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3:39: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鄉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情況總結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制度創新,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村經營體制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是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自組建成立以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務求實效、大力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建設專業合作社,依法做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扶持和服務工

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年來,**鄉以農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基礎,以農民自愿為前提,始終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隨著**鄉農資購銷專業合作社和**鄉袁亮永林蔬菜專業合作社相繼掛牌成立,**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進入健康的良性軌道。在組建方式上,主要是由農村的致富能人、經營大戶或各類經紀人牽頭組建,基本上是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合作社理事會基本上是名義上、形式上的領導機構,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決策等活動多由合作社理事長,實際上是牽頭人定板,社員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機會很少;在經營方式上,除個別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品牌、統一產品銷售外,其余的多是對成員生產的農副產品按約定的價格收購,實行集約化、標準化經營的較少。

綜合分析**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認為發展機遇很多,前景廣闊。一是有較完善的扶持政策。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二是擁有較豐富的農業資源。全鄉已發展種植蠶桑3000多畝;年平均種植冬早蔬菜1.2萬畝;生豬存欄18000多頭5家養殖專業戶;水產養殖專業戶10戶;七彩山雞、鴕鳥、野豬等特禽特畜養殖發展較快,這些初具規模的產業,迫切需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壯大。三是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全鄉已有**鄉農資購銷專業合作社和**鄉袁亮永林蔬菜專業合作社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了一大批農戶,培養了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只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政策機遇和資源優勢,加上政府的正確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會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真正做到使農民受惠、企業受益,要能夠使合作雙方在“雙盈”的格局中得以發展壯大,逐步形成覆蓋全鄉的服務體系。

(一)依托農業特色產業的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

查看全文

鄉鎮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情況總結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制度創新,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村經營體制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是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自組建成立以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務求實效、大力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建設專業合作社,依法做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扶持和服務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年來,**鄉以農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基礎,以農民自愿為前提,始終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隨著**鄉農資購銷專業合作社和**鄉袁亮永林蔬菜專業合作社相繼掛牌成立,**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進入健康的良性軌道。在組建方式上,主要是由農村的致富能人、經營大戶或各類經紀人牽頭組建,基本上是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合作社理事會基本上是名義上、形式上的領導機構,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決策等活動多由合作社理事長,實際上是牽頭人定板,社員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機會很少;在經營方式上,除個別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品牌、統一產品銷售外,其余的多是對成員生產的農副產品按約定的價格收購,實行集約化、標準化經營的較少。

綜合分析**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認為發展機遇很多,前景廣闊。一是有較完善的扶持政策。20**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二是擁有較豐富的農業資源。全鄉已發展種植蠶桑3000多畝;年平均種植冬早蔬菜1.2萬畝;生豬存欄18000多頭5家養殖專業戶;水產養殖專業戶10戶;七彩山雞、鴕鳥、野豬等特禽特畜養殖發展較快,這些初具規模的產業,迫切需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壯大。三是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全鄉已有**鄉農資購銷專業合作社和**鄉袁亮永林蔬菜專業合作社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了一大批農戶,培養了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人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只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政策機遇和資源優勢,加上政府的正確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會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真正做到使農民受惠、企業受益,要能夠使合作雙方在“雙盈”的格局中得以發展壯大,逐步形成覆蓋全鄉的服務體系。

(一)依托農業特色產業的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鄉立足“黨建領鄉、農業立鄉、個私興鄉、項目強鄉、和諧穩鄉、移民新鄉,集貿活鄉”的發展思路。“穩糧、壯蔗、強煙、扶桑、適菜”是**鄉產業發展思路。繼甘蔗、蠶桑、香料煙后,冬早蔬菜成為**鄉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后續產業,在產業發展中,群眾種植熱情高漲,冬早蔬菜生產勢頭喜人,蔬菜產業成為近年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依賴于蔬菜產業的發展,20**年底,下甸村芒俄村民小組村民周世林等自發組建了第一個蔬菜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由5位芒俄籍中介人共同出資成立,共投資6萬元,一期社員84人,從籌備到組建歷時3個月。該合作社今后的建設目標是在3年內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500畝,輻射帶動下甸村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通過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轉,使種植結構達到合理規劃和優化布局,做到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從而提高**鄉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隨著郎忠祥等3家冷庫在下甸新城自然村的建立,輻射帶動了121戶526人種植蔬菜,以四季豆、無筋豆為主的蔬菜種植已經初具規模,**鄉新城蔬菜專業合作社已被提上議事日程。隨著興茂公司等多家企業和農戶申報建蓋蔬菜冷庫工作的展開,其它村組的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工作正在討論醞釀中

查看全文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 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湖南省**縣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尾閭,屬山岡丘陵地貌,全縣總面積20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14萬畝、耕地面積56萬畝;人口83萬,其中農業人口72萬;農業資源豐富,享有“竹子之鄉”、“茶葉之鄉”等美譽,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按照黨的十六大“支持農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這一要求,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在政策、資金、服務上大力扶持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一、正確引導,尊重民意,組織形式多樣化

我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從1997年開始發展,幾年來歷經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漸進發展歷程。目前全縣發展專業協會38個,會員18500余人,專業合作社6個,社員2300余人,共帶動農戶15萬戶,占農業總戶數的71%。在引導合作組織的發展中,我們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全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呈現多樣化。

(一)多形式合作。根據不同的創辦主體,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在確立創辦主體上,我們主要挖掘和引導了三種類型。一是由種養大戶創辦。鼓勵和引導具有一定規模、銷售渠道、生產技術、資金實力和拓展能力的種養大戶,聯合農戶組建合作組織,實現技術、信息資源的共享。泗里河鄉養豬大戶張國斌多年從事瘦肉型豬養殖,規模大,經驗豐富,通過積極引導,由他發起建立了瘦肉型豬專業生產合作社,現已發展社員500多戶。二是由經濟能人領辦。一些民營企業老板和在外務工經商的返鄉創業人員在組建經濟實體后,依托實體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關系,形成合作組織。如花果山鄉竹木生產合作社由“春秋”涼席廠老板劉春秋發起,大竹山果品專業生產合作社由在外經商的賀正良發起。三是由部門領辦。部門充分利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與農戶聯結組成合作組織。全縣由供銷、畜牧、林業等部門領辦的合作組織共有10個。創辦主體的多樣化,形成了“組織+基地+農戶”、“組織+農戶”、“企業+組織+農戶”等模式。

(二)大范圍合作。根據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產業布局和資源優勢,引導專業合作組織突破行政區域和行業的界限,廣范圍、多領域進行合作。從行政區域范圍來看,有以鄉鎮為單位成立的,有跨鄉鎮跨縣域聯辦的,也有覆蓋全縣范圍的。縣竹業協會會員遍及21個鄉鎮,發展竹業加工個人會員1300多人,帶動資源培育和專業經營戶360多戶。由我縣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的王德輝發起成立的益陽市種糧大戶合作協會由王德輝任會長,吸納我縣200多戶種糧30畝以上的大戶加入協會,遍及20個鄉鎮。從合作的行業范圍看,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發展了蔬菜、瓜果、苗木、養雞等生產型合作組織和農業技術服務、生產資料服務等服務型合作組織。在全縣各類合作組織中,從事生豬、野雞、黑山羊等養殖業的16個,占36%,竹產業10個,占23%,果品生產5個、花卉苗木生產3個、茶葉生產3個、水稻種植2個,漁業、石料、煙花、再生資源和物資供應各一個。

查看全文

市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會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合作組織建設將成為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一項主導業務。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隨著市場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把發展合作組織作為一個亮點工作來抓,將責任落實到部門,空虛人員,配強力量,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制。要逐步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支持服務體系,想合作組織之所想,急合作組織之所急,把培育、引導、支持、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已任,真心實意搞好服務。要搞好調查研究,密切與財政、民政等有關部門的聯系,加強對合作組織的扶持和引導,千方百計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隱藏在農村的各類合作力量激活起來,從輿論上、組織上、政策上支持農民實行新的聯合與合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經濟貢獻。

找準差距,

一、擺正位置。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區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和涉農部門、單位的積極性,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興辦農村二三產業,使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繼續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

特別是從去年開始,近年來。全區各級通過推廣典型、指導服務和協調領辦等工作措施,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各級重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氛圍已初步形成,合作組織興辦呈多元化格局,產業覆蓋和成員范圍不時擴大,層次逐步提高,充分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目前,全區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XXX個,會員X.X萬個,帶動農戶X.X萬戶,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工作與區委、區政府的要求,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的要求,與農民的愿望和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特別是發展數量上與兄弟區區相比差別還很大。因此,農業部門一定要提高認識,真正將思想統一到區委、區政府關于加快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決策布置上來,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鼓足干勁,搶抓機遇,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做出積極貢獻。

查看全文

關于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意見

關于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意見

農經發[2005]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林)廳(局、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計劃單列市農業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5]1號)精神,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重要意義

通過發展合作與聯合,組織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普遍做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廣大農戶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組織起來、自主興辦了各種專業合作組織,這是中國特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新形式,是新時期農民群眾的創造和選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引導農民進入市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組織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有利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是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互助合作,提高了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有利于形成群體規模,獲得更高的規模經濟效益,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由之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自身特有的民辦性、合作性和專業性等優勢,成為農民與科研機構、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和機制,是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感,積極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查看全文

試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

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依據

由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我國農業生產尚處于傳統農業、混合農業、現代農業并存的狀態,這種狀態將在相當長的時期繼續存在下去。實現傳統農業向混合農業,再向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趨勢,這個制度變遷過程,必然遵循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規律性,績效較低的農業制度必然向績效較好的農業制度變遷。推行農業制度創新是中國發展農業的根本戰略選擇。我國在數十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農業制度改革歷經坎坷和曲折,也積累了經驗和教訓,包括農業市場化、對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價格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業信貸制度等。但總的一條,根據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斷進行農業制度創新是根本的經驗。

按照制度變遷理論,制度創新方式有誘導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林毅夫在《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中陳述:"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指導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必須由某種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引起。然而,強制性制度變遷可以純粹因在不同選民集團之間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而發生。"

我國目前正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包含有誘導性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兩方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強制性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從八十年代開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農業合作化經營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許多經驗,并在發達地區有一定的規模。1993年新修訂的《農業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鼓勵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有關組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事業。"從而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農業專業化經營組織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可以說這是農業制度創新的具體體現。

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我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后農業所面臨的形勢,分散的家庭經營方式表現出生產的盲目性、隨意性,"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對接。市場信息滯后,一方面造成品種單一,許多農產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場容量。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嚴重制約著農業商品化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作為生產者主體的農民積極性難以調動。保持這種細小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產生的直接后果是農業生產成本增高、土地生產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者素質難以提高,不易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效應,極大地約束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因此,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顯然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同時由于我國9億農民的巨大基數,農業生產整體水平還比較低下,這種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格局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將家庭生產經營單位有效組織起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我國農業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說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一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二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55頁)。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立足于我國農業人口眾多、生產能力低下的現實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改革和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是當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查看全文

農民專業合作工作方案

20*年,我省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下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試點省。為了做好試點工作,根據農業部要求,并結合我省實際,現制定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動力,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緊緊圍繞各地優勢特色產業,鼓勵和引導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主要任務:一是加快發展步伐。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發展多形式、多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對已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積極引導、規范和提高,使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數量上增長、質量上提升、制度上規范、機制上創新。二是抓好典型。省、市、縣三級通過狠抓典型,建立和培育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有自主品牌、有規模和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三是探索發展途徑。認真總結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經驗,探索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途徑和辦法。四是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各試點市、縣通過規范、提高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創辦新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努力實現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收入較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到2010年,全省30%左右的農戶加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0%的農產品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30%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

二、試點范圍與方法步驟

(一)試點范圍:全省確定西安市、寶雞市、渭南市、延安市、楊凌示范區為試點市(區);西安市閻良區、灞橋區、戶縣,咸陽市秦都區、涇陽縣,渭南市臨渭區、合陽縣、大荔縣、澄城縣,寶雞市岐山縣、鳳翔縣、扶風縣、千陽縣,銅川市耀州區,延安市洛川縣、甘泉縣、富縣,榆林市橫山縣、靖邊縣,漢中市城固縣、勉縣,安康市漢濱區、白河縣、平利縣,商洛市洛南縣、商南縣和楊陵區等27個縣(市、區)為試點縣。每個試點市確定1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每個試點縣再確定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建設試點。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支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和行為,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溝通農民與企業、生產與市場的橋梁,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農村經營制度的重要創新。近幾年或者***年以來,**市涌現出了許多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及市場信息服務業等。為全面了解**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我們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對如何進一步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方向、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議及發展等問題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現將具體情況做如下報告。

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類型及特點

(一)發展現狀

截止目前,***市已發展各種股份制合作社、專業協會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農民專業合作協會**個。就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分布來說,第一產業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個,二、三產業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個;就興辦情況來看,鄉級有關部門引辦的**個、支部+協會形式的**個、農民自己興辦的**個;就登記管理情況來看,已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個,在民政部門登記農民協會有**個,末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協會共**個;就涉及內容和范圍來說,種植業有**個,養殖業有**個,其他類型有**個;就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服務情況來看,參加入社的農民成員有**戶,輻射帶動農民****戶發展生產。生產經營涉及花生合作社、刺繡合作社、農副產品行業合作社、農民經濟人協會、農家樂協會、養牛協會、甜菜協會、蔬菜協會等專業協會。

幾年的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目前***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初級起步階段,合作社隊伍和規模偏小,運作模式不成熟,影響力不大,競爭力不強。

(二)***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類型

查看全文

農合組織發展的策略思考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無論是在帶領農民致富增收還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方面都起著積極作用。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推廣依然受到農民自身因素、農業產業化進程因素、政府支持程度因素和社區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支持。

一、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現狀

1.數量及產業分布。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總數71家,種植業14家,占19%;水產養殖業43家,占61%;林業9家,占13%;農機和服務分別是兩家和3家,占3%和4%。其中種植業14家中,糧食和瓜果各4家,各占29%;蔬菜6家,占42%。從中可以看出,三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中,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占八成比例,這主要由于種養業的商品率較高,農戶承擔的市場風險較大,加上三門縣外出務工的人員較多,因而對合作組織的要求動機就較強。

2.入社農民與帶動農戶:合作社成員數5680人,建立基地9.7萬畝,銷售收入3.9億元。

3.創辦層次:村級組織創辦31家,占44%;大戶創辦15家,占21%;能人創辦13家,占18%;部門創辦8家,占11%;其他4家,約占6%。

查看全文

縣農合經濟組織調研報告

一、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

1、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把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服務“三農”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截至目前止,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97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69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28個。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市級試點的有3個、縣級試點的有5個,共涉及果業、蔬菜、生豬、水產、農業機械和糧食等6個產業,共有農戶3500戶,占全縣總農戶的5%。

通過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一是提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增強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三是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四是解決了農村部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五是實現了農民增收。

2、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類型

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五種:一是能人或專業大戶牽頭興辦,如新大地專業合作社等;二是依托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牽頭興辦合作經濟組織,如生豬產業類合作社;三是依托農業技術服務組織,與農民聯合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如農業機械服務類的合作社;四是農村經濟組織或村委會根據本地產業情況牽頭興辦,如蔬菜(香菇)專業合作社;五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聯合創建合作經濟組織,如糧食專業合作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