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07:25: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族敬霞節的儀式過程及文化功能

摘要:水族敬霞節是水族人民敬拜霞神(人形石)和祖先,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的大型節慶。當前主要分布在三都縣九阡鎮與荔波縣境內,敬拜周期分兩年一拜、六年一拜和十二年一拜不等,主要根據水書先生依據水書選定日子進行。透過霞節的整個儀式過程,可以看出敬霞節中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文化功能。

關鍵詞:水族;敬霞節;儀式過程

水族敬霞節的“霞”是水語水神之意。敬霞(又叫拜霞),是水族人民敬拜霞神(人形石)和祖先,祈求霞神和祖先保佑水族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的大型節慶活動。敬霞節當前主要分布在三都縣九阡鎮與荔波縣境內,活動周期有兩年一拜(荔波縣境內)、六年一拜(九阡鎮揚拱村)和十二年一拜(九阡鎮板高村)等,舉行敬霞祭祀活動主要根據水書先生依據水書選定日子進行。關于水族敬霞節的研究,當前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敬霞節的社會特征和功能分析,儀式內涵以及作為一種權利互競交換共同體,也有學者關于敬霞節儀式過程的介紹。本文將水族敬霞節作為一個個案,嘗試為研究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新視角。此外,筆者有幸在九阡鎮調研期間收集和參與了霞節舉辦的整個儀式過程,記錄的整個儀式過程與前人記載會有所差異。

一、水族敬霞節的由來

關于敬霞節的由來,不同地區、研究者有不同說法。通過對不同觀點來看,它的由來有一個公認說法——即“在很久以前,水族居住的地方條件很差,多以漁獵衛生。一天,一位老人下河打魚,連撒數網卻一無所獲,老人內心祈禱上天保佑,果然一網下去有了收獲,撈上來的卻是一塊人形石頭,老人重復幾次撈上來的都是這塊石頭。后來石頭開口說話告訴老人帶領后人沿河上溯,后來果然找到幸福家園。多年之后,為了感謝這塊人形石賜予幸福生活,便將這人形石供奉起來,以祈求風調雨順、稻谷豐產、人畜興旺。因為相信霞石是水神的化身,不能讓它丟失,以免失去庇佑,于是就有了敬真霞與敬假霞兩種祭祀儀式。”還有另一個不同于上述的傳說是——“相傳在九阡鎮老寨的祖公上山打柴,看到兩個像人形的石頭。晚上,祖公夢見一個白胡子公公和一個白發奶奶。第二天祖公拿酒去供這兩塊石頭,當年莊稼得到豐收,六畜興旺。祖公見此將兩個霞石抬回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敬霞節。”從上述霞節的由來可以看出,敬霞節是水族先民對石神崇拜的表現,水族先民對生計方式單一帶來的生產能力低下,只能將物產豐收、人丁興旺的心愿祈求于對石神和祖先的敬拜上。

二、敬霞節的組織形式和儀式過程

查看全文

原生態文化旅游開發調查報告

水族被稱為“從遠古走來的貴族”,其歷史悠久,起于殷商,遷徙融于百越族群,至唐代正式以“水”立名載入中華民族史冊,悠遠數千年,輝煌燦爛,既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歷法,水書并駕甲骨、比肩周易。大山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使水族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得以完整保留。水書、水族端節、水族馬尾繡三項水族民俗民間藝術,不僅從大山走向世界,而且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觸目皆是的青山綠水,質樸悠遠的鄉村民風,斑斕多彩的民俗風情,又使水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獨具原生態魅力,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境內外游客。本文就如何開發水族原生態民俗文化旅游作一初步探討,歡迎各位同行指正。

一、正確認識開展民俗旅游的意義

民俗旅游是旅游者離開慣常居住地前往民俗文化所在地,為觀賞、領略或參與當地風土習俗而開展的旅游活動。它是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運用和發展,不僅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還可以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民俗旅游極具發展前景,是今后旅游發展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開展水族原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有助于水族民俗文化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

民俗文化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文化,猶如發展旅游業的原材料,這些豐富的原材料就是散落在民間和各地的民俗事象。通過民俗旅游這一載體,把許多已經消失的水族民俗事象挖掘和整理出來,經過策劃、包裝和組合,使之成為最具動態感和參與性的民俗旅游商品。這樣,既使水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傳播,又可以把之轉化成為社會經濟效益。水族刺繡、剪紙、銀飾、蠟染、服飾等民俗民間藝術就可以開發成為旅游購物品。如由“名匠第一人韋桃花”加工制作的“桃花馬尾繡”就成了游客爭相選購的精美旅游紀念品。

(二)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查看全文

當代民俗體育文化的性質

本文作者:張興奇張曼婕工作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農業文化心態型產生于農業文明社會的民俗體育文化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具有不可剝離的根深蒂固的依附關聯。許多民俗體育活動較為顯著地體現農業生產的勞動動作和農業文化氣息。水族斗角舞和布依粑棒舞就是典型的例證。水族斗角舞在過節、喪葬、祭祀等活動中都可以跳,尤其是秧苗拔節抽穗后,由舞隊有威望的頭人摘一稻穗插在蘆笙上,表示蘆笙吹漲了谷穗,用舞蹈迎接豐收年。斗角舞對耕牛嬉戲、打鬧的形象化表達,正是表現了水族人對耕牛的感情。另外,布依族粑棒舞蘊含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飯等動作組合,技巧、形象的展示了人們生活和勞動的場景。再如,素有東方卓別林之美譽的布依族矮人舞,起源于人們勞作之余的田間嬉戲,參與者把竹制籮筐(當地生產勞動工具之一)罩在頭上,尤為彰顯農耕文化特色。這類民俗體育項目與生產勞動有著緊密的關系,或來源于生產勞動動作,或為生產勞動服務。人們通過參與這些民俗體育活動,或承襲生產技能,或祈求五谷豐登,或展示田間勞作之余的愉悅心情,無不充斥著濃郁的農業文明的韻味。

節慶文化心態型黔南世居少數民族在漫長歷史實踐中創造了諸多獨具民族特質的民俗節日。這些民俗節日可以維系民族感情,承載祖先的故事以及踐行著祖先留下的規矩和信仰,表達對祖先的愛念之情,從而實現民族感情的積淀,承襲民族文化傳統。民俗節日的真實意味就是以民俗活動的形式傳播著地方民族文化。[3]作為民俗活動的主題內容,民俗體育自然與民俗節日有著千絲萬縷的內源性關聯。一方面它以民俗節日文化為依托得以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它又附有濃郁的民族信仰祭祀活動的文化因子。但是它與祭祀文化心態型民俗體育文化之間的明顯差異就在于其本身須以民俗節日為依托,如果背離這些文化空間,就失去傳承的形式。水族賽馬活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佐證。三都水族賽馬一般均在端午節期間舉行,平時極少開展。賽馬之前須舉行一個莊嚴的祭典活動,由寨老在端坡上設一供席,上擺各種各樣的祭品,隆重祭祀坡神和開辟端坡的祖先。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祭,長老佇立桌前神情肅穆,端著斟滿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詞,祈求坡神和祖先保佑端坡賽馬活動平安無事,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外,苗族鼓藏節中開展蘆笙舞、打木鼓、斗牛等民族體育活動;布依族三月三開展打包谷殼、手拍球、打拋等民俗體育活動;水族卯節開展銅鼓舞、長鼓舞等民俗體育活動;瑤族熟霞祭祖節開展打獵舞、銅鼓舞等民俗體育活動,都是黔南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寓于民俗節日的一些典型的佐證。

娛樂文化心態型娛樂文化型體育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隨地開展,隨時參與,受眾廣泛,取材便利。譬如,苗族的母雞抱蛋、跳扁擔、武術、試力和棋類游戲等;布依族的丟花包、踢毽、托篾球、蛇孵蛋、護小雞(犢啊)、打陀螺、金兒棍(布依棒棒壘、打耗子)、棋類等;水族的拔河、扳手腕、扭扁擔、頂扁擔、滾鐵環、羊吃麥子、貓捉老鼠、翻桌子、射弩、丟石子、打陀螺、撿子、打鞋、跳子門、棋類等;瑤族的打陀螺和武術等;毛南族的跳扁擔、打棉球、地牯牛、打秋千、射箭等。

重倫理輕競技倫理教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征。黔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倫理教化勢必受到中原主流文化的浸潤。中華文明的樂以成德、文以載道、愛念祖先、追求人的完美、追求理想、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價值觀對黔南世居民族文化的結構性嵌入,促成現時態黔南民俗體育文化仍然遺存和凸顯重倫理輕競技這一顯著特點。這一特點映照著人們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行為意義在于訴求祛病保健、人生平安、風調雨順、祭拜祖先等。例如黔南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廣為流傳的猴鼓舞反映的是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子孫發達、消災祛病、敬畏祖先的樸實民風,而不是刻意強化通過自身的訓練去戰勝對手和征服自然。重群體輕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體育文化是地方族群全體成員的共同生存和發展的智力創造。傳統生境中人類學會借助這種文化手段并在某種文化邏輯的預設下共同應對來自自然和社會系統中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尤其對生存在黔南獨特境遇的世居民族而言,在舊時期,要成功規避來自自然和社會系統中的災難、疾病等各種生存風險和危機,人們必須共同活動和創造。而事實上,這種長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共同活動形式,催生了獨具民族心理個性的群體價值取向主導型的文化模式,黔南世居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諸多以群體價值取向為主要特征的歲時節慶和民俗民風等文化模式。凡遇民俗節日及民俗活動(婚姻、喪葬等),當地家族或族群一起共同參與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如水族端節的賽馬和毛南族喪葬的猴鼓舞等,這些體育活動以多人參與的集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個體運動為特征和追求個體表現的項目甚為罕見,如扭扁擔、抵杠、試力、拔河、扳手腕、頂扁擔、賽馬、猴鼓舞、蘆笙舞、斗角舞、矮人舞、劃龍舟、羊吃麥子、貓捉老鼠、老鷹抓小雞等等。

娛神娛人娛己三維并重從黔南民俗體育項目特點來看,部分項目表現為以娛神為主要功能,部分項目凸顯以娛人和娛己為主體特征。在科技和文明不發達時期,當人類面臨災難、疾病、戰亂時,人類習慣于用想象去構擬美好愿望,企圖通過敬畏神靈、祭拜祖先,以祈求人類的人畜興旺、風調雨順乃至和諧社會,從而致使某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現為以祭神娛神為主要功能。譬如毛南族的舞火龍、水族的銅鼓舞和瑤族的打獵舞等。而其他部分項目主要凸顯以人們在閑暇時間內的自娛自樂和愉悅身心為主體特征,這一類項目廣為存在,如打包谷殼、手拍球、打棉球、地牯牛、斗牛、斗雞、跳子門、放風箏、母雞抱蛋等等。同時,在社會經濟加速發展和人類娛樂文化需求日漸增長的背景下,昔日以娛神為主要功能的民俗體育項目逐漸擺脫神靈的主宰,而表現出向娛人娛己的功能轉型的傾向,如苗族的蘆笙舞。此舞過去一般是在歲時節慶或民俗活動中開展,附有濃郁的信仰祭祀文化,而如今在一些社區和廣場(如都勻市老火車站廣場),時常有一群居民吹起蘆笙跳起了蘆笙舞。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亦是文化向人類提供維持生計、保護、攻防、社會調節、外界適應乃至休養生息等需要的機制[5]的自我進化和調適的客觀反映。

查看全文

淺析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都勻市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民族文化已成為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然而,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衰退、同化現象日趨嚴重。因此,保護、傳承和開發當下都勻民族文化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民族文化;保護;開發

1都勻市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現狀

都勻市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瑤族等33個少數民族,人口達30余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0.6%。都勻民族文化內蘊深厚,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目前全市共有市級非物質項目28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6項,州級3項。都勻市重視對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大力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把百面銅鼓、布依婚禮、水族婚禮、民族服飾展演、民族山歌、水族大歌等作為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的重點、組織人員進行包裝、打造、培訓,積極培育民間文化團體,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群眾集中地區實行了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同時進入校園的雙語教學模式,并利用民族文字編寫常用的民間故事,民族歷史、歌謠、旅游導語等教材,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同時,加強少數民族工藝技術保護,重點對水族剪紙、苗族刺繡、銀器制作等工藝,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勻市注重把保護和傳承發展民族文化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走民族旅游興市之路。為了更好地推進“文旅提升”戰略,打造勻城民族文化活動品牌。近年來,都勻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傳統民族節慶日,開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動。如,布依族三月三祭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情人節;苗族苗年、吃新節、斗牛節;水族端節和卯節。同時,持續舉辦都勻毛尖茶文化節、都勻攝影博覽會、劍江旅游歡樂節等節慶活動,讓各民族文化在活動中得到全面展示。如,都勻市獨具特色的“饒家大歌”先后在央視青歌賽、2016年世界合唱大賽中榮獲金獎。

2都勻市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面臨的困難

2.1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科學的系統規劃

查看全文

我國少數民族的“婦女節”

苗族姐妹節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日是苗族傳統的“姐妹節”。在節日里,婦女們要吃花葉與糯米共同燒成的“姐妹飯”,集體觀看斗牛比賽,她們還要走門串戶,聚餐跳舞,按照當地的習俗,出嫁的苗族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姐妹節。

水族婦幼節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五是水族的“婦女兒童節”。節日期間,婦女們主持一切祭奠活動,她們共同祈求上蒼:保佑婦女和兒童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幸福美滿。

哈尼族姑娘節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四是哈尼族的“姑娘節”。傳說在很久以前,在哈尼族有位姑娘叫悠瑪,因反抗父母給她包辦的婚姻在這天跳崖自盡了。當地的婦女們為了紀念她就把這一天定為姑娘節,以告誡天下所有的父母:必需尊重婦女,尊重她們的婚姻自由。

藏族女兒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四、初五是藏族的“女兒節”。姑娘們由自家親兄弟陪同,身著節日的禮服,帶上美味佳肴,上山采花對歌,大家共同敬酒,互相祝福,慶賀自己快樂的節日。

瑤族阿妹節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瑤族的“阿妹節”。在節日這一天里,姑娘們各自帶上自制的食品到山野去會餐,同時要進行自制食品比賽。比賽的項目是規定的“三花食品”,即:花蛋、花糍粑、花糖。姑娘們在山野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進行一切娛樂活動。

高山族婦女節在我國的臺灣高山族婦女節的具體日子不確定。每年的過節時間由族中婦女共同商量確定。在這一天里,高山族的婦女們要舉行“越野賽跑”,到山上采野花等活動。

查看全文

公務員考試行測邏輯推理模擬試題七

01.

聯邦政府對產業所規定的數量過多的安全管制規則對大企業造成的嚴重困難要多于小企業。因為大企業做任何事情都是基于更大的規模,所以他們必須調整更加復雜的操作并且花費更多的錢去達到政府的要求。

以下哪一個,如果正確,將最削弱以上論述?

(A)小企業比大企業更不大可能有用于改進的資金儲備。

(B)小企業的操作通常與大企業的操作依賴相同的技術。

(C)安全管制規則不論企業大小都一樣。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徑探索

摘要: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改變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方式,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挑戰。伴隨著互聯網下半場的來臨,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怎么在現有環境下闖出信息包圍成為研究重點。文章在總結現有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模式的基礎上,歸納目前傳播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互聯網下半場視角,嘗試找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下半場;民族文化傳播;數字博物館;新媒體

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播模式一直備受關注。新媒體為少數民族文化提供新的傳播渠道,少數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展現在受眾面前。而隨著互聯網“下半場”腳步的來臨,現有的傳播模式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問題,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徑也必須做出相應改變。

1現有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模式

1)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文旅品牌。大多數少數民族文化景觀多處于未開發或小部分開發狀態,而現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模式中,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民族村寨旅游,構成民族品牌是較為主流的模式。例如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郎德上寨和岜莎苗寨等為首的苗族村寨,黔南州瑤山瑤寨、廣西勾藍瑤寨為代表的瑤族村寨,銅仁寨沙侗寨等。這種密集型的民族村寨通過展現民族特色服飾、飲食、舞蹈、建筑,打造一個微型的民族景觀園,從而形成以民族為內容的旅游品牌,增加少數民族文化的曝光率同時也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促進當地的社會發展。2)建立新媒體平臺,打造草根網紅。隨著媒體的更新迭代,它的開放性、互動性、社交性、時效性等主要特點不斷拓展延伸使得其傳播力與影響力越來越強大,從表現方法、傳播手段等各方面逐漸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的傳播環境。而新媒體平臺使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主體轉變,話語階層范圍擴大,每個民族成員都成為了傳播本民族文化的主體,這種主體繁榮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增添了活力來源。新媒體平臺天然的便捷性、開放性,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解讀權力下放催生了大批草根網紅。通過他們的自媒體鏡頭展現了民族文化的部分內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社會風俗和文化獨特性等方面,促使民族文化短時間內獲得了較大的影響。

2現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黨建促進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縣鎮村在2006年被列入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試點”,在全省上下深入開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浪潮中,村結合自身實際,把黨的建設放在加快經濟社會突破發展的首要位置,按照“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村級黨建各項工作,使全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扎實穩步推進,全村呈現黨建加強、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社會進步的良好發展勢頭。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1678元增加到2009年3142元,年均增收300元以上,支部先后被評為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州級“五好黨支部”、縣級“五好黨支部”。

一、主要做法

1、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提高服務能力。

在深入開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村著力于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一是在“兩委”換屆中注重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著力于文化結構、年齡結構和組織協調能力強,以及在群眾中威信較高等方面選好配強其他班子,全面推進“公推直選”,努力將“兩委”班子建設成為群眾信得過,有帶領群眾發展致富和駕馭復雜局面能力的基層組織;二是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堅持每月集中村兩委班子成員學習1次以上,認真學習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及國家法律法規,同時學習農村適用技術,做到運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三是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村級重大事項均召開兩委班子或村民代表會議研究決定,杜絕個人說了算的現象發生;四是對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工作進行細化分工,同時分別聯系1—2個自然寨,落實責任到人,確保各項工作健康有序開展;五是抓好后被干部隊伍建設,按照“三培三帶”工作目標,著力在黨員、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外出務工返鄉創業青年中培養后備干部,給他們分任務、壓擔子,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積極性,增強鍛煉能力,為村“兩委”班子培養后備力量。

2、立足實際,明確發展思路。2006年被列入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試點”后,鎮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實地考察領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提出“一個基礎二個著力三個提高”的發展思路(一個基礎即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二個著力即以發展水族卯文化生態旅游和李種植為著力點;三個提高即提高村級組織的管理能力,提高群眾的思想意識,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認清形勢,找準優勢,統一思想,增強干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

3、發揮黨員帶動作用,提高群眾整體素質。

查看全文

牙舟陶創新設計價值及路徑研究

一、牙舟陶藝術概述

牙舟陶產于黔南州平塘縣牙舟鎮,距今有六百余年歷史,曾擔當著西南地區人們日常生活用陶重要角色。明朝洪武年間,江西人楊正真入黔,在平塘地區建長官司衙署,社會秩序安定,江西遷居平塘地區者眾,陶瓷等生產工藝相繼傳入[1]。牙舟境內盛產優質的“白膠泥”、“紫陶泥”、“高嶺土”和“鐵礦石”釉原料[2]更是為制陶產業長久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成熟的制陶工藝、充足的物質資源、獨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一旦碰撞融合,在數十輩手藝人心手相傳下,逐步形成了今天牙舟陶粗獷狂放、古樸大方的藝術風格。上世紀七十年代劉雍、尹光中等大批國內美術家被牙舟陶純樸古雅的特質所吸引,慕名而來。美術家們結合自己的藝術創作,把本土民族藝術形式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在牙舟土陶中進行了大膽詮釋,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工藝美術陶。如1978年劉雍創作的牙舟美術陶中,十六件入選“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并到日本展出,二十七件入選“全國陶瓷美展”。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就曾專名撰文贊揚牙舟陶在民族化所取得的成就。此后美術家們創作的牙舟陶在國內及德、日、法、丹麥、瑞典等國際大展中多次斬獲殊榮,大量陶藝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典藏。到上世紀中后期,牙舟陶雖因美術家們開創的美術陶取得了傲人成績并一度在陶瓷界炙手可熱,但較為原始的牙舟陶手工制造業終抵不住外界工業化量產陶瓷產品、廉價塑料、不銹鋼生活用具的競爭,1988年牙舟陶廠倒閉,至此平塘牙舟陶產業進入低迷期,手藝人轉行或外出務工,只有寥寥數家家庭作坊苦苦支撐。至于2005年“牙舟陶燒制技藝”被列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3],沉寂著的牙舟陶被吹開層層歷史的塵埃,披著新的光環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牙舟陶未來能否重返往日輝煌,有待時間來的考驗。

二、黔南地區民族文化-牙舟陶創新設計的源泉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舊時夜郎故地,地處貴州中南部,全州面積26197平方千米,州內常住人口328.09萬人,涵蓋了漢族、苗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瑤族等4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據59.05%,有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全國60%以上的水族聚居于此。呈現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特點,以往落后的交通與欠發達經濟等因素,族群間雖有文化生活的交流,但都很好的保存了本民族文化。黔南地區較好地保留了豐富的原生態民族藝術形式,是活的民族藝術基因庫。如水族藝術:文字活化石之稱的水書文字、馬尾繡、水族剪紙、石雕藝術;苗族藝術:銀飾、服飾、苗繡、蠟染;布依族藝術:織錦、楓香染、儺戲等;有豐富的圖騰文化,信奉萬物有靈,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趣。這些豐富的原生態民族藝術資源為牙舟陶創新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源泉。

三、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創新設計的應用價值

(一)拓展牙舟陶創新設計路徑。牙舟陶古老的傳統手工業要發展就應當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不斷研發新的產品適應新時期市場導向,滿足不同消費群體新需求。牙舟陶在老輩手藝人中也在進行不斷的創新嘗試,對生產工藝技術的更新、生產泥料的改良創新提高陶瓷產品性能、新釉料的研發增加產品的新面貌等。上世紀中后期貴州本土美術家嘗試把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創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與以往牙舟陶作為生活用陶少裝飾的樸實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也開拓了牙舟美術陶新領域,開創了牙舟陶設計創新的新路徑,給牙舟陶在藝術界帶來了很好的聲譽。給日漸式微的老手藝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讓牙舟陶民間藝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為牙舟陶設計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二)厚實牙舟陶設計文化底蘊。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底蘊的沉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六百余年前自江西制陶技藝的傳入,一經落地牙舟,牙舟陶文化的根就深深扎入這塊神秘的充滿多民族文化奇葩的大地,為牙舟陶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歷經數十代手藝人的積淀形成了牙舟陶今天造型質樸、粗狂、神秘、色調古雅、瑰麗多姿中國民間十大名陶之一贊譽。時代雖在發展,人們的審美和物質需求也變得多元并存,但牙舟陶要抵御外界的浮躁不隨波逐流,扎根于故土牢牢抓住黔南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藝術門類繁多,審美情趣獨特的這個寶藏,不斷深入地把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牙舟陶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積淀文化底蘊。(三)提升牙舟陶民族品牌形象。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人們越發體會到“民族的即世界的”分量。近年來國內外很多企業、奢侈品牌等都到貴州來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中,提升產品藝術性,塑造品牌形象。牙舟陶作為貴州本土民間名陶,如何在市場化中求得發展,只有不斷提升品牌形象意識,秉持自身獨特的文化基因,不斷彰顯放大,才能打造牙舟陶品牌核心競爭力。這個文化基因就是牙舟陶生長于斯的黔南大地民族文化養分。優秀的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元素內涵與牙舟陶創作巧妙結合,牙舟陶造型中民族圖案的融合,民族造型語言的借鑒,民族美學意趣的詮釋,很好地展現了民族審美格調,使牙舟陶產品識別度得到提升,對外塑造獨特的民族品牌形象。(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傳承。政府和學界都在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經過近二十余年的發展,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的成熟與深入,特別是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為我國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路線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經歷了由“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保護”到“活態化生產性傳承創新動態保護”相結合的過程。牙舟陶作為生活用陶及工藝性美術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變遷經歷過產業繁榮、式微的更替,但其一直未退出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其中重要因素便是牙舟陶的創作從未拋棄其賴以生存的黔南地域文化和人們生活審美意趣。新時代語境下,只要把牙舟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置身于其孕育生長的黔南地區民族文化基因中不斷尋求滋養發展的養分,結合地區民族元素融合設計,古老的牙舟陶藝術將在創新中得到活態化傳承。

查看全文

關于旅游商品開發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根據會議安排,現我作題為《*縣提升文明城市建設水平的必要性》的發言,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各位委員提出批評指正。

2007年,是我旅游業發展的豐收年。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產申報成功,*機場建成通航,第二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成功召開,把我縣旅游業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與平臺;如何實現和推進旅游強縣、旅游富縣、旅游熱縣的發展戰略,建設更加和諧富裕文明的新*。旅游商品的開發與相關產業的發展是一個亟待思考與解決的課題。我就*旅游商品開發的相關問題談點個人看法。

一、現狀。輝煌歷史遭遇尷尬處境,現實機遇面臨嚴竣挑戰,旅游商品該何去何從。

旅游產業是由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組成的綜合性產業,其中旅游購物不僅是消費支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旅游國家和地區創匯、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旅游業發達的國家旅游購物已占到旅游總花費的40%—60%,我國旅游購物的消費已達到了旅游總消費的20%,而我縣卻因旅游商品匱乏,旅游購物消費不足旅游總消費的3%,造成游客大飽眼福卻兩手空空的尷尬局面。

我縣是少數民族聚居縣,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發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具有傳統工藝的商品久負盛名,曾經遠銷海外;洞塘涼席清道光年間就已暢銷東南亞,*風豬清朝時期就已成為皇室貢品,以及布依族土花布、瑤族蠟染、苗族刺繡、水族馬尾繡、銀飾、剪紙等,都是民間工藝的精品,也曾是我縣傳統旅游商品的代表,近幾年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縣旅游商品的發展卻非常緩慢,甚至衰退,原有的民間工藝廠,銀飾廠紛紛倒閉,部分民間工藝甚至面臨失傳的威脅(如洞塘涼席的編織工藝、*風豬的配方等),現有的旅游商品企業也是舉步為艱、前途渺茫。

縱觀我縣旅游商品市場,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種類單一,沒有文化內涵。目前市面商品基本上停留在干筍、香菇、苦丁茶、土花布等品種,沒有很強的紀念性,實用性,更沒有收藏性;2、缺乏精品設計和精美包裝,產品附加值低。多數產品仍采用低檔的普通塑料袋包裝,很多商品甚至沒有任何包裝,屬于粗放型的商品;3、缺乏旅游商品的專業開發和市場調研,沒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多數商品的開發、生產與銷售沒有經過全面的市場調研,導致商品銷量打不開;4、缺乏專業設計力量,設計、生產、銷售嚴重脫節。目前沒有一支專業的旅游商品設計隊伍,商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缺乏配合,導致設計不上檔次、生產不上規模、銷售沒有市場的現象;5、缺乏行業指導和市場培育,不能規范化和規模化經營。目前多數商品仍保持地攤式經營方式,沒有固定的市場和銷售網絡,導致商家找不到客戶,游客找不到商品。在省委、省政府實施旅游精戰略的今天,“兩賽一會”已搭建了旅游商品經濟的基礎平臺;世界遺產的申報成功,*機場的建成通航和第二屆旅發大會的成功召開,迅速發展的旅游業為我們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但現狀卻讓人堪憂,如果不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及時解決旅游商品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問題,將會影響我縣旅游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全縣旅游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