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3:30: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同盟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同盟會內部矛盾研究論文
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資產階級早期的革命政黨,一九○五年八月成立,一九一二年演化為國民黨。在這短短七年里,它經歷了一個由聯合而分化,由分化而解體的歷史過程。本文通過對同盟會上述歷史過程的初步分析,闡明軟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獨立而堅強的階級政黨,因而不具備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并從辛亥革命的領導力量方面說明這次革命必然失敗的主觀原因。
一
中國同盟會產生于我國近代第三次革命高潮的前夜,是一個具有兩重性質的政治組織,既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又是一個包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急進派、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地主階級反滿派的松懈的同盟。作為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同盟會提出了一個以推翻封建專制、建立共和國和實際上只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的“平均地權”為內容的資產階級政治綱領,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展。作為反清各派別的松懈同盟,它的成員沒有在同盟會綱領的基礎上真正地統一和結合起來,只是在各自保留其政治觀點的前提下,以“反滿革命”為紐帶才聯系在一起,這就埋藏著必然分化的種子。
“反滿”成為同盟會內部各派暫時聯結起來的共同基礎,是由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清朝統治的最后半個多世紀,即十九世紀后半期到二十世紀初年,正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點并向帝國主義階段轉變的時期,也是國內各種矛盾空前尖銳和激化的時期。在國內外矛盾的猛烈沖擊下,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瀕臨崩潰,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一天比一天深重。而這一切恰恰發生在清王朝這樣一個長期堅持民族歧視政策的異族王朝統治的年代。人們很自然地認為清政府是中國積弱貧困和一切苦難的淵藪。于是,“反滿”這個曾經長期以來被漢族地主階級反滿派用以激勵人們起來恢復“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幟,被資產階級揀來作為號召和聯合一切“反滿”力量的大□。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們儼然以地主階級“未竟之業”的繼承者自許,認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首先是從異族手里奪回政權,即所謂“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此造端之事業也<%漢民:《‘民報’之六大主義》%>”。一般地說,“反滿”宣傳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這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排他主義和民族優越論,他們鼓吹“反滿”,但很少同恢復明王朝或重建另一個漢族王朝聯系起來,而是同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聯系在一起。正如孫中山所說:“我們推翻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孫中山選集》上卷第75頁%>”。這就給“反滿”這個傳統口號賦予民主主義的時代內容,成為資產階級政治綱領的重要部分。但是,“反滿”的口號過于簡單了,它不但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迎合其他階級包括地主階級中的反滿派的脾胃,為他們所贊同和接受,成為同盟會這個松懈聯盟的思想基礎,即同盟會組織的兩重性賴以統一起來的重要前提。
然而,同盟會組織的兩重性本身包含著深刻的矛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同盟會綱領明確地提出了當時中國革命所面臨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革命任務,但它并沒有為所有的同盟會會員理解和接受。即使在民族革命問題上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的人抱著傳統的“反滿興漢”的陳舊觀念參加同盟會,他們從“夷夏之辨”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出發,狂熱地宣傳“排滿”,以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國人(指漢人)做皇帝,他們也是歡迎的”,或者認為“只要能夠排滿,民族主義能夠達到目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便自然跟著做去,沒有別樣枝節<%同上書,下卷第795頁%>”。章太炎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在章太炎的許多言論中,常常直接從清初漢族地主反滿派那里汲取思想,借用語言,認為他們要做的事業“不離呂、全、王、曾之舊域<%章太炎:《光復軍志》。“呂、全、王、曾”指呂留良、全祖望、王夫之、曾靜。%>”。章太炎并不那么欣嘗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在他看來,所謂共和、總統之類,只能在革命動亂時起某種“調劑”作用,所以他說“共和之名不足多,專制之名不足諱,任他人與之稱號耳<%《章太炎自定年譜》載《近代史資料》一九五七年第一期第127頁%>”,否認“共和”與“專制”之間有嚴格的區別。這些人是同盟會中的“一民主義”者,他們對孫中山極力倡導的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表示冷漠。在同盟會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國建立一個純粹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贊同“反滿”和擁護民權革命的,但對于同盟會綱領中以“平均地權”為內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興趣。宋教仁、胡漢民便是如此。宋教仁對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的社會革命學說從來不贊一辭,只說“今而后吾乃益知民族的革命與政治的革命不可不行于中國<%宋教仁:《我之歷史》%>”。胡漢民因為不同意“平均地權”思想與孫中山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他們是同盟會中的“二民主義”者。只有孫中山和他的少數追隨者如廖仲愷、朱執信等人才是同盟會三民主義綱領的真正服膺者。他們主張推翻清朝統治,不單因為它是一個滿族人做皇帝的政府,而首先因為它是一個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桎梏,所以“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不僅如此,由于孫中山等人目擊過西方國家里貧富懸殊和“社會革命其將不遠”的現實,又初步接觸到早期社會主義的思想學說,于是幻想用所謂“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辦法,使中國成為不但能夠“媲跡歐美”,而且能夠避免資本主義流□的理想國家。他們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真正代表者。
綜上所述,可見對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真正能夠完整地理解、接受并擁護到底的,只有極少數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急進分子,其余的絕大多數會員只是根據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的需要決定棄取,對綱領中的民主主義的急進部分,或者漠然置之,或者反對。這種對于同盟會綱領的不同認識,乃是同盟會必然分化和解體的思想原因。
同盟會內部矛盾分析論文
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資產階級早期的革命政黨,一九○五年八月成立,一九一二年演化為國民黨。在這短短七年里,它經歷了一個由聯合而分化,由分化而解體的歷史過程。本文通過對同盟會上述歷史過程的初步分析,闡明軟弱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獨立而堅強的階級政黨,因而不具備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并從辛亥革命的領導力量方面說明這次革命必然失敗的主觀原因。
一
中國同盟會產生于我國近代第三次革命高潮的前夜,是一個具有兩重性質的政治組織,既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又是一個包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急進派、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地主階級反滿派的松懈的同盟。作為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同盟會提出了一個以推翻封建專制、建立共和國和實際上只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的“平均地權”為內容的資產階級政治綱領,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展。作為反清各派別的松懈同盟,它的成員沒有在同盟會綱領的基礎上真正地統一和結合起來,只是在各自保留其政治觀點的前提下,以“反滿革命”為紐帶才聯系在一起,這就埋藏著必然分化的種子。
“反滿”成為同盟會內部各派暫時聯結起來的共同基礎,是由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清朝統治的最后半個多世紀,即十九世紀后半期到二十世紀初年,正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點并向帝國主義階段轉變的時期,也是國內各種矛盾空前尖銳和激化的時期。在國內外矛盾的猛烈沖擊下,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瀕臨崩潰,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一天比一天深重。而這一切恰恰發生在清王朝這樣一個長期堅持民族歧視政策的異族王朝統治的年代。人們很自然地認為清政府是中國積弱貧困和一切苦難的淵藪。于是,“反滿”這個曾經長期以來被漢族地主階級反滿派用以激勵人們起來恢復“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幟,被資產階級揀來作為號召和聯合一切“反滿”力量的大□。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們儼然以地主階級“未竟之業”的繼承者自許,認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首先是從異族手里奪回政權,即所謂“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此造端之事業也<%漢民:《‘民報’之六大主義》%>”。一般地說,“反滿”宣傳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這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排他主義和民族優越論,他們鼓吹“反滿”,但很少同恢復明王朝或重建另一個漢族王朝聯系起來,而是同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聯系在一起。正如孫中山所說:“我們推翻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孫中山選集》上卷第75頁%>”。這就給“反滿”這個傳統口號賦予民主主義的時代內容,成為資產階級政治綱領的重要部分。但是,“反滿”的口號過于簡單了,它不但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迎合其他階級包括地主階級中的反滿派的脾胃,為他們所贊同和接受,成為同盟會這個松懈聯盟的思想基礎,即同盟會組織的兩重性賴以統一起來的重要前提。
然而,同盟會組織的兩重性本身包含著深刻的矛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同盟會綱領明確地提出了當時中國革命所面臨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革命任務,但它并沒有為所有的同盟會會員理解和接受。即使在民族革命問題上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的人抱著傳統的“反滿興漢”的陳舊觀念參加同盟會,他們從“夷夏之辨”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出發,狂熱地宣傳“排滿”,以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國人(指漢人)做皇帝,他們也是歡迎的”,或者認為“只要能夠排滿,民族主義能夠達到目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便自然跟著做去,沒有別樣枝節<%同上書,下卷第795頁%>”。章太炎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在章太炎的許多言論中,常常直接從清初漢族地主反滿派那里汲取思想,借用語言,認為他們要做的事業“不離呂、全、王、曾之舊域<%章太炎:《光復軍志》。“呂、全、王、曾”指呂留良、全祖望、王夫之、曾靜。%>”。章太炎并不那么欣嘗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在他看來,所謂共和、總統之類,只能在革命動亂時起某種“調劑”作用,所以他說“共和之名不足多,專制之名不足諱,任他人與之稱號耳<%《章太炎自定年譜》載《近代史資料》一九五七年第一期第127頁%>”,否認“共和”與“專制”之間有嚴格的區別。這些人是同盟會中的“一民主義”者,他們對孫中山極力倡導的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表示冷漠。在同盟會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國建立一個純粹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贊同“反滿”和擁護民權革命的,但對于同盟會綱領中以“平均地權”為內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興趣。宋教仁、胡漢民便是如此。宋教仁對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的社會革命學說從來不贊一辭,只說“今而后吾乃益知民族的革命與政治的革命不可不行于中國<%宋教仁:《我之歷史》%>”。胡漢民因為不同意“平均地權”思想與孫中山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他們是同盟會中的“二民主義”者。只有孫中山和他的少數追隨者如廖仲愷、朱執信等人才是同盟會三民主義綱領的真正服膺者。他們主張推翻清朝統治,不單因為它是一個滿族人做皇帝的政府,而首先因為它是一個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桎梏,所以“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不僅如此,由于孫中山等人目擊過西方國家里貧富懸殊和“社會革命其將不遠”的現實,又初步接觸到早期社會主義的思想學說,于是幻想用所謂“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辦法,使中國成為不但能夠“媲跡歐美”,而且能夠避免資本主義流□的理想國家。他們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真正代表者。
綜上所述,可見對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真正能夠完整地理解、接受并擁護到底的,只有極少數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急進分子,其余的絕大多數會員只是根據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的需要決定棄取,對綱領中的民主主義的急進部分,或者漠然置之,或者反對。這種對于同盟會綱領的不同認識,乃是同盟會必然分化和解體的思想原因。
同盟會內部矛盾分析論文
一
中國同盟會產生于我國近代第三次革命高潮的前夜,是一個具有兩重性質的政治組織,既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又是一個包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急進派、資產階級自由派和地主階級反滿派的松懈的同盟。作為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同盟會提出了一個以推翻封建專制、建立共和國和實際上只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的“平均地權”為內容的資產階級政治綱領,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發展。作為反清各派別的松懈同盟,它的成員沒有在同盟會綱領的基礎上真正地統一和結合起來,只是在各自保留其政治觀點的前提下,以“反滿革命”為紐帶才聯系在一起,這就埋藏著必然分化的種子。
“反滿”成為同盟會內部各派暫時聯結起來的共同基礎,是由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清朝統治的最后半個多世紀,即十九世紀后半期到二十世紀初年,正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極點并向帝國主義階段轉變的時期,也是國內各種矛盾空前尖銳和激化的時期。在國內外矛盾的猛烈沖擊下,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瀕臨崩潰,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一天比一天深重。而這一切恰恰發生在清王朝這樣一個長期堅持民族歧視政策的異族王朝統治的年代。人們很自然地認為清政府是中國積弱貧困和一切苦難的淵藪。于是,“反滿”這個曾經長期以來被漢族地主階級反滿派用以激勵人們起來恢復“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幟,被資產階級揀來作為號召和聯合一切“反滿”力量的大□。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們儼然以地主階級“未竟之業”的繼承者自許,認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首先是從異族手里奪回政權,即所謂“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此造端之事業也<%漢民:《‘民報’之六大主義》%>”。一般地說,“反滿”宣傳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這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排他主義和民族優越論,他們鼓吹“反滿”,但很少同恢復明王朝或重建另一個漢族王朝聯系起來,而是同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聯系在一起。正如孫中山所說:“我們推翻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孫中山選集》上卷第75頁%>”。這就給“反滿”這個傳統口號賦予民主主義的時代內容,成為資產階級政治綱領的重要部分。但是,“反滿”的口號過于簡單了,它不但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迎合其他階級包括地主階級中的反滿派的脾胃,為他們所贊同和接受,成為同盟會這個松懈聯盟的思想基礎,即同盟會組織的兩重性賴以統一起來的重要前提。
然而,同盟會組織的兩重性本身包含著深刻的矛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同盟會綱領明確地提出了當時中國革命所面臨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革命任務,但它并沒有為所有的同盟會會員理解和接受。即使在民族革命問題上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的人抱著傳統的“反滿興漢”的陳舊觀念參加同盟會,他們從“夷夏之辨”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出發,狂熱地宣傳“排滿”,以為只要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國人(指漢人)做皇帝,他們也是歡迎的”,或者認為“只要能夠排滿,民族主義能夠達到目的,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便自然跟著做去,沒有別樣枝節<%同上書,下卷第795頁%>”。章太炎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在章太炎的許多言論中,常常直接從清初漢族地主反滿派那里汲取思想,借用語言,認為他們要做的事業“不離呂、全、王、曾之舊域<%章太炎:《光復軍志》。“呂、全、王、曾”指呂留良、全祖望、王夫之、曾靜。%>”。章太炎并不那么欣嘗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在他看來,所謂共和、總統之類,只能在革命動亂時起某種“調劑”作用,所以他說“共和之名不足多,專制之名不足諱,任他人與之稱號耳<%《章太炎自定年譜》載《近代史資料》一九五七年第一期第127頁%>”,否認“共和”與“專制”之間有嚴格的區別。這些人是同盟會中的“一民主義”者,他們對孫中山極力倡導的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表示冷漠。在同盟會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國建立一個純粹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贊同“反滿”和擁護民權革命的,但對于同盟會綱領中以“平均地權”為內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興趣。宋教仁、胡漢民便是如此。宋教仁對于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的社會革命學說從來不贊一辭,只說“今而后吾乃益知民族的革命與政治的革命不可不行于中國<%宋教仁:《我之歷史》%>”。胡漢民因為不同意“平均地權”思想與孫中山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他們是同盟會中的“二民主義”者。只有孫中山和他的少數追隨者如廖仲愷、朱執信等人才是同盟會三民主義綱領的真正服膺者。他們主張推翻清朝統治,不單因為它是一個滿族人做皇帝的政府,而首先因為它是一個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桎梏,所以“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不僅如此,由于孫中山等人目擊過西方國家里貧富懸殊和“社會革命其將不遠”的現實,又初步接觸到早期社會主義的思想學說,于是幻想用所謂“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辦法,使中國成為不但能夠“媲跡歐美”,而且能夠避免資本主義流□的理想國家。他們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真正代表者。
綜上所述,可見對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真正能夠完整地理解、接受并擁護到底的,只有極少數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急進分子,其余的絕大多數會員只是根據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的需要決定棄取,對綱領中的民主主義的急進部分,或者漠然置之,或者反對。這種對于同盟會綱領的不同認識,乃是同盟會必然分化和解體的思想原因。
二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歷史教案
(一)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1.興中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意義)
2.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中心、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思想主張)
3.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華興會、光復會及領導人)
4.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成立目的、時間、地點、意義、綱領、刊物、性質)
民國初政黨政治研討
一、民國初年政黨概況
民國初年,政黨勃興。據臺灣學者張玉法統計,當時政治性的社團有312個,而由以國民、共和、民主、統一四黨影響最大,也更具有西方政黨特征。
1.國民黨。國民黨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實行政黨政治、對抗立憲派、限制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在宋教仁等人的積極主持下,由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等4個小黨派組成的,1912年8月25日正式成立。辛亥革命以后,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912年3月3日,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本部全體大會,決定把同盟會改組為公開政黨。大會制定并通過了新的《中國同盟會總章》,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為總務部主任干事,張繼為交際部主任干事。改組后,會務有所擴張,不到幾個月時間,會員增至10萬余人,支部遍于18個省區。臨時政府北遷后,同盟會本部由南京遷至北京。同盟會改組后,大批舊官僚、立憲派和各種投機政客紛紛涌入,成分復雜,組織上嚴重不純,革命性減弱。孫中山和黃興雖被推舉為主要領導成員,但不注重黨務,始終未能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實際事務只是宋教仁一人操持。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5個黨派,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大會,宣告國民黨成立。
2.共和黨。共和黨是立憲派為了對抗同盟會,聯合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國民黨同志會、民國公會5個小政黨政團而組成的,1912年5月9日正式成立。共和黨以保持全國統一,取國家主義,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應世界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為政綱。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國家主義就是反對同盟會、支持袁世凱的同意語。由于共和黨視同盟會為第一政敵,因此共和黨的成立及其活動,自然得到了袁世凱的大力歡迎和支持。其兩者的關系,正如同盟會的激進分子戴天仇所揭露的那樣:“袁氏欲利用共和黨而固其位置,共和黨亦欲利用袁氏而開其升官發財之路。”
3.。是1912年10月在上海合并組成的政黨。并入的有國民協會、共和建設討論會、共和促進會、民國新政社、共和統一會、共和俱進會等6個政團。4.統一黨。在統一黨并入共和黨8天后,章炳麟于5月17在北京本部召開大會公開宣布與共和黨分裂,統一黨復行獨立,并改理事制為總理制由他自任總理。政治傾向與共和黨基本一致,因此,并沒有什么作用,存在時間并不長。
二、民國初年多黨制政治失敗原因
辛亥革命的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孫中山成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性質、綱領、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培養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培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對比,掌握透過現象找出本質的學習方法。通過分析本課與前后相關內容的內在聯系,掌握廣泛聯系的歷史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表現,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革命派倡導的民主革命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課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應用
近年來,以博物館為主體的綜藝節目和紀錄片在獲得高收視的同時,也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日益凸顯出來。館校合作是聯結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方式,高中歷史教育因與博物館教育在目標、資源、方法上有相通之處而成為館校合作中常見的對接科目。學者們由于立足點不同而對館校合作有不同的定義。[1]筆者更傾向宋嫻的觀點,她將館校合作定義為:“博物館與學校在國民教育活動中,基于各自的目標,主動調整各自的行為策略,所采取的共建共享的互動行為……”根據館校合作涉及主體的復雜性,宋嫻將館校合作劃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這三個層面,其中微觀層面主要是博物館與學校內部的管理人員和一線人員進行合作;中觀層面主要是博物館與學校作為獨立的組織主體進行合作;宏觀層面的合作主要表現為加入了政府、家長等主體。[2]下文以廣州市執信中學劉琴老師與辛亥革命紀念館曹霞老師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朱執信和他的時代》為例,說明微觀層面的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的依據和方法。
一、梳理教育理論,尋找課程依據
隨著博物館教育理論、歷史教育理論的發展,館校合作有了扎實的理論支撐。博物館學和中學歷史教育學在教育理念上的轉變為館校合作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著力點:關注學習者。博物館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新博物館理論(又稱為批評性博物館理論)、后博物館學,引起教育理念的巨大轉變:由對展品的關注轉變為對參觀者的關懷。對參觀者的關懷促使博物館不再以權威者自居,而是了解參觀者的需求,在吸收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多種教育活動,為參觀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中學歷史教育發展的轉折則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此時,新的歷史教育觀將著眼點放到學生這一主體上,而且為服務于學生的“學”提供了一個開放、主動的環境。[3]博物館教育理念和中學歷史教育理念的新變化都指向服務人的全面發展。這為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用提供了一個相同的著力點。教育理念的變化也推動著教育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博物館教育方式廣泛借鑒了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種領域的研究成果,涵蓋博物館教育的各個過程,如策劃教育活動時有學習動機模型。開展教育活動時,有琳達•凱利的6P模型、喬治•海因的建構主義教授法等。[4]學習活動結束之后,對學習結果和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則有艾琳•胡珀-格林希爾的一般學習結果理論。[5]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史料教學法也被廣泛運用。無論是博物館教育還是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新方法,他們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成果如發現學習、體驗學習在不同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具體表現。于是,在操作層面,博物館教育方法和高中歷史教育方法有著共同的學術背景,這為館校合作開發高中歷史校本課程提供大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課程順利地實施。
二、綜合多方資源,明確課程定位
博物館教育理論、歷史教育理論為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觀念的指引和方法的指導。綜合館校資源,確定課程目標可以更好地指導課程實踐。筆者認為,館校合作開發歷史校本課程涉及多個主體,需要根據斯基爾貝克的環境分析模式,先對學校、博物館、其他組織進行環境分析,再設定課程目標。具體到本課程各主體的分析:執信中學成立于1921年,是孫中山先生為紀念革命活動家、理論家朱執信先生而建,因此執信中學“延續著朱執信的革命和事業,弘揚和充實著朱執信的革命精神。”[6]執信中學內的校史館、朱執信墓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課程資源。此外,執信中學的學生對于學校的歷史、朱執信先生的事跡有著極大的興趣,但常規的歷史課堂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朱執信和他的時代》這門課程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本身的歷史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紀念館的曹霞老師為本次館校合作提供私人收藏的文物、設計教學材料,發揮智力支撐的關鍵作用。執信中學鄰近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該館為學生參觀博物館提供場地資源和講解服務。環境分析為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做好可行性的保證,以此為基礎書寫課程目標可以幫助館校雙方發揮資源系統和教學系統的最佳合作狀態。結合對執信中學、辛亥革命紀念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析,筆者確定課程總體目標:學生通過朱執信先生的事跡,以點帶面了解執信中學的發展歷程和中國近代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感悟以朱執信先生為代表的英烈毅勇果敢的精神。其次,筆者根據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這兩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美國博物館學家艾琳•胡珀-格林希爾提出的一般學習結果理論將總目標細化為知識和理解、技能、態度和價值、享受靈感創意、活動行為和發展這五個維度,[7]如下表所示:技能、情感,還尤其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的獲取、靈感和創造力的激發以及行為的特點。這些內容順應博物館教育和中學歷史教育的新趨勢,有助于學生向積極學習者的身份轉變。
三、巧用多種形式,實施課程內容
孫中山與民國宣誓制度建立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國家公務人員尤其是政要宣誓效忠憲法是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國頗為推崇的孫中山一生致力于在中國建立民主制度,他在反清革命及民國時期一直有意識地將宣誓制度移植到中國,并開中國政治宣誓之先河。由于孫中山示范作用,南京國民政府在30年代初頒布了《宣誓條例》,1946年的“制憲國大”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對政治宣誓又了作明確的規定。
關鍵詞孫中山政治宣誓中華民國
政治領袖人物甚至國家公務人員在就職前舉行宣誓儀式,在許多西方民主國家早已成為一種制度安排。美國憲法第2條第1款規定:“總統在就職前應作如下宣誓或鄭重聲明:我謹莊嚴宣誓,我一定忠實執行合眾國總統的職務,竭盡全力,恪守和捍衛合眾國憲法。”第6條規定:“參議員和眾議員、各州議會議員以及合眾國和各州一切行政和司法官員均應宣誓或鄭重聲明擁護本憲法;但不得以宗教信仰作為擔任合眾國任何官職或公職的必要資格。”
在中國,歷代帝皇登基時也要舉行宣誓儀式,祭拜天地、詔告天下。據傳,堯、舜、禹在即帝位的時候,就舉行過祭拜天地、昭告天下的宣誓儀式。孫中山一生致力于在中國建立現代民主制度,因其長期的西方教育背景及在美國的生活經歷,對美國的政治制度尤為推崇1。早在反清革命時期,孫中山就開始借用了宣誓方式,整合革命力量。民國建立后,孫中山首開總統宣誓之先河。孫中山所為一方面實行了對中國傳統的宣誓制度的創造性轉換,另一方面使政治宣誓制度在民國時期得到逐步確立。
一、反清革命時期借宣誓儀式使革命分子認同革命綱領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招集華僑志士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反清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一次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民主革命綱領。成立會在當地華僑李昌(牧師)家舉行,成立會結束后,舉行宣誓儀式,入會者以左手置于一本打開的《圣經》上,右手向上高舉,由李昌朗誦誓詞。“總理令各會員填寫入會盟書,其辭曰:‘聯盟人某省某縣人某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2
堅信真理思政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上節課,丁茜老師給我們講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其實幾句非常精煉的話就可以概括:兩個“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個“核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理解真正理解起來,卻不是一兩本書能包涵的,這里,我謹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來談談我的感想。
丁老師在課堂上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原話我記不太清了,大概意思是,是否有其他的政黨可以代替中國共產黨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丁老師給我們列舉了一系列中國革命歷史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解救中國。先說農民起義,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農民作為中國革命和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依然是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長期處于弱勢群體的農民時時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生活陷入絕望的農民往往敢于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太平天國運動就是近代農民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次生動寫照。俗話說官逼民反,農民階級從來都是受壓迫的階層,是能夠博得我們同情的,也有理由起來反抗,但農民階級不僅在現代社會具有局恨性,即使放在封建社會也是落后的階級,農民起義更多的時候,帶來的是對生產力的盲目破壞。而且大都沒有徹底改良現狀的長遠計劃,成不了大事。因此,中國盡管有二千年封建史,農民起義無數,但結果最多只有兩種,一是被鎮壓,二是當了炮灰,讓地主豪強的地方武裝下山摘了桃子。農民起義要成功,必須要有自己明確的綱領,而這種理論和綱領,農民是提不出來的,這就決定了靠農民起義的力量是無法解救中國的。
其次說說資產階級,而資產階級革命中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于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的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帳。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臺后,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并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
領導這次革命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缺乏明確反帝綱領和具體行動,由于資產階級歷史的局限性,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從同盟會到南京臨時政府,他們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為建立資產階級國家,西方是會贊成的,孫中山不僅沒有辨明對帝國主義的所謂“中立”的偽裝,反而在《告各友邦書》中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權益為代價,和帝國主義維持友好關系。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革命實難繼續下去。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于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為“清帝退位”就是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為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于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后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為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為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斗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并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群眾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于脫離人民群眾,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曾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學校行政管理精細化路徑
摘要:學校精細化管理要服務于人的發展。雙華小學通過“當家精神”的能量傳導,將管理的規范要求與創新發展結合起來。運用頂層設計與底線思維結合的方法,圍繞課程建設這一重點,鎖定行政精細化管理的障點盲點,更新內部管理組織機構,完善管理控制體系,創建管理平臺、規程、流程,微創新驅動,拓展行政管理精細化路徑。
關鍵詞:學校精細化管理;人的發展;當家精神
管理的本質是服務,學校精細化管理應當服務于誰?當然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首先是精神生命的發展,進而是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怎樣發揮行政管理精細化服務于人的功能,是每位校長應該思考的核心命題。成都雙流區雙華小學把“謀定而后動”“敢闖敢為”“生命息息,榮辱與共”作為學校“當家精神”的內涵,這是因為:如果看不到精神生命的涌動,一切精細化管理都是淺層次的;如果學校管理變革剔除了“當家精神”的能量傳導,缺乏人的價值感、使命感喚醒,學校創新將很難發生,甚至會偏離管理初衷。基于這樣的認識和價值訴求,我們學校將管理的規范要求與推動創新結合起來,將管理賦能與微創新結合起來,展開行政管理精細化的路徑探索。
一、改革學校內部管理機構,讓人以研究的姿態踐行課改
一年前,我們發現學校課程改革缺乏專業管理力量。為充分發揮學校行政班子在課程改革中的專業引領作用,我校以原行政隊伍為基礎,建立了以“人文與語言、數學與思維、科學與技術、藝術與欣賞、健康與安全、品格與行為”六大課程處為主體的學校課程建設中心,包括以教師發展為中心的同盟會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大隊部。同盟會下設“七賢學堂”“竹籬雅舍”“竹溪會”教師發展中心研究三大平臺。這一改革的初衷在于:相對區分專業性與事務性工作,集中力量研究課程改革中的癥結;下移管理重心,實行中層管理人員“一崗多責”,讓其工作由單純的管理轉向課程規劃、專業引領;融合教學管理與研究,以課題研究促進校本研究,促進教師轉變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改革管理結構,建立課程中心,我們構建了“三度六面生命體課程魔方”結構,校長、副校長、中層干部、課程處負責人、教師以及學生、家長一起卷入,促進了學校課程改革縱深前行。
二、完善精細化職能系統,讓“我有位,我有為”成為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