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應用
時間:2022-01-02 08:47:40
導語: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以博物館為主體的綜藝節目和紀錄片在獲得高收視的同時,也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日益凸顯出來。館校合作是聯結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方式,高中歷史教育因與博物館教育在目標、資源、方法上有相通之處而成為館校合作中常見的對接科目。學者們由于立足點不同而對館校合作有不同的定義。[1]筆者更傾向宋嫻的觀點,她將館校合作定義為:“博物館與學校在國民教育活動中,基于各自的目標,主動調整各自的行為策略,所采取的共建共享的互動行為……”根據館校合作涉及主體的復雜性,宋嫻將館校合作劃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這三個層面,其中微觀層面主要是博物館與學校內部的管理人員和一線人員進行合作;中觀層面主要是博物館與學校作為獨立的組織主體進行合作;宏觀層面的合作主要表現為加入了政府、家長等主體。[2]下文以廣州市執信中學劉琴老師與辛亥革命紀念館曹霞老師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朱執信和他的時代》為例,說明微觀層面的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的依據和方法。
一、梳理教育理論,尋找課程依據
隨著博物館教育理論、歷史教育理論的發展,館校合作有了扎實的理論支撐。博物館學和中學歷史教育學在教育理念上的轉變為館校合作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著力點:關注學習者。博物館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新博物館理論(又稱為批評性博物館理論)、后博物館學,引起教育理念的巨大轉變:由對展品的關注轉變為對參觀者的關懷。對參觀者的關懷促使博物館不再以權威者自居,而是了解參觀者的需求,在吸收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多種教育活動,為參觀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中學歷史教育發展的轉折則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此時,新的歷史教育觀將著眼點放到學生這一主體上,而且為服務于學生的“學”提供了一個開放、主動的環境。[3]博物館教育理念和中學歷史教育理念的新變化都指向服務人的全面發展。這為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用提供了一個相同的著力點。教育理念的變化也推動著教育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博物館教育方式廣泛借鑒了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種領域的研究成果,涵蓋博物館教育的各個過程,如策劃教育活動時有學習動機模型。開展教育活動時,有琳達•凱利的6P模型、喬治•海因的建構主義教授法等。[4]學習活動結束之后,對學習結果和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則有艾琳•胡珀-格林希爾的一般學習結果理論。[5]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史料教學法也被廣泛運用。無論是博物館教育還是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新方法,他們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成果如發現學習、體驗學習在不同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具體表現。于是,在操作層面,博物館教育方法和高中歷史教育方法有著共同的學術背景,這為館校合作開發高中歷史校本課程提供大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課程順利地實施。
二、綜合多方資源,明確課程定位
博物館教育理論、歷史教育理論為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觀念的指引和方法的指導。綜合館校資源,確定課程目標可以更好地指導課程實踐。筆者認為,館校合作開發歷史校本課程涉及多個主體,需要根據斯基爾貝克的環境分析模式,先對學校、博物館、其他組織進行環境分析,再設定課程目標。具體到本課程各主體的分析:執信中學成立于1921年,是孫中山先生為紀念革命活動家、理論家朱執信先生而建,因此執信中學“延續著朱執信的革命和事業,弘揚和充實著朱執信的革命精神。”[6]執信中學內的校史館、朱執信墓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課程資源。此外,執信中學的學生對于學校的歷史、朱執信先生的事跡有著極大的興趣,但常規的歷史課堂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朱執信和他的時代》這門課程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本身的歷史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紀念館的曹霞老師為本次館校合作提供私人收藏的文物、設計教學材料,發揮智力支撐的關鍵作用。執信中學鄰近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該館為學生參觀博物館提供場地資源和講解服務。環境分析為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做好可行性的保證,以此為基礎書寫課程目標可以幫助館校雙方發揮資源系統和教學系統的最佳合作狀態。結合對執信中學、辛亥革命紀念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析,筆者確定課程總體目標:學生通過朱執信先生的事跡,以點帶面了解執信中學的發展歷程和中國近代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感悟以朱執信先生為代表的英烈毅勇果敢的精神。其次,筆者根據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這兩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美國博物館學家艾琳•胡珀-格林希爾提出的一般學習結果理論將總目標細化為知識和理解、技能、態度和價值、享受靈感創意、活動行為和發展這五個維度,[7]如下表所示:技能、情感,還尤其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的獲取、靈感和創造力的激發以及行為的特點。這些內容順應博物館教育和中學歷史教育的新趨勢,有助于學生向積極學習者的身份轉變。
三、巧用多種形式,實施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確定之后就需要結合環境分析的信息對館校雙方的資源進行組織和安排,最終形成有機的課程結構并實施課程內容。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以朱執信先生為代表的英烈毅勇果敢的精神,《朱執信和他的時代》計劃講述以下10個故事:東渡、中國同盟會、論戰、馬克思主義、法政學堂、會黨與新軍、黃花崗起義、民軍與光復、中華革命黨、援閩粵軍,借助史料研習、實地參觀、匯報這三種主要形式實施課程。文物是進行史料實證的依據,是歷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但是文物本身承載的信息量大,需要教師結合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在《中國同盟會》這節課上,筆者由朱執信先生是同盟會會員導入學習,設置“中國同盟會的發展歷程是什么—中國同盟會的資金來自哪里—你認為中國同盟會的性質是什么—你對中國同盟會有什么認識”這條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梳理同盟會發展的歷程并分析中國同盟會的歷史地位,同時掌握提取文物信息的技巧。通過對文字和圖片史料的分析,參與課程的同學對中國同盟會、文物有許多獨特的見解。如羅同學認為:“中國同盟會對當時許多具有先進思想的人影響較大;相比于其他支部的入會證書,中國同盟會廣東支部的入會證書印刷精良,說明廣東支部經濟條件好,因此發展得較好。”此外,初次接觸文物也給學生的認知帶去了不小的刺激。陳同學表示:“文物上的印刷、落款等細節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革命人士籌措資金的過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從學生的反饋中,筆者欣喜地了解到學生不僅能將具體歷史事件置于時代之中進行分析,還能結合文物分享自己獨特的體會,史料實證的意識在學生心中悄悄扎下了根。在“重參與、重過程、重體驗”的教育理念指引下,[8]《朱執信和他的時代》這門課程除了借助文字和圖片史料進行研習,在課程實施中還進行了實地參觀。筆者策劃參觀活動時,先和校本課程開發小組的教師到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踩點,在博物館游客服務中心進行講解員預約,隨后結合博物館的展覽和課程內容為四個學習小組設置參觀思考題。“博物館學習的目標之一是幫助人們學會觀察實物,以及通過有意義的提問直接從實物中獲得知識。”[9]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參觀活動,筆者在每個思考題后附上小提示,發揮學法指導的功能;從展覽的構成、博物館選用的文物、文物的外觀、功能、價值等角度,為學生提供參觀博物館、觀察文物的方法,并適當引導學生結合近代廣州獨特的時空背景對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康梁維新運動、國民革命、抗日戰爭等事件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觀察實物直接得出結論,或不同類型的史料(文字和實物)相互印證結論,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真切體會史料實證的魅力。在實地參觀之后,各小組的同學以匯報的形式對思考題進行解答。余同學從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中鴉片煙館的復原場景切入,以個案分析的形式闡述自己對鴉片戰爭的理解:“鴉片煙館內的客源上至高官富商,下至貧民百姓,可見鴉片入侵對國民的影響之大與范圍之廣。”劉同學認為個案分析有局限性,因此她結合博物館的圖片資料和所學的歷史知識,從時間發展的縱向角度分析廣州成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表現和原因;管同學同樣借助博物館的圖片來分析廣州的民眾在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參與抗戰救亡活動,但她們從橫向的角度,展示學界、婦女界、商界、文藝界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為抗戰救亡貢獻力量。陳同學在匯報之后也分享自己的感想,他們表示:“我們了解到廣州近代史并體會其魅力,深刻感受到廣州近代史的坎坷和激蕩。通過資源整理和展示,我們也收獲到了分類整理學習這一學習方法。”
本次匯報課是課程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占課程評價的30%,主要了解學生在“技能”、“活動行為和發展”、“享受靈感創意”這三方面的情況。從學生的匯報效果來看,學生結合思考題的學法指導和自身實踐,掌握參觀歷史博物館和觀察文物的基本方法;也能夠將參觀時的思考與執信校史、中國近代史的學習內容(如鴉片戰爭、國民大革命、抗日戰爭等史實)相聯系。《朱執信和他的時代》是微觀層面進行館校合作開發的校本課程。采用這種方式來開發歷史校本課程,需要先對博物館和學校的合作可能性進行分析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設置課程目標,以實現館校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廣州市執信中學的一線歷史教師承擔起主要的教學任務,辛亥革命紀念館的研究者曹霞老師發揮智力支撐的作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為學生提供參觀的場館資源和講解服務。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結合史料研習、實地參觀和匯報等多種形式,以館藏的實物作為教育的媒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直觀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微觀層面的館校合作為歷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一種經濟實用的方法,它具有資源豐富、場地多樣、機動性強、可行性強的優點,有助于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劉琴 余冬 曹霞 單位:1.廣州市執信中學 2.華南師范大學 3.辛亥革命紀念館
- 上一篇: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研究
- 下一篇:歷史題材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