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23:18: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誦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誦讀

談論古代詩詞的誦讀技巧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部分的要求中明確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教育論文誦讀和領悟詩詞情感內容應是相輔相成的。本文主要解讀什么是真正意義的“誦讀”,以及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以誦讀來帶動學生對詩詞情感意象的感悟。

關鍵詞:誦讀誦讀教學法

“誦讀”,也許是我們并不陌生的詞匯。那么“誦”究竟是怎么讀呢?如果追溯到許慎《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誦,諷也。”段玉裁在注解中這樣區別“誦”和“諷”:“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倍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而所謂吟詠,實際上是一種感情的抒發。《詩.周南.關雎序》:“吟詠性情,以風其上。”孔穎達疏:“動言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言吟詠情性也。”綜上可以看出,“誦”應是一種寓情于聲,以聲傳情的表達形式。

在當今講求高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上,在不少老師眼里“誦”似乎就等同于背了,而對于它本應具有的傳情效果往往未給與足夠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地流動時,知識才會成為一種信仰,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語文學科本來就具有鮮明的審美性。讓學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賞美,受到熏陶,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都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被選入九義教材的這些古詩詞,正是一些歷代傳誦、長盛不衰的精品之作。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部分的要求中明確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也可以看出“誦讀”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稱為誦讀教學法。它并不是采用單一的朗讀訓練來達到背誦的目的,而是通過誦讀來帶動學生對詩詞意象的認識、對思想感情的領悟。教師講解詩詞內容同時啟發學生誦讀,二者相互促進:一方面學生通過感知頭腦中的詩詞意境來思考如何表達;另一方面學生在自己誦讀的嘗試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詩詞內涵的理解。古人常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一般來講,古詩詞誦讀教學應包括整體把握、細節品味、完整誦讀、課后鞏固四個階段。

查看全文

古詩誦讀管理論文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新大綱推薦背誦的8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顯得至關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熟讀成誦法。

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是聯系擴充法。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指導學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查看全文

語文誦讀述評管理論文

“多讀、精講、精練”(以下簡稱“一多二精”)語文誦讀課題是澄海市教研室針對語文教學效果不盡理想的現實,于1993年開始構思,并于1995年下半年起定點試驗的教學科研項目。經過一年的研究和試驗,已經顯示出可喜的成果。試驗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逐步養成了閱讀、背誦和積累的良好習慣,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生機,課題試驗受到普遍的關注。

“一多二精”誦讀課題從醞釀到開始定點試驗,大約經歷了近兩年的時間。這中間,我們認真地分析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和現狀,全面整理和學習了傳統語文教學的優秀理論和經驗,并經過群眾性的課題論證,使課題試驗有了較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在醞釀中,我們認為幾千年的民族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著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語文教學改革不應割斷歷史,而應當根植于傳統。張志公先生關于應該“從漢語漢文的實際出發,并且充分運用漢語漢文的特點來提高教學效率”的論述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由此,我們開始著手搜集、整理傳統語文教學的優秀理論,特別是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語文教育大家的論述,并與現代教育科學、語言科學相聯系,從而提出了“多讀、精講、精練”的試驗課題。

下面把本課題試驗的基本內容和目標作一簡要介紹。

“多讀、精講、精練”是語文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整體,為了保證試驗有步驟地進行,我們確定第一輪試驗以三個學年為周期,每學年以一個方面為試驗重點。第一學年(1995~1996學年度)以“多讀”為重點,研究確立誦讀基本途徑,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過程;第二學年(1996~1997學年度)以“精講”為重點,通過試驗確定精講的基本要求、方法,確立精講的基本途徑,以優化學生的語言理解過程;第三學年(1997~1998學年度)以精練為重點,研究探索語文訓練的內容、數量和形式(包括課內外),確立精練的基本途徑,以優化學生的語言運用過程。本課題對“讀”、“講”、“練”三方面分別規定了具體目標。

(一)多讀。根據語文學科特點,落實大綱對朗讀、背誦和閱讀的要求,課堂上多誦讀,課外多涉獵,具體目標是:1.不論何種文體,課堂上每篇必誦讀;不論何種課型,每節課必誦讀。2.認真研究各種誦讀形式(吟誦、朗讀、默讀、背誦)對優化學生語言感知過程的作用,把各種誦讀形式靈活穿插于課堂教學之中。3.默讀和朗讀是最基本的讀法,教師應給予正確的指導。默讀重在思考、理解,要指導學生學會圈點和批注;朗讀重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要從停頓和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等方面給學生以正確指導;要根據語言特色和表達方式選擇吟誦、背誦的文段、詩篇,引導學生體味語言美并積累語言材料。4.按課程計劃要求開足語文活動課,組織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小組,要求學生每周必讀2—3篇文章(指課外閱讀),并備好讀書筆記本,定期組織課外閱讀,寫作交流。

(二)精講。講和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種基本手段,兩者的關系是:講為練服務,不是練為講服務,課堂教學要貫徹精講原則。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每節課師生雙邊活動的時間比應為5∶5或4∶6。2.課堂要在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選擇精彩、精要的文段進行精講。文段選擇的標準一是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二是能體現課文特點,內容豐富,語言規范、準確、生動。3.精講的基本要求是: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注重思維和語言訓練;要根據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在估計學生有困難的地方或未必能讀懂、讀透的地方予以指點。4.要盡可能采用先進的教具或教學手段,提倡多媒體教學,提倡發揮教師個人風格,講要突出一個“活”字。

查看全文

“雙減”下云誦讀活動的推進對策

摘要:誦讀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誦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夠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情感體悟,進而對文章內容有更好的理解與把握。基于此,介紹了“雙減”背景下進行云誦讀活動的意義,進而提出了“雙減”背景下云誦讀活動的推進策略,意在為云誦讀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為小學生誦讀水平的提高盡一分力。

關鍵詞:“雙減”;云誦讀;推進策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一意見要求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減輕作業負擔以及校外培訓的負擔。傳統的誦讀大多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進行的,雖說線下的誦讀訓練更有實感,但是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誦讀不再局限于線下的語文課堂當中,教師可以通過云誦讀這一方式將語文課堂進行拓展延伸,學生利用“微信”“荔枝”“喜馬拉雅”“趣配音”等音頻錄制軟件進行誦讀錄音,人人都成為在線“朗讀者”“小主播”,及時發布誦讀音視頻作品,而教師、家長或者是其他同學會對學生的誦讀進行一定的評價指導,促使其改進提高。

一、“雙減”背景下進行云誦讀活動的意義

云誦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與線上教育存在密切的聯系,是非常典型的創造性閱讀模式。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主動根據“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積極開展云誦讀活動,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效整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能動性。與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相比,云誦讀活動比較復雜及多元,十分考驗教師的基本功。教師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打破教學常規,逐步豐富活動內容及活動形式,充分凸顯云誦讀活動對“雙減”政策實施的促進作用和價值。

(一)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

查看全文

幼兒國學誦讀古箏配樂效果研究

摘要:幼兒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階段,對幼兒能力養成和知識提升都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現階段提高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針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通過反復的國學誦讀,并輔以古箏配樂,能夠更好的完成對幼兒的國學的培養和教育,充分發揮國學誦讀在幼兒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幼兒;國學誦讀;古箏配樂;效果分析

結合當前幼兒教育中國學誦讀的現狀,闡述國學誦讀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將國學誦讀與古箏配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古箏配樂的方式更好的完成國學誦讀教育,更好的培養幼兒的想象力,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并調動幼兒學習國學經典的積極性,提高幼兒國學誦讀的教育效果。

1幼兒國學誦讀的現狀

近年來,幼兒國學誦讀研究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和熱點,這一方面肯定了幼兒教育中國學誦讀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呼吁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重視國學誦讀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并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探索符合幼兒階段的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國學誦讀在小學階段實施較好,在幼兒階段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這將幼兒教育的損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兒階段開展國學誦讀,使幼兒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國學誦讀對幼兒教育的積極作用

查看全文

讀書寫字誦讀活動匯報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面向”為指導,以創建“學習型學校”為導向,以縣教育局小學“讀書、寫字、誦讀”活動方案為基礎,為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構建小學生課外閱讀科學體系,營造“書香校園”,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增長見識,發揮潛能,提高素質,讓學生在閱讀中快樂成長;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搭建舞臺,為學校內涵發展增設平臺。

二、目標與要求

實施小學“讀書、寫字、誦讀”活動是為了進一步推進我校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的要求,構建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科學體系,真正地讓小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形成“書香班級”、書香校園”;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努力把我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逐步形成認真讀書,善于寫作,規范漢字的行文書寫的文化氛圍。

三、方法與措施:

1.納入校本課程計劃,強化閱讀指導開發校本課程,每兩周開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語文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帶領學生潛心閱讀經典美文,領略中外名著,吟詠古今詩文,強化國學教育,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嚴格控制作業量,保證學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時自由閱讀時間。教師不斷地探索課外閱讀指導的思路,逐步形成課外閱讀的基本課型,如:閱讀指導課:這種課型主要是教給小學生閱讀的方法。引導小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學會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會做簡單的讀書筆記或讀書卡片,學會上網查找資料;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等;一、二年級寫填空式讀書筆記,三、四年級寫摘錄式讀書筆記,五、六年級采用摘錄好詞佳句和感想相結合的形式。讀物推薦課: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我們要上好讀物推薦課,可以通過講解主要內容、朗誦精彩片段、講故事等各種形式向學生推薦讀物,也可以同學之間、小組之間互相介紹自己喜愛的書籍。閱讀欣賞課:這種課型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閱讀材料,可以通過配樂朗誦、角色表演等各種方式,促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鑒賞,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積累語言材料,提高審美能力。讀書匯報課:這種課型是在學生課前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匯報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感受與收獲。主要形式有:①讀后敘述:組織學生復述自己讀過書籍的內容。②開展辯論賽:對讀物中所提到的相關論點開展辯論,促進閱讀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評論:交流自己閱讀的方法,對書中的人物及寫法進行評點。④表演展示:讓學生把看過的內容,自編成小品、課本劇等形式,在匯報課上進行表演。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分析

摘要:語文教學中,誦讀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我國的語文誦讀教學體系中,小學階段已經初步培養了學生誦讀的基本能力,初中階段在這一基礎上強化培養。而到了高中階段,培養、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訓練、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鞏固、深化誦讀效果,則應成為重點關注的幾個方面。基于此,筆者以蘇軾《定風波》為例,就上述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定風波》;古詩詞誦讀

目前所使用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每一學段的課程目標,都對“誦讀”進行了強調,不僅規定了每學段背誦優秀詩文的篇(段)數,還對學生誦讀提出了具體要求。初中學段,更是特別要求學生“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1]。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則將“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作為獨立的學習任務群,明確要求“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2]。事實上,小學各學段的誦讀學習,已經初步培養了學生誦讀的基本能力,比如對語言的感受、對情感的體驗、對內容的領悟,以及對于詩文聲調、節奏的關注和欣賞等;初中學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古詩詞誦讀”能力的培養;高中學段將誦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最重要的方式方法,置于該任務群教學提示的首位———這些設置對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來說,既呈現出各學段之間的有效銜接關系,更突出了“誦讀”這一貫穿各學段的古詩文學習方法。那么,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如何訓練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如何鞏固深化誦讀效果?這些都是應該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擬以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必修)第二單元第五課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詞為例,從興趣激發、能力訓練、效果鞏固三個方面,來談談高中古詩詞誦讀教學。

一、掃障礙:激發誦讀興趣

中國古典詩詞與音樂關系極為密切,多數詩詞體式均可演唱或配合樂器演奏。而漢字作為單音文字,構成詞語,“也能幫助文辭中的音節之美”[3]。因此,韻律之美既是古詩詞固有的,也是最易被讀者所感受到的。從誦讀入手,符合中國古詩詞的特質———瑯瑯上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自可入耳入心。讀,即感到美不勝收。現在,很多教師或家長會在蒙學階段就讓孩子誦讀《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一階段,孩子們可能不會對其字句有多少理解,但他們也愿意大聲朗誦———雖無歌聲婉轉,卻比唱歌簡單,加上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很能吸引幼兒誦讀興趣。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古詩詞,具備一定的誦讀能力,對音韻之美的感知也更敏銳深入,一般不會缺乏古詩詞誦讀興趣。如果他們對此興致缺缺,大多是因為其中有字詞障礙。高中學段的學生,因其語文水平提高,其誦讀期待也會隨之增高,不再僅僅滿足于只讀其音而不知其意。因此,掃除字詞障礙,是激發古詩詞誦讀興趣的重要路徑。蘇軾的《定風波》,教材收錄時已將不易明白的字詞在頁尾給出了注釋。除此之外,還可以再讓學生挑出不理解或理解不清楚的,給予解釋。比如“同行”“狼狽”“遂”“徐行”“一蓑”“料峭”等。該詞小序,是寫作背景介紹,可以詳解,同樣可以達到掃除障礙、疏通文意的效果。一般來說,詩詞小序都是交作緣由的。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辯•小序》中言:“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小序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而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里的“赤壁懷古”“登建康賞心亭”“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小序的簡化。蘇軾這首《定風波》的小序,卻不僅僅是交作緣由。蘇軾寫下了當日遇雨經過,交代了“雨具先去”無可遮擋的遭際,并作了對比,即“同行狼狽”而“余獨不覺”,最后以淡看風雨而風雨遽去“已而遂晴”暗示了對人生的感悟與哲思。與其他詞作的小序相比,這段文字簡直可以離開詞作而獨立成一篇短小精悍、頗富哲理的散文。當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與詞作正文形成互文關系,進行“對讀”:小序是紀實,是給予正文的必要交代和鋪墊;正文更具藝術性和思想性,是對小序的鋪展與升華。從文辭到內容對古詩詞進行初步疏通講解,掃除誦讀障礙,學生自然興趣倍增,可以沒有負擔地自由自如地朗誦了。

二、求音節:訓練誦讀能力

查看全文

中學語文誦讀教學思考

現如今,中學語文教學的生態不容樂觀,由于社會、學校、學生、家長“一切圍繞考試成績”的短視行為,母語教學的地位一降再降,已經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學校的課務安排向數、理、化傾斜,學生、家長也更愿意在這些學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究其原因,現在的語文課堂過于注重知識的講授,過于注重字、詞、句、章的分析,鋪天蓋地的練習,名目繁多的考試,許多學生已經患有嚴重的“恐語癥”。如何打破這一僵局?教師有效指導學生誦讀文章,輔以適當的點撥、引領,以達到自悟應該是行之有效、易于實施的好辦法。

一、建立誦讀合作小組

為了讓學生之間能夠互幫互助、互相學習和趕超,最大化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盡量讓學生共同提高誦讀自悟的水平,我們建立了班級語文誦讀合作小組。根據男女生的比例(因為歷年都帶高考理科班,女生占全班人數的30%左右)和班級學生語文素養的水平差異,實驗班級建立了6人的合作小組,每小組都有1~2名女生,安排至少1名語文素養較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全班制定了誦讀合作的相關細則,組內明確分工,落實各自的任務。細則要求:朗讀前,組內的全體人員必須根據作品的文體、內容、主旨等來商討誦讀時基本的語氣、語調、語速,標注出重讀的詞語,劃分好句子的節奏和停頓;然后各自試讀,并向組內的學生展示;組內的學生互相評價,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學生再次試讀;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參加班級誦讀活動。此外,小組誦讀活動還可以不斷向縱深發展,可以進一步拓展為組組之間、班班之間、師生之間等層面的誦讀交流活動。

二、加強誦讀引領和指導

1.開發、利用教材誦讀資源教師要注意有意識地開發語文教材中的誦讀資源,通過誦讀來帶動對文章的理解。講授《空山鳥語》一文時,因為文章用詩化的語言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表達了對古樸、淡泊、寧靜、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既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富含哲理,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是有較大難度的。我在備課的時候就將文本的有關部分改寫為現代詩歌,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來體會本文的詩意。

2.發揮范讀的示范引領作用教師的范讀對于學生誦讀能力的提高作用巨大。作為語文教師,平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使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使用規范的語言。課堂上應當積極進行誦讀示范,讀后可以請學生談聽讀的感受,評價優缺點,提出改進的意見。教師還可以先領讀,然后帶領學生一起誦讀。實踐表明,這種方式能很好地感染和帶動學生,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文本的內核。

查看全文

文言文誦讀管理論文

[內容]

誦讀法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種重要方法。什么是“誦讀”呢?從詞義學的角度理解,有認為是“念(詩文)”的(《現代漢語詞典》),有認為是“念、熟讀”的(《辭源》),有認為“念、熟讀、背誦”的(《漢語大詞典》)。作為一種通俗的解釋,這些說法并沒有什么不對,但如果僅此解釋,對語文教學來說是不夠的。

“誦”和“讀”,從詞源上是有區別的。《說文解字》:“誦,諷也。從言,甬聲。”“諷,誦也。從言,風聲。”許慎是將二字互訓的,段玉裁作注時,依據《周禮·大司樂》對二字作了精辟獨到的辨析,他說:“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對“吟”的解釋,《說文》謂之:“吟,呻也。從口,今聲。”而對“呻”的解釋則是:“呻,吟也。從口,申聲。”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呻吟”聯用有“誦讀”之義,《莊子·列御冠》:“鄭人緩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緩為儒。”可見“吟”的急促聲音活動,與“呻”的舒緩聲音活動的配合,可以形成“誦讀”“緩急”的情態。所謂“吟詠”,實際上是一種情感的抒發。《詩·周南·關睢序》):“吟詠情性,以風其上。”孔穎達疏:“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言吟詠情性也。”“長言”,是漢代注家譬況字音的用語,意思是發音舒緩,為字調中的舒調,可理解為曼聲長吟。由此可見,“誦”,是一種有情態,而又寓情于聲、以聲傳情的表達方式。

“讀”,《說文》解釋為“籀書也”,段注則解釋為“抽繹其義,蘊至于無窮,是之謂讀。”進而他又解釋:“諷,誦亦可云讀,而讀之義不止于諷、誦。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蘊。”可見“讀”不僅包括“誦”,它還特別側重于內容的理解。

正因為“誦”和“讀”的含義有差別,古人在運用時也有區別。如: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論語·子路》)“又尚論古之人。頌(同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萬章下》《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禮記·文王世子》記載:“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左傳》中記載:“公讀其書。”先秦典籍中,多把“誦”和“讀”分開運用。一般說來,對韻文是“誦”,對散文是“讀”。這些可理解為古人對二者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但究其實質,二者又是統一的,一方面“誦”能增強閱讀的刺激量,另一方面“讀”能加深閱讀的理解性,二者配合相得彰益,因此,實踐中的二者結合也就順理成章了。隨著實踐的加強,人們對“誦讀”結合的重要性逐漸加深,在讀書中將二者結合起來運用就成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了。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可誦讀之。”其實,“誦”是“讀”的一種表達方式,“讀”是“誦”這種“吟詠以聲”的理解基礎,二者是難以截然分開的。所以“誦讀”和“讀誦”成為一個整體,經常出現在漢以后的一些典籍著作中。

集前人讀書的經驗,宋代朱熹將“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記載于教育論述之中。元代程端禮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第二冊,卷三,《朱子讀書法》中記載了朱子讀書有六條,其中有一條曰“熟讀精思”。朱子闡釋道:“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乃知橫渠(人名)數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朱子這里的“誦”。其實也把“讀”的含義包括在其中了。他理解的“誦讀”,其意義是“真道學第一義”,其內容是“熟讀精思”,其步驟是首先“必須成誦”。而且對“誦”他還作了如下闡釋:“誦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對這種熟讀精思中的“誦”,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體解釋道:“凡讀書須整頓兒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子蒙童須知·讀書寫文字》)朱子不僅對“誦讀”時的形體提出了要求,也不僅對“誦讀”的要點作出了規范,而且對“誦讀”的精髓也作了進一步揭示,即讀書應“三到”,進而對“心到最急”又作了強調,這就更充實了“熟讀精思”中的“精”。

查看全文

“四書”“五經”重回案頭經典詩文誦讀漸成氣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1歲的大連男孩李杰馨近日在第四屆中華經典文化研究交流會上表演了正、倒背誦《老子》81章的絕技,他的表演贏得了海內外經典教育專家、學者的熱烈掌聲。李杰馨介紹,自己接觸經典文化誦讀還不到一年,《老子》已經能夠

倒背如流。

記者在長沙召開的第四屆中華經典文化研究交流會上了解到,讓少年、兒童誦讀《老子》《論語》等中華文化經典正是經典教育的重要內容。有關專家認為,少年時代是人格發育的關鍵時期,3歲至13歲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在此期間加強左右腦記憶力的開發和知識訓練十分重要。主要以孩童為對象的經典教育目前正在我國大陸興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已于1998年6月發起并實施了“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按照計劃,到2010年,全國至少將有500萬少年兒童直接參與,影響3000萬成年人,通過宣傳等能使1億以上的中國人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致力于經典教育事業的湖南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劉孝聽說,現實生活中,一些只讀過幾年私塾的老人,能背大段的古文,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能吟詩作對,而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還遠遠不如他們,這值得我們深思。孩童時期誦讀文化經典將給他們帶來一筆寶貴財富。經典誦讀不強求死記硬背,也不要求孩童現在就能完全理解,而是通過輕松愉快的誦讀活動,使孩童接受優秀文化熏陶并獲得智能鍛煉和人格培養,從而終生受益。

共有200多名中華經典文化教育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第四屆中華經典文化研究交流會,他們總結了全國各地經典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和經驗,探討了經典文化教育的新渠道、新模式和新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