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戰略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6:17: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發展戰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發展戰略

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發展論文

一、的社會發展戰略思想

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思想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早在1945年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就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在建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即說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即將獲得的時候,便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民主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后,即無產階級取得全國政權后,黨的根本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黨和即已明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

在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主持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這條總路線的基本點中,明確把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目標。

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和黨中央向黨內外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3]至此,四個現代化正式確定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戰略目標。

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要走有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道路。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專門對“中國工業化道路”做出明確概括: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查看全文

社會發展戰略要素管理論文

摘要:社會發展戰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由認識問題、決策要素和方法論體系三個部分組成。認識部分包括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內涵和地位;要素部分包括社會發展戰略依據、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及其相互關系;方法論部分包括社會發展戰略對策、戰略管理、戰略機制、戰略方法、戰略創新及其相互聯系和作用。

關鍵詞:社會發展戰略要素策略選擇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逐漸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多位一體。這表明,社會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發展尺度,相應地,社會發展戰略也成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一種主流意識和歷史性實踐。這個主流意識和歷史性實踐,呼喚社會發展戰略理論研究的興起和發展。

一、社會與社會發展戰略

研究社會發展戰略問題,首先闡明對社會、社會發展與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明確社會發展戰略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研究的場域中保持清醒和自覺。

(一)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

查看全文

社會發展戰略思想論文

一、的社會發展戰略思想

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思想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早在1945年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就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在建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即說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即將獲得的時候,便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民主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后,即無產階級取得全國政權后,黨的根本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黨和即已明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

在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主持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這條總路線的基本點中,明確把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目標。

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和黨中央向黨內外正式宣告:“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3]至此,四個現代化正式確定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戰略目標。

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要走有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道路。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專門對“中國工業化道路”做出明確概括: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查看全文

社會發展策略選擇論文

摘要:社會發展戰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由認識問題、決策要素和方法論體系三個部分組成。認識部分包括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內涵和地位;要素部分包括社會發展戰略依據、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及其相互關系;方法論部分包括社會發展戰略對策、戰略管理、戰略機制、戰略方法、戰略創新及其相互聯系和作用。

關鍵詞:社會發展戰略要素策略選擇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逐漸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多位一體。這表明,社會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發展尺度,相應地,社會發展戰略也成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一種主流意識和歷史性實踐。這個主流意識和歷史性實踐,呼喚社會發展戰略理論研究的興起和發展。

一、社會與社會發展戰略

研究社會發展戰略問題,首先闡明對社會、社會發展與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明確社會發展戰略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研究的場域中保持清醒和自覺。

(一)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

查看全文

透析發展戰略演變為發展觀創新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總結吸收了我國不同發展階段制定與實施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成果與教訓為鑒,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要求等方面對發展理論作出了重要創新,為我國制定和實施更加成熟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發展戰略;歷史演變,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至今,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中共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主要有的平衡發展與趕超戰略,鄧小平的非均衡發展和臺階式發展戰略,的跨越式發展和協調發展戰略。進入新世紀,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總結吸收了上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制定和實施的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成果與教訓為鑒,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更顯成熟,更加凸顯人文關懷。它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本文通過回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歷史演變過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與理論背景,更深入地認識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所作出的重要理論創新。

一:平衡發展和趕超戰略

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新中國成立后,針對我國生產力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先后提出了平衡發展戰略和趕超戰略。

1.平衡發展戰略

查看全文

發展戰略的演變與科學發展觀創新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總結吸收了我國不同發展階段制定與實施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成果與教訓為鑒,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要求等方面對發展理論作出了重要創新,為我國制定和實施更加成熟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發展戰略;歷史演變,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至今,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中共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主要有的平衡發展與趕超戰略,鄧小平的非均衡發展和臺階式發展戰略,的跨越式發展和協調發展戰略。進入新世紀,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總結吸收了上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制定和實施的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成果與教訓為鑒,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更顯成熟,更加凸顯人文關懷。它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本文通過回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歷史演變過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與理論背景,更深入地認識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所作出的重要理論創新。

一:平衡發展和趕超戰略

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新中國成立后,針對我國生產力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先后提出了平衡發展戰略和趕超戰略。

1.平衡發展戰略

查看全文

發展方針的演變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改革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總結吸收了我國不同發展階段制定與實施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成果與教訓為鑒,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要求等方面對發展理論作出了重要創新,為我國制定和實施更加成熟完善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發展戰略;歷史演變,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至今,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中共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主要有的平衡發展與趕超戰略,鄧小平的非均衡發展和臺階式發展戰略,的跨越式發展和協調發展戰略。進入新世紀,以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總結吸收了上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之制定和實施的歷史經驗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的成果與教訓為鑒,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更顯成熟,更加凸顯人文關懷。它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發展理論的重要創新。本文通過回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歷史演變過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與理論背景,更深入地認識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所作出的重要理論創新。

一:平衡發展和趕超戰略

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新中國成立后,針對我國生產力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先后提出了平衡發展戰略和趕超戰略。

1.平衡發展戰略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論文

一:平衡發展和趕超戰略

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新中國成立后,針對我國生產力水平落后且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先后提出了平衡發展戰略和趕超戰略。

1.平衡發展戰略

所謂平衡發展戰略,一是指圍繞實現工業化的目標,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發展工業與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形象地稱之為“兩條腿走路”。二是指區域平衡發展,即實現沿海和內地工業的平衡發展。

1956年4月,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的講話。講話初步總結了蘇聯在發展工業化道路上的經驗教訓,提出要“以蘇為鑒戒”,正確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接著在1957年2月《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正式提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和農業并舉的發展戰略”。他說:“以重工業為中心、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條毫無問題,毫不動搖。但是在這個條件下,必須實行工業與農業同時并舉,逐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農業。”[1](310頁)這是在探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過程中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1959年12月—1960年1月,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講話中,再次指出“工業發展當然要快于農業,但是,提法要適當,不能把工業強調到不適當的地位,否則一定會發生問題。我們的提法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2](122-123頁)平衡發展戰略的另一方面是區域平衡發展,即實現沿海與內地工業的平衡發展。這一戰略的實施主要體現在“一五”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一五”計劃期間,根據提出的思想,我國政府實施了區域平衡發展戰略,即著重加快內陸地區的工業發展,以縮小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達到經濟發展的平衡。“一五”計劃共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694個,實際施工的達到921個,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如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67個,布置在東北的有50個。這使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從無到有,并達到體系配套。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中還提出“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1](25頁)

實施區域平衡發展戰略的第二個時期是“三線”建設時期。當時,由于中蘇關系惡化,美國扶持臺灣在東南沿海妄圖建立“游擊走廊”,中印關系緊張,客觀上存在戰爭危險。而我國經濟重心過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不能應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和黨中央便作出了迅速開展“三線”建設,建立大后方的戰略決策。“三線”建設從1964年到1978年長達24年,按照“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營”的指示,在我國西南、西北內陸地區初步建成了一批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以及鋼鐵、有色金屬、能源、交通、機械、電子、汽車、輕紡等工業基地,極大地改變了我國工業布局東西不平衡的現狀。

查看全文

全面建設小康的理論基礎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向我們展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活動的自覺性越來越強,把握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和制定科學的社會發展戰略,對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任何現實、有效的發展戰略,都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產生的。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一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戰略的理論基礎,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意義的認識和理解,是提出和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本的理論前提“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終都是為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都必須落實到作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上。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本質,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和實現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這是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總的原則,對“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方向、思路、重點、內涵、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根本性的影響,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體系之所以是現在這樣的體系,并區別于其它社會的相應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那么,什么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眾的“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就是在社會不斷發展基礎上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主權利日益充分的發揮、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以及人本身的更加全面的發展。這一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在社會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認識,將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分析、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一切現實問題的基本方向和指導,是我們如何認識和分析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等等的理論基礎。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認識和分析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根本的理論方法,從而也是認識和分析“整體上”的小康社會和“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根本的理論方法首先,為我們客觀、準確地認識和評價當前小康的狀況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黨的十六大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分析和評價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狀況和水平,得出了以下兩個科學的結論:一是我國社會第二步發展戰略所實現的小康社會的目標,仍然只是“總體上”的小康,即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其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認識和思考“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根本方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由三個層次構成的科學的方法論體系:第一層次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層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促進社會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第三層次是發展的方式和手段不能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沖突,在促進發展的同時,必須設法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生活需要,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正確理解“全面小康社會”科學內涵的理論指南按照“三個代表”要求,黨的十六大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主要內涵作了全面的概括:“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可見,我們一直強調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發展,都是社會發展的手段,最終目的都是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得到更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實惠”。這一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認識與理解,直接體現和貫徹了“三個代表”的要求,通過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最終實現“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上述對“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實現手段的理解和認識,才具有真正的群眾性、科學性和實際價值,才能成為未來二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理論。

查看全文

干部教育科學發展觀交流材料

在中共*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上,市委書記張巖同志的講話中指出“2009年是實現我市‘*’奮斗目標最為關鍵的一年”,并提出在2009年要“堅持‘四區一線’產業化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市’戰略,突出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立足改進作風凝聚發展合力,著眼優化環境打造發展優勢,圍繞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團結奮斗,攻堅克難,為順利實現‘*’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要求。“四區一線”產業化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市”戰略是*市第三屆市委班子成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市情經過科學論證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

三年來,*全市干部工作作風明顯轉變,農牧民持續增收,城市工業化進程提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勢頭強勁,實踐證明“四區一線”產業化發展戰略和“工業強市”戰略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但是,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黨員干部對“四區一線”、“工業強市”發展戰略的理解還不深刻,貫徹落實的自覺性還不高;一些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和能力素質與落實發展戰略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影響和制約發展戰略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我們就會喪失難得的發展機遇,就無法應對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對的新挑戰。這就要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應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大力推進新一輪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切實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責任感、緊迫感、自覺性和堅定性,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真正實現“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目標要求,為實現我市“*”奮斗目標進一步奠定思想基礎、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為此,我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須著力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人為本,按需施教,增強干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要做好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需求培訓”的理念,按照干部的成長規律和教育培訓需求,堅持“做需求培訓,不搞補缺培訓”的原則,將干部教育培訓直接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對接,主動圍繞市委中心工作,立足于干部當前和今后工作任務的需要,分級分類地指導開展全市黨員干部的“專業需求培訓”、“能力需求培訓”和“知識需求培訓”,激發干部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潛能,增強干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受訓干部的整體素質,達到在干部教育培訓與干部使用環節上不脫節,不斷為用人部門培育可用之才。

二、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著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志說過,“學習的目的全在運用”。干部培訓的最終目的不是使干部只掌握理論,而是用理論推動經濟社會發、提高執政能力建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因此,干部培訓的最終目的就在于“轉化”,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認真研究解決本部門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存在的突出問題、重大問題,真正把學習中的收獲轉化為謀劃工作思路,促進和完善工作措施上來。從*歷年的干部教育培訓經驗來看,聘請專家開設專題課;開展學員論壇;邀請各級各界領導與基層干部座談、交流經驗;在經濟發達的江蘇常州工學院建立培訓基地,讓干部走出去,開闊眼界,放寬思維等,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地引導學員把學習成果加以“轉化”,增強領導干部的科學決策、統籌協調、開拓創新、落實執行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當前,我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應采取更多的措施和形式,強化學以致用,以進一步提高各級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確定主題,開設“科學發展在*”論壇,組織受訓干部現場輪流傳學述訓,實現學以致用、教學相長的培訓目標;開設“*黨政干部論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論壇”和“專業技術人才論壇”,邀請上級領導、專家學者以報告形式,定期開展系列講座活動,讓先進的學習理念走進*的同時也為各類干部的學習交流提供了平臺。

三、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與時俱進,在培訓理念、培訓內容、培訓模式、培訓制度、培訓管理上不斷拓寬思路、改革創新,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