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8:23: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特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特色

中醫特色優勢講話

辦好中醫院必須靠中醫特色和優勢。一直以來,我院把形成中醫特色和優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作為醫院建設和發展的主旋律,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形成了一條適合醫院發展的道路——“在發展中堅持中醫特色,靠中醫優勢發展中醫院”。目前醫院有臨床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16個,國家級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研究室5個;有國際合作項目4項,國家級課題26項,省部級課題1**項;有博士導師30多名,碩士導師120多名,還有了博士后流動站。門診量連續9年在全國醫院中排行第一,20**年門診量340多萬人次,今年1~11月比去年同期上升近10%。床位數增加到1700多張,明年大學城醫院建設完成以及后年芳村分院擴建后,床位數將會超過3000張。平均每天調劑處方16000余張,其中中藥處方14000余張,每天中藥飲片使用量6噸多。占地面積360畝。醫療用房面積30.3萬平方米,醫療設備總值近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中醫院。反映醫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均排在全國醫院的前列。

一、構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夯實形成中醫特色和優勢的基礎

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是將中醫藥特色和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我們始終把建設高水平的中醫藥人才隊伍作為發展醫院的著力點,努力構建一支堅信中醫、精通中醫,并且知識結構合理,能夠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運用中醫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人才梯隊。

(一)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制定合理人才培養計劃

我們實施了以繼續教育為核心的育人工程,培養方案強調厚基礎、強能力、寬知識、深鉆研。

(二)區別不同培養對象,多種層次培養人才

查看全文

探析特色小鎮的特色文化發展

摘要:特色小鎮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特色小鎮,有力資源、產業的融合。在特色小鎮中,文化是靈魂,是核心,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活力源泉,對此,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要注重特色文化發展。

關鍵詞:特色小鎮;特色文化;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城鄉一體化發展受到了較大的束縛,在這種環境下,建設特色小鎮具有重大意義。特色小鎮必須具備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能夠彰顯特色文化內涵,加快建設特色小組,有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產業的升級與融合。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層面上的追求也不斷提升,基于這種需求,特色小鎮應當高度重視特色文化發展。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靈魂所在,加快特色文化發展,有利于增強特色小鎮活力,彰顯特色小鎮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氣質。

一、特色小鎮建設中特色文化的作用分析

特色小鎮發源于浙江,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特色小鎮建設特色性體現主要表現在產業上堅持特色產業、旅游產業兩大發展構架;功能上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形成城鄉一體化功能聚集區;形態上具備獨特的風格、風貌、風情。自浙江省“特色小鎮”取得良好成績后,全國各地也興起了特色小鎮建設浪潮。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特色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文化是一種資源,具有獨特的價值,對于特色小鎮而言,特色文化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民眾生活風貌等,將特色文化融入到特色小鎮中,有利于實現外在視覺與精神內涵的統一,彰顯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其次,特色文化有助于推動特色小鎮的產業轉型。特色小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產業融合,產業的融合必然會帶動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的價值又是通過文化產業來實現的。在“文化+”理念下,以特色為抓手,有助于產業的創新與升級,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另外,特色文化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發展特色文化,有利于增強創業者對特色小鎮的認同感、歸屬感,從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推動特色小鎮的更好發展。

二、特色小鎮特色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查看全文

深究濟南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

摘要:泉城特色風貌帶是一條最能體現濟南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觀帶。然而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風貌帶的特色正在逐漸消失,本文通過對風貌帶特色的現狀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風貌帶特色營造的定位,重點對風貌帶特色營造進行研究。

關鍵詞: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探索

泉城特色風貌帶位于濟南中部,南至千佛山一帶,北至黃河,西至順河高架路和生產路,東至歷山路。在風貌帶中云集了山、泉、湖、河、城等最能體現濟南風貌的特色元素;同時,泉水文化等地域文化更為風貌帶增添了文化氣息。然而,近年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使風貌帶的特色越來越模糊,有的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在泉城特色風貌帶內對特色進行營造,使泉城特色風貌帶恢復在人們記憶中的“泉城意象”,是我們在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研究中著力探討的問題。

1.泉城特色風貌帶概況

1.1風貌帶發展的歷史沿革

濟南古城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了歷下古城、齊州州城和濟南府城三個階段。整個古城南依群山,北面黃河,城中匯集了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大明湖等名勝,形成了山、泉、湖、河、城的城市模式。同時在空間序列上依次展開,構成了千佛山到黃河之間一條極富特色的城市風貌帶。

查看全文

特色小鎮紅色文化傳播策略

紅色文化于后期孕育誕生,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在現代社會得以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鎮建設不僅有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特色小鎮文化特色和價值觀念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范圍內,紅色文化小鎮的建設得到廣泛實踐,但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紅色文化如何有效融入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一個挑戰。

1.紅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鎮建設的價值

1.1助力特色小鎮政治文明一體價值觀建設

任何一種共同體都需要持有共同的政治文明價值觀才可以凝聚群體力量。豪格指出群體凝聚力可以促進成員的個人狀態和生產力,增強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1]。特色小鎮有別于傳統區位空間,是因產業聚集而形成的新的生產力優化空間。因此,相較于歷史悠久的傳統村鎮,特色小鎮往往缺乏悠久的歷史延續和文脈傳承,小鎮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多由職業相關取代了傳統的親屬關系,缺乏共同的生活記憶與情感維系,難以產生歸屬感和凝聚力。紅色文化是革命烈士忠貞報國的見證,紅色精神鑄造了革命烈士不屈的意志,也是當代人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黨的報告指出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文化和傳統文化關系的一致性,紅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鎮建設,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實踐,發揮紅色文化強大的凝聚力推動特色小鎮健康快速發展,是黨的執政力、先進性、廉潔性等方針政策扎根本土的有效途徑和有利保障,也是新時代特色小鎮政治文化一體價值觀建設的堅實堡壘。通過紅色文化塑造特色小鎮具有創新特質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發揮精神上的砥礪作用,使特色小鎮成員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開創特色小鎮發展的新局面。

1.2為特色小鎮文化創新提供活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特色小鎮發展也離不開創新,需要注重小鎮獨特性的塑造,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中探求差異化發展要素,助力產業創新驅動特色小鎮的發展。紅色文化經過大范圍、長時間的發展,其區域性和獨特性是特色小鎮謀求創新發展的支撐點和突破口。革命斗爭在不同地域開展,并且歷時較長,人文歷史和風土習俗塑造了區域紅色文化的獨特性,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特定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文脈,包含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是特色小鎮的風貌塑造和內涵提升的立足點,為特色小鎮產業開發和產品創造提供不竭源泉,紅色文化資源成為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因”[2]。

查看全文

校本特色德育模式分析

[摘要]德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學生品德的塑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德育工作者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感等發展規律,開展合適的德育工作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道德認知和體驗,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感恩既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是個體的基本道德素質,也是良好的社會公共意識。感恩容易引發情感共鳴,幫助個體形成良好的心理體驗和道德品質。因此,廣州市荔灣區河沙小學充分挖掘感恩的主題內涵,使感恩教育德目化、課堂化、活動化和社會化,創新性地構建基于感恩教育的校本特色德育模式,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關鍵詞]小學德育;感恩教育;德育模式;德育實踐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喚醒學生的靈魂。小學階段既是學生品德塑造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敏感時期。喚醒靈魂、觸動心靈的小學德育是促進學生優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感恩既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是個體的基本道德素質,也是良好的社會公共意識。將感恩教育納入小學德育范疇,能夠有效喚起學生靈魂深處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1]對此,廣州市荔灣區河沙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以創新性的德育思維,將感恩作為德育理念,感恩教育作為德育載體,通過感恩教育的德目化、課堂化、活動化和社會化,構建獨具校本特色的德育模式,以此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并為其他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提供實踐參考。

一、感恩教育德目化

明示德育之目的者,為德目。德目,即德行的要項,德目化就是將基本道德羅列出來,使之成為某個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早在春秋時期,士大夫對各種德目的列舉就已很常見,如孔子便列出“仁、智、孝、悌、忠、信、勇、敬”等具有基礎性和整合性的德目表,以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規范學生的言行。我校參照此做法,根據感恩教育的不同層面設置了不同核心德目,對標培養學生,促使學生養成德目所倡導的道德品質。

(一)道德養成德目化

查看全文

公考申論特色

浙江省2014年招考公務員考試大綱申論部分與2014年的大綱相比,變化不明顯,這也就表明,浙江省的申論考試將繼續秉承過去的考試模式,而考生則可以參照浙江省歷年真題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應對。浙江省考申論自成體系,具有如下特色:

一、高大全重近五大特點彰顯浙江申論命題特色

浙江省申論的選材傾向于選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重大問題和現象,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五大特點:

1、浙江申論之“高”。浙江申論命題,習慣于從宏觀高度組織題材,從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問題,命題思路層次高、站位高。例如2014年應對金融危機主題的試題,就不是從微觀層次、一行一業或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一個經濟活動微觀主體的角度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而是從整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的高度來組織題材。

2、浙江申論之“大”。浙江申論命題,習慣于采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宏大課題、宏大主題,如“公平與效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這些問題意義重大、涉及面廣,背景復雜,解決難度大,既有較高的理論認識價值,又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體現出命題思路緊扣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緊扣當前地方政府施政重點,緊扣理論界研究與爭議熱點。

3、浙江申論之“全”。浙江申論試題的給定材料內容全面,包括有待解決問題的各個方面,如2014年對“金融危機對浙江經濟的影響及浙江省政府和企業的應對思路”的全面介紹,以轉“危”為“機”為主線,從國際國內背景到浙江的具體情況,從宏觀經濟形勢到微觀經濟主體、從企業到企業家、從地方政府到省政府,總體上全面反映了“危機的影響與應對措施”,在“應對”部分又全面反映了各個層次的應對態度、思路、措施和應對成效,突出地反映了題材、材料內容全面的特點。

查看全文

特色小鎮規劃設計探析

摘要:加強現代化城鎮化建設,需要實現資源互補,著重傳承文化脈絡,塑造城鎮特色。特色小鎮建設在我國受到了廣泛關注,并掀起了建設熱潮,從目前國內的小鎮建設來看,特色小鎮建設具有生態環境獨特、產業獨具特色和文化風格鮮明三個特點。黃茅鎮新區在特色小鎮規劃設計中,將生態理念與花炮文化完美融合,打造獨具風格的特色小鎮。

關鍵詞:特色小鎮;規劃設計;黃茅鎮

特色小鎮建設為我國城鎮化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有利于吸納城鎮多余勞動力,改善基礎建設和交通情況,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對當地的經濟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黃茅鎮地處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西部,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14公里。全鎮總面積137.36平方公里,共有人口約5萬。黃茅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且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木材、毛竹、優質天然礦泉水。黃茅鎮是萬載縣人口最多、經濟實力雄厚、出口創匯最多的鄉鎮之一,也是遠近聞名的花炮之鄉、武術之鄉、儺舞之鄉。

一、特色小鎮建設規劃思路

(一)找準定位。特色小鎮的建設首先要找準定位,充分發掘小鎮的區位特色和特色產業,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要找到特色小鎮的精準定位,關鍵是要確立特色小鎮的主題。只有依托小鎮當地的特色產業、自然資源、特色文化這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和梳理,將現有的產業體系與規劃的特色主題相結合,使小鎮規劃與周邊其他區域的發展特色區別開來,才能實現特色小區的長遠發展。(二)以特色為本。在進行特色規劃過程中,要結合小鎮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未來長遠的規劃,長遠布局,將生態環境、建筑風格作為小鎮空間設計需要關注的對象。特色小鎮的生態環境建設,要與各功能區位布局規劃以及結構、交通進行總體融合,相互呼應,相輔相成,從而進行總體規劃。最后根據小鎮的建筑風格和整體設計概念進行有序的落實,使小鎮形成完整統一的風格。要執行好策劃方案和重點,塑造具有辨識度的特色小鎮。

二、黃茅鎮建設特色小鎮的必要性分析

查看全文

賽絲藝術特色

當代美國文壇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在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相繼推出了以《寵兒》(Beloved,1987)、《天堂》(Paradise,1998)為代表的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八部長篇小說。莫里森在小說創作中取得的輝煌成就足以說明她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她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民族敘事”和“種族話語”的特征。莫里森立足于黑人女性的立場,以獨特的女性視角,以新穎的現代藝術手法,營構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她的小說始終把對黑人民族,特別是對黑人女性生存狀態的關注作為一以貫之的主題,把對她們前途和命運的思考作為一條鮮明的思想主線,把對她們形象的塑造和刻畫作為自己小說創作的主要目標。在她的筆下,眾多的黑人女性形象,形成了系列化、多樣化和典型化的特點。《寵兒》中的女主人公賽絲就是其中的一個具有獨特人生經歷和思想性格的藝術典型形象。本文擬集中對賽絲這一藝術典型形象的性格特征、思想內涵及認識價值做一簡要的解析。

一、痛苦倔強的靈魂

莫里森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系列化的特征,其中有老一代黑人女性形象,如《寵兒》中賽絲的婆母貝彼•薩格斯;更多的是中年黑人女性形象,如《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母親波莉,《天堂》中以女修道院院長康索拉塔為代表的女性形象;還有年輕一代的黑人女性形象,如《最藍的眼睛》中的女主人公佩科拉及其同伴克羅迪婭,《寵兒》中賽絲的女兒丹芙等。這些女性有些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思想性格,在作者筆下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在這一人物形象系列中,稱得上藝術典型的則是《寵兒》中的女主人公賽絲。莫里森筆下的賽絲這一黑人女性形象是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典型。所謂源于生活,是指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并非是空想杜撰出來的,而是有事實依據和人物原型做基礎的。莫里森在成名之前,曾在蘭登書屋做高級編輯,擔任《黑人之書》(TheBlackBook,1974)的編輯任務,在此期間,她接觸到美國黑人長達百年爭取平等的斗爭史料,并為其中一些“非同反響的婦女”…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其中有一份1851年的剪報記載了一位名叫瑪格麗特•加納(MargaretGarner)的女人,她帶著孩子從肯塔基州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當追捕她的奴隸主趕到時,她說:“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再像我一樣生活”,于是就奔向一間木屋,用一把斧頭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們。她這樣做是因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再度承受她曾遭受過的苦難,“與其那樣活著,不如死去”的好。這一令人觸目驚心、駭人聽聞的故事給作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激發了她強烈的創作欲望。賽絲這一藝術形象就是在瑪格麗特•加納這一原型的基礎上,經過拓展、充實、藝術升華而塑造出來的。作者通過這一藝術典型的塑造,展示了她的苦難遭遇和不屈的抗爭,從而勾畫出了小說的主人公賽絲“痛苦而倔強的靈魂”。賽絲生活在民族壓迫的環境中,深受種族和性別的雙重歧視,奴隸主無情地加于她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是極其慘烈的。她在“甜蜜之家”被奴隸主“學校教師”殘忍地用刀刺劃她的背部,留下了累累傷痕,她背上形如“苦櫻樹”的傷疤像“高低不平的洗衣搓板”,已失去了疼痛的知覺。奴隸主從不把她當人看待,對她精神上的摧殘更是無以復加。

雙重的歧視,雙重的摧殘,給她帶來了難以忍受的沉重的精神痛苦。在作者筆下,賽絲的這種精神痛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為女性應有的身份被剝奪而帶來的痛苦。我們說,作為一個女性在小時是父母的女兒,成人后為丈夫的妻子,生子之后為孩子的母親。作為女兒、妻子、母親這些女性應有的身份應該是人性的一種具體表現,也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卻被奴隸主所踐踏和剝奪。在襁褓中時,賽絲就被狠心的奴隸主剝奪了母親對她喂養的權利和應得的母愛。童年時,賽絲只見過母親幾次,母親的模樣她模糊不清,其母被奴隸主吊死之后,她完全變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賽絲和她的丈夫黑爾,不能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平日連起碼的眼神交流機會也不多,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在陽光下彼此相見,她完全喪失了妻子的身份。塞絲作為母親撫育子女,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責任,也是女性的一種本能,然而“學校教師”的兩個侄子卻野蠻地搶走了她育子的奶水,對一個女人最神圣的母愛進行瘋狂踐踏。在奴隸主“學校教師”追捕她的危急關頭,出于一種抗爭,她被迫以極端的行為殺死了不到兩歲的女兒,致使她背上了難以辯解的“兇手”罪名。二是作為母親喪失了子女而帶來的巨大痛苦。中外不少經典作家,在表現女性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方面,大都以人性為切入點,寫出了她們的失子之痛。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在他的小說集《吶喊》中的《明天》里,寫了一個守寡的城市平民單四嫂子的貧苦生活。單四嫂子“靠著自己的一雙手紡出棉線來,養活她自己和她三歲的兒子”,這個被稱為“粗笨”的女人,在孤寂的生活中和她的寶兒相依為命。然而天公卻不作美,寶兒得了難以救治的疾病,多方求醫無果而死去,單四嫂子最終陷•入了極度的寂寞、孤獨、痛苦的深淵之中而不能自拔。小說含蓄地表明,寶兒是單四嫂子的希望所在,寶兒的死亡意味著她失去了希望的“明天”。人們耳熟能詳的《祝福》中的祥林嫂,被賣到賀家坳與賀老六成親后,生下了兒子阿毛。丈夫因病死亡后,她只得和兒子阿毛相依為命,然而更為凄慘的是阿毛又被山坳里的野狼吃掉。祥林嫂失去了阿毛,她難以傾吐的精神痛苦,只能伴隨著“我真傻,真的”的自我悔恨而深深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塞絲失去女兒的緣由與祥林嫂和單四嫂子相比則又顯得格外“另類”。塞絲失子是奴隸主一手造成的,因此她痛苦的精神內涵就顯得更為復雜,其中包括她的自我譴責、自我悔恨、自我拷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塞絲的失子之痛如影隨形,使她終生難以消解。三是表現在作為女性在自我救贖中帶來的精神痛苦。

我們知道,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也有自我救贖的舉動,她懷著對地獄的恐怖,為免除“兩個死鬼男人”在“陰司”把她鋸成麗半的“罪孽”,用自己“歷來積存的工錢”,到“土地廟里去求捐門檻”。她的這種自我救贖蘊含的精神痛苦,只能使人意會而難以用語言傾訴出來。塞絲殺嬰之后,也同樣有自我救贖的舉動,這種救贖伴隨著無盡的精神痛苦,比如為了求得心靈上的慰籍,以出賣自己的肉體為代價,讓石匠給寵兒立了一塊石碑。至于18年后寵兒還陽來到塞絲身邊來索愛,這又為她提供了自我救贖的難得機會。塞絲一面在飲食起居方面悉心照顧寵兒,一面又忍受著寵兒向她索取母愛的折磨。為了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塞絲逆來順受,忍受折磨,使她陷入心力交瘁,痛苦不堪的境地。作者就是這樣,著眼于不同的思想層面,層層深入地揭示出了主人公塞絲痛苦的精神世界,寫出了一個女性痛苦的靈魂。作者在塑造塞絲的藝術形象時,在著力表現她痛苦的精神狀態的同時,更集中筆墨表現了她那強烈的求生欲望、堅定的生活信念和倔強的抗爭精神的主導性格,而這正是塞絲區別于《最藍的眼睛》中的波莉和《天堂》中的康索拉塔為代表的中年女性的性格的不同之處,從而成為其中獨特的“這一個”(黑格爾語)。在這里,作者有意選取了塞絲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平凡的經歷,一路寫來,緊扣塞絲的出逃——跋涉——殺嬰三個故事的關節點,凸顯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塞絲生活的南方奴隸主莊園,并非是所謂的“甜蜜之家“,而是苦難的深淵。奴隸主“學校教師”像牛馬一樣地驅使她,竭盡對她的肉體和精神加以摧殘之能事。在這種環境下,她并非逆來順受,任人宰割。強烈的求生欲望支配她選擇了脫逃,從而表現出了她的膽識和勇氣。塞絲踏上逃亡之路,更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驚心動魄的人生苦旅。一個拖著身孕的婦女,孤身一人,跋山涉水,晝伏夜出,披荊斬棘,苦不堪言。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她又遇到了分娩,陷入了九死一生的絕境,幸得好心白人姑娘的救助,才化險為夷。這段經歷把塞絲堅韌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意志,表現得淋漓盡致。塞絲好不容易來到辛辛那提藍石路之家,僅與家人團聚28天后,又遭遇到奴隸主的追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不得以殺嬰相抗,在此把塞絲的倔強抗爭的性格推向了極致。綜上所述,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筆下的塞絲具有黑人民族傳統的思想品格和黑人種族的文化根性,是一個具有獨特思想性格內涵的黑人女性藝術的典型。在這里,她與作者筆下的另一個中年女性波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波莉在自人主流文化的侵蝕下,一味地迎合白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傾心追求白人的生活方式,置家庭和兒女而不顧,最終導致性格變異,人性扭曲,完全喪失了黑人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固有的民族品格,在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上,她與塞絲的形象大相徑庭,迥然不同。

二、人物形象的思想價值

查看全文

特色農業推廣思索

近年來,農民“增產增收”的問題成為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而發展特色農業正是改造傳統農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發展“特色農業”致富之路,并取得成功。作為禮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雖然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是農業特色不明顯,導致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調整結構,提高效益是禮縣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

一、禮縣特色農業布局

禮縣是甘肅南部的農業大縣,受資源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糧食、藥材、果品和畜產品上。禮縣近年來圍繞“東果、南椒、西核桃、高山藥材、整縣畜牧、川壩蔬菜”的產業布局,在農業生產上堅持把特色產業基地做到最大化,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破解“三農”難題的抓手,調整結構、擴大規模、增加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漢水流域為主要分布區的蘋果產業基地,目前,面積為286200畝,產量達43509噸。以縣城以南為主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2010年末實有核桃樹746.97萬株,產量達2030噸。花椒362.4萬株,產量達182噸。禮縣西部為主要分布區域的中藥材產業基地。播種面積38000畝,總產7048.9噸。隨著產業基地的不斷發展,禮縣特色產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不斷提升,深加工企業也已落戶禮縣,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盡管禮縣特色農業近年發展迅速,但和全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縣相比,禮縣特色農業發展仍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正確分析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對及時彌補特色農業發展的不足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有重要的意義。

二、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狀況

㈠禮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禮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l0.6℃,年最高氣溫33.9℃,年最低氣溫-15.8℃,年降雨總量425.6毫米,年無霜期181天,日照總時數1929.6小時。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農作物品種繁多。縣城以東屬高原丘陵地帶,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禮縣重要的產糧基地,縣城西北部山高林密,氣候陰涼,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發展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四區光照充足,氣候相對溫暖,川壩地區水資源較為充裕。

查看全文

閩北傳統民居與裝飾特色

摘要:閩北地區地處閩江上游,武夷山東南,西接江西,與江浙比鄰.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歷史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閩北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態上主要是土木、磚木和磚瓦等結構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風格和徽派建筑風格,在建筑裝飾上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本文旨在總結歸納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及裝飾風格,為探索古建筑的保護途徑及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閩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特色

閩北鄰近浙南、皖南、贛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隨著我國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后,閩北的發展逐漸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內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樣式.閩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廣泛,遍布閩北十余個縣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縣、建甌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為典型并呈現出閩北地區建筑的鮮明地區特色.

1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

建筑的形態是整體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構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風格等內容.“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1]閩北傳統民居建筑就是基于當地自然、物理等條件下,逐漸發展并形成具有閩北地區區域特色的建筑形態.1.1建筑結構,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為主.閩北地區的建筑取材于當地建筑素材,并適用當地生活和審美特色,因此,閩北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的建筑為主.閩北的土木結構民居是以土為基,以木為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東方,象征生命與生長的力量,同時土和木最適宜作為建筑材料.因此,中國古建筑大多以土為基,以木為柱或梁作為房屋支架,構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間.土木結構的建筑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架構方式,是我國廣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閩北的傳統民居中,土木結構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結構架構框架,外墻取材于當地的黃土壘砌而成.福建政和縣澄源鄉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樓就是典型的土木結構的建筑,治地更樓在北宋時期因抗擊賊匪入侵并擒匪首而獲得朝廷賜名“更樓”,清朝時期朝廷欽此“禮儀之鄉”匾額懸于樓上,更樓共三層,屬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國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結構建筑.閩北磚木建構的民居是磚為墻,木為骨的建筑.磚木結構的建筑是閩北地區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磚、木為主要原料,整體建筑結構呈現出立磚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頂.閩北磚木結構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墻為主,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磚木結構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如,具有下梅村標志性古建筑鄒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鄒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磚木構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書第也是主要的磚木結構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閩北傳統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為廳堂、住房和庭院三種空間模式,每種空間模式相互排列構成整體院落,呈現出一重天井一重廳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條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基本對稱,且規則、整齊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內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為正房或正廳為中心,兩邊設有廂房、書房等,院落多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擺設花架、石桌、水池等供養花、休憩.閩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區土坯土墻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為正北朝南一井一廳的形制,大戶民居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等多進制院落,各院落之間筑有高大的風火墻,各廳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甌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莊就是多進式院落,由三個院落相連,布局以中軸對稱分布,面闊三間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的空地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內庭為中心安排各種功能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組合層次,除閣樓外,宅屋一般不超過兩層.[2]閩北地區傳統民居的房屋整體布局的結構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但山區的古民居多為兩層高腳厝欄式建筑,二樓為居住室,一樓都為廳或活動區域.下梅村的商戶門店的建筑也多為高腳厝欄式,前店后屋,店門與住屋相連.有的巨富商賈和達官貴人等“三進九棟”式青磚瓦房.1.3建筑風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區域特色.閩北與江浙比鄰,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受徽派建筑的影響較明顯.徽派建筑的特點是粉墻(白墻)黛瓦馬頭墻,結構特點以磚石木為原料,木架構為主,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墻,堂內雕梁畫棟.閩北傳統民居則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磚灰瓦或青磚黑瓦、馬頭墻、墻線錯落有致.如,伍石茶莊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點,黑瓦青磚、房頂有歇上頂、硬山頂和馬鞍等,形成高低相間、錯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閩北民居建筑的風格雖受臨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響較深,但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閩北民居周圍外墻常作封檐處理,或以馬頭墻形式出現,但院內檐墻仍作懸山.有的民居雖是白墻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翹起.如永安安貞堡;庭院的設計上,由于地形條件限制閩北民居也沒有開闊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磚砌空斗磚墻作圍護,外觀封閉,具有鮮明的邊界文化特色.[3]

2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的特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