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2:56: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道德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道德失范與網絡道德教育綜述
論文關健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教育
論文摘要:筆者介紹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及出現原因,并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進行了探討。
互聯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它對于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并且蘊藏著無盡的潛能。但是,網絡的作用并不是單一的,在廣泛的積極作用背后也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嚴重的網絡道德失范,并引發了大量的失范行為。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統計,目前中國網民已達4600萬人,而大學生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全國高校大學生經常上網的人數已達40%以上,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加強這一群體的網絡道德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是奠定網絡文明的基礎。
1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
1.1網絡言行隨意放縱,投放語言垃圾
小議網絡道德失范與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筆者介紹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及出現原因,并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進行了探討。
關健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它對于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作用,并且蘊藏著無盡的潛能。但是,網絡的作用并不是單一的,在廣泛的積極作用背后也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它在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嚴重的網絡道德失范,并引發了大量的失范行為。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統計,目前中國網民已達4600萬人,而大學生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全國高校大學生經常上網的人數已達40%以上,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加強這一群體的網絡道德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是奠定網絡文明的基礎。
1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形式
1.1網絡言行隨意放縱,投放語言垃圾
網絡社會道德特點及道德教育綜述
摘要:網絡社會是一個與現實社會生活系統有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因而表現出其不同的網絡倫理道德特點。當今,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高職大學生已融入網絡生活,本文針對其網絡道德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加強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道德高職大學生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到“網民”行列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社會。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一)對網絡社會的理解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一種理解認為:“網絡社會”就是指作為各種網絡共同構成的“互聯網”以及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實現的“網絡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另一種理解是以“網絡空間”來界定“網絡社會”;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理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直觀地看,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
淺思信息時代的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隨著信息網絡化的迅猛發展,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課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網絡行為的特珠性、網絡領域的全球性都對傳統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就信息時代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方法、措施及對策進行了初淺的探索。
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措施對策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變著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互聯網為德育工作提供了歷史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面對網絡道德教育的新問題,我們應該積極面對,深入研究,制定措施,科學教育,開創網絡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一、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實施網絡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2001年國家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計算機互聯網作為開放式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要加大網上正面宣傳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導網絡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絡文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落實以德治國方略的重大舉措,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實施網絡道德教育,規范網絡道德行為,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在網絡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如果無視網絡道德建設,各種各樣不道德、不文明的網絡行為就會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因特網絡的科學先進性就會被道德失范的網絡行為所扼殺。由于網絡具有全球性,各種各樣的資源可以共享,各種價值觀念在這里沖突,帶來了網絡價值觀念的模糊不清;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突破時空的限制,擺脫現實世界的約束,與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虛擬和現實的矛盾,帶來了人格沖突的加劇。因此,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已迫在眉睫。
網絡世代與網絡道德教育詮釋
摘要:網絡世代成為了網絡社會的主體,互聯網對作為網絡世代的青少年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為了使青少年更健康地成長,使網絡成為其成才的有益工具,我們應當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
關鍵詞:網絡世代;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
一、網絡世代:網絡社會的主體
作為新興事物,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反過來,青少年對網絡的影響也是最大,尤其對網絡的未來發展更是如此。有人甚至稱網絡是年青人的世界,他們占了上網人數的絕大部分,他們是互聯網世界的領袖人物。一句話,年青人領導互聯網的未來,互聯網是年青人的世界。
享有“數字經濟之父”之稱的美國著名數字未來學家唐·泰普斯科特在《數字化成長—網絡世代的崛起》一書中,提出了“網絡世代”的概念,深刻地表征了這一基本事實。在泰普斯科特那里,網絡世代是指美國繼1946^-1964年的嬰兒潮、1965^-1976年的嬰兒潮
解體期之后,1977年開始出現的又一次嬰兒潮。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嬰兒潮曾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增生世代,網絡世代的興起則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他的理論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于他把世代的更替與科技、媒體發展聯系起來。
剖析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和途徑
論文摘要:學生網民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本文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了創新設計,提出了TBK網絡道德教育架構,并探究了增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網絡道德TBK途徑
全球化、網絡化不僅僅是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外在宏觀環境與特殊境遇,更是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與發展方式。據201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數達3.84億,手機網民數2_33億.其中學生網民比例均為最高,分別占28.8%和33-2%。學生網民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網絡的無國界性和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在給學生網民提供學習先進知識、文化、經驗,了解世情和各種信息等方便條件的同時,也勢必對其道德觀念產生沖擊。學生網絡黑客、網絡賭博、網絡學術造假、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等道德失范行為屢有發生,網絡道德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一、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設計
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并服務于經濟基礎。網絡道德也不例外。雖然,網絡道德在外部表象上產生于網絡虛擬空間,但它本質上仍然是現實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發展和進步的產物.與現實社會經濟、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是相互作用的,網上不道德行為不僅影響著網絡社會,而且還會把不良現象帶到現實社會中。而現實社會中良好道德觀念的養成和保持也會對網上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因此,要從現實社會的道德規范中挖掘出適用于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指導人們的網上行為。這就需要把握好一個原則并搭建起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架構。
(一)原則:歷史繼承和與時俱進相結合
透析網絡社會道德特征及道德教育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加人到“網民”行列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社會。
一、網絡社會及其道德特點
(一)對網絡社會的理解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迅速滲透,“網絡社會”一詞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一種理解認為:“網絡社會”就是指作為各種網絡共同構成的“互聯網”以及人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所實現的“網絡化”過程中“網民”之間的互動;另一種理解是以“網絡空間”來界定“網絡社會”;有人認為網絡的本質就是一種“在線”整合體,也有人從傳播學的角度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模擬傳統社會傳播形式的數字化平臺,或者說與現實社會并列的虛擬傳播環境,一個虛擬社會”。無論怎樣理解,“網絡社會”都是一個與人們現實的社會生活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和區別的網絡空間系統。直觀地看,網絡空間展現的純粹是數字信息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數字信息所遮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呈現出與現實社會交往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網絡社會不同的倫理道德特點。
(二)網絡社會的道德特點
第一,網絡社會道德標準的不確定性
透析信息時代的網絡道德教育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變著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互聯網為德育工作提供了歷史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面對網絡道德教育的新問題,我們應該積極面對,深入研究,制定措施,科學教育,開創網絡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一、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實施網絡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2001年國家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計算機互聯網作為開放式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要加大網上正面宣傳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導網絡機構和廣大網民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共同建設網絡文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落實以德治國方略的重大舉措,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實施網絡道德教育,規范網絡道德行為,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在網絡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如果無視網絡道德建設,各種各樣不道德、不文明的網絡行為就會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因特網絡的科學先進性就會被道德失范的網絡行為所扼殺。由于網絡具有全球性,各種各樣的資源可以共享,各種價值觀念在這里沖突,帶來了網絡價值觀念的模糊不清;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突破時空的限制,擺脫現實世界的約束,與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虛擬和現實的矛盾,帶來了人格沖突的加劇。因此,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已迫在眉睫。
2.實施網絡道德教育是規范網絡行為的迫切要求
網絡行為是網絡社會所特有的交往方式。同現實社會中的交往行為相比較,網絡行為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環境特殊。網絡行為發生在一個由計算機、遠程通訊技術構成的虛擬空間里,虛擬的環境產生了虛擬的情感和虛擬的倫理道德,但這種虛擬的東西并非虛無,它是現實世界的一種縮影和重現。這種特殊的環境和行為決定了由此引發的道德規范問題與傳統道德規范既具有不同的特征又具有必然的聯系。第二,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虛擬化”和“數字化”的特點。網絡社會的交往以符號為媒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往接觸越來越少,而是簡化為人機交流,人網交流。此時的人以“匿名性”的“網絡人”面目出現,通過網絡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無限擴大,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各種倫理道德沖突也更加明顯。傳統的道德倫理規范在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網絡行為的特殊性決定了網絡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規范墮待解決。傳統的道德規范在評價網絡行為時遇到了困難,例如它無法判定網絡攻擊的正當性。因此,實施網絡道德教育是規范網絡行為的迫切要求。
網絡道德教育論文
一、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是維護校園安全的必然要求
網絡在帶給大學生各種便利的同時,他們也不經意的成為了網絡的受害者,網絡色情、賭博,各種暴力、恐怖視頻等等都成為了大學生群體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比如很多學生就因為模仿電影中的各種鏡頭而做出了很多不可理喻的行為,2007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發生的一起校園槍擊案,就是因為一名學生對暴力電影的模仿,結果造成了8人當場死亡的慘劇。再比如,很多大學生的電腦受到垃圾郵件、電腦病毒的影響,泄露了個人隱私或者受騙上當,直接威脅到了他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因此,在目前我國網絡監管仍然不是很有力的情況下,我們要探索新方法,力求尋找有效的途徑及時規避和消除互聯網給校園安全帶來的不良影響,為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實現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社會化就是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一系列轉變,著名的社會學家特拉維斯認為,自我控制能力低的人往往是網絡不道德行為的施行者,這類人因為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現各種出格的行為。所以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網絡道德的教育。而實際上,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帶來的一個虛擬社會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進行轉型,而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不良思想、有毒文化也會造成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曲折理解,使其社會化轉型偏離原有的軌道,因此,我們要通過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充分發揮網絡的有利條件,確保其順利實現社會化。
三、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是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各大職業院校網絡技術以及各種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快速發展,電子化校園、數字一體化校園的應用越來越廣,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實現課程的選擇、查詢,與任課教師的溝通等各種功能,可以說目前已逐步形成了高度發達的網絡化校園。而在這個網絡化校園中,學生仍然是參與的主體,各種BBS,網絡貼吧上面的版塊都是大學中舉辦的各種活動以及大學生的喜怒哀樂,比如校園辯論會、校園舞蹈比賽,創業大賽,畢業前的依依惜別,選課的建議等等都是重要內容,所以一定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的網絡新聞,弘揚進取的網絡文化精神,提升校園網絡文化的內涵。
少年網絡道德教育試析
論文關鍵詞: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理論依據;具體措施
論文摘要:未成年人網民數量正在急劇增加,其網絡道德現狀不容樂觀,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正確引導其網絡行為已成為時代要求。開展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應該以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和未成年人的品德發展規律為依據,并且通過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網絡,引導和規范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行為,捉使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取得實效。
互聯網的出現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交流、休閑娛樂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虛擬平臺。網絡生活也正在成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都積極參與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狀況尤其令人擔優,并且己經演變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道德難題。因此,關注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信息時代賦予人們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新任務。
一、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的緊迫性
(一)未成年網民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成為時代必需
當前,網民中的未成年人數量正在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而急劇增加。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十九次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07年1月,我國網民總數為1.37億人,其中未成年人占網民總數的17.2%,是僅次于18-24歲和25-30歲年齡段的第三大上網群體。與去年同期調查結果相比,18歲以下的網民人數增長了513萬人。由此可見,網絡越來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睞,網絡生活正逐步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未成年人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和規范未成年人的網絡行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