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02:54: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象征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消費主義的象征性

一、消費主義及其擴散

對消費主義(consumerism)的含義,有種種不同解釋。簡單地說,消費主義是一種以追求和崇尚過度的物質占有或將消費作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價值觀念,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實踐。這種消費主義占主導的社會可稱之為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有其鮮明的特征。

1•它特別重視物質消費,往往通過過度的物質占有或消費途徑來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消費主義占有或消費物質商品,有的固然是為了滿足其物質上的需要,但主要的是為了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炫耀需要和攀比需要),有時純粹是為了滿足其占有欲。

正常情況下,個體為了滿足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消費需要是有限的、客觀的,相對而言,精神需要是主觀的、無限的,因此,如果人們把其精神需要用物質的手段來滿足就會發生對物質占有或消費永不滿足感。例如,為了物質需要而購買服裝,那么每個人在每一季節擁有2至3套服裝也許就滿足了,但如果為了精神需要———例如為了追趕流行時尚而購買服裝,那么有了20套或30套服裝可能還是覺得不滿足。也許,《華盛頓郵報》說出了其中的奧妙:“如果你談論鞋的特性,你只需一二雙。如果你談論流行樣式,你就是在談論無數雙鞋子。”①2•它具有象征性,是對商品象征意義的消費。消費主義除了把物質商品看成是“物質”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種符號,一種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費主義把物質消費看作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質量的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消費社會不是建立在人對物品物質效用的需求之上,而是建立在這種象征性的“符號”系統之上。洗碗機、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在其產生初期,除了作為一種器具具有物質效用以外,還有另外一層代表地位或身份的象征意義。隨著時展,上述家用電器逐漸普及,奢侈品成了必需品,其物質效用雖然仍然存在,但其象征效用已經消失,于是消費主義就需要另外一種或幾種物質產品來取代,例如電腦、汽車乃至別墅、游艇、私人飛機等等。消費主義是根據物的演變和不斷替代節奏而生活著,這使得消費主義的循環永無止境。

3•它具有很強的誘導性,促使低收入階層向高收入階層的消費模式看齊。這是由前面兩個特點自然引出的。因為,一方面,由于消費主義是通過物質的占有或消費來達到心理的滿足,即通過有形的物質消費來達到其目的,作為一種“外顯”的行為,其他人很容易模仿;另一方面,由于消費主義象征著一種身份和地位,所以也容易引起人們“希望社會地位上升”的欲望。凡勃侖對此曾作過精彩描述:人人都想爭得榮譽,人人都不放過能在消費方面表現自己的機會,結果是每個階層的成員,總是把他們上一階層流行的生活方式作為他們禮儀上的典型,并全力爭取達到這個理想的標準。

正是消費主義的誘導性特征,使得在各種傳媒高度發達的社會里消費主義在世界許多國家廣為傳播。消費主義大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誕生,此后就不斷擴散。這種擴散的規律,表現在消費階層上是從高收入階層向中低收入階層擴散,表現在地域上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美國、歐洲、日本是世界消費主義的中心地區。米勒在1985年出版的劇本《代價》第一幕中有這樣一段話:許多年以前,一個人如果難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許上教堂,也許鬧革命,諸如此類。今天,你如果難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脫呢?去消費!而調查也顯示出同樣的結果:1987年,93%被調查的美國少女認為購物是他們最重要的消遣(Lau-renceShames,1989)。到20世紀末,上述國家的家庭不但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家用電器,而且開始用第三輛汽車、摩托艇、家庭娛樂中心等等。隨著時間推移,消費主義繼續擴展到世界其它地區。布達佩斯一位年輕男子,在同一位西方記者談話時,抓住了他的國家消費者的心態:“西方人認為我們匈牙利人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生活的,其實,我們不僅知道他們是怎樣生活的,而且我們也想那樣生活。”②同樣,在印度,伴隨著市場的自由化和信譽卡購買的引進,再加上印度家庭的數千萬臺電視傳播著世界各地的所謂“現代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已經導致了從汽車和電視機到冷凍食品的每一樣東西的銷售量爆炸性增長。在印度街道,數百萬摩托車和轎車涌入原先主要由自行車、公共汽車或牛車占據的道路。一向以勤儉著稱的中國人也卷入了消費主義大潮:豪華商店內,上百元一塊的香皂、上千元一瓶的洋酒、數萬元一套的時裝、幾十萬元一塊的金表,銷量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增長;還有上百萬元的轎車、別墅,甚至還產生了黃金宴、牛奶浴等畸形消費。美國著名環保主義理論家比爾•麥克基本概括指出:“消費主義是到目前為止最強有力的意識形態———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逃脫我們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③

查看全文

淺談民間舞蹈的象征性

摘要:在祖國的中原地帶有一座依山傍水的魅力城市——信陽,它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美麗的淮河岸邊,美好的山水孕育了這篇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一個“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信陽美麗富饒、底蘊深厚的特點,這里不僅有美麗的景色以及多種多樣的美食,也有著源遠流長的風俗習慣與出色的歌舞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豫南民間風俗特色,而信陽的民間舞蹈作為信陽民間藝術中的特色代表,具有豫南文化的特色象征性,給這座美麗的小城又添了一筆濃厚的色彩。本文將結合信陽民間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來分析領略風格獨特的豫南民間文化藝術。

關鍵詞:信陽;民間舞蹈;象征性

信陽位于美麗富饒的淮河岸邊,坐落于三省交界處,向來享有“三省通衢”之美稱,在歷史上始終扮演著一個必不可少的樞紐角色,在歷史的長河中接受了千年的洗滌,孕育了極具風格特色的民間文化,這座美麗小城的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同樣對于淮河文化具有象征性。由于其優越地理位置,當時的民間舞蹈藝術受到了多個地區、多個時期的特色文化的影響,如:楚辭吳歌的特點、中州戲曲中的特點、甚至是京劇昆曲中的特點,舞蹈中的大部分表演形式以及道具都具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信陽的民間舞蹈藝術是當地文化交融的象征。人們在勞動工作的過程中發明創造了這種獨特的藝術,它凝聚著生活在此的歷代勞動人民中心血,對于豫南文化藝術有著集中的表現意義。本文將著重對于極具代表性的信陽民間舞蹈中的象征性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領略風格獨特的信陽民間文化藝術。

一、信陽的民間舞蹈是當地人文氣息以及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象征

由于信陽獨特的地理位置,民間藝術受全國各地的藝術文化影響深遠,在當地擁有多種類型的民間藝術風格。因此,信陽的民間舞蹈中,一大特色就是內容豐富多彩,表達形式上也更為獨特多樣,具有著許許多多藝術文化的融合創新之美。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幾個優秀民間舞蹈作品中,例如《撲蝴蝶》、《火馬》、《鷸蚌相爭》等作品中,其中用到的花扇,就是模仿蝴蝶美麗的身姿,象征著信陽地區美好的地理環境孕育著美好的生靈;而其中用到的“火馬”道具,正是借助獨特的表演形式,將信陽人民的熱情表現的淋漓精致,象征著人們對于生活的飽滿熱情。通過這些風格獨特的表演道具以及形式,將信陽地區的多種文化交融給表現了出來。其中,在上世紀的80年代的普查活動中,記錄信陽的民間舞蹈的舞種超過80種,演出的形式更是突破了120種,以及400余種傳統節目,表演道具也不計其數。這些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藝術,正是信陽地區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的而產生的文化藝術多樣性,同時凝結著當地的人文氣息,是當地獨特而又多樣的民間藝術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信陽民間舞蹈藝術中百姓生活、時代氣息的象征性

查看全文

環境藝術設計的象征性符號

【摘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人們運用象征性符號,主要是為了采用象征的方法,把設計目標和指代對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渲染氣氛或者打造某種特定的意境。本文首先介紹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與象征性符號的概念,詳細地分析了環境藝術設計中象征性符號的語義特征,并對象征性符號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為設計師運用象征性符號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藝術;藝術設計;象征性符號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環境的要求日漸提升,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除了實用性功能,開始注重美感。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在充分實現實用性功能的基礎上,還利用各種方式,運用象征符號,營造出某種意境,創造某種氛圍,展現文化方面的內涵,表達特定的象征意味。要更好地了解環境藝術設計中所運用的象征性符號,就要深入地了解環境藝術設計,特別是象征性符號的定義,并對其中的象征性符號的語義特征和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一、環境藝術設計與象征性符號的定義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定義。所謂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類的藝術性學科,借助于各種藝術性的設計手法,把建筑內的空間與建筑外的環境整合在一起。具體而言,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經常要結合實際情況對空間進行細致的分析,將其與所處的環境進行整合,再運用藝術性的設計方法,對于空間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借助于人工照明、自然光等各種設計元素,借助于飾物、家具等的陳設,借助于盆栽、雕塑等各種小物品的布置,使室內與室外環境展現出某種特定的藝術風格與氛圍,從而使人們對于環境空間的功能需求與審美方面的需求成為現實[1]。(二)象征性符號的定義。具有象征意味的藝術符號,主要目的在于把所需要針對的藝術主體給予指定性的藝術象征內涵,而這種藝術主體最后可能會逐步轉化為具有特定的代表性的符號,并得到大范圍地應用。例如,北京故宮用盤龍柱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國家體育場,狀似一個鳥巢,是用來象征孕育生命的搖籃和“巢穴”,展現了人類對于未來的無限希望。這一符號就擁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有些象征性藝術符號,如果人們缺乏想象力或者有關的知識,就會很難弄懂其背后所蘊藏的含義。例如北京天壇的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如果對此并不了解,自然無法充分理解其內涵,只會簡單地將其當成藝術方面的裝飾。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象征性符號的語義特征

查看全文

象征性藝術觀念在舞教學的培養

現代舞是一種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舞蹈,是時代精神與和現代藝術相結合形成的藝術作品。現代舞主要通過簡單直接的肢體表達,將內心的情感甚至是社會內涵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方式主要是通過藝術家在實際生活中的深刻認識,并找出其中存在的象征性藝術,進而達到精神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將象征性藝術應用在現代舞教學中,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現代舞中的含義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等,并對學生的象征性意識進行充分培養。

一、現代舞的發展歷程

現代舞的發展歷史距離現在已經近百年了,其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是肢體情感表達,并且從現代舞誕生的第一天起,現代舞已經具有較高的象征性藝術。著名的德國現代舞藝術家曾經說過“現代舞就是當今時代藝術情感以及精神的相互結合,同時也是一種了解當今時代的一種手段。”同時,創造藝術的靈感來自于生活,同樣,藝術家也是社會之中的人,并不是一個獨立在社會之外的個體,藝術家只有對生活中內在的含義進行觀察和理解,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現代舞是從二十世紀開始出現的一種新的舞蹈派別,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舞的象征含義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二十世紀初,現代舞集中對當時的新時代精神進行表現,并在其中加入了一定的反抗精神。例如,西方的現代舞之母在表演《馬賽曲》的過程中就將對黑暗社會的反抗精神加入其中,通過自己的方式推翻壓迫人民的舊制度,推進人民革命,為人們塑造出一個自由的人民形象。除此之外,在《女巫舞》中,藝術家通過近乎扭曲的肢體語言向人們表達著這個世界人性的險惡,同時在當時那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將人們心中的貪婪和欲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利用這種方式向當時的社會進行反抗。通過對現代舞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解能夠看出,現代舞是一種符合當時社會現狀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家通過自己對社會現狀的理解并與肢體語言相互結合,表達著自己以及人們心中的真實情感。另外,現代舞也是一種精神和思想的體現,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表現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

二、現代舞中的象征性藝術

象征性藝術主要指的是通過一種事物的表達,使人們能夠體會到另一種事物,或者聯想到另一種事物的表現形式。從十八世紀到如今,藝術家們從來都沒有停止對象征性藝術的探討,其中的共同特點都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表達向人們傳遞自己的內心感受或者是社會現狀等,使人們通過觀看舞蹈聯想到其他事物。這種表現方式在心理學上稱為通感,同時這種通感也是人類的本能,由此可以看出,藝術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的發展下去,與藝術家對其中象征性藝術的不斷創造有很大的關系。而現代舞是一種通過抽象藝術表達情感為主要方式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將肢體情感與音樂相互結合,通過音樂的渲染,增強現代舞對人們的沖擊力,二者是緊密結合不可分離的,如果沒有了音樂,那么現代舞只能稱為一種扭曲的肢體動作。現代舞與其他舞種相比具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與芭蕾舞相比多了一些自由不羈,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現代舞能夠表達出更深一層的含義,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一種思想,在此過程中激發出觀看者的情感共鳴,由此可以看出,象征性藝術在現代舞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奴隸進行曲》中,表演者通過一系列的肢體動作表現自己猶如被枷鎖束縛的身體、驚恐的眼神、扭曲的身體,并艱難的在道路上前進,以上肢體動作表現出了當時俄國人們革命的艱難,同時也表現出了當時俄國人民反抗壓迫勢力的決心。由此可以看出,現代舞中的象征性藝術觀念是現代舞的靈魂,藝術家在表演創作的過程中只有將情感通過象征性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才能使觀眾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三、象征性藝術觀念在現代舞教學中的培養方法

查看全文

挖掘廣告符號象征性滿足符號化消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符號消費的特征;廣告構建符號消費;廣告設計的策略;小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消費社會是一個被“物”(商品)所包圍,并以“物”的大規模消費為特征的社會、消費是“一種操縱符號的系統性行為”,消費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號價值、廣告的符號性、廣告傳播是一種符號操作、廣告符號的明示意與隱含意、通過市場調查,做好定位或市場區隔、消費時代的這種語境特征給廣告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消費時代受眾語境的差異決定了語言指向交際意圖的多樣化可能、消費時代的廣告語言有著太多個性化的特征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符號消費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研究符號消費能夠深入發現消費心理需求的規律,從中找出其差異性與潛藏性,而作為營銷計劃中的產品信息傳播媒介的廣告,利用本身所必備的重要告知功能,可將產品中的顯性和隱性價值表現出來,讓受眾接受和說服受眾。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有助于企業產品的研發、宣傳、推廣和銷售,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消費社會是一個被“物”(商品)所包圍,并以“物”的大規模消費為特征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物”已經不僅僅因為其實用性而被消費,而由其帶來的附加價值、“物”與“物”的差異性,即符號性,成為“物”被消費的主要目標。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種大規模的“物”(商品)的消費,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正如日本學者崗本慶一所言:“消費者不是以需求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話題性、意義性等物品的傳播性為媒介而從事消費。”對于現代企業來說,隨著生產技術和營銷技術的發展,不同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日趨同質化,顯然,僅靠技術質量和銷售服務已難以構筑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還必須依靠加強企業和產品的符號特征(如企業形象、產品形象)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而廣告,則在現代社會中成為實現商品的符號意義和時尚價值的手段。

一、符號消費的特征

符號消費,是指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過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和能夠滿足消費者對聲望、社會地位以及權利等,是具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義。

消費社會中,消費是“一種操縱符號的系統性行為”,消費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號價值。在鮑德里亞看來,商品不但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且具有符號價值。使用價值代表了商品的效用,交換價值代表了商品之間的等價關系,符號價值則是代表了商品之間的差異。這種符號上的差異構成某種商品的獨特性和示差性符號,使得同類商品之間相互得以區分開來。這就是商品符號價值的第一層次的含義。符號價值的第二層次的含義指的是附著在商品上的符號,即品牌商標和品牌形象。這種品牌不但使某種商品具有獨特性和示差性,而且使商品獲得了更多的內容和價值。因為品牌代表了與之相對應的社會階層、社會地位、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也代表了某些個人和群體的主觀意義。

查看全文

民工荒是否是對中國模式的象征性挑戰?

——“民工荒”現象存在嗎?

最近,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相繼發生“民工荒”。據有關報道,在廣東的廣州、深圳、東莞等地急缺200萬人。招收大量的生產工人,成為珠江三角洲一些企業的頭等大事。福建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一季度福建省勞動力市場供求分析報告顯示,福州、泉州、莆田等市勞動力市場均呈現求大于供的狀況,目前已有不少企業因招不到工人而停產或開工不足。2004年春節后,晉江市大部分企業工人尤其是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工業企業開工率只有80%-85%。在石獅市,不少企業的招工人員明確表示,每幫助挖一名工人,支付100元的酬金。在長江三角洲,這種現象也開始出現。

——如何看待“民工荒”現象,人們的看法不盡一致。

讓我們從一些最簡單的事實開始。

基本事實之一:民工短缺現象的客觀存在。在媒體對“民工荒”現象進行了大量報道之后,有關方面開始有意淡化“民工荒”問題。即便如此,有關方面還是不得不承認,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難問題,甚至存在著“大量的空缺崗位”。

基本事實之二:“民工荒”最基本的原因是工資水平低和社會保障不健全。有關官員強調:“說到底是價格問題。如果工廠保持正常的利潤水平而并非盲目追求高額利潤,只要提供正當的勞動力價格,就不會找不到工人。”但問題是,這里的“正當的勞動力價格”是假設的,而現實恰恰是,正因為農民工的勞動力價格達不到“正當”的水平,“民工荒”的現象才得以出現。

查看全文

學生對象征性交貨方式的理解綜述

論文摘要:象征性交貨是針對實際交貨而言的一種交貨方式,賣方憑單交貨,買方憑單付款,是國際貿易中經常使用的交貨方式。學生在初學時不容易理解,主要是由缺乏感性認識、對風險轉移界限理解不透徹、缺乏相關知識和沒有從總體上把握外貿合同等原因造成。因此教師要針對原因找對策,提高學生的理解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實務象征性交貨單據買賣貿易術語

0引言

國際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主要區別之一,是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必備的基礎知識,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多數教材都以貿易術語為第一章,大多數教師也從貿易術語入手講授這門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貿易術語不僅是重點,而且是難點。學生普遍反映這部分內容零碎、繁瑣,有一些問題不易理解、掌握,象征性交貨便是其中之一。

《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以下簡稱《2000年通則》)介紹了13種貿易術語,其中常用的有6種,即裝運港交貨的三種術語FOB(freeonboard).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CFR(costandfreight)和向承運人交貨的三種術語FCA(freecarrier),CIP(carriageandinsurancepaidto).CPT(carriagepaidto)。本質上這6種貿易術語都是象征性交貨,而以CIF和CIP最為典型。所謂象征性交貨是指賣方只要按合同規定,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完成裝運,并向買方提交合同規定的有關單據就算完成了交貨義務,而無需保證到貨。只要賣方如期向買方提交了合同規定的全套單據,即使貨物在運輸途中損壞或滅失,買方也必須履行付款義務。許多學生初學時感到困惑不解:買方沒有收到貨物就付款,風險太大。如果貨物在運輸途中損壞或滅失,或者收到貨物后發現與合同不符,貨款已付,買方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為了消除學生的疑問,我們必須找到產生疑問的原因加以分析,教學時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為以后章節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學生對象征性交貨方式理解不透的原因

查看全文

漫談企業管理者象征性及萬能型角色的影響原因剖析

摘要:本文通過結合以往相關研究,從管理者的個性、管理者所處的管理層次,企業所處的地域及生命周期特點等因素進行分析,把不同的情況和管理者的權變相結合進行了定性研究,為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好權變轉化和管理者分析把握自己的形象特質以適應企業發展,進而對提升企業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管理者角色象征性管理者萬能型管理者

研究背景和理論基礎

關于管理者的象征性和萬能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管理基礎課程的熱點問題,經過相關資料總結,管理者可以簡單的歸屬為這二者的綜合體,而管理者在何時進行角色的轉變或管理者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如何進行二者的切換,當前研究還比較少。

而這二者關系處理的結果不僅是對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考驗,更重要的是關系到管理的實際工作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理論上主要是從績效考核角度分析管理者的象征論和萬能論。在績效考核的研究中,逐漸形成了管理象征論和管理萬能論。管理象征論認為因為存在大量管理者無法控制的因素,組織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這些無法控制的因素,管理者對管理成果的影響是象征的。而管理萬能論則持不同的觀點,即把最高管理者視為組織的中流砥柱,有能力運行好組織,組織的管理是否成功直接由管理者負全部責任,主要表現出一種結果導向,而后有所發展。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象征性交易商品提單風險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信用證業務是單證買賣業務;信用證項下的提單風險分析;信用證項下的提單風險的防范措施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商品貿易實質上是貨物流和資金流的對流活動、貨物流與資金流的時間差是形成貿易風險最直接原因、國際商品貿易廣泛采取象征性交貨的方式、進出口商之間受合同的約束、提單與貨物不符的風險、運輸延遲的風險、承運人責任之外的海上運輸的風險、加強資信調查、審慎選擇交易伙伴、仔細訂立信用證條款、認真審核提單內容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商品貿易日益廣泛采用象征性交貨的方式以及信用證支付的結算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單據成為了交易的關鍵。單據與貨物的實際情況不符,就可能產生嚴重的風險。海運提單代表貨物的物權,從而成為全套結匯單據中最為核心的單據,也理所當然成為出口商雙方、承運人、銀行等當事人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信用證;提單;風險

國際商品貿易實質上是貨物流和資金流的對流活動。其中,貨物流是通過出口商交付貨物給承運人,依托承運人的跨境運輸來完成的;資金流則是由進口商在保障自己能夠得到物權的前提下,通過銀行交付貨款實現的。貨物流與資金流的時間差是形成貿易風險最直接原因。

目前,國際商品貿易廣泛采取象征性交貨的方式,即出口商的交貨義務是在約定的出口國地點完成裝運,獲得承運人或其人簽發的提單,通過銀行向進口商提交包括提單在內的有關單據,就視為完成了交貨義務,而無需保證到貨,如CIF、FOB等。在象征性交貨條件下,單據成為交易的關鍵,單據既是出口商履約的證明,也是進口商付款、提貨的依據。

1信用證業務是單證買賣業務

查看全文

深究當代中國青年的文化屬性

從不同的理論、不同的角度看待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會得出不同的關于文化屬性的判斷,本文主要應用馬格利特·米德的“文化模式”理論,即“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理論來研究當代中國青年的文化屬性。

青年是社會文化的集合體,社會文化形態影響著青年怎樣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這也就影響著青年文化屬性的形成和確立。本文認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形態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處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地位,互象征文化處于當代中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前象征文化在當代中國有一定的苗頭但并不明顯,是中國社會文化形態的未來發展方向。當代中國的三種文化形態也就決定了當代中國青年的三種文化屬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們就來具體探究一下當代中國青年的這三種文化屬性的所處的地位和表現。

首先,研究一下當代中國靑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屬性。中國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傳統和尊重歷史的文化傳統,這使得當代中國青年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長者、向過去經驗學習的后象征性。可以說,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經歷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其關鍵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國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屬性,正是這種文化屬性的具備決定中國的青年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當代中國青年的基本文化屬性。

其次,考察一下當代中國靑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屬性。由于當代中國社會處于互象征文化形態占絕對優勢的社會,社會存在著屬于不同輩分群體文化期望和文化價值,所以互象征性是當代中國青年的主要文化屬性。這表現在:老師、同輩人和青年團體已成為青年人學習和獲得文化信息的楷模。當代中國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輩人作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這種屬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當代中國青年互象征文化屬性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在當代中國互象征文化無處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們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長者,而是與他們年紀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輩或年輕成年人中的精英,總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長輩,他們更親近于與自己成長背景相似的同輩人。

最后,重點探討一下當代中國靑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屬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為社會的權威,長輩以青年為文化楷模。當今中國,社會的權力和權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顯,但當代中國青年的身上已經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屬性的某些體現。在經濟領域,許多青年人成為中國行業和企業的領軍人物,他們不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更是未來發展的領路人。時代的大潮把他們推向了中國甚至世界的前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創新精神,開拓著中國甚至世界的未來;在科技領域,特別是在新型科技領域,青年人的創新、開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以自身豐富的知識和對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已經把他們的父母遠遠拋在了另一個時代。許多長輩不得不向青年人學習新的知識,以求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文化領域,青年人已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領路人。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會成為引領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新路標。

以上我們從社會的不同領域呈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前象征文化屬性的一些表現。但由于中國社會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當代中國青年的前象征性的表現是有限的。當代中國青年存在著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他們往往只是學習或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青年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始創新性。可以說,中國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屬性的真正確立和壯大,還得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走很長一段路。

查看全文