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移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1:21: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移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扶貧移民意見
為貫徹落實我縣“十二五”規劃關于實施生態扶貧移民工程的要求,現就我縣生態扶貧移民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保護山區生態環境,促進邊遠山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生態扶貧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則是:政府引導、部門聯動、鄉鎮為主、群眾自愿、政策幫扶。通過政府引導和政策幫扶,充分調動農戶搬遷的積極性,妥善處理好安置地遷入群眾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戶的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生態扶貧移民搬遷的基本原則是:自愿搬遷,科學安置,整合資源,有序推進。對需要實施生態扶貧移民的地方,堅持以自然村或聚居點為單位,引導整體搬遷,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有條件的鄉鎮規劃建設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實施集中安置;鼓勵有條件的山區農民自行購房或投靠親友,向城鎮轉移;“三無人員”可由鄉鎮安排到敬老院。
生態移民工作方案
為推進我縣生態移民工程實施,整合資金,集中力量,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堅持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主力”的思路,積極引導村民進行生態移民,從根本上改善我縣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地質災害嚴重地區和貧困偏遠地區農村貧困群眾居住環境和發展環境,逐步實現人口戰略轉移,實現“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目標,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標
(一)通過示范帶動,引導偏遠山區村民開展生態移民,實現“三集中三變化一統籌”,改善移民生產生活條件。
(二)通過盤活土地,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優化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移民增收致富。
(三)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二、實施方式
縣長在生態移民推介會發言
同志們:
今天的會議,是生態移民工作到了關鍵時期,政府、生態移民領導小組決定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我感覺開得非常好。主要表現在:一是洪海長在今天鄉村三級干部參加的大會上,認真傳達了自治區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攻堅動員會議精神和自治區黨書記張毅、自治區主席王正偉重要講話精神;二是經、政府反復研究,出臺了比較好的《工作方案》,自軍常帶領大家學習并做了解讀;三是有關鄉鎮和部門的表態發言非常好,重點突出,說的很實;四是市上的督察組親臨會議指導,對我們開好這次會議,做好下一步的生態移民攻堅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意見;五是會議秩序非常好,尤其是村干部能夠嚴守會議紀律,素質非常高。下面我就進一步做好我生態移民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生態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增強做好生態移民工作的緊迫感
自2007年以來,我們堅持按照“水源、生態、開發、特色、轉移”五個重點,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目標,舉全之力,強力推進內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截止2010年,內完成了12個項目區18個移民村的建設任務,完成了外中寧馬家塘、孫家灘兩個安置項目區的定居,集中搬遷安置了82個行政村248個自然村的移民18695戶79294人,生態移民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得到了區、市黨、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也為全區生態移民工作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在回顧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在推進生態移民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人口基數不準確。在實施中部干旱帶生態移民之初,我們對確定的遷出區人口逐村逐戶進行過“盤點”,根據調查統計,全有3.13萬戶13.3萬人需要移民。但在實施過程中,在冊戶籍人口與實際居住人口差距很大,出現了分房分地的人多,入住定居的人少,移民村普遍入住率不高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基礎設施是保障移民安居樂業、實現“穩得住”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從目前的情況看,有些移民村農田水利灌溉工程還不能正常運行,如下馬關(一期)雖然安置移民的土地已經分配到戶,但農田灌溉工程不能正常運行,灌水難、難灌水的問題非常突出,移民群眾只能望田興嘆。下馬關(二期)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嚴重滯后,到目前僅完成工程總量的30%,影響了工作的總體效果。有些移民村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夠完善,巷道通了,主干道不通,斷頭路較多;村級活動場所的功能還不完善,下馬關張家樹村至今還沒有開工建設。移民村的環保設施尚不完善,大部分村沒有垃圾池、垃圾箱,沒有廁所,給移民群眾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三是土地調整分配嚴重滯后。從調查掌握的情況看,全已建成的18個移民村,土地真正分配到戶的還不到一半,特別是下馬關(二期)建設的新園、田園、張家樹村,去年6月中旬組織移民集中入住,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但土地至今尚未調整分配到戶,移民無地可種。王團大溝沿、圓棗村安置移民的土地至今未耕種,移民群眾反響很大。四是產業發展不夠清楚明晰。后續產業發展是實現移民群眾能致富的重要支撐,是關系到移民群眾長遠發展,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種植產業還沒有走出傳統種植的路子,節水農業、設施農業只有零星的“小盆景”,沒有遍地開花,就是安排到移民戶中的小拱棚,種植經營水平也不高,效益也差。養殖業量少質差,一個移民村有上千戶,幾千口人,養牛養羊的沒有幾戶,不但沒有在市場上出售的,而且移民自給自足都不夠。勞務輸出人員體能型、低收入的多,技能型、高收入的少;東奔西走,來回跑的多,穩定長期工作的少;輸出的人員多,賺回的票子少。五是社會管理矛盾突出。人、自然環境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社會管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管理。從目前的現狀看,移民村管理遷出鄉鎮和遷入鄉鎮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管理體制沒有形成,管理制度很不完善。對移民的政策法規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都沒有拿上議事日程,更沒有做到制度化、經常化。有些移民村已經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也有違法違紀現象,移民村群眾上訪已呈現上升態勢。六是各級干部有松勁畏難情緒。7月18日,我到任職以后,聽了一些單位和部門的工作匯報,下去到有些鄉鎮跑了跑,也和方方面面的干部進行了交談,感到我們各級干部都有松勁畏難情緒,說到生態移民,都說“十一五”期間,完成了全區一半以上的任務,已經移出來了8萬人。但對目前存的問題很少說,找我說困難的多,講措施辦法的少;說具體事情的多,講長遠發展的少。
以上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生態移民工程的進展,“十一五”續建的旱天嶺項目區進展緩慢,“十二五”規劃建設的四個項目區,全部未能開工建設,受到了自治區移民局的批評,也受到市、政府的批評。因此,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通過大家的努力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各級組織的的主要職責就是帶領群眾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個困難和問題,下一步我們必須下決心認真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爭取年內生態移民工作有實質性進展。
老建辦生態移民工作總結
根據《國務院關于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精神,2008—2015年用8年的時間完成我區571人的生態移民搬遷任務。按照我區生態移民總體規劃,2008年實施了鎮、100人的移民搬遷。目前,24戶的生態移民搬遷工作進展順利,完成1層的有7戶,完成2層的有8戶,完成3層以上的有8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加強宣傳,搞好調查摸底工作。
加強宣傳,搞好調查摸底是做好移民搬遷工作的前提。針對部分農戶長期遭受水患的狀況,我辦及時對水患區的群眾狀況、是否愿意搬遷逐村逐戶進行一次調查摸底,掌握水患區群眾的要求和愿望,掌握第一手資料,分清輕重緩急,因地制宜制訂移民搬遷規劃。同時,把移民搬遷的各項政策措施宣傳到家,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讓群眾從思想上把移民搬遷從政府包攬轉變為水患區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加強領導是做好移民工作的組織保障。為切實加強我區生態移民工作的領導,區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區扶貧辦、發改委、財政局、林業局、水務局、農業局、建設局、交通局、國土資源局、電力公司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鄉(鎮)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鄉村干部配合抓,實行目標管理考核,落實責任制,落實鄉村干部專人抓生態移民工作。同時,我辦加強平時督促檢查,形成“區級主管、鄉(鎮)組織、村級實施”的工作運行機制,真正使移民搬遷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實處。
三、嚴格程序,緊扣工作環節。
縣生態移民動員工作會發言稿
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縣上下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志們生態移民工作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堅決依照區、市黨委、政府的安排,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六盤山精神,齊心協力,扎實工作,切實把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辦實辦好、辦出大成效,為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春節假后上班的第一天,2月9日。市委、政府就召開了全市生態移民動員大會,涉及生態移民的鄉村干部都參加了這次大會,這說明生態移民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今天我召開全縣生態移民動員大會,就是要切實把全縣上下的思想統一到區、市黨委、政府的重大戰略決策布置上來,明確任務、明確責任,舉全縣之力,打好生態移民攻堅戰。剛才,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國同志宣讀了縣2011年生態移民工作實施方案》簽定了生態移民工作目標任務責任書》發改局和新營等4個鄉(鎮)作了很好的表態發言。下面,就做好生態移民工作再講幾點意見。
一、把思想統一到區、市黨委、政府生態移民的工作部署上來,提高認識。
也是統籌山川發展、加快中南部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區、市黨委、政府的民生情懷,對我縣來講更是一次重大機遇。縣自然條件差,山大溝深,干旱缺水,還有7萬群眾居住在不適宜人居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弱,群眾生活非常困難。不從根本上解決好這部分群眾的久遠生計與發展問題,與全區、全市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很難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寧夏中南部山區貧困問題,、吳邦國、、賈慶林、、、賀國強、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深入寧夏中南部地區視察,都對寧夏貧困地區的發展和民生改善給予了特別關注和特殊關懷支持,就寧夏中南部地區扶貧開發和生態移民做出了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生態移民攻堅的思路,生態移民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要求寧夏即使“砸鍋賣鐵”也要把生態移民這件民生大事辦成,并明確表態中央將給予大力支持。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切實解決寧夏中南部地區的貧困問題,積極穩妥地組織移民搬遷。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全力實施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開發攻堅工程、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穩步推進生態移民、適當提高中央補助規范,并將六盤山區列為全國六個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之一。張毅書記來寧夏工作的僅10天時間就深入我縣新營鄉、白崖鄉調研生態移民工作,提出加快生態移民步伐的思路,并且在固原主持召開了生態移民座談會,明確指出:必需采取非常之策,舉全區之力,打一場生態移民攻堅戰,把不適宜人居地區的群眾基本搬遷進去”王正偉主席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生態移民規劃方案,指出:力爭5年內,對全區所有不具備生存條件地區的居民整村搬遷,異地安排就業,做到不具備條件的地方不再有村莊,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自治區黨委、政府依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站在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高度,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區情、民情的基礎上,依照“山內的問題山外解決,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面上的問題點上解決”思路,研究制定了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決定用5年時間,投資106億元,把中南部不適宜生存地區的35萬貧困人口搬遷安頓到靠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從根本上改善這部分人的發展條件,拔掉窮根,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國家生態移民扶貧開發示范區,確保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自治區黨委、政府對這項工作一直抓得非常緊,張毅書記、王正偉主席在參與自治區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固原代表團審議時,專門就生態移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體現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協助我民族貧困地區完全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對我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巨大關懷和支持。
又是一項極為緊迫的民生工程;既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全縣上下必需深刻認識到生態移民既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又是一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中央和區、市的巨大關懷支持同時也賦予了各級黨政組織和各級領導光榮的歷史使命和重大的政治責任,全市5.34萬戶23.2萬生態移民任務中,涉及我縣19個鄉鎮150個行政村338個自然村,共14474戶70429人,占全市生態移民總數的30%固原作為全區生態移民的主戰場,縣作為全市生態移民的主陣地,各鄉(鎮)各部門(單位)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區、市黨委、政府的戰略決策布置上來,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認識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實施這項工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以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拼搏精神,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態移民攻堅戰中,各級領導干部更要發揮帶頭表率作用,深刻認識肩上擔負的重托與責任,靠前指揮,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敢啃“硬骨頭”敢打“攻堅戰”舉全縣之力把生態移民這項重大政治任務落實好,把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實施好,向區、市黨委、政府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突出重點,明確任務。狠抓生態移民工作的落實
縣第二次生態移民大會發言
用一天半的時間對全縣已完成和正在建設的21個生態移民點進行了現場觀摩、調研,昨天和今天上午。這是繼去年4月12日至13日以來以這種方式觀摩、調研的第二次。會議形式雖然簡單,但很管用,達到解建設情況、找出突出問題、深化思想認識、制定工作措施、強化工作責任、推動工作進展的目的剛才,李縣長代表生態移民工程指揮部對2007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2009年全縣生態移民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自忠常委對2010年的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安排,討論通過了幾個重要的文件,簽定了生態移民工作責任書,會議開得很成功,各鄉鎮、各部門一定要落實好李縣長的講話精神,落實好今年確定的目標任務。下面,就完成好今年的工作任務,提出“一個觀點”請大家思考,兩個要求”要抓好落實:
一、必需在認識上再深化,生態移民工程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縣委、政府在總結我縣歷年來生態移民工程的基礎上,2007年8月份。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進一步深化對縣情的認識,形成了關于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初步決定,9月下旬,陳建國書記來調研清水河綜合治理工程時,就全縣生態移民工程作了簡要的匯報,陳書記做出了明確指示。10月8號,于書記、郝主席又來我縣進行專題調研,縣委、政府第一次系統地向自治區黨委匯報了關于在縣內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建議。11月3號,陳書記再次來我縣調研清水河綜合治理工程和生態移民工程。調研過程中,陳書記講了四個方面的要求,最后一條就是生態移民工程涉及到群眾利益,一定要在整個工程實施過程中嚴厲打擊、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人和事。2008年3月14號,自治區在縣韋州南門召開了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工程啟動大會,標志著寧夏的生態移民工程正式啟動。因此,可以說,從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4月19日第一次生態移民工程推進會,這一個階段可以稱為探索啟動階段。第二個階段,從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也就是目前,這一階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提質擴面階段。這個階段,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違紀違法人員進行了依法嚴肅處置,進一步搞清了出現房屋質量問題的漏洞,強化了措施,明確了責任。同時,把建房實施主體由揚黃辦直接交由鄉鎮實施,這是縣生態移民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一次大的提質擴面。這期間,自治區黨委又在鹽池、和中寧三縣專門召開了全區生態移民工作會議,從自治區層面上對生態移民工程的有關政策、規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第三個階段,從現在開始到明年,縣的生態移工程應該說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完善見效階段。這個階段中,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個就是解決移民群眾“搬得出”問題。主要是依照自治區生態移民規劃要求,除預旺地區因大郎頂揚程高,水利工程暫不能覆蓋,原移民規劃中預旺的10個村待自治區決策后實施,原移民規劃中馬高莊、張家塬、田老莊、窯山共13個村因生存環境比較好,同時擔負“邊關”職責,并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決定不再實施移民搬遷,這樣就將原規劃移民的112個遷出村調整為89個,全縣需要移民搬遷的群眾大體就在9萬多人左右。第二個就是完善移民遷入區的衛生、教育、交通、供水、供電、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一系列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滿足群眾公益性事業需求,實現移民群眾“穩得住”問題。已建成的項目區,學校、衛生室、小超市都有了也基本能滿足移民群眾的生活需求,但是象化肥、農藥、種子、農具等生資方面的東西還沒有進入,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真正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第三個就是探索和研究遷入區以旱作節水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模式,包括農、林、水、牧等綜合配套的研究,再加上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使移民群眾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真正實現“能致富”第四個就是研究和制定生態移民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公共事務管理、社會建設的機制和辦法。
回顧我縣生態移民工程經過的歷程,站在新的起點上。總體上感覺整個工程有這樣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從經濟層面來說,經濟投入大。據初步統計,縣生態移民工程啟動實施以來,共先后投入各類資金8.6億元。其中,國家就投入包括建房補助、水利工程、交通道路、教育衛生等各類費用5.85億元,移民群眾自籌達2.75億元。工程投資量之大,縣歷史上前所未有,惠及的群眾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經常講,人民的公仆,要視人民群眾為父母,如果因為工程質量的問題、因為選址的問題、因為怕麻煩,而把群眾安置在不合適的地方,將如何面對8萬多群眾?如何面對國家和人民如此大的資金投入?二是從政治層面來說,各級領導和組織關注度高。2007年下半年,縣提出關于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建議,這一建議及時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1月15日,自治區就研究出臺了寧夏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區規劃(2007-2010全面拉開了寧夏全區生態移民工程建設的序幕,使我縣生態移民工程上升到自治區決策的層面。此基礎上,2008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依照人隨水走、水隨人走的思路,依托已建成或擬建的農村飲水工程、揚黃工程及節水補灌工程,積極穩妥地組織生態移民搬遷,力爭在五年內基本解決等六縣(區)生態移民搬遷問題。使我縣的生態移民工程上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最近,總書記、副總理來寧夏視察時,又都對生態移民工程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做出了明確的指示。特別是總書記強調指出:生態移民既是一項生態工程,又是一項民生工程,既要組織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群眾搬遷進去,又要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以胡總書記的講話為標志,生態移民工程第一次得到黨的最高領導人的充分肯定,使生態移民工程上升到黨和國家的層面。由此,也就意味著我縣的生態移民工程可能由一個地區的局部工作轉變成全國性的解決同類問題的模式和決策。面對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政組織如此大的支持和厚愛,全縣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深刻地認識到生態移民工程既是一項民生工程、一項經濟工作,更是一項政治任務、政治責任。因此,對我來說,這項工程面前,沒有任何退路可走,也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只能義無反顧地挺進,決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將無法面對國家和各級組織的政策檢驗,也無法向黨和人民群眾交待。
二、必需在工作上再細化,生態移民工程各項任務、各種矛盾交織疊加。
再沒有聽到群眾反映工程質量的問題。這主要是去年采取了一系列及時果斷的措施,這次觀摩、調研過程中。如果不是這樣,后果將不堪設想。應該講,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生態移民工程建設過程中發明和積累了一整套很好的工作制度和體制機制。但是當前新的階段、新的形勢又對生態移民工程提出了一些新的任務和要求。遷出區與遷入區的管理;移民房建設與組織群眾入住;土地分配與發展生產;水電路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與綜合性服務;經濟工作與黨的建設和社會事業;政府組織與民間組織;基層組織建設與社會管理;統戰宗教與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都大量涌現進去,相互交織疊加。如何處置好這些紛繁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擺在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面前的重大的課題。這些工作絕不是生態移民指揮部綜合部一家所能承擔,需要各有關鄉鎮、各部門齊抓共管。組織部門要進入、宣傳文化部門要進入、統戰宗教部門要進入、政法綜治部門要進入、民政救助部門要進入、財政審計、農林水牧、計生衛生、扶貧、婦聯以及電信、郵政、網絡等區(市)屬各個部門、各個單位都要進入,而且刻不容緩。因此,各鄉鎮、各部門和區(市)屬各單位都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目前我所面臨任務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務必做到工作任務再細化、目標再明確、責任再強化,確保各項工作和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質量保證、進度超前,萬無一失。
生態經濟型移民管理論文
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移民無論在移民人口、淹沒土地、城鎮或工廠等哪一方面都占全庫區的絕大部份,“三峽工程的成敗關鍵在移民”,“移民的成敗關鍵在重慶。”
重慶庫區的淹沒特點
根據1997年5月《三峽工程原四川庫區不同水位段移民遷建安置進度及分期投資安排規劃意見》,重慶庫區淹沒及損失主要有三個特點:
淹沒損失數量大
三峽工程水庫淹沒涉及重慶市的萬縣區、涪陵區、巫山、巫溪、奉節、云陽、開縣、忠縣、石柱、豐都、武隆、長壽、渝北、巴南、重慶市區、江津共16個區縣。
全市庫區淹沒線下居住人口72.85萬人,占全庫的85%;其中農村29.29萬人,占全庫的86%;城鎮人口37.09萬人,占全庫的82%。
綜合股生態移民工作報告
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退耕還林區群眾的生存條件,遵照省、市扶貧和移民辦的通知精神,我縣自2011年開始實施生態移民工作,現將此項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工作進展情況
2011-2012年省下達我縣生態移民任務125人,其中2011年75人,2012年50人,規劃實施地為鄉,鄉。接通知后我辦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作了匯報,并與縣發改委、縣林業局、生態移民實施鄉鎮進行了多次協商。考慮到生態移民每年任務較少,加上省、市當時要求生態移民由各縣(市)安排原則上一年完成,最多不能超過兩年,所以我縣生態移民任務到目前為止未完成。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為全面完成好我縣生態移民任務,經與縣發改委協商,我辦打算采取下列措施:
(一)調查摸底,制定規劃
生態移民地區遠程教育論文
一、生態移民地區職業教育培訓的現狀分析
本研究選取了位于格爾木市郊10公里處的曲麻萊昆侖民族文化村作為研究樣本,筆者2011年8月前往曲麻萊昆侖民族文化村開展調查走訪工作,發放調查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1份,有效問卷率達77.5%,通過深入訪談,對移民群眾接受職業培訓的狀況及其對職業培訓的認識和態度進行了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不斷地合理借鑒和總結,2006以來曲麻萊移民村的職業培訓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實質性的發展,但受訓移民動機的復雜性,參與培訓各方目的的多重性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培訓工作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未能解決,具體表現在:
(一)移民培訓項目缺乏前瞻性,轉產就業效果不夠理想
調研發現,曲麻萊民族文化村部分培訓項目在內容選擇上缺乏前瞻性,沒能夠抓住人地之間的矛盾和產業基礎薄弱的實際而開展,過多側重于低層次技術技能的培訓和移民政策法規的灌輸;沒有立足長遠發展,結合新環境下的社會需求,選擇創新含量高和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培訓項目;管委會缺乏足夠的安置渠道,移民轉移就業較為艱難,接受完培訓的移民,很長時間不能獲得實踐機會,所學技能無法提高;一些決策和職能部門把工作重心放在就業指標上,缺乏對培訓對象必要的篩選和認真鑒別,導致培訓對象錯位。
(二)培訓過程的安排不夠合理,缺乏持續性的追蹤機制
調查中,筆者發現由于大多數培訓方并未按照移民群眾的實際接受能力來定制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培訓效果低于預期設想。另外,移民培訓的時間安排較為集中,實踐指導難以落實:一方面,集中的培訓讓很多移民無法同時兼顧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他們最終只能選擇放棄其中的一些培訓項目,難以全面掌握培訓技能;另一方面,介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現有的培訓項目大多都是蜻蜓點水、流于形式,很難產生較好的效果,移民群眾通過短期培訓獲得的技能水平難以滿足競爭激烈的職場需要。
生態移民區農業產業發展建議
摘要:就制約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持續加大調蓄水工作力度、切實加強耕地改良措施、大力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努力優化產業結構等移民區農業產業發展意見,為今后移民區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古浪;移民區;農業產業;發展建議
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海拔1778~1926m,南高北低,屬溫帶干旱荒漠氣候。年均氣溫6.6℃,大于10℃有效積溫1940℃,全年有效光照時數約2852h,無霜期142d,降雨量207mm,蒸發量2807mm,降水多集中在7月、8月、9月。移民區現已建成11個移民新村和高峰片、綠洲小城鎮,搬遷山區困難群眾1.53萬戶、6.24萬人,平整土地12.4萬畝,完成田間配套工程11.46萬畝,其中日光溫室面積1.36萬畝、養殖暖棚1.7萬畝、發展梭梭嫁接肉蓯蓉2.1萬畝、可發展大田種植面積6.3萬畝(含耕地休耕1萬畝)。該區域耕地沙化嚴重,漏水漏肥現象嚴重,用水需求大,水資源相對匱乏,是制約移民區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持續擴大高效節水面積、優化作物種植結構是解決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土壤多為砂壤或綿砂,壤土少,顆粒間孔隙大,毛管作用微弱,下層有砂礫障礙層,土壤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能差,供給能力較弱,極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必須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來提升地力。
1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1水資源嚴重匱乏。目前,黃花灘移民區搬遷移民將達到6.24萬人以上,需發展農業產業用地11萬畝,按規劃設計灌溉定額測算,共需灌溉用水4500萬m2,現已建成調蓄水池及沉砂池50座,總容積278.4萬m2。根據《古浪縣黃花灘引黃灌區2019年水資源配置方案》,2019年計劃配水2332萬m2,因耕地沙化嚴重,漏水漏肥現象嚴重,用水需求較大,調蓄水池儲水量遠不足以用水供給,水資源相對匱乏,是制約移民區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2土壤耕地地力差。移民區土壤類型主要有半固定風沙土、固定風沙土和耕種風沙土,約占總面積的89%。此類土壤多為砂壤或綿砂,壤土少,顆粒間孔隙大,毛管作用微弱,下層有砂礫障礙層,土壤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能差。據化驗,移民區耕地土壤有機質3.07g/kg,較全縣平均有機質含量(13.8g/kg)低10.73g/kg;全氮0.19g/kg,較全縣平均全氮含量(0.86g/kg)低0.67g/kg;堿解氮34.75mg/kg,較全縣平均堿解氮含量66.9mg/kg低32.15mg/kg;有效磷2.84mg/kg,較全縣平均有效磷含量(12.5mg/kg)低9.76g/kg;速效鉀109.54mg/kg,較全縣平均速效鉀含量(162mg/kg)低52.46mg/kg。土壤含鹽量高,堿性大,而有機質、氮磷鉀含量低,微生物數量少,土壤生態脆弱,土壤質地熟化程度低。同時,因耕層以下的中壤土和重壤土質地因保水保肥能力較差[1],供給農作物所需的水分和養料能力較弱,極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需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來提升地力。1.3有機肥料稀缺。移民區群眾屬新搬遷戶,大部分新墾地尚未種植,秸稈資源極少,加之新開墾土壤肥力不均,土壤熟化程度低,未形成可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耕作層,養殖業剛剛起步,以畜禽糞便為主的有機物料稀缺[2-4],農戶積造農家肥數量有限,而商品有機肥價格較高,土壤改良難度較大。在化肥使用上不夠合理,施肥時撒施和淺施較普遍,造成了肥料的浪費,肥料利用率很低。1.4農民投入能力不足。移民區群眾原居住地基本屬于高海拔山區,從事旱作農業多年,習慣于粗放、散慢、靠天吃飯等種植方式。搬遷至移民區后,對有機物料還田、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技術掌握不夠。同時,近年來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業經營收入不高,家庭收入以外出打工為主,農戶對勞動資料(有機肥、農機具、地膜等)投入積極性不高,投入能力嚴重不足。
2發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