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2:50: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圖片與歷史教學論文
一、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加深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在我國當前高中歷史教材當中,對人類歷史的描述主要是問題,這種文字占據了課本一大半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厭煩的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圖片與文字相結合,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視覺疲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還能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歷史圖片是對歷史的一種最好見證。在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在課堂中加入歷史圖片,通過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當中,將圖片與文本信息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專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3.促進德育
論歷史教學的歷史想象
歷史真實與歷史想象是歷史教學這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歷史教學的特征是求真,求真是歷史教學的底線;另一方面,歷史教學也需要歷史想象,歷史教學因歷史想象而變得鮮活靈動,充滿情趣。本文就歷史教學中歷史想象的意義、方法和注意的問題談一些看法。不當之處,請同仁批評指正。
一、培養學生歷史想象的意義
1.從知識層面講,歷史想象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歷史真相歷史因為時間久遠而生疏,因為塵埃掩埋而間斷,因此,歷史知識的理解需要想象。臺灣清華大學張元教授在講到隋煬帝時,連續提出“范文瀾說隋煬帝是浪子,浪子的條件是什么?”第一次問,學生說是會花錢,他說不是,是長得帥,然后用材料證明隋煬帝長得很英俊;第二次問,學生還是說會花錢,他說不是,是頭腦聰明,再次用材料證明自己的說法;然后才是胡亂花錢[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腦子里的隋煬帝豐滿了。以后再說到隋煬帝,一個張老師給的“浪子”的印象一定會在學生腦中浮現。2.從能力層面講,歷史想象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歷史想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想象力是創新能力的前提。譬如,關于秦始皇的身世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秦莊襄王嬴異,另一說是呂不韋。這樁疑案都是司馬遷惹的禍,源于《史記》的不同篇目(《秦始皇本紀》和《呂不韋列傳》)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記載。李開元先生通過歷史想象(推論)得出結論:“秦始皇嬴政的生父是子異,生母是趙姬,他是秦國第三十三代王莊襄王的嫡長子。”[2]可見,歷史創新能力一刻也離不開歷史想象。3.從精神層面講,歷史想象能更好地讓學生沐浴人文精神其一,歷史想象可以升華學生的情感,例如通過想象文成公主西行的艱辛,感受文成公主的膽識;通過想象絲綢之路上旅客的苦樂,體悟他們的心路歷程,由此與歷史人物對話,產生心靈的共鳴。因此,王世光說:“對歷史可能性的想象能夠激發學生對曾經可能的歷史道路產生探究興趣,由此產生歷史主體的擔待意識,以及對歷史的同情之了解,乃至溫情與敬意。”[3]其二,歷史想象也能讓學生臻于審美之境。例如,蘇軾的《赤壁懷古》,正時古國神游之際,向我們呈現出東漢末年“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麗歷史畫卷。因此,馬克•布洛赫說:“歷史自有其獨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激發想象力。”[4]
二、培養學生歷史想象的方法
既然歷史想象在歷史教學中有如此重要的價值,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呢?1.綜合成像法即運用多種材料疊加合成一種豐滿的歷史形象。李惠軍先生在《篤學行思錄》一書中談到他們工作室一位教師在講“東方村社”時的歷史想象——教師通過“對考古學家的發現、古代思想家的論述、當代史學家的成果、落魄文人的寄情之作、失意詩人的感時之言等各種類型資料所作的深入分析”勾勒出“東方村社”的基本輪廓:原始公有遺風,組織相對封閉,成員早出暮入,小農經濟形態。[5]此處即是教師通過綜合成像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通過歷史想象豐富“東方村社”的社會歷史風貌。2.合理推論法“邏輯推論與歷史想象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歷史思維中,邏輯推論的骨架,它規定歷史玄想運用的范圍與限度;歷史玄想則如同血肉,在邏輯推論之上形成一副富有表情的外形,使歷史意識有了傳達的載體。”[6]因此,運用合理推論展開歷史想象是歷史教學的應有之意。例如,《莊子》一書中有庖丁、輪扁、梓慶等一批技藝高超的手工藝人,并對他們極盡贊美之言,但為何很少有關于農業以及農民勞作情況的描寫呢?盡管有“春耕種”“夏收斂”的事例,但這些人大多是作為隱者出現的。而莊子的時代,正是鐵農具開始普及、農業快速發展時期,是莊子厭惡農業嗎?張洪興先生想象道:“大概的原因就是莊子沒有生活在農村而是生活在城市里面,接觸不到農民的勞作,而他又曾為漆園吏,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很多的手工藝人。”[7]此處張先生的歷史想象是即是一種邏輯推論。可以說,任何歷史想象都離不開合理推論。3.破舊立新法趙士祥先生對歷史想象作了他的解讀,認為三個“超越”(超越已有情境、超越已有方法、超越已有觀點)是歷史想象創新的核心階段。[8]筆者以為,三個“超越”系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從歷史教學的視角看,最關鍵的是超越已有情境,因為方法是一種工具,而觀點則是“超越”(或者說是歷史想象)帶來的必然結果。筆者將趙先生所說的三個超越謂之“破舊立新法”,即打破原有的歷史思維框架確立新的歷史形態。“‘想象’超越舊情境,其目的是捕捉具有一定啟發和暗示性的描述,激發想象的興趣和欲望,讓猜想具有廣闊的環境,而不是局限于舊情景(已知條件)狹隘‘再現’。”[9]例如:由于史料缺失,僅《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10]故對莊子的人生之旅知之甚少。如何超越舊情景實現對莊子的人生傳奇想象呢?張洪興先生憑借“春秋以前,學在官府”的時代背景,想象出:即便戰國時私學之風漸盛,受教育對象擴大。但能夠接受教育的人還是很有限的“條件”;且在當時書籍(竹簡)抄寫、流傳非常不便,私人藏書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莊子能夠接受良好教育,能夠博覽群書,還能夠達到“無所不窺”的程度,一般人肯定是做不到的。這樣,超越已有情景的“機會”就成熟了,從而得出合理的歷史想象:“莊子是貴族的后裔,有著顯赫的家世,小時受到貴族‘官學’的嚴格訓練,長大后能夠閱讀國家的各種藏書,只是可能后來家世沒落。”[11]4.先驗還原法對于一些從未遇見的歷史境遇,師生通過歷史想象還原歷史真相,一般需要依托人類的一種先天的認知結構。這種先天的認知結構類似于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和康德所說的“物自體”,通過這種人類先天的認識結構展開歷史想象,從而建構歷史的方法,即先驗還原法。例如,建構一個人的生平時,人們可能會從家庭出身、早期教育、人際交往、婚姻家庭、情感性格、人生遭遇、工作業績等方面去展開歷史想象,而人物的命運可能是喜劇、悲劇或者鬧劇等等。當然,這種歷史想象也不是臆想,而是建立在一定的證據和推理基礎上的。
三、歷史想象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歷史教學探索論文
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徑。而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以學為主體組織教學進程,提高學法指導的實效性。
“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遠勝于掌握一些現存的結論。基于此,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已不再是教“書”(傳授知識),而是教“學”(傳授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學懂、學會,直到會學,使學生“不待教師講而自能讀書”,達到“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的目的。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就是教師要以學為主體組織教學進程,把學為主體作為施教的基本點,以“會學”為目標,抓好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通過學法指導的有機滲透,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一步:確立目標教學的核心地位,教會學生讀書。教師在認真研究教學大綱、考試說明、教材和學生學習水平的基礎上,制定總體、學期、單元、課時、專題教與學的目標,規劃知識要點及應達到的能力水平,編擬預習提綱,緊扣重點難點設計出啟發性問題,課前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預習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指向作用,激勵作用和標準作用,使歷史學習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以《太平天國運動》一章為例:
預習提綱(按照最具代表性的“三級目標”提出能力要求):
(一)、運動的歷史背景(理解)
初中歷史教學技巧探討
摘要:初中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歷史教學不僅是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掌握,更是要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授課方式刻板、授課內容單一、課堂氣氛沉悶等,若要改變這一現狀,增加課堂活力,教師就應充分結合新課標要求,分析初中歷史教學的困境,并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技巧加以研究,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技巧
初中歷史教師應改變傳統刻板的授課方式,改變單一向學生灌輸知識點的教學模式,對初中歷史課堂進行改進,革新教學理念,探究教學技巧,才能達到新課標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要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計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賦予歷史問題以新的生命力,使課堂教學的主題更加鮮明,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使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學以致用。
1組織歷史知識競賽
初中歷史教師應抓住中學階段,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歷史知識主題競賽,教師設定相關主題,讓學生事先做好準備,如鴉片戰爭,學生就應搜集與鴉片戰爭相關的資料,了解鴉片戰爭的背景、戰爭的過程以及該戰爭對我國歷史進程產生的影響等。在競賽中教師提問與鴉片戰爭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搶答,或設定辯論題目,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對表現出色的一方教師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對競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解。通過這種競賽方式,學生能夠在較長的準備過程中對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通過資料的搜集,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探究精神,對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具有重要意義。
2重視情感教學
歷史教學的時尚性
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常給人的感覺就是嚴肅認真,一板一眼,正如歷史的厚重感一般。近來,筆者在歷史教學中嘗試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將歷史和網絡、娛樂熱點、時政等相關信息結合,發現原來歷史課堂也可以很時尚。本文就從歷史課堂要時尚的必要性,如何使歷史課堂充滿時尚感和教師平時要做哪些相關的準備工作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歷史課要時尚的必要性所謂的時尚就是結合流行的元素和小細節,經過拼湊和搭配,體現自己的個性和品位。時尚比流行前衛得多。現今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追求個性、追求時尚的時代,時尚這個詞常常在多數人的嘴中說出。現今所對應的學習主體——學生也發生了改變。現在的學生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追求時尚,彰顯個性,傳統的教學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其主體性發揮得愈充分,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愈強,學習的效果也就愈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法調動并不斷強化學生的積極性。在歷史教學中彰顯個性,擁有獨特的教學方法是促進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手段。
二使歷史課堂充滿時尚感的方法
1.適時適當運用網絡用語在歷史課堂上,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節課堂氣氛,筆者常會使用網絡用語,如淘寶體:“親,準備好了嗎?”學生會心領神會的回答“準備好了,親”。遇到需要當堂背誦的部分,或者有難度地問題,本人會說:“能hold住嗎?要hold哦。”諸如此類的網絡用語,本人常會掛在嘴邊。通過這種方式,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同時也使歷史課變得生機勃勃,使學生對歷史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成績自然就能提高。
2.歷史課堂中注入時尚熱點問題例如,在講“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中,提到唐憲宗時唐朝女子的另類裝束時,筆者提到了時尚新寵ladyGaGa。同學們對ladyGaGa并不陌生,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大家的興趣,又使他們對唐朝女子裝束有了形象的認識。又如,講到“宋金南北對峙”時,講到岳飛抗金,本人提到2005年的10月22日,上海一家藝術館展出秦檜夫婦“站”像,筆者結合近期某些明星為了博出位,不惜以丑為美的例子,要求學生以“知榮拒恥是做人的底線”為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對此參與度很高,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
初中歷史與歷史教學論文
1.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不僅僅屬于教師,更是學生學習知識、思考知識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將學生作為獨立平等的個體來開展教學互動,才能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體制,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適當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主動探討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激發學生對古今中外時事政治的關注,并通過以古為鑒,指導個人樹立正確的觀點和立場。
2.創建特色教育環境
歷史課是一門充滿文化氛圍的課程,要求教學氛圍具備多樣的文化特質,在豐富的文化氛圍熏陶之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教師可將歷史教學靈活地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中的空談,更是與當今社會密切相連。此外,為了創建良好的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讓師生以平等的關系來探討歷史,教師更需要科學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觀點,創建和諧的歷史教學氛圍,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由于歷史內容相對枯燥乏味,不需要數理化中的思維靈活度,沒有語文、英語的口語操作性,在課堂上,學生一般興趣不高。而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中單一而枯燥的“說—聽—記”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維方式,對歷史有更為直觀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記錄性的影像資料更能夠激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戰爭留下的一些珍貴資料、喚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影像資料等,直觀地將那段激情澎湃、轟轟烈烈的記憶放在學生眼前,這些資料對學生產生的意義可能超過老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
歷史典故在初中歷史教學的作用
摘要: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文章先從兩個方面論述了歷史典故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教育意義,再從三個方面對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歷史典故進行了探討,即注重歷史典故的選取;使用與歷史典故情節相符的語言風格;科學嚴謹地圍繞一個明確主題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典故;語言風格
歷史典故是教學中傳輸歷史知識有效的、豐富的、多元化的教學素材,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歷史典故內容豐富、風格寬泛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著重發揮歷史典故的價值導向作用,使用與歷史典故情節相符的語言風格,保持科學嚴謹地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進行教學。
一、歷史典故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教育意義
(一)歷史典故內容豐富、風格寬泛。人類的發展,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迭,演化出很多豐富多彩,意味深長的歷史典故。我國歷史可以列舉出來的典故數不勝數,包羅萬象,如鑿壁偷光、完璧歸趙、驚弓之鳥、三顧茅廬等等。歷史典故無論是發生在我國歷史發展的主線,還是分支,都對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自身人文素養,增加學生對我國歷史的充分理解[1]。此外,典故的風格也是寬泛的,中華民族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每一個民族歷史的文化風格不同,發展史各有不同,充分體現了我國歷史的包容性。因此,教師將典故與歷史課堂通過有效的結合,創建成熟的歷史典故課堂勢在必行。(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往的歷史課堂過于枯燥,教學方式單一,這對意志力薄弱,興奮度高、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來說,嚴重影響了此類學生對歷史的喜愛與興趣。理性的課堂缺乏多元的情境和趣味性,容易讓學生產生低迷、消極等情緒,導致學生不能表達自身對歷史的看法,以至于厭倦學習,放棄歷史學習。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感性的歷史典故材料,讓學生學習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動鮮活的故事情節,不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讓學生擺脫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2]。
二、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歷史典故
歷史教學策略思索
以前的歷史不被我們所重視,2008年納入中考考試后才把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凸顯得淋漓盡致,從學校、教師到學生都在不斷加深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歷史學科知識點繁多,所以記憶知識點成為教師和學生的一大難題,教師和學生都在不斷的摸索著新的教學方案和學習方法。本文就此對新課程下的初衷歷史教學方法進行淺探,以供同行參考。
一、改變教材功能觀
傳統的教材功能觀認為,教材是權威、是真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凝聚了人類的文明與智慧的精華,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是以傳授知識為主,是一種單向性的傳播過程。當然教學是以教材為根本,作為教師肯定要吃透教材,做為學生也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識,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沖擊,單純的傳授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了,所以傳統的教材功能觀受到一種新的教材功能觀的嚴峻挑戰,新的教材功能觀這樣認為:教學,不是單純的傳授書本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動手動腦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二、把當今實事與歷史事實相結合
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添加歷史學科的趣味性。作為歷史教師要把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講述,讓學生知道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比如說,我們可以把香港、澳門失陷和香港、澳門回歸結合起來,把日本人侵略臺灣和當前的臺灣問題相結合,讓學生感覺歷史就在我們身邊。例如,我們在講授《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時,新課標要求從原因、過程以及影響等方面進行授課,如果單純的靠教材,則無法達到課標要求,實際授課中,我們就要把歷史和當今實事相結合,拉近現在與歷史的距離,讓德育有機滲透在整個歷史教學中。再如,在講授《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中歐共體的形成時,就要聯系歐洲聯盟來講解,為了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我們教師可以擴充歐盟的東擴過程以及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影響,還有歐盟主席普羅迪與我國總理的互訪,讓學生深刻懂得合作的重要性。還有在講授《跨世紀的世界格局》時,我給學生講到當今世界的動蕩局勢,聯系到前不久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現在的利比亞戰爭,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十分投入,這也讓他們知道我國周邊局勢,懂得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意義,也深刻感悟到加強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三、重視課堂教學的導入設計
歷史教學影視素材作用
隨著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日常教學經常會使用到影視材料,影視資料是一種集視聽效果于一體,能通過聲音和影像把一些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生動、具體、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學資源。那么,影視材料這樣一種教學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具體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一、符合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好奇心強,對于新事物、新方法和新手段比較感興趣,吸收也比較快。影視資料是動態的、立體的、有聲的。是形、事、圖、文的完美結合,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使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提高注意力,引起大腦皮層興奮,形成非常深的記憶,也會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使用影視材料使學生學習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書本知識、單調的圖片和教師語言描述的糅合,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動畫卷,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了更為直觀、形象的了解。因此,影視材料視聽并用的特性不但能通過塑造歷史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更容易形成歷史表象,加深對歷史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據心理學研究:單用聽覺,三小時后能保持所獲得知識的60%,三天后下降為15%。單用視覺,三小時后能保持所獲得知識的7O%,三天后則下降為40%。如果視聽并用,三小時后能保持獲得知識的90%,三天后為75%。上述結果說明,視聽并用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教學信息,并有利于學生對這些教學信息的記憶。
二、有利于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影視材料是教師擁有現代化教育觀念、接受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掌握最新的知識和史學理論提高業務水平和課堂教學藝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特征之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影視材料有利于教師增強創新意識,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形成一種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發展的新的教學思路,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三、有利于豐富并活躍歷史課堂。
初中歷史教學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研究
摘要: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縮影,它也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學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但是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在教材中體現量較少,甚至沒有將其納入考試范圍,在應試階段似乎很難體現其價值。初中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是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現實困境,我們將系列分析兩者整合運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采取必要方法與途徑,去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歷史教學水平。
關鍵詞: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初中歷史教學;整合
1研究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國外歷史教學中,都包含著對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在歐美一些國家,例如美國,開設課程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悟歷史文化古跡,增進對歷史人文事件的了解。而在國內,新課改做了明確的指示,要求教師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樹立保護歷史文化古跡遺產的意識。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是歷史教學的組成部分,應該對其進行研究和實踐。由于高考升學制和應試教學根深蒂固,使得很大程度上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化的開發。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基礎教育制度的改革。
2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在初中教學中的作用
2.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歷史文化不是枯燥無味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造就了文化底蘊的深厚,能夠反映歷史文化的古建筑等象征性載體是很多的,鄉土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歷史根基,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發生過的事情。我們時常看到很多歷史文物和少數民族的節日,這些都是鄉土歷史文化資源。例如,一位同學的祖籍在南京,他從小就聽他的祖父講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在節假日經常陪同老人一起去旅游,看看那里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當他了解了初中教學內容中提到的南京大屠殺時,就會再一次深刻剖析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了解整個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現在這名同學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在歷史這門學科中保持著良好的學習成績。可見,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不僅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長學生見聞,親身參與社會實踐,獲得更多學習內容。2.2系統理解教材內容。學生學習歷史并不是全來自歷史教材,歷史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是社會,學生對社會的探索才是教學目的。教師鼓勵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環境,將學生最熟悉的人文事物與環境與教學教材內容相結合。在不斷鞏固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幫助學生補充學習知識,提升學習的效率。當然,我國的初中歷史教材經過改革后,內容和形式別具匠心。但是都是在整體中把握歷史發展的大局和趨勢,在地方發展歷史上很少有涉及。所以,當教師在構建教學框架和知識體系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擴充鄉土歷史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歷史,而不是為了考試,對書本知識進行筆記式的學習。比如,當講解到日本侵華戰爭時期,九一八事件的標志性指導意義都寫在教材上,學生也能很好地掌握。為了更好領悟這段歷史,受到歷史啟迪和愛國主義教育,就引導學生現場參觀學習。帶領學生參觀紀念館或是給學生科普歷史文化遺跡,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敬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2.3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初中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運用實踐,是一次愛國主義教學。我們利用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穩定性和生動性,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是基于對家鄉本土的熱愛,而歷史這門學科凝聚的也是無數愛國志士為了保家衛國忘我犧牲的革命精神。例如,在近代中國人民抗日斗爭中,東北民間出現了許多抗日武裝力量,他們都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園犧牲的革命烈士,為了保護自己家鄉不受敵人侵擾,為了爭取革命的偉大勝利,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愛國贊歌。這些都是活生生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2.4體現歷史教學的實用價值。教師不僅要傳授課堂文化知識,還要擴大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教學整合資源優勢,創新教學模式,體現歷史教學的實用價值。初中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運用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應該全面增強自身教學的專業化水準,敢于更新教學方法,深入了解基層歷史文化建設,將初中歷史教學與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完美結合,編寫出適應教學目標的鄉土歷史文化教學素材,提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