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0:12: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責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概述
企業,一般是指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從事生產、流通與服務等經濟活動的營利性組織。就企業的本質而言,它屬于追求盈利的營利性組織。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再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組成部分
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一)要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
中國企業亟需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企業履行社會資源的本質是社會資源的更優配置機制,有利于實現企業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推進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總括而言,要做到第一法律規范的自覺遵守,第二道德倫理的高尚追求,第三企業價值的充分體現。如果企業過分注重眼前利益,將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置于腦后,這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企業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責無旁貸。
公司社會責任模式選擇思索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界定
我國現行公司法雖然第一次將公司社會責任載入法律條文,但尚未對其具體內容進行界定。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界定的觀點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劉俊海教授指出,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依據在于公司的社會性、公司的經濟力量、明智的公司經營方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公司推動社會權實現的社會義務。中國人民大學史際春教授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本質上是特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對公司的客觀要求,是指企業應當守法、“做好自己”及在此基礎上對利益相關各方和社會自愿承擔道德義務。甘培忠教授以經濟學“外部性”理論作為依據,將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指出作為一種以國家強力維度為保障的制度設計,負外部性的彌補是企業社會責任在法律強制意義上的所指與能指;與之相對,具有正外部性的企業捐贈、公共設施建設贊助等公益行為則是企業社會責任在道德激勵意義上的所指與能指。”同時,在討論公司社會責任時,既要做好責任規制范圍的界定。同時需要把握好一個基本原理,即:公司社會責任往往表現為政府、法律、國家對企業的要求,以此作為企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媒介;同時,要避免把政府、國家的責任與公司責任相混淆,也不能把社會的要求過度轉化為法律、國家、政府對企業的強制性要求,或者國家、政府、任何團體和個人以社會的名義對企業進行權力干涉或權力的直接攤派。
二、規制依據
通過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界定分析可得,公司社會責任規制的依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道德、實體法、自律準則(主要為公司章程)。由于道德的約束性較弱,所以不宜作為規制的直接依據,可作為輔助依據;實體法的直接規定具有剛性的弊端,不能體現公司自治的精神;所以,我認為通過公司章程對公司社會責任進行規制是合理的選擇。一方面能夠體現現代公司法的精神、符合公司自治的要求;另一方面,當公司面臨責任承擔時,既可以直接約束股東,如果股東怠于履行責任或給履行責任造成障礙,可依據《公司法》來賦予章程強制性。我國《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我認為《公司法》的規定可以作為裁判的依據,屬于法律強制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維度。但該條規定不具有裁判的可操作性,需要明確相關的操作細則,具體包括司法解釋、商務部的操作規范等等。
三、規制動因的改進路徑
以責任承擔的驅動力為標準,可將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分為,制度動因、道德動因和利益動因。其中,制度動因主要包括國家或政府對其社會責任的轉嫁和政府利用其公權力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攤派。道德動因主要包括突發社會事件的捐贈和社會公共物品維護費用。利益動因是指企業為了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而對社會所做的投入(把自己的產品投入到社會公共基礎的建設,創出品牌,讓社會更了解自己的產品,使公司獲得無形收益)。在社會需要幫助時,首先應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繳納稅費等);其次企業(公司)也應承擔部分責任;再次,應平衡考慮股東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因此,規制動因的改進路徑應當是:在劃清公司社會責任和國家、政府的責任的界限及排斥公權力的責任攤派的基礎上,以股東利益動因為基本出發點,激勵股東承擔社會責任動因,實現動因平衡——股東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
淺析社會責任壁壘影響
摘要:湖南省眾多出口企業應該如何應對社會責任標準(SA8000)才能掌握核心優勢,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提升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重要課題。本文從SA8000的理論探討出發,深入分析了其對湖南經濟產生的影響,并結合湖南省企業的特點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SA8000出口貿易企業競爭力
隨著湖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形形色色的新型貿易壁壘的門檻正在提高,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影響較為突出。而社會責任標準越來越多地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限制湖南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壁壘工具。在當前,開展對社會責任標準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從而有一個系統的、完善的認識,搞清問題的實質,有效地保護湖南省在對外貿易中的利益,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SA8000作用機制
SA8000能從數量上影響產品的進口,在數量的影響方面,是因為嚴格的SA8000標準使那些不符合標準的商品禁止入內,直接減少了進口商品的數量。假設中國是某一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惟一出口大國,因此中國的供給曲線和世界需求曲線決定了國際市場價格。如圖1,在進口國實施SA8000標準前,在國際市場上,當S與D相交時,達到均衡,此時的均衡價格為PE,均衡數量為QE。進口國實施SA8000標準時,由于中國是國際市場的惟一供給國,所以這將引起供給的相應較少,供給曲線左移到S1的位置,S1與世界需求曲線相交與新的均衡點,新的均衡價格為Pl,均衡數量為Ql。可見SA8000標準的實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出口國供給數量由QE減少到Ql,出口規模減小QIQE。
另一方面,還能影響通過價格機制影響產品的進口。如圖2,P表示商品的價格或成本,Q表示某出口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AC表示該產品的單位平均成本。假設該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是P0,則在沒有SA8000的情況下,出口企業產量為Q1,出口到國際市場的單位產品利潤為W,當進口國設置SA8000時,出口企業勢必要付出額外的費用,則該產品的單位平均成本
社會責任營銷研究論文
[摘要]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企業的營銷觀念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由市場營銷觀念發展到社會市場營銷觀念。這也為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及活動指出了新的方向——社會責任營銷。社會責任營銷對企業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社會責任營銷也有章可循。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戰略社會責任營銷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市場營銷觀念
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企業已逐漸認識到自身發展和社會的關系,開始了以捐贈的方式回饋社會,并逐步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守則;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經濟增長,產業升級,交流加深,文化融合,使得企業傳統價值觀正在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者權益和商業倫理,更多地承擔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責任,國際范圍內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也廣泛展開,突破了企業各自的企業社會責任守則,形成了履行社會責任的全球契約,第一個用于第三方認證的全球社會責任標準——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圍實施,雖然這只是一個自愿選擇而非強制執行的社會責任標準,它已經對全球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隨著國際社會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不斷深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概念也在逐步完善,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關者理論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即指企業除了要為股東(stockholder)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的利益。
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企業的營銷觀念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由市場營銷觀念發展到社會市場營銷觀念。1971年,杰拉爾德·蔡爾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社會市場營銷”概念,促使人們將市場營銷原理運用于環境保護、計劃生育、改善營養、使用安全帶等具有重大推廣意義的社會目標方面。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是對市場營銷觀念的修改和補充,鑒于市場營銷觀念回避了消費者需要、消費者利益和長期社會福利之間隱含著沖突的現實,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提出,企業的任務是確定各個目標市場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護或提高消費者和社會福利的方式,比競爭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標市場提供能夠滿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務。
會計社會責任研究論文
摘要: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環境污染,雇員安全受損,就業壓力、貧富懸殊等不和諧情況。政府及社會公眾開始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披露問題,要求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要履行社會責任披露。
關鍵詞:會計;社會責任;披露
一、會計社會責任披露產生的理論背景和現實背景
(一)會計社會責任披露產生的理論背景
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西斯蒙第1819年首次明確提出了“社會成本”的觀點,他評價了社會以濟貧院和醫院的形式承擔失業成本的情況,提出雇主應保證工人安全、避免就業間斷、負擔廢物流失及其它“不當節約”所造成的個人或社會的成本。1920年,英國經濟學家皮古提出了“外部效應”理論,即某一生產者(消費者)的行動直接影響到另一生產者(消費者)的成本(效用)。1968年,美國會計學者戴維·F·林諾維斯在“社會經濟會計”文中首先提出了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會計的社會責任披露,西方一個較為統一的解釋是指站在社會的角度,利用會計核算的形式來計量和披露企業中有關社會性質的經濟活動及其影響,目的在于指導經濟資源的最佳分配,為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高企業的總體效益。由此看出,社會會計披露產生有著源遠流長的理論背景。
(二)社會責任披露產生的現代背景
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現狀
一、立體審視: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及其表現企業是社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從社會系統角度來看待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
(一)人本觀的缺失
企業處理個人與企業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應該為員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適當的專業培訓、與員工簽訂公平的勞動合同等。然而,現實中的企業在這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集中體現為人本觀的缺失:
一是勞動合同問題。在現實中,企業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有合同,其勞動合同的內容也不規范。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存在沒有規定雇工雇傭期限,沒有涉及與工傷處理相關的工資發放、醫療、撫恤等問題。
二是勞資糾紛問題。近幾年出現了雇主與雇員利益分化所帶來的勞資沖突。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資料顯示,2001年全國勞動仲裁受理的爭議數量達到15.4萬件,2o04年上升到26.o5萬件,年均增長24。2002年全國各級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8.47萬件,2o06年上升到12.6萬件,年均增長10.449。
三是生產安全、職業健康問題。有的企業由于職工流動性大以及保險意識不強而造成醫療、失業、養老、工傷等方面的保險覆蓋率偏低。不少企業為了節省投入而沒有必要的安全生產防護,工作環境惡劣,職工的健康和安全得不到保障。據2008年33日的《經濟參考報》報道,2007年全國發生安全生產事故5O6376起,死亡98340人。2003年,我國煤礦平均每人每年產煤321噸,全員效率僅為美國的2.2、南非的8.1%,而百萬噸死亡率則是美國的100倍、南非的30倍。[3]
會計社會責任問題綜述
摘要: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擔負著本單位、本部門的經濟管理責任,同時也擔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會計人員向社會集團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擔負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本文擬對此問題做一研究。
關鍵詞:會計社會責任研究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除了對本單位,本部門的經濟管理負有責任外,同時也擔負著社會責任。企業人道論壇協會會長,約翰•馬雷斯在其所著的《企業新概念》一文中說:“今天世界出現了一種嶄新的企業新概念,既企業已不再被看作具有擁有者創造利益和財富的工具,它必須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負責。”
作為一名會計人員,除了受托經營從經營者角度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確認、計量,報告以外,尚負有向所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社會集團提供會計信息的責任。要求會計人員秉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度,忠于職守不偏不倚地按照會計法規,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要求,提供質量符合要求的會計信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準確和完整的核算,并向有關各方面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建立良好的有秩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以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建立與實踐作為其保障。
一、誠實守信,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保持優良傳統的責任
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會計誠信是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既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實的經濟狀況反映出來,并忠實地為會計信息服務。對會計行業來說誠信是財富,有助于會計業務的開拓與市場的占有;誠信是財源,不僅使可以客戶增多,擴大實力,而且可以使合作者增多,從而在合作中取得利潤。誠信是財力,誠信是品牌,是極大的無形資產。一旦喪失就意味著企業失去了走向市場的通行證。
公司的社會責任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自二十一世紀80年代末以來,掀起了一場廣泛的、涉及公司法基本原理的公司管制的大討論,其主要焦點圍繞著公司股東、董事、監事、職工、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涉及如何重新認識股東的法律地位、公司經營決策與執行、公司的社會責任等基本問題。我個人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作為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新理念對我國的公司法修改具有很大的借鑒,因此本文企圖從公司的歷史沿革、社會責任的提出及其概念著手,分析確定公司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從借鑒國外有關立法出發,對我國公司的社會責任進行一定的探考,并在此基礎上就我國公司法的修改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公司的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獨立董事;獨立監事;公司的環境責任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公司這樣一個經濟實體已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市場主體。公司自中世紀在歐洲意大利沿海都市的船舶產生以來,以及康孟達組織到今天的股份有限公司,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然而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的產物也隨之發展并且完善起來,同時,也成為了當今商品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以其特有的適應社會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適應商品經濟組織發展的管理體制,在近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公司的社會責任的提出
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研究
[提要]本文主要對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績效的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進行梳理與總結,并對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理論觀點展開述評,以期能夠為該領域廣泛深入地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財務績效;社會責任;文獻綜述
20世紀初,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案例屢屢出現,各種媒體頻繁報道,社會各界也逐漸意識到企業在保障自身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節能減排,創造就業機會,嚴把產品質量關,扎緊安全關。尤其是在肺炎疫情期間廣大企業家們積極捐獻物資,提供防疫物品,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本研究在綜述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績效的研究基礎上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意義。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較早的概念是由OliverSheldon在1924年提出,其在《管理的哲學中》寫道,企業不應該只關注經濟利益,也應該滿足公司外各類人群的需要,企業的經營也應該對其他的個體、環境和造成的社會影響負責,但是并沒有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而Bowen(1953)出版的《商人的社會責任》中首次對社會責任做出了學術定義、他認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應該將社會責任納入到考慮范疇之中,在做出決策的同時也有相應的義務產生。1979年,Carroll在《公司績效的三維概念模型》中對社會責任進行了四維度的區分,分別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資源責任。將這四個責任做成金字塔模型,一步一步解析了企業需到承擔的責任。Friedam在1962年只把經濟責任當作社會責任,Carroll拓寬了社會責任研究的思路。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責任逐漸和利益相關者結合,學者們開始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來定義社會責任,認為企業不僅僅要考慮股東,還要考慮內外部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是社會責任的研究者開始著眼于研究具體的對象,包括消費者、大眾、債權人債務人、政府以及對環境的責任,社會責任的研究也逐漸走向微觀層面。1991年,Carroll在提出社會責任四維度區分后,又提出了綜合性的社會責任,他認為社會責任是社會對企業寄托的期望,包括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Turker(2009)認為社會責任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超過了其經濟利益。Aguinis和Glavas(2013)認為社會責任應該將考慮三重底線,分別為經濟績效、環境績效以及社會績效。而在中國,學者們也開始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社會責任。賈生華、鄭海東(2007)從協同視角看待社會責任問題,認為企業政府和社會應該共同互動,缺一不可。楊漢明等(2011)基于可持續增長視角,認為只關注自己的經濟利益而不關注社會利益的企業是不能夠長期存在的,社會責任是企業業績可持續增長的基礎。郝云宏(2012)從合法性視角突出制度理性,認為這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邏輯起點。
二、社會責任的維度
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論文
摘要:市場競爭的主導方式正在沿著“價格競爭—產品競爭—服務競爭—關系競爭”的軌跡演變。在關系競爭時代,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新增長點。為此,企業必須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實施社會責任戰略,培育社會責任文化,優化社會責任關系,從而提升長期盈利能力,增強持續競爭優勢。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競爭優勢關系競爭
縱觀企業競爭方式演變的軌跡,不難發現,競爭的焦點正不斷從價格競爭向非價格競爭轉移、從產品本身向產品以外延伸。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企業社會責任正逐漸成為企業競爭優勢新的增長點,從而越來越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和重視。
市場競爭主導方式的演變及趨勢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主導方式也在沿著“價格競爭—產品競爭—服務競爭—關系競爭”的軌跡發生轉移。
(一)價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