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體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8:19: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貿體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貿體制深化改革
一、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現狀
(一)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
由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對外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顯示的開放度也越來越高。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中國以對外貿易額占GDP比重顯示的對外依存度為11%,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40%以上,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這一比重維持在40%-45%左右。然后,在中國加入WTO后,這一依存度又迅速提高。這說明,中國正在加速融入到世界經濟中去,參與國際分工,同時也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外貿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1.外貿經營機制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
我國現行的外貿經營體制經過這么些年的改革,雖然已打破了原有國家壟斷的單一經營渠道,形成了由專業外貿公司、工貿公司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經營主體結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目前仍處于未完全放開外貿經營權的狀態。不僅外商不能與中國用戶直接簽訂進口協議,需要通過外貿公司進行,而且國內生產企業也需通過外貿企業出口。
外貿體制改革論文
一、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現狀
(一)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
由于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快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對外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顯示的開放度也越來越高。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中國以對外貿易額占GDP比重顯示的對外依存度為11%,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40%以上,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這一比重維持在40%-45%左右。然后,在中國加入WTO后,這一依存度又迅速提高。這說明,中國正在加速融入到世界經濟中去,參與國際分工,同時也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外貿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1.外貿經營機制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
我國現行的外貿經營體制經過這么些年的改革,雖然已打破了原有國家壟斷的單一經營渠道,形成了由專業外貿公司、工貿公司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經營主體結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目前仍處于未完全放開外貿經營權的狀態。不僅外商不能與中國用戶直接簽訂進口協議,需要通過外貿公司進行,而且國內生產企業也需通過外貿企業出口。
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回顧與評價
外貿體制是指對外貿易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經營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國民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新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制。自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也陸續展開,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在層次上漸次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外貿統制專營時期~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被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一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于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三統包盈虧,不利于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而且未能體現地方、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系,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放權過渡時期~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項最為重要:一年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年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的留成外匯;二年月,明確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三年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年下半年至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多家,比年增加了倍多。然而,對于大多數生產企業來說,外貿公司仍然是它們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導致四個問題的出現: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差異極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國際價格信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及時傳遞給生產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勵,而不盈利或虧損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三是缺乏國際市場行情信息,企業不能面對國際市場尋找機會,或根據要求進行產品改良;四是缺乏來自進口的競爭,進口管理和高關稅,使進口競爭不能起到促使國內生產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競爭力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取消這一隔層,可以大大提高中國企業的外貿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貿易體制需要消除競爭過程和經營機會中的貿易障礙,其中,最大的貿易障礙就是各種形式的壟斷,這不僅包括行業產品壟斷,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壟斷。
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外貿吃“大鍋飯”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是:
一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相應的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
二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留成外匯,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
中國外貿體制更改的回顧與評價
外貿體制是指對外貿易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經營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國民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新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制。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也陸續展開,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在層次上漸次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
1.外貿統制專營時期(1949~1978)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被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于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統包盈虧,不利于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而且未能體現地方、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系,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2.放權過渡時期(1979~1987)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項最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1985年1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50%的留成外匯;(2)1984年1月,明確28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3)1984年9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對于大多數生產企業來說,外貿公司仍然是它們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導致四個問題的出現: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差異極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國際價格信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及時傳遞給生產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勵,而不盈利或虧損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三是缺乏國際市場行情信息,企業不能面對國際市場尋找機會,或根據要求進行產品改良;四是缺乏來自進口的競爭,進口管理和高關稅,使進口競爭不能起到促使國內生產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競爭力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取消這一隔層,可以大大提高中國企業的外貿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貿易體制需要消除競爭過程和經營機會中的貿易障礙,其中,最大的貿易障礙就是各種形式的壟斷,這不僅包括行業產品壟斷,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壟斷。
3.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1990)外貿吃“大鍋飯”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是:(1)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相應的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2)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留成外匯,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3)進一步改革外貿計劃體制,除統一經營、聯合經營的21種出口商品保留雙軌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為單軌制,即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擔計劃,大部分商品均由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按國家有關規定自行進出口。
(4)在輕工、工藝、服裝三個進出口行業進行外貿企業自負盈虧的改革試點。
三年來的實踐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我國外貿體制改革論文
外貿體制是指對外貿易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經營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國民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新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制。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也陸續展開,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在層次上漸次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
1.外貿統制專營時期(1949~1978)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被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于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統包盈虧,不利于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而且未能體現地方、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系,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2.放權過渡時期(1979~1987)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項最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1985年1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50%的留成外匯;(2)1984年1月,明確28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3)1984年9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對于大多數生產企業來說,外貿公司仍然是它們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導致四個問題的出現: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差異極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國際價格信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及時傳遞給生產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勵,而不盈利或虧損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三是缺乏國際市場行情信息,企業不能面對國際市場尋找機會,或根據要求進行產品改良;四是缺乏來自進口的競爭,進口管理和高關稅,使進口競爭不能起到促使國內生產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競爭力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取消這一隔層,可以大大提高中國企業的外貿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貿易體制需要消除競爭過程和經營機會中的貿易障礙,其中,最大的貿易障礙就是各種形式的壟斷,這不僅包括行業產品壟斷,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壟斷。
3.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1990)外貿吃“大鍋飯”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是:
(1)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相應的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
(2)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留成外匯,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
外貿體制改革的回顧與評價論文
外貿體制是指對外貿易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經營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國民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新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制。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也陸續展開,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在層次上漸次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
1.外貿統制專營時期(1949~1978)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被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于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統包盈虧,不利于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而且未能體現地方、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系,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2.放權過渡時期(1979~1987)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項最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1985年1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50%的留成外匯;(2)1984年1月,明確28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3)1984年9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對于大多數生產企業來說,外貿公司仍然是它們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導致四個問題的出現: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差異極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國際價格信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及時傳遞給生產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勵,而不盈利或虧損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三是缺乏國際市場行情信息,企業不能面對國際市場尋找機會,或根據要求進行產品改良;四是缺乏來自進口的競爭,進口管理和高關稅,使進口競爭不能起到促使國內生產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競爭力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取消這一隔層,可以大大提高中國企業的外貿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貿易體制需要消除競爭過程和經營機會中的貿易障礙,其中,最大的貿易障礙就是各種形式的壟斷,這不僅包括行業產品壟斷,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壟斷。
3.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1990)外貿吃“大鍋飯”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是:
(1)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相應的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
(2)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留成外匯,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
尋租理論改革畢業論文
近幾十年來,在國際貿易領域圍繞貿易保護政策的尋租競爭往往是十分激烈的,因而尋租問題的討論在這一領域十分活躍。由于尋租理論的影響,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已從過去對比較利益和貿易壁壘的研究,轉為探討貿易壁壘的形成和拆除的社會機制。
過去15年中,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在理論上也有所突破,但用尋租理論來分析我國的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問題卻很少有人涉足。
并存的過程
“尋租活動”(rent-seekingactivities)是現代經濟社會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近20年來,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關注到種種非生產性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他們用尋租來描述那種維護既得的經濟利益或是對既得利益進行再分配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中更為常見的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來維護既得的經濟利益或是對既得的經濟利益進行再分配。
從尋租理論的觀點來看,我國的外貿體制改革既是一個租的消散過程,同時也為新的尋租活動創造了異常肥沃的土壤。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外貿體制基本上是一種國家壟斷的外貿體制,外貿公司沒有經營自主權,因此也就沒有尋租活動的主體。在這種體制下,我國實行的是“高保護,高補貼”的外貿政策,這一政策的受益者是國家,也就是說國家是租的獲得者。在10多年的外貿體制改革過程中,國家對外貿的壟斷有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國家獲得的經濟租開始消散。例如,前幾年我們實行的是外匯匯率雙軌制,一部分企業利用各種途徑得到了國家計劃的外匯(即平價外匯),企業使用平價外匯進行零部件產品組裝,經濟效益比同類企業高出許多。現在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匯率已實現并軌,這種經濟租便消散了。在外貿體制改革過程中,這類政策的改革很多,比如:出口補貼政策的取消、外匯留成比例的取消等。
這些政策的實施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疑是有益的。然而,更應該看到,我國的改革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計劃經濟下的分配體制、投資體制和管理體制,致使體制改革中出現了大量的租,有人曾經測算,1988年價差、利差、匯差及其它雜項高達4000億元,占當年國民收入的40%。此外,還有大量的難以估價的租金。例如,進出口許可證制度,在計劃體制下它是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一項基本內容,在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它一部分被削減了,而絕大部分仍然存在。由于這種壟斷權力的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不同利益集團為了對這些既得利益進行再分配,必然會展開激烈的尋租競爭,前幾年出現的“倒賣進出口批文”便是一個典型的明證。這類尋租活動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布坎南(Buchanan1980)曾舉例說明過這點。假設一個城市的市政府用發放有限數量的經營執照的辦法,人為地限制出租汽車的數量,那么,市場上的出租汽車數量就可能少于自由競爭市場的均衡水平,出租車業主就可以賺取超額利潤(即租)。人們受這種超額利潤的吸引就會想辦法從主管執照發放的政府官員那里得到營業執照。如果執照的發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管官員的個人意志,尋求執照的人們就會爭相賄賂討好這些官員,從而產生第一層次的尋租活動。因為這些活動而使官員們享受的特殊利益,又會吸引人力物力為爭奪主管官員的肥缺而發生第二層次的尋租競爭。如果全部或部分的出租車超額收入以執照費的形式轉化為政府的財政收入。那么,各個社會利益團體又有可能為了這筆財政收入的分配而展開第三層次的尋租之戰。
外貿體制革新歷程與評價
外貿體制是指對外貿易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經營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國民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新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制。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也陸續展開,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在層次上漸次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
1.外貿統制專營時期(1949~1978)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被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于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統包盈虧,不利于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而且未能體現地方、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系,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2.放權過渡時期(1979~1987)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項最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1985年1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50%的留成外匯;(2)1984年1月,明確28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3)1984年9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對于大多數生產企業來說,外貿公司仍然是它們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導致四個問題的出現: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差異極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國際價格信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及時傳遞給生產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勵,而不盈利或虧損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三是缺乏國際市場行情信息,企業不能面對國際市場尋找機會,或根據要求進行產品改良;四是缺乏來自進口的競爭,進口管理和高關稅,使進口競爭不能起到促使國內生產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競爭力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取消這一隔層,可以大大提高中國企業的外貿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貿易體制需要消除競爭過程和經營機會中的貿易障礙,其中,最大的貿易障礙就是各種形式的壟斷,這不僅包括行業產品壟斷,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壟斷。
3.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1990)外貿吃“大鍋飯”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是:
(1)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相應的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
(2)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留成外匯,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
外貿經營改革探討
外貿體制是指對外貿易的組織形式、機構設置、管理權限、經營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國民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際貿易規范的新體制,改革的方向是統一政策、放開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制。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也陸續展開,從放權、讓利、分散,到推行外貿承包制和放開經營,在層次上漸次推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
1.外貿統制專營時期(1949~1978)與產品經濟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的國家經濟體制相適應,當時我國建立了由外貿部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外貿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實行指令性計劃和統負盈虧的高度集中的對外貿易體制。這種外貿體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使中國在國際收支中避免出現逆差,有利于將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被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確定因素隔離開來,有利于控制中國進出口水平和構成,達到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的目的。但是,該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是:(1)獨家經營,難以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統得過死,阻礙了企業與買方、賣方的接觸,不利于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能力。(3)統包盈虧,不利于外貿企業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企業經營之路。而且未能體現地方、國家、企業、個人的利益關系,影響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2.放權過渡時期(1979~1987)簡政放權是這一時期外貿體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經貿部實施簡政放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項最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數省份有權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1985年1月起,允許企業自己決定使用50%的留成外匯;(2)1984年1月,明確28種限制進口商品,允許一批機構無須經過經貿部就可進口非限制類商品,這些機構包括經貿部所屬外貿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門所屬的外貿公司,省政府經營的外貿公司。(3)1984年9月,通過外貿體制改革報告,內容包括“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實行外貿制”、“改革外貿計劃體制”和“改革外貿財務體制”等。至此,高度集權的外貿總公司壟斷全國外貿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屬外貿組織開始成為外貿活動的主力軍。經過簡政放權、擴大了省一級外貿自主權。外貿公司的數量顯著增加。據統計,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國共批準設立各類外貿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對于大多數生產企業來說,外貿公司仍然是它們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中國生產企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導致四個問題的出現: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差異極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國際價格信息沒有通過正常途徑及時傳遞給生產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勵,而不盈利或虧損的出口產品又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三是缺乏國際市場行情信息,企業不能面對國際市場尋找機會,或根據要求進行產品改良;四是缺乏來自進口的競爭,進口管理和高關稅,使進口競爭不能起到促使國內生產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競爭力的作用。國際經驗表明,取消這一隔層,可以大大提高中國企業的外貿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貿易體制需要消除競爭過程和經營機會中的貿易障礙,其中,最大的貿易障礙就是各種形式的壟斷,這不僅包括行業產品壟斷,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壟斷。
3.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1990)外貿吃“大鍋飯”的體制多年來一直制約著外貿事業的發展。經過調查研究,國務院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其主要內容是:
(1)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全國性外貿(工貿)總公司向國家承包出口收匯,上繳中央外匯和相應的補貼額度,承包基數三年不變;
(2)取消原有使用外匯控制指標,凡地方、部門和企業按規定所取得的留成外匯,允許自由使用,并開放外匯調劑市場;
科研創新縮短化工同行差距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化工企業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我國化工企業對外貿易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對國外企業和產品開放市場的同時,也為國內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我國化工企業外貿競爭力的弱勢、進出口貿易逆差局面未能改變、化工企業缺乏國際市場觀念、我國化工企業市場觀念還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化工企業國際營銷渠道不暢、調優化工出口產品結構壯大企業實力、深化化工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外貿進出口權必將進一步放開、更新外貿觀念、要從長計議,建立新的市場觀念、培養外貿人才、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等,具體請詳見。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對國外企業和產品開放市場的同時,也為國內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但是,當前我國化工企業競爭力較弱,因此,入世后的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巨大的化學品市場給國外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帶來商機,而國內的很多企業將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由此,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以縮短和國外同行企業的差距便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化工企業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我國化工企業外貿競爭力的弱勢
主要表現在進出口貿易逆差局面未能改變。我國一直是化工產品凈進口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逆差占化工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雖然由改革開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來又有上升的趨勢。隨著進出口總額的增長,貿易逆差絕對值逐年增加;我國化工產品在質量和品種上還不能滿足國內的需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化工產品的進口將會繼續增加,化工貿易逆差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同時,我國化工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同時,我國出口市場秩序混亂:多頭對外,力量分散;低價銷售,自相殘殺;魚目混珠,無序競爭。這不僅使我國化工對外貿易損失巨大,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形象。
3、化工企業缺乏國際市場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