算,1985年7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全國跨市、鎮、縣的遷移人口共有3384萬,比1987年調查的遷移數量上升約三分之一。其中,遷入城市2088.4萬人,占61.7%。由城市遷出628.9萬人,占18.6%。遷入遷出相抵,城市凈遷入1459.5萬人;遷入集鎮679.5萬人,占20.1%;由集鎮遷出637萬人,占18.8%。集鎮凈遷入42.5萬人;遷入農村616.1萬人,占18.2%。由農村遷出2118.1萬人,占62.6%。農村凈遷出1502萬人。城市和集鎮凈遷入1500萬人(《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3,第434頁)。這表明,我國勞動力流動呈加速的態勢,其主要流向是由農村遷入城鎮。從暫住人口的城鄉分布看,按照國家統計局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1990年10月1日在外縣市區的人口有3323萬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的2041萬人,占61.4%;居住在集鎮的333萬人,占10%;居住在縣的949萬人,占28.6%。全部在外縣市區的人口中,農村在外縣市區的人口1986萬人,其中,居住在城市和集鎮的1195萬人,占60.2%;居住在縣的791萬人,占39.8%(《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0,第213頁)。可見,農村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同樣是城鎮。

查看全文

芻議勞動力流動對差距和產業轉移的影響

[摘要]探討了區際勞動力流動對區域差距的影響,并對中國現階段區際勞動力流動進行了實證分析。

[關鍵詞]區際勞動力流動區域差距產業轉移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各區域的要素流動影響巨大。以東部地區為例,20年來,勞動力和資本大量輸入、技術與創新廣泛傳播,帶動了經濟高速增長。在這里面區際勞動力的流動有何規律可循?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本文首先從一般的角度分析區際勞動力流動對區際行為關系的潛在影響,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現階段區際勞動力流動進行實證分析。

一、區際勞動力流動的一般理論

新古典區域經濟學家認為,區際貿易與要素流動具有相同的效應,即商品與要素價格均等化,因而區際貿易與區際要素流動之間存在替代關系。例如西伯特曾指出,作為均衡機制,要素流動性越高,則商品貿易范圍越小;要素流動性越低,則對貿易的依賴越大。迄今為止,對區際要素流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區際要素流動是如何實現區域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二是區際要素流動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國外學者對區際勞動力流動對區際差距影響問題的研究上爭論較多。繆爾達爾和赫爾西曼就非常懷疑勞動力的流動必然會導致趨同。barro對跨國數據的經驗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力流動并不對經濟增長產生收斂性的結果。盡管后來barro通過技術手段在他的模型中排除了勞動力流動的內生性,但他仍然沒有發現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斂的有效作用。但是,williamson(1965)發現區域經濟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區域間勞動力的選擇性流動[6]。taylor和williamson(1994)發現大規模的移民對這些國家的人均gdp的貢獻達到50%,這說明了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斂有決定性的作用。是什么因素在促進勞動力從一區流至另一區?希克斯曾提出一假說:“凈經濟利益的差異,尤其是工資差異,是遷移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區際遷移的原因遠非如此簡單。首先,區際勞動力流動是由區域勞動力供求水平狀況引起的并將影響區域勞動市場供求。其次,區際勞動力流動會造成多種外部性。由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可知,區際勞動力流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會對區際關系帶來不同的影響。

查看全文

勞動力流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勞動力流動情況也跟著發生了改變,從過去嚴格管制勞動力流動向放寬管制的方向不斷發展,從而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潮,真實地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流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需要分析區域經濟增長和勞動力流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區域經濟;改變策略

以現代增長理論為基礎,從新型增長模式的角度來分析,技術進步、勞動投入以及資本的增加不是促使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人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從增長理論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對動力增長的本質進行認真的分析。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不一樣,主要是因為人均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從而使地區性收入差異日益突出。人力資本的流動直接受收入差距的直接影響,從低收入地區不斷地向高收入地區流動,從而使地區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所以,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受勞動力流動的制約。筆者認真分析了區域經濟增長、勞動力流動以及人口之間的關系,將區域經濟受勞動力流動的制約進行了實例論證,從而提出了相應的勞動力流動發展策略。

1人口與勞動力流動的現實情況

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生產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失業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當時勞動力的遷移受兩方面因素的主要影響:第一,工業增長模式主要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在吸收勞動力方面比較差;第二,受計劃配置制度的影響,勞動力要想實現區域間和產業間的調整非常困難。改革開放以后,剩余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得到了明顯提高,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建設起來,從而促使剩余勞動力出現了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企業中所從事的工作都是服務行業或者是生產車間,還對自己的農業生產進行了一定的兼顧,這就將當時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特點進行了真實的展現,即“亦工亦農”。伴隨著城市中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勞動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1984年,國家將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策略進行了調整,他們可以向城市遷移,因此,當時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的人數猛增。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以后發表了重要的講話,我國經濟增加已經邁入了快速發展的行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逐年快速增長。1995年,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比例占整個勞動力總數的15%左右,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是進行跨省流動的。此時,勞動力流動的主要趨勢為從中西部地區向沿海地區流動、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近幾年,在人口普查的時候,跨省的勞動力流動人數已經達到了8000萬人左右。由此不難發現,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規模在不斷壯大,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

2區域經濟增長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關聯

查看全文

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隨之帶動了人口的大規模遷移。勞動力遷移是人口遷移主要因素,并且遷入的勞動力會讓我們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提高產業結構,進而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本文以遼寧省勞動力流動為例,對勞動力流動在遼寧省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解釋了遼寧經濟發展是如何受勞動力流動影響的。分析結果表明應重視勞動力的流動,實現勞動力合理配置,以期為今后遼寧省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經濟發展;合理配置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有著龐大的人口,要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決不能避開人口問題。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由于受到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因此人口流動現象并不明顯。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口流動的現象日漸普遍且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可忽視。遼寧省作為東北地區經濟體量最大的省份,在東三省都起著很大的作用,遼寧省經濟發展的前景,都是整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雛形。近年來,遼寧經濟增速下降明顯,其中勞動力流動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將勞動力資源與其他資源結合起來,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增長,是擺在遼寧省眼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遼寧省勞動力流動的現狀

(一)勞動力遷移規模大幅度增加

查看全文

勞動力國際流動創造外匯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現狀與問題;菲律賓對外勞務輸出的現狀與經驗;進一步加快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政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現狀與特點、業務總量保持增長、傳統行業增加較快,部分省市高級勞務派遣有所突破、亞洲市場份額最大,其他市場比重有所提高、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外勞務輸出面臨各種市場準入限制和障礙、勞工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對外勞務輸出立法滯后,多頭管理體制極易引起混亂、我國外派勞務結構不合理,高級勞務人才儲備不足、對外勞務輸出支持體系不完善、菲律賓對外勞務輸出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政府積極的支持與參與、加強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進一步發揮政府涉外職能、完善勞務輸出立法體系,改革勞務輸出管理體系、提高對外勞務人員素質,加強對外勞務人員培訓、建立起統一的、實時的勞務輸出網絡等,具體請詳見。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與深化,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重新的優化配置和組合。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不斷擴張,為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的自由流動提供了可能。作為六大生產要素和國際服務貿易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勞動力國際流動,對于促進中國人力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拓寬信息來源渠道,為國民經濟創造外匯收入,促進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菲律賓是世界上勞動力國際流動比較頻繁的國家,在這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學習和借鑒這些經驗,對于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現狀與特點

我國的對外勞務輸出是建立在20世紀50、60年代向亞非等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的基礎之上的。改革開放以后則是在對外經濟合作框架之下,主要通過對外承包工程以及和國外雇主簽訂勞務合同,并直接派出勞務人員(包括對外設計咨詢人員)這兩個渠道進行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勞務合作渠道的不斷拓展,我國的對外勞務合作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年均派出人數增長迅速,地區市場分布日趨多元化,行業領域越來越廣,已經擴展到工業、農業、建筑、服務等多個領域。目前,我國對外勞務輸出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業務總量保持增長。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達559億美元,合同額達599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62萬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年營業額增長近80倍,年末在外總人數(包括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翻了幾番。對外勞務合作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高增長時期后,營業額增長率基本上保持在年均10%-15%的增速。年派出人數、年末在外人數等都保持了穩步增長。2002-2003年受某些國家暫停引進中國勞務政策和“非典”疫情的影響,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業務受到了一定影響,但2004年后恢復了良好的增長態勢。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海嘯雖使外部宏觀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但我國勞務輸出各項指標依然呈現增長趨勢。

查看全文

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就業工作的意見

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安置和有序流動工作是勞動保障部門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當前,城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任務十分艱巨,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任務,在協助政府做好就地就近轉移的同時,處理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問題。要按照形成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進一步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就業(簡稱流動就業)工作。現就有關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突出重點,分類指導

再就業任務重的大中城市,要綜合利用經濟和行政手段,合理調控外來農村勞動力規模,確保下崗職工再就業。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應統籌安排好城鄉就業工作,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開展城鄉統籌就業工作。中西部地區要加速培育和發展區域性勞動力市場,要把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安置與有序流動結合起來,把組織外出就業與鼓勵回鄉創業結合起來。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動量大的地區,要開展重點監控工作,搞好信息監測和流量調控。

勞動力輸入、輸出地區應統籌安排全年農村培訓就業工作任務。每年1―4月,重點做好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貫徹國務院關于春運期間組織民工有序流動的各項方針政策,健全在當地政府領導下,勞動保障部門牽頭,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確保春運安全順暢。每年5―12月,重點做好流動就業管理、服務和培訓等工作。

二、建立流動就業信息預測預報制度

要加強流動就業信息預測。勞動力輸入、輸出地區要開展外來農村勞動力需求或本地農村勞動力外出的統計分析和預測,建立常規化的流動就業信息預測預報制度,做好全年、半年和春節后3個月內的農村勞動力需求或外出信息的預測和預報。

查看全文

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穩步增長,我國地區經濟差異性巨大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勞動力流動對北京地區各區域性經濟差異性增長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力,通過分析北京地區勞動力人才流動的相關數據,并利用泰爾指數測算北京各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在此基礎上判斷出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經濟差異化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力。由此得出,有效控制勞動力流動,強化引進外資,構建產業轉移與勞動力回流協同模式,可以縮減地區性經濟差異,以促進北京地區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勞動力流動;泰爾指數;經濟增長差距;北京地區

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為了體現出自身最大的價值所做出的變動,包括產業之間的變動,部門之間的變動等。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動,歸根結底是商業化作用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將它蘊含的價值給予充分的發揮。而它的變動性也必然會引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動。以現代經濟學發展的角度來論斷勞動力的流動也會引發人口密度的變動。這也是自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顯現出的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的根源所在。通過分析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除了地理位置固有的因素外,由勞動力的流動所引發的人口密度的變動是引發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它所引發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勞動力大量涌入東部地區,中部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公共影響力的反彈,這不僅包括交通問題還包括養老等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則出現了由于缺少勞動力人口而引發的養老及留守兒童等問題的出現。因此本文通過對北京地區多個區域的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來測量北京地區勞動力流動所引發的區域經濟增長差異性問題。通過該問題的探討,希望能夠為北京經濟均衡性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之間的差距

自建國初期以來,為了能夠滿足社會建設的需要,我國勞動力便產生了大幅度的流動。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學者也將其歸納為以下3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由勞動力流動所引發的地區經濟差異是必然的。周家來認為勞動力的流動對于經濟發達的地區而言更具優勢,因為它會以較快的速度將這些勞動力資源進行充分的吸收并發揮其效應相反較貧窮的地區則不能充分利用其勞動力流動效應。這與地區經濟本身所具有的資源條件有關。段均同樣認為有勞動力流動會引發更大的地區經濟差異性。這種差異性的變動,主要體現在勞動生產力的提升方面。李實則認為提升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就業率可以縮小地區經濟差異。王小魯同樣認為將勞動力實行跨區域性就業能夠有效的縮短地區經濟差異問題。孫文凱的觀點中闡述,通過政府的力量能夠縮短地區經濟差異。第二種觀點認為,由勞動力流動所引發的地區經濟差異縮短的理論并不能夠成立。持有這種觀點的包括許召元、洪興建等,在他們看來,勞動力流動幅度的大小與地區經濟差異性沒有直接的關系,或者說這種關系性微乎其微,影響力極小。第三種觀點認為,推動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入,將其轉化為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則有利于推動兩者之間的差距。總之通過研究發現,很多學者只看重于勞動力流動與地區經濟之間差距的影響,這種觀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為地區之間還存有原生態地域性差距。這種差距性同樣不容忽略,它對于地區經濟的增長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

二、北京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水平測度

查看全文

我國勞動力流動經濟學分析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流動不僅速度在加快,而且其流向也呈現紛繁復雜的局面。大量的勞動力流動在各省區市之間、城鄉之間、城市之間、農村之間、城鄉與工礦區之間,勞動力的跨國流動也在逐步增加。是什么原因引起勞動力的流動呢?本文從勞動力的流向、勞動力流動的群體性、勞動力流動對不同地區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實證分析。

一、中國勞動力流動的實證分析

(一)關于勞動力的流向

首先分析全國范圍內省際之間勞動力的流動問題。根據現有的資料,從遷移和暫時居住兩個方面分析勞動力在省際之間流動.從勞動力遷移狀況看,近年來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省際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中部和西部地區多數省區市遷往省外的人數大于省外遷入的人數,省際之間凈遷入人數為負值;而東部地區多數省區市遷往省外的人數小于省外遷入的人數,省際之間凈遷入人數為正值。2000年,東部凈遷入人數比西部和中部分別高40.2倍和5.2倍,東部地區除福建、山東、廣西三省其余9省的凈遷入人數全部為正值,西部地區除西藏、陜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凈遷入人數都是負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凈遷入人數為負值。從勞動力暫時居住的情況看,全國各地外出務工經商人口遠大于省際遷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數要少得多。2000年全國外出務工、經商、服務、當保姆的暫住人口為3786.3萬人,其中72.9%集中在東部地區,僅廣東省就有1241.1萬人,占暫時居住人口總數的32.8%。西部占12.57%,中部占14.54%。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勞動力及人口由西向東流動是我國現階段勞動力及人口流動的一個基本特征。

勞動力及人口之所以出現向東部流動的傾向,最主要是國內東、中、西三大地帶的發展差距逐步拉大,與此相適應,三大地帶的勞動者的報酬出現了較大差距。在計劃經濟時期,全國各省區市之間勞動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加上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勞動力的有計劃配置,從而使勞動力的流動非常緩慢,勞動力流動自身表現出來的傾向性不明顯,即便在某個特定階段出現了勞動力流動的某種傾向性,譬如六十年代出現勞動力由沿海向內地流動,那也是政府行為的產物,而非勞動力流動自身表現出來的傾向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提出了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方針,東部地區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社會等有利條件,迅速推動其經濟向前發展,從而使東部與其他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勞動者收入上的差距隨之逐步擴大。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就業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勞動力的計劃配置制度被打破,嚴格的戶籍管理逐步松動。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一部分勞動者開始由收入低的地方流向收入高的地方,這是一種利益驅動性流動。因為東部的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和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區,有些地區的差距高達一倍以上。在計劃經濟時期全國各地也存在差距,但差距遠沒有現在這么大。正是這種較大的收入差距誘導勞動者由低收入地區向高收入地區流動。根據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今后勞動力的流動仍將存在強化的趨勢。

其次,討論城鄉之間勞動力流動的問題。根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10%的匯總數據推算,1985年7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全國跨市、鎮、縣的遷移人口共有3384萬,比1987年調查的遷移數量上升約三分之一。其中,遷入城市2088.4萬人,占61.7%。由城市遷出628.9萬人,占18.6%。遷入遷出相抵,城市凈遷入1459.5萬人;遷入集鎮679.5萬人,占20.1%;由集鎮遷出637萬人,占18.8%。集鎮凈遷入42.5萬人;遷入農村616.1萬人,占18.2%。由農村遷出2118.1萬人,占62.6%。農村凈遷出1502萬人。城市和集鎮凈遷入1500萬人(《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3,第434頁)。這表明,我國勞動力流動呈加速的態勢,其主要流向是由農村遷入城鎮。從暫住人口的城鄉分布看,按照國家統計局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1990年10月1日在外縣市區的人口有3323萬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的2041萬人,占61.4%;居住在集鎮的333萬人,占10%;居住在縣的949萬人,占28.6%。全部在外縣市區的人口中,農村在外縣市區的人口1986萬人,其中,居住在城市和集鎮的1195萬人,占60.2%;居住在縣的791萬人,占39.8%(《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0,第213頁)。可見,農村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向同樣是城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